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粉虱抗药性及综合防治_第1页
烟粉虱抗药性及综合防治_第2页
烟粉虱抗药性及综合防治_第3页
烟粉虱抗药性及综合防治_第4页
烟粉虱抗药性及综合防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科技创新与绿色植保 烟粉虱抗药性及综合防治 陈利纳, ,2 张永军 2 李瑞军 ,林克剑 2郭予 元 2 (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 (X)0 9 4; 2 河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保定0 71000) 摘要: 近年来烟粉虱在世界各地相继暴发危害, 这与烟粉虱的杭药性水平越来越高密切 相关。以前的报道证实 抗性品系 烟粉虱的相关代谢酶活性不 敏感。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人 们相继克隆了 代谢酶的基因序列, 初步证实了 烟粉虱抗性品系 杭性分子机制。本文从代谢酶学 和分子生物学两个方面综述了烟粉虱的抗药性机理。针对我国国情重点阐述生物防治为主的综 合治理策略。 关键词: 烟粉虱; 杭药性; 代谢酶;综合治理 烟粉虱 ( B e m is i a ta 6 a c i G e n n i d i u s )属同翅目 ( H o p o p t e ra)粉虱科 ( A l e y ro d i d a e ) 。烟 粉虱首 先报道于1 8 8 9 年, 在希腊的烟草上被发现,由 此命名为烟粉虱 ( t ab ato w hiten y , A I咖0 翻ta ba ci) , 很 长 一 段 时 间 未 被 列 人 农 业 主 要 经 济 害 虫 。 但 是20世 纪70年 代 以 后 随着B 型烟粉虱的出现, 烟粉虱对大田作物、 蔬菜和花卉等的危害日 益严重, 尤其近几 年 来, 烟 粉 虱 相 继大 暴 发 于 世 界 各 地 , 逐渐 引 起了 人 们 的 重 视 。 加世纪80年代初期, Di tti ch首次报道了 苏丹棉田 的 烟粉虱 产生抗 药性川。自 此以 后, 不断有烟粉虱产生抗药性的报道。KR . K ra nt hi等2 0 02年报道,田间 采集的 所有品系 对毒 死 蟀 和 硫 丹 等杀虫 剂 都有 高 抗性4j。 在北 京, 烟 粉 虱 从90年 代以 来 对黄 瓜、 番茄、 茄子、 甜 瓜和 西 葫芦的 危害 迅速加重, 严重时 可达70 %以 上 侧。目 前, 烟粉虱 对有机 磷、 有机氯、 氨基甲酸醋、拟除虫菊醋类、昆虫生长抑制剂和烟碱类等农药的抗性都有报 道。由于烟粉虱个体小, 种群数量大, 寄主范围广, 世代重叠严重,易扩散等特点, 虫体 内农药的靶标位点基因 很容易产生突变并得到积累, 能够迅速遗传延续下去。 现在防治烟粉虱主要还是靠化学防治, 这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对烟粉虱的选择压力, 加剧了抗性水平的迅速提升, 最终导致其间歇式猖撅暴发。 1 烟粉虱代谢酶学水平方面的的抗药性 酶是生物体内一种特殊的蛋白 质, 参与生物体内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对生物的生命 活动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研究人员发现抗性和敏感品系烟粉虱的各种代谢酶活性有明显差 异, 如抗性品系乙酞胆碱醋酶 ( A chE )的敏感性降低,而氧化酶类的多功能氧化酶 ( M F O ) 活 性 会 升 高 。 关于 抗 性品 系 烟 粉 虱 体内 酶的 变 化有 很 多 报道, 主 要集中 于乙 酞 胆碱醋酶、梭酸酪酶、谷胧甘肤一 5 一 转移酶、多功能氧化酶等代谢酶方面。 . 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 * * 通讯作者: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 ( 2 002 C Bll l 4 0 2) 陈利纳 张永军 男, 硕士研究生 T e l : 6一 0 1 0一 6 2 8 1 5 9 2 9 ,E 一 m ai l : yj z h a n g l p pe c n 研究沦文 1 . 1 烟粉虱代谢酶水平与抗有机磷类和氨基甲 酸醋农药 F ra n k J . B y m e 比 较了苏丹、 危地马拉、土耳其、尼加拉瓜、以色列等不同地域烟粉 虱的 代谢酶水平。结果发现, 对有机磷不敏感的烟粉虱种群A chE活性比敏感烟粉虱品系 明 显 高10倍 1 , 其中 对有机 磷 产 生 抗 性的 苏 丹种 群的 酝 酶活 性要比 敏 感种 群高50倍。 而 V ol ke r Ditt ri ch对苏丹田问烟粉虱乙酞胆碱醋酶活性测定发现, 苏丹品系乙酞胆碱酷酶活 性高 于 以 色 列、 危地马 拉等 地 品 系 0 , 这个结 果与Di tt rich etal . 报道的 这一地区长 期使 用 有 机 磷 农药 乐 果 相 吻 合 川 。 F ra nkJ . B y m 。 还 发 现B 型 烟 粉虱 越 来 越多的 携 带 着 与有机 磷和氦 基甲 酸 醋 抗性有 关的不敏 感乙 酞胆碱酚酶01。由 此可见有烟粉虱对机磷农药抗性 与乙酞胆碱醋酶和酷酶有密切 关系。 , . 2 烟粉虱代谢酶水平与抗拟除虫菊醋类农药 Volk erDi ttrich在L C 5o 测定中 发现, 土耳其田 间棉花上的烟粉虱显示出了高水平抗性, 但该抗性与烟粉虱体内醋酶活 性无关, 他认为这种现象是很不常见的, 也许与土耳其过去 连 续 使 用了5 年 拟除 虫 菊 醋 有 关 “ 。 后经 研 究 发现, 抗性烟粉 虱 种 群 体内 多 功 能氧 化酶 表现异常高活性。不断的对这烟粉虱抗性些品系继续施加拟除虫菊醋压力, 会使这些品系 的抗性水平很快上升到一个很高的层次。多次检测发现, 烟粉虱抗性品系体内多功能氧化 酶 活 性 和乙 酞 胆 碱 酷 酶 活 性大 幅 度升 高, 但 醋 酶活 性 却 无明 显 变 化 , 。 初步 说明 烟 粉虱 对拟除虫菊酷抗性与多功能氧化酶和乙酞胆碱醋酶有关, 而与醋酶关系不密切。 1 . 3 烟粉虱代谢酶水平与抗烟碱类农药 N a t a s c h a R a u c h 等 9 用2 , 4 一 二硝基氯苯 ( c D N B ) 、 荧光染料m o n o c h lo ro b im a n e ( M C B )两种底物测定烟粉虱体内 谷胧甘肤转移酶 ( G S T) 的活性发现,以C D N B为底物 时田 间已 经产生抗性的烟粉虱品系没有比敏感烟粉虱品系表现出更强的活性, 反而有一种 抗性品系的烟粉虱 ( 以以色列玫瑰为寄主)活性明显降低。但是以M C B 为底物发现, 抗 性品系的烟粉虱活性普遍高于以C D N B 为底物测定的敏感烟粉虱品系体内 水平, 并且, 对 烟碱类农药N eo ni co ti noid产生交叉抗性的烟粉虱品系 ( 以德国木模为寄主)明显高于敏 感品 系 烟 粉 虱2 倍。 但 是R a u c h 。 n d N a u e n 20 发 现 烟 粉虱 对N e o n ic o tin o i d 抗 性与 细 胞色 素 P450有关而与G S T 无关。经测定酶动力学参数如V m ax、 K m等发现, G ST与M C B 能够高 度结合。于是他得出 一个假设, 对Neoni co t i no记产生交叉抗性的烟粉虱品系 ( 以德国 木模 为寄主)体内的G ST过量表达 一种蛋白, 这种蛋白与M C B 结合而不与C D N B 结合,这种 蛋白 的过量表达可能是由于外界农药长期压力选择的结果。国内肖 利锋对经烟碱类农药鹰 虫嗦汰选后的烟粉虱品系进行醋酶活性测定发现, 抗性品系醋酶活性明显增强, 进行醋酶 同 工酶电泳发现,图谱酶带迁移距离变化不明显,证明了抗性品系醋酶结构没发生 变 化 2 。 1 . 4 烟粉虱不同生物型之间 抗性水平差异 Costa等 发现具有纯合子的B 型烟粉虱种群对菊酷类农药的抗性水平要高于杂合子的 A型烟粉虱种群,而对有机磷杀虫剂的抗性二者无明显差异。由此推断, 在A 、B 生物型 种 群 间 可能 存在不同 的 抗性 机 制, 如 作用位点和 代谢解毒酶等 23)。 Naue n 在胡椒基丁醚 ( PBO) 增效研究中 发现, Q型烟粉虱对烟碱类杀虫剂的抗药性可能和微粒体细胞色素 稗 5 0 多功能 氧 化酶有 关, 而 与 乙 酞 胆碱 醋酶活 性变化 不明 显 4 。肖 利峰研 究发现, B 型 烟粉虱对新烟碱类杀虫剂阿克泰的抗性与A chE 、梭酸酚酶、多功能氧化酶有关, 但认为 科技创新与绿色植保 多 功 能 氧 化 酶 起 主 导 作 用 ” 。 然而2 00 3 年, B y m 。 利 用14 c 标 记 烟碱 类 农药毗 虫 琳, 研 究对毗虫琳产生126 倍抗性水平B型烟粉虱种群后认为B型烟粉虱对毗虫琳抗药性的产 生和M F o 关系 不密 切 ” 。 这 可 能 是因 为 毗 虫琳和 阿 克 泰 虽然都 属于烟 碱 类农 药, 但它们 对B 型烟粉虱的作用机理不尽相同。 1 . 5 烟粉虱对不同类型杀虫 剂的交互抗性 昆虫一旦对某种特定的杀虫剂产生抗性, 也容易对分子结构及作用机制相似的其他杀 虫 剂 产 生 抗 性。 Prab h a k e r 等 , 对1 9 9 4 、 1 9 9 6 、 1 9 9 5 年 从西班牙 的A lm e d 。 地区 收 集的 烟 粉虱进行了抗性测定, 发现烟粉虱对毗虫琳的敏感性逐年下降, 并且在毗虫琳与唾虫嗓、 陡虫眯之间存在高水平的交互抗性。C ahill等对田间采集到的烟粉虱品系测定发现有机磷 药 剂间 存 在明 显 的 交 互 抗性 , 。 D en ne h y 等 报道烟 粉 虱 对灭扫 利和甲 胺磷复 配 农药的 抗性会导致对菊酷类药剂的交互抗性, 但对有机磷、 氨基甲酸醋和菊醋类农药产生抗性的 烟粉虱种群对烟碱类药剂无交互抗性。 另 外, Di ttric h 川等 发 现 来自 统 一 地 区 的 烟 粉虱, 具 有 相同 的 乙 酞胆 碱 酷酶 结 构 变异, 但是抗性水平也有很大的差异, 烟粉虱的抗性不仅仅与乙酞胆碱醋酶有关, 可能 是和其他 酶 共同 作 用的 结 果, 如 醋 酶 和 氧 化酶 共同 作 用产 生抗 性 。 c ah ill6 等对以 色 列 抗 性 种群和 荷兰抗性种群研究发现, 这两种抗性种群具有相同的乙酞胆碱醋酶变异, 但是以色列抗性 种群对有机磷抗性明显高于荷兰抗性种群。 2 烟粉虱抗药性的分子基础 室内 抗性汰选通常产生多基因抗性, 这是因为抗性选育过程中,每次处理后均保留 少 数 存活 个 体, 每 个 微 效 基因 的 逐 代积累 最 终形 成 多基因 遗 传的 抗 性 川。目 前对 烟 粉虱 代 谢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着重于抗性与敏感之间在D N A水平及氨基酸水平的 差异。 N a t a s c h a R a u c h 等研究发现了N e o n i c o t i n o i d 的抗性烟粉虱品系G S T 活性改变, 于是克 隆得到了G S T 的全长c D N A , 并且得到了202 个氨基酸的23. skD的蛋白 全序列, 至于突 变区域情况并未做报道。王利华等利用R T 一 P C R 技术克隆了B 型烟粉虱的钠离子通道结 构域n S4一 6 c D N A片段, 证实与拟除虫菊醋抗性相关的 是位于 第925 位亮氨酸突变为异 亮 氨 酸 ( L9 2 5 1 ) , 并 建 立了L9 5 21突 变 的PAs A 检 测 技 术 9 。 Mi ch alA1 0 n 等川 发 现 地中 海盆地有B 、 Q 型两种生物型烟粉虱共同存在, 发现B 型烟粉虱对拟除虫菊醋有较高抗 性, 并且也证实了与拟除虫菊醋抗性有关的基因突变是钠离子通道192 5 1 ,另外Michal Alon检测到Q型烟粉虱除L92 51位发生突变外, 也在第9 2 9 位 ( 钓29V )发生了突变, 即苏氨酸变成了 撷氨酸。为了 弄清这两个突变的来源, 从世界各地收集了13个品系发现, 在不同抗性烟粉虱品系中, 氨基酸突变在同 一生物型内 部的差异性很小, 而在不同 生物型 之间差异很显著;同样在不同敏感品系中也是发现不同生物型差异性很显著。这说明不同 生物型之间的钠离子通道基因流的改变几率是很低的, 即遗传的隔离性。 并且以 前的研究 也证明 了 不同 生物 型的 烟粉 虱 在生 殖上也是隔离的 23 一 川。 所以Gi n 提出了 把B 型 烟粉虱 单 独 归 为 与 其他 生 物 型 烟 粉 虱 并列的 一 个种 ” , M oy 。 。 t a l. 根 据 他的 研 究 结果 证 实了Q 型 烟 粉 虱 的 突 变 几 率 更 大, 并 得出B 型 烟 粉 虱 是由Q 型 烟 粉 虱演 化 而 来的 结 论 川 。 笔者所在研究组在对抗阿克泰烟粉虱品系、抗辛硫磷烟粉虱品系、敏感 B型和浙江 非B型烟粉虱品系进行了乙酞胆碱醋酶基因的克隆,初步发现阿克泰抗性烟粉虱品系和 研究论文 辛硫磷抗性烟粉虱品系与B型敏感烟粉虱品系之间氨基酸突变位点有共同之处, 表明烟 粉虱抗阿克泰和抗辛硫磷的作用机制有可能具有相似性。目 前, 有关烟粉虱抗性的分子基 础是国际上该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 3 烟粉虱的综合防治 3 . 1 农业防治 用一些传统的农业防治方法防治烟粉虱可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例如培育壮苗、 无虫 苗, 清除杂草, 间作轮作, 保持田间环境来降低虫源基数, 都可以起到防治烟粉虱的效 果。在我国北方的保护 地秋冬季 种植烟粉虱不嗜好的芹菜、 青菜、 韭菜等, 从越冬环节上 切断烟粉虱的自 然生活史, 也可以防止来年烟粉虱的暴发。实际上, 如果在田 边种植烟粉 虱喜食的西葫芦、番茄等诱集作物, 效果不会很理想, 因为烟粉虱种群庞大,田间分布面 积广泛, 世代重叠严重,易扩散等特点, 诱集田很可能成为其他田间的虫源地。 值得注意的是, 徐冉等对 抗烟粉虱大豆种质资源研究中发现, 大豆品种对烟粉虱2 - 4 龄若虫的抗性与茸毛类型有关。 无茸毛大豆品种对烟粉虱的抗性最强, 其次为茸毛紧贴 型品种; 茸毛斜立型品种的抗性最弱; 茸毛直立型品种的抗性介于茸毛紧贴型和茸毛斜立 型品种之间。另外大豆受烟粉虱危害与籽粒蛋白 质和脂肪含量有密切关系, 一般认为大豆 籽粒中 脂肪含量与蛋白 质含量呈负相关, 脂肪含量越高, 蛋白 质含量就越低。蛋白 质含量 越 低 , 受 烟 粉 虱 的 危 害 就 越 轻 川 。 3 . 2 生物防洽 一些学者认为由于天敌之间 存在竞争, 如天敌的重寄生、 多寄生现象, 或者捕食性天 敌对寄生性天敌的影响等, 会降低天敌对害虫的控制作用。例如, 王慧等研究发现,当丽 蚜小 蜂 和En. h 帅流 一 起释放时, 会影响它们寄 生烟粉虱的能力z9 。 而另 外一些学者认 为天敌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是次要的, 远远小于天敌之间优势互补的作用, 提倡同时释放 几种天敌。例如, H ei nz等同时释放蚜小蜂百 刀 a rs ialu te o la和瓢虫Delp hast usp 哪 韶 之 出防治 一品 红上烟粉虱时发现, 虽然 存在瓢虫取食一部分蚜小蜂幼虫的 现象, 但总的看来烟粉虱 种 群 得 到 了 很 好 的 控 制 3O 。 He inz等 发 现 联 合 释 放De 勿 h as tusp us ill us 、 E n . Pe 咭 a nd iol l。 比 单独 释 放 其中 一 种天敌 要 好得多 川。 笔者认为, 利用多种天敌防治烟粉虱, 与这几种天敌的生态学、生物学等特性相关, 也与烟 粉虱的寄主植物有关, 至于联合释放的效果如何, 应该综合这些因素研究才能下 结论。 3 . 2 . 1 瓢虫类天敌 烟 粉 虱的 捕 食 性天 敌已 发 现9 目31科, 约1 14种 52, 但 实际 应用的 很 少, 原因 是这 些天敌大都是多食性, 且受其种群繁衍所限。 我 国 福建已 成功应 用 小黑 瓢 虫 ( De如 h a st us。 at alin ae)防治了 烟粉虱的 暴发 33。当 烟 粉 虱 密 度 较 大 时 其温 室 作 物推 荐 释 放量 为1 头 成 虫 /l . 39一 9 . 29 m , 34 。 但 是u u 等 发现 小 毛瓢虫 ( 刃 中 h 哪is oc ul at us )对 烟 粉虱的 搜索力明显强于小黑瓢虫, 所以当粉虱密度较低 时 可 释 放 该瓢 虫 ” 。 荆 英 研 究 了 刀 角 瓢虫 对 烟粉 虱的 捕 食 作 用, 发现刀 角 瓢 虫多 在烟粉 虱卵密度大的地方取食, 可以推测刀角瓢虫有喜食卵的习性, 可以把烟粉虱消灭在引起危 害前的 虫态, 但是刀角瓢虫雌成虫之间的相互干扰会降低其捕食作用率, 所以在室内饲养 科技创新与绿色植保 及田 间 释 放时, 应避免 密 度过高 划。 其他还有利 用陡 胸 瓢虫、 淡色斧 瓢虫等防 治烟粉虱 的报道。 3 . 2 . 2 捕食峪类 我国 北方主要捕食蜷有东亚小花蜷, 并且已 成功地进行大量繁殖与 应用。首先准备好 越冬虫源, 临用前取出在27、 R H7O %、 24h 光照下饲养, 3 一 4 d即可打破休眠, 产卵 繁殖后代。同时为了得到充足食料, 在温室苗床上应预 先种上高粱、萝卜 或白 菜等易于培 养的植株, 待植株长到一定程度时, 接入蚜虫,由于蚜虫繁殖速度较快, 一周后, 植株上 即可布满蚜虫, 从而可为繁殖小花蜷提供大量饲料。 我国 南方捕食蜷有中华微刺盲蜷。主要用于防治鳞翅目 害虫, 是否用于对温室小型害 虫的防治则刚刚起步。余金咏发现中华微刺盲蜻对茄子上的烟粉虱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但 同时也发现即使茄子叶片上有烟粉虱, 仍然有90%以上的中华微刺盲蜷以茄子叶片为 食 刘, 这 就要 求田 间 释 放中 华微 刺盲 蜷 种 群 有 一 个最 优 密 度。 捕食蜻、草岭、粉岭、 蝗螂等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取食烟粉虱, 但其防治效果还没有 达到理想目 标, 也未见有成功事例的报道。实际上, 这些捕食性动物都是多食性的, 对田 间其他害虫也有捕食性, 可以综合考虑田间2 种或2 种以上的害虫防治, 应该提倡应用这 些天敌来防治烟粉虱。 3 . 2 . 3 寄生蜂类天敌 我国 南 方的 天敌 资 源 丰富, 烟 粉 虱 的 寄 生 蜂已 经 发 现19种 。 利 用 丽 蚜 小 蜂防 治 温 室粉虱科学家已经作了比 较透彻的研究。 从丽蚜小蜂的 形态学、 生物学、 生态学以 及商品 化生产都作了深人地研究, 并且收到了 满意效果。罗晨等推荐使用丽蚜小蜂防治保护地内 的 番 茄 或 黄 瓜烟 粉 虱 9 ,40。 科 研 工 作 者 成 功 利 用浆角 蚜 小蜂来 来防 治 美国 一品 红、 西 班 牙的番茄和辣椒上的烟粉虱。我国也已生产商品化, 已经摸索出了一条工厂化天敌生产 线4l 。 邱 宝 利 等 评 价了 浆角 蚜 小 蜂 该蜂的防 治 效 果, 发 现温室 内 黄瓜的 防 治 可 以 按每 株 3 头雌蜂,放蜂2 次, 对烟粉虱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如果释放蚜小蜂和喷施粉虱座壳抱对 烟粉 虱 种 群的 进 行 联 合 控 制, 两者的 联 合 对烟 粉虱 种 群 的 控制 作 用可以 大大 增 强 侧。 另 外, A m it us属和棒小蜂属 ( 5 蜘勿 hora )的很多种用来防治烟粉虱也收到了一些效果, 但 应用还不是很广泛。 蚜小蜂科的东方蚜小蜂被发现对B 型烟粉虱有很强的抑制力。 3 . 2 。 4 昆虫病原真菌 烟粉虱感染某致病真菌, 可造成该种群的真菌流行,以此来控制烟粉虱的种群数量。 但是, 不能完全依赖外界环境造成真菌在烟粉虱中的大流行, 真菌病害的流行需要一定的 温、 湿度、 光照、 气流等适宜条件。目 前,已报道成功实例的 有蜡蚁轮枝菌 ( Ve rt ici U iu m le ca ni i ) , 玫烟色拟青霉 ( 尸 。 配 110州 岁 c es户nzoso rose us) , 球抱白僵菌 ( Beau* ria 占 assia na) , 扁座 壳抱 菌 ( 击 ch e rs on iap la ce nt 。 ) , 这 些真 菌 对防 治 烟 粉 虱均 有 较 好的 效 果。 3 . 2 . 5 释放天敌种群数量 由于人们易于注重防治的短期效果, 所以人们总是认为释放天敌数量越多越好, 其实 这是一个误区。有时天敌昆虫的 食性很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