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三年级语文上册 22.金子教案 苏教版教学要求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故事所包含的深刻的人生哲理。2.认识本课的生字,能正确书写生字。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故事所包含的深刻的人生哲理。教学课时两课时。 知识点详解 金子 淘金:用水选的方法从沙子里选出沙金。河床:河流两岸之间容水的部分。听说有人在萨文河畔无意中发现了金子,淘金者便蜂拥而至。 他们尽管挖了很多大坑想找到金子,但最终一无所获,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句导读:“听说”指听来的话,不一定可靠;“无意”是无心为之,带有很大的偶然性。这句暗示淘金者缺乏理智,盲目随从,难免导致不幸的结局。他们在河床上挖出很多大坑,希望找到金子,结果,绝大多数人一无所获,只好扫兴离去。淘金者有什么“收获”?段导读:淘金者扫兴离去。彼得弗(f)雷特不甘心落空,他在河床附近买了一块没人要的土地,一个人默默地挖掘着。 埋头:不声不响地下工夫。一丁点儿:一点儿,数量极少。句导读:“不甘心”说明彼得是一个性格固执的人,“默默地挖掘着”告诉我们他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他埋头苦干了几个月,几乎翻遍了整块土地,也没有发现一丁点儿金子。你觉得彼得和其他淘金者相比, 同样满怀希望,不同的是,彼得没有轻易放弃。“埋头苦干”“几个月”“几乎翻遍了”分别从精力上、时间上、工作量上说明了彼得付出了别人无法比的努力,但结果仍是“没有发现一丁点儿金子”,这印证了传说的不可靠。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从哪里看出来的?面对着坑坑洼(w)洼的土地,他失望了。段导读:彼得为淘金付出了很多,最后却失望了。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淘金的人都没有成功。六个月后,他连买面包的钱都没有了。于是,他准备离开这儿,到别处去谋生。段导读:彼得为了生存下去,准备离开这里。就在他即将离去的前一个晚上,天下起了倾盆大雨,并且一下就是三天三夜。雨终于停了。彼得走出小木屋,发现眼前的土地和以前不一样了:坑坑洼洼的地方已被大水冲刷 彼得惊奇地发现雨水冲刷的土地上长出了一层绿茸茸的小草。平整,松软的土地上长出了一层绿茸(rn)茸的小草。句导读:“发现眼前的土地和以前不一样了”,从这句可以看出彼得是个有心人。朗读时要用惊奇的语气。彼得的新发现是什么?段导读:彼得在离去前,有了新发现。“这里没找到金子,”彼得若有所悟,“但这土地很肥沃,我可以用来种花, 肥沃:土地中养分多,水分足。这里没有金子,但土地很肥沃,种花同样可以致富。人们一定会买些花来装扮自己的客厅。如果真是这样的话,用不了几年我就会成功的”彼得的新打算是什么?段导读:彼得有了新的打算。彼得留了下来,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用来培育 彼得的梦想是淘“金”。他首先淘的“金”是萨文河畔上的金子,尽管他经过几个月的时间没有挖到一丁点儿金子,但是他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后来他淘的是“真金”,成功地在原先挖金子的地方种出鲜花,用花换来了巨大的财富,这是他坚持不懈、辛勤劳动的成果。花苗,不久田地里长满了美丽娇艳的鲜花。段导读:彼得培育了鲜花。第二部分(第36自然段):就在彼得准备离去时,一场大雨使他发现土地上长出了绿茸茸的小草。这个发现使他决定留下来种花,果然种出了美丽的鲜花。五年以后,彼得终于实现了他的梦想。彼得的梦想指的是什么?他不无骄傲地对人说:“我是唯一找到真金的人!我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里。”句导读:“不无骄傲”表现了彼得勤劳致富后喜悦和得意的心情。“唯一”从数量的角度突出彼得是在众多淘金者中唯一成功的人。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重点句解析:经历一番艰辛之后,彼得领悟到了生活的真谛:我们不要满世界去找那些所谓贵重金属,“真金”就在你的脚下,只要踏踏实实地劳动,你一定会有收获。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彼得经过五年的努力,终于获得成功。1.初读课文,能借助拼音读准字音。2.认识本课的生字,能正确书写。3.掌握本课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以及课后的词语。生字卡片,词语卡片,幻灯片。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1.小组合作学习。(1)布置合作学习的内容。(出示幻灯片)小组内轮流读课文,同时写好记录卡。22金子多音字、轻声字:不认识的字或读错的字:哪个句子读得不通顺:不理解的词语:记录人:记录时间:学习本课的生字,说说你们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2)组内学习。2.交流反馈学习效果。(1)多音字。(2)轻声字。如金子(jn zi)的“子”。(3)易读错的音。结(ji)果埋(mi)头谋(mu)生倾(qng)盆大雨即(j)将绿茸(rng)茸附(f)近(4)出示词语(电脑显示),请你读一读。扫兴即将买卖装扮蜂拥而至坑坑洼洼谋生唯一松软失望一无所获倾盆大雨若有所悟希望(5)把你不懂的词语与同学交流。淘金:用水洗的方法从沙子里选出沙金。扫兴:正当高兴时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而兴致低落。河床:河流两岸之间容水的部分。也叫河槽或河身。失望:感到没有希望,失去信心,希望落了空。因为希望未实现而不愉快。蜂拥而至:像蜂群似的拥挤着到了。一无所获:什么都没有得到。谋生:设法寻求维持生活的门路。若有所悟:好像感悟到了什么。(6)说说你是怎样记住本课的生字的。教师指导。附(f):形声字。用歌谣记忆字形。买卖:买帽戴头上,卖帽十元钱。(7)指导书写。重点指导: 附 盆二再读课文1.学生先听课文录音。2.再请学生自读课文,注意把句子读通顺。初读课文,学生很容易将彼得和成群结队的淘金者混为一谈,认为他也很想发财。确实,这是人的一种本能,虽然这个理解超出“标准”,教师没有否认。于是,教师马上引导孩子将彼得和淘金者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学生发现他们有着本质的不同:彼得虽然也是抱着发财的目标而来,但他更是吃苦耐劳、持之以恒、认真工作的人。这样的引导式教学,既尊重了学生真实的思想认识,又巧妙地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让他们在课堂上感受到了真实。1.独立完成本课的生字、词语的书写。2.把课文读通顺。1.凭借课文的语言,感悟故事所包含的深刻的人生哲理。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挂图。一释题1.讲述:大家都见过金子,能说说你见过的金子是什么样的吗?(指名说出)板书:金子2.激趣。今天,我们学习课文金子。你们想了解什么?文中的金子是什么样的?彼得弗雷特是怎样面对一无所获的结果的呢?请大家打开书去寻找答案吧!二学习课文,感悟人生哲理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1)讨论。为什么大多数人一无所获,扫兴离去呢?大多数人想从地下得到金子的希望落空了,只好扫兴离去了。(2)你能读出“扫兴离去”的人的心情吗?2.指名读第二至第七自然段。(分三部分理解课文的内容)(1)第一部分(第二自然段)。指名读文。彼得弗雷特开始是怎么面对的?板书:失望(2)第二部分(第三至第六自然段)。自由读课文第三至第六自然段。六个月后,彼得弗雷特是怎样面对的?小组讨论。板书:若有所悟彼得弗雷特发现地上长出了小草,悟出了一条寻找真金的路。他为此付出了全部的精力,结果获得了劳动成果。(3)第三部分(第七自然段)。彼得的梦想实现了,那么他的梦想是什么?小组讨论。总结。(彼得的梦想是想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成果。)读一读彼得的话,并且说出自己的理解。板书:真金不无骄傲从彼得不无骄傲的话语中,可以看出彼得的“金子”找到了。他的“金子”就是用自己的劳动换来的财富。这种“金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你有什么梦想呢?说出来让大家分享。(同学们自由发言。)22金子真金失望若有所悟不无骄傲1.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在朗读中感悟:要想获得财富或成功就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朗读课文,积累语言,培养语感。通过反复的阅读,学生逐步加深了对课文语言的感悟和内化,促进了语言的积淀,并将感悟品位的文字通过激情朗读充分地表达出来。教师让学生对彼得说的话进行质疑,在质疑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通过阅读来理解课文内容,并理清课文脉络。2.理解“真金”一词。彼得最后说的这句话是耐人寻味的,也是本文的核心所在。如果生硬地来让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只会有部分学生能理解到位,所以在设计时教师充分考虑学情,创设记者采访彼得这样一个情境,让学生扮演彼得来回顾他从失败到成功的经历,从“若有所悟”的“悟”字中理解真金的含义。这种从整体入手回归整体,领悟文本核心的方法确实很有效,在课堂上,学生明白了真金的含义,他们也一定能把他们悟到的在生活实践中加以应用。1.怎样运用对比手法来揭示人物性格?文章在描写彼得弗雷特这个人物时采用了众多的对比描写,展现了他的性格特征,揭示了文章的中心。一是用绝大多数“一无所获,只好扫兴离去”的淘金者和“不甘心落空”“一个人默默地挖掘”的彼得弗雷特进行对比,体现出他不甘心失败的个性特征。二是用“埋头苦干了几个月,几乎翻遍了整块土地”的艰辛劳动和“没有发现一丁点儿金子”的结局相对比,写出彼得弗雷特失望的心情。三是用彼得弗雷特心情的前后变化进行对比:他付出巨大的劳动而一无所获,“面对着坑坑洼洼的土地,他失望了”,此刻他的心情是沮丧的;后来他留了下来,“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用来培育花苗”“终于实现了他的梦想”,他的心情又是无比自豪的。对比是一种最常用的写作方法,使用范围相当广泛。我们在写作中可以大胆地使用,如写一个乐于助人的小学生给老人让座和周围的社会青年视而不见形成对比,这样就能突出这个小学生的高尚品质。2.在阅读的过程中,只有提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才算会读书。那么,怎样才能有自己的见解呢?要做到阅读有自己的见解,应该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独立思考。拿金子这篇课文来说吧,读到“彼得终于实现了他的梦想”时,你会心有所思。“梦想”指什么呢?这时你就要联系前面的描写来思考:他来这儿的目的是什么?然后再往后读,其中写道:“我是唯一找到真金的人!我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里。”这时,你就会明白,“梦想”是指找到了“金子”,可是,“金子”在这儿又指什么呢?我们还要联系前面的内容来思考。课文告诉我们,彼得把“自己全部精力都用来培育花苗”,所以,地里才长满了鲜花,这样一联系,你就会感悟到,“真金”在这里是指勤劳、吃苦的精神。阅读有自己的见解,说明阅读有了一定的收获。讨论的时候,大家把自己的见解说一说,互相交流,互相启发,收获就更大了。附送:2019三年级语文上册 23.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苏教版教学要求1.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身居他乡、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2.学会本课的生字,能正确书写。3.能借助注释阅读另一首思乡的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难点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身居他乡、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教学课时三课时。 知识点详解 每逢佳节倍思亲 京城,即国都,首都。长安,在今陕西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点明了诗人独自一人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处境,突出了独居的时间长。唐代有个大诗人,名叫王维。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句导读:写王维离家已有两年,独自一人作客他乡,忍受着孤寂。这句话表明了什么? 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为我国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效果。段导读:交代了人物、地点。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你了解重阳节吗?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句导读:“扶老携幼”“兴高采烈”两个词表现出九九重阳节这天大街上的“热闹”情景。朗读时也要读出王维的思乡情。 王维心中更加凄凉,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种情况使王维有什么感受?段导读:重阳节到了,王维在异乡思念亲人。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zh)萸(y),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 旧时在重阳节这一天有登高的习俗。茱萸是一种有浓烈香味儿的植物,据说重阳节登高时将它插在头上,可以避邪。“总要”“手挽着手”表达了王维与兄弟们浓厚的感情。天各一方:各在天底下的一个地方。形容相距遥远,很难相见。既表达了王维对过去与家人一起欢度节日的怀念之情,又表达了他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为什么要头插茱萸?“总要”“手挽着手”表达了王维怎样的感情?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王维的回忆和想象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段导读:王维的回忆和想象。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通过一个通俗易懂的故事,简要地介绍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写作背景。王维思绪万千,提起笔来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独在异乡为异客, 重点句解析:“独在异乡为异客”中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就把那种独自在外、人地两疏的情景表达了出来,同时透露给人们一种寂寞的心情,很自然地为下面思念的内容奠定了基础。一个“倍”字,真切地道出了诗人思乡情浓。因此,“每逢佳节倍思亲”成为许多身处他乡的游子表达思乡之情的千古佳句。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用词自然却又极为凝练,表现在哪里?第二部分(第4自然段):王维真情流露,在重阳佳节思亲的情境下写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1.初读课文,能借助拼音读准字音。2.学会本课的生字,能正确书写。3.理解本课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及课后词语的意思。生字卡片,词语卡片。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有许多民俗节日,像中秋节、重阳节、端午节、春节,等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古代一位诗人在重阳节因思念亲人而作诗的情景。二揭示课文题目,释题1.板书课文题目:每逢佳节倍思亲2.解释题意。(1)“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里的诗句。诗句的意思是:每逢遇到美好的节日,就会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2)简介诗的作者。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作者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王维,山西人。三初读课文,读准生字的读音1.自读课文,读顺课文。2.检查学习效果。(1)出示生字卡片。(2)指名认读,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3.读一读本课的词语。(1)电脑屏幕显示词语。佳节重阳兄弟异乡情景登高天各一方思绪万千一年一度兴高采烈(2)指名读,轮流读,齐读。4.结合课文,理解词义。茱萸:一种有着强烈香气的植物。天各一方:指彼此相隔遥远,难以相见。思绪万千:想法很多。四指导书写(在田字格中进行)1.提示要点。插:十二笔写成。右半部的笔顺:。提示:最后一横,左连“竖”笔,右连“横折钩”笔。2.示范书写。3.学生仿写。(教师巡视)23每逢佳节倍思亲ji佳bi倍chng重f扶yu幼ci采nin念xing兄y忆d独1.以题入手,诗文相融,感受诗境。“每逢佳节倍思亲”可以说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灵魂,教师引导学生针对课文题目质疑,以题目为线索,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来分层引导学生研读故事。抓住“佳节”二字,引导学生通过品读文中的有关词句,初步了解重阳节的风俗习惯;抓住“倍”这个字,引导学生从“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重阳节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句话,扣住“更加”一词,初步感受王维无法和家人团聚的遗憾以及对亲人深深的思念。2.以“为什么王维会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个主问题来设计教学:引导学生抓住“15岁”和“已经两年了”感受王维年幼离家身为异乡客的那种孤独;通过“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和文中那个省略号,去感受王维无法和家人团聚的遗憾以及对亲人深深的思念。将“文意”与“诗境”对应起来,引导学生披文入境,自读自悟,升华学生内心的情感,为学生理解诗意作好了充分的铺垫。在教学的不同阶段,教师多次让学生朗读课题,使他们的理解感受不断深化,思想情感不断升华。1.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2.读熟课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身居他乡,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一细读课文1.范读课文。2.分自然段讲读。(1)第一自然段。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两句)说了什么?小结:这一自然段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人物。讲的是唐代诗人王维15岁离家,到京城已有两年了。齐读第一自然段。(2)第二自然段。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这一段有几句话?(四句)前三句说了什么?从哪儿看出重阳节是一个佳节?(重阳节这一天大街上很热闹,人们去登高游玩。)理解:扶老携幼家家户户兴高采烈欢度佳节,王维看了有什么感受?(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齐读第二自然段。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看到了重阳节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景象,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过渡:王维主要思念哪些亲人?具体想了哪些事?请读第三自然段。(3)第三自然段。指名读第三自然段。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四句)第一句话和第二句话说了什么?(兄弟们插茱萸,登高。)a.讲述:我们知道茱萸是一种有着强烈香气的植物。古人重阳节登高,把茱萸插在头上,据说可以压邪。这两句话是王维回忆以前重阳节和兄弟们头插茱萸登高远眺的情景。b.问:王维除了想到这些,还想到了什么?齐读第三、四句话。a.理解:天各一方(指各人在不同的地方。)b.这里的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表示王维思念兄弟们的有些想法省去不说了。)c.讲述:大家想一想,王维思念兄弟们的感情是多么的深切呀!他既想到了往日,又想到了今日;既想到自己对兄弟们的思念,也想到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这真是表现出“倍思亲”的思想感情。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思念兄弟们的感情。范读,指名读第三自然段。过渡:王维是怎样表达自己思念家人的感情的呢?好,让我们一起学习第四自然段。二学习第四自然段1.指名读第四自然段。2.这一自然段主要说的是什么?“思绪万千”是什么意思?(思绪万千是想法很多的意思。)板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3.幻灯片显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全诗的内容。4.理解。(1)“九月九日”点明了什么?(点明了重阳节)板书:重阳节(2)“忆”是什么意思?(指思念。)(3)提示:“山东”是指华(hu)山以东王维的家乡,不是今天的山东省。(4)小结:这首诗是说在重阳节时诗人思念家乡的兄弟们。(5)理解诗句的意思。我孤身一人在他乡客居漂泊,每当遇到美好的节日就加倍思念家中的亲人。我在遥远的他乡知道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头上插着茱萸远望,但唯独缺少我一个人。(6)齐读第四自然段。三总结全文1.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归纳总结。2.结合课文内容,指导学生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每逢遇到美好的节日,就会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3.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2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重阳节)1.联系生活,展开想象,体验诗情。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重在抒情,所以引领学生真正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和诗人的情感息息相通,是学生能动情诵读诗文、理解诗句含义的前提。在教学中,教师采用联系生活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了引导学生体会王维孤独在外的寂寞,教师问学生:“你有没有和王维一样的经历?谈一谈你的感受。”通过这样的提问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自然而然地移情入境,读出了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帮助学生体验诗情、走入诗人内心的另一个好方法就是引导他们展开想象,让学生想得更远,悟得更深。为了使学生体会王维的“思亲”之情,教师可以创设几种特定的情境:如“时间过得可真快呀,一晃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大街上”让学生想象大街上热闹的情景,而王维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2.讲写结合,训练表达。由于是由文入诗,文中的意思与诗中的意思大概一致,在学生理解课文中与之相对的诗句后,教师相机安排一个讲写结合的训练。先让学生结合文中的句子或自己的话来说说每一句诗的意思。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动笔写写每句诗的意思。这一说一写,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符合语言训练的规律。著名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曾说:“要带领学生在语文课堂里走一个来回。”“来”就是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回”就是从思想内容再到语言文字。前面部分是学习文章引出思乡之情,后面部分讲写结合则是由思乡之情回到语言文字的训练。1.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2.把“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讲给家人听。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古诗。3.完成课后练习。词语卡片,放大的田字格纸板,幻灯片。一检查学习效果1.指读、抽读、齐读词语卡片。2.指名读课文。3.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二指导书写1.幻灯片显示字样2.告诉学生:在用钢笔描红时,注意每个字的字形结构,同时注意执笔方法和运笔时笔画的轻重。3.学生书写,老师巡视。三指导造句1.幻灯片显示课文原句。(1)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2)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2.理解词义。(1)重阳节:我国传统节日,农历九月初九。在这一天有登高的风俗。(2)兴高采烈:兴致高,情绪热烈。3.口头造句。(1)小组内讨论。(2)说给大家听。重阳节到了,爷爷和奶奶一起去香山登高。春节到了,我和妈妈带着礼物,兴高采烈地去给姥姥拜年。四小练习1.请将传统节日与传统食品用线连起来。2.组词。(幻灯片显示)(1)多音字组词。(2)形近字组词。(3)同音字组词。学习完课文,体会思想感情之后,教师设计了课外延伸这一环节:思乡之人何止王维一人?从古至今只要是漂泊在外的游子都会思念家乡和亲人。请读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这一环节教师先让学生自由朗读,找出思乡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最后齐读,达到情感共鸣。以一个思乡主题,引出一组思乡古诗,让学生认识更多的同类古诗,最后还安排学生搜集其他思乡之情的各种文体的文章,在班上交流,使阅读量的积累达到质的变化,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让“经典”诗文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拉近。学生可以直接从大量的语言材料中感受古诗的规律和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逐渐对古诗学习产生兴趣。用诗文诵读等形式让学生增加自己的积累,丰富学生的知识,促进学生的发展。1.完成书面造句。2.完成多种形式的组词练习。1.作者介绍王维(701?761),唐代诗人、画家。字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上海公务员行测考试真题-B卷
- 艺术品鉴真保障承诺函7篇
- 初级汽车维修工试题
- 常州2025事业编招聘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卷2
- 2020年复旦大学金融硕士考研参考书及历年真题解析
- 行政办公文件存档指南于公司档案
- 工作规范验证真题汇编题库河南省焦作市(含答案)
- 口腔内科学-1试题
- 会议议程策划与效果评估工具
- 2025-2026学年四年级英语上册 Module 4 The world around us Unit 10 Around my home说课稿 牛津沪教版(三起)
- 企业创新风险管理与技术创新
- DB50-T 867.48-2023安全生产技术规范 第48部分:医疗机构
- 临床实践中的医学伦理问题
- 医疗质量每月检查记录表
- 高一家长会课件10(共47张PPT)
- 《观潮》语文教学PPT课件(3篇)
- 银行异地工作调动申请书
- 2023-2024学年四川省甘孜州小学语文二年级期末评估考试题
- GB/T 32322.1-2015滚动轴承直线运动滚动支承成型导轨副第1部分:1、2、3系列外形尺寸和公差
- GB/T 19017-2020质量管理技术状态管理指南
- 《桃田贤斗个人分析(论文9000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