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春)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植物的“感情”教学设计冀教版 .doc_第1页
2019年(春)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植物的“感情”教学设计冀教版 .doc_第2页
2019年(春)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植物的“感情”教学设计冀教版 .doc_第3页
2019年(春)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植物的“感情”教学设计冀教版 .doc_第4页
2019年(春)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植物的“感情”教学设计冀教版 .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年(春)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植物的“感情”教学设计冀教版文本细读:植物的“感情”是一篇科学小品文,作者通过讲述生动、有趣的事例介绍了植物神奇的“感情”。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课文第一自然段指出“植物似乎也是有感情的”,这与人们平常认为的“草木无情”的常理相背。容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课文第二自然段列举了含羞草、向日葵、西红柿三种植物是有“感情”的,而且不同的植物表现的感情不同,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接着文章重点介绍了植物之间的“感情”既丰富又奇特。课文第三自然段进行了概括说明。“萎靡不振”“和睦相处”点明了植物有着鲜明的爱憎感情,说明了植物间相处的两种不同情况。课文的第四、五、六自然段就围绕这两种不同的情况进行了具体的说明。“大豆和玉米是一对好邻居;棉花特别欢迎大蒜在身边。”“黄瓜讨厌西红柿,喜欢菜豆角做伴;铃兰花和丁香花势不两立而喜欢勿忘我作邻居。”“谷子与水果长时间在一起,谷子霉烂而水果干瘪。”你看,不光植物之间有感情,就连植物的果实之间也有感情。植物之间为什么会有感情呢?文章第七自然段回答了这一问题,这是由于植物有一种生长的本能:1、汲取自己所需要的养料,排斥对自己生长不利的因素。2、外界的能量对植物新陈代谢有影响。这一部分讲的是植物有感情的本质,与前面讲的植物有感情的表象是有着密切联系的。文章从表达上,运用了列举数字、举例和比较的说明方法,介绍了植物神奇有趣的“感情”,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正确认读本课13个生字,掌握13个生字。了解“萎靡不振”“和睦相处”“势不两立”“新陈代谢”这些词语的意思,掌握“曲”和“给”多音字的用法。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在读课文的同时,了解植物神奇的“感情”,培养学生观察、了解大自然的兴趣。过程与方法目标: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2.通过朗读训练,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们了解植物的“感情”,培养学生观察、了解大自然的兴趣。教学准备:课前让学生搜集资料,了解植物生长方面的有关知识及植物之间相互影响的事例。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揭课导入:(板书课题:植物的“感情”)师:“同学们,人有感情,其实植物也是有感情的,只是它的表达方式与我们人类不同,你知道那些植物是有感情的?”(学生交流课下搜集的资料)2.师:让我们共同走进课文去看看植物“神奇”、“有趣”的感情吧!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1.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问同学、查字典等。2.用生字卡片出示文中的生词,指明读,开火车读。3.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如:“含羞草”、“丁香花”、“货轮”、“棉花”可以借助图片帮助理解;“迅速”、“较浅”、“讨厌”、“竞赛”可以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自己理解;如:“恰恰”一词可以让学生找出有关的句子,进行换近义词的方法帮助理解;如:“促使”、“供给”可以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另外学生有可能提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如:“萎靡不振”、“和睦相处”、“势不两立”、“新陈代谢”、“干瘪”、“霉烂”“窒息”等放在文本中理解。4.检查读文情况:教师指名学生读课文,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指名逐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只有读正确、读通顺才能更好的理解课文。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1.教师引导学生读课文,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边读边画出自己感兴趣的语句。2.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看法。3.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进行交流,即文中语言文字的品位与理解。(引导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交流,也可读书中的句子)A 我明白了含羞草、向日葵、西红柿三种植物是有“感情”的。(请学生找出有关的句子反复读,体会植物奇妙的感情)B 我明白了有的植物碰到合不来的伙伴会萎靡不振。农民就给它们安排能够和睦相处的邻居。师问:“你怎么知道的?找出相关的句子!”(引导学生读46自然段)4.在理解课文的同时理解刚才那些不明白的词语。5.问:“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引导学生说出,1植物为什么有感情呀?2题目中的感情为什么加引号呀?)学生讨论后交流。6.整体回顾全文。7.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你有什么想对这些植物说的吗?(引导学生说出它们的感情很神奇、可爱、有趣、奇特等)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1.注意读准“较”(jio)、“供”(gng)“曲”(q)的读音。指导书写时,注意“迅”字的比画书写顺序。“勿”不要写成“匆”,“柿”右半部分是“市”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把学生知道的其它植物的感情说一说。附送:2019年(春)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1课古诗二首教学设计1冀教版教材:冀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单元:生活哲理板块: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登鹳雀楼是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名篇。这是一首登高望远诗。寥寥数语,把景色写得浩瀚壮阔、气魄雄浑,放眼宇宙之无限,寓寄哲理之深沉。后两句被人们看做是追求理想和崇高境界的象征,追求更高目标、争取更好成绩的激励语,也成为许多有志之士追求理想境界的座右铭。 题西林壁从整体上概括地抒写自己浏览庐山时的总体印象,从中生发出一定的生活哲理,正如一句格言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诗写得巧妙别致,深入浅出,充满智慧。知识与技能: 1.掌握7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涵的哲理。3.能背诵并默写这两首古诗。过程与方法: 1.学生自主识字。 2.通过朗读诗歌,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诗歌的理解。 3.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4.想象诗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涵的哲理。培养学生热爱中国悠久文化,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重难点分析: 理解古诗的意境是本课的重难点,主要采用读、想、议、画、写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课前准备: 学生:查阅鹳雀楼、庐山的资料。教师:课件。教学过程与设计说明:教学设计设计说明第一课时(学习登鹳雀楼) 一、导入新课,破题质疑。(一)教师板书课题:登鹳雀楼。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说说自己想要提出的问题和对题目的理解。交流预设:作者登上鹳雀楼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作者带着怎样的感情写这首诗(二)学生简要介绍鹳雀楼,并根据自身经验,谈一谈自己登高的经历,感受是怎样的?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进行适当地补充、引导。课件展示鹳雀楼的介绍 (三)简要介绍作者王之涣,走进课文。课件出示作者介绍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一)教师范读古诗登鹳雀楼,提示学生要注意读出诗的节奏。课件出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二)课件出示初读要求:1.借助工具书,读准生字字音。2.自由朗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三)教师检查学生初读的情况。1.指名朗读古诗。2.交流学生读不懂的字词的意思。3.在理解字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交流预设:课件出示第一句写一轮落日正金光夺目,在连绵起伏、苍苍莽莽的群山西面缓缓落下,在世界的尽头渐渐隐没。第二句写诗人面对流经楼前的滚滚黄河的滔滔大浪,视线跟随黄河水向远方伸展,虽不能目击黄河入海的情景,却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好像看见黄河一路汹涌,气势磅礴,流入大海。三四句写诗人欲登高望远,若想看到无穷无尽的美丽景色,就应该不断的向上攀登,迈上更高的一层楼。三、再读诗句,入境悟情。(一)课件出示再读诗歌要求:1.学生再读诗歌,在文中勾画出表示动作的词、表示颜色的词、表示数量的词。2.根据诗意展开想象,把想象的景物画下来,体会作者的情感。3.小组讨论、思考这首诗蕴含的哲理。(二)课件出示填空题,学生填写。1.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依、尽、入、流、目、上)。 2.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白、黄)。3.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千里、一层)。(三)展示学生的画作,学生带着感情朗读诗歌。(四)学生交流这首诗表达的作者情感及诗中蕴含的哲理。课件出示交流预设: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高瞻远瞩的博大胸襟,暗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看得全的哲理。四、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课件出示)。1.读出诗的节奏韵律。2.根据诗的字面意思想象诗的意境。3.体会作者的情感及古诗所蕴涵的哲理。4.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五、拓展延伸。出示课件(一)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二)根据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写一写“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句诗会在什么情况下使用。第二课时(学习题西林壁)一、回忆上节课内容,导入新课。(一)背诵登鹳雀楼,思考:这首诗蕴涵了怎样的哲理。(二)交流查阅的庐山的资料,教师展示庐山课件,引导学生感受庐山的美丽风景。(三)教师介绍诗人苏轼。课件出示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大文学家、大艺术家,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对后世影响很深。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擅长行书、楷书。他的诗词,挥洒自如,明快豪放,善于运用新鲜的比喻描写山水景物,善于从常见的事物中揭示深刻的道理。二、根据上节课总结的学习古诗的方法,进行小组合作,自学古诗题西林壁。(一)明确学习任务:出示学习任务课件 1.初读古诗,认识生字,读出诗的韵律。小组内互评。 2.理解古诗的大意,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把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勾画出来,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二)教师在小组学习时进行适当指导。(三)教师检查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1.指名朗读古诗。出示课件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2.交流古诗大意:出示课件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其他方向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认不清楚庐山本来的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处庐山之中。三、体会作者在这首诗中蕴涵的哲理,并谈一谈在什么情况下会运用到这个道理。交流预设:从中说明了一个道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课件出示 四、再次领略庐山、鹳雀楼的美丽风光,谈感受,教师指导学生配乐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五、学习本课生字。“缘”字要认真观察结构、笔画,注意把字写紧凑。“岭”和“峰”这两个字可以在比较中学习。“庐”是个半包围结构。六、拓展阅读。出示课件(一)背诵并默写登鹳雀楼、题西林壁。(二)很多古诗都蕴涵着哲理,查找几首这样的古诗,先积累在采蜜集中,然后背诵。(三)在历史上关于苏东坡的故事有很多,课下也可以读一读。就题目质疑,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以及梳理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教师的范读将学生带到学习古诗的语境中。明确学习目标,通过不同层次 的朗读,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读书好习惯。 这首诗主要采用读、想、议、画、写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在老师的引领下明白学习古诗的方法并进行总结,为学生自学古诗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让学生对知识有整体的回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