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湘教版美术四上《蔬果的联想》说课稿.doc_第1页
2019-2020年湘教版美术四上《蔬果的联想》说课稿.doc_第2页
2019-2020年湘教版美术四上《蔬果的联想》说课稿.doc_第3页
2019-2020年湘教版美术四上《蔬果的联想》说课稿.doc_第4页
2019-2020年湘教版美术四上《蔬果的联想》说课稿.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2020年湘教版美术四上蔬果的联想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_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湘教版小学美术教科书第七册中第五篇课文蔬果的联想。下面我将着重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六个方面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一、教材分析蔬果的联想一课是选自湘教版小学美术教科书第七册,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它利用生活中取材方便、利于加工的蔬菜、瓜果,作为天然的雕刻、塑造材料,让学生进行活泼、有趣的立体造型活动,宗旨在于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美”。从而发展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基于对教材和新课标的理解,我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做出了一下的制定。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学习简单的雕刻、塑造的基本方法。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细致、敏锐的观察生活的能力以及奇妙、独特的想象能力,发展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教学重难点:重点:提高对物象特征整体感知能力,掌握切割、插接、镂空等造型方法。难点:激发学生联想和想象。二、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处在小学中段,他们在小学低段学习中已经具备了初步的理解、审美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但缺乏丰富的联想思维与想象能力,致使他们准备的材料可能比较单一,制约了他们创作的思路,因此学生创新制作能力受到局限,这为完成本科的活动增添了一定的难度。三、教法1、直观演示法:开课时,通过直观演示形式吸引、刺激学生的眼球,以问题记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迫切的心理驱动下进入课堂学习状态。2、谈话法:在探究方法,展开联想的教学环节,我通过谈话法,引导学生在观察、分析、联想、欣赏和评议中培养并提高细致、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奇妙、独特的想象力,促进学生创作出更与众不同的作品。从而突出本课重点,解决本科难点。3、激励评价法: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各环节的教与学的过程中,激励评价都贯穿其中。通过评价进一步记法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能力,调动学生想象能力和创作思维,从而使学生在原有认知水平上有所提高、发展。四、学法1、练习法、美术是造型艺术、视觉艺术。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是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的根本方法。因此,通过练习时间与操作,提高学生动手时间能力、造型表现能力。2、自主探究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标教学理念下创设的以人为本、,民主和谐课堂教学氛围的具体体现。通过对精彩图片的观察、分析和评议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蔬果玩具的制作原理和方法。五、教学过程:(一)、情境演 绎,激发兴趣(Flash动画)1教师演示课件: “池塘里的小青蛙”。 2学生欣赏、感受由蔬果引发联想而带来的奇妙世界。(二)、深入感 知,巧妙联想1. 提出思考:你认为南瓜变青蛙妙不妙?为什么? 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倾听、参与讨论。 3交流讨论结果,教师板书: 4观察自己带的蔬果和教材第14页小训练中的白萝卜,分组展开联想,然后集体交流一下想法。(三)、尝试表现,探究方法1教师指导一名学生根据联想的形象在蔬果的基本形体上用刀切、割或挖出作品的大致造型。 2教师提示学生正确使用垫板和刀具,注意安全。 3要求学生自学教材,阅读说明文字,进一步了解塑造作品的方法:镂、刻、组合、插接等。(四)、赏析作品,创造表现1作品赏析。 2分组自由创作。(五)、教学评价与延伸1. 自由欣赏,自由交流。 2集体评议最佳创意奖。 3教师拍摄作品。 4欣赏石玩作品。六、板书设计5、蔬果的联想特征: 形体 色彩 纹理联想: 圆鼓鼓 黄绿色 黄绿相间的条状花纹步骤: 选材 想象 制作方法: 切割 插接 镂空 本课恰当运用了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通过生活中常见的蔬果,进行“以形造型”地创意设计。用精美、有趣、生动图片展示,直观形象的满足了学生视觉感官,为学生的创意制作学习提供充分的准备,开拓了学生的联想思维,对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供了有效的帮助。通过欣赏图片并让学生总结制作方法,实现教学互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本节课以浓厚的兴趣贯穿教学始终,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通过想象加工,孩子们思维火花在课堂上尽情绽放。我的说课就到这里,如有不足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指正。附送:2019-2020年湘教版美术四下变化的魅力互联网搜索教案姓名:陈雪梅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一、 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 小学 2、学科:美术3、课题:变化的魅力 4、课时:第一课时5、课前准备:学生课前准备:1、 凸透镜或不锈钢勺子、作业纸、2B铅笔、黑色记号笔或黑彩笔。2、 寻找生活中的变形现象。二、 教学课题教学目标:1、教养方面:学习人物变形画、黑白画的表现方法,了解生活中的事物变形现象,认识美术中变化创新手法的多样性。2、发展方面:能善于观察与发现,提升观察与思维的品质,发展想象与个性化创造的能力。3、教育方面:养成关注生活、勤动脑、巧创造的学习习惯与生活态度,抒发热爱生活的情感。教学重点:透过变形现象,寻找变形的规律与特点。教学难点:通过对事物整体外形变化的关注,创造独特的新形象。三、教材分析小学美术湘教版四年级下册变化的魅力。本课设置目的是,从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发现事物变形及变化的趣味,由此引入美术创作中的变形及变化表现手法的学习。培养学生重视观察生活、善于利用生活现象开拓思维的学习习惯。本课透过“画人物变形画”的学习活动,有效地诱发学生的表现力和想象力。在画人物变形画的过程中,认识美术创作表现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领悟美术创作的独特性及变化有趣的艺术魅力。教学准备:课件(多媒体课件中含有在百度中搜索到的关于大自然变化的图片、明星漫画照、视频、艺术家的作品、经过photoshop软件处理后的学生照片、作业要求。)、气球、画好脸部线条的作业纸、相框。四、 教学方法本课的教学以生活中的变形现象与有意创造变化为线索,学习绘画创作中的变形方式及方法。教学思路侧重于对事物整体变形方法的学习,透过变形现象,寻找变形规律与特点。为了突出教学重点,设计有课前延伸环节,通过沟通交流导入新课。在课堂探究环节中设计激趣导入,观察发现;自主学习,观察现象;合作探究,感受探究;精讲点拨,评价反馈;巩固训练,完成作业;展示作业,多元评价;教师小结,拓展延伸等环节来解决教学难点。在尝试学习人物头像变形画法的基础上,创造性地画人物变形画。课后提升环节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自己感兴趣的作品进行了解。五、 教学过程(一)课前延伸:沟通交流1、同学们,老师这儿有几个气球,大家认真看上面的图案,然后吹气球,观察气球吹大后表面图案发生了什么变化。(将气球分给小组成员)2、再将气球拉长、压扁,观察图案变长、变扁等变形效果。同学们,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观察,观察能提高人的想像力,我们这节课就需要同学们认真观察。(二)课堂探究1、激趣导入,观察发现。(1) 课件出示课本上水中倒影图片。 先请孩子们用心观察,你们认为这是一张什么照片?当房子倒映在水中之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2)课件出示课本上玻璃幕墙里的变形图像。 请孩子们边看边想,这又是倒映在哪里的图像呢?【百度图片搜索】玻璃幕墙图片/show/1/48/1ccf254a27d433dd.html。在玻璃幕墙上,每一块玻璃都有一定的倾斜度,所以,景物倒映在上面时,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其实,只要你用心观察,你会发现生活中处处存在着变形的现象。正因为有了这些变化,我们的生活才平添了几分魅力。这节课,我们就要一起去体会“变化的魅力”。(板书课题。)2、自主学习,观察现象。(课件出示“思考”。)孩子们,在生活中你还在哪里见过这样的变形现象?(学生回答,不完整的,教师补充。)利用课件演示。【百度图片搜索】哈哈镜/products.php?s_id=42鱼缸/f?kz=585036950&fr=image_tieba玻璃杯/?p=home_imgv2&picid=956614车反光镜/topic-2110599.html道路广角镜/sshow-23048431.html其它变形现象/kj/mx/jm/201004/61988.asp这样的变形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真是无处不在呀!3、合作探究,感受探究。(1) 通过电脑软件,感受变形带来的趣味。除去前面我们欣赏到的变化之外,人在特定的环境之下也会发生变化。(课件出示课本31页图片。)问:a、这是我们平时的样子吗?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我们会变成这个样?b、你照过哈哈镜吗,你记得在哈哈镜里你有什么变化吗?今天,老师要送给同学们一首歌,同学们要认真看视频呀!【百度视频搜索】/u11/v_NDU3MTk0NjI.html老师还可以让同学们发生变化a、(课件出示提前照好的同学照片)孩子们这是谁呀?让这位同学走进我们的变形世界。b(课件出示变胖、变瘦、变大、变小、扭曲变化后的照片)c、通过刚才的变形,你看到这位同学都发生了哪些变化?(课件出示对比图片)学生归纳。(板书)附板书:胖 瘦 大 小 扭曲(2)利用不锈钢勺子做游戏,探究变形的特点与规律。孩子们,你想和同学一样变形吗?拿起你面前的凸透镜和勺子,举得稍高一点,和头平齐,把它从远处慢慢地往前拉近,看看你的脸型和五官分别有什么变化?(学生回答的同时,教师板画)。 利用已知的变形方法,进行尝试创作。 孩子们观察的很仔细,老师画了一张相,我们一起看一下吧! 请孩子们也拿起画笔,在白色的作业纸上,添画上你变形后的眼睛、嘴巴和鼻子。4、精讲点拨,评价反馈。(1)(选择画的效果好的同学作品),说一下你是捉住自己的哪些特点来画的。(2) 孩子们在画的时候都突出了自己的特征,所以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漫画家也根据同样的方法,创作出许多的作品。(出示郭德纲原照与漫画照对比。)【百度图片搜索】/group/art/77950孩子们观察他的特征,漫画照中主要夸张了他的哪些特征?(3) 在【百度图片搜索】/group/art/77950这个网页上有几十个明星的漫画照,同学们从中找四位感兴趣的人物,对比原照与漫画照,看一下“变化时要抓住什么进行夸张?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变化时我们要抓住什么进行夸张?(人物的主要特征)(4) (课件出示变形规律)变形时,我们就是要抓住人物脸上或体形上最突出的那一点,进行夸张。使胖的变得更胖,受得变得更瘦,大的变得更大,小的变得更小。(边讲边板书)附板书:胖 瘦 大 小 扭曲 变胖 瘦 大 小 扭曲5、巩固训练,完成作业。 现在,我们就用这些表现方法,抓住你好朋友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完成今天的作业。(课件出示作业要求:观察小组内好朋友的脸,捕捉他的特征,用变形的方法画出他的脸。)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完成作业。【百度mp3搜索】/m?word=%B0%E0%B5%C3%C8%F0&opt-music=on&f=ms&ct=134217728&ie=gbk6、展示作业,多元评价。(3) 学生完成作业后,贴在黑板上预先制作好的相框内。(4) 大家来猜猜画的是谁?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做哪些改正会更好?7、教师小结,拓展延伸孩子们,你们画的变形画像真不错,这节课我们领略了变化的魅力,明白了变化的规律。(课件展示大阿福、创意家居、达利作品)知道吗?我们中国人把这种变化运用到了工艺美术中。【百度图片搜索】/html/2009-08/03/content_272079.htm瞧,变化后的小孩形象变得更胖了,把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表达的淋漓尽致。不光是人,看,甚至是家具也进行了夸张。【百度网页搜索】/还有艺术家们,他们从生活中受到启发,常常用变形的方法来创造新形象,这是艺术大师达利的作品记忆的永恒。【百度百科】/view/27198.htm我很希望大家能多做做这方面的尝试,说不定你也能创造出伟大的作品来。(三)、课后提升观察生活中运用变形手法的美术作品和图片。 板书设计: 变化的魅力胖 瘦 大 小 扭曲 变胖 瘦 大 小 扭曲 六、教学反思 变化的魅力属于“造型表现”课。透过“画人物变形画”,有效地诱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我利用在网络上查找的图片、视频等资料结合教材上的图片给学生与教学活动提供了多样的观察途径,使学生直观的感受到了生活现象中的物象变形的趣味性和事物变形特点。我还特意安排了人物变形前后形态的不同小训练,让学生认识到了人物脸型与五官的变形规律和表现方法。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培养学生良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