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pdf_第1页
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pdf_第2页
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pdf_第3页
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pdf_第4页
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pdf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5年第 3期 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社会科学版 ) (季刊 ) No . 3 . 2005 JOURNAL OF GUI YANG TEACHER. S COLLEGE (总第 81期 )Social Science (Quarterly)(GeneralNo . 81) 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 * 赵忠璇 (贵阳学院政经系, 贵州 贵阳 550005) 摘 要: 当前, 在经济学界普遍关心的研究课题中,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课题,农村城市化是又一个课题, 这 两个课题可以说是同样重要的。经济学界早已察觉到经济增长有正负两方面的作用。经济增长的正作用反映 于促进国民财富和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 有助于人民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 有助于农村城市化; 而经济增长 的负作用则反映于环境污染与资源耗竭等方面, 使得国民财富和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受阻, 导致社会生活质 量下降。可持续发展概念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被提出并受到人们关注的。 关键词: 城市化; 二元经济; 可持续发展; 环境 中图分类号:X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 6894 ( 2005) 03- 0029- 06 Urbaniz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 ent Z HAO Zhong2xuan (The Politics and Econom ics Depart ment ofGuiyang College , Guiyang , Guizhou. 550005) Abstract : At present ,two i mportant problems arouse attention by the field of econom ic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urbanization of ruralareas . Scholars of economics have noticed that econom ic increase has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 . On the one hand,it can reflect the total increase of national inco me and products ,help people i mprove theirmaterial and cultural standard, and give an i mpetus tourbanization ;on the other hand,it can reflect environmentalpollution and resource exhaustion, whichwill refrain total increase ofnational inco me and wealth,and lo wer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 Based on the conditions ,people put for ward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K ey words : urbanization; dual econo m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一、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是经济发展的必然 经济学所论述的城市化的实质是由生产力变革引起的人口和其它经济要素从农村向城市转变的过 程。如果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来对城市化的涵义进一步的界定和分析的话,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 (包括 市和镇 )是由农村 (乡村 )演变而来又不同于农村的人口聚居及其活动方式的制度安排, 因此城市化可以 理解为使一个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 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 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 农村 价值观念转化为城市价值观念, 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的多景观层面的综合转换过程。 (一 )城市化: 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变的必然选择 在对城市化所作的诸多研究中, 较著名的有发展经济学家、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主阿瑟# 刘易斯的 /二 元经济结构模型 0。按照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 处在经济发展初期的国家存在一种二元的经济结构, 即 以传统的自给自足方式进行生产, 劳动生产率低下、 收入微薄的农业部门; 以现代的生产方式进行生产, 劳 )29) *收稿日期: 2005- 04- 09 作者简介: 赵忠璇 (1963- ), 女, 贵州贵阳人, 贵阳学院政经系副教授。 动生产率高、 收入较高的工业部门。劳动力的增长、 土地资源的有限及土地质量的下降, 造成传统农业部 门边际生产率低下、 劳动力过剩。这为现代工业部门输送着源源不断的廉价劳动力, 使工业部门的剩余产 品和资本积累增加。而工业部门资本的积累、 生产规模的扩大将吸收更多农村的剩余劳动力, 直到农村剩 余劳动力全部被吸收为止。随着经济活动从传统的农业向现代化的非农产业的转移, 社会的整体生产力 水平将得到提高, 二元经济逐步向一元经济转化, 二元经济结构中劳动生产率、 工资和生活水平差异将逐 渐缩小或消失。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揭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而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现代部门的转移 则是促进国民经济结构转换、 生产方式转换及向现代化迈进的关键。纵观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的历史, 几 乎无一例外地经历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工业及其他非农产业转移的过程。18世纪英国的工业革命, 蒸气 机的发明与运用带动了冶金、 制造、 纺织和交通业的发展, 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聚集, 使英国成为世 界上第一个城市化国家。在英国工业革命的带动下, 法国、 德国和美国也相继完成工业革命, 并在较短时 间内实现了农业人口的转移。到 1920 1930年间, 德、 美、 法的城市化水平已达到 50 % 以上。 一些西方国家实现城市化至少用了百余年的时间, 而日本和韩国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仅用了几十年的 时间。 1920年, 日本的都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仅为 18 %。但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 1955年日本都市人 口比率达到 56%。韩国则是在 1960 1980年的经济起飞中, 使城市化水平从 27 %迅速提高到 59 % , 实现 了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化质的飞跃。 研究世界各国城市化的历史轨迹, 并运用二元经济的理论分析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我们可以 认定, 对于中国一个典型二元经济的国家来说, /民工潮0不仅具有经济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而且将是中国 新世纪所要面临的长期任务。在农业劳动力边际效益为 /零甚至负数 0的情况下, 仍然想把亿万剩余劳动 力截留在农村, 并通过各种行政的手段阻碍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既有违规之嫌, 也是极不可取的。没有农 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中国的城市化就成了无源之水; 没有占人口 70 %的农民素质的提高, 中国就不可能 步入现代化发达国家的行列。顺应经济发展的规律, 积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才有利于中国实现 从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的转变。根据国际经验, 当一国经济进入长期持续稳步增长的时期, 城市化也将进 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世界银行对全球 133个国的统计资料进一步表明,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于 300美元的低收入国家, 城 市化水平仅为 20 % , 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 700美元提高到 1000 1500美, 经济步入中等发展国家行列 时, 城市化进程加快,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将达到 40 % 60 %。中国作为农村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我国的人均 GDP从 1997年的 860美元, 到 2010将提高到 1200美元甚至更高, 经济的发展将推动中国城 市化的进程, 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客观规律。 (二 )我国城市化状况 一般而言, 世界各国的城市化状况可以粗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适度城市化国家, 如美国、 德国、 日本 等, 这些国家的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城市化与经济、 社会发展相互推动, 相得益彰; 第二类是过度城 市化国家, 如印度、 巴基斯坦、 中东国家等, 这些国家的城市化明显超前于经济发展, 城市病 (如房价高昂, 交通拥挤, 就业困难等 )问题比较突出; 第三类是低度城市化国家, 这些国家的城市化明显滞后于经济发 展, 进而制约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从一定意义上讲, 我国属于低度城市化国家。 从国际比较和国内发展阶段看, 我国城市化发展明显滞后。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大约要比经济发展水 平落后 11 22个百分点。根据世界银行统计资料, 我国 1997年人均 GDP为 860美元, 同年人均 GDP在 630 1090美元的 12个国家平均城市化水平为 41 . 3 %, 我国低了 11个百分点。按世界银行的购买力平 价 ( PPP)计算, 1997年我国人均 GDP为 3750美元, 同年按购买力平价计算, 人均 GDP在 2048 . 40美元的 28个国家平均城市化水平为 52 . 6 %, 我国要低 22个百分点。 从纵向发展阶段看, 改革开放 20多年来, 我国城市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目前全国的城市化水 平已达到 35 % , 城市化进人了加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尽管如此, 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仍然偏低, 不仅远远低 于发达国家 75 %的水平, 比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还低 5个百分点。我国城市化明显滞后于产业结构和 就业结构的变化, 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 1998年占总人口的 69. 8 % )高出农业产值占 GDP比重 ( 1998 )30) 年第一产业占 GDP18% )50多个百分点, 高出农业就业人口占就业人口比重 ( 1998年第一产业就业人口 占 49 . 8% )20多个百分点。城市化滞后, 不仅影响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升级, 而且加剧了产业结构和就 业结构的扭曲。 90年代以来城市化滞后现象更加突出。 21世纪将是一个新的城市世纪, 这是在联合国召开的/ 大城市管理0国际研讨会上各国专家学者的共 识。在 21世纪, 各个国家的经济将比现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城市经济, 全球城市化的进程将继续得到推 进, 预计 2030年世界城市化水平将达到 60 %以上。目前, 我国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于工业化水平和经济 发展水平, 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滞后带来了农业产业化发展不快、 第三产业比重明显 偏低等一系列连锁反应。从长远发展着眼, 我国工业竞争力的提高、 就业的增长、 国内需求的扩大、 教育水 平的跃升, 以及环境保护的改善, 都有待于城市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城市化是未来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 潜力之一, 实施积极的城市化发展战略, 既是城市化发展本身客观规律的需要, 又是我国工业化由初期阶 段进人中期阶段的根本要求。针对这一现实, 加速城市化步伐、 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已成为我国的基本战 略方向和必然选择。 二、 城市化与资源环境 同时, 我们也应该看到, 城市化是一把 /双刃剑0, 既是未来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潜力, 又是一项长期 的艰巨工作, 如果急于求成, 简单行事, 那就会 /欲速则不达0, 必将与土地、 水及生态环境资源产生矛盾冲 突。日益紧缺的资源条件及城市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将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因素。因此, 克服城市发展的 环境约束, 实现城市化进程中的经济、 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为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城市 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 应将可持续发展思想贯穿于城市化的全过程。 可持续发展是不断提高人民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的、 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 其需求能力的、 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长久需求又不损害别的地区或国家人们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但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 存在着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资源的矛盾冲突。 1 . 人口、 工业、 城市的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正处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阶段。 改革开放 20多年来, 中国的工业有了较快的发展, 年均增长率达到 11 . 8 %。这一方面提高了中国的综合 国力, 为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另一方面, 由于工业结构的重型化和技术水平的低下, 也带来了 严重的污染问题。庞大的人口基数仍给中国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长期以来, 为了解决吃饭问题, 人们不 得不与水争地、 与林争地、 与草争地, 盲目地围湖造田, 陡坡种粮和草地开荒, 造成了水土流失的加剧和荒 漠化的扩张。在西方工业结构中居次要地位的能源原材料工业, 在中国仍处于扩张阶段, 一直呈现着增长 势头。中国过去这些基础产业一直很薄弱, 制约着经济发展, 优先发展这些基础工业, 对推动经济发展是 非常必需的。但这些基础工业扩张的结果是, 矿产资源开发和消耗量大幅度增加, 污染物排放量也随之成 倍增长。目前工业废气约占废气总排放量的 65 % , 工业废水约占废水总排放量的 50 %, 工业固体废弃物 约占固体废弃物的 84 %。环境治理的任务异常艰巨。城市化发展随着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 环境问题愈 加突出。城市生活用煤、 生活污水和垃圾产生量明显增加, 特别是城市居民拥有汽车数量的不断增加, 致 使汽车尾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业己成为中国大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给环境 带来了巨大影响, 燃煤造成的大气污染十分严重, 中国烟尘排放量的 70 % 、 二氧化硫排放量的 90%都来自 燃煤, 特别是二氧化硫排放所导致的酸雨, 已成中国的一大环境公害, 酸雨区面积己占全国国土面积的 30%。 21城市化进程对环境的影响。人类对资源螺旋式上升的需求量开始超越地球自然系统的承受能力, 开始破坏人类的生存基础。当农村人口伴随城市化浪潮大量涌向城市的时候, 城市扩张的 /极化 0效应导 致了农业要素的流失, 农业的衰退和农村贫困; 在城市不断向外围扩展或者农村特别是大城市郊区农村向 城市演进的过程中, 工业取代了农业, 钢筋水泥也覆盖了农村的秀美山川。这种城市的数量型扩张或农村 城市化的演进模式, 使城市人口急剧增加, 既引起了 /城市病 0, 也导致了环境恶化和生态破坏。 31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我国地下水开发利用十分广泛, 地下水已经成为城市和工农业用水的主要 供水水源。全国约有 2/3的城市以地下水作为主要供水水源, 约有 1/4的农田灌溉用水靠地下水源。地 )31) 下水开采总量超过 1000亿立方米 /年, 约占全国用水总量的 15 % 20 % 。北方 17省 (区、 市 )地下水开发 程度高, 以京、 津、 晋、 冀、 鲁、 豫、 陕、 甘、 宁最高。目前, 我国地下水开发利用不够合理, 主要体现在部分城 市和地区严重超量开采地下水, 水源地分布过于集中, 开采层位缺乏科学合理选择, 开采制度也不够合理。 由于不合理开采, 尤其是超量开采, 不仅直接破坏地下水资源, 而且还诱发出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 41矿山地质环境形势严峻。我国目前 95 % 的一次能源, 80 % 的原材料, 要靠开发矿产资源提供。全 国国有矿山一万多座, 集体、 个体矿山 28万多个, 年矿石采掘量 60多亿吨, 矿产开发总规模已居世界第三 位。在矿产资源大规模开发利用同时, 大大改变了矿山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 产生了严重 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据估算, 全国矿山破坏土地面积 157万公顷, 而目前的土地复垦率仅为 4 % 左 右。由于地下采空、 边坡开挖、 废渣、 尾矿排放和废水排放等矿业活动, 诱发地面塌陷、 岩溶塌陷、 山体开 裂、 崩塌、 滑坡、 泥石流、 瓦斯爆炸、 岩爆、 水土流失、 水土污染、 尾矿库溃坝等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和次生地 质灾害, 对矿山开发建设构成威胁。据不完全统计, 仅地面塌陷、 崩塌、 滑坡和水土流失等次生地质灾害破 坏的土地面积总计 10万公顷以上, 每年经济损失几十亿元。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如此严重, 主要是历史遗 留问题太多, 新的问题又不断发生, 现在企业根本无法承担沉重的生态环境治理任务, 其结果形成资源环 境恶性循环, 严重制约其城市化发展。 51乡镇企业中的环境问题。我国农村城市化发展的核心是乡镇企业。农村乡镇企业的繁荣有利于 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 有利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但是我国乡镇企业的显著特点是布局分散, 存在 /乡 办企业办在乡, 村办企业办在村, 户办企业办在家0、 / 村村点火, 户户冒烟0的现象。环境管理不便、 污染 治理困难。此外, 乡镇企业一般规模较小, 技术水平落后, 设备陈旧, 职工和管理人员的素质低, 企业短期 行为严重, 往往只注重经济效益, 忽视环境效益, 致使乡镇企业中严重环境问题的产生难以避免。乡镇企 业的能源多以煤为主, 而且煤的燃烧利用率低, 缺少净化设施, 致使尾气中烟尘浓度严重超标, 造成大气污 染。石材加工、 水泥等企业的粉尘也严重污染环境, 危害人的身体健康。水环境污染是乡镇企业中最严重 的环境问题, 多数乡镇企业为技术水平低的小造纸、 制革、 印染和冶炼等大耗水工业, 大量的污染废水未经 任何处理直接排入乡村河道, 造成水体大面积污染。水体污染严重影响了居民生活和工厂生产。固体废 物污染, 乡镇企业的固体废物一般就地堆放在田边地头, 废物中的有毒、 有害物质在雨水的冲淋下会造成 水体和土壤的污染, 其影响深远。噪声污染, 乡镇企业大多零星分布在乡村, 靠近居民生活区, 机器运作时 的噪声对居民日常生活有较大影响; 车间噪声较高, 对工人身体健康有很大影响。 61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城市化进程中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仍然受到生态环境的严峻挑战。突出表 现在水土流失加剧, 沙化面积扩大, 湖泊水面缩小, 土地污染严重, 野生动植物资源减少, 土地资源受到严 重蚕食, 海洋生态环境变坏等。 上述几个方面的环境问题, 不仅阻碍了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的进步, 影响了城市化的进程, 而且还会危 及到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把城市化的发展与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起来, 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一件 大事。 三、 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统一 城市化进程中环境的日趋破坏, 使可持续发展更显重要。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应从实际 出发, 制定经济建设、 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 同步实施、 同步发展, 实现经济、 社会和环境效益相统 一。 11城市化与经济的可持续性。走好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0的 /新型工业化道路 0。信息技术的突破性 发展和在国民经济、 社会领域的广泛应用, 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降低了资源消耗和生产成本, 减 少了环境污染, 已经成为社会生产力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强大动力, 而且使人类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开始进 入信息化和智能自动化时代, 进而引起世界经济和社会的巨大变革。在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 我 们必须十分重视信息化在工业化发展中的倍增作用和催化作用, 大力推进信息化,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推动城市化。一方面要加快大规模集成电路、 高性能计算机、 大型系统软件、 超高速网络系统、 新一代移动 通信设备、 数字电视系统等核心信息技术的产业化, 提高信息产业对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另一 )32) 方面要用电子信息技术武装和改造传统产业, 提高传统产业的集约化程度和生产效率, 不仅使传统产业的 生产效率获得空前提高, 而且改变着传统产业的内涵, 刷新了传统产业的生存和发展方式, 进而有利于传 统产业可持续发展, 减少传统工业结构的重型化和技术水平的低下带来的严重污染问题, 同时发展循环经 济。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 以资源 /减量化、 再利用、 可循环 0为原则, 以 低消耗、 低排放、 高效率为基本特征, 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 是对 /大量生产、 大量消费、 大 量废弃 0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21城市化与土地利用可持续性。土地是城镇活动的物质载体。在城市发展和建设中, 对城市土地资 源配置而言, 市场机制存在着一定缺陷和低效, 要利用规划手段来干预市场的自发过程。而土地利用规划 只有审慎地确定城市土地利用的强度和规模, 才能避免片面追求局部利益导致的对土地进行掠夺性和破 坏性开发。我国的国土总面积为 960万平方公里, 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 1/15 , 居世界第 3位, 在我国的国 土总面积中, 可被农业利用的耕地只占 13 . 7%左右, 即使不考虑今后各项建设的用地需求, 只是为了完成 2010年最起码的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生产目标, 我国耕地也将有上千万亩的缺口; 如果再加上未来几年 各项建设提出的用地需求, 到 2010年耕地缺口将达到 1 . 5亿亩。这便是我们今后/ 吃饭 0和 / 建设 0所要 面对的严峻形势。当城市不断向外围扩展或者农村特别是大城市郊区农村向城市演进的过程中, 城市化 发展需要占用一定数量的农田, 对郊区农业发展和农民就业有一定的影响, 必须合理安排, 利用好城市化、 农业现代化与水土资源互相促进的关系。 31城市化与社会可持续性。通过对人口规模的理性预测和控制, 将重要社会资源如住房、 城市公共 设施和基础设施在建设空间和时序上加以分配, 保障社会资源在城市社会成员之间得到合理的配置, 逐步 提高城市社会服务水平。严格控制人口特别是农村人口增长。 ( 1)在农村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为了保证 农村独生子女政策的落实, 要相应采取一些配套措施: 第一, 要建立农村的社会保险保障制度, 如农民退休 制度、 养老保险制度、 独生子女人身保险制度、 医疗保险制度、 失业救济制度等等。第二, 要建立农村独生 子女的奖励制度, 如独生子女可分得双份的土地, 独生子女津贴等。 ( 2)农业人口非农化。鼓励农民向 二、 三产业转移; 允许外出打工和经商的农民交纳一定的城市增容费, 在当地落户, 大力发展农村小城镇, 鼓励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 加速农村城市化建设。同时, 提高人的素质, 重视对科学教育和公共卫生事 业的投入, 努力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科技、 教育、 文化、 公共卫生等方面的体制, 提高国 家创新能力和国民整体素质, 实现社会全面进步。 41城市化与水资源合理利用、 优化配置、 有效保护与安全供给。健全水资源开发、 管理与保护的法律 法规体系, 实施更严格的水资源管理政策; 明确水权, 实施流域与区域水资源总量的分配制度, 合理调配生 活、 生产和生态用水; 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 重大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 促进 水资源利用与人口、 环境、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立合理的价格机制和激励机制, 鼓励发展节水农业、 节水 工业, 建设节水型城市和节水型社会, 全面节约用水, 提高水的利用率, 有效保护水资源; 实施南水北调工 程, 改善水资源的宏观布局; 大力提倡污水再生利用等非传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在沿海地区积极开发利 用海水资源, 推广应用海水淡化技术, 补充陆地淡水不足。 51城市化与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一步健全矿产资源法律法规体系; 科学编制和严格实施矿产 资源规划, 加强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宏观调控, 促进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利用的合理布局。健全矿产资 源有偿使用制度, 依靠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 促进矿产资源利用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充分利用国内外资金、 资源和市场, 建立大型矿产资源基地和海外矿产资源基地。加强矿山生态环境的恢 复治理和保护。 61城市化与乡镇企业环境的可持续问题。 ( 1)建立乡镇企业集中区。把乡镇企业相对集中, 乡镇企 业的集中使得污染源集中, 便于管理和治理。可建立集中污水处理厂, 把规模小而无力建污水处理设施的 企业的废水集中起来统一处理, 企业只需根据排污量缴纳费用。这样, 企业是可以接受的, 对环境是极为 有利的。 (2)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通过对企业施加环境压力, 增强企业的环境责任感, 促使企业主动进 行技术改造和革新。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和法规, 控制污染工业的上马, 对规模小、 能耗大、 污染严重的乡镇企业一律关停, 通过若干优惠政策和技术支援, 促使这些企业转变产业结构, 根据地区发 )33) 展选择污染小的产业。 (3)推进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对生产全过程的控制, 强调在生产中采用先进技 术, 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 提高能源利用率, 减少有毒、 有害材料的使用。清洁生产是环境保护从传统的污 染治理向污染预防的重大转变, 在国内外得到重视和推广, 作为我国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乡镇企业, 也应 力求在原料和能源、 工艺、 生产过程、 产品、 废弃物、 管理等各个环节中减少和防止污染物的产生, 尽量做到 清洁生产。 71城市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