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文查漏补缺.ppt_第1页
古代诗文查漏补缺.ppt_第2页
古代诗文查漏补缺.ppt_第3页
古代诗文查漏补缺.ppt_第4页
古代诗文查漏补缺.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诗文复习中的查漏补缺风侨高考,诗歌的表达技巧,什么叫表达技巧?,作者为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而采用的艺术手段。,景-境-情,技巧,技巧,明了出题方式清楚方法分类准确表述答题,分析表达技巧型1提问方式: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2提问变体: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明了出题方式,华南师大附中2010届高三年级综合测试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虞美人陈与义扁舟三日秋塘路,平度荷花去。病夫因病得来游,更值满川微雨洗新秋。去年长恨孥舟晚,空见残荷满。今年何以报君恩?一路繁花相送到青墩。【注】宋高宗绍兴六年6月,给事中陈与义因与尚书左仆射赵鼎政见分歧,论事不合,借病辞职。本词写于辞官后前往青墩的途中。陈与义,南宋词人。孥(音n)舟:牵舟,这里指乘船。(1)结合全词,说说上阕“病夫因病得来游”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2)词下阕的写景文字,从整体看运用了什么手法?请具体分析。(3分),(2)词下阕的写景文字,从整体看运用了什么手法?请具体分析。(3分)示例一:对比。(1分)“空见残荷满”是写去年秋末登舟,途中所见唯有败叶残荷。“一路繁花相送”写今年旧地重游,眼前出现的另一番景色,到处是盛开的荷花。(1分)去年与今年对比鲜明,表达了作者对满眼荷花盛开的喜悦之情。(1分)示例二:反衬。(1分)诗人以去年秋末登舟,途中所见惟有败叶残荷的景色,反衬出今年旧地重游“一路繁花相送”的情景,(1分)表达了作者对满眼荷花盛开的喜悦之情。(1分)示例三:虚实结合。(1分)“空见残荷满”是虚写,作者回忆去年路过此处的情景,因为秋末登舟,途中所见唯有败叶残荷。“一路繁花相送”是实写,今年旧地重游,发现另一番景色,到处是盛开的荷花。(1分)虚实结合,突出了作者对今年荷花盛开的喜悦之情。(1分)示例四:情景交融。(1分)“空见残荷满”,一个“空”字,表达出对残荷满塘无限怅憾的心情。(1分)“一路繁花相送”,以拟人化手法写出荷花的连绵不绝,表达出对美好景色的满腔热爱。(1分),明了出题方式,10.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2010年珠海市毕业班综合测试(二)鹊桥仙赠可行弟许有壬(元)花香满院,花阴满地,夜静月明风细。南坡一室小如舟,都敛尽,山林清致。竹帘半卷,柴门不闭,好个暮春天气。长安多少晓鸡声,管不到、江南春睡。1这首词的上片前三句是如何描写南坡小室生活环境的?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简要分析。(3分)10.(1)这首词的上片前三句分别从嗅觉、视觉、听觉和触觉四个方面来描写小室生活环境。“花香满院”是从嗅觉方面写的,“花阴满地”、“月明”是从视觉角度写的,“夜静”是从听觉方面写的,“风细”是从触觉方面写的。(答出每个方面得1分,答出三点即可。),2本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全词赏析。(4分)(2)词的上片描写了小室优美宁静的生活环境,下片描写了小室闲适淡泊的生活。(2分)作者借此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喜爱以及不慕功名的清高品质和恬淡胸怀。(2分),10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湛江二模)感遇(其七)张九龄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注感遇12首作于开元二十五年(737),当时张九龄由右丞相贬为荆州长史(1)本诗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1)本诗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1)(4分)托物言志(说比喻、对比衬托等写法也可)。(1分)本诗句所写(咏)之物是丹橘,(1分)实质是以丹橘自比,托丹橘言志,喻己有之丹橘之节,丹橘之材。(2分)(2)结合全诗,说说尾联所蕴含的思想感情。(3分)(2)(3分)一方面,表达了诗人对朝廷小人得势的愤懑,一方面表达了诗人的怀才不遇。(答出一方面得1分;两方面都答对可得3分),10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回答问题。(7分)(广东高考最后统测)八月六日过灞桥口占清樊增祥残柳黄于陌上尘,秋来长是翠痕颦。一弯月更黄于柳,愁煞桥南系马人。燕山春暮明张羽金水桥边蜀鸟啼,玉泉山下柳花飞。江南江北三千里,愁绝春归客未归。注灞桥: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东。开元天宝遗事载:“长安东灞陵有桥,来迎去送皆至此桥。金水桥:在北京市金水河上。金水河南一支贯入宫内。玉泉山:在北京市西北,山下有玉泉,故名。“玉泉垂虹”为燕京八景之一。(1)请指出两首诗中通过“柳”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2分)(2)两首诗在表现“愁”时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各何不同,请各举一例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10.(1)(2分)【答案】第一首诗用“残柳”写出了诗人离别之际的伤感;第二首诗中的“柳”与“蜀鸟”一同触发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写出1点得1分)(2)两首诗在表现“愁”时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各何不同,请各举一例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八月六日过灞桥口占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柳比喻为女子长颦的翠眉,点出了送行人无限的凄惋之意,从而表现了诗人离别之际的伤感之“愁”。八月六日过灞桥口占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用残柳的“黄”与“陌上尘”、“月”的“黄”作对比,写出了系马桥南的诗人无以复加的离别之“愁”。燕山春暮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用“金水桥”、“玉泉山”等华贵的景物与“蜀鸟”、“柳”等伤感的景物作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为下二句直接倾诉未能回归故乡的愁绪作了极好的铺垫。燕山春暮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把“江南江北”的距离夸大,借此渲染了离乡后的无限愁情。(手法正确各1分,能结合诗句分析各1分,两首诗的分析皆正确得满分),4.提示主观表述题(3)例:09东城一模夜泊牛渚怀古李白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针对这首诗尾联的内容,具体谈谈诗人的无尽情思是怎样表现出来的。(3分),明了出题方式,5.隐性主观表述题例:闻邻船吹笛杨基江空月寒露华白,何人船头夜吹笛。参差楚调转吴音,定是江南远行客。江南万里不归家,笛里分明说鬓华。已分折残堤上柳,莫教吹落陇头花!这首诗开头两句“江空月寒露华白,何人船头夜吹笛”与琵琶行中的诗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都有景物描写,两处写景,作用有何不同?,明了出题方式,用了什么艺术手法2006年高考福建卷端居李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注端居:闲居。素秋:秋天的代称。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3分),借景抒情,互文,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规范表述,第一步:直接回答问题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手法、意境、作用等等)第三步:归纳收束,答析收,清楚方法分类,一、针对句子而言:修辞方法二、针对文本而言: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三、针对篇章结构而言:结构安排技巧四、针对诗歌用字而言:炼字、诗眼,一针对句子-修辞技巧,1、比喻2、比拟(拟人、拟物)3、双关(隐语、谐音)4、借代5、夸张,6、对偶7、设问8、反问9、排比10、反复11、用典,二针对文本而言:表达方式和表现技巧,表达方式:抒情、描写、议论、记叙、说明,表达方式,(一)抒情:1.直接抒情2.间接抒情(1)情和景的关系:A、以乐景写乐情B、以哀景写哀情C、以乐景写哀情,(2)物与志的关系(3)古与怀的关系(多用典)A、借古论今B、借古讽今C、借古抒怀,(二)描写:景物描写、人物描写、动作描写1、景物描写的技巧:(1)远与近(空间角度变化):更全面、更立体(2)动与静的关系:纯写景的诗句中的写景技巧。A、化动为静(化静为动)B、以动衬静(以静衬动)C、动静结合(3)声与色(感官体验)(4)虚与实的关系A、当前之景为实,已逝之景为虚B、当前之景为实,设想未来之景是虚C、客观之景为实,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