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教案.doc_第1页
《归去来兮辞》教案.doc_第2页
《归去来兮辞》教案.doc_第3页
《归去来兮辞》教案.doc_第4页
《归去来兮辞》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归去来兮辞教案 篇一: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 归去来兮辞(并序)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3.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深刻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1.理解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2.归纳实词、虚词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胶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陶渊明及其作品读课文利用注释、工具书初步把握文章朗读课文找出押韵的字由押韵归纳各层大意帮助学生理清背诵思路背诵全文 教学步骤一、导语 桃花源记是我们在初中接触过的陶渊明的作品师生一同背诵 桃花源记中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正是作者精神追求的形象反映今天我们学习的归去来兮辞正是作者决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 二、作者简介 选一学生读注解 教师稍作补充:陶渊明因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他长于诗文辞赋他的作品有两类题材一类是描绘田园美景寄寓对官场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的高洁志趣;另一类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诗寄寓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辞赋以归去来兮辞著称文史 三、放录音或教师范读读出情感、气势 朗读常规指导:本文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语气和语顿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2、2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六字句以1、2、1、2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在第2段的换韵处停顿的时间应稍长一些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熟悉文意并要求找出所有押韵的字在换韵的地方做出标记反复朗读由换韵开的段落和层次并写出这些段落层次的大意 学生朗读 明确:第一段用一韵押ui韵韵脚有“归”“悲”“追”“非”主要写作者弃官归家的原因“田园将芜”是原因之一;“心为形役”是原因之二弃官归隐是迷途知返、痛改前非 第二段用三韵全段可分三层:第一层开头到“熹微”押i/ui韵韵脚有“衣”“微”写作者昼夜兼程归心似箭心情的愉快尽显其中;第二层“乃瞻横宇?有酒盈樽”押un韵韵脚有“奔”“门”“存”“樽”写刚入家门的热烈场面充盈着浓郁的亲情和欢悦的气 氛;第三层“引壶殇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押an韵韵脚有“颜”“安”“关”“观”“还”“桓”写归家后的日常生活闲适淡泊怡然自得本段以路途家门居室庭院的顺序来写表面写景实际抒情营造了一个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 第三段用一韵押ou韵韵脚有“游”“求”“忧”“畴”“舟”“丘”“流”“休”写回乡定居后的生活情况“游”“求”两韵述志;“忧”韵乐以忘忧;“畴”“舟”“丘”“流”是一段充满诗意的描绘;“休”韵写春来万物复苏有感于自然生生不息由此想到人生短暂与匆促顿生感慨 第四段除“曷不委心任去留”以上几句其余押I韵韵脚有“之”“期”“耔”“诗”“疑”抒发对人生宇宙的感想当乐天安命追求精神自由 梳理本文叙事思路决意辞归归途抵家室内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安度余生 学生根据思路提示及韵脚尝试背诵 五、学生细细品读课文体会感悟作者的情感然后根据“情”的表达需要有感情地朗读提示:第一段自责自悔有悔恨之情也有庆幸之意应读得“气中声硬”第二、第三段自安自乐有喜悦之情也是自得之意基调是静谥而愉悦的应读得“气满声高”第四段乐天安命有达观之情读得旷达、悠然 学生复听一次录音细细品味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结合二、三段内容通过联想、想象写一段文字描绘陶渊明这位隐逸诗人的形象不少于500字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检查背诵突破难点理解述志中渗透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学习疑问代词及文言虚词的用法归纳一词多义 教学步骤一、检查背诵个别抽查、轮流背诵或滚动式背诵 二、难点突破 提问: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学生讨论 明确:“兼济天下”规范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心路历程作为中国第一位隐逸诗人、田园诗人他的“济世”的确让人费解文中为我们呈现了恬淡安闲、自然静谧的田园情趣但这并不意味着陶渊明消极避世 古代出仕是文人志士必然的价值取向在封建专制独裁统治下他们只能在无条件服从与维护自身尊严、保持独立人格的矛盾中苦苦挣扎除了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都曾流露过归隐的心绪只不除渊明比较明显且付诸实际行动罢了在前面介绍陶渊创作题材时曾提到过陶晚年作过大量诗“猛志”一词出现多次这表明显然有一股济世的热流贯穿于他的一生其平淡自然的诗风始终未能掩盖此股热流的跃动看似恬淡的归隐并不意味着痛苦的消失而是象征着苦难的加剧即“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归去来兮”“忆矣乎”“胡为乎遑遑欲何之”这些句子表明诗人在惆怅悲苦中饱受折磨 诗人回归田园崇尚自然这里“自然”指人的质朴、率性而行的本性他无法忍受官场对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趋同以求保存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从字里行间我们不也体味到济世不得的痛苦与回归田园的无奈了 因此本文陶渊明的思想感情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应有完整的认识 欧阳修曾有“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的慨叹那是因为文中体现的人生态度思想感情能引起旧时许多不满现实而又无可奈何只能洁身自好的知识分子的共鸣陶渊明是属于时代的他永远是古代文人心灵中的一片净土 四、归纳总结文言知识 5.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有4个实词,归纳其一词多义,力求在动态的语境中辨析词义. 学生逐一明确 教师归纳总结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行 例句出处释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行走 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列传走、离开、前往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出师表实行,做 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故何如哉五人墓碑记行为,品行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归去来兮辞将要 琵琶行古诗一种体裁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出师表(hng)行列 引 例句出处释义 引而不发成语开弓、拉弓 引壶殇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归去来兮辞端起 乃引匕首提秦王荆轲刺秦王举 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赤壁之战率领、导引 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游黄山记吸引 乃设九宾于廷引赵使者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召引、召请 令查出引入上谕中谭嗣同引用、援引 李凭箜篌引诗题乐府诗体名 3乘 例句出处释义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左传驾、乘车 乘虚而入成语利用、凭借 聊乘化以归尽归去来兮辞顺着 乘鄂渚而反顾兮,秋科之绪风涉江登上、升 自京师乘风雪登泰山记冒着、顶着 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信陵君窃符救赵(shng)辆,量词 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左传(shng)数词,四 4策 例句出处释义 振长策而御宇内过秦论竹制的马鞭 策扶老以游憩归去来兮辞拄着 退而论书策权书写字用的竹简 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计策、策略 课外阅读读本P266第93课世说新语五则,并思考这五则作者的认识是否全部可取,一则的意义比较深远. 板书设计 归心似箭(一) 归去来兮辞天伦之乐(二) 自得其乐田园之乐(三) 综述情志(四) 延伸阅读阅读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序”,回答“序”后的问题.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逐见用于小邑于是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已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已岁十一月也注释:四方之事指陶渊明接受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命令出使的事四方意为到各处去归欤论语?公冶长有“子在陈曰:归欤归欤”的话表怀乡之情 骏奔诗经?周颂“清庙”篇有“骏奔走化庙”的话即去祭祀 1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生生所资(生产生活)B脱然有怀(轻快的样子) C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寻找)D非矫后所得(勉强去做) 2.判断“以”字用法正确的选项是() 耕植不足以自给诸亿以惠爱为德 家叔以余贫苦足以为酒 A相同不同B不同不同 C相同相同D不同相同 3.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错误的一项是 A及少日眷然有归与之情:等到过一些日子便产生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 B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 C饥冻虽切违己交病: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到痛苦 D.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就盼望遇上丰年便辞官归乡 4.下列选项是对本文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陶渊明做官单纯是为了养家糊口他做彭泽令仅以“有酒可饮”为理由 B.陶渊明去做官既有家贫、求生无术的原由也有亲故劝告、诸侯惠爱、家叔引荐、彭泽县离家不远的因素 C.陶辞官罢去最根本的理由也是质性自然感到官场拘束出仕违背平生志向 D.当然其妹新亡前去奔丧也应成为辞官因素之一 答案:1.C 2.B(用来把因用来) 3.D仍然希望任职一年便收拾行装连夜离去 4.A 前人评价 陶诗胸次浩然:王右丞(维)有其清腴孟山人(浩然)有其闲远韦左司(应物) 有其冲和柳仪曹(宗元)有其峻洁皆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 沈德潜 晋两无文章幸独有归去来辞一篇耳 欧阳修 饮酒结庐在人境 陶渊明(东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结庐:构筑屋子人境:人间人类居住的地方 无车马喧:没有车马的喧嚣声 君:作者自谓尔:如此、这样这句和下句设为问答之辞说明心远离尘世虽处喧嚣之境也如同居住在偏僻之地 悠然:自得的样子南山:指庐山 日夕:傍晚相与:相交结伴这两句是说傍晚山色秀丽飞鸟结伴而还此中:即此时此地的情和境也即隐居生活真意:人生的真正意义即“迷途知返”这句和下句是说此中含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如何用语言表达意思是既领会到此中的真意不屑于说也不必说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 全诗的宗旨是归复自然而归复自然的第一步是对世俗价值观的否定自古及今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大抵是人们所追求的基本对象也便是社会所公认的价值尺度尽管庄子早就说过这一切都是“宾”即精神主体的对立面(用现代语汇说就是“异化”)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终究无法摆脱而陶渊明似乎不同些他当时刚刚从官场中退隐深知为了得到这一切人们必须如何钻营取巧、装腔作势恬不知耻地丢去一切尊严他发誓要扔下这些“宾”的东西回到人的“真”性上来 所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人境的生活是“车马喧”的是无奈的;二是作者的“在人境”与旁人的“在人境”不同是没有车马喧嚣的接下来作者将视角放到第三人称的角度反问:“为什么别人不能避开?车马喧?而你就能做到这样呢(问君何能尔)”回答是:“有处在远离喧嚣的心念当然就少有车马的烦劳了进而似乎连原来就在?人境?中的居所也变得偏僻起来(心远地自偏)” 再来就是描述了在这样的心境中生活也是恬静而悠然的这是全诗最为人称道之处用了两个地点两个动作把一种神仙般脱俗而又不失生趣的意境点画得令人不尽向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山中气象无论是早上还是黄昏都是让人舒爽的夕阳之下在如此让人舒爽的气象之中飞鸟结伴归林再承接上文中描述的悠然地采菊、眺望南山的生活作者觉得似乎这裏就包含著人生的至理但再去细细追寻却又无迹可辨了这首诗很美美就美在全诗没有一处是生硬的这是完完全全纯自然地、无意识地在描述作者的人生追求的一幅画面但更妙的是连作者也忘记了自己的存在这是一种无我也是一种对“天人合一”的最佳诠释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 篇二:归去来兮辞教案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把握辞中淡远潇洒的风格,在朗读中,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头脑中能浮现诗人的形象 2.辞的体裁特点 积累文言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辞的特点,进一步领会诗人的感情及志向 2.提高把握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作者解印去职的原因是“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 2.感受作者在文中着重表达的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对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的赞美 教学重点:1让学生掌握重点字词 2课文的思想内容:陶渊明的归隐情怀 教学难点:1让学生掌握词类活用现象积累文言字词 2让学生体会陶渊明辞官归隐的真正原因 教学方法:诵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辞”的特点、朗读课文、学习序以及文章第一段 一、导入新课 (1)人说:“学而优则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时读书人的人生理想但却也有人选择了另外的道路比如就有这么一位放着县官不做辞官归田过起了躬身自耕饮酒赏菊的隐居生活大家说他是谁 生:陶渊明 (2)对他我们应该了解不少那么大家能不能谈谈对陶渊明的了解有多深 生:讨论并回答 师:(引导并总结) 渊明号“五柳先生”他的五柳先生传里说:“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陶渊明为什么要以五柳先生为号而不以牡丹或百合为号(老师提示)他的归园田居中有没有写柳树的诗句 (让学生回顾):“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由此可见陶渊明很喜爱柳树大家想想柳树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想象学生回答后老师明确)我们经常说“柳絮飘飘”可见柳树是很飘逸、很洒脱的诗人写柳树其实是以柳树来托物言志诗人以五柳自称借此来说明自己追求那种自由、洒脱、飘逸的境界在文坛中有很多文人都是这样的例如被称为?梅妻鹤子?的林逋他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被誉为千古咏梅绝唱借梅花来表达自己的清高峻洁 渊明又号“靖节先生”在古代“靖”有“显”的意思如靖志就是显志的意思靖节就是保守节操显身之志的意思他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以显示出他怎样的节操(生回答师引导并明确)崇尚自然 (3)称渊明为靖节先生难道他是浪得虚名那么我们今天就从文中来看看陶渊明是否 为名副其实的靖节先生 二、课文解析 1、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一篇好文章它的题目更是值得探究本文的题目是归去来兮辞并序标题为我们提供了大量信息 辞:是一种文体它介于散文和诗歌之间是战国时期屈原创造的楚辞大家应该不陌生吧到了汉代时常把辞和赋并称它们注重文采讲究铺排善于用典 赋偏重说理咏物辞注重言情一般要押韵并多用四个字或六个字的对偶句 兮是语气词 归去来:文学界有两种看法:A、“归去来”是“归去”和“归来”的并列形式相对官场而言作者是归去相对田园而言他是归来B、“去来”实际上是偏义复词意思重在“去”归去来回去吧回去吧似乎是一种召唤 三、相关知识简介: .写作背景 东晋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做彭泽令八十多天,因看不惯当时政治的黑暗和官场的丑恶,决心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躬耕田园为此,写出了这首着名的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主要内容介绍 在文学史上,归去来兮辞是一篇很着名的作品,宋朝的大文学家欧阳修甚至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这样的推祟未必恰当,这只是说明这篇文章之所以这样受人推崇,是因为作者在当时不愿与混浊的社会同流合污,蔑视和厌恶官场的卑鄙生活,感情真挚,写得富于诗情画意,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都有独到的地方 文章的主体是有韵的“辞”主体之前有个“序”,说明写这篇文章的原由,这可以帮助读者更加透彻地了解文章的用意以及作者的思想和情操主体的“辞”从厌恶仕宦生活,决心弃官回家写起,说明了“归去”的当然;有了这层意思,对比之下,下文归去之后的生活就显得更加欢乐接着用三段文字写归去之后的生活和感受一段写到家之后,庭园之内的欢乐和安闲,另一段写田间耕作和纵情山水的乐趣,最后一段写乐天知命、乘化任运思想下的无忧无虑三段写了三层意思,一层比一层深远 四、朗读 、先请学生轮流朗读每人朗读一个自然段 、放录音范读或教师范读 提示:本文以四字、六字为主四字句以二/二顿读 例如: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六字句以一/二/三顿读例如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 在朗读的过程中要注意读音 惆怅chuchng飏yng眄min 岫xi翳y皋go棹zho 第一段用一韵押ui韵韵脚有“归”“悲”“追”“非” 第二段用三韵全段可分三层:第一层开头到“熹微”押i/ui韵韵脚有“衣”“微”;第二层“乃瞻横宇有酒盈樽”押un韵韵脚有“奔”“门”“存”“樽”第三层“引壶殇以自酌 抚孤松而盘桓”押an韵韵脚有“颜”“安”“关”“观”“还”“桓”第三段用一韵押ou韵韵脚有“游”“求”“忧”“畴”“舟”“丘”“流”“休”“畴”“舟”“丘”“流”“休” 第四段除“曷不委心任去留”以上几句其余押I韵韵脚“之”“期”“耔”“诗”“疑”、学生集体齐读 五、学习序 、学生默读一遍利用注释帮助阅读强调重点文言知识 ()词类活用:“生生”(维持生活第一个生是动词第二个生是名词) ()重点虚词:“求之靡有、四方之事”中的“之” ()古今异义 风波指战乱今常用来比喻乱子 人事治人之事今常用义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或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 寻不久今常用义为“寻找”“追寻”等 幼稚古义:小孩今义:年纪小或缺乏经验 慷慨古义:感慨今义:指大方的行为 ()特殊句式寻程氏妹丧于武昌状语后置 遂见用于小邑(见被)被动句 、找出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原因 一是“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二是“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三是“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四是“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小结:序文交代了本文的写作时间和背景叙述了作者就职的经过和辞官的原因 六、学习第一段 、学生结合注释阅读第一段勾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教师释疑强调重点文言知识 ()特殊句式 既自以心为形役被动句句中“为”表被动 ()古今异义 问征夫以前路征夫:古义行人;今义出征的士兵 恨晨光之熹微恨:古义遗憾;今义指一种情感多为“仇恨”之意 、内容分析 ()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潜不愿为官难道是当官不好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 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明确: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 、小结:“辞”的开端以“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的喟叹唤起全篇平地拔起直抒胸臆以突兀峻峭的笔势表达了自己归田之志的坚决回顾当初为了谋生而出仕感到痛苦悲哀所幸虽已“迷途”但“迷途其未远”回头还不迟寥寥数句既有沉痛的自白又有愤怒的抗议;既是觉醒的宣言又是对官场污浊的揭露矛头直指封建官僚制度在沉痛和愤 怒之余又不乏因决意归隐而欣然自得的意味在这种感情的抒发中“归去来兮”的原因也就蕴涵其中了“舟遥遥”四句将作者摆脱“樊笼”、复返自然的舒畅心情和归心似箭的感觉含蓄地表达出来了 、学生集体朗读第一段结合解析以及对文意的理解尝试背诵 七、课堂小结并布置作业 、思考课后习题一第小题 、熟读文章第二四段标出不理解的字词句子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文章第二四段、分析文体特点 一、检查第一段背诵情况导入新课 二、学习第二段 、指定学生朗读第二段 、教师强调重点文言知识 ()通假字 乃瞻衡宇衡通“横”; 景翳翳以将入景同“影”日光 ()古今异义 策扶老以流憩扶老:古义拐杖;今义扶持老人 ()词类活用 策扶老以流憩策名词用作动词拄着 园日涉以成趣日名词用作状语每日 ()固定句式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载载一边一边 、指定几名学生翻译第二段 、内容分析: ()抵家时的欣喜有体现在些语句当中 “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三径就荒松菊犹存”蕴涵着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有对久违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有恨自己不早归来的感叹“松菊犹存”更是比喻自己高洁品格仍在 ()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有从何看出 “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本段是按什么顺序写作的 初进家门居室之乐庭园之乐户外之乐 ()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又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 明确:从“室中之乐”到“园中之乐”创造了一个安乐闲适、自由自在的意境也抒发了作者洁身自好、孤芳自赏的情怀 小结:本段描写初回到家时的情景 、学生集体齐读此段 三学习第三段 、指定学生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