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为老区的明天买单——来自鄂西老区经济发展的调查_第1页
谁为老区的明天买单——来自鄂西老区经济发展的调查_第2页
谁为老区的明天买单——来自鄂西老区经济发展的调查_第3页
谁为老区的明天买单——来自鄂西老区经济发展的调查_第4页
谁为老区的明天买单——来自鄂西老区经济发展的调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8 谁为老区的明天买单 来自鄂西老区经济发展的调查 秭归是国内革命战争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中心地带,著名的牛口、马营党支部是我省最早、最有影响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之一,无数革命先烈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洒下了可歌可泣的足迹。通过“八七”扶贫攻坚,老区人民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大力发扬自立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生产生活得到了根本改变,生存环境得到了根本改善。老区乡镇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但是还有一部分地区依然非常贫困,有的群众温饱问题还没有彻底得到解决,发展速度还非常缓慢。最近,笔者赴沙镇溪镇、水田坝乡、泄滩乡、 屈原镇、郭家坝镇等老区乡镇,就老区实施新阶段扶贫政策以来的有关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调查发现,老区经济发展的速度与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力度还极不相协调,与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的期望值还极不相适应,老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重而道远。 一、老区发展现状 农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XX 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2 / 8 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亿元,农民人平纯收入达到 1785 元,比 2002 年的 1705 元增 %;解决了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贫困人口由 2001 年底万人下降至万人。根据各项综合指标调查统计,在 全县 202 个行政村中,属于小康型的村有 26 个,占总数的 13%,温饱型的村有 116 个,占 57%,贫困型的村60 个,占 30%;在全县万农户中,人均纯收入在 2000 元以上的有 25300 户,占总户数的 25%, 2000 1000 元的有 60720户,占 60%, 1000 元以下的有 15180 户,占 15%。 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日趋完善,全县粮食种植面积达到 38 万亩,其中当家田万亩,户平亩 ,人平亩。目前,人均亩以上的村有 106 个,占总数的52%,人均亩的村有 40 个 ,占 20%,人均不足亩的 村有 56 个 ,占 28%;实现饮水上缸的农户有 35000 户 ,占总数 35%,达到农村饮水标准的有 47332 户,占 47%,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饮水困难的有 18868 户 ,占 18%;全县 100%的村通了电,农户入电率达到 %;已通公路的行政村有 175 个 (通而不畅的村占 69个 ),占总数 87%,未通公路的有 27 个村 ,占 13%,公路覆盖农户 (距离公路不超过 1 公里 )70840 户 ,达 70%,公路通达农户40480 户 ,入户率达 40%;通电话的农户有 16637 户 ,占总户数 16%,实现了村村通电话的目标 ;广电综合覆盖率达到 85%,有 82810 户拥有电视机 ,占总户数 82%,其中通有线电视的3 / 8 30476 户 ,占 37%;农户住房是砖混结构的有 13665 户,占总户数 14%,砖木结构的 2803 户,占 3%,土木结构的 85075户,占 84%。 农业产业化建设成效显著。全县压缩粮油种植面积万亩,由 2002 年的万亩下降为万亩,优势农产品的面积达到万亩,其中,柑桔面积达万亩,黄姜面积达万亩 ,朝天椒面积 1 万亩,魔芋面积达万亩。粮油与多经比由 2002 年的65: 35 下降为 62: 38。目前,全县拥有种植 20 亩以上的柑桔、魔芋、黄姜、烤烟、茶叶等大户 99 户 ,有 50 头以上的养猪、养羊和 500 羽以上的养鸡专业户 236 家,百头以上养猪场、养羊场和千羽以上的养鸡场 31 家。全县已发展鱼苗良种场 2 家,渔业养殖公司 3 家,发展网箱养殖 700 余口、万平方米。我县已有 7个农产品获无公害和绿色食品的称号,其中纽荷尔脐橙、欲品思名茶、奥林达夏橙、双山云雾 4 个品种获全国绿色食品称号,茅坪花生、杨林甜椒、鄂马铃薯3 号 3 个品种获省无公害食品称号。 农村社区结构不断改善。近年来,我县农村社区结构进一步得到有效改善。一方面,部分农民自发迁移到乡镇集镇或人口相对集中、经济水 平相对发达的小集(场)镇,如郭家坝镇庙垭、梅家河乡郑家岭、肖家坪、沙镇溪镇大峪4 / 8 池等地,由于地理位置相对优越、人口较为稠密、交通便利,吸引了一大批农民到这些地方安家落户,从事二、三产业;另一方面,部分农民由政府引导,在优惠政策的激励下,从边远高寒山区搬迁下山,彻底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截至目前,全县共搬迁 2605 户、 8678 人,已有涉及 8 个乡(镇)的 21 自然村、 312 户、 1053 人实现了整体搬迁,部分区域基本成为无人居住区。同时,完成茅草屋改造 1554 户、 3837间,实施茅草屋改造的农户基本达到了“房顶盖瓦、内 外粉刷、室内整洁、通风透光、地面平整、阶沿整齐”的要求。 二、主要症结 (一)扶持政策覆盖难。江泽民同志在视察革命老区时,曾语重心长的说:无论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老区人民。这既是党和国家对老区的殷切关怀,又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但是,这些年来我们各级把这句话贯彻在会议上多,落实在行动上少,写在报告中多,落实在实践中少。在调查中部分 群众抱怨说:如今有多少干部还能为我们偏远山区的老百姓着想。从调查中我们发现,这些年来老区群众在就业、看病、入学等方面并没有享受到优惠的政策,有的群众还在为维持正常的生计而四处奔波。沙镇溪镇杉树坪村地处偏5 / 8 远,交通不便,长期以来该村没有享受任何政策扶持,村内也没有建立起稳定的支柱产业,村里劳动力大多以挖煤为生,十年来该村已有 8 个青壮年命丧煤窑,年龄最小的只有18 岁。这怎不教人心痛!再从近几年资金投入数来看,国家投入给秭归县财政扶贫资金达万元,但是老区资金只有 174万元,仅占资金投入总额的 9%,加之前几年项目资金 管理不甚规范,资金到乡镇后东拉西扯,前挪后用,真正用在老区群众身上的少的可怜。 (二)支柱产业形成难。稳定的支柱产业是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的根本。老区这些年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收入始终不能提高,支柱产业没有形成是重要原因。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些老区贫困村在产业的选择上,没有结合本村的地理条件、气候、环境等实际,不考虑市场因素,凭个人主观臆断,盲目鼓动群众发展,一年一个产业,一年一个品种,从而导致村内的产业品种杂、规模小、效益低,在遭遇市场冲击后,产业宣告失败,最终利益受损的只有群众。水田坝乡石垭村是个偏远贫困村,近几年来国家累计投入到该村各类扶贫资金达 30 万元 ,帮助其发展产业,由于该村交通不畅,信息不灵,因而在产业的选择上左右不定,今年种植黄姜,明年发展魔芋,产业年年在发展但是年年没有效益,导致至今没有形成一项稳定的支柱产业 ,造成上级部门对该村的发展心灰6 / 8 意冷 ,村里的群众怨声载道。 (三)基础设施改善难。基础设施建设历来是制约老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这些年来,老区利用国家投入的各类扶贫资金,大力改善乡村公路、广播通讯、人畜饮水,使得老区基础设施条件与以往相比有很大的改观。但是我们在 调查中发现,有些基础设施项目因为资金投入有限,加之自然地理条件险恶,使基础设施改善的难度非常大,进展非常缓慢。泄滩乡九条岭村是我县最为贫困的村之一,该村地处偏远,位于三县交界处,自然条件异常恶劣,交通条件极为不便。该村农民出售牲猪,要抬运 5 公里,来回要大半天时间, 6 组村民姜廷祥,喂了一头重 380 斤的大猪,出售时请了 6 个人抬运,抬运到收购点时因时间过长,猪已半死不活,最后被作为病猪降价 100 多元出售,从此后,姜廷祥再也不敢喂大猪了。为修通该村 12 公里主线公路,近 5 年来交通、扶贫等部门累计投入资金达 30 万元,但 因公路山势险峻、“三材”物资消耗大、农民的青苗补偿等原因,目前只修通了 7 公里,还有 5 公里无法完成,若要全线贯通这条公路,据测算至少还须投资 15 万元。 (四)文教卫生普及难。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一直以来与农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它是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保7 / 8 障。这些年来国家对社会发展高度重视,对重点老区的投入也在逐步加大,从 2001 年以来,国家累计投入到老区的社会发展资金仅有 26 万元,这部分投入与老区经济发展的需求远远不相适应。这一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求学难。调查中我们了解到,由于老区贫困村 的学校生源少,几个村的学生只能在中心小学就学,从而使得学生求学环境非常困难。加之乡村学校地处偏远,教师待遇差,致使学校师资力量非常薄弱,学校的教学质量非常不理想。泄滩乡向家山小学是该乡最偏远三个村的中心小学,一个叫王容的 7岁小学一年级学生,每天早上 4 点钟就要起床,要走 3 个多小时的山路,赶在 8 点钟前到校上学,中午也没有饭吃,只能晚上赶回家吃晚饭。像王容这样学生在老区小学非常普遍。据统计,在全县 7 个老区贫困乡镇中,劳动力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非常高。秭归县 18 万农村劳动力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 37%。我们在水 田坝乡石垭村调查时 ,该村656 户 2099 人,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仅有 902 人,只占总人数的 43%。二是农民看病难。自实行农民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以来,由于各级财政和集体经济组织投入的减少,使农村合作医疗因失去了稳定的经济支撑而解体。与此同时,在医疗机构改革、个体行医和私人承包经营后,医疗费用负担加重,使农民再次出现看病难,不少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由于低收入农户的就医程度低,患病后8 / 8 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往往是大病拖、小病捱,形成了越穷越病、越病越贫的恶性循环局面。此外,老区乡镇的村卫生室医疗条 件落后,设备简陋,部分药品质量低劣,无法保证农民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据统计,老区因病返贫的农户已占贫困户总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