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秋)四年级语文上册《泼水节的怀念》教学设计 沪教版.doc_第1页
2019年(秋)四年级语文上册《泼水节的怀念》教学设计 沪教版.doc_第2页
2019年(秋)四年级语文上册《泼水节的怀念》教学设计 沪教版.doc_第3页
2019年(秋)四年级语文上册《泼水节的怀念》教学设计 沪教版.doc_第4页
2019年(秋)四年级语文上册《泼水节的怀念》教学设计 沪教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年(秋)四年级语文上册泼水节的怀念教学设计 沪教版教学目标:1.联系语境正确认读多音字,理解“魁伟”的意思,积累描写泼水节美好传说及喜庆场面的句子,进一步体会排比句的表达作用。2.抓住关键词语理解相关语句;借助提示复述阿果、阿岩和周总理相互泼水的情景。3.了解泼水节这个富有情趣的民族节日,感受总理对傣族传统的尊重,对傣族人民的热爱。教学重点及难点:抓住关键词语理解总理三次“笑”的含义,感受总理对傣族传统的尊重,对傣族人民的热爱。教学用时:2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揭题引入,了解泼水节:1、上课之前,让我们先来欣赏一组图片。看看人们正在干什么?知道这是我国哪个民族正在庆祝他们的传统节日?板书:泼水节 傣族2、解释傣族、泼水节:傣族,是主要聚居于我国云南省西双版纳等地区的少数民族,他们热爱水,被称为“水的民族”。每年的4月,到了谷雨节气,就迎来了傣历的新年,当凤凰花开遍傣家山寨的时候,傣族人民就用泼水的形式欢度自己的节日,那就是泼水节。3、解释“傣历”:老师刚才提到的“傣历”指的是傣族的传统历法,是傣族人结合本民族的特点创制的,与我们的历法不一样。因此,傣族人过新年的日子与方式与我们的也不一样。这一点,课文有注释,请你快速浏览了解。板书:傣历 4、出示词语花篮:吉祥 晶亮 耀眼 大街小巷 流淌 示意5、学习第一节:(1)引入:课文是如何介绍泼水节的呢?让我们快速浏览课文第一小节。(2)学习第一节: 自由朗读、指名读,注意多音字的读音:盛满、结出 重点指导句子,说说你的感受:出示句子:老人说,这是因为泼水节的水盛满了吉祥和幸福,泼到草木上,会开出最美的花朵;泼到花朵上,会结出最甜的果实;泼到人身上,会得到最大的幸福。A:先指导个别读,读好这三个“最”;突出最后一个“最”。是啊, 泼水节的水盛满了吉祥和幸福!让我们通过朗读,把这份喜悦和祝福带给大家,后引读。B:泼到老人身上泼到年轻人身上泼到小孩子身上这全是因为泼水节的水盛满了吉祥和幸福。板书:吉祥、幸福二、初读文本,感受喜悦氛围:1、揭题:(1)过渡:接下来,让我们把镜头回放到1961年的泼水节,那一年的泼水节是特别的!它,让我们回忆起一个人,一件事,一幕幕动人的情景,勾起人无尽的怀念(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了解大致内容,注意新词的读音。2、学习第二节:(1)过渡:1961年的泼水节是那么的令人熟悉,我们眼前又出现了喜人的画面指名读第二小节。(2)重点训练词语重组: 让我们一起仰望天空,瞧,那是一朵朵那是一片片还有那一串串节日的欢乐在空中洋溢,沿着大街小巷一齐流淌。3、质疑:还是那样的场景,为什么1961年的泼水节如此令人怀念呢?(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大意:周总理与带家人互相泼水,欢度泼水节。)4、总理怎么过泼水节?划出描写总理的语句,读一读。5、发现语句中的共同之处:反复写到总理的“笑”。第二课时三、细读文本,感知怀念之情:1、指导复述第四节,感受欢乐的情景:(1)让我们进一步走进课文,先来读读总理的第一次笑。(2)谁能简要复述文中写阿果、阿岩与周总理泼水欢笑的情景?媒体出示: 人物 表现(动作) 阿果 追击 泼 魁伟的傣家人 出现 (欢笑)泼 阿果 (笑)逃跑 那人 追赶 阿果 逃跑 阿岩 冲 泼 (解释)魁伟:身材魁梧,强壮高大。(3)看到阿岩与阿果喜悦追逐着,总理也欢笑着,与他们一起泼水,加入欢庆的活动。齐读第四小节。2、联系上下文,体会“笑”的含义:(1)过渡:在与阿果、阿岩的交谈中,总理又笑了。默读48节,联系上下文,想想总理为什么笑了。(2)交流:A、出示:总理笑着说:“我们是来过泼水节的。”他示意随行人员把伞收起来,又笑着对阿果说:“你的保镖不错呀!”点拨一:“总理笑着说”他是想告诉阿果、阿岩什么?(打消顾虑,拉近距离,表示友好与亲近)总理又想告诉随行人员什么?(要尊重傣族传统,一切要入乡随俗)板书:尊重点拨二:“总理又笑着说”其实总理早看出来了(阿果、阿岩是情侣)从总理的笑声中,你又感受到什么?(平易近人、随和)点拨三:这一笑,笑得阿果(引读,读出阿果的羞涩与甜蜜)B、出示图片和文字: 总理想起来了,用银钵舀了满满一钵净水,欢笑着,拉开阿岩的衣襟,顺着脊梁浇了半钵,又把半钵从阿果头上轻轻浇下去。点拨:总理想起什么来了?他又是怎么做的?这是为什么?(如同一位傣家的长辈,将最深的祝福送出,衷心地祝愿阿果与阿岩幸福,这份祝愿里,凝聚着周总理对傣家人的深情厚谊。)板书:真诚祝愿C、感情朗读阿果、阿岩的感动,读出省略号表达的意犹未尽的感觉四、回读喜庆语言,深化怀念之情:1、让我们再一次将镜头回到课文开头,眼前仿佛又一次出现了泼水节那熟悉的喜庆场面(回读第二节)2、结题:这份祝福,这张照片,成为了萦系总理与傣族人民的情感纽带,包含着总理对傣家人的深切热爱,令人永远怀念,一直回想到今天。板书设计: 29、泼水节的怀念 吉祥、幸福 周总理-傣族人民 (尊重、热爱) 作业设计:1.听写29课9个词语,家长签字并订正。2.完成29课上海作业。3.背诵第六单元古诗。4.预习30课(听录音,熟读课文,解决不懂得字和词语)。 附送:2019年(秋)四年级语文上册炊烟教案 冀教版教材分析炊烟讲述的是“我”与一对“山里人”的小小的邂逅。在我“又累又饿”的时候,他们盛情款待了我,并不求任何回报。女主人的热情爽朗、男主人的朴实憨厚以及他们美好的心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课文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初见炊烟,心生希望。正当“我”又累又饿的时候,看见了远方山间轻轻飘荡的炊烟,不由得加快了脚步。第二部分(2-4)盛情款待,感受温暖。通过煮饭、闲谈、告别等情节表现山里夫妇热情、淳朴的性格。第三部分(5)回望炊烟,心潮激荡。飘动的炊烟下,木屋主人挥动手臂与我道别。这一幕,似电影镜头般定格在作者眼前,也定格在读者心田。文中山里人的形象质朴感人,似一双无形的手拨动着读者的心弦,使人产生强烈的共鸣。这样的艺术效果得力于作者对人物细致、传神的刻画。成功的人物刻画不在于为人物寻找惊天动地的创举,关键在于对事件进行描写时,一定要自己感受最深的,且最能体现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富于表现力的动作、神态和语言,这样,人物形象才会生动而丰满。比如,课文中用了“客人来啦,快进屋吧!”“那还要问,坐下,先喝碗茶!”“钱?这儿不是饭馆,快放回你的口袋里。如果不忘记山里人,以后再来!”等语言描写;又有“她把那锅一连洗了三遍,红薯、白菜在山溪里洗得干干净净”等动作描写;还有“没等开口,她就笑着叫起来”,“她坐在旁边,笑着看我大口大口地吃”,“她又笑了”等神态描写,这样,一个热情爽朗、快人快语的农村妇女形象就栩栩如生的展现在了我们面前。寓真挚的感情于质朴的文字之中,是炊烟写作艺术上的又一特色,读来如同品尝一杯清淡的绿茶,令人回味无穷。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本课6个生字,会正确书写11个生字。理解“无声无息、寄宿、回荡”等词语的意思。能正确拼读“塞”这个多音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利用字典、词典进行独立自主的识字,提高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2、通过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的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品质,并学习作者的这种写作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阅读品味感受“山里人”的热情,淳朴,激发学生要向“山里人”那样多献出一份真诚,一份爱心,生活会更加美好、幸福。策略与方法:合作交流,读中感悟。教学准备:学生准备: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遇到不懂的记下来。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学情简析:课文篇幅短小,字里行间渗透着人与人之间浓浓的真情,学生应该能够读懂,但作者为什么以“炊烟”为题,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困难。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回忆课文,整体感知炊烟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文中木屋的主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整体感受,教师可随学生回答板书出木屋主人的印象:热情、淳朴、善良)二、深读感悟1、木屋主人给同学们留下了热情、淳朴、善良印象,你是从文中什么地方体会到的?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到相关的词句画下来。注意抓住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语句好好的品读,并在旁边写出自己的感受。(给学生充分品读的时间)2、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1)外貌描写的词语“木屋里走出一位中年妇女,她面色黑红,充满山里人的光彩。“妇女的勤劳、健康。(2)神态、动作及语言描写的语句:她坐在旁边。笑着看我手里不停的织着一件鲜红的毛衣,她自豪的告诉我女主人的豪爽、勤快、健谈、对生活的乐观。(3)语言动作的语句:客人来了快进屋吧。那还要问?坐下喝碗茶!洗得干干净净。女主人的热情好客。“这不是饭馆,快放回你的口袋里”女主人的心地善良。(4)男主人的语言“都是自家种的”男主人笑着说,声音很轻,男主人的憨厚、淳朴。3、感情朗读,升华理解。分角色朗读全文,注意在朗读中体会男、女主人的性格。4、回读课文,质疑问题。读了炊烟木屋主人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请同学们再次快速浏览全文,看你还有什么疑问,写出来。 5、自拟文题,感悟中心。这篇课文写的是“我”在山里人家里感受到的温暖,可为什么作者却以“炊烟”为题呢?如果让你来写,你想给、这个故事起一个什么名字?你认为作者的题目好在哪?使学生体会到“炊烟”是全文的线索,又累又饿时望见炊烟,女主人为我煮饭,告别时望炊烟。炊烟让人感到希望、温暖、富有诗意。六、拓展阅读。课件出示拐弯处的回头说说在内容和写人方法和本文有什么异同?七、选择练习一、根据拼音写出汉字。chu( )烟红sh( )sh( )菜l( )肉寄s( )sa( )满二、选词填空。1现在山里人富了,什么也不愁,就_着孩子们有出息。(希望、盼望、指望)2木屋里走出一位中年妇女,她面色黑红,充满山里人特有的_。(色彩、光彩、风采)3我有两个女儿,到山外读书去了,_在学校。(寄宿、借宿、住宿)三、阅读下面文段,然后答题。我站起来,想与主人告别,发现背包变沉了。我打开一看,包里竟塞满了黄橘。“都是自家种的,带着路上解渴。”男主人笑着说,声音很轻。我走了,他们肩并肩站在小木屋前,不停地向我挥手。“再来啊!”他们的声音在山间_。再来时没有机会了,但我永远也不会忘记这山间优美地飘动着的炊烟1填写文中横线上缺漏的词,合适的一项是:()A回旋B回荡C回响D飘荡2“我永远也不会忘记这山间优美地飘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