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年(春)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1课古诗二首题西林壁教学设计冀教版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2.过程方法目标:学习如何让解读诗歌。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热爱古诗文,学会全面看待问题。教学重点通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教学难点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课时安排:1课时相关资料背景资料: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描写山的诗歌: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2.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3.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4.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5.望庐山瀑布大林寺桃花教学过程一、导语(由介绍诗人入手)师: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光辉灿烂、历史悠久,灿烂的古文化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值得后世人们的不断探索,反复学习。而古诗文则像是这个巨大宝库中的一颗璀灿的明珠,熠熠生辉,永放光芒,创造出这光辉文化的先人们更是名垂千古,令人佩服,今天老师就带你们一起认识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出示:宋苏轼)1.简介苏轼(重点介绍他的成就及诗风)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其中的一首诗。(出题解题)3.简介诗的生成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体会意境)在苏轼四十九岁时,当时已经被贬到黄州做官的他再次被贬到汝州,在去汝州上任时,途经江西庐山,庐山的奇美秀丽景色让他诗兴大发,作了五首记游诗,这首是最后一首。二、学习古诗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随着优美的音乐,我们来到了庐山,这里山高水长,云雾迷蒙,这里古木参天,鸟语花香,这里流泉飞瀑如梦似幻,我们沿着山道拾级而上,来到了西林寺,走进寺内,映入眼帘的是墙上的一首诗题西林壁(课件出示古诗)。(1)同桌互读,检查预习情况,互相指正。(设计意图:因为本首诗没有生字,学生完全有能力做到相互间指正,读好,也能落实互相学习的习惯与能力培养。)(2)指名读,师作适当的鼓励评价。(3)全班齐读古诗。2.再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学习任务:A、根据“注释”试着说说每句诗的意思。(小组要说明自己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B、在学习过程中,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大家一起解决。(师巡视,对各小组的学习作必要的指导。)(2)反馈小组学习情况师:刚才大家的讨论非常热烈,现在老师想听听来自各小组的汇报,告诉老师你们读懂诗意了吗?小组运用了什么好办法理解诗意的?(指名各小组代表说,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及时表扬、推荐好的方法)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抓住“岭”、“峰”的不同概念体会庐山景象的多变。让学生运用简笔画描述。岭峰(根据学生的感知特点,形象认识能较快帮助他们区分理解。)出示小练习1)在括号里填上表示“看”的词语在远处_, 在近处_,在高处_,在低处_,庐山的景象各不相同(此项练习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快速理解诗意,降低理解难度,同时又落实了语文知识的积累与运用。)(2)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庐山的变幻莫测)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3)指名读读这句诗,并说说诗意。理解“缘”并指导写法。纟缘(右上部分是两笔:撇折横折)师:此山是指哪儿?作者为什么会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生:因为他就在庐山之中。生:因为他就在庐山之中,所以视力受限,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生:因为他离庐山太近了(4)指导朗读,要求读出作者感慨的语气。3.复读古诗,结合实际体会诗中所含的哲理。(1)师:同样的一件事物,可是在不同的角度却有着不一样的样子,你们有过和作者一样的感受和经历吗?(生结合实际举例说说)那么,你们认为作者仅仅只是在说庐山吗?你们从中受到什么启发了吗?(有了前面的例子作铺垫,学生很快就能说出:要想全面认清一个事物,必须要全面地、客观地认识,多角度观察。)(2)出示练习2看不清庐山的真正面目,是因为_,因此,我们要_就要_。(悟出的道理)(设计意图:强化难点的突破,变深奥的道理为学生的内化动力。(3)指导朗读。4.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5.小结。附送:2019年(春)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2课一个新家教学设计1冀教版教材:冀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单元:生活哲理板块: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篇课文写了爷孙俩在森林里的发现,全篇以人物对话为线索,向我们介绍在一棵枯树周围生活着许多新的生命,有美丽的啄木鸟、小松鼠、猫头鹰、林貂,还有鲜红的草莓、新鲜的木耳、肥壮的蘑菇,展示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而画面的背景就是这棵死去的大树。在生命与死亡的强烈反差下,我们感受到的不是死亡的恐惧和无奈,而是生命的希望和力量。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5个生字,掌握10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正确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自然界中生命之间相互依存的和谐关系。学会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同时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2.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在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引导下,调动起学生的生活积累,引起情感的共鸣,理解课文内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自然界中生命之间相互依存的和谐关系。学会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重难点分析:l 本课生字比较多,主要在学生自悟的基础上进行自主交流或教师点拨来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可以借助字、词典来理解,还可以在阅读中联系上下文加以理解。l 这篇课文对话较多,应重视对话朗读练习,理解课文内容,体味作者的情感是文章的难点,教学时引导学生读进去,抓住重点词、句读出相应的情感,以语感引发情感,以情感带动语感,尝试达成声情一致的朗读能力。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与设计说明:教学设计设计说明第一课时 一、质疑课题,导入新课。(一)教师板书课题:一个新家。学生就课题提问。交流预设:这个新家指的是什么? 这是谁的新家?一个新家是什么样子?为什么说是一个“新”家?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选择有价值的问题进行读书解答。(二)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一)课件出示初读课文要求: 1.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读起来困难的地方多读几遍,最后达到读正确、读流利。2.遇到不懂的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也可以借助工具书把它弄明白。 (二)教师检查学生初读情况。 1.教师指名朗读课文并正音。2.课件出示词语:林貂、残骸、灌木、抚摩、猫头鹰、又甜又酸、粪便。3.学生在文中将带有这些词语的句子找出,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然后进行全班交流。“灌”和“罐”、“摩”和“磨”等字可以通过对比联想记忆。“粪”可采用熟字部件合并法记忆字形,拆成“米”和“共”来记。 4.学生自由练读词、句,指名练读。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一)小组讨论如何记忆本课生字的字形,如何把字写好看。出示课件左右结构:壮、抚、肥、残、颗、帽、刺。上下结构:粪、窝。半包围结构:趣。“壮”:注意右半部分不要写成“土”。“刺”字的左半部分不要写成“束”。“趣”、“窝”、“粪”等字要写紧凑。(二)学生独立练习书写。四、再读课文,解决学生针对课题提出的问题。(一)再读课文要求:出示课件1.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2.同学们边听边思考:这个新家指的是什么? 这是谁的新家?(二)全班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交流预设:出示课件新家指的是一棵枯死的大树。这是猫头鹰、林貂、松鼠、啄木鸟,还有鲜红的草莓、新鲜的木耳、肥壮的蘑菇等的家。五、作业。查阅木耳、蘑菇、草莓的生长条件和文中提到的小动物的生活习性。第二课时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一)检查学生生字认读情况。(二)采取分组方式朗读课文。检查学生朗读情况,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做好铺垫。(三)全班交流查阅到的木耳、蘑菇、草莓的生长条件和文中提到的小动物的生活习性。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说明并进行课件展示。 二、读中感悟,深入品味。(一)品读课文要求:出示课件1.学生在小组内自由分角色朗读课文,边读边想:一个新家是什么样子?为什么说是一个“新”家?2.针对这两个问题在文中勾画出相关的词句,然后全班交流。(二)教师引导学生针对“为什么说是一个新家?”抓住关键的词句来交流自己的感受、体会。交流预设:出示重点语句的理解课件1.小孙子说:“我原来以为它死了以后就没有什么用途了,其实并不是这样。”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新”字的含义,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棵已经死了的树是什么样的。由此跟进,引导学生找出大树死后待在地上还有哪些作用?2.一棵大树死了,更多的生命在这儿住下来,不仅有动物,还有植物。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课文有关的语句,结合课前同学们查阅的资料,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理解自然界中生命之间相互依存的和谐关系,再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对大树的情感。教师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指导。3.老爷爷望着这棵成为动物新家的大树,望着这片长满草莓、蘑菇的土地,欣慰地笑了。教师引导学生推想老爷爷为什么笑?他可能会想些什么?如果是你看到这样一个新家,你会怎样?在想象中加深对课文蕴涵的道理的理解,在生命与死亡的强烈反差下,我们感受到的不是死亡的恐惧和无奈,而是生命的希望和力量。三、学习完课文谈感受。交流预设:出示课件学生有可能从不同的角度来谈。如从大树的角度谈它的奉献,谈大树生活得有意义;从“家”的角度谈动物、植物相处的和谐、大家庭的和谐;甚至谈人应该从中受到启迪,学习大树的精神等等。教师应该给予充分地肯定,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联系课文中的具体内容来谈,不要脱离课本空发感想。四、拓展延伸,积累实践。出示课件(一)写写你在生活实际中的发现。(二)可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或以表演课本剧的形式,加深对文章内涵的理解。 从学生的困惑入手,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思考,寻求答案。这也和本课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探究意识的情感教育目标相吻合。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同时检验学生运用工具书的能力,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继续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能力。体现了阅读的层次性,让学生进一步走进课文,知道课文的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行政法学课堂迁移学习探讨试题及答案
- AI+金融应用行业前景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 行政管理的职业道德规范及试题答案
- 网络环境变化对管理的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文化产业金融政策环境分析:融资渠道拓展与产业转型升级路径
- 入股房地产协议书
- 个人供用水协议书
- 修建机耕道协议书
- 价格监测点协议书
- 中专升大专协议书
- 一年级下册《读读童谣和儿歌》试题及答案共10套
- 中国车载冰箱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研究报告
- 道德与法治《我们的衣食之源》教案教学设计(公开课)四年级下册
- 《高级护理实践》课件
- Unit6 Living History of Culture同步梳理-【中职专用】高三英语寒假自学课(高教版2021·基础模块3)
- TL-PMM180超低烟尘使用及维护培训
- 基于UG的汽车安全气囊盖注塑模具设计
- 华中师大一附中2024届高二数学第二学期期末综合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 30题中国民航机场消防员岗位常见面试问题含HR问题考察点及参考回答
- 动车乘务员和动车餐吧乘务员培训内容
- 寄生虫的预防 小学生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