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doc_第1页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doc_第2页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doc_第3页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doc_第4页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 下面是由出guo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欢迎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五年级语文教案文章,请关注实用资料栏目。 教学目标: 1、知道诗的大致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掌握“翻墨”与“跳珠”这两个词里的比喻修辞及其在语境中的作用。 3.通过文本细读,准确地还原诗歌画面,并在此基础上感受诗人的豁达胸臆,并尝试将体悟到的画意及诗人之心在朗读上体现出来。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并揭题 1、西湖是镶嵌在西湖边的一颗明珠,也是开在文学世界里的一颗奇葩。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简介作者 3、齐读课题 4、你从课题中读到了什么? (明确:课题交代了时间、地点。一个“醉”字透露作者可能喝酒了,是似醉非醉的状态下创作的。) 二、通过朗诵,整体感知 1、齐读课文,教师正音。 2、听录音朗读,让学生再次体会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三、初步探究,研读文本 1、提问:作者这首诗重点写的什么?(雨)哪里的雨?(西湖的雨) 2、出示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中西湖的雨有什么特点?(明确:奇、变化速度快、美) 3、同样的作者,同样的地点,同样的雨是否具有相同的特点呢? 4、文章是怎样描写这样的奇雨形成的过程?(明确:下雨前、下雨中、下雨后) 5、学习第一句 (1)下雨前是怎样的一幅画面?翻墨是什么意思?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未遮山是什么意思? (2)你能用一个字形容这样的乌云吗?(快、奇、来势凶猛)你能用学过的四字词语形容一下这样的乌云吗?(乌云翻滚、风起云涌、乌云密布、乌云滚滚) (3)你还在哪些诗中见过这样的云?(黑云压城城欲摧) (4)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句话。 6、学习第二句 (1)云的来势凶猛,雨也绝不温柔,你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了? (2)跳珠是什么意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乱入船是什么意思? (3)指导看图,用一个字概括一下这样的雨?(大、猛、调皮)用自己的语言介绍见过的最大的或最有特色的雨? (4)这样的雨一直留在苏轼的脑海里,15年后当苏轼故地重游时依然在怀念这样的雨。(出示: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5)让我们记住这样的雨,齐读第二句。 7、结合插图,用同样的方法自学三、四两句 (1)学生自学 (2)提问考察 当我们沉浸在白雨跳珠的美景中时,这调皮的雨却似乎有意躲着人们,转眼间就不见了。哪个字写出了这样变化的快?(忽)此时此刻呈现给游人的又是怎样的一幅画面?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这两句表达的内容?这样的景色可以用题目中的哪一个字概括? 四、古诗积累,形成共鸣 1、齐读饮湖上初晴后雨、六月二十四日望湖楼醉书,同样的西湖,同样的雨,同样的苏轼写出不同的诗,其实苏轼六月二十四日在西湖一口气写下来五首诗,本文只是其中的一首。(出示另外四首) 其二 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 其三 乌菱白芡不论钱,乱系青菰裹绿盘。 忽忆尝新会灵观,滞留江海得加餐。 其四 献花游女木兰桡,细雨斜风湿翠翘。 无限芳洲生杜若,吴儿不识楚辞招。 其五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昨夜风月清,梦到西湖上(杭州故人信至齐安) 夜泛西湖 湖光非鬼亦非仙,风恬浪静光满川。 须臾两两入寺去,就视不见空茫然。 2、作者花这么多的笔墨来写西湖想要告诉我们什么?这样的景色吸引了你吗?此时你认为题目中的“醉”可以怎么理解呢?(陶醉、沉醉) 3、学生交流,指名回答 4、在这些诗里你读出了怎样的一个诗人?(豁达、豪放) 5、齐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6、小结 一切景语皆情语,阅读文章我们既要了解文章写的内容,还要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通过阅读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在不断的求索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提高自己的境界。 五、作业 1、搜集描写西湖的诗 2、走近苏轼,阅读背诵他更多的诗词散文。 设计理念: 文以载道,就是要求我们学习文本而超越文本。换句话说,阅读教学,首先要教学生读懂文章的内容,其次要教学生弄清作者写作的意图,并能被作品所感染,从而追求与文本一致的思想境界。当然阅读文章的方式是多样的,教学一篇文章的方法也是多样的。选择什么样的方式教学也是教学智慧的体现。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一篇描绘望湖楼美丽雨景古诗。诗人善于捕捉自己的灵感,本诗的灵感突现于一个“醉”字上。“醉”的理解教学是一架桥梁,首先通过“醉”贯通文章内容,其次“醉”升华文章主题,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美啊!另外,作为诸多描写西湖的诗中的一首,在理解的时候不应仅限于文本,可以借西湖文化这样的大平台加深理解。 教学反思: 整个课堂设计围绕重点,循序渐进。诵读环节,既注意整体效果又能兼顾个体的个性朗读;在学习课文的同时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既有一个字的提炼训练,又有四字词语的积累学习,还有相关诗句的关联学习。遵循先扶后放的指导思想,在三、四句的学习上让学生自主学习,举一反三。另外,描写西湖的诗句比较多,倘若放任自流,势必在课堂上形成知识的堆积,大量的知识堆积既让学生抓不住重点,又很难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知识的系统,不利于消化、吸收。所以在处理这部分时从小处开口,紧扣作者苏轼与西湖的一些诗句,让学生体会苏轼对西湖的感情,在课外作业中要求学生搜集西湖的诗句,扩大了范围,课内与课外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当然这节课的设计上还存在一些不足,在过渡与教师语言的精炼上还要继续努力。 教学目标: 1、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赞赏之意。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1、提问:你们见过夏天的阵雨吗?谁来说说当时的情景? 2、引入诗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他是怎样写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气的。(板书并领读课题,注意停顿) 3、读了这个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知道“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回有阵雨或雷雨出现。地点在望湖楼。) 4、解疑:“醉书”,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5、介绍作者。 二、自由阅读,理解诗意 1、自读朗读,读准字音,提出疑问。 2、解疑、教学生字:翻墨像黑墨一样的翻滚 跳珠活蹦乱跳的珠子 3、学生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1)天空中的乌云,想泼翻了的黑墨水一样地散开来,还没有把整座山遮住。 2)白色的大雨点像珠子一样,胡乱地往船上直溅直跳。 3)忽然刮来一阵大风,把满天乌云吹的无影无踪。 4)望湖楼下的水颜色和蓝天颜色一样。 三、细读品位,体会感情 1、思考并讨论: 1)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的是什么? 2)我们可以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