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六年级语文下册 螳螂捕蝉 2教案 苏教版.doc_第1页
2019-2020年六年级语文下册 螳螂捕蝉 2教案 苏教版.doc_第2页
2019-2020年六年级语文下册 螳螂捕蝉 2教案 苏教版.doc_第3页
2019-2020年六年级语文下册 螳螂捕蝉 2教案 苏教版.doc_第4页
2019-2020年六年级语文下册 螳螂捕蝉 2教案 苏教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2020年六年级语文下册 螳螂捕蝉 2教案 苏教版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七个生字,理解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理解“其”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指代的不同内容。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展开想象,创造性地复述课文。4.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时,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瞻前顾后,通盘谋划。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文章所蕴涵的道理,展开想象,创造性地进行复述。教学难点:理解“螳螂捕蝉”和“吴王伐荆”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教具准备:计算机课件。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目的:1.学会生字新词,理解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理解“其”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所指代的不同内容。2.指导有语气地朗读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故事所蕴涵的道理。4.正确地评价少儒子这个人物。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故事所蕴涵的道理。教学难点:课件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一篇古文螳螂捕蝉。还记得我们都学过哪些古文吗?我们是怎样学习古文的呢?(回忆学过的古文,复习学古文的方法。)所学过的古文有狐假虎威、滥竽充数、刻舟求剑等学古文的方法:(1)多读。(2)看注释,查字典,理解重点词的意思。(3)在理解每句话的基础上,明白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4)查阅有关资料。二、按预习要求逐项检查预习情况。(一)、课件出示预习要求:1.读课文,查字典,看注释,对照译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2.结合上下文讲一讲每个“其”字的意思。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提出不懂的问题。4.查阅有关资料。(二)、逐要求进行检查:1.通过课外查阅资料,关于这篇文章的出处和作者你有哪些了解?(1)学生介绍有关资料。(2)老师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进行补充。 刘向是汉高祖刘邦的弟弟的后代,属于汉室宗亲,所以他特别关心汉王朝的兴衰,他著名的两本书新序和说苑都是专供帝王阅读的书籍。主要目的用于劝谏。如果同学们想了解的更多,可以到图书馆去借阅新序?说苑选译。说苑一书共20卷,螳螂捕蝉是其中第九卷“正谏”中的一个小故事。作者刘向写这个小故事能给人以怎样的启迪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2.检查朗读:(1)谁愿意第一个把课文朗读一遍。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读的是否正确、流利,停顿是否合理。(2)评读,再指读。(3)练习读出一点儿古文的味道。A老师示范读第一句。B学生体会读。C指名读,齐读。3.检查字词的理解。(1)结合上下文理解“其”字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课件显示整篇课文,“其“字加点)A.文中这么多的“其”字你们都理解了吗?谁能一边读课文一边说说“其”字在不同句子中分别指的是谁或什么?(指一人说)其他同学作裁判,看他和你理解的是否一样,如果认为他说的不对,可以随时举手订正,看谁判断准,反应快。B.理解了这么多“其”的意思,你有什么发现吗?(课件把所有带“其”的句子及解释全部显示)引导学生发现并了解同样一个“其”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所指代的事物是不同的。在古文中像这样的字或词很多,它需要我们结合上下文才能理解,这是我国古代文学语言艺术的一大特色,同学们以后还会深入地学习。(2)检查注释中没有的、必须通过查字典才能理解的重点字词的意思。子(你)是(这,此)务(追求)悲(动听)(学生逐个讲解自己所查的重点字词的意思,课件重点出示这四个字的意思。)注:“悲”在汉语词典和新华字典中均没有“悲鸣”的解释,学生大多选“悲哀”,这里老师须引导学生理解“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此时它不但不悲,反而是在唱着动听的歌,这“动听”的意思是从古代汉语词典中查到的。有许多字古今的意思差异很大,所以同学们要想深入学习古文还要预备一本工具书古代汉语词典。4.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1)自己练习。(2)指名讲故事内容。(3)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三、提出不懂的问题:1.老师把学生所提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1)少孺子为什么讲“螳螂捕蝉”这个故事?(2)吴王为什么不杀少孺子反而说“善哉”?2.学生小组合作,展开讨论,解决这两个问题。(可结合课外资料谈)3.全班交流(1)少孺子为什么要讲“螳螂捕蝉”这个故事呢?我们先来看一看这个故事(课件显示“故事”)。(2)学生结合当时的形势来说一说。(课件显示“春秋形势图”)A.学生谈。B.引导学生找出“螳螂捕蝉”和吴王伐荆这二者最根本的相同点是什么。(找出书上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C.老师操作课件,并给予进一步补充:如果吴王为了夺取地盘而攻打楚国,就可能使吴国遭到巨大损失,甚至丢掉整个江山。可见少孺子对当时的形势看得非常清楚。D.少孺子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劝阻吴王不要攻打楚国,要考虑周到,通盘谋划。)E.既然目的是这个,直接向吴王讲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用讲故事的方式呢?他当时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想象少孺子听了吴王“敢有谏者死!”这个命令后的心理活动,认识到直谏不行,不见又不忍心眼看着自己的国家白白地葬送。所以他才故意地“怀丸操弹,游于后园,”故意地“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就是要引起吴王的注意,趁机讲这个故事。一切的一切都是他精心安排设计的,足见他用心良苦。)(3)吴王为什么没有杀少孺子,反而说“善哉”呢?A.少孺子的目的达到了吗?读读书上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意思?(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B.吴王说:“好啊!”他在夸赞什么?(1)少孺子聪明(2)少孺子机智、勇敢。(3)少孺子忠心爱国。C.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理解吴王在夸赞少孺子的同时还在为自己没有攻打楚国而庆幸,为国家有少孺子这样的栋梁之材而自豪。所以他由衷地说了一句“善哉!”(生读)应当重重奖赏的忠臣,能杀吗?不能。四、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课文。1.吴王决心伐楚,态度极其坚定时,他是怎么说的?A.学生自读B.学生体会读。C.指导学生有语气地读D.全班体会读2.指导学生对比朗读吴王的话。A.指名前后对比读。“敢有谏者死!”“善哉!”B.全班对比读。C.师生合作对比读。3.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与理解自由朗读全文。五、学生谈学完这篇课文后的收获或体会。A.可以谈对课文道理的理解。B.可以谈对文中两个人物的看法。六、教师小结,布置作业。同学们的感受很深,这正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一直流传至今的原因。回去以后把它背下来;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和同学一起合作,编排一个课本剧;也可以发挥想象,练习创造性地复述。附送:2019-2020年六年级语文下册 螳螂捕蝉 3教案 苏教版教材分析: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被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劝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顾不到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全文分“准备攻打楚国少年巧妙劝说打消攻打念头”三部分,结构紧凑、前后照应、生动有趣、寓意深刻。学情分析:对寓言这一体裁,学生并不陌生。但学生往往只注意故事的情节,不善于思考蕴含的道理。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揭示寓意的语句,围绕具体形象的故事,理清“蝉、螳螂、黄雀、少年”间的关系,探究“眼前的利益”和“隐伏的祸患”,从而深刻理解文章内容,领悟告诉人们的道理。设计理念:在本课教学设计中,一是突出了探究性学习,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二是体现了合作式学习,学生对故事的复述、表演等,都以同桌或小小组的形式进行;三是倡导了个性化学习,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表现课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作繁琐的分析,力求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协调者、合作者和激励者。教学目标:1.情意目标: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2.认知目标: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明白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原因。3.能力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既是文章的重点,也是文章的难点。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二、学习课文1.初步感知,复述故事。少年讲了件有意思的什么事呢?请大家边听边看边想,能不能也讲讲这个故事,最好有所创新。(学生听故事录音、看多媒体演示。)同桌讲讲这一故事。指名讲这一故事,组织评议。2.理清关系,领悟道理。少年通过这一挺有意思的事,要告诉吴王什么道理呢?请在文中找出直接说明的一句话。(出示“蝉、螳螂、黄雀祸患呢!”)指名读。围绕这句话,有什么问题要提?它们“眼前的利益”分别是什么?“隐伏着的祸患”又分别是什么呢?先结合课文,根据表格提示自学,再分小小组交流讨论。 眼前的利益隐伏的祸患蝉螳螂黄雀 指名交流(边说边操作演示多媒体)。“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它们可能是怎样想的呢?你想对它们说些什么?练读“蝉、螳螂祸患呢!”吴王明白了少年要告诉他的道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呢?(a.理解:“恍然大悟”;“乘虚而入”,蝉、螳螂、黄雀,分别乘什么“虚”?其他诸候国乘什么“虚”?“不堪设想”,蝉、螳螂、黄雀分别有什么“不堪设想”的后果?b.引读:所以,吴王打消了)3.理解“方法”,体会特点。对412节,大家通过提出问题、结合课文研究问题,读懂了。请默读第3节,想想看什么问题要提?像刚才那样,同桌商量商量,能解决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