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春)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8课《三人行》(简单引导)教学设计 冀教版.doc_第1页
2019年(春)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8课《三人行》(简单引导)教学设计 冀教版.doc_第2页
2019年(春)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8课《三人行》(简单引导)教学设计 冀教版.doc_第3页
2019年(春)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8课《三人行》(简单引导)教学设计 冀教版.doc_第4页
2019年(春)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8课《三人行》(简单引导)教学设计 冀教版.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年(春)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8课三人行(简单引导)教学设计 冀教版教学目标:1、理解“视死如归、匍匐、无边无垠”等词语,并自觉积累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文中令人感动的情节,体会人物形象与作者蕴涵在其中的情感。3、了解红军过草地的艰难困苦,学习红军战士为了救助战友、为了革命的胜利无所畏惧,勇于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4、理解课文的结构特点,学习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体会自然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教学重点:了解红军过草地的艰难困苦,学习红军战士为了救助战友、为了革命的胜利无所畏惧,勇于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教学难点:理解课文的结构特点,学习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体会自然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教学过程:一、诗歌导入,情境渲染。1、背诵毛泽东长征诗。2、同学们,你们了解长征吗?谁能结合自己查找的资料来谈一谈,或者是你知道哪些长征故事。3、是的,长征是世界军事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一个由伟大的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奇迹。同学们可知道,在这个奇迹的背后,是红军战士历尽千难万险,是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金色的鱼钩、一袋干粮、倔强的小红军等都催人泪下。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走进一个感人的长征故事板书:8、三人行。文章的作者是王愿坚,谁来结合自己查找的资料介绍一下他。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并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2、检查反馈,认读容易读错的字音和部分新词。3、用自己的话简单的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三、整体感知,领悟情感。中心话题:请同学们认真的阅读课文,想一想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三个人坚定的走下去的?你是从文章的什么地方体会到的?结合有关词句说一说自己的理解,并在小组里交流讨论。1、自主探究。2、小组讨论。3、集体交流。支持他们走下去的力量就是是对战友的关心和负责,是对革命的忠诚,是他们心中那从未改变的坚定的革命信念。4、文章最后几句写景的句子,在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 四、拓展延伸。读了课文后,你受到了什么启发?或者你有什么想说的话,课下写下来。附送:2019年(春)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9课寓言二则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冀教版教材分析:这两则寓言故事篇幅短小,但情节完整、叙事生动、语言明白如话,有很强的艺术魅力。揠苗助长出自孟子公孙丑上。讲的是宋国有一个农夫,总是担心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帮助禾苗长高了,可把自己累坏了。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已经全都枯死了。这个故事后来演变为人们常用的一句成语,也作“拔苗助长”,它的出处就是这则寓言故事。它告诉人们:任何事情都有它们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这些规律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只能认识它,利用它,不能违背它,改变它。违反了客观规律,光凭自己的主观意愿去办事情,尽管用心是好的,但结果必然碰壁,把事情办坏。在这则故事中,“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一句引出了故事的主人公,交代了事情发生的起因。“苗则槁矣”则交代了故事的结局。“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寥寥数语便刻画出写了“宋人”疲劳奔忙,自以为是的愚蠢形象。特别是“芒芒然归”的疲惫不堪与“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的得意洋洋、自以为有功的鲜明对比,以及两次使用的感叹号,都更加突出了宋人的蠢笨,可笑、可气、可叹。课文没有具体描绘宋人揠苗的具体情境,而“其子趋而往视之”几个字里又包含着几多无奈,几多心疼,几多焦急都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讲的是楚国有个人乘船渡江,他佩带的剑掉到了江里。他急忙用刀在船上刻了个记号,说:这里是我的剑落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他从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船已经航行了,但是剑没有航行,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这个故事后来也演变为人们常用的一句成语,用来讽刺那些办事拘泥固执,不知变通的人。这则寓言一共三句话,先交代了故事的起因、经过与结果,接着点明找不到宝剑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发表了议论“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此为原因;作者因此大发感慨“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揠苗助长”、“刻舟求剑”都是古人做的蠢事,但在今天的生活中,违反规律、急于求成、不努力做事却心存侥幸的人和事依然存在。因此本课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在学习时应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感悟。教学建议:小学阶段的文言文并不是很多,课程标准在高年级的阅读要求之一是:“阅读程度适合的文章,能理解主要内容”。因此,学习本课要坚持以读为主,重在感悟:一是注意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二是对照注释或通过查阅工具书帮助学生理解寓言的主要内容,三是明白故事中所揭示的道理。1、教师范读,让学生试读课文。2、指导朗读,让学生把句子读正确,读流利。在反复读文中,初步弄懂句子的意思。在学生练习朗读的过程中,不仅课堂上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朗读时间,教师还要加强指导。两则寓言的朗读,除了需要正确停顿、突出重音外,还应注意语气和节奏。如:“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予/助苗长/矣”;“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3、在熟读的基础上,把句子的意思连起来,练习讲寓言故事。最后,讨论、理解寓意,并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1)宋人可笑在哪里?从这则寓言联系生活想开去,你能悟出寓言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举出实例说一说。此环节可结合语境想象理解,如借助关于“急”的成语(如急于求成、急不可待、操之过急)小结内容,引导学生多角度展开想象,体会农夫做法的愚蠢,并表达自己的观点。(2)楚人为什么求不到剑呢?你想对他说些什么?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