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_第1页
2019-2020年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_第2页
2019-2020年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_第3页
2019-2020年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_第4页
2019-2020年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2020年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2有关榕树的资料、图片、作者的资料。教学过程:一、课题导入,激发兴趣。1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法?(鸟栖息的地方,鸟的乐园、有很多鸟发挥学生想象。)2这个鸟的天堂在哪儿?你知道吗?(一棵大榕树)3介绍资料:这棵大榕树在哪儿?结合你课前查找的资料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这棵大榕树在广东省新会县的天马河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每年都长出许多气根,从树枝上倒挂下来,钻进土里,过些日子又长出新的枝干来。这样不断生长,它已长成了榕树林,占地达16亩。被当地人称为“神树”。“天堂中的乐园”。又因为上面栖息着许多鸟,被人们称为“鸟的天堂”。)4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巴金爷爷去看一看那棵独特的大榕树。二、自由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1指名读文,读准字音。投影出示练习:选择画线字的正确读音。波浪(b% p#) 缝隙(x9 x) 一簇簇(c) sh))乐曲(yu8 l8) 兴奋(x9ng xng) 应接不暇(yng y9ng)2自学生字,掌握字形。重点指导:梢:形声字,与“稍、捎”区分。暇:左边是“日”,注意与“瑕”区分。3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工具书解决。灿烂:光彩鲜明耀眼。陆续:前前后后,时断时续。展示:明显地表现出来。留恋:舍不得离开。不可计数:没有办法来计算,形容数量很多。应接不暇:形容人或事情很多,接待、应付不过来。暇:空间。文中指鸟太多,看不过来。三、理清文章的脉络。1默读课文,思考:巴金爷爷几次经过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有什么不同?2汇报交流。学生甲: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第一次看到的是大榕树,第二次看到了许多鸟。学生乙:课文59自然段写的是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的情景,1013自然段写的是第二次经过时所见到的情景。3理清课文的脉络。(1)作者是按游览的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个部分?(2)学生汇报:课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14)作者和朋友划船出去游玩。(59)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见到的景象。(1013)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见到的景象。(14)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留恋和赞美。四、分小组合作读课文。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众鸟纷飞的景象。2学习作者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3有感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1导入:请同学们先听一段乐曲,听后说一说你有什么感受?(播放百鸟朝凤录音带。鸟很多,鸟的天堂板书。)2这节课,我们就和巴金爷爷一起去广东新会县天马河上一个被人们称作“鸟的天堂”的地方去看一看,巴金爷爷两次去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截然不同,第一次看到的是(学生接:大榕树),第二次看到的是(学生接:鸟)3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快速阅读课文,体会一下榕树给你什么感受?鸟儿又给你什么感受?(榕树大、茂盛;鸟多、欢快)二、重点感悟。体会榕树的奇特美和群鸟纷飞时的壮观景象。(一)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部分,抓住重点词句深入体会,体会后放出声音有感情地朗读出来。用朗读的形式加以汇报。(二)汇报交流。大榕树:1大学生甲: 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1)汇报读,其他同学听读:哪儿读得好?为什么?你听出了什么?从哪儿听出来的?(从不可计数体会出枝干数目很多,说明树很大。)(2)重点体会“真”字。两个“真”有什么不同呢?听老师读,体会一下。出示投影: 学生体会出:第一个“真”意思是本来的,实际的。第二个“真”指的是确确实实。应读出惊叹的语气。学生乙: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3)重点体会“又”字。指树根很多。出示图片:谁来指一指哪些是气根?(体会根上生枝,枝上又生根,独木成林的景观。)学生丙: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棵大树卧在水面上。(4)体会“卧”字。(树占地面积大。)(5)这株大榕树占地面积有多大呢?谁查找到了这方面的资料?(学生答:一万多平方米。)(6)课下大家丈量了操场和教室的面积,大家计算一下:合几个操场?几个教室?(结合具体情况请学生作答。)(7)经过换算,你有什么感受?(简直太大了。)2茂盛。指名读句,谈体会。学生甲: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的上面,不留一点缝隙。(不留一点缝隙,说明树叶多。)(1)重点体会“推”。请同学们演示,说明叶多而密。学生乙:地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2)重点体会“颤动”。(3)同学演示,体现微微地动态。(从中我们体会到榕树的生命力非常茂盛。)学生丙:从对大榕树特点的描述中,我们看出作者不禁在内心深处发出感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3看录像:榕树的大与茂盛。4请学生反复朗读这部分内容,突出重点词句,体会榕树的特点,在读中表达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受。5请学生画板画,体现榕树大而茂盛的特点。鸟1播放课件录相:“群鸟纷飞”的场面。使学生形象地感受这部分的动态美的描写。2导语,让我们走进课文,欣赏热闹的场面。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尽情地感受这部分所描绘的美。3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从哪些重点语句中能够体会出这里的鸟儿多?4学生汇报。学生甲: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是鸟声,到处是鸟影。两个“到处”说明鸟很多。学生乙: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我们体会了“应接不暇”。应接不暇的意思就是说人或事情很多,接待,应付不起来。在课文里是说鸟太多了,眼睛看不过来了。学生丙: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有的有的有的,说明鸟的姿态很多,种类也很多。学生丁: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我们从中体会到鸟儿很欢快,快乐地叫着。5教师借机指导,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那么,请大家想象一下,树上还有什么姿态的鸟呢?(学生发散想象。)6看到这么一棵奇特的榕树,领略到树上鸟儿欢腾的场面,作者又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呢?学生齐读(投影出示)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7教师追问:(1)从这句话中,你发现了什么?(第一个鸟的天堂有引号,而第二个则没有。)(2)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有什么不同的含义吗?(第一个鸟的天堂指的是这棵大榕树,第二个鸟的天堂指的是真真正正鸟的天堂。鸟儿在这里栖息繁衍,过着幸福的生活。)8配上欢快的音乐,把美术课上画的小鸟,“放飞”到大榕树上。9再读课文这一部分,体会热闹欢快的场面。三、了解榕树成为鸟的天堂的原因。1什么原因使这棵大榕树成为了“鸟的天堂”呢?2学生根据查找的课外资料或其它知识加以介绍分析。3小结:榕树的枝繁叶茂为鸟类提供了生存空间、食物、水分,当地的居民爱鸟、护鸟,同时鸟的粪便成为榕树生长的有机养料。使这棵榕树长得愈加的繁茂。四、思维拓展,深化主题。1播放“鸟的天堂”的完整课件。2出示思考题:请你以导游或小鸟儿的身份,向游人介绍这里的景象。介绍的形式可以自由选择。如写导游词、写诗,顺溜。3学生分头准备。4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学习的感受。汇报交流。五、总结全文。大榕树被大自然赋予了旺盛的生命力,成为了鸟的天堂。作为人类也要保护动物。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附:板书设计 (教案二) 教学目标:1学会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纠正、逼近、做巢、树梢、静寂、应接不暇。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3默读课文,理解内容,感受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那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4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静态、动态描写和寄情于景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大榕树的外形特点,体会“鸟的天堂”的含义。 2学习描写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含义较深的句子: 1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2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3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检查预习情况,质疑问难。2学会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纠正、逼近、做巢、树梢、静寂、应接不暇。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4理清课文脉络。教学过程:一、导入1巴金是我们比较熟悉的著名作家,以前曾经读过他的海上日出。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他的作品。板书课题。2播放鸟的天堂情景朗读,边看边思考:作者去了几次“鸟的天堂”,分别看到了什么景色?你喜欢哪一次的?为什么?二、预习课文1读通课文,学习生字新词。2“天堂”指什么?在文中怎样理解?文中“鸟的天堂”指的是什么?3认真读读课文,想一想,鸟的天堂指什么,作者去了几次,看到的景象有什么不同。4再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描写景物、表达感情的。5朗读课文,划出文中你认为写得美的词句来读一读、细体会。6质疑。三、交流预习情况1指读课文,正音。2解题。3交流学习生字新词的收获。4作者几次去“鸟的天堂”?每次看到的有什么不同?(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第一次是在黄昏鸟都栖息了。因此作者着重描写了“天堂”本身大榕树的奇特景象;第二次,是在第二天早晨,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正是鸟儿最活跃的时刻,所以着重写了“天堂”里的居民鸟儿热闹活动的情景。)5美读。6质疑,同学间通过交流仍然解决不了的问题,留待深入学习时解决。 四、理清课文脉络我们把作者两次游览“鸟的天堂”各为一段,那全文可分成几段?各段的大意是什么?第一段(14):傍晚,“我”和朋友们划船出去游玩。第二段(59):“我”和朋友们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情景。第三段(1013):第二天早晨,“我”和朋友们再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情景。第四段(14):作者对“鸟的天堂”的赞美和留恋。五、布置作业1抄写生字新词2朗读课文。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初步了解课文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3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段 1读一读,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来的? 2练习朗读,体会作者游玩时愉悦的心情。 二、学习第二段 1投影出示课文插图,读读描写大榕树的句子: (1)用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概括说说这是一棵怎样的大树。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榕树的?主要写了榕树的什么特点? 2理解重点语句,学生交流、教师点拨:(1)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2)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3指导朗读。 4小结: 这一段作者由“远”及“近”地对榕树的大小,它的根、叶、干、枝的形状、颜色、大小等进行了描写,这是静态描写。 三、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第三段,大家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2再读讨论: 作者是怎样描写众鸟纷飞的活动情景的?标出有关语句,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3感情朗读,体会这一段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4小结: 这一段作者主要写了鸟的活动不同大小,不同羽色,不同动态的鸟,构成了一幅“百鸟图”。是对事物变化活动的描述,这是动态描写。 四、学习第四段1自由读第四段,说说你从哪些语句中读懂了什么。2理解重点句: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3感情朗读。 五、围绕重点,学习表达方法 我们知道这篇课文按游览路线写了作者两次到“鸟的天堂”所见到的不同景象。两天的记游,重点不同,方法也不同。那么作者是怎样来写所见所闻的,我们一起来研究。1默读课文相关部分,思考:(1)作者第二次去“鸟的天堂”和第一次去“鸟的天堂”有什么不同?(2)这棵大榕树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3)文中哪些地方是静态描写?哪些地方是动态描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2讨论交流 六、总结1总结全文,归纳中心。2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七、布置作业1朗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下来。2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些句子?请你把它抄下来。3“鸟的天堂”已成为一处游览胜地。请你根据课文内容,并搜集一些有关材料,为导游写一篇解说词。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本课教学的重点是:了解大榕树的外形特点,体会“鸟的天堂”的含义;学习描写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难点是:理解文中含义较深的句子。教学时采用下列方法解决教学重难点:1学生边读书,边思考,指导学生把阅读书思考结合起来。2分主次,抓重点,学生读书时分清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师引导学生抓住主要内容认真阅读,加深对中心思想的理解。3细品析,悟真情,学生读书时通过咀嚼语言文字,正确理解主要内容,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对学生进行了以下能力训练:1训练学生按作者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大意;2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引导学生体会哪些地方描写了事物的静态,哪些地方描写了事物的动态,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习作能力。在学习训练的过程中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教育。19 第一场雪(教案一)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能正确地读写下列词语、骤然、玉屑、俗话、谚语、馒头、毛茸茸、沉甸甸、掷雪球、瑞雪兆丰年。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教学准备:有关冬雪的录相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了解作家及文章的写作背景。1看录相,导入新课。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的这段录相,描绘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象呢?(大雪纷飞时的景象)。的确,在我国的北方,每当冬季来临,那漫天的飞雪,带给人们无限的遐思,无限的喜悦,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第一场雪。让我们一起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入冬后的第一场雪的,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心情的。2谁能简单地介绍一下本文的作者及这篇课文的写作背景呢?学生甲:我来为大家介绍本文的作者峻青的有关资料。峻青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自幼家贫,只读了几年小学,抗战爆发后参加革命。这篇文章写于1962年。1960年1962年正是我国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时期。当时粮棉欠收。国民经济遭受到了严重的困难。人们多么盼望能有一个好收成呀!1962年冬天,作者在胶东半岛的农村,看到这第一场大雪,联想到“瑞雪兆丰年”,心里无比喜悦,就写下了这篇散文,收录在散文集秋色赋中。二、预习课文。1读准字音。2自学生字并组词。3画出难以理解的词语,结合上下文或查阅工具书自己试着解决。三、交流自学效果。1掌握字音。出示幻灯片投影,指名带读。j qns s rng din即将 侵入 簌 簌地 毛茸茸 沉甸甸2掌握生字的音、形、义。茸:本音读“rng”,在“毛茸茸”中读“rng”。指又短又密又软的毛发。甸:本音读“din”。在“沉甸甸”中读“din”。骤然:突然,忽然。凛冽:刺骨的寒冷。寂静:没有声音,很静。谚语: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四、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全文,想一想,作者分哪几个方面来写这场雪的?2指名分段读课文,回答问题。(1)课文是从四个方面来描写这场雪的。下雪前下雪中下雪后联想(2)你能试着分段吗?雪前(12自然段)雪中(3自然段)雪后(4、5自然段)联想(6、7自然段)3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读给你的同桌听。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理解课文的内容,了解雪后美景。2体会作者情感及作者的表达方法。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一、课前导入。1雪不仅能给人带来欢乐,还能给农民们带来丰收。让我们跟随作者共同去体验一下吧!2上节课,我们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你还记得吗?板书:雪前雪中雪后联想二、理解课文内容(一)雪前、雪中、雪后的景色各具哪些特点呢?请你带着这个问题读课文。画出重点语句读一读,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二)抓住重点语句深入体会。我们就用读的形式汇报。1雪前(1)学生甲:雪前的特点就是天气变化大。(2)学生分别读句子、谈体会。前些天还暖和得如同阳春三月,昨天清早,天气骤然变冷。从“骤然”这个词体会到天气由暖变冷,变化特别突然。空中布满了钻色的阴云。中午,凛冽的寒风刮起来了,呼呼地刮了整整一个下午。黄昏时分风停了,就下起雪来。铅色的阴云说明天阴得很沉,预示着大雪即将来临。风很刺骨。呼呼地刮着。(3)教师小结:作者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大雪前气象的变化:阴风雪。(4)谁愿意把这种变化读出来呢?请学生练读后汇报读。2雪中(1)按照雪前一部分的学习方法进行自学,用读的形式进行汇报。(2)学生汇报。学生甲:雪中的特点是雪下得很大。(3)谈重点句的体会。开始下雪时还伴着小雨,不久就只见鹅毛般的雪花,从彤云密布的天空中飘落下来,地上一会儿就白了。鹅毛般的雪花表明雪片很大。一会儿就白了,也说明雪下得很大。冬天的山村到了夜晚格外寂静,只听见雪花簌簌地不断往下落。“簌簌地”“不断”表明雪下得又大又急。偶尔咯吱一声响,树木的枯枝被积雪压断了。“压断”说明积雪很多,枯枝承受不住厚厚的积雪,就被压断了。(4)教师小结:这一段雪中的景象作者就是抓住了事物的特点进行细致的描写。不仅写了样子“鹅毛般的雪花,”,颜色“地上白了”,而且写了声音“簌簌地不断往下落,”,偶尔压断枯枝“咯吱一声响”,因此,这部分内容写得有声、有色、有形、有序。(5)练习有语气地朗读。3雪后:(1)雪整整下了一夜,雪后的大地是什么样的呢?板书:景色壮丽(2)大家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出来的?请你默读课文,找出有关的语句,作出记号,用读的形式进行汇报。(3)学生自学。(4)讨论后交流。山川、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粉妆玉砌,指用白粉打扮,用玉石砌成。用在这里,说明雪后世界变成了白色,非常壮丽。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这句话作者用了比喻,把积雪的柳条比作“银条儿”,把堆满雪的松柏枝叶比作“雪球”,描写出了雪后树木的形态、十分好看。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这里作者写出了两种色彩:玉屑似的五光十色的彩虹。阳光和雪花互相辉映所产生的瑰丽色彩。(5)教师小结:作者即写出了雪后的静态美,又写出了动态美,使我们看到了一幅美丽的雪景图。那么,雪给人们带来了什么?(带来了欢乐。孩子在堆雪人,掷雪球,欢乐的叫喊声使我们体会到人们的欢乐。)4看到场大雪,作者联想到了什么?(“瑞雪兆丰年”。)5什么是“瑞雪兆丰年”?这么说有根据吗?请同学们把有关的语句划在书中,再作交流。6学生汇报。学生甲:“瑞雪兆丰年”指的是这场雪下得正是时候,预示着来年是个丰收年。学生乙:这么说是有科学依据的。积雪可以冻死害虫,雪化后可以促进庄稼的生长。学生丙:农民们也有着丰富的经验。有经验的农民都知道积雪可以保护麦苗安全过冬。7作者由“第一场雪”联想到“瑞雪兆丰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甲:表达出作者对雪的喜爱和赞美。学生乙:表现了作者的满腹喜悦。因为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连年的自然灾害使人们企盼着丰收。看到这场瑞雪,人们必然联想到来年的丰收,所以人们的心情万分激动、欣喜。作者正表达了这种情感。8带着这样的情感,把这部分内容有感情地读出来。三、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1自由朗读全文,想想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本文在“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方面很有特色。作者无比喜爱这场瑞雪,把这种感情蕴含在对雪中、雪后景色的描写上,也直接通过联想表达了出来。)2你认为文章的哪部分写得好?好在哪儿?3围绕重点,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1)有序:按时间的顺序,按下雪的过程写。(2)有物:从写景到写人,再联想到来年的粮食丰收。(3)有情:为雪景而欢乐,为来年的丰收而喜悦。四、综合训练,发展技能。1看录相资料,再次领略雪的美丽壮观。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部分练习朗读。3把自己最喜欢的句子积累在采蜜集本上。五、作业1读课文。2模仿本文的写法,写一篇短文。附:板书设计 (教案二) 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骤然、玉屑、俗话、谚语、馒头、毛茸茸、沉甸甸、掷雪球、瑞雪兆丰年。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雪后的美丽景象,体会大雪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心情。4领悟作者抓住特点描写下雪景象和通过写景及联想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1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下来,进行语言积累和表达方法的领悟。2体会作者借描写雪景所表达的预见到来年小麦丰收时的喜悦心情。 教学难点:1理解重点句。(1)俗语说,“瑞雪兆丰年”。这并不是迷信,有着充分的科学根据。(2)有经验的老农把雪比作是“麦子的棉被”,冬天“棉被”盖得越厚,春天麦子就长得越好。所以又有这样一句谚语:“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3)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银条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2作者是怎样在描述瑞雪的过程中透露自己内心的喜悦的。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骤然、玉屑、俗话、谚语、馒头、毛茸茸、沉甸甸、掷雪球、瑞雪兆丰年。2按照要求预习课文。3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同学们,大家都见过雪吗?下雪是冬天特有的自然景象。说说自己的经历。2播放“下雪”视频和“雪景”视频,谈谈感受。3谈话:一场大雪后,往往给人们带来欣喜和快乐。我们今天学习课文第一场雪,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入冬的第一场雪,是怎样表达自己的心情的。4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二、预习课文1学习生字新词。2认真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这第一场雪的,写出了这场雪的哪些特点。3你觉得哪些地方写得特别好,多读读,可以在旁边写一点自己的感受。4质疑。三、检查预习完成情况1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2读过课文,说一说胶东半岛的第一场大雪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对作者所说的“瑞雪兆丰年”你又有什么感受?你最喜欢课文的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四、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1按你的想法,如果要写“第一场雪”应抓住哪些特点写?作者写“第一场雪”抓住了哪些特点来写的?与你的想法有哪些相同和哪些不同? 小结:因为是“第一场雪”,所以作者抓天气骤然变冷这个特点来写;又写雪前、雪中、雪后的情景,并对第一场雪进行了联想议论。2读通课文,理清脉络。按“下雪前”“雪中”“雪后”“联想”给课文分段。第一段(1、2)下雪前的天气变化。第二段(3)下雪时的景色。第三段(4、5)雪后的景象。第四段(6、7)作者的联想。五、布置作业1抄写生字新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思考课后练习2。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雪后的美丽景象,体会大雪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心情。2领悟作者抓住特点描写下雪景象和通过写景及联想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2分段朗读课文。 二、教师点拨、突破难点,学习第三段。 1指名朗读第三段,大家思考:这一段的两个小节,各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2分小组议论。(雪大、雪景美、人欢乐) (1)雪后的景色是怎样的?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2)出示课文插图,结合课文内容想像第一场雪后的壮丽景象,学生可边看图边说。3课文怎样写孩子们欢乐的心情?“那欢乐的叫喊声,都快把树枝上的积雪震落下来了。”这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目的是什么?4朗读课文,读出喜爱之情。 过渡:其它几段又写的是什么呢?学习其余几个段落。 三、学习第一段1朗读第一段,找出表示时间和天气变化的语句,并在书中勾画出来。2全班交流。3朗读第一段。 四、学习第二段1指名朗读课文,思考:下雪时作者怎样按先后顺序记叙了下雪的过程?先找出表示先后的词,再找出相应的下雪情景。2用对读的形式进行交流。3小结:这一段雪中的景象作者写得很细致,不仅写了样子“鹅毛般的雪花”,颜色“地上白了”;而且写了声音“籁籁地不断往下落”,偶尔压断枯枝,咯吱一声响”。所以这段写得有序、有色、有形、有声。 五、学习第四段 1齐读这一段,画出本段的中心句。 2你怎样理解 “瑞雪兆丰年”的?它的科学根据是什么? 3作者由第一场雪联想到“瑞雪兆丰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六、总结1朗读全文。2你认为这篇课文哪部分写得好?好在哪里?3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下来。七、布置作业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语句。2抄写你觉得写得好的语句。3收集有关资料,结合课文内容,试写一篇说明雪的作用的短文。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教学本课的重点是: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雪后景色的美丽及作者的联想,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教学过程中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引导学生重点学习课文第三段在描写放晴后的雪景时,情景交融,字字句句流露出喜悦之情。在课堂上师生的互动中培养学生边读书,边思考,把阅读和思考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抓住主要内容认真阅读,加深对中心思想的理解。教学设计还注意了媒体的使用,注重学生的感受。20*索溪峪的“野”(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赋、淑、撅、叟、涤”5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3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先概括表达再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教学过程:一、课前导入,介绍资料。1我们知道“桂林山水甲天下”,因为它太秀了,而泰山作为五岳之首,又太尊贵了,黄山又以黄山奇石而闻名世界,它太贵了。今天,我们来观赏一些精美的图片,你也用一个字来总结这里的景色给你的感受。2观赏图片。3板书课题:索溪峪的“野”。4介绍索溪峪的背景资料。张家界位于湖南省西北部的武陵山区。是我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具有雄、奇、险、秀的特点。总面积约360平方公里,该地区经长期地质变化,水流切割,风化侵蚀,形成罕见的砂岩峰林峡谷地貌。数以千计的石峰危岩平地拔起,形态各异,亭亭玉立。峰上奇松挺拔,灌木丛生,时有云雾蒙绕,景色神奇。区内山奇水秀,湖潭溪瀑比比皆是,野生动物资源丰富,索溪峪便是其中的一个景区。二、初读课文,质疑解疑。1读准字音。chn gn yo tio zh胆颤 绵亘蜿蜒 窈 窕淑女 扎过去lun tio su x d卵石 调皮 老叟 齐膝 荡涤2理解词语。意念:念头,想法。净化:清除杂质使物体纯净。雕琢:雕刻。崛起:(山峰等)突起。巍巍:形容高大。老叟:老人。荡涤:洗涤。千峰万仞:山峰很多,且很高。绵亘:接连不断。亭亭玉立:形容美女身材细长或花木等形体挺拔。3理清文章脉络第一段(1):索溪峪给人一种“野”的感觉。第二段(25:)索溪峪的野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三段(6):索溪峪的“野”荡涤着“我”的情怀。三、指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自由选择读书方法,读课文。2指名汇报读。思考:“野”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野”在课文中指没有经过雕琢的、天然的、野性的美。)四、抓住重点深入体会课文内容。(一)索溪峪的野体现在哪几个方面?带看问题读课文,画出重点语句体会。(二)讨论交流学习效果。1山野。这种美,是一种惊险的美:几十丈高的断壁悬崖拔地而起,半边悬空的巨石在山风中摇摇晃晃,游人仰头而掉帽,望石而惊心。什么“一线天”,什么“百丈峡”,闻名就使人胆颤。它的惊险体现在断壁悬崖有几十丈高。山风中半边悬空的巨石摇摇晃晃,使人看了惊心。峡谷的名称让人闻而生畏。这种美,是一种磅礴的美:不是一峰独秀,也不是三五峰呼应,而是千峰万仞绵亘蜿蜒,“十里画廊”“西海峰林”令人浩气长舒。磅礴就是气势雄伟。从“千峰万仞绵亘蜿蜓”体会出这里的山峰又多又高,而且连绵不断,像“十进而画廊”一样。这种美,是一种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直插云天,敢戏白云,横拦绿水,敢弄倩影;旁逸斜出,则崛起巍巍“斜山”,抱伙成团,便高筑峰上“平原”;相对相依,宛如“热恋情人”;亭亭玉立,好似“窈窕淑女”。这里有各种各样随心所欲的美,有的直插云天,高耸云霄;有的水中突起,有的簇拥一起,各种姿态应有尽有。读句子,读出自己的感受。2水野。索溪像是一个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会儿缠绕着山奔跑,一会儿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闹去了。从“一会儿一会儿”体会到溪流时而急,时而缓,时而弯,时面直。它尤其爱跟山路哥哥闹着玩:一会儿手牵手,并肩而行,一会儿横铲一脚,将山路拦腰截断。从“并肩而行”“拦腰截断”体会到溪水随心所欲地流淌。山路哥哥倒不十分害怕平生没走过这么“野”的路。人们根据溪流的深浅,建造了各种山路。有的是树木作路,有的是石头为路,还有的是卵石铺成的路。读句子,读出自己的体会。3动物“野”那些大大小小的猴子一大群猴子飞腾跳跃,十分欢喜地表示迎接,在我们头上的树枝间跳来跳去,亲热的劲头难以言状。从“飞腾跳跃,难以言状,跳来跳去”体会到猴子不惧怕人类,与人类有着特殊的感情。一只调皮的猴子竟恶作剧地却快活地叫着,跳到另一株树上去了。这句话中我体会到了猴子非常调皮,无所顾忌。4人野城里戴眼镜的姑娘,一边攀缘,一边大嚼着煮熟的玉米棒;年过花甲的老叟,在石块间蹦来跳去,温习着童年的功课。体会到姑娘们不刻意掩饰,露出自然本性,大家之间很随意。老年人好像又回到了青年时代,显露了童心。遇上突然横在面前的山溪,一队人全都手提皮鞋、丝袜,踩着乱石,从齐膝的水中趟过去满山的嘻嘻哈哈,满溪的亲亲热热。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人们在自然中显露出了纯朴的本性。五、总结升华索溪峪的自然美景在作者的描述中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对大自然的赞美,对人与人之间质朴真诚情感的向往。)六、播放录相资料,领略张家界的迷人风光。七、作业1有语气地朗读课文,有条件地可选择一段优美的乐曲练习配乐朗读。2把你认为最美的一段抄写在鉴赏习作本上,并写下读后感。附:板书设计 (教案二)教学目标:1认识“赋、淑、撅、叟、涤”5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3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先概括表达再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教学过程:一、回顾导入1背诵桂林山水中写山写水的语段。(本课在内容情感上和表达形式上与之相仿相近。)2诵读迷人的张家界。(索溪峪是张家界的一个主要景点。)二、按照阅读提示分小组自学1读课文,注意“赋、淑、撅、叟、涤”5个字的读音。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2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野”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3把你觉得写得好的地方多读读,体会这样写好在哪里。三、全班讨论交流四、领悟表达方法1指名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课文是怎样写出索溪峪山的那种野性的美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2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将索溪峪的山与桂林、庐山、泰山作比较谈体会,概括出写法上的特点是先总体概括再进行具体描述。3从水野、物野、游人野这三段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举例说说领悟到的表达方法。五、朗读课文1自己练习朗读。2把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读给小组的同学听,然后交流一下,自己最喜欢哪一部分,为什么喜欢。大家进行评议。3小组推举代表在全班汇报。六、扩展1欣赏“索溪峪”景色的图片。2播放“张家界风光”。七、布置作业把你认为最美的一段摘抄在读书笔记上,并写下读后感。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本课学习从回顾在内容情感上和表达形式上与之相仿相近的桂林山水和迷人的张家界导入。然后引导学生按照“阅读提示”自学、讨论、交流。本组课文的学习重点是在认真读书、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这也是本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教学中先以课文第二自然段为例,体会课文最突出的表达特点,是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采用先概括叙述再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之后让学生从水野、物野、游人野这三段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举例说说领悟到的表达方法。然后进行欣赏性的品读。最后以欣赏“索溪峪”景色的图片和播放“张家界风光”录像结束本课教学。21*鹿和狼的故事(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语气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懂得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增强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3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概括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教学过程:一、课前导入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狼和小羊、大灰狼的故事吗?狼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凶残、狡猾。)2你还了解狼的哪些知识吗?(简介资料)(狼:哺乳动物,犬科,性格凶暴,平时单独或雌雄同居,冬季往往集合成群,袭击各种野生和家禽,是畜牧业的主要害兽之一。有时也伤害人类,毛皮可以做成大衣、褥、帽等。)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与狼有关的课文。学习后,你可能对狼有一些新的认识。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读准字音。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解决。3把你感受最深的部分多读一读,在旁边写出自己的感受。三、检查自学效果。1读准字音。练习:(投影出示)给画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葱郁(cng zng) 凶恶( w)猎捕(b p) 疾病(j j)承载(zi zi) 几乎(j j)2理解词语:厄运:不幸的遭遇。锐减:急剧地减少。维护:使免于遭受破坏,维护保持。糟蹋:浪费或损坏。威胁:用威力逼迫或恫吓使人屈服。相悖:相反,违反。苟延残喘:勉强拖延一口没断的气,比喻勉强维持生存。面目全非:事物的样子改变得十分厉害。罪魁祸首:罪恶行为的首要分子。3说出你感受最深的部分,发表各自的见解。四、深入学习,理解课文的内容。1出示阅读思考提示:思考题1:罗期福为了保护凯巴伯森林里的鹿采取了哪些措施?结果怎样?思考题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2分组交流讨论。3汇报。汇报思考题1。甲组:他宣布凯巴伯森林为全国狩猎保护区,并决定由政府请猎人到那里去消灭狼。概括地说他采取了两项措施:设立凯巴伯森林为狩猎保护区。雇请猎人捕杀狼。乙组:这项决定的结果是狼等野兽被猎杀得很多。经过25年的猎杀,有六千多只狼先后毙命森林中。其他以鹿为捕食对象的动物(豹子等)也被猎杀了很多。“25年,六千多只”说明猎杀的时间长,狼几乎灭绝。同时,鹿过着幸福的生活。在这个“自由的王国”中,它们自由地生长繁育,自由地啃食树木,过着没有危险,食物充足的幸福生活。植被被大量破坏,鹿群数量急剧下降,生态平衡遭到了破坏。1942年,整个凯巴伯森林只剩下不到八千只病鹿在苟延残喘。4追问:什么原因是森林“宠儿”造成这样的结果的?(饥饿造成鹿的大量死亡,加上疾病流行,鹿群数量急别下降。)5追问思考题2:凯巴伯森林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它的罪魁祸首竟然是被看作美丽善良化身的鹿。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学生甲:狼是森林的保护者。狼吃鹿,维护了鹿群的相对稳定。狼吃掉的多数是病鹿,又有效地控制了疾病对鹿群的威胁。这样就保护了森林的生态平衡。6这篇课文通过鹿、狼、森林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的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人们必须尊重生物界中的相互关系。)五、总结扩展1投影出示蛇与庄稼、塞翁失马的故事。请学生快速阅读,体会这两个故事使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蛇与庄稼告诉我们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塞翁失马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要从正反两个方面看,要有一分为二的观点。)2你还知道这方面的事例吗?请你说一说。六、作业1课下收集有关破坏生态环境的资料。以 “环保小报”的形式向家人、朋友宣传环保知识。2把这个故事复述下来,讲给你的朋友听。附:板书设计(教案二)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语气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懂得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增强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3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概括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根据自己听过、读过的童话故事,谈谈对狼和鹿的印象。是啊,在我们的印象中,狼是一种凶残的动物,应该毫不留情地消灭。可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鹿和狼的故事,却告诉我们另外一种看法。二、自学课文1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作者借这个故事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道理。2在你感受最深的语句旁边简单写一写自己的体会。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三、交流自学收获1指名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2复述课文所讲的故事。3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师生共同解疑。四、深入学习1我们为什么不能完全消灭狼?2理解句子:“生活在同一地球上的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人们必须尊重这种动物乃至整个生物界中的相互关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