宝马BMW新款7系(F01,F02)底盘资料.pdf_第1页
宝马BMW新款7系(F01,F02)底盘资料.pdf_第2页
宝马BMW新款7系(F01,F02)底盘资料.pdf_第3页
宝马BMW新款7系(F01,F02)底盘资料.pdf_第4页
宝马BMW新款7系(F01,F02)底盘资料.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宝马BMW新款7系(F01,F02)底盘资料.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技术培训技术培训 培训师工作手册培训师工作手册 F01/F02 底盘底盘 / 行驶动态管理系统行驶动态管理系统 BMW 售后服务售后服务 本工作手册中所包含的信息仅适用于技术培训部门培训班的培训师。 有关技术数据方面的更改 / 补充情况请参见 BMW 售后服务的最新相关信息。 信息状态:2008 年 6 月 联系方式:联系方式:conceptinfobmw.de 2008 BMW AG 慕尼黑,德国慕尼黑,德国 未经未经 BMW AG(慕尼黑)的书面许可不得翻印本手册的任何部分(慕尼黑)的书面许可不得翻印本手册的任何部分 VH-23,国际技术培训,国际技术培训 培训师工作手册培训师工作手册 F01/F02 底盘底盘 / 行驶动态管理系统行驶动态管理系统 有关本工作手册的说明有关本工作手册的说明 所用符号所用符号 为了便于理解内容并突出重要信息,在本工作手册中使用了下列符号: 包含重要安全说明和确保系统正常工作的必要信息,必须严格遵守。 ? 表示某项说明内容结束。 当前状况和国家规格当前状况和国家规格 BMW 车辆满足最高的安全和质量要求。环保、客户利益、设计或结构方面的 变化促使我们继续开发车辆的系统或组件。 因此本工作手册中的内容与培训所 用车辆情况可能会不一致。 本文件主要介绍左侧驾驶型车辆。 右侧驾驶型车辆部分操作元件或组件的布置 位置与本工作手册的图示情况不同。 针对不同市场和出口国家的配置型号可能 还有其它不同之处。 其它信息来源其它信息来源 有关各主题的其它信息请参见: - 用户手册 - 综合服务技术应用。 目录目录 F01/F02 底盘底盘 / 行驶动态管理系统行驶动态管理系统 培训师信息 1 资料清单 4 1 培训师信息培训师信息 F01/F02 底盘底盘 / 行驶动态管理系统行驶动态管理系统 资料清单资料清单 进行培训时需使用下列材料。 媒体媒体 产品信息“F01/F02 底盘” 产品信息“F01/F02 行驶动态管理系统” 产品信息“F01/F02 纵向动态管理系统” 产品信息“F01/F02 横向动态管理系统” 产品信息“F01/F02 垂直动态管理系统” 学员 / 培训师工作手册“F01/F02 底盘 / 行驶动态管理系统” “F01/F02 底盘” “F01/F02 行驶动态管理系统” “F01/F02 纵向动态管理系统” “F01/F02 横向动态管理系统” “F01/F02 垂直动态管理系统” 演示文稿“Fahrwerk_F01_de(en).ppt” 演示文稿“Fahrdynamik_F01_de(en).ppt” 车辆车辆 两辆 F01 或 F02 其它其它 展品 ICM 控制单元 VDM 控制单元 车辆高度传感器 Integral IV 后桥 宣传画宣传画 行驶动态管理系统的总线系统概览 整个 ICM 输入 / 输出 控制单元输入 / 输出和功能 行驶动态操控系统输入 / 输出 行驶动态操控系统系统电路图 DSC 安装位置 DSC 输入 / 输出 2 目录目录 F01/F02 底盘底盘 培训 1 底盘概述 1 底盘组件 4 1 培训培训 F01/F02 底盘底盘 底盘概述底盘概述 1 - F01/F02 底盘组件 索引索引 说明说明 索引索引 说明说明 1 弹簧 / 减振器 4 转向系统 2 后桥 5 制动器 3 车轮 / 轮胎 6 前桥 任务任务 填写完成插图图例。填写完成插图图例。 2 前桥前桥 F01/F02 使用与 E70 和 E71 相同的双横 臂前桥。 与 E65 中使用的双铰接弹簧减振支柱前桥相 比,这种前桥结构具有以下优点: 由于可以达到更高的横向加速度,因此车辆 更敏捷。 改善了转弯 / 转向和过渡性能, 因此对侧倾 运动特别有利。 干扰参数的影响更小,因此舒适性更高。 由于减振器几乎不承受横向力,因此车辆舒 适性更好。 双横臂前桥的结构设计可在不提高车辆高 度且没有弹簧行程损失的前提下使用垂直 动态控制系统(VDC)和四轮驱动(例如 E70/E71)。 双横臂前桥改善了直线行驶性能。 采用这种双横臂前桥设计方案时,其出色的行 驶动力性、良好的行驶舒适性以及稳定的直线 行驶性能极大地提高了驾驶乐趣和安全性,同 时还使车辆具有出色的日常行驶适用性以及长 途行驶舒适性。 后桥后桥 与 Integral IV 后桥相比,经过后续开发的 F01/F02 Integral V 后桥在不影响舒适性和行 驶安全性的前提下使行驶动力性进一步提高。 此外, 为了实现作为 Integral 主动转向系统组 成部件的 HSR 后桥侧偏控制系统)功能,还 需要“分布式”Integral-V 后桥。 减振器减振器 / 悬架悬架 F01/F02 可提供的弹簧 / 减振器单元从带有 标配垂直动态控制系统(VDC)的钢制弹簧直 至电子调节式减振器,后者还可与单车桥空气 弹簧一起在后桥上组合使用。在 12 缸发动机 F01 上以及 F02 上这种单车桥空气弹簧是 标准配置。 制动器制动器 F01/F02 的制动系统是一种经过后续开发的 高性能制动系统,其尺寸已针对 F01/F02 重 新进行调整且具有不同国家规格。 行车制动器采用传统结构,但驻车制动器采用 了电动机械式驻车制动器(EMF) 。 转向系统转向系统 F01/F02 使用两个型号的转向系统: 液压助力转向系统 Integral 主动转向系统(IAL)。 两种转向系统都针对 F01/F02 的不同配置情 况进行了相应调整。Integral 主动转向系统是 一项全新 BMW 研发成果。 车轮和轮胎车轮和轮胎 与上一代车型 E65/E66 相比,现在防爆轮胎 安全套件已成为 F01/F02 的标准配置。 3 任务任务 在表中填写在表中填写 F01/F02 相关名称。相关名称。 E65/E66 F01/F02 前桥 双摆臂弹簧减振支柱前桥 双横臂前桥双横臂前桥 前悬架 / 减振系统 钢制弹簧 / EDC 钢制弹簧钢制弹簧 / VDC 2 前稳定杆 被动或主动(ARS) 被动或主动(被动或主动(ARS) 后桥 Integral IV Integral V 后悬架 / 减振系统 钢制弹簧或空气弹簧 / EDC 钢制弹簧或空气弹簧钢制弹簧或空气弹簧 / VDC 2 后稳定杆 被动或主动(ARS) 被动或主动(被动或主动(ARS) 前制动器 制动盘最大直径 324 mm 制动盘最大直径制动盘最大直径 348 mm 后制动器 制动盘最大直径 324 mm 制动盘最大直径制动盘最大直径 345 mm 驻车制动器 带电动机械式驻车制动器 (EMF)的鼓式制动器 带电动机械式驻车制动器带电动机械式驻车制动器 (EMF)的鼓式制动器)的鼓式制动器 车轮 / 轮胎 标准轮胎 防爆轮胎(防爆轮胎(RSC) 转向系统 助力转向系统或 Servotronic Servotronic 或或 Integral 主动转向系统(主动转向系统(IAL) 4 底盘组件底盘组件 前桥前桥 2 干扰力臂 索引索引 说明说明 索引索引 说明说明 1 转向旋转轴 3 干扰力臂 2 车轮中心平面 由于采用了布置在车轮上方的第二个车轮导向 摆臂面,因此与其它结构(例如弹簧减振支柱 前桥)相比,在前桥运动学以及悬架 / 减振系 统方面增加了自由度。 车轮悬架的转向旋转轴现在通过上部三角摆臂 上的一个铰接点和来自弹簧减振支柱前桥的下 部摆臂面虚拟支点构成。 因此可以自由选择转向旋转轴并确定其位置, 以便在重量充分复位时产生的干扰力臂较小。 对路面干扰传递到方向盘上来说,这个干扰力 臂具有决定性影响。现在车轮升降时下部和上 部摆臂面同时移动。 因此可确保弹簧压缩时,车轮相对路面的负外 倾角不像弹簧减振支柱前桥那样减小较多。 5 车轮导向由两个摆臂面承担后,减振器上几乎 不再出现横向力,也不再转动。 因此也可以取消弹簧减振支柱支撑上的滚柱支 座 (传统的支撑座) 。 而是使用一个可以承受全 部三个负荷路径的减振和支撑单元取代这种传 统滚柱支座。 减振器活塞杆、 内置辅助弹簧和 支撑弹簧构成了这些负荷路径。这种减振和支 撑单元仍称为“支撑座” 。 由于几乎不承受横向力,因此可以采用更细的 活塞杆,这样减振器拉压方向上的排液量更接 近。这样有助于改进减振器的设计结构,而且 是使用全新减振器控制系统垂直动态控制 系统(VDC)的前提。 由于活塞杆圆周上的摩擦很小,因此减振器可 以迅速做出响应。 由于稳定杆通过稳定杆连杆连接在弹簧减振支 柱上,因此车身侧倾时,车辆从弯道内侧向弯 道外侧运动的整个车轮行程范围内稳定杆始终 随之扭转(在其它设计结构中稳定杆与一个横 摆臂连接在一起,因此只能扭转到其扭转角度 的一部分) 。 尽管效率很高, 但是这种高度扭转 允许采用相对较细的稳定杆结构,从而提高行 驶舒适性和行驶动力性并降低重量。 前桥技术数据对比前桥技术数据对比 任务任务 在表中填写在表中填写 F01/F02 相关名称。相关名称。 名称名称 E65 F01/F02 车轮 7 1/2 x 17 8J x 17 EH2+ 轮胎 225/60 R 17 245/55 R 17 车轮偏置距 mm 24 30 干扰力臂干扰力臂 mm 88.1 56.3 轮距 mm 1578 1611 车轮外倾 -0 20 20 -0 12 15 车轮外倾偏差 0 30 0 30 总前束 10 8 16 6 转弯直径 m 11.92 12.15 主销偏置距 mm 0 0.5 轮距差角 1 27 30 12 20 主销后倾角 7 27 30 7 0 6 后桥后桥 Integral V 后桥是在目前众多 BMW 车型所 用 Integral-IV 后桥基础上进行革新的后续研 发产品。 Integral IV 后桥以独特方式满足了底盘基本功 能和车轮导向功能, 因此为提高 BMW 典型的 行驶动力性做出了重要贡献。 安全功能通过出色的车辆导向特性体现出来。 路面与动力传动系统的有效隔离确保了出色的 减噪和减振效果。 F01/F02 内后续研发的 Integral V 后桥同样 具有所有这些特性。这种新型后桥针对 F01/F02 的以下新要求进行了调校: 更大的车辆尺寸 更高的总重量 更高的驱动功率 更大的驱动力矩 BMW 防爆轮胎安全系统(RSC) 行驶动力性和舒适性方面的最高目标也进行了 相应调整并且集成了所需行驶动态管理系统。 Integral V 后桥从根本上实现了机械式底盘的 行驶动态功能,即在所有重要行驶状况下都能 确保车轮导向装置按给定的弹性运动学原理移 动。 但 BMW 对 Integral 主动转向系统 (IAL) 的 独特创新研发对 Integral-V 后桥的弹性动力 学提出了特殊要求:后桥车轮必须在一定范围 内执行转向运动功能。 任务任务 填写完成插图图例。填写完成插图图例。 3 - 带有 Integral 主动转向系统的 Integral V 后桥部件 7 索引索引 说明说明 索引索引 说明说明 1 后桥侧偏角控制系统(后桥侧偏角控制系统(HSR)的执行)的执行 机构机构 6 整体式摆臂整体式摆臂 2 左侧前束控制臂左侧前束控制臂 7 梯形摆臂(控制臂)梯形摆臂(控制臂) 3 上部横摆臂上部横摆臂 8 推力杆推力杆 4 车轮托架车轮托架 9 后桥托架后桥托架 5 车轮轴承车轮轴承 减振器减振器 / 悬架悬架 F01 标准底盘的前桥和后桥使用钢制弹簧。 F02 标准底盘的前桥使用钢制弹簧, 后桥标配 单车桥空气悬架(EHC) 。 F01/F02 标配带有电子调节式减振器系统的 垂直动态控制系统。 此外还提供以下系统组合: 使用单车桥空气弹簧的标准底盘 使用钢制弹簧和 VDC 减振器的动态驾驶 系统 使用两个钢制弹簧、单车桥空气弹簧和 VDC 减振器的动态驾驶系统。 作为第一家制造商,BMW 率先以标配方式提 供拉伸 / 压缩阶段彼此独立的连续调节式减 振器系统。 这种新型(VDC2)调节式减振器的突出特性 是: 为改善车身稳定性进行提前开启调节。在较 低减振器速度时即开始进行调节。 与行驶动态操控系统配合使用时,客户能够 察觉到“软特性曲线”和“硬特性曲线”的 明显不同。 为了确保良好的滚动舒适性,系统分别按照 拉伸特性曲线和压缩特性曲线进行独立调 节。 制动器制动器 F01/F02 采用了功能经过优化的轻型结构制 动器。 在所有发动机型号的车辆上前桥都采用带有铆 接铝合金固定鼓的轻型结构制动盘,这种制动 盘通常也用于车辆后桥。 前桥和后桥上安装了 “浮动” 式制动钳 (浮钳) 。 F01/F02 制动系统同样具有用于 CBS 显示 的制动摩擦片磨损监控装置。 8 前桥技术数据: 前桥前桥 单位单位 材料材料 制动钳壳体 采用框架结构的铝合金 浮钳 制动钳 / 活塞直径 mm 60 制动盘厚度 mm 36 制动盘直径 mm 348 尺寸 Zoll 17 制动盘类型 轻型结构 后桥技术数据: 后桥后桥 单位单位 材料材料 制动钳壳体 采用框架结构的铝合金 浮钳 制动钳 / 活塞直径 mm 44 制动盘厚度 mm 24 制动盘直径 mm 345 尺寸 Zoll 17 制动盘类型 轻型结构 制动钳制动钳 F01/F02 采用功能和效率经过优化的制动钳。 浮钳的框架结构可使车轮内的安装空间得到最 佳利用。 这样可与高效制动冷却系统配合确保制动系统 达到较高散热效率。浮钳的铝合金壳体不仅减 轻了重量而且确保了最高操纵舒适性。 制动盘制动盘 常用的铆接铝合金固定鼓也可以减轻重量并明 显减小紧急制动时可能因材料受热膨胀而导致 的制动盘变形。前桥和后桥上始终安装内通风 型制动盘。 9 转向系统转向系统 F01/F02 的转向柱或转向管柱设计符合人机 工程学、舒适性和被动乘员安全方面的最高要 求,同时体现了 BMW 特有的转向性能。 4 - F01/F02 转向管柱 索引索引 说明说明 索引索引 说明说明 1 波纹管 4 碰撞吸能管 2 万向节盘 5 右侧伺服电机 3 左侧伺服电机 6 转向器 F01/F02 始终标配电动无级水平和垂直调节 式转向柱。 通过方向盘位置的最佳调节范围确保出色 的人机工程学: 水平 30 mm 垂直 20 mm 通过便捷上下车系统提供附加的舒适功能: 上车或下车时, 方向盘暂时移动到最上部 位置,以确保上下车时自由移动范围最 大。 全新 BMW 碰撞系统经过特殊调节且带有 由作用力决定的吸能部件,借此确保出色的 碰撞安全性。 10 车轮和轮胎车轮和轮胎 与上一代车型 E65 不同, F01/ F02 标配防爆 轮胎系统组件 RSC 随车套件。 该系统由 RSC 轮胎、带有 EH2+ 轮廓的轮 辋和电子轮胎压力监控系统 RPA(美规为 RDC 或 TPMS)组成,使用该系统时可以取 消备用车轮或应急车轮、轮胎应急维修套件或 千斤顶,同时可扩大行李箱的装载空间并减轻 重量。 为使车辆外形更具运动感并改善整体设计造 型, F01/F02 在 E65/E66 基础上加宽了轮距 并使车轮罩突出尺寸降至最低。 此外,在 F01/F02 上所有规格的车轮都通过 调整车轮偏置距变得外部齐平,从而确保除轮 辋尺寸不同外,从车轮罩外观来看不会出现轮 胎尺寸不同。 下表列出了 F01/F02 的标准车轮(ECE) 。 任务任务 在表中填写在表中填写 730d 相关名称。相关名称。 车轮车轮 740i 750i 730d 740Li 750Li 前轮胎 245/50 R 18 Y 100 Y RSC 245/50 R 18 Y 100 Y RSC 245/55 R 17 Y 102 W RSC 245/50 R 18 Y 100 Y RSC 245/50 R 18 Y 100 Y RSC 后轮胎 245/50 R 18 Y 100 Y RSC 245/50 R 18 Y 100 Y RSC 245/55 R 17 Y 102 W RSC 245/50 R 18 Y 100 Y RSC 245/50 R 18 Y 100 Y RSC 前轮辋 8J x 18 EH2+ LM - IS30 8J x 18 EH2+ LM - IS30 8J x 17 EH2+ LM -IS30 8Jx18EH2+L M - IS30 8J x 18 EH2+ LM - IS30 后轮辋 8J x 18 EH2+ LM - IS30 8J x 18 EH2+ LM - IS30 8J x 17 EH2+ LM - IS30 8J x 18 EH2+ LM - IS30 8J x 18 EH2+ LM - IS30 目录目录 F01/F02 行驶动态管理系统行驶动态管理系统 培训 1 行驶动态管理系统概览 1 集成式底盘管理系统(ICM)和垂直动态管理系统 (VDM) 6 ICM 诊断和维修 16 行驶动态操控系统 19 1 培训培训 F01/F02 行驶动态管理系统行驶动态管理系统 行驶动态管理系统概览行驶动态管理系统概览 车内安装位置车内安装位置 任务任务 填写完成下图图例。填写完成下图图例。 1 - F01/F02 行驶动态管理系统的控制单元、传感器和执行机构(1) 2 索引索引 说明说明 1 左前电子减振器控制系统卫星式控制单元左前电子减振器控制系统卫星式控制单元 2 左前车辆高度传感器左前车辆高度传感器 3 转向助力泵电子体积流量调节阀(转向助力泵电子体积流量调节阀(EVV) 4 Servotronic 阀阀 5 右前车辆高度传感器右前车辆高度传感器 6 右前电子减振器控制系统卫星式控制单元右前电子减振器控制系统卫星式控制单元 7 前部接线盒电子装置和保险丝支架前部接线盒电子装置和保险丝支架 8 垂直动态管理系统控制单元垂直动态管理系统控制单元 9 集成式底盘管理系统控制单元集成式底盘管理系统控制单元 10 电动机械式驻车制动器和自动驻车按钮电动机械式驻车制动器和自动驻车按钮 11 行驶动态操控开关和行驶动态操控开关和 DTC 按钮按钮 12 带转向角传感器的转向柱开关中心带转向角传感器的转向柱开关中心 13 主动转向系统控制单元主动转向系统控制单元 14 动态稳定控制系统控制单元和液压单元动态稳定控制系统控制单元和液压单元 任务任务 填写完成下图图例。填写完成下图图例。 2 - F01/F02 行驶动态管理系统的控制单元、传感器和执行机构(2) 3 索引索引 说明说明 1 电动机械式驻车制动器控制单元和执行单元电动机械式驻车制动器控制单元和执行单元 2 右后车辆高度传感器右后车辆高度传感器 3 右后电子减振器控制系统卫星式控制单元右后电子减振器控制系统卫星式控制单元 4 轮胎压力监控系统控制单元(仅限美规车辆)轮胎压力监控系统控制单元(仅限美规车辆) 5 车辆高度电子控制系统控制单元车辆高度电子控制系统控制单元 6 后桥侧偏角控制系统控制单元后桥侧偏角控制系统控制单元 7 后桥侧偏角控制系统执行单元后桥侧偏角控制系统执行单元 8 左后车辆高度传感器左后车辆高度传感器 9 左后电子减振器控制系统卫星式控制单元左后电子减振器控制系统卫星式控制单元 以上两个插图表示 F01/ F02 行驶动态管理 系统内主要控制单元、传感器和执行机构的安 装位置。 用两个插图表示是为了确保概览清晰, 没有任何功能方面的原因。 4 行驶动态管理系统的总线系统概览行驶动态管理系统的总线系统概览 3 - F01/F02 行驶动态管理系统的总线系统概览 5 任务任务 填写完成下图图例。填写完成下图图例。 索引索引 说明说明 AL 主动转向系统主动转向系统 DSC 动态稳定控制系统动态稳定控制系统 EHC 车辆高度电子控制系统车辆高度电子控制系统 EDC SHL 左后电子减振器控制系统卫星式控制单元左后电子减振器控制系统卫星式控制单元 EDC SHR 右后电子减振器控制系统卫星式控制单元右后电子减振器控制系统卫星式控制单元 EDC SVL 左前电子减振器控制系统卫星式控制单元左前电子减振器控制系统卫星式控制单元 EDC SVR 右前电子减振器控制系统卫星式控制单元右前电子减振器控制系统卫星式控制单元 EMF 电动机械式驻车制动器电动机械式驻车制动器 ICM 集成式底盘管理系统集成式底盘管理系统 HSR 后桥侧偏角控制系统后桥侧偏角控制系统 RDC 轮胎压力监控系统轮胎压力监控系统 SZL 带转向角传感器的转向柱开关中心带转向角传感器的转向柱开关中心 VDM 垂直动态管理系统垂直动态管理系统 ZGM 中央网关模块中央网关模块 6 集成式底盘管理系统(集成式底盘管理系统(ICM)和垂直动态管理系统()和垂直动态管理系统(VDM) 发展史发展史 BMW 车辆采用中央高级行驶动态协调控制系 统的历史要追溯到数年以前。 BMW 3 系(E9x)引入纵向动态管理系统标 志着这一研发的开始。纵向动态调节功能“动 态定速巡航控制系统”和“主动定速巡航控制 系统”已集成在 LDM 控制单元内。这些集成 功能可使动力传动系统和制动器控制更平顺协 调。 BMW X5(E70)首次采用了带有 VDM 控制 单元的垂直动态管理系统:在此通过集成在控 制单元内的垂直动态控制系统(VDC)功能控 制调节式减振器。以前的系统仅将车辆高度和 垂直加速度作为输入信号使用。而垂直动态控 制系统的高级调节方案将所有与行驶动态相关 的信号(例如车速、纵向和横向加速度)都视 为输入信号。 此外,VDM 控制单元还协调垂直动态控制系 统和主动侧翻稳定装置(ARS)的功能。这样 可在较之以前的更多行驶状况下改善车轮与路 面的接触情况并减小车身的垂直运动。 BMW X6(E71)除 VDM 控制单元外还带有 ICM 控制单元, 该控制单元首次将纵向和横向 动态调节功能集于一身。 车辆的纵向和横向运动在 ICM 控制单元内进 行集中分析。根据分析结果使用主动转向系统 和动态驱动力分配系统,这两个行驶动态管理 系统的功能配合也通过 ICM 控制单元进行协 调。 其特点是将 ICM 定为调节功能的主控制单 元。而执行机构则通过专门为此设计的执行机 构控制单元来控制。 问题问题 LDM 控制单元的任务是什么?控制单元的任务是什么? 答案答案 纵向动态调节功能“动态定速巡航控制系统”和“主动定速巡航控制系统”已集 成在 LDM 控制单元内。 7 4 - 集成式底盘管理系统的革新阶段 8 任务任务 填写图例缩写。填写图例缩写。 索引索引 说明说明 LDM 纵向动态管理系统控制单元 DCC 动态定速巡航控制系统功能(带有制动功能的定速巡航控制系统) ACC 主动定速巡航控制系统功能 VDM 垂直动态管理系统控制单元 VDC 垂直动态控制系统功能 ARS 主动侧翻稳定装置控制单元和功能(动态驾驶系统) DSC 动态稳定控制系统控制单元 FDR 行驶动态协调控制系统功能 ICM 集成式底盘管理系统控制单元 QMVH 后桥横向力矩分配功能(动态驱动力分配系统) AL 主动转向系统功能 DSC-SE N ICM 控制单元内的 DSC 传感器 FDC 行驶动态操控系统功能 IAL Intrgral 主动转向系统功能 9 信号提供装置信号提供装置 ICM 5 - ICM 控制单元内的功能 索引索引 说明说明 1 外部传感器的输入信号 2 集成式底盘管理系统 3 输出信号(发送给执行机构和执行机构控制单元的规定值) 4 驾驶员辅助功能 5 “中央行驶动态协调控制和转向系统控制”功能 6 “传感器信号处理和信号提供”功能 7 “行驶动态操控系统”功能 8 ICM 控制单元内的 DSC 传感器(纵向加速度、横向加速度、偏转率) 9 ICM 控制单元内的冗余 DSC 传感器(横向加速度、偏转率) 提供信号提供信号 ICM 控制单元不但可以读取外部传感器信 号,还可以读取所装传感器的信号。这些传 感器信号经过处理后转化为表明车辆行驶 动力性的物理信号,并供车内的许多系统使 用。例如车速信号和横向加速度信号。 ICM 内的中央行驶动态协调控制系统中央行驶动态协调控制系统首先 评估当前行驶状态和驾驶员要求。此外还考 虑车辆上安装了哪些行驶动态管理系统。根 据这些信息决定是否对行驶动力性实施干 预以及干预程度。先进的行驶动态管理系统 可以在诸如出现不足转向趋势时便进行柔 和且几乎感觉不到的干预调节。通过一个协 调器确保在各种情况下启用最适合的执行 机构。同时使用多个执行机构时,特别注重 确保各种干预协调进行。 10 行驶动态操控系统行驶动态操控系统功能可为驾驶员提供四 种可选的行驶动态等级(普通、舒适、运动 和超级运动)。驾驶员通过选择相应等级影 响中央行驶动态协调控制功能以及所有行 驶动态管理系统和动力传动系统。所有系统 都根据不同等级进行相应调整。而且特别针 对各系统在每个等级内的相互配合进行最 佳调整。 此外还考虑了动态稳定控制系统的状态,从 而确保另外两项行驶动态特性。 包括阀门控制在内的电子助力转向功能电子助力转向功能也 由 ICM 控制单元执行。这种转向系统控制 功能也受到行驶动态操控系统的影响。 驾驶员辅助功能驾驶员辅助功能 ICM 控制单元包含“具有制动功能的定速 巡航控制系统”以及“具有停车和起步功能 的主动定速巡航控制系统”调节功能。 此外 ICM 还针对“偏离车道警告”和“换 车道警告”两项驾驶员辅助功能协调控制方 向盘内的振动执行机构。 11 信号处理和分配信号处理和分配 6 通过 ICM 提供信号 任务任务 填写图例名称。填写图例名称。 12 索引索引 说明说明 索引索引 说明说明 1 车辆高度传感器车辆高度传感器 10 变速箱电子控制系统变速箱电子控制系统 2 带转向角传感器的转向柱开关中心带转向角传感器的转向柱开关中心 11 动态稳定控制系统动态稳定控制系统 3 动态稳定控制系统动态稳定控制系统 12 AL 控制单元控制单元 4 车轮转速传感器车轮转速传感器 13 HSR 控制单元控制单元 5 集成式底盘管理系统集成式底盘管理系统 14 ICM 控制单元内的行驶动态管理功控制单元内的行驶动态管理功 能能 6 脚部空间模块脚部空间模块 15 ICM 控制单元内的控制单元内的 DSC 传感器 (纵向加速度、横向加速度、偏转率) 传感器 (纵向加速度、横向加速度、偏转率) 7 KAFAS 控制单元控制单元 16 ICM 控制单元内的冗余控制单元内的冗余 DSC 传感传感 器(横向加速度、偏转率)器(横向加速度、偏转率) 8 组合仪表组合仪表 17 ICM 控制单元内的“信号处理”功能控制单元内的“信号处理”功能 9 发动机管理系统发动机管理系统 垂直动态控制系统垂直动态控制系统 在 F01/F02 标准配置范围内安装基本型 ICM 控制单元。 因此车辆配备电子助力转向系统和驾驶员辅 助功能 “具有制动功能的定速巡航控制系统” 。 如果客户订购了以下任意一款或两款选装配 置,则配备高级型 ICM 控制单元: Integral 主动转向系统(SA 2VH) 具有停车和起步功能的主动定速巡航控制 系统(SA 5DF)。 VDM 控制单元配置等级控制单元配置等级 基本型 VDM 控制单元带有垂直动态控制系统 功能。属于 F01/F02 的标准配置。 如果客户还订购了选装配置动态驾驶系统 (主动 侧翻稳定装置 ARS,SA 229) ,则配备高级型 VDM 控制单元。高级型还包含用于控制 ARS 液压阀的输出级。 13 任务任务 填写图例名称。填写图例名称。 7 - 控制单元和车辆的主移动方向 索引索引 说明说明 索引索引 说明说明 1 纵向动态管理系统纵向动态管理系统 ICM 集成式底盘管理系统 2 横向动态管理系统横向动态管理系统 VDM 垂直动态管理系统 3 垂直动态管理系统垂直动态管理系统 8 ICM 控制单元提供的行驶动态信号 索引索引 说明说明 索引索引 说明说明 1 集成在 ICM 控制单元内的 DSC 传 感器 DSC 动态稳定控制系统 2 ICM 控制单元 AL 主动转向系统 v 车速 HSR 后桥侧偏角控制系统 ax 纵向加速度 VDM 垂直动态管理系统 ay 横向加速度 14 在任何车辆配置和任何行驶状况下都可以为客 户提供最协调的行驶性能。从而实现了最大限 度的舒适性、敏捷性和稳定性。 客户可通过新型行驶动态操控系统行驶动态操控系统功能明显感 受到这种完美协调的行驶性能。 该功能提供了多种特别突出的车辆特性,从而 决定了驾驶员和乘员对整体行驶性能的感受。 驾驶员可以通过行驶动态操控开关选择与具体 行驶目的和行驶路段最匹配的车辆特性。 改善行驶动力性改善行驶动力性 9 - 通过行驶动态协调控制系统影响行驶性能 索引索引 说明说明 A 校正不稳定的行驶性能 B 通过提前干预实现中性行驶性能 1 通过各车轮制动干预校正不足转向 2 通过各车轮制动干预避免不足转向 3 不足转向车辆的行驶路线 4 中性行驶性能车辆的行驶路线 M 通过各车轮制动干预对车辆产生的偏转力矩 到目前为止 (今后也会继续) , 一直通过以下干 预方式产生中央行驶动态协调控制系统计算的 偏转力矩(在括号中注明了相应的行驶动态管 理系统) : 单独控制车轮制动器(DSC) 调节当前发动机扭矩的大小(ASC+T, DSC,MSR) 不受驾驶员指令影响,自动调节前轮转向角 (主动转向系统)。 15 10 - 出现不足转向时的行驶动力干预方式 索引索引 说明说明 A 通过各车轮制动干预避免不足转向 B 通过进行后桥转向干预避免不足转向 1 各车轮制动干预 2 后桥转向干预 3 不足转向车辆的行驶路线 4 中性行驶性能车辆的行驶路线 M 通过行驶动态协调控制系统进行干预对车辆产生的偏转力矩 F01/F02 还首次真正实现了集成式底盘管理 系统与垂直动态管理系统间的功能联网。这不 仅仅意味着通过 ICM 记录、处理并向 VDM 发送车辆高度信息。 作为中央行驶动态协调控制系统的组成部分, ICM 还通过主动控制主动侧翻稳定装置影响 自转向特性。通过传统底盘设计可以得知,某 一车桥上的稳定杆刚度越大,该车桥上可提供 的总侧向力便越小。通过动态驾驶系统稳定杆 内的摆动马达可以模仿不同刚度稳定杆的效 果。 因此 ICM 的中央行驶动态协调控制系统可通 过动态驾驶系统的主动式稳定杆有针对性地影 响某一车桥上可提供的侧向力大小。 车辆过度转向时, 后桥上可提供的侧向力很小。 此时最好减小后桥上的侧倾稳定力矩。为此使 后桥获得较高侧向力,以保持车辆稳定。 以下输入 / 输出图再次概括了 ICM 控制单 元内中央行驶动态协调控制系统的功能。 16 ICM 诊断和维修诊断和维修 ICM 控制单元控制单元 需要更换 ICM 控制单元时, 必须遵守维修 说明。例如拆卸控制单元前必须断开车辆蓄电 池接线,安装控制单元后则须重新连接蓄电池 接线。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控制单元网络重新启 动同步进行。? ICM 控制单元不能受到剧烈振动。用坚硬 物体撞击控制单元壳体或控制单元掉落都会造 成集成式传感器系统损坏。发生这种情况后不 得将该控制单元安装到车辆上。? 固定 ICM 控制单元时只能使用完好无损 的螺栓和间隔衬套。不得使用已变形或损坏的 固定元件! 首先拧紧配合孔内的固定螺栓,随后拧紧另外 两个螺栓。必须遵守维修说明中规定的拧紧力 矩。 最后必须检查控制单元是否已牢固固定且没有 安装间隙。? 安装新 ICM 控制单元后必须通过诊断系 统进行启动。运行步骤如下(根据车辆配置) : 校准 ICM 内的集成式传感器系统 校准车辆高度传感器 Integral 主动转向系统初始化。 ? 出现信号故障时进行诊断出现信号故障时进行诊断 ICM 控制单元自身的传感器提供以下信 号: 纵向加速度 横向加速度 偏转率。 车轮转速信号由 DSC 控制单元记录并提供。 转向角由转向柱开关中心内的转向角传感器测 量。 ICM 控制单元对所有这些传感器信号进行处 理并以总线信号形式提供给车辆内的其它系 统。 车辆内出现有关这些信号的故障代码存储器记 录时,建议通过以下方式完成检测计划: 首先针对提供信号的控制单元实施检测计划。 行驶动态管理系统最重要的信号来源是 ICM、 DSC 和 SZL。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更迅速地消除故障原因。 而接收信号控制单元的检测计划只包括发送控 制单元的说明。 因此无法直接消除故障原因。? 17 ICM 内的传感器内的传感器 出现以下情况时必须对 ICM 控制单元内 的集成式传感器进行校准集成式传感器进行校准: 更换了 ICM 控制单元或 由于出现故障代码存储器记录,诊断系统内 的检测计划要求进行校准。 进行校准时车辆必须停放在纵向和横向都水平 的地面上。此时总线端 15 必须接通。? 对 ICM 内的集成式传感器系统进行校准 时必须严格遵守诊断系统的相关说明。特别是 要确保将车辆停放在纵向和横向都水平的地面 上。 否则将会获得错误校准值,从而可能导致行驶 动态管理系统出现故障。? 车辆高度传感器车辆高度传感器 出现以下情况时必须校准 ICM 内的车辆 高度信号: 更换 ICM 控制单元后, 更换车辆高度传感器后或 诊断系统的检测计划要求进行校准(根据 ICM 内的故障代码存储器记录)。 更换车轮时无需进行校准。? 借助诊断系统进行校准时必须 防止出现空气弹簧调节过程 (取下 EHC 控 制单元保险丝) 使用卷尺测量车辆高度 确定轮辋规格。 此外,诊断系统还会参考车辆高度规定值(设 计位置) 。 诊断系统和 ICM 根据这些数值计算出最终存 储在 ICM 控制单元内的换算基准值。 在校准 ICM 控制单元内车辆高度信号的同时 还应校准 EHC 控制单元(如果装有的话)内 的高度信号。? 18 带转向角传感器的转向柱开关中心带转向角传感器的转向柱开关中心 更换转向柱开关中心或对其重新编程后, 必 须校准转向角传感器。 诊断系统内的检测计划根据故障代码存储器记 录提出相关要求时也要进行校准。 校准转向角传感器的前提是, ICM 必须计算出 一个准确有效的转向角并通过总线系统提供使 用。? 进行转向角传感器校准时必须严格遵守诊 断系统的相关说明。 进行校准时,车辆必须停放在水平地面上。方 向盘必须处于直线行驶位置(目测) 。? Integral 主动转向系统主动转向系统 出现以下情况时必须对 Integral 主动转向 系统进行初始化: 更换了 ICM、AL 或 SZL 控制单元或 对 SZL 内的转向角传感器进行了校准或 更换了转向器或诊断系统根据故障代码存 储器记录在检测计划内要求进行初始化。? 显示和操作显示和操作 黄色 DSC 指示和警告灯和 DTC 按钮采 用了新的象形符号。从 F01/ F02 开始,使用 这种新的 DSC 象形符号替代以前使用的符 号。? 19 行驶动态操控系统行驶动态操控系统 操作元件操作元件 11 行驶动态操控开关和 DTC 按钮的安装位置 索引索引 说明说明 1 DTC 按钮 2 行驶动态操控开关,“SPORT”翘板开关 3 行驶动态操控开关,“COMFORT”翘板开关 20 驾驶员可以通过行驶动态操控开关选择四个主 模式。这些主模式的名称为: 舒适 标准 运动 超级运动。 起动车辆后,行驶动态操控系统始终处于“标 准”模式。朝“运动”方向操作行驶动态操控 开关时, 行驶动态操控系统首先切换为 “运动” 模式,再次操作时则切换为“超级运动”模式。 如果驾驶员朝“舒适”方向操作行驶动态操控 开关,则朝反方向进行模式切换,即由“运动” 模式切换为“标准”模式。 驾驶员可以通过 DTC 按钮启用另外两种模 式: 牵引力 DSC 关闭。 短促按压 DTC 按钮即可进入 “牵引力” 模式。 无论行驶动态操控系统之前处于何种模式都可 以执行这项功能。长时间按住 DTC 按钮即可 启用“DSC 关闭”模式。 再次短促按压 DTC 按钮即可退出“牵引力” 和“DSC 关闭”模式。行驶动态操控系统随 即返回“标准”模式。 如果驾驶员通过按压行驶动态操控开关上的某 个翘板开关退出“牵引力”或“DSC 关闭” 模式, 则行驶动态操控系统进入 “运动” 或 “舒 适”模式(由按压哪个翘板开关决定)。 每次操作行驶动态操控开关或 DTC 按钮时, 组合仪表显示屏都会立即出现相应反应。下图 为切换至“运动”模式后的显示内容。 12 进行操作后直接显示“运动”模式 21 如果一段时间内不按压行驶动态操控开关,则 行驶动态操控系统显示切换为更简洁的形式。 13 “运动”模式显示 “牵引力”和“DSC 关闭”两个模式的显示 形式比较特殊。除文字说明外,还必须启用黄 色 DSC 指示和警告灯。 14 “牵引力”模式显示 15 “DSC 关闭”模式显示 黄色 DSC 指示和警告灯和 DTC 按钮采 用了新的象形符号。从 F01/ F02 开始,使用 这种新的 DSC 象形符号替代以前使用的符 号。? 16 DSC 和 DTC 符号 以前针对“DTC 模式”和“DSC 关闭”两种 状态组合仪表中显示两个不同的符号。从 F01/ F02 开始仅用一个符号表示这两种状 态。 这种新象形符号将逐步应用于所有新投产的车 辆。因为法规要求更改后,所有汽车制造商都 必须采用统一的显示形式。法规还要求,DSC 功能受限时必须显示“关闭”字样。这种情况 包括“牵引力”和“超级运动”模式。 22 操作 DTC 按钮或行驶动态操控开关时, 除组 合仪表内的显示内容外, 中央信息显示屏内也 会出现一个辅助窗口。 在该窗口内显示所选模 式的名称以及附加文字说明。 处于 “运动” 模式时驾驶员也能对该模式进行配 置。驾驶员可通过控制器选择是要求“运动”模 式仅作用于动力传动系统, 还是仅作用于行驶动 态管理系统或者同时作用于两种系统。 “运动”模式配置“运动”模式配置 动力传动系统动力传动系统 底盘和行驶动态管理系统底盘和行驶动态管理系统 动力传动系统和底盘 (出厂设置) 运动 运动 仅限动力传动系统 运动 标准 仅限底盘 标准 运动 17 “运动”模式辅助窗口 索引索引 说明说明 1 有关“运动”模式作用范围的文字说明 (在此所示:仅限底盘或行驶动态管理系统) 2 有关“运动”模式作用范围的图像说明 3 “运动”模式配置菜单 23 系统联网系统联网 以下输入 / 输出图显示了参与 “行驶动态操控 系统”功能的相关系统。 任务任务 填写图例名称。填写图例名称。 18 行驶动态操控系统输入 / 输出 索引索引 说明说明 索引索引 说明说明 1 控制器控制器 7 带有电子调节式减振器的垂直动态控带有电子调节式减振器的垂直动态控 制系统制系统 2 行驶动态操控开关和行驶动态操控开关和 DTC 按钮按钮 8 主动侧翻稳定装置主动侧翻稳定装置 3 集成式底盘管理系统集成式底盘管理系统 9 动态稳定控制系统动态稳定控制系统 4 加速踏板加速踏板 10 组合仪表组合仪表 5 自动变速箱自动变速箱 11 中央信息显示屏中央信息显示屏 6 转向系统转向系统 24 驾驶员通过行驶动态操控开关和 DTC 按钮 操作行驶动态操控系统。 ICM 控制单元读取操 作信号并据此确定行驶动态操控系统应切换为 哪个模式。将确定的模式发送给参与执行的动 力传动系统和行驶动态管理系统。包括: 控制加速踏板曲线的发动机管理系统 控制换档模式和换档速度的变速箱电子控 制系统 控制垂直动态控制系统和主动侧翻稳定装 置功能的垂直动态管理系统 动态稳定控制系统 控制转向助力 (Servotronic) 和转向传动比 (主动转向系统)的 ICM 控制单元自身。 ICM 控制单元还要求在组合仪表和中央信息 显示屏内显示相关模式。除选择所需模式外, 驾驶员还可通过控制器进行其它设置。 舒适舒适 标准标准 运动运动 超级运动超级运动 动力传动系统动力传动系统 加速踏板曲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