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实习报告_第1页
北川实习报告_第2页
北川实习报告_第3页
北川实习报告_第4页
北川实习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5 北川实习报告 北川实习报告 一、实习说明 实习时间: 2016 年 5 月 11 日至 2016 年 5 月 13 日 实习地点:北川新县城、北川旧县城震后遗址 实习性质:毕业实习 二、实习地方简介 北川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向藏东高原过渡的高山深谷地区,是川西平原的西北屏障。北川风光旖旎,民族风情浓郁。有似禹里为中心,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为一体的大禹故里风景名胜区;有具有原始自然风光的小寨子沟自然保护区和竹林沟熊猫饲养场;有较好地保留了古老羌族风情的羌 寨及碉楼。但是这一切都在大地震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县城的大部分房屋受地震不同程度的破坏,基本都已经无法正常使用,这次北川之行,主要目的是看一看建筑的地震破坏形式以及听老师讲解受到地震破坏的原因和避免的方法。最重要的是,让我们要警惕,修筑房屋是件大事,马虎不的,坚固的房屋是生命不受到威胁的保障。 三、实习过程 2016 年 5 月 11 日早晨,踏上北川之旅。在下午 5 点左右到达北川新县。 2016 年 5 月 12 日参观北川新县城,初到新县城,马上就领略到了北川风情。新县城的新修建筑基2 / 15 本都是多层框架 结构,颇带民族风,羌族气息浓郁,时时会看到建筑上的羊头图腾。 2016 年 5 月 13 日早晨向北川震后遗址进发。在驶向遗址的客车上,透过车窗看到的景象让人震惊和心悸,地震时电视屏上的一幕幕浮现眼前。倾斜的房屋,破碎的混凝土块,弯曲支出的钢筋很多房屋倒塌的完全辨认不出其生前形象。沿路可以看到在还没有倒塌的房屋旁边有一些支撑房屋的钢架和铁丝网,这些都是为了保证房屋不会再次倒塌或即使倒塌也不会威胁到行人所做的保障工作。随着路途的行进,何老师和一边跟我们讲解建筑的破坏形式,受到地震力的方向,以及破坏截面的形 成,钢筋用量问题和剪力墙的处理。 这都是血和泪的教训,更让我们坚定了决心,不管以后从事施工还是设计,房屋在地震等自然灾害面面前要经受住考验,保证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才是我们应 该优先考虑的条件。 北川房屋破坏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1 .地震动; 2 .场地和地基; 3 .建筑结构破坏。汶川级大地震产生强烈的地震动,北川属近震区,地震动强度极高,地震烈度达十一度,地面运动的竖向分量十分强烈,强烈的水平地震动和竖向地震动的结合作用是造成房屋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北川自振周期较短的木结构房 、砖结构房、多层砖混结构房由此3 / 15 引发了类共振效应,这也是造成房屋严重破坏和倒塌的重要原因。北川县城属低山地貌,山地开挖平整的地质,岩性为碳酸岩坡积物,以粘性土为主,夹砂砾石,建筑物建在半山腰或山谷河岸边。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这里应属危险地段,不利于建房。强烈地震造成砂土液化、软土震陷致使建筑物地基不均匀沉降、地基失效、房屋倒塌。严重次生灾害是此次地震震害严重的一个原因,北川特殊的地质条件引发了大量的山体滑坡,好多建筑物包括学校、幼儿园、民居就是被泥石流给毁掉。 建筑结构的破坏,主要表现为主要 承重结构强度不够、结构整体性丧失和地基失效。在北川,倒塌的房屋主要是属于头重脚轻结构,底层开阔空间,但承重柱子偏小,又没有增加抗震隔墙。建筑物底层的破坏主要原因是承担重力的结构强度不统一,建筑物所吸收的能量分布不均匀,建筑结构丧失整体性。楼房底层的钢筋、箍筋、扎筋间距太疏,柱子设计不合理,抗震构造措施不当。整体结构不稳定,结构布置的不合理,建筑平面或立面不规整,建筑结构平面扭转不规则。建筑物的整体性差,砖混结构房屋没有构造柱,圈梁等抗震构造措施。由于这种种原因,建筑物受到破坏,下面是一些实习时照的照片。 图 1 北川商住楼整体性不够,缺少抗震构造措施,局部坍塌 4 / 15 图 2 有圈梁、构造柱等抗震结构措施的房屋经受住大震考验 图 3 北川电信大楼地基失效,整体向后倒 图 4 北川中学教学楼五层变成三层,底层和二层柱被地震力剪断原地坐落并倾斜 图 5 建筑设计方方正正、整体性好的楼房 四、总结 首先感谢老师们在百忙之中还抽时间带我们去实习,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实习的机会,能让我在实际中接触学校书本知识提及的东西,也让我增长了见识开拓眼界。更重要的是,深刻认识到做好建筑结构的重要性和必需性,建筑破坏损毁带来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我们应当而且必须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实习名称:毕业实习 专 业: 学 号:姓 名:实习地点: 实习时间: 指导教师:实习成绩: 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 2016 年 6 月 15 日 北川实习报告 5 / 15 一、实习说明 实习时间: 2016 年 5 月 11 日至 2016 年 5 月 13 日 实习 地点:北川震后遗址 实习性质:毕业实习 二、实习地简介 北川羌族自治县隶属四川绵阳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东接江油市,南邻安县,西靠茂县,北抵松潘、平武县。县城距绵阳市区 60 公里,距成都 160 公里。县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海拔 4769米,最低海拔 540 米,县城所在地海拔 652 米。在 XX 年 5月 12 日的四川汶川地震中,县城受灾情况十分严重,地震引发的山体滑坡让县城几乎成为一片废墟。 受灾特别严重的北川县老县城的 80%、新县城 60%以上建筑垮塌,县城周边发生大面积山体滑坡,县城附近的白河上游因山体滑坡形成围堰湖泊,对下游地区也形成了严重威胁。这次北川之行,主要目的是看一看建筑的地震破坏形式以及听老师讲解受到地震破坏的原因和避免的方法。 三、实习过程 在汶川地震发生 4 年后,我们有幸在毕业之前可以身临北川县实习。 2016 年 5 月 11 日早晨,我们在学校集合后在老师带领下踏上北川之旅。在下午 5 点左右到达北川新县。由于第二天是汶川地震 4 周年祭,不能进入地震遗址,6 / 15 我们只能在新县城看看新修建筑,领略一下北川风情。新县城的新修建筑风格都差不多,都 带有羌族气息,时时还会看到建筑上的羊头图腾。基本都是多层框架结构,城镇的布局规划也很大气舒服,县城的新面貌体现出北川人民生活步入正轨。 我们于 2016 年 5 月 13 日早晨向北川震后遗址进发。在驶向遗址的专用客车上透过窗口看到的景象就让人震惊和心悸,有点后背发凉的感觉。几乎都是倾斜的房屋,破碎的混凝土块,弯曲支出的钢筋,很多房屋倒塌的完全辨认不出其以前形象。由此种地狱景象可以想象出地震当天的惨相,不禁再次为北川人民的遭 遇感到难过。这都是血和泪的教训,不管以后搞施工还是搞设计,房屋在各种恶劣环境要经受住 考验,保证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才是我们应该优先考虑的。 沿路可以看到在还没有倒塌的房屋旁边有一些支撑房屋的钢架和铁丝网,这些都是为了保证房屋不会再次倒塌或即使倒塌也不会威胁到行人所做的保障工作。随着路途的行进,何老师和一边跟我们讲解建筑的破坏形式,受到地震力的方向,以及破坏截面的形成,钢筋用量问题和剪力墙的处理。 北川房屋破坏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1 .地震动; 2 .场地和地基; 3 .建筑结构破坏。汶川级大地震产生强烈的地震动,北川属近震区,地震动强度极高,地震烈度达十一度,7 / 15 地面运动的竖向分 量十分强烈,强烈的水平地震动和竖向地震动的结合作用是造成房屋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北川自振周期较短的木结构房、砖结构房、多层砖混结构房由此引发了类共振效应,这也是造成房屋严重破坏和倒塌的重要原因。北川县城属低山地貌,山地开挖平整的地质,岩性为碳酸岩坡积物,以粘性土为主,夹砂砾石,建筑物建在半山腰或山谷河岸边。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这里应属危险地段,不利于建房。强烈地震造成砂土液化、软土震陷致使建筑物地基不均匀沉降、地基失效、房屋倒塌。严重次生灾害是此次地震震害严重的一个原因,北川特殊的地质条件引发了大 量的山体滑坡,好多建筑物包括学校、幼儿园、民居就是被泥石流给毁掉。 建筑结构的破坏,主要表现为主要承重结构强度不够、结构整体性丧失和地基失效。在北川,倒塌的房屋主要是属于头重脚轻结 构,底层开阔空间,但承重柱子偏小,又没有增加抗震隔墙。建筑物底层的破坏主要原因是承担重力的结构强度不统一,建筑物所吸收的能量分布不均匀,建筑结构丧失整体性。楼房底层的钢筋、箍筋、扎筋间距太疏,柱子设计不合理,抗震构造措施不当。整体结构不稳定,结构布置的不合理,建筑平面或立面不规整,建筑结构平面扭转不规则。建筑物的整 体性差,砖混结构房屋没有构造柱,圈梁等抗震构造措8 / 15 施。由于这种种原因,建筑物受到破坏,下面是一些实习时照的照片。 图 1 北川商住楼整体性不够,缺少抗震构造措施,底层压塌并倾斜 图 2 北川商住楼底层柱被地震力剪断原地坐落 图 3 北川电信大楼地基失效,整体向后倒 图 4 有圈梁、构造柱等抗震结构措施的房屋经受住大震考验 本科生实习报告 实习类型认知实习 题 目地震台和北川认知实习 学院名称 专业名称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指导教师 实习地点 实习成绩 二一五 年 十 月 年 十一 月 一、 生产实习目的 本次生产实习共分两部分进行,在十月份共进行为时一周的郫县地震台的认知实习,本次实习主要目的是了解9 / 15 地震台在监控地壳活动、统计地壳活动规律和地震预警中的重要作用,了解地震台各个科室的工作流程和所使用仪器的操作方法,认识企业文化以及加强学校与就业单位联系,让学生更多的更广的了解生产单位以及就业岗位。在十一月份进行了 为时一天的北川老县城参观、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参观和北川新县城参观,在这次的实习中主要是为了了解地震灾害的破坏性之大,缅怀在地震中遇难的同胞,了解在抗震救灾中的大爱无私精神和科学技术对于抗灾的重要性,感受北川人民经历过地震后对于新生活的珍惜。加强我们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同时也教会了我们一些地震中自救与救援别人的小知识。在一方面感受人文知识的同时,一方面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把我们所学的地质学基础联系起来,再联系到两次实习的过程,我们就可以大概对于天然地震有所了解,也有所防范了。这些可能是我们以后的研究方向,我们如何在现有的专业技术水平下,减小地震灾害的伤亡,如何预测地震,如何解释地震。此次实习可以说不仅让我们了解了知识,更加从各方面拓展了我们的知识面和视野。 二、 实习单位概况 郫县地震台是四川省地震局的一个专业台站,台站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郫县新胜镇的走石山,是国家级综合台站。该台现有测震、重力、地磁、地电阻率等观测手段,前兆观测仪器有相对重力仪、总场连续观测和相对记录组合观10 / 15 测仪、偏角与倾角磁力仪、大地电场仪、 ELF 仪、地电阻率仪。该台站为国内首个 IPV6 测震台站,将通过实际观测试验进一步对 IPV6 地震数据采集器是否符合地震观测需要,基于 IPV6 协议的地震观测台站组网模式和数据服务模式加以验证,为 IPV6 技术在地震行业的广泛应用做好前期技术准备成都地震台是四川省地震局的一个专业台站,台站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郫县新胜镇的走石山,是国家级综合台站。 现有测震、重力、地磁、地电阻率等观测手段。前兆观测仪器:相对重力仪、总场连续观测和相对记录组合观测仪、偏角与倾角磁力仪、大地电场仪、 ELF 仪、地电阻率仪。 北川羌族自治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地理坐标东经 103 44?104 42?,北纬 31 14?32 14?。东接江油市,南邻安县,西靠茂县,北抵松潘、平武 县,面积平方公里。距绵阳市区 42 公里,距省会成都 160 公里。县境大地构造为扬子准地台与松潘 甘孜地槽褶皱结合部。以桂溪 曲山 苏保一线为界;东南面属扬子准地台西北边缘龙门山 大巴山台缘凹陷西部的龙门山褶断带;西北面属松潘 甘孜地槽褶皱系巴颜喀喇冒地槽褶皱带东缘的茂汶 丹巴地北斜。“五一二”汶川特大地震将中国唯一羌族自治县北川的县城夷为平地,遇难人员逾两万,经济遭受巨大损失。北川灾后重建受到中央高层的高度重视,五月二十二日,中共 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国11 / 15 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总指挥温家宝重返北川考察时称“一定要再造一个新北川”。北川新县城选址和规划建设一时成为海内外关注焦点。北川新县城位于安昌镇以东约两公里处,处于黄土镇与安昌镇之间,距离老县城 23 公里,北川新县城紧邻安昌河,依山傍水,自然条件优越,可建设用地8 平方公里左右,新县城所在地取名初定为永昌镇。永昌镇是新北川版图的第 29 个乡镇,名字取相邻的永安、安昌两镇首尾一字,寓意着北川新县城还有北川和全国一样,永远繁荣昌盛。 三、 实习进度安排 地震台:地电 认识、地磁认识、重力、地震以及地震知识专题讲座 北川:北川老城区地震遗址参观、北川地震博物馆参观、北川新城区参观 四、实习内容 地震台实习内容 测震 地震仪台址的选择 台址选择分策略上的因素和技术上的因素 ,前者包括交通通讯条件 ,供水供电情况 ,基建施工是否方便 ,台站管理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是否方便等;后者包括宏观选点和微观试验 ,下面几条即是属技术因素 : 12 / 15 地质地形 :有完整且较大面积露头的基岩 ,岩性要坚硬致密 ,不应在风口 ,滑坡带 ,断 裂带及易发生洪涝灾害及泥石流的地方建台; 避开强振动干扰源 :远离河流 ,工厂 ,铁路等 ,参考距离在至 3KM; 良好的地动噪音 ,温度和湿度的季节变化符合规范; 良好的避雷环境,和较低的接地电阻。 地震观测的作用 为地震预报和地球物理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为抗震救灾及时提供地震三要素; 监测全球核爆炸。 测震工作流程 地震台数字地震仪 JCZ-1 的工作原理框图: 重力监测 实习过程 在实习期间我们参观了 GS 重力仪等重要仪器,而且学会了基本的操作。 在汶川地震期间重力异常发生了非常大的异常,地震站通过重力仪观察到成都台重力仪震前有“附着的高频扰动”,“平衡位置高频扰动”以及高通滤波处理后的“纺锤状扰动”现象。重力仪在没有明显扰动现象的观测数据里,且不具有上述三类的扰动现象。而汶川地震前振幅逐渐变大,该变化表明重力仪存在外界因素的影响导致13 / 15 上述三类扰动现象的产生。 影响的可能因素: 在大地震发生前,震源及其附近将会产生微小的错动和微小的裂缝。而震前的这种微裂微 错的产生可以发生频带较宽的震动,并且可以以波的形式向外发射,产生重力高频扰动。对当年 32 个热带气旋和国内外地震震前扰动现象的统计表明,成都台重力仪在汶川地震前出现的扰动现象与其他同类型热带气旋引起的扰动现象相似。和地震震前出现扰动的比率相比热带气旋的比率更大。 地电监测 地电观测原理 郫县地震台观测包括:地电阻率,大地电磁, ELF 观测。 视电阻率采用对称四极法,供电电源通过供电极向地下供直流电,测定供电电流强度和测量极之间人工电场的电位差,根据公式计算出视电阻 率 地电场的矢量,在地表同一测点用两套正交的观测装置 A1-A2, B1-B2 同时进行测量, A1、 A2、 B1、 B2 为埋入地下的两个电极,由测量仪器得电位差,用公式求得中心点在相应方向的平均地电场强度。 ELF 为超低频电磁接收仪, 1 千公里左右外定向发射超低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