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础之《小学》.ppt_第1页
国学基础之《小学》.ppt_第2页
国学基础之《小学》.ppt_第3页
国学基础之《小学》.ppt_第4页
国学基础之《小学》.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学基础之小学,收藏夹114-管理网址导航,20世纪末,人类的两个家园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一个是人类肉体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另一个是人类心灵赖以栖居的精神家园。“国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修复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乃至人类的精神家园。,1,“汉学”、“中学”所指仅仅代表中国学术,是一种知识形态。“国学”,就是指本国的传统学术。它不仅仅是一种知识形态,同时还是一种价值形态,它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一个载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宋)张载,2,国学概念的意义,以上一轮世纪之交的知识分子群体的民族救亡意识为基础的。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吾闻处竞争之世,徒恃国学固不足以立国矣。而吾未闻国学不兴而能自立者也。吾闻有国亡而国学不亡者矣,而吾未闻国学先亡而国仍立者。章太炎“全盘西化”论者关注的是民族政权的存亡,“国学立本”论者更看重的是民族文化传统的存亡。,国学概念的发生,3,4,新国学运动兴起的意义,新国学运动在西方文化无法解决的难题面前应用而兴。它关注的已不再是民族文化的延续,更主要的是人类的继续存亡问题。“国学”中高扬着人类至善至美的人格典范,并以数千年的历史证实着其创造永久和平的基本素质,确定着人类健康的发展方向。,中国文化的终极目标是“万世太平”;西方文化主张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世界现在最需要的是中国文明的精髓和谐。如果中国不能取代西方成为人类的主导,那么整个人类的前途是可悲的。(英国)汤因比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公元前六世纪之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瑞典)汉内斯阿尔文,5,“国学”在文化比较中展现价值,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只能加大世界的冲突。中国文化的包容和谐与天下观念、世界精神,就像是水泥,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像是砖瓦,只有用这水泥,才能把这些砖瓦黏合起来,使新的文明大厦拔地而起,创造人类丰富多彩的未来。,6,“国学”与它种文化的关系,小学:开启中国文化之门的管钥;经学:中国人的道德精神与理想追求;史学:中国人的价值判断与道德坚持;诸子:中国人的思想与生存智慧;文学:中国人的人生情怀与咏叹。,10,国学的基本分类,7,小学属于“语言文字学”。因为是古代小学生的东西,所以叫“小学”。汉书艺文志: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朱熹大学章句序:“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之下,至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8,第一编小学,小学是一条通向古典的路径,是打开中国古代文化之门的管钥。小学主要包括文字、音韵、训诂三块。文字之学有三,其一体制,谓点画有衡纵曲直之殊(说文之类);其二训诂,谓称谓有古今雅俗之异(尔雅方言之类);其三音韵,谓呼吸有清浊高下之不同(沈约四声谱及西域反切之学)。王应麟玉海,9,何谓“文字”?“文”指的是象形字,因为是“错画”而成,故谓之文。“字”指的是合体字。字有生的意思,因是由“文”滋生出来的,所以叫“字”。说文解字说:“文,错画也。”说文:“字,乳也。”广雅释诂:“字,生也”说文解字叙说:“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10,第一章文字学,第一、汉字形义中蕴藏着一个世界。说文说:“取,捕取也。从又从耳。周礼:获者取左耳。司马法曰:载献聝。聝者,耳也。”(取)、耻、娶、婚、(妻),11,第一节汉字与中国文化,比如“京”字,我们现在称首都为京,从古文字中看,京像是一个高大的建筑物。古城中的鼓楼,其实就是古代的“京”。,12,13,“且”字就是巨大的男根模型,这显然是生殖崇拜的反映。,第二、汉字所记载的传统文化典籍,其丰富性、久远性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字。第三、汉字强化了民族的凝聚力,成就了中华民族的伟大。,14,第四、汉字所创造的丰富多彩的艺术以及复杂的文化思想,也是世界上任何文字都无法比拟的。莺啼岸柳弄春晴晓月明蒋一葵咏春咏春蒋一葵莺啼岸柳弄春晴,柳弄春晴晓月明。明月晓晴春弄柳,晴春弄柳岸啼莺。,15,晚眺苏轼长亭短景无人画,老大横拖瘦竹笻。回首断云斜日暮,曲江倒蘸侧山峰。,16,说文解字叙:“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17,第二节汉字六书,指事所谓“指事”,就是用象征性的符号来表事的,有可能是最早产生的一类文字。相当多的指事字是在象形符号上加标识以表示所指之事的。如“木”,“刀”多是以强调、夸张某些事物的部位来指事的。如“天”。(天)(夨)(夭)(交)(卩)(尢)(见),18,象形象形字指纯用点划描摹物体的字。说文解字叙:“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人体方面:耳、目、口、手天文方面:日、月、云、气地理方面的:山、水、回、永、鸟兽草木方面:鸟、燕、象、万生活用具方面:丝、衣、门、豆,19,形声形声字是由形与声两部分组成的文字,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产生的,在汉字中占得比重最大。表形的部分,都是与事物的类别相关的,大多属于部首字,如手部字:捉、握、接、招、掌等,“手”表示它们都与手有关,而足、屋、召、尚等则表示读音。表示声符的部分,往往是有意义存在的。如包、卢、句、息等。,20,会意会意字是由两个以上意符构成的字,所以说文说“比类合谊,以见指撝”。如武、信。表示自然的。如:(明)、(旦)、(莫)、(昔)、(昃)等。与人类行为有关的。如:(即)、(既)、(乡)、(陟)、(降)(步)、(此)、(名)、(孟)年等。,21,转注转注是指读音相近的字之间的意义联系。说文所谓“建类一首,同意相受”,“建类”就是同训的字群,“一首”就是同一语源,“同意相受”就是相互间的意义联系。如“考”和“老”。“女”族:弱、柔、软、懦、嫩、若“大”族:“大”字象人手足张开形,取意为大。音变为“太”“岱”“诞”“唐”“荡”等,都有大的意思。,22,假借假借,说文说“本无其字,依声相托”。就是指原本没有这个字,但为了表示这个意思,只好借同音字来表达。如“令”、“长”。朋,古文凤,象形。凤飞,群鸟从以万数,故以为朋党字。来,周所受瑞麦来麰,一来二缝,象芒朿之形。天所来也,故为行来之来。能,熊属,足似鹿。从肉,(吕)声。能兽坚中,故称贤能,而强壮称能杰也。,23,参考书目:1、许慎说文解字,中国书店1989年版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3、丁福保说文解字诂林,中华书局1988年版4、郭沫若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一卷甲骨文字研究,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5、郭沫若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二卷卜辞通纂,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6、唐兰殷墟文字记,中华书局1981年版7、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中华书局1979年版8、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中华书局1996年版9、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版10、周法高主编金文诂林,香港中文大学1974年版11、章太炎文始.章太炎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12、张舜徽广文字蒙求,中华书局1972年版13、王延林常用古文字字典,上海书画出版社1997年版14、康殷文字源流浅说,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2年版,24,“训诂学”是研究语言文字意义的一门学问。训者,顺也,指顺其义理、语气而理解其文意;诂者,故也,指通古今之言,而明其故。最早的一部训诂学著作是形成于战国末的尔雅。,25,第二章训诂学,训诂学是一门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技术性特点的学问。它要应用文字学与音韵学以及古典知识,来解决文献的阅读、诠释问题。首先,能够正确地理解古籍的意义。比如“不可救药”,“学而优则仕”,“七月流火”,“匆匆”,(勿勿),疆场(疆埸),“口吃”等。说文说:“勿,州里所建旗,象其柄有三游,杂帛,幅半异,所以趣民,故遽称勿勿。”颜氏家训勉学篇说:“世中书翰,多称勿勿。相承如此,不知所由。或有妄言:此忽忽之残缺耳。”,26,第一节训诂学的意义,诗小雅信南山:“中田有廬,疆埸有瓜。”左传桓公十七年:“疆埸之事,慎守其一,而備其不虞。”孔颖达疏:“疆埸,谓界畔也。”其次,可以自觉地发现古籍诠释中的问题,并提出新的见解。如“赤子”“礼之用和为贵”“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等。,27,其三,明训诂,可以使我们对汉语言文字的意义作根本性的了解,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与知识领域,体会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之处。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胡乱”,“窈窕”王建山中惜花:“忽看花渐稀,罪过酒醒迟。寻觅风来处,惊怅夜落时”。白居易病起:“病不出门无限时,今朝强出与谁期。经年不上江楼醉,劳动春风扬酒旗”。,28,训诂学就是要使你,在别人认为有问题的地方,发现它本不存在问题;别人认为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它存在着问题。比如诗经关雎篇说:“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又如诗经硕鼠篇,“硕鼠硕鼠,无食我苗”。,29,第二节训诂学的方法与实践,训诂学的目的约略有三:一是追求更佳解释。如礼记檀弓的“苛政猛于虎”。二是追求词义本原。如李伯元南亭笔记卷十一:“翁叔平两番访鹤,吴清卿一味吹牛。”三是追求矛盾解决。,30,31,训诂学的方法基本上有四种:一、以形索义(形训)。以“晋”字为例。说文作“”说:“进也,日出万物进。从日,从臸。”杨树达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据金文作,则以为晋字上象二矢,下为插矢之器,象两矢插入器中之形,就是箭的古文。,二、因声求义(声训)。是根据读音寻求文字的意义,这在训诂上使用频率要远高于“以形索义”。如尚书康诰“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乂”。“赤子”即“尺子”,32,三、据文考义(义训)。是根据文章上下的意思,来判断词义的。冯谖客孟尝君,“于是约车治装,载劵契而行”战国策秦策一:“王召陈轸告之曰:吾能听子,言子欲何之?请为子约车。”,33,四、援事解义。如秦韬玉采茶歌说:“天柱香芽露香发,烂研瑟瑟穿荻篾。太守怜才寄野人,山童碾破团圆月。”,34,在训释古书中,除以上所言经史子集资料外,二十世纪随着甲骨金文及出土文献的不断发现,利用出土资料,解决文献训诂问题,已逐渐成为时髦。再者,利用方言民俗资料,也是训诂所当重视的。如“朕”,咱荀子劝学说:“有争气者,勿与辩也”,邶风新台说:“新台有泚,河水瀰瀰。燕婉之求,籧篨不鲜”,“燕婉之求,得此戚施”,,35,总之,训诂是调动全部知识系统,对语义进行诠解的学问。只有明训诂,才能进入古代的堂奥,也才能从旧学中获取新知。由小学入经学,由经学通文史,这是一条传统的治学之路,也是值得我们今天借鉴的。,36,参考书目:1、郝懿行尔雅义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2、清钱绎方言笺疏,中华书局1991年版3、王念孙广雅疏证,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4、王先谦释名疏证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