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2020年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我爱故乡的杨梅2课时精品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赞美杨梅是抒发对故乡的热爱之情。2了解杨梅果的形状、颜色、滋味,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抓重点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3学会本课生字、词,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2抓住作者写杨梅果的形状、颜色、味道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习按一定顺序抓住重点留心观察的方法。教学时间 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学生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二、教学重点、难点学生自学生字、词,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三、教学过程(一)解题质疑。1齐读课题。2提问:这个题目包括几个意思?分别是什么?(这个题目包括两个意思:一是“我爱故乡”,二是“我爱杨梅”。)(1)“我爱故乡”主要写什么?(故乡)(2)“我爱杨梅”主要写什么?(杨梅)(3)“我爱故乡的杨梅”主要写什么?(作者喜爱杨梅,看到杨梅就想起故乡,本文借赞美杨梅抒发对故乡的热爱之情。)(二)自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并借助查字典自学生字、词。1学生通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描写故乡的杨梅?(课文从杨梅树、杨梅果两个方面介绍故乡的杨梅。)2学生自读课文,标画出生字、新词。3学生借助查字典认识生字,了解字义。(三)检查自学。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2注意纠正误读音。可采用给带点字选择正确读音的方式作巩固练习。3让学生分析字形结构:“丝”部首是“一”,上面是两个“ ”,不要写成“么”。“吮”部首是“口”,右半部是允许的允字,共四笔写成。“甘”部首是“一”,为独体字,五笔写成。“染”部首是“木”字底,上半部右边是个“九”,没有“、”,不要写成“丸”。“九”的笔顺是先“丿”后“乙”。4可采用形近或同音字组词的方式作巩固练习。狭( ) 触( ) 唇( )峡( ) 解( ) 辱( )津( ) 腐( ) 婪( )律( ) 府( ) 禁( )(四)读词语,理解词义。1出示词语,指名朗读。2查字典理解词义:贪婪指对某种事物欲望老不满足。吮吸指嘴唇贴在物体上缩聚起来吸东西。伸展向一定方向延长或扩展。津津有滋味。细腻精细而光滑。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贪婪地吮吸文中指杨梅树不知满足地、尽情地享受春天给它带来的美好,十分满意。细腻文中说杨梅成熟后,刺软了,舌尖触到它感觉不到有些扎,而是细细的、光滑的。伸展文中说叶子不卷缩,片片叶子饱满。欢笑指快活地笑。文中指狭长的叶子在蒙蒙雨雾中,在充满生机的春天里长得很饱满,样子看上去很快活。(五)阅读课文,明思路。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思考:本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引导学生总结出本文按先总述后分述的顺序,先总写“我”爱故乡的杨梅,然后分别从杨梅树、杨梅果两个方面具体描写杨梅,抒发作者对杨梅的喜爱和对故乡的热爱之情。2哪一部分写得详细?为什么?让学生认识到作者观察细致、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描写杨梅果用了四个自然段,从形、色、味三个方面进行了生动具体的描写,层次分明,特点准确。3板书:(六)学生再读课文,巩固复习。(七)作业。1写生字、词。2熟读课文,按要求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一)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赞美杨梅抒发对故乡的热爱之情。(二)了解杨梅果的形状、颜色、滋味,学习作者抓重点有序观察的方法。二、教学重点、难点(一)了解杨梅的可爱,体会作者热爱故乡的情感。(二)学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细致观察的方法。三、教学过程(一)指名分段朗读,说段意。(二)学习第1自然段。1思考:“我”为什么爱杨梅?杨梅有哪些可爱之处呢?(“我”的故乡在江南,那里是杨梅生长的地方。“我”看到杨梅便会想到故乡,“我”热爱家乡,所以喜爱杨梅。作者从杨梅树可爱,杨梅果好吃两个方面介绍了杨梅的可爱之处。)2文中写杨梅树和杨梅果两部分,哪一部分内容写得详细。(写杨梅果。作者从形、色、味三个方面作了具体的描述,内容十分详细。)(二)学习第3至6自然段。1指读课文。思考:作者从哪几方面介绍杨梅果?2指名回答:形状、颜色、味道。3指读第4自然段,本段有几句话?让学生找出描写杨梅果形状的句子读一读。4出示按课文内容填空练习:(1)杨梅( ),和( )一样大小,遍身生着( )。(2)等杨梅( ),刺也( ),平了。摘一个放进嘴里,舌尖( )杨梅那( ),使人感到( )而且( )。(3)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回答填空。(4)作者是怎样观察杨梅果的形状的?(看到的:杨梅果圆圆的,和桂圆一样大小。感觉到的:放进嘴里,舌尖感到平滑、细腻。)(5)从哪些描写可以看出作者对杨梅的喜爱之情?(亲自品尝“平滑的刺”和“细腻而且柔软”,这些细致的描写都表现出作者对杨梅果的喜爱之情。)(6)读课文,体会情感。(7)小结学法:读文找句,解词明意。联系观察,体会情感。5杨梅果的颜色是什么样儿的?让学生用以上学法学习第5自然段。(1)让学生默读第5自然段,(2)读后完成填空练习。杨梅先是_,随后变成_,最后_。(3)讨论“几乎”是什么意思?颜色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几乎”是将近于、接近于的意思。颜色的变化说明杨梅果逐渐成熟。(4)文中哪些描写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你轻轻咬开它,就可以看见那新鲜红嫩的果肉,嘴唇上舌头上同时染满了鲜红的汁水。”在这句话中作者对果肉、汁水的颜色的描写,流露出了对杨梅的喜爱之情。6学生自读第6自然段。(1)出示思考题:作者怎样写杨梅的味道?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对故乡、对杨梅的喜爱之情?(2)分组讨论。(3)各小组推荐代表回答。经过讨论让学生明白作者写杨梅果的味道是抓住由生到熟、由“又酸又甜”到“甜津津的”的特点描写的。重点对小时候吃杨梅吃得太多把牙酸倒的事,进行了具体的描写,使人觉得真实自然、充满情趣,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杨梅、对故乡的喜爱之情。(4)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三)学习第2自然段。1出示填空练习。细雨如丝,一棵棵杨梅树_春天的甘露。它们_四季常绿的枝条,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雾中_。2填好后让学生朗读。3想一想这段话有几句?分别写的是什么?本段有两句话,第1句写杨梅树需要春天的细雨。第2句写杨梅树生长得茁壮茂盛。4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说说所填写的词语“贪婪地吮吸”、“伸展”、“欢笑”这些词语的意思,想一想它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贪婪地吮吸”、“伸展”、“欢笑”本是描写人的行为、心理特征的词语,作者采用拟人的写法,写出了雨中的杨梅树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十分惹人喜爱,赞美之情溢于言表。5应该怎样朗读?应让学生在朗读中注意采用欣赏、赞美、欢快的语气朗读这段话。(1)教师范读。(2)学生自读体会。(3)指名朗读后齐读巩固。【板书设计】(四)让学生依照板书练习背诵。附送:2019-2020年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艰苦的岁月3课时精品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革命战争年代的艰苦和红军战士对胜利充满信心的乐观主义精神,从中受到革命传统教育。2通过观察图画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观察能力和理解词句的能力。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悠扬”、“充满”造句。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难点通过观察图画中老红军和小红军的外貌衣着和他们的神态,阅读课文的重点段落,了解战争岁月的艰苦和红军战土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学时间 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学习本课生字、词,练习用“悠扬”、“充满”造句。二、教学重点、难点(一)学生自学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二)指导学生练习用“悠扬”、“充满”造句。三、教学过程(一)看图,解题。1出示挂图,让学生观察后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画的是谁?(一位老红军和一位小红军。)(2)你从图中什么地方看出这是两位红军战士呢?(头上戴的帽子上有一颗红五星,小红军左手搂着支步枪,老红军腰里挂着一支手枪。)教师通过这一问题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衣着上来判断人物的身份。(3)他们各自在干什么?(老红军坐在一块石头上吹笛子,小红军在他身旁出神地倾听着。)2这幅图画描绘的是什么时候的情景?(艰苦的战争年代)3板书课题:艰苦的岁月。4让学生根据图中情景将题目补充完整。例:在艰苦的岁月里,红军战士仍然十分乐观。(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1学生按照读、画、查、找的步骤自学本课生字、词。(1)学生边读课文,边标画出文中生字、词。(2)用查字典的方法了解生字的音、形、义。(三)检查自学。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正音。2分析字形结构,可采用区别形近字、同音字的方法,作巩固练习。攻( )怀( )垮( )功( )坏( )挎( )倾( )未( )使( )顷( )末( )史( )(三)理解词语,运用词语。1查字典、并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寂静:没有一点声音,非常的静。讲课中教师可采用比较近义词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比如:“寂静”与“安静”两个词都有安静的意思,但“寂静”程度深,指更加安静并且没有声音,在本课中指山坡周围非常安静。悠扬:形容声音时高时低,优美而又动听。本课的意思是:笛声高低起伏,悦耳动听。倾听:侧着耳朵听,仔细地听。在文中的意思是:小红军侧着耳朵,仔细地听悠扬的笛声。意愿:愿望、心愿。在本课的意思是这一老一少怀着共同的解放中国的愿望参加了革命。未来:指现在以后的时间或将来的光景。联系课文内容,小红军听到笛声,看到了未来。也就是指“彻底打垮敌人,使穷苦人翻身做主人,过上幸福生活的时候”。2指导学生用“悠扬”、“充满”造句。讲课过程中,教师可先让学生讲解词义,然后从文中分别找出带有这两个词的句子,读一读并弄清句式及应用范围,同时教师可口头造句,示范引路。最后让学生完成造句练习。例:悠扬山谷里传来了悠扬的歌声。悠扬的乐曲声从音乐厅中传出来。充满每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总是提醒自己,要充满信心,想办法战胜困难。我生活在一个充满欢乐的集体里感到很幸福。(四)学生通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内容。(五)作业。1写生字、词。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指导学生看图,学习课文。二、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观察图画中老红军和小红军的外貌及神态,阅读文中重点段落,了解战争岁月的艰苦和红军战士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三、教学过程(一)看图读文,初步了解内容。1出示挂图,让学生口述图中大意。2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并思考:文中哪个自然段是作者看到的情况?哪个自然段是作者的想象?通过读课文,让学生经过思考弄清第1自然段讲的环境和笛声是对图画的想象和联想。第2自然段是对图画的直接说明和记叙。第3自然段是由图画引起的联想,从而使图文的内容得以升华。(二)学习第1自然段。1默读课文并思考: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山谷里响起了笛声?2让学生边读边标画出有关句子。3指名回答。(在打退了敌人的又一次进攻后,红军战士们在山坡上休息,天色渐渐地暗下来的时候,山谷里响起了悠扬的笛声。)4课堂讨论:(1)“红军打退了敌人的又一次进攻,在山坡上休息。”这句话中的“又”字能不能去掉?为什么?这个“又”字说明了什么?(讨论中要让学生弄清这个“又”字说明敌人不断发起进攻,战斗很频繁。同时这个“又”字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岁月的艰苦,体现了红军战士在残酷的环境中不畏艰险的乐观主义精神,因此这个“又”字恰到好处,不能去掉。)(2)“悠扬”是什么意思?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传来悠扬的笛声,说明了什么?5让学生反复读第1自然段,体会红军战士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三)学习第2自然段。1指名读第2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标画出描写人物外貌的句子。2指名读有关句子,想一想作者是抓住人物哪些方面的特征进行描写的?老红军:赤脚、破衣、驳壳枪、红军帽3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从下到上)4指名读描写老红军外貌的句子。其他同学看挂图,并请一位同学根据文章内容手指挂图各部位。5文中怎样描写小红军的?偎依、倾听、搂枪、赤脚、破衣6指读描写小红军外貌神态的句子,让一位同学手指挂图演示。7从作者描写红军战士的外貌中能看出什么?(从赤脚、破衣可以看出战争岁月生活条件十分艰苦。)8对这种艰苦的生活,红军战士的态度是什么?(对胜利充满了信心。)9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1)指读2、3两句:“他坐在石头上,赤着脚,身上的衣服很破了,腰里挂着驳壳枪,帽子上的红五星十分鲜艳。他颧骨很高,额上的皱纹很深,浓浓的眉毛下面,一双眼睛炯炯有神。”(2)句中哪些词语最能体现红军战士的精神风貌?通过讨论让学生从“红五星十分鲜艳”、“眼睛炯炯有神”这些词语与“赤脚“、“破衣”的鲜明对照中,体会衣服破烂、掩盖不住红军战士的英雄本色;岁月艰苦更增添了革命战士的战斗豪情。帽子上的红五星更加鲜艳、一双眼睛炯炯有神,充分体现了红军战士的信心和力量。10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话。(四)学习第3自然段。1投影出示重点句,比较同意。(1)这位老红军,(很可能)原来是个长工;小红军呢,(也许)原来是个放牛娃。(2)讨论;这两句话中用上括号里的词与不用括号里的词句意一样吗?为什么?经过讨论要让学生明白,用上括号里的词与不用括号里的词句意不相同。因为“可能”、“也许”都表示推测分析的意思,从画面上很难肯定他们俩过去的身 份。但可以看出他们一定是受苦受难的穷人。所以用“可能原来是个长工”、“也许原来是放牛娃”作大概的推测。2他们为什么要当红军?(1)让学生读有关句子。(2)再用自己的话说说。经过讨论,让学生懂得,正因为他们出身穷苦,受尽剥削压迫,所以他们有着强烈的求解放的意愿和革命一定会胜利的信心。这一段是作者由图中情景而产生的想象与推测。3从哪句话看出他们对胜利充满了必胜的信心?(1)指名回答后读句子。(2)出示重点句:“他们相信(一定)能够打垮敌人,使穷苦人翻身做主人,过上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线上购票线下儿童剧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农副产品深加工技术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汽车行业信息化人才培养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机票优惠券团购中心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2025年工业领域CCS技术应用案例分析报告
- 2025年数字艺术展览全息投影技术在观众体验中的应用报告
- 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2022-2023学年五年级上学期期中科学试卷(含答案)
- GB∕T 24353-2022 《风险管理 指南》之1:“概述(引言)”专业深度解读和实践应用培训指导材料(2025C1升级版)
- 江苏省徐州市第五中学2026届化学高二上期末综合测试试题含答案
- 现代小说课件
- 2025北京平谷区初三二模数学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中级会计职称考试经济法冲刺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执业医师考试全真试题及答案
- GA 1808-2022军工单位反恐怖防范要求
- 国学武术操太极拳表演活动流程
- DB14∕T 1131-2015 麦茬复播花生栽培技术规程
- 《生产运作与管理》教案(完整版)
- 先张法U型梁施工与管理
- 江苏省五年一贯制专转本《C语言程序设计》模拟试卷试题三(晓庄)
- 高三教学视导方案
- (高清版)外墙饰面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程JGJ126-2015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