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11253199.ppt_第1页
可持续发展11253199.ppt_第2页
可持续发展11253199.ppt_第3页
可持续发展11253199.ppt_第4页
可持续发展11253199.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人类文明进化的历史性重大转折:可持续发展,1、关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理论,经济增长极限论经济发展决定论经济与环境协调论,()经济增长极限论,以罗马俱乐部的研究者为代表,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DL梅多斯、人口专家WS汤普森、生态学家PR埃利希、学者W福格特等。其基本看法可以概括为:认为人类可用的物质和能量是有限的;认为各种自然资源消耗过快,人类受到资源耗竭的威胁;资源耗竭,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消耗的盲目增长,会导致社会崩溃;要维护人类环境就必须限制发展,停止经济增长。罗马俱乐部提出的人类社会存在“增长的极限”的观点和“零增长”的理论,为近代以来人类片面的高增长观敲响了警钟。,罗马俱乐部,1968年4月,来自十个国家的科学家、教育家、经济学家、人类学家、实业家、国家的和国际的文职人员,约30个人聚集在罗马山猫科学院。他们在意大利的一位有远见卓识的工业企业经理、经济学家,奥莱里欧佩切依博士的鼓动下聚会,讨论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类困境这个令人震惊的问题。罗马俱乐部作为一个非正式的国际协会,现在成员己增加到大约25个国籍的70个人。罗马俱乐部发表的报告增长的极限引起了公众的关注,这份报告是有关环境问题最畅销的出版物,卖出了三千万本,被翻译成三十多种语言。,(2)经济发展决定论,针对增长极限论,以美国赫德森研究所所长、物理学家H卡恩、经济学家GM凯恩斯、林肯、ZL西蒙、未来学家托夫勒等为代表的乐观主义派提出了“经济发展决定论”。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克服人类种种困境、解决种种经济增长难题的巨大力量;从长远发展趋势看,人类有利用自然资源的无限可能性,人类的前景是美好的;经济增长有巨大的潜力,是能够长期持续下去的;认为经济增长的比环境保护更重要,发展中国家应把环境质量放在第二位考虑。,主要代表著作有没有极限的增长(Z.L.西蒙)、今后200年(H卡恩)、第三次浪潮(托夫勒)等。H卡恩在1976年发表的今后200年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大过渡”理论,预言到22世纪初,世界大多数国家将进入“后工业社会”跨进人类历史上另一个伟大时代。1980年托夫勒在其发表的第三次浪潮一书中,提出人类社会至今已经经历了两次浪潮(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正面临着第三次浪潮(信息革命,知识革命),这是向前大跃进的年代。1981年,Z.L.西蒙在其发表的没有极限的增长书中强调指出,人类目前所遇到的“困境”,只是人类发展史上的插曲而已,人们完全可以借助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来消除“困境”而走向光明。,(3)经济与环境协调论,所谓“经济与环境协调”,就是要求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维护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使经济增长能够在稳固的资源和环境基础上进行,确保人类的福利获得真正的提高。,“经济与环境协调论”主张:第一、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只能以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持久、稳定的承载能力为基础。单纯的经济增长是难以持久的,一旦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经济增长必然会停止下来,甚至会出现全球范围的负增长。,第二、环境与资源问题是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产生的,也必须在经济的持续发展中才能得到解决。生态平衡的自然规律要求人们在生产活动中,一方面要充分地、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以增加生产,促进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要对“三废”进行综合利用和净化处理,以保护环境。第三、经济增长本身并不是目的,它只是为了提高人类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增进人类的福利。,2、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一词,在国际上文件中最早出现于1980年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1990年改称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同盟,IUCN)、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联合发表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1981年,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美国著名学者R布朗出版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一书,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提出了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资源基础和开发再生能源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三大途径;并谴责了那种不顾子孙后代的利益,肆意浪费地球资源的现象。1983年,第38届联合国大会成立了由当时的西德总理勃兰特、瑞典首相帕尔梅、挪威首相布伦特兰为首的高级专家委员会,用了九百天的时间,到世界各国进行实地考察,分别发表了组织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三个纲领文件:(1)勃兰特:“共同的危机”;(2)帕尔梅:“共同的安全”;(3)布伦特兰:“共同的未来”。,他们不约而同地提出了为克服危机、保障安全和实现未来所必须组织实施的可持续发展的同样结论。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布伦特兰委员会)在委员会主席布伦特兰的领导下,出版权威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OurCommonFuture),以丰富的资料,论述了当今世界环境与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处理这些问题的比较全面而具体的建议,系统地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环境与发展大会”这一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国际会议,有183个国家和地区参加,102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到会。人们通常把这个大会称作“地球首脑会议”。会议提出了一个重要口号:“人类要生存,地球要拯救,环境与发展必须协调”。会议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被誉为“地球宪章”)、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这些文件始终贯穿着一个核心,这就是可持续发展。,它着眼于三个“实现”:第一、实现人类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二、实现世界各国即不分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发展;第三、实现人类世世代代的共同发展。此外,还从政治平等、消除贫困、环境保护、资源管理、生产和消费方式、国际贸易、群众参与等方面,对可持续发展进行了详尽地阐述。,中国,1994年3月,中国政府编制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首次把可持续发展列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标志着中国政府对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战略的确认和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参与。,3、可持续发展的涵义,根据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编著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所谓可持续发展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个定义包括两个重要的概念:一是“需要的概念,尤其是世界上贫困人民的基本需要,应将此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这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目标。二是“限制的概念,技术状况和社会组织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施加的限制。”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维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的范围之内。,4、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21世纪议程把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指标和促进全球使用可持续发展指标作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主要任务之一,并在其第40章决策资料中指出:“必须制定出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以便为各级决策提供坚实的基础,并促进一体化环境与发展体系能自我调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1994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召开的国际会议上,着重鼓励世界各国为制定评价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做出自己的贡献。,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UNCSD)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1995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依据21世纪议程构建了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建立了包含有134个指标的“驱动力状态响应”的框架(DSR),该框架突出了环境受到的压力和环境退化之间的因果关系;2001年,可持续发展委员会重新设计了一个由58个指标构成的、包括15个主题和38个子题的最终框架,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计划的目的和目标提供了一个健全的启动平台。,世界银行衡量可持续发展的新指标体系,1995年9月,世界银行公布了其独立设计出的一套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该体系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产生和维持所持有财富的过程。这一体系在确定国家发展战略时,用财富作为出发点,使财富的概念超越了货币和投资的范畴,有史以来第一次以三维的方式展示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真正财富。该体系综合了4组要素:自然资本、社会资产、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用于判断各国或地区的实际财富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随时间的动态变化。,波罗的海21世纪议程(Baltic21),所涵盖的自然地域范围包括丹麦、爱沙尼亚、芬兰、德国、冰岛、拉脱维亚、立陶宛、挪威、波兰、俄罗斯西北部和瑞典。重点集中在涉及地区经济和环境以及空间规划等重要问题的7个部分:农业、能源、渔业、林业、工业、旅游和交通。,美国的可持续发展体系,美国提出的可持续发展十大目标即“健康与环境”“经济繁荣”“平等”“保护自然”“管理”“持续发展的社会”“公民参与”“人口”“国际责任”“教育”,包括了目标及其述评以及进展评价指标和具体的指标,简单而实用。,5、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1)、突出发展的主题发展原则第一,发展的必要性,认为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那种主张必须停止发展以保护环境的观点是不可取的。第二,发展不纯粹是一个经济现象,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概念有着明显的区别,发展不等于经济增长。发展是集社会、科技、经济、文化、环境等多项因素于一体的完整现象;可持续发展的最终落脚点是人类社会,即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第三,发展是人类共同的和普遍的权利,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享有平等的不容剥夺的发展权力。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发展权力尤为重要。,(2)、发展的可持续性可持续性原则可持续发展从人类长远利益出发,追求发展的可持续性,即人类社会世世代代延续不绝的发展。它不仅要实现当代人自身的发展,而且也要实现未来世代人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核心是人类的经济、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3)、人类根本利益和行动的共同性共同性原则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的第一句话就是:“从一个地球到一个世界”,认为地球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只有全世界范围的共同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表现了人类所遇到的危机的共同性、安全的共同性和未来的共同性,实施可持续发展需要不同国家超越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来采取联合的共同行动。,(4)、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公平性原则所谓公平,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互利共生,协同发展。一是代际公平,强调当代人在发展与消费的同时,应承认并努力做到使后代人有同等的发展机会。当代人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后代人的发展能力为代价。这里包含两个基本点:其一,当代人对后代人生存发展的可能性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必须加强对未来人负责的自律意识;其二,可持续发展要求当代人为后代人提供至少和自己从前辈人那儿继承下来一样多甚至更多的财富。,二是代内公平,就是同一代人中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当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就是在一个国家内,地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在国际范围内,国家利益服从全球利益。显然,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代内矛盾占据主导地位,代内关系不协调,要想协调代际关系就是空话。体现公平原则的代内平等,要求任何地区和国家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别的地区和国家发展为代价。,(5)人与自然的协调共生可持续发展强调人类不再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主宰和征服的对象,而应将其视为人类生命的源泉和价值的源泉。人类必须学会尊重自然、师法自然,保护自然,把自己仅仅当作自然界大家庭中一个普通成员,与之和谐相处、协调共生。共生(symbiosis),原指不同种类的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的现象。在生态学中,共生是指两个不同有机体之间有益的至少是无害的相互关系。在当代,透过生物共生现象,人们认识到共生是人类之间、自然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形成的一种相互依存、和谐、统一的命运关系。,6、科技、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所谓反馈,就是把系统的(部分)输出又反过来作用于系统的输入端,从而对系统的再输入产生影响,进而对于系统整体功能的发挥产生影响,并影响系统的进一步输出。它是使系统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互相交换、改善系统行为和功能,排除干扰,实现协调稳定优化发展的重要机制,亦是实现科技、经济、社会与环境持续协调发展的重要机制。,二、中国环境问题现状及其对策,国际视野中的中国环境问题中国环境和生态破坏严重资源和环境保护工作滞后走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21世纪发展议程,1、国际视野中的中国环境问题,德国之声特约记者对中国环境问题现状报导:中国经济在繁荣着,它的剧变引起了许多国家的敬佩,但也引起了一些恐惧,因为高速发展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清晰。几乎没有一天是在没有报纸报导新发生的矿难,煤气爆炸,或者化学品事故的情况下空白着过去的。中国多年来不顾一切地发展经济,为了制服贫穷,保持国家的稳定。一个悲哀的小结:这个国家三分之一以上的天空下着酸雨,50多个湖泊由于环境被破坏而干涸,烟尘让城市的天空不再露出蓝色,70的中国河流受到了污染。,国际社会常用“挑战”、“难题”、“危机”、“威胁”、“灾难”等来描述中国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世界银行估计:中国的环境成本大约相当于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3%15%,而有研究者认为可能高达20%;中国是世界最大的臭氧消耗物质的生产和使用者(威胁到南极);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的排放者(加速全球变暖);中国还是世界最大的农药生产者(不当使用农药普遍存在)中国的水电开发,不仅给当地造成环境和社会影响,还会引起下游国家的强烈关注,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环境展望2004/5指出,中国对伊犁河河水的工业污染和大量使用,是造成哈萨克斯坦的第二大湖巴尔喀什湖面临干涸危险的主要原因。2005年11-12月间松花江污染事件(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双苯厂爆炸事件),中国环境问题现状,中国环境十大问题是指大气污染问题、水环境污染问题、垃圾处理问题、土地荒漠化和沙灾问题、水土流失问题、旱灾和水灾问题、生物多样性破坏问题、WTO与环境问题、三峡库区的环境问题、持久性有机物污染问题。,(1)沙漠可能吞没中国,土地沙化是我国特别是西北地区当前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不断加剧的沙尘暴、不断扩展的沙化土地使得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建国以来,我国沙漠面积已由15亿亩扩大到25亿亩,全国已有667万公顷耕地、235万公顷草地和639万公顷林地变成流沙。荒漠化年均扩展速率达4以上。目前,每年新增的荒漠化面积相当于丢失一个中等县,几乎每分钟就损失45亩寸金之地,许多生态性灾难频繁发生。,“局部治理,整体恶化”的状态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2)水资源缺乏且严重污染,淮河:“五十年代淘米洗菜,六十年代洗衣灌溉,七十年代水质变坏,八十年代鱼虾绝代,九十年代身心受害。”淮河流域许多地区癌发病率比正常地区高出十几倍到上百倍,一些村庄23的人肝肿大;,数据来源:中国环境保护部(环保部)发布的2013中国环境状况公报,(3)大气污染严重,(4)电子废弃物,废弃电子电器设备:电脑、电视、手机、电话、电子玩具和其他电子产品目前增长最快的固体垃圾:全球每年增加2000-5000万吨,中国每年扔掉400万台个人电脑含水银、镉、铅等有害物质。如每个传统球面显示器(CRT)显像管内含近4公斤铅。,(5)自然灾害严重,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洪涝灾害、干旱、地面沉降、海岸线退化,病虫害、酸雨等多数自然灾害是自然环境恶化的直接结果。在我国,自然灾害集中表现为干旱、洪涝和病虫害三个方面。,(6)转基因水稻,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转基因活体生物进口国。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2000):转基因活体生物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可能对人类健康有害。中国2005年5月加入该协议。绿色和平组织在湖北省发现了商业化种植的t毒蛋白转基因抗虫水稻,2004年有950-1200吨流入市场。,(7)冰川退缩,联合国环境署在全球环境展望2004/5中指出:中国的青藏高原、天山山脉和阿尔泰山山脉的冰川加速缩减。世界自然基金会估算:喜马拉雅冰川每年退缩10-15米,成为全球退缩最快的冰川之一。绿色和平组织的一项报告:在过去的24年中,中国青藏高原的冰川融化了3000平方千米。按照此速度,2050年,中国现存的冰川将融化一半,而到2100年,中国的冰川将全部消失。,2、中国资源严重短缺,庞大的人口基数人均资源占有量少资源分布极不平衡资源质量不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我国石油近三分之一靠进口,2003年开始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2大石油进口国;世界观察(WorldWatch)研究所(L.R.布朗):“谁来养活中国?”(粮食),3、中国环境和生态破坏严重,极左路线的生态破坏错误的人口政策土法炼钢不合理的工业布局片面发展粮食生产乡镇企业的超常规发展带来的环境破坏粗放的工业发展模式,4、资源和环境保护工作滞后,法制不健全法律体系不完整执法力度不足环保投入严重不足环保意识薄弱环保教育发展不足环保主体不明确,5、走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坚决有效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发展科学技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行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社会全面发展加强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保护,中国21世纪发展议程,1994年3月25日国务院通过,世界上第一个国家级议程。主要内容:总体战略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的保护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1994年3月25日成立。主要目标:,1.承担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项目管理的有关工作。2.承担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资源环境技术、海洋技术领域计划项目的过程管理和基础性工作。3.承担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中资源、环境、公共安全及其他社会事业等领域和城市发展相关项目的过程管理和基础性工作。4.承担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中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社会发展领域国家工程中心等的有关工作,推动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工作。5.承担气候变化等全球环境科技工作的组织实施,承担清洁发展机制(CDM)等方面工作和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6.承担区域科技发展的有关工作,以及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管理工作,推动地方21世纪议程和地方可持续发展的实施工作。7.开展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循环经济以及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信息、技术与管理咨询服务,推动社会发展领域科技成果示范与推广,推动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工作。8.承担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工作。9.研究可持续发展相关领域的发展状况、趋势和重大问题,为科技部宏观决策提出建议与对策。10.承担有关司局委托的工作。11.承办部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1996年6月,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在关于进一步推动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的意见中指出:“有条件的地区和部门可根据实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