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23 中美新闻报道差异 从中国新闻奖和普利策新闻奖看中美新闻价值观差异 作者:许梦婷 巩雪 来源:编辑之友 2016 年第 09 期 摘要: 中国新闻奖和普利策新闻奖分别是中国新闻界和美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通过对两个奖项作品的分析可以看出其新闻价值取向,然而目前基于获奖作品文本的分析较少,或是时间久远,因此本文选取 2001 年至 2016 年两个奖项获奖作品进行分析,运用内容分析法及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从而看出中关新闻价值观的差异。 关键词: 中国新闻奖 普利策新闻奖 新闻价值观 一、奖项概述 中国新闻奖是经中央宣传部批准的全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前身是 1980 年开始评选的全国好新闻奖,自 1991年改名为中国新闻奖,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每年评选一次。普利策奖是 1917 年根据美国报业巨头约瑟夫普利策的遗愿设立的,其新闻奖是美国新闻界的最高荣誉,新闻界的获奖者可以是任何国籍,但是作品必须是在美国周报或日报中发表过的。该奖由包括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在内的 16 人组成的普利策奖金评选委员会评选,也是每年评2 / 23 选一次。 二、样本量化分析 1.奖项设置分析。由于两个奖项在发展过程中都进行过调整和变化,因此以 2016 年所产生的奖项分类标准进行比较。见表 1: 通过图表可以看出,中国新闻奖等级划分清晰,包括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包括了报纸、通讯社、广播、电视、网络等多方面。奖项的分类也较为细致,因此数量也较多,从 1990 年首届中国新闻奖评出 153 篇获奖作品后,逐年增加, 2016 年第 20届中国新闻奖评选出 277 篇获奖作品。 普利策新闻奖按照新闻内容等标准划分 ,也依照文体进行分类,如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等,但多年来没有太大的调整,并且坚持一个奖项只评选出一到两个作品,有时还会出现空缺,入选和获奖的难度大。 2.报道题材分析。普利策新闻奖从 1917 年至今已评选 94 年,本文选取从 2001 年至 2016 年普利策新闻奖的文字作品进行分析,共 115 篇作品。文稿主要来源于普利策奖的官方网站。中国新闻奖从 2001 年至 2016 年 10 年间获奖作品达 2540 份,数量庞大,且普利策新闻奖主要是针对报纸、通讯社的评奖,因此本文以中国新闻奖的特等奖和一等奖的报纸、通讯社类获奖作 品作为样本进行分析。为了使研3 / 23 究具有可比性,可取样本排除版面类和副刊类,全部样本共计 97 份。分析如下,见表 2: 从图表可以看出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题材主要集中在政治类和社会新闻类。政治类作品主要包括政界重要领导人的活动、讲话等,而社会新闻类也重在宣传典型,宣扬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如倾听历史的诉说 胡锦涛主席访问马六甲海峡侧记,长征、迎着胜利的曙光,大学生结梯救人等。另外经济类的比例为 %,而其他类别的报道占总数量的百分比较小或者没有。对普利策新闻奖的分析如下,见表 3: 通过图 表可以看出,获奖作品题材广泛,政治新闻和社会新闻所占比重最高,为 %。不过获奖作品多是关于普通人或者特定人群的报道,如 XX 年突发新闻奖是有关一家人在感恩节遇难的惨剧。 2001 年的特写报道奖报道了一个毁容的 14 岁男孩做一场性命攸关的整形手术。还有有关精神病人被虐待、移民等有关问题的报道。对于灾难的报道比重也较高,为 13%,如 XX 年的获奖作品对于卡特里娜飓风相关的报道格外关注。法制方面的报道比重为 %,有关文化科学的报道的比重为 %,经济、军事战争、犯罪等其余几类的报道也都涵盖其中。 3.题材倾向分析。对 于题材倾向的分析,主要以其报道性质进行分类,分为“正面报道”“中性报道”和“负4 / 23 面报道”,具体分析见表 4 和表 5: 通过表 4 可以看出中国新闻正面报道的比例为 %,中性报道比例为 %。虽然中国的媒体坚持以正面报道为主,但是负面报道的比重也有 %,如第 19 届获奖作品山西霍宝干河煤矿矿难记者领“封口费”事件甘肃 14 婴儿同患肾病疑因喝“三鹿”奶粉所致等都很好地发挥了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的功能,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反响。 通过表 5 可以看出与中国新闻奖截然不同的数据结果,负面报道占极大比例,达到 %,中性报道次之,比例为 %,相比之下正面报道比例为 %,非常低。以分量最重的公共服务奖为例, 10 年样本中这一奖项的获奖作品全是负面报道,如 2016 年太阳报报道了一些安全漏洞,指出建筑工人面临的威胁,从而促使政府做出行动和改革。 三、中美新闻价值观的差异 中美灾难新闻报道的框架理论分析 研究生姓名研究生学号研究生专业所在院系类别日期 中文摘要 自人类社会诞生以来灾难就如影随形 ,关注灾难、规避灾难是人类本能使然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信息社会 的到来 ,人类更加关注灾难及其相关信息。纵观中外新闻发展史 ,从5 / 23 泰坦尼克号撞船到事件再到 XX 年 5 月 12 日发生的汉川大地震 ,灾难新闻报道一直是媒介新闻活动的重点。作为社会环境监测器的大众媒介 ,做好灾难新闻报道是不可推卸的责任。 然而 ,面对同一灾难事件 ,不同媒介为我们呈现出的图景却不尽相同 ,甚至存在较大差异。而这种差异背后折射出的是不同新闻框架对新闻图景的形塑力量。为了进一步明晰这种隐藏在新闻报道之后的新闻框架的作用机理 ,本文以中美两国体对汉川地震的报道为个案进行研究 ,并分别选取两国具有代表性的报刊人 民日报和纽约时报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从框架理论透视新闻框架在中美灾难新闻报道中的具体作用机制。通过以上分析,本文试图在解读差异的同时为我国媒介取长补短、提升灾难报道水平 ,增强对外传播能力提供借鉴。 关键词 :灾难报道新闻框架 主题设置 结构方式话语表达 Abstract Disasters accompany human beings since the birth of human society. It is the instinct of human beings to concern and avoid disasters. We concern disasters much more than befor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and the coming of information-society. In 6 / 23 the Chinese and foreign press history, from the collision of the Titanic to the “ Incident” and Wenchuan earthquake, disaster report is a critical part in media activities. As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it is mass media?s duty to report disasters. To face the same disaster, different media show us different pictures, which reflect the shaping power of news framework to the appearance of news. In order to reveal the function of news framework, the paper chooses Wenchuan earthquake report from ?People?s Daily? and ?The New York Times? as case to study. The study takes comparison analysis as tools to research news framework to show the mechanism of news framework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disaster report. This article tries to interpret the difference, at the same time, provide models for our press to enhance the level of disaster coverage, and enhance the external communication capacity. Key words: Disaster report; News framework; subject set up; Structural way; 7 / 23 Rhetoric 1 引言 人类自诞生以来就一直伴随着各种灾难成长、水灾、沙尘暴等自然性灾难 ,还是战争、空难、矿难、交通事故等社会性灾难 ,灾难事件出现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 由于灾难事件的突发性、不 可预知性、强大的毁灭性和破坏性 ,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破坏 灾难事件本身的特点及其所带来的影响使其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 ,很容易激起受众的新闻欲望 ,自然也成为新闻媒体关注的热点和焦点。 随着人类交往的日益频繁和传媒科技的迅速发展 ,麦克卢汉所预言的“地球村”己成为现实特别是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世界各地的灾难与人们的关联度越来越紧密 ,人们对于灾难的信息需求也愈加强烈 此时新闻媒体的灾难报道不仅能够帮助人们及时了解灾难引起的环境变化 ,而且能够为人们的行动和决策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 同时 ,灾 难报道行为本身对于树立国家的形象和提升本国媒体的影响力都具有明显的效应 所以如何做好重大灾难事件的报道是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敢小觑的问题 。 XX年 5月 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级的大地震 ,这是中国自 1976 年唐山大地震以来遇到的最大的一次地震灾害 地震威力之大 ,波及大半个中国 ,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8 / 23 巨大的损失 、这场人类空前的浩劫引起全世界的高度关注 ,各国报纸、广播、电视网站等媒体均迅速做出反应 ,在重要版面、主要时段进行了连续大量的报。纵观各国媒体的报道 ,笔者发现 ,面对同一灾难事件 ,不同媒介为我们呈 现出的地震灾难图景并不相同 ,甚至有着较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不同新闻框架对新闻图景的形塑力量。因此 ,本文就试图运用新闻框架理论作为理论工具 ,选取中国主流党报人民日报和美国精英报纸纽约时报作为代表 ,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透视中美灾难新闻报道差异的表现 ,并进一步分析和阐释导致这种差异的新闻框架产生的动因。这些对于我国媒体从比较中吸取有益营 养、不断总结报道经验 ,提升灾难新闻的报道水平 ,进而增强我国传媒的对外传播能力 ,提升国际形象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样本选择 本次研究选择了中美两国具有代表性的主流媒体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从新闻权威性和影响力来看 ,纽约时报创刊于 1851 年 ,是一份名副其实的百年老报 ,世界三大主流报纸之一 该报以报道国内、国际重大新闻为主 ,在美国社会享有很高的声誉 ,被誉为“最有权威、最受尊重的报纸”它的读者多属于美国上层社会人士 ,该报一直保持着庄重格调 ,关注新闻质量 ,日发行量为一百多万份 ,同时9 / 23 该报的国际报道内容十分详尽 ,影响力大 ,对美国其他主流报纸的新闻决策具有引导作用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 ,及时、准确而有深度地报 道国内外重大事件 ,己成为其特色之一,同时它也是最具权威性、发行量最大的综合性日报 ,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十大主要报刊之一。两报在国内外都拥有大量的受众 ,分别代表了两国最具权威 !最有公信力的媒体 ,因此本研究将两报选定为两国媒体的代表。 二、时段界定 本文分别选取两报从 XX年 5 月 13日到 XX 年 6月 12日一个月中有关汉川地震灾难的报道为分析对象 选取这段时间 ,主要是因为地震作为突发性的重大灾难事件成为这一阶段两报在内的各大媒体共同关注的最重要议题 ,在 6 月 12日以后 ,随着报道“灾难核 心事件”的过去 ,纽约时报对中国地震报道进行了淡化处理 ,发生了话题转移 ,从而削弱了两报对灾难事件报道的可比性。 三、理论依据 框架的概念源自人类学家贝特森 ,由高夫曼引入文化社会学后来再被转引到大众传播研究领域 ,成为定性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观点。高夫曼在其框架分析中指出 ,所谓框架 ,指的 是人们用来阐释外在客观世界的心理基模 ,所有我们10 / 23 对于现实生活经验的归纳、结构与阐释都依赖于一定的框架 ,框架能使我们确定理解、归纳、指称事件和信息。因此 ,框架的定义可被浓缩为是个人或组织对社会事 件的主观解释和思考结构。 另一位重要的框架研究学者加姆森在高夫曼的基础上对框架做了进一步的诠释 ,认为框架不仅是筛选手段 ,更是积极的意义生产过程 ,在他看来 ,框架的定义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一是指“界限”之意 ,可引申为对社会事件的规范 ,人们藉此观察客观事实 ,凡纳入框架的实景 ,都成为人们认知世界中的部分 ;另一类则指人们用以诠释社会现象的“架构” ,以此来显示与其它社会意义的连结 ,是一种观察事物的世界观。 本文的研究框架理论力图通过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对汉川地震报道的新闻文本的结构比较分析 ,揭示出不同媒介间新闻差异背后的深层原因。 2 设置主题凸显意义 在新闻框架理论中 ,框架的高层结构往往是对某一事件主题的界定 ,即高夫曼所称谓之“这是一件什么事 。新闻媒体通过对社会事件主题的界定来赋予一定的意义 ,并经由选择、强调、排除、细密化等凸显事件某一方面的意义 ,进而提供解释的框架 这种媒介赋予的意义经常以一些特定的形式出现 ,如标题 !导言或直接引句 ,我们通过对这些文本11 / 23 形式的分析 ,就能够看出媒体所持的立场和观点 。在此次地震灾难报道中 ,中美媒体的主题设置也有着各自明确而具体的诉求指向。 一、 两报地震灾难报道概况 面对一场突如其来的重大灾难事件 ,两国媒体都给予了迅速、及时、全方位的报道。由于灾难发生在中国 ,人民日报作为中国最具权威性的综合性日报 ,自然承担起对此次灾难新闻报道的重任 ,并且对灾难发生发展的过程给予了密集跟踪式的报道 ,在本文研究时段里人民日报共发表消息、通讯、评论、图片新闻等各类报道共 1578 篇 ,各种文体相互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拟象性对后现代消费文化的影响 2 A Contrastive Study of Politeness Principle in English and Chinese 3 图式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4 Jane Austen s Cinderella Complex Reflected in Pride and Prejudice 5 Why is Valentine s Day More Popular than Qi Xi Cultural Analysis of Traditional Festivals 6 肢体语言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与作用 7 从文化翻译观看异化与归化的相对性 12 / 23 8 委婉语的跨文化交流及其语用功能 9 提高英语听力的有效策略及教学启示 10 顺应论视角下的电影片名翻译 11 交际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现状探究 12 完美管家还是他者 浅析长日留痕中的管家形象 13 虽不起眼,但不可或缺:从洛丽塔中的小人物看亨伯特悲剧的必然性 14 The Determining Influence of Environment on the Development of Heathcliff s Character 15 从喜福会母女冲突看中美家庭教育差异 16 论红字中“ A”的象征意义 17 中英植物词语隐喻的文化对比 18 浅析霍桑罪恶观在拉帕西尼的女儿中的体现 19 A Lost New Woman in Patriarchal SocietyEsther Greenwood s Madness in Sylvia Plath s The Bell Jar 20 美国个人主义对民众生活信念的影响以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为例 21 汽车品牌文化内涵 22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 23 对老人与海中突显的生态意识的探讨 13 / 23 24 高中生英语阅读教学中合作学习理论的运用 25 Feminism in Eileen Changs works 26 An Interpretation to The Characters in Nella Larsen s Novel Passing 27 英汉亲属称谓对比研究及其文化内涵分析 28 对外新闻的导语编译研究 29 英汉“悲伤”情感隐喻认知对比分析 30 A Humanistic Study on Charles Dickens A Tale of Two Cities 31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悲剧 32 中西方在养老孝道方面的差异 33 初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 34 格列佛游记对理性的反思与批判 35 论英语被动语态的语篇功能及其翻译策略 以高级英语第二册为例 36 厄舍古屋之倒塌的主题及其象征意义的分析 37 论直译与意译在英汉翻译中的应用 38 On the Image of Womens Language in English 39 A Naturalistic Approach to Jude s Tragedy in Jude the Obscure 40 An Application of Schema Theory in Interpreting 14 / 23 41 英汉色彩词的语用对比研究 42 论野性的呼唤的多重主题 43 废墟之鹰 永别了武器中亨利形象之分析 44 日常生活中隐喻的认知研究 45 Foreign Brands Translated in Chinese 46 商务英语中的冗余现象及语用功能 47 论矛盾修辞法在英语广告中的语用功能 48 大学生英语听力两种辅助活动实证研究 49 野性 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分析 50 浅谈商务合同 51 论英语俚语的汉译 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 52 哈代的悲观主义和宿命论在德伯家的苔丝中的体现 53 论小妇人中的美国清教思想 54 Situational Approach to Grammar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English Classes 55 浅谈马克吐温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地方特色 56 从认知角度看隐喻在英语词汇习 得中应用 57 从目的论视角看英汉成语的直译和意译 58 夜莺颂的翻译技巧探究 15 / 23 59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伊万杰琳形象分析 60 Study on Translation of Long Sentences in Literature Works 61 英语文化中的禁忌语 62 广告中反语现象的关联分析 63 On Symbolism in Hemingways Cat in the Rain 64 论爱伦 坡的恐怖小说创作及其特点 65 戏仿和影射 洛丽塔中的互文性 66 广告英语的语言特征 67 The Differences of Beauty Standard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68 An Analysis of the Limitations in Charles Dickens Critical Realism Reflected in Oliver Twist 69 两个反叛的女人 姚木兰和斯佳 丽之对比分析 70 宋词英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71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汉语新词的翻译 72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浪漫主义情节分析 73 论爱玛中女性的婚姻观 74 电影名称的翻译特点 75 关于鲁宾逊的精神分析 76 雾都孤儿中的善与恶 16 / 23 77 数字在中西文化中的研究 78 从美国刑侦剧犯罪现场调查看讯问过程中合作原则的违反 79 A Study of Stylistic Features and Translation of Journalistic English 80 英语汉源借词研究 81 An analysis of Female Images in The House on Mango Stree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m 82 隔离与异化:福克纳短篇小说中的人际关系研究 83 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策略与方法 84 浅析艾米丽 ?迪金森诗歌的主题思想 85 中西酒 文化的差异对比 86 任务型教学的真实性原则在我国现行初中英语教材中的应用体现 87 从撞车谈种族主义对美国黑人的影响 88 圣经对英语习语的影响 89 The Cultural Identity Dilemma of Colonized Afro-Americans: the Study of The Bluest Eye 90 小王子中的象征意蕴的分析 91 从死亡委婉语中透视中西方文化差异 92 从当汽车等待的时候 看欧 ?亨利的写作特色 93 论儿子与情人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 17 / 23 94 英汉死亡委婉语的文化差异及其分类对比 95 霍桑的矛盾心理及其体现在红字中的对比描写 96 论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自我矛盾及其成因 97 亚哈与桑提亚哥人物的对比研究 98 浅析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及消除语言歧视的策略 99 浅析英语委婉语功能 100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 101 中西方关于萨达姆之死新闻报道的批评性话 语分析 102 英语专业新生英语阅读习惯调查 103 关于汉字“打”在英语翻译中的研究 104 汉英亲属称谓词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105 信用证中英语语言特点及应用研究 106 国际商务谈判技巧与策略初探 107 中英新闻标题的差异及翻译方法 108 新闻英语标题的特点和翻译 109 紫色中“家”的解读 110 孤独而坚强的灵魂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中爱伦 ?韦瑟罗尔的性格分析 111 浅谈简奥 斯丁劝导18 / 23 的反讽艺术 112 从基督山伯爵看亚历山大 ?大仲马的金钱观 113 An Interpretation of China Bo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t-colonialism 114 英国历险小说所罗门王的宝藏 115 英汉基本颜色词文化内涵之对比研究 116 显现的被动 ?隐现的自我 看不见的人中被动语态的身份建构功能研究 117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 118 相似 的母爱,不同的表达 对比研究黑孩子和宠儿中的母亲形象 119 藻海无边中安托瓦内特的身份认同困惑 120 当代中美青年恭维言语行为对比研究 121 浅谈古希腊罗马神话对哈利 ?波特系列小说的影响 122 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情感投入的研究 123 从概念整合视角解读老友记中的言语幽默 124 汉英禁忌语的对比研究 125 爱伦坡侦探小说中恐怖气氛的营造方法 126 美国宪法形成的历史和原因之研究 127 简析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汀的女性意识 128 外交辞令中模糊语言的语用分析 19 / 23 129 法国中尉的女人中对维多利亚时代的批判 130 英汉颜色词隐喻的认知比较与研究 131 A Probe into the Chinese and English Neologisms 132 英语抽象名词和物质名词的数概念分析 133 美国俚语的文化及特征 134 An Analysis of Symbolism in A Farewell to Arms 135 中西方身体语言的差异的研究 136 论老友记幽默字幕翻译 137 汉语公示语的英译 138 交互式教学法在中学英语课堂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139 信用证支付方式下进口方面临的风险及其防范 140 从消费文化角度看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美国梦的破灭 141 从功能派翻译理论中目的论的角度谈广告翻译 142 解读奥斯丁小说诺桑觉寺对哥特传统的模仿与颠覆 143 中美广告创意的文化差异性研究 144 简析班纳特太太的婚恋观 145 中西问候语差异对比 20 / 23 146 Gone with the Wind: From Novel to Film 147 论呼啸山庄中的意象 148 月下独酌两种英文译本之对比研究 149 The Application of Role-play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150 A Study of Hawthorne s Criticism on Puritanism in The Scarlet Letter 151 分析等待的悲剧 152 英汉动物习语中隐喻用法的对比分析 153 爱伦坡短篇哥特式小说体与干宝搜神记 154 论奥斯丁女性主义观点在爱玛中的体现 155 身势语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应用 156 傲慢与偏见折射出的奥斯汀的婚姻观 157 名利场利蓓加 ?夏泼和简 ?爱简 ?爱的对比研究 158 伍尔夫的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智慧水务行业市场调研分析发展前景投资策略报告
- 2025-2030智慧水利系统技术整合与应用前景分析评价规划报告
- 徐州市中医院代谢性骨病影像学判读考核
- 宁德市中医院微小残留病监测技术选择与解读考核
- 上饶市中医院B超报告书写规范考核
- 2025年食品行业食品安全溯源系统应用报告
- 2025代理推广合同模板
- 房屋构造自考试题及答案
- 法律经济法考试题及答案
- 产销协同预测方法-洞察与解读
- CJ/T 461-2014水处理用高密度聚乙烯悬浮载体填料
- 药房药品追溯管理制度
- 工程分包下浮合同范本
- (高清版)DG∕TJ 08-9-2023 建筑抗震设计标准
- 历史地图题-2025年高考历史冲刺复习(山东专用)原卷版
- 海关AEO培训法律法规
- 医学知识 鼻渊学习课件
- 数据库应用技术-第三次形考作业(第10章~第11章)-国开-参考资料
-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鄯善县农村生态治理问题研究
- 疥疮的预防及护理
- 中国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急诊诊疗专家共识(2023版)解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