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五年级语文上册 黄河象3教案 北师大版.doc_第1页
2019-2020年五年级语文上册 黄河象3教案 北师大版.doc_第2页
2019-2020年五年级语文上册 黄河象3教案 北师大版.doc_第3页
2019-2020年五年级语文上册 黄河象3教案 北师大版.doc_第4页
2019-2020年五年级语文上册 黄河象3教案 北师大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2020年五年级语文上册 黄河象3教案 北师大版教材分析 黄河象是“新世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3单元主题“变化”中的一篇主体课文。课文通过介绍北京自然博物馆陈列的古代黄河象骨骼的化石,推想了它的形成过程,以及被发现、发掘、命名的过程。说明二百万年间,大地发生了沧海桑田般的巨大变化,本课内容既有现实的,又有推想的,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区别,仔细体会,阅读课文时以学生为本,以读促思,以思促悟,真正体会文章情景。教学目标 1读准本课8个生字的读音,理解“炙烤、有气无力、发掘、挖掘”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形成过程,体会作者推想的合理性。 3培养学生合理的想象力与科学的推断力。教学重难点 从课文中推想的内容,发掘了二百万年间沧海桑田的变化,体会作者推想的合理性。教学准备 黄河象的化石挂图、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课文 1师:同学们我在网上得到一个消息,明年暑假北京自然博物馆要向全国小学生免费开馆一月,你想去参观吗? 生:想。 师:谁为我们当导游呢?怎样才能做一个合格的导游呢?现在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到北京自然博物馆参观黄河象。 2板书课题,齐读两遍。 师:读了课题,请你猜猜课文的内容。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当导游”,读课题猜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二、学习课文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难读的词语、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分段接读课文,其余学生边听边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这篇课文,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3)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展开自己的想象或另编一个合理的故事。 生:读了黄河象,我感觉科学家的推断很有意思,但是不是还可以有另外的推断? 师:对,同学们提得很好,这也是本课要学习的重点之所在展开丰富的合理的想象。 2再读课文,读中感悟。 (1)(课件出示自学提示)全班齐读。 (2)对照自学提示,小组合作学习。(3)指名汇报。 生:“太阳炙烤着大地,蒿草丛似乎要燃烧起来了”。理解“炙烤”的意思。 生:“一群大象,在一头老年公象的带领下,扑踏扑踏地从远处走来了。疲劳和干渴,把它们折磨得有气无力。”理解:“有气无力”。 师:读了这两句,你有什么感受? 生:天热极了,大象又累又渴,难受死了。 师:谁能通过朗读把这种感受表现出来。 师:请大家看第一幅插图,说说图中的情景。 师:一群大象向河边走来,本想痛痛快快地饱喝一顿,哪知道却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情,谁知道是什么事? 生:一头老象最先跑到河边,它伸长鼻子去吸水,河水少,够不着,它就跨进水里,右脚踩在一块椭圆形的石头上,没想到石头下全是淤泥,石头往下陷,老象也往下陷,抬起的左脚来不及往回收,一下就踏进河底的淤泥里,深深地陷了进去。 师:大家再读这段话,多读几遍。 师:读了这段话后你的感受是什么? 生:老象太不幸了,我很同情它。 师:请你再读一遍,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生:“日子一天天过去,老象被河水冲积的泥沙掩盖起来。它的尸体腐烂了,骨骼和大牙慢慢地变成了石头一样的东西。” 师:请大家看第二幅插图,说说图中情景。 用简单的几句话归纳完整的黄河象的化石形成过程。 (4)创设情景,激发想象。 师:黄河象是根据推想而写的,除了这样的推想,还有其他的推想吗? 生:一天老象带着儿子去拜年,来到一条小河边,由于老象带的礼物太多,它对儿子说:“我把礼物送到河对岸,再返回来接你,说完踩着河中的石头过河,刚到河中心,脚下的石头突然往下陷,老象也跟着深深地陷了进去。 师:这些同学的推想很有趣,这就是这篇课文要送给我们的一把“金钥匙”,(课件出示“金钥匙”,全班一起读一读。) (5)指导学生朗读第自然段中第一句和最后一句,说说体会到什么? (6)默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概括它们主要讲什么?理解“发掘,挖掘”。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让学生借助自学提示,在读中思,读中悟,教会学生阅读,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3细读全文,体会感受。 (1)同伴互助细读全文,找出表现作者合理想像的细节的词句。 (2)学生汇报 一条弯弯的小河缓缓地向东南流去。 一群大象,在老年公象的带领下,扑踏扑踏地从远处走来了。 (3)(课件出示句子)比较句子,说说自己的感受。 小结:本课作者多处用到细节描写,通过它我们体会到作者具有丰富、合理的想像力,同时文章的内容也较生动形像。现在就请大家模仿黄河象的写作手法,有顺序有条理清晰地把你对黄河象的由来的想像写一写,或者说自编一个故事。 设计意图:细节描写能使文章内容丰富,让学生在自己的习作中试着运用这种方法,尤其是展开合理的想像的写作手法。教学反思 黄河象是一篇图文并茂的课文,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首先创设情景,用当“导游”,看课题猜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活动中来,在阅读课文时,我采用“递进阅读”方式,即: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再读课文,读中感悟,细读课文,体会感受,由浅入深,螺旋上升,让学生学会阅读的方法,通过这些环节的实施,让学生真正掌握本课的学习要领:有顺序的叙述黄河象化石的发现和丰富合理的想像等写作方法。 附送:2019-2020年五年级语文上册 黄河象4教案 北师大版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科学小品。课文通过介绍北京自然博物馆陈列的古代黄河象骨骼的化石,推想了它的形成过程,以及被发现、发掘、命名的过程。说明了大地在二百万年间发生了沧海桑田般的巨大的变化,古生物化石是大自然演变的可靠证据。课文按叙述的不同方面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子:高大、完整。 第二部分(第27自然段),写科学家推想了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形成过程。这部分内容是课文的重点,其中第4自然段尤为重点,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把老象陷入淤泥的情景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 第三部分(第89自然段),写发现和挖掘黄河象骨骼化石时人们所看到的情景以及黄河象名字的来历。本篇课文内容既有现实的,又有推想的,这篇文章作者在安排材料上也表现出了独具匠心。作者先写北京自然博物馆陈列的黄河象骨骼化石既高大又完整,以此引起读者的好奇。接下去写假想黄河象失足落水、变成化石的故事,读来生动有趣。接着交代地壳的变化,使故事更具科学性。最后写挖掘时人们亲眼看到的情景,点明了假想的根据。这样安排材料可以收到引人入胜的表达效果。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炙烤”、“有气无力”、“发现发掘”、“挖掘发掘”等词语的意思。 2能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找出描写黄河象化石样子的句子,并能体会出象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 3通过阅读,了解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保存完整的特点,以及它的形成过程,被发现、发掘、命名的过程。 4找出课文中推想的内容,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这样推想的依据。 5能抓住主要内容,简要复述课文。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化石的相关资料。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学习目标 1同学们,你们知道化石是什么吗?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了有关化石的资料,谁先给大家介绍?(指名学生上台解说、介绍,展示自己搜集的化石图片或有关化石的资料等。) 2同学们,在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古生物大厅里,陈列着一具大象的骨架,这就是古代黄河象骨骼的化石。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只黄河象,看看通过学习,你能了解到哪些知识。(板书课题:黄河象)二、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1请同学们带着问题放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要多读几遍。 2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新词的情况。通过预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生字和新词吗?或者有什么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吗? 教师强调容易出错的字,重点指导: 砾 椭 椎 烁 随 稚 3了解学生掌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情况。读了课文,想想课文写了黄河象化石的哪些内容?你解开了哪些疑问? 学生解答教师板书:样子 来历 发掘三、图文结合,了解象化石的特点 1黄河象骨骼化石是什么样子的?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北京自然博物馆,去参观这具大象的骨骼化石。 2(出示课件)这就是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看着这具大象的骨架样子,你觉得它有什么特点?(学生观察回答。) 3课文是怎样描写它的样子的?请自读课文第一段,划出相关的语句,体会它的特点。 4学生交流,概括化石的特点。 (1)重点引导学生从“高四米,长8米,大象牙就有3米多长,连末端趾骨也有3、4厘米长”体会它的高大。 (2)从“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这句话 ,结合重点词语“甚至连.也.”体会它保存完整的特点,并仿照课文的句式说一句话。 5观察象化石的图片,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骨架的样子。 6指导朗读,带着惊奇称赞的语气来读句子。一边读,一边想想想化石的样子,体会象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 7课内质疑:(出示课件化石图)面对着如此高大完整的黄河象化石,你有什么疑问吗?四、自主学习,感知推想的依据 1教师过渡:古代黄河象的化石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罕见的,那么它是怎样被发现、挖掘出来的呢? 2请快速、轻声地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想想化石是如何被发现的?找出答案。 3出示句子:从“立即”、“ 在考古工作者的指挥下”这些词语你能体会到什么? 4黄河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是什么样子的,请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 5教师出示句子,生齐读这句话: “化石全露出来了,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头大象的骨架,它斜斜地站在沙土里,脚踩着砾石。” 抓重点词语:斜站沙土脚踩砾石。 6从它的姿态,人们做出了怎样的推断?( 失足落水)板书 : 斜斜 站立 没被移过 (体会推想的合理性、科学性。) 7你知道这头大象为什么取名为“黄河象”了吧?指导朗读这一段。(体会时间的久远,变化的巨大,读出神奇的感觉。)五、合作探究,感悟形成的过程 1过渡:从化石出土时的样子可以推断出象大象是失足落水的,而且死后没有被移动过,由此科学家还想象出了一个美丽而又悲壮的故事,为我们推想了黄河象化石的来历,你们想知道吗? (1)提问:什么是推想? (2)了解“推想”:对于发生在几百万年前事,我们现代人根本不可能亲眼看见,也不可能找到现成的资料查询,人们只能根据一些历史性的东西来进行想象、假设。这就是推想。那么,科学家是根据什么来想象、假设黄河象化石的来历的? 2科学家从哪几步推想了黄河象化石的来历? 讨论得出四层: (1)当时的时间、气候和地理环境。 (2)黄河象怎样来到小河边。 (3)老象失足落水的情景。 (4)黄河象是怎样变成化石的。3教师:科学家根据黄河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的样子,推想了化石的来历,下边,我们就来看看科学家是怎样来推想化石的形成过程的。(学习第27自然段) 4根据读书要求读课文,出示学习的目标,小组合作交流。 (1)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2)对这个故事,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你想问什么?请准备好,在小组内交流。 5小组推荐代表汇报学习成果。小组合作,表演大象当时陷进淤泥里的情景 。 6出示动画图片,为动画片配音,讲述化石形成的过程。 (教师强调在复述的过程中要把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及结果说清楚。) (1)指名说出故事中最生动的一幕,出示课件读句子。 (2)提问:为什么要说是椭圆形的石头? 教师:课文中还有许多细致描写的句子,你能找出来,谈谈你的体会吗?(指导学生找出作者合理想象的细节,体会作者丰富、合理的想象力。) 7小结:可见推想不是凭空的想象,而是以事实为依据,进行合情合理的想象,这样才能使人信服。六、变换顺序,尝试复述课文 1学习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对于课文的写作顺序,你有不同的见解吗?能按另外的顺序重新叙述这篇课文吗?(只要学生的见解合理,都应该予以肯定。)七、开拓思路,延伸课外 黄河象是根据推想写出来的,阅读文章时,我们还可以问自己,如果不是这样,还可能是什么样?请你自编一篇黄河象的来历。总评: 这篇教学设计较好地落实了课程标准的精神,本课的教学设计着力突出了以下几个要点:首先,以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出发点,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终极目标。本教案共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每一个环节都关注了学生的感受、体验。其次,教案设计体现了“自主、合作、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