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鲁东大学本科毕业论文协调城乡关系,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刘鹏(政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05级1班)摘要:统筹城乡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大发展思路和战略举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但是,由于长期非均衡发展战略的惯性推动以及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城乡居民在收入消费、城镇化进程、社会发展水平以及制度供给方面的差距不断扩大。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时机已经成熟。因此,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关键字:城乡关系; 和谐社会建设; 二元结构; 制度创新Overall planning for town and country development,To promote the building of a harmonious societyLiu peng(School of Politics and Law,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lass1 Grade2004, 041210269)Abstract:Overall planning for town and country development is a big strategic movement in construction of social democracy harmonious society. Since the beginning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policy is adopted in China,the income level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ha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and the living standard of the Chinese people has improved consistently.However,due to the inertia promotion of the long-term non-balanced development strategy,the dual structure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other factors,the gap has been continually expanded between Chinas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n income and consumption,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social development level and the institutional supply. China has entered the medium-term development phase of industrialization of“Accelerating Agriculture by Industry and Driving Rural by Urban” on the whole,and the time of promoting the urban and rural economic and social progress is ripe.Therefore,coordinating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and narrowing the gap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promoting coordinate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implementing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and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Key words: urban-rural relationship;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society; dual structure; system innovation;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城乡关系的论述城乡关系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分工的产物。自城市产生之后,城乡关系就随之产生。马克思、恩格斯在其著作中,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城市现象做了精辟论述和总结,为理解城乡关系提供了重要理论工具。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根据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对城乡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论述。 马克思、恩格斯一直生活在柏林、巴黎、布鲁塞尔、伦敦等大城市,其思想的发展与城市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时代的城乡关系有一句很经典的论述:“现代的历史是乡村城市化,而不是像古代那样,使城市乡村化。” 由于马恩所处的时代限制,他们对城乡关系的论述集中在了城乡对立上,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若干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和不平等问题的方案。具体而言,马恩认为“城乡之间的对立只有在私有制范围内才能存在。”消除城乡对立是“消灭整个旧的分工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在城乡对立过程中,城市始终居于主导和统治地位,城市在政治上统治乡村,在经济上剥削乡村,“农业服从工业,乡村服务城市。”马恩也提出了消除城乡对立的一些设想,在共产党宣言1888英文版中提出“把农业与工业结合起来,通过把人口更平均的分布于全国的办法逐步消灭城乡之间的差别”。毛泽东同志的城乡关系理论是在结合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对吗恩德城乡关系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他比较重视城乡的协调发展,但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他的城乡关系理论也有不同的侧重点。 在革命时期,毛泽东根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政治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城市依赖农村,而农村相对自给自足的现实,提出了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最终夺取了国家政权。在取得国家政权后,我们党的任务已经发生变化,于是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农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点由乡村转到了城市。建国后,毛泽东又在1956年发表的了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了必须协调农重轻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改革开放开始后,邓小平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指出,在经济建设中要“确立以农业为基础,为农业服务的思想”他强调“中国有80%以上的人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80%稳定不稳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可见,邓小平在处理城乡关系时,认识到只有城乡的协调发展,才能推进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繁荣。十六大以后,我国的城乡关系又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在党的十六大提出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十六届三中全会将统筹城乡发展放在了“五个统筹”之首;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著名的“两个趋向”论断,提出中国已进入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阶段;在五中全会上,则正式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十七大上取消了农业税、牧业税、农业特产税等农业税收,结束了中国农民两千多年来交皇粮国税的历史;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谱写农村改革发展新篇章。二、 协调城乡关系,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这一战略举措,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我国改革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可能更复杂、更突出。要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必须正确应对这些矛盾和问题,花更大气力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大力促进社会和谐。这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前提。而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中,解决城乡关系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协调城乡关系,是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 协调城乡关系,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迫切任务。目前,我国13亿人口中农村人口占8亿,农村与城市相比,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增收缓慢,日益严重的三农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协调城乡关系,解决城乡间的发展失衡问题,已成为我国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选择。协调城乡关系,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自党的十六大以来,如何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已成为国家战略。我国先后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一系列涉及城乡关系的重要战略部署,为农村落实科学发展观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为从根本上消除城乡发展失衡问题确立了根本的解决方式和途径。协调城乡关系,还是我们党执政为民和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体现。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农民的需求层次和精神追求水平不断提高,追求科学文明的健康生活方式的愿望更加强烈,追求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风气的愿望更加强烈。但是,由于农村教育科技医疗卫生条件落后,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内容比较贫乏,方式比较单一,这种状况与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需求严重不相适应。另一方面,城市由于经济发展,空气污染日益严重、住房拥挤、交通拥堵等“城市病”问题日益严重,城乡脱节现象越来越严重。如果任由城乡差距继续扩大,不仅与我们党的宗旨不服,也必然带来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直接危害到我国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大局。因此,协调城乡关系,加快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成为我们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选择。协调城乡关系,还是保障人权的基本要求。保障公民权利是现代宪法的基本精神,是民主法制建设的核心要求。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对公民权利的保障力度越来越大,并于2004年3月的十届人大二次会议实现了“人权入宪”,但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成相间的权力不平等现象依然存在。农民的各项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还受各种旧观念旧体制的限制。当前我国城乡关系的根本问题已经凸显为权利问题。协调城乡关系,进一步保障农民的各项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是我国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不得不解决的问题。三、我国现存的城乡关系及其矛盾(一)二元制的城乡关系的成因及其概念 在现代国家,权力是合法赋予每一个人的,只要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就自然平等的享有法律赋予的公民权利。但是,众所周知,工业化、城市化经历了一个十分复杂而有特殊的过程。建国后,为了能够快速有效的恢复国民经济,实现强国、自立的目标,我国选择了照办了苏联的发展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目标的赶超发展战略。然而,重工业作为资本密集型产业所具有的基本特征,与当时的资源稀缺状况相冲突,使重工业优先增长无法借助于市场机制得以实现,为了解决这一困难,农民和农业不得不做出牺牲,成为为市民和工业进行原始积累的对象。农民作为共和国公民应当享有的平等权利被普遍消解,从而沦为在政治经济社会各个方面与城市居民明显不同的“二等公民”,形成了所谓的“二元制社会结构”。所谓的二元制经济结构,是指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家通过一系列分割城乡、歧视农民的政策制度安排而人为构建的以城镇为一元、以农村为另一元的城乡相互隔离制度体系和社会形态。在一个主权国家内,政府人为的将全体公民区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形成农民和市民之社会地位完全不平等的制度体系,这在当今世界上市绝无仅有的。(二)矛盾表现当代中国农民生活在不平等的制度环境中已经半个多世纪,对农民不平等的观念、做法和体制已渗透到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1.城乡间政治权利的不平等。首先,城乡户籍制度的不平等。城乡截然不同的户籍制度,造成了城乡二元结构。过去50年来,城乡“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划分,导致城乡居民在就业及享有社会公共服务方面差距明显。由于一出生就因父母的户籍而被确定为“农户”和“非农户”身份,公民在受教育、就业、就医、社会保障甚至在各种意外事故赔偿方面的权力都有巨大差距,并进一步导致农民这一中国最大的社会群体继续处于弱势地位的恶性循环之中。 其次,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不平等。1953年的选举法对农村和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做了不同规定,即自治州、县为4:1,省、自治区为5:1,全国为8:1.1995年选举法统一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中的农村与城市每一代表的人数改为4:1,这就意味着农村人口的选举权仅相当于城市人口的四分之一,这显然是在法律上设置了农业人口和城市人口的政治权利的不平等。2.城乡间经济、社会权利的不平等。国际人权公约和我国宪法对经济权利的那个并不像公民政治权利那么明确,而且经济权利常常和社会权力交织在一起,因此,这里讲经济权利和社会权力放在一起进行论述。 根据1966年联合国通过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国际公约,具体的社会经济权利包括:劳动权、就业权、社会保障权、家庭妇女儿童和未成年人受保护权、健康权、受教育权,这些在我国宪法也有相关规定。当前城乡居民在经济社会权力方面的不平等是相当广范的。 首先,没有平等的就业权。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公民获得物质保障所必要的权力,是生存权的基础。长期以来,国家只负责培训城市居民,而不负责农民的培训和就业。政府在统计失业人口时,也仅仅统计诚征居民失业率,而不把众多失地农民和农村众多富余劳动力统计在内。这是农民没有获得国家承认的平等就业权的一个典型标志。另一个典型标志就是所谓的“农民工”现象的存在,不是“农民”的农民,不是“工人”的工人,付出和城市工人一样的劳动,却没有任何保障,收入也比同等城市工人少很多。其次,没有平等的社会保障权。我国农民没有养老保险,没有劳动保护,没有工伤事故保险,没有失业保险刚刚起步的农村医疗保险也与城市医疗保险相分开,保险范围和比例都远远低于城市居民。由于没有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农民处于终身制劳动而无社会保障的困苦境地,这种社会保障权的不平等已超出了现代文明社会的底线。3.文化权力的不平等。首先,农民没有平等的受教育权。有人说,目前,国内存在的教育差距是社会中的最大差距,而教育的城乡差距有格外引人注目。由于农村基础教育资金严重短缺,不少地方连一幢像样的教学楼都没有,更谈不上有完善的教育设施了。而由于农村教师待遇远低于城镇教师,农村学校也很难留住人才。时下,大中城市小学一年级以普及外语教学,并开始让学生接触电脑知识,而在农村的很多地方,许多学生直到升入初中之后在开始接触外语、电脑。由于教育基础弱,使得农村学生再升学和就业是很难和城市学生公平竞争,这也进一步拉大了城乡的差距。其次,没有平等的获取和使用各种信息的权力。由于农村受经济条件、基础设施尤其是文化设施、居民文化素质的方面的限制,农民获取和接受信息的途径、程度都非常少。这对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农产品的销售,农民外出就业等等方面都产生很大制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比如,近年来发生的农民工无序流动的问题,都与此有直接关系。四、协调城乡关系,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措施(一)以观念的创新促进城乡的协调发展在现实中,有的地方观念落后,理论走在实践的后面;有的地方照搬照抄外国的经验,忽视本地的实情;这些都对我们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我们在工作中应树立统筹城乡的科学发展观,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市民与农民当做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来看待。从根本上解决“忽视农民、歧视农民”的思想,以观念的创新来促进城乡的协调发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二)以制度的创新促进城乡的协调发展。1、在农业保护制度创新方面: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实行工业反哺农业。(1)加强法制建设,构建完整的农业立法体系。在完善农业法的基础上,辅之于农业各领域的法律法规。(2)依法确保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长期稳定。赋予农民撑起而有保证的土地使用权30年不变。同时,允许农民土地合法、有序的进行流转或者作为资本入股。这样既可以解决农民迁入城市的后顾之忧,也有利于推进农村土地使用的集约化。(3)加强农业投资融资体制改革,在支农资金的结构中,强化农业工业化的投资力度。鉴于短期内政府对农业产业化的投资不可能在量上有很大提高,当前应主要着手与投资方式的改善,和引导民间资金投资农业。具体来说,首先,把一部分政府农业产业化的投资改为周转资金的形式,实行有偿无息、低息发放,支持生产,定期回收。其次,实行政策配套,即以财政资金为引导,按一定比例有集体、企业和农户等分配投入,组成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对特定农业产业化项目投资的整体。(4)进一步把科技兴农融入到农业产业化战略之中,依靠科技进步,努力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2.统筹城乡管理体制和制度,构筑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政策支持系统。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医疗制度、教育制度和就业制度等,从制度上消除二元结构,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能否取得成功的保障。主要内容包括:(1)户籍制度改革。随着经济的发展,现行的户籍制度的弊病日益明显,它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口的流动,阻碍了城市的发展,阻碍了农业现代化,不利于农村和城市的统筹发展。为消除这一障碍,应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吸引农村劳动力就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户籍被人为的赋予很多职能,跟劳动人事关系、社会福利、教育制度等紧密相连,因此户籍制度的改革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其他制度改革的成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要考虑特大城市和中小城市的不同情况。由于城市的承载能力有限,在户口迁移政策和其它相关政策的调整方面,既要确保基本政策在全国的统一,又要兼顾各地的不同情况,尤其是对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应当给与足够的自主权。允许特大城市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政策,促进城市的和谐发展。(2)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目前,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农业人口从事非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这一部分人或半农半工,或工主农辅,既不利于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也阻碍了农业的集约运营。农民之所以不愿意交出土地,主要是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留有土地,一旦在城市经营的非农产业效益不佳,可以返回农村耕种土地。因此改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免除农民的后顾之忧,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应当健全三大保障体系: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立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个人存储积累式的养老保险制度;社会医疗保险体系,逐步实行以个人出资为主,集体补助为辅,政府适当投入的城镇及农村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社会救济福利体系,逐步按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对民政救济对象实行基本生活保障。地方政府在土地征用的过程中,应在土地收益中留出一部分作为农民失地后的社会保障资金投入,并专户储存。同时也要积极引导农民参加、购买各种保险。在社会保障改革推进的过程中,关键束缚因素就是地方财政压力过大,难以投入足够的资金以推进相关福利制度的跟进,因此,国家的转移支付也相当重要。同时,对于一些相关配套问题,比如,进城农民工子女入学难问题,也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各地应取消相应限制,修改造成农民工子女入学难问题的不合理规定,使其子女能享受与城镇子女一样的受教育的权利。(三)推进城乡信息化建设。党的十四大、十五大以后,党中央提出了关于“加强领导、积极发展、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稳步前进”的24字农村文化建设方针,国家各部委连续推出了“知识工程”“民心工程”“科教兴国”“科教兴农”“送书下乡”等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对农村信息的普遍存取,扭转农村等贫困地区的信息匮乏和文化落后起到了显著作用。但由于农村文化建设的先天不足,还需要采取其他政策予以扶持。(1)采取投入倾斜政策,尤其提高乡镇村的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比例,尽可能的改善农村文化生活条件,缩小与城镇的差距。(2)出台优惠措施,引到地方资金、社会资金向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投入,改善农村的文化设施条件。可以把社会力量向农村文化事业的捐助纳入公益性捐赠范围,对贡献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保障和鼓励。(3)把农村文化建设作为一项硬指标。实践证明,农村基础文化建设不仅仅是财力问题,也是一个认识与意愿的问题。在一些贫困地区,领导对吃吃喝喝很大方,而对图书馆在内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却抠得很。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今天文化的作用没人能够否认,但是由于农村的文化基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电梯紧急救援服务合同
- 2025版汽车租赁代驾服务与车辆租赁平台合作协议
- 2025版离婚协议书婚姻解体后共同财产分割与子女抚养协议
- 航空运输业2025复苏策略研究报告:疫情冲击下的数字化转型案例分析
- 2025年分布式能源系统生物质能源应用中的能源互联网技术优化与市场拓展优化报告
- 智慧公交系统2025年发展规划与政策环境评估报告
- 2025年新型环保防水材料在建筑防水领域的应用前景鉴定报告
- 深度解读2025年绿色服装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实践与服装环保材料研发报告
- 儿童用品设计中需求导向的成长性产品设计研究
- 新能源微电网2025年储能技术储能与能源互联网融合发展趋势报告
- 《分红保险的魅力》课件
- 住建局条文解读新规JGJT46-2024《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标准》
- 叉车装卸货合同范例
- 电力设备运行与维护管理手册
- 工程审计课程设计
- 附件2:慢病管理中心评审实施细则2024年修订版
- 食品安全制度管理目录
- (正式版)SH∕T 3548-2024 石油化工涂料防腐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 医院科研诚信课件
- 小学校园安全知识
- 智慧体育公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