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淌诗意的语文_第1页
流淌诗意的语文_第2页
流淌诗意的语文_第3页
流淌诗意的语文_第4页
流淌诗意的语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9 流淌诗意的语文 流淌诗意的语文 摘要:随着人们的知识层次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教育的关注度也在不断增强,对教育的要求也在日益提升。当选进语文教材的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经典佳作时,我们说语文的本色是诗意,语文的最高境界也是诗意。笔者认为诗意语文要将给人以美感享受作为追求的目标。以 “ 博 ” 、 “ 实 ” 、“ 悟 ” 、 “ 美 ” 四字构建诗意语文课堂,让诗意在语文课堂里流淌,让学生立身诗意语文的殿堂。 关键字:诗意语文博实悟美 随着人们知识层次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教育的关注度不断增强,对教育的要求日益提 升。就如语文,不少人将语文提高到跟艺术一样的一门学科。袁卫星老师对语文有这样一段描述: “ 语文是炫目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 “ 推 ”“ 敲 ” 不定的月下门,是但求一字的数茎须;是庄子的逍遥云游,是孔子的颠沛流离;是魏王的老骥之志,是诸葛的锦囊妙计;是君子好逑的诗经,是魂兮归来的楚辞;是执过羊鞭的兵法,是受过宫刑的史记;是李太白的杯中酒,是曹雪芹的梦中泪;是千古绝唱的诗词曲赋,是功垂青史的四库全书 ” 语文这么诗意,这么难,很多人害怕了。 语文新 课程标准说,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2 / 9 这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要摆脱传统语文教学的应试思想的束缚,将立足点放在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上。当我们面对学生呆滞的眼神,无动于衷的冷漠表情,我们要大胆创新。吕型伟先生说过, “ 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 创新教法、创新课堂,巧妙拨动学生心中敏感的那根弦,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使他们活跃的智慧和鲜明的想象力得到发展。如此下来,语文该怎么教呢?我们越发迷惘。 或许,我们不能像于永正老师、孙双金老师、窦桂梅老师等特级教师那样旗帜鲜明的展现自己的风格,但我们不乏勤 学好学之心,我们同样会思考,我们可以选取一种思想,来模仿、反思、突破,形成自己的风格。 我们再看袁老师的那句话,所写都是语文的内容。稍微用心研读一下教材,就会发现,选进语文教材的,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经典佳作。这些精约优美、含蓄深厚的文字,经历了时间长河的淘炼,闪烁着人类的精神之光,负载着深邃的思想、丰富的情感和人类绵延千年的文明。与其他学科相比较,语文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它以诗意的内容作为载体。因此可以说,语文的本色是诗意,语文的灵魂是诗意,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也应该是诗意的。 结合语文的诗意 内容,笔者认为,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是我们模仿的一个不错选择。自 XX 年王老师推出一夜的工作并大张旗鼓地 “ 扯起诗意语文这面大旗 ” 开始,3 / 9 诗意语文便一直显露出复杂的面貌,小语界内外对诗意语文的争议一直持续不断。特别是在他推出 “ 新概念作文 ” 和两小儿辩日的教学之后,这种争辩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原先对诗意语文还有一点模糊感觉的人则开始茫然了,甚至惊呼: “ 这也是诗意语文? ” 对于诗意语文,笔者认为,这不能一概而论,一棒打死。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复杂的 “ 文化 心理 ” 结构,语文教育作为一种 “ 人文中的人文 ” 的学 科,一种纯粹的精神性的创造与存在,有不同的声音是可以理解的。那么究竟什么是诗意语文呢? “ 诗意语文就是诗意语文。 ” 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对诗意语文的理解也不尽相同。现代汉语词典对 “ 诗意 ” 有这样的解释:象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美感是诗意的最显著的特征。因而,诗意语文应该将给人以美感享受作为追求的目标。笔者认为,诗意语文应立足于 “ 博 ” 、 “ 实 ” 、 “ 悟 ” 、 “ 美 ” 四字,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渴望,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构建诗意的语文课堂。 博 语文教材中的文本是数千年人 类智慧的结晶,它的内涵极为广博,思想亦十分深刻。德国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姚斯就认为: “ 一部作品并不是独立自在地对每一个时代的每4 / 9 一位读者都提供同样图景的客体,它不是一座独白式的宣告其超时代性质的纪念,而更像是一本管弦乐谱,在它的读者中激起它的回响,并将作品从词语材料中解放出来赋予其以现实的存在。 ” 这需要语文教师要有广博的学识。 诗意的语文要把语文讲得美,课堂上得美,老师的基本功要跟得上,课前的功夫做到家。对文本一知半解,拿一本语文书就想上好语文课,这样的情况在诗意语文的课堂上是不会也是不能出现的。诗意的 语文要求老师是一个 “ 杂家 ” ,在各方面的知识都要有所涉及。不论是天文地理还是科学玄幻,我们都要以 “ 尽入我彀中 ” 的态度对待。王崧舟老师十分重视提升自己的学识。他把读书看作是跟吃饭、呼吸同等重要的事,他读书不分 “ 青红皂白 ” ,广泛涉猎。读书堆积起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底蕴厚了,你在课堂上的底气也就足了。王老师在备长相思时,广博的学识使他经历了 “ 先变骆驼再变狮子,最后变为婴儿 ” 的三次精神变化,将 1 万多字的材料整合成 1493 字的文本细读,最后在课堂上得心应手、挥洒自如。 诗意语文首先要到做到 “ 博 ” 。广博的学识是 诗意语文的基础准备。没有它,诗意语文就变成了空中楼阁,岌岌可危。 实 有人说教师都是演员,但诗意语文却要求教师讲求实5 / 9 在,它不要花拳绣腿的作秀,因为诗意的语文是要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在我们现在的语文课上,甚至是一些常态课上,我们会看到这样的一些情况:在阅读课堂上为了创设情境,老师在课堂上堆积起大量的资料、 图片、视频、音乐,将一节好好的阅读课上成展览课、音乐课、品德课、常识课。有的老师在课堂上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完全不在乎学生的接受能力。一节课下来,老师夸夸其谈,天花乱坠,学生昏昏沉沉,不知所云。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老师曲解了语文课堂,使课堂本末倒置,喧宾夺主。 例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有些教师教学这一课时,运用大量的图片、视频、音乐实施教学,以期充分创设情境让学生了解背景,激发情感。有些教师像背台词一样大段大段地背着诗意般的语言,一个人在台上声嘶力竭,激情澎湃。乍一看,这样的教学,手段多样 且先进,很 “ 好看 ” ,思想很饱满。可学生并无半点收获。在本单元的教材导语部分,有这样的要求 “ 阅读本组课文,我们要用心感受字里行间饱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 ” 这是一个 “ 读出语言文字背后意思、语言内涵 ” 的阅读方法、能力的专项训练。根据这一教学要求和学习方法,学习这一课,恰恰不适合运用大量的图片、视频、音乐等,而是应着力于踏踏实实地引导学生静心潜心阅读课文,从它的字里行间体会内含的精神或情感,以此培养学生感受语言内涵,品评语言滋味6 / 9 的能力。 诗意语文应讲求 “ 实 ” 字,立足于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我们要 摒弃掉花哨的表演,将语文回归本真,创设情境应立足学生的发展、课堂的教学重点,要用之有度。正如薛法根老师所说: “ 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 ” 诗意语文就是要以人为本,让学生在简简单单中实实在在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 悟 好的音乐,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好的书籍,读之三日不知肉味;好的课堂,会让学生通过自身感悟获得知识。诗意语文要做到一个 “ 悟 ” 字。 “ 悟 ” 者,了解、领会也所谓 “ 感悟 ” 是指人们接触外部事物后有所发现,有所触动,从而领会一些道理或思想感情。我们在感悟语言的过程中,需要调动感觉、知觉、表 象、联想、情感等心理功能,去触摸言语对象的整体存在,通其气,辨其味,感其情,品其美充分激活本来凝固化的语言,充分施展人性,使情感交融,造成一种痴迷如醉、回肠荡气的人化情境,从中体悟到语言的妙处,学会语言本领。感悟以已有的相似的知识或经验为前提,也因它们的差异而产生差异;感悟是学习者自己的内心体验,不能专靠告诉;感悟是模糊的。学生感悟、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便是与文本潜心对话的过程。 王崧舟老师在教学三年级课文荷花一课时,巧妙7 / 9 地用调换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品悟 “ 冒 ” 字的神韵。 首先老师问学生 :什么叫 “ 冒 ” ?(学生说了几个都说不清楚。) 老师说: “ 说不清楚是正常的,说清楚了反而不正常了。 ” 学生很诧异。 老师说:谁自己给 “ 冒 ” 换个说法? 生答: “ 钻、长、生、高、挤 ” 师引导学生看媒体,边看边用动情的语言描述,在学生通过媒体充分看到白荷花在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的动人风姿后,再问学生,白荷花怎样的长出来叫冒出来?学生有的说喜气洋洋地长出来,有的说争先恐后地长出来,有的说神气地长出来,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把这些词写在黑板上, “ 喜气洋洋、争先恐后 ” 这些词道尽了白荷 花冒出来时的神采与风姿、情态、心情,物化的东西人格化了。于是老师总结道: “ 对,白荷花喜气洋洋、争先恐后、神气地钻出来就是冒,让我们通过朗读来读好这个冒。 ” 这个 “ 冒 ” 的品悟过程足足用了十分钟。虽然学生可能还不能清楚地描述 “ 冒 ” 的概念,但却从他们的朗读中已明显感到他们真正领会了 “ 冒 ” 字的情味和神韵,以及作者所传递的模糊语义,一个 “ 冒 ” 字在学生头脑中活起来了,而且带动了整个画面,鲜活地在学生心中呈现。汉语的魅力8 / 9 在老师引导学生自悟的过程中呈现出愈加浓烈的色彩。 在整个过程中,没有老师强硬的解读,学 生没有死记硬背,只是在老师的引导下,感悟获得知识。这样,知识才被学生真正内化成自己所有。 四、美 诗意语文最终追求的目标可以归结为一个字:“ 美 ” 。这是一种浑然天成之美,它不矫揉,不造作,完全是发乎真性情;这是一种人性之美,它关注学生,立足发展。语文就是语文。我们不必给语文加太多的束缚。一切语文素养、能力,都是内在于人的,不能靠给予,而要学生自主建构生成。诗意语文的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实践过程,更是一个人的发展过程,生命成长的过程。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 思考,深入探究,把学生逐步培养成语文生活的主人。这样的语文才能体现出一种自然之美、人文之美。 哲学诗人海德格林曾写过这样一首诗: “ 只要良善纯真尚与心灵同在,人就会不再尤怨地用神性度测自身。神莫测而不可知?神如苍天彰明较著?我宁愿相信后者。神本人的尺规。劬劳功烈,然而诗意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