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论文)-盖体注塑模具设计.doc_第1页
毕业设计(论文)-盖体注塑模具设计.doc_第2页
毕业设计(论文)-盖体注塑模具设计.doc_第3页
毕业设计(论文)-盖体注塑模具设计.doc_第4页
毕业设计(论文)-盖体注塑模具设计.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设计报告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报告系 别: 机电工程学院 专 业: 模具设计与制造 班 级: 模具124 学 生 姓 名: 学 生 学 号: 1204103410 设计(论文)题目: 盖体 注 塑 模 具设 计 指 导 教 师: 设 计 地 点: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起 迄 日 期: 2014.6.1-2014.11.13 II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专业 模具设计与制造 班级 模具124 姓名 一、课题名称: 盖体注塑模具设计 二、主要技术指标:1塑料成型工艺要包含塑料的成型时间、压力、温度等成型信息。 2Moldflow分析的要包含冷却+流动+翘曲综合计算结果。 3模架优先采用LKM或DME标准模架。 4模具分模采用moldwizard标准插件。 5图纸标准样式符合国家制图标准GB/T14689-2008。 三、工作内容和要求:1认真学习主要技术指标内容,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制定工作计划撰写开题报告。 2查阅资料分析塑料的成型特性,利用相关软件进行模流分析,确定塑件的成型工艺。3模具主要零件结构设计及相关尺寸计算,有成型方案对比论证,选择标准模架。 4运用相关软件根据国家标准绘制出装配图和零件图,初步完成毕业设计任务。 5按照工作计划,定期进行检查,不断完善设计方案。 6完善全部设计内容,论文字数在0.8万以上,完成毕业论文答辩环节。 四、主要参考文献:1、齐卫东.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2 2、刘彦国.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4 3、何华妹.UGNX4注塑模具设计实例精解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0 4、邱丹力.塑料成型工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1 5、许发樾.实用模具设计与制造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10 6、王卫兵.Moldflow中文版注塑流动分析案例导航视频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5 学 生(签名) 年 月 日 指 导 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教研室主任(签名) 年 月 日系 主 任(签名) 年 月 日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设计(论文)题目盖体注塑模具设计一、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随着近几年来,我国家机械行业的高速发展,对模具工业,尤其是对塑料模具更是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其中盖体作为很多发动机或很多机构的保护件,随着工业化时代的到来,盖体的质量要求日益被人们所重视。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厂家对盖体的更多样化的选择,只有让盖体的造型更加新型化和经济化,才能推动机械行业持续稳定地发展,这也已成为商家最关注的问题。本次毕业设计实践采用CAD/CAM(mold flow、Power Mill、CAD、UG、)技术,可以让设计者从繁琐的计算和绘图工作中得到解脱。采用人机结合的方式,各尽所能,充分发挥每个人的创造思维能力,控制和掌握设计过程,使模具设计更加合理化。计算机则发挥它的计算分析能力和储存信息能力。两者相结合,各自发挥自身的优势,方能获得最优秀的设计成果,缩短研发周期,对于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我们来说,在这方面应大胆创新,敢于实践,此次课题毕业设计是极具研究价值的研究分析、是典型的模具设计。可以培养自己的开发与创新能力,提高自己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二、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1. 通过分析盖体产品的外型、了解产品结构,理解模具设计的基础理论;2. 熟练应用UGS软件,对模具进行分型设计,确定基本模架;3. 编制盖体注塑模具的型芯和型腔的NC加工程序;4. 结合注塑模理论知识和生产经验,对浇注系统、侧向分型、冷却系统、顶出机构等进行具体的结构设计,完成三维实体建模;5. 根据UGS中的三维实体模型,结合AutoCAD完成装配图的零件图绘制;6. 绘制图纸,撰写毕业论文。三、 主要研究(设计)方法论述:1. 查阅相关文件,可利用图书馆的资源,充分了解模具设计的理论知识综合分析塑件;2. 对材料的选取采用比较论证的方法;3. 根据盖体的外型分析,利用完成三维实体建UG完成制品三维模型;4. 利用AutoCAD软件绘制装配图和零件图;5. 模具采用了两板模,使模具能更好的脱模;6. 请教老师、采纳老师的习惯指导和建议。四、设计(论文)进度安排:时间(迄止日期)工 作 内 容6.20-9.30完成盖体的三维造型,并撰写开题报告10.1-10.7对塑件进行模流分析10.8-10.14注塑模具系统设计10.15-10.19结合模具基础知识,确定相关参数10.20-10.22生成盖体零件的数控加工程序10.23-10.30完成装配图和零件图的绘制,撰写毕业论文11.1-11.5完成毕业论文初稿,审阅、修改11.5-11.10完成论文,定稿,打印五、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六、系部意见: 系主任签名: 年 月 日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设计报告盖体注塑模具设计目 录摘要Abstract第1章 前言4第2章 塑件的工艺性分析52.1 塑件的原材料分析52.2 塑件的结构工艺性分析5第3章 注塑机的初步选择83.1 计算塑件的体积和质量83.2 初选注射机的型号83.3 初选注射成型工艺参数83.4 确定模具型腔数量9第4章 基于Moldflow的塑件成型方案分析104.1 塑件初始成型方案分析104.2 塑件优化成型方案分析164.3 结论16第5章 基于UG的模具结构设计175.1 分型面的选择175.2 型腔的布局175.3 确定模具总体结构类型185.4 成型零件的设计185.5 浇注系统的设计205.6 排气系统的设计215.7 冷却系统的设计215.8 顶出机构的设计225.9 模架的选择23第6章 注塑机的校核246.1最大注射量246.2注射压力246.3锁模力246.4安装部分尺寸246.5开模行程246.6推出机构24第7章 模具装配图和零件图257.1装配图257.2零件图25第8章 基于Powermill的模具成型零件仿真加工268.1型芯的加工工艺及防真加工268.2型腔的加工工艺及防真加工30第9章 结论34参考文献35答谢辞36摘要本次设计设计介绍的是注射成型的基本原理,特别是单分型面注塑模具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对注塑模具产品提出了基本的设计要求;通过正确分析绕流板支架工艺,设计出一副一模两腔的塑料模具。详尽地叙述了模具的各个成型零件包括上模板、上模仁、上模座、下模板、下模仁、下模座等的设计与加工工艺过程,以及重要零件工艺参数的选择和计算,推出机构和浇注系统以及其它一些结构的设计过程,合理地处理好产品外观要求和浇口位置以及脱模方式之间的问题,并对试模与产品缺陷作了相关的详细介绍。为了进一步生动形象地了解模具的设计过程,本次毕业设计使用了UG NX7.5作为三维软件和CAD作为二维软件,这给本次产品的设计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关键词:注射模;塑料;加工工艺;CAD;UG.AbstractThis design is introduced the basic principle of injection molding, especially the single parting surface injection mould structure and working principle, the design of injection mould products put forward the basic requirements. Through the correct analysis flow around board support technology, design a plastic mould with one module and two cavities Of mould are described in detail various molding parts on templates, including mould kernel, the mold base, the template, the cavities and the mold base design and machining process, process parameter selection and calculation, as well as the important parts and extrusion outfit, inject system and other structures of the design process, to properly handle product appearance requirements and problems between gate location and mode, shows the test with the product defects and the relevant details Vivid image in order to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the die design process, the graduation design using the UG NX7.5 as a 3 d CAD software, and as a 2 d software, which brought great convenience to the design of this product.Key Words: Injection mould; Plastic; The processing technology; CAD;UG 第1章 前言模具工业是当今制造业中的一项最基础的也是最庞大的产业,近几年来更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塑料模具也是如此,它的产品几乎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盖体就是其中的最常见的一种塑料产品。近几年来,我国机械行业的高速发展对模具工业,尤其是对塑料模具提出更高的要求,其中盖体作为很多发动机或很多机构的保护件,随着工业化时代的到来,盖体的质量要求日益被人们所重视。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厂家对盖体的更多样化的选择,只有让盖体的造型更加新型化和经济化,才能推动机械行业持续稳定地发展,这也已成为商家最关注的问题。本次毕业设计实践采用CAD/CAM(mold flow、Power Mill、CAD、UG、)技术,可以让设计者从繁琐的计算和绘图工作中得到解脱。采用人机结合的方式,各尽所能,充分发挥每个人的创造思维能力,控制和掌握设计过程,使模具设计更加合理化。计算机则发挥它的计算分析能力和储存信息能力。两者相结合,各自发挥自身的优势,方能获得最优秀的设计成果,缩短研发周期,对于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我们来说,在这方面应大胆创新,敢于实践,此次课题毕业设计是极具研究价值的研究分析、是典型的模具设计。可以培养自己的开发与创新能力,提高自己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盖体注射模具设计是结合多种知识的综合实践活动,通过完成该课题从而进一步熟练掌握绘图软件和塑料模的造型与装配,对于后来的顶岗实习有很大的益处。第2章 塑件的工艺性分析2.1塑件的原材料分析塑料品种:ABS ABS是由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而成的一种材料。这三种成分它们各自特性,使ABS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丙烯腈使ABS具有良好的耐化学腐蚀性及表面硬度,丁二烯使ABS坚韧,苯乙烯使它有良好的加工性和染色性能。 ABS无毒、无味,呈微黄色,成型的塑料件有较好的光泽。密度为1.021.05g/cm3。ABS有极好的抗冲击强度,且在低温下也不容易迅速下降。有良好的机械强度和一定的耐磨性、耐寒性、耐油性、耐水性和化学稳定性。水、无机盐、碱、酸类对ABS几乎无影响,在酮、酯、氯代烃中会溶解或形成乳浊液,不溶于大部分醇类及烃类溶剂,但与烃长期接触会软化溶胀。ABS塑料表面受冰醋酸、植物油等化学药品的侵蚀会引起英里开裂。ABS有一定的硬度和尺寸稳定性,易于成型加工。经过调色可配成任何颜色。我所选的材料为ABS,在成型过程中,ABS升温时粘度增高,所以成型压力需要高一点,且塑料上的脱摸斜度宜稍大,ABS易吸水,成型加工前应进行干燥处理;易产生熔接痕,模具设计时应注意尽量减小浇注系统对料流的阻力;在正常的成型条件下,壁厚、溶料温度及收缩率影响极小。要求塑件精度高时,模具温度可控制在5060摄氏度,要求塑件光泽和耐热时,应控制在6080摄氏度。2.2塑件的结构工艺性分析塑件的用途及设计要求:塑件名称:盖体生产批量:10万材料:ABS图2-1盖体(1)盖体如图2-1所示,制品的几何形状:本次设计的制品平均壁厚为4mm,属轻质厚壁壁制品。(2)制品的尺寸精度和表面粗糙度:塑料的尺寸精度主要决定于塑料收缩率的波动和模具制造误差。本次塑料制品的尺寸按4级精度取值。塑件的表面粗糙度主要取决于模具粗糙度,一般情况下,塑件的表面粗糙度比模具成型部分的粗糙度高12级。(3)制品的脱模斜度:脱模斜度的取向根据塑件的内外形尺寸而定,以塑件内孔型芯小端为准,尺寸符合图纸要求,斜度由扩大方向取得;塑件外形,以型腔大端为准,尺寸符合图纸要求,斜度由缩小方向取得。分析本塑件,可以顺利脱模,所以不用脱模斜度。(4)根据产品的形状和结构特点,本次设计中,浇口采用测浇口浇注系统。(5)产品由顶杆顶出机构垂直顶出。第3章 注塑机的初步选择3.1计算塑件的体积和质量通过对塑件的三维造型及收缩率的影响,得:Vs15 cm3 ABS的密度为1.02-1.05 g/cm3单件塑件的重量约为15.5g. 粗算浇注系统的重量约为5g. 根据型腔的数量和浇注系统的重量,得: M=215.5+5=36g注射压力:ABS塑料成型时的注射压力P=7090MPa.3.2初选注射机的型号再根据板宽和孔距确定注射机的型号为XS-ZY-125.注射机XS-ZY-125有关技术参数如下:额定注射量125cm3注射压力119MPa注射行程115mm锁模力900kN最大成型面积320cm模板最大行程300mm模具最大厚度450mm模具最小厚度200mm喷嘴圆弧半径12mm嘴孔直径4mm动定模固定板尺寸428450mm拉杆空间260260mm3.3初选注射成型工艺参数查表,ABS的注射成形工艺参数如下:(1)温度() 喷嘴温度 180190 料筒温度 前段200210,中段210230,后段180200 模具温度 5070(2)压力(MPa)注射压力 7090保压压力 5070(3)时间(S) 注射时间 35 保压时间 1530 冷却时间 1530 成形周期 40703.4确定模具型腔数量塑件的生产批量为10万件,属于大批量生产,且塑件精度要求不是很高,因此,应采用一模多腔,为使模具尺寸紧凑,提高生产效率,为了尽量降低塑件的生产成本,因此本模具应该采用一模两腔的布局方式。第4章 基于Moldflow的塑件成型方案分析4.1塑件初始成型方案分析(1)网格划分:先采用默认全局网格边长,网格统计信息显示如图4-1所示。要求纵横比小于20,模型匹配率大于86%,因此,调整网格边长以及对模型的纵横比进行调整。最后的理想网格文件如图4-2所示: 图4-1 网格调整前 图4-2 网格调整后(2)浇注系统:MPI提供了丰富的分析类型,包括浇口位置分析、填充分析、流动分析、翘曲分析等。以下交口位置分析:依据分析结果设置浇口位置可以避免由于位置设置不当可能引起的制件缺陷。一模一腔最佳浇口位置分析如图4-3所示,一模两腔最佳浇口位置如图4-4所示。该塑件尺寸不大,宜选用一模两腔。浇口位置如图4-5. 图4-3 一模一腔 图4-4 一模两腔从制件的尺寸、精度和实际考虑宜选用一模两腔布局。图4-5 浇口位置(3)填充时间:如图4-6等值线密集部分表示熔料流动速度快,反之流动较慢。手机下盖在1.513s的时间内完成熔体的充填 图4-6 充填时间(4)溶接痕、气穴:由图4-7可以看出,盖体的熔接痕很多,熔接痕主要出现在了产品的表面部位,这极大的影响了产品的外观质量与要求,因为熔接痕容易使产品的强度降低,特别是在产品可能受力的部位产生的熔接痕会造成产品在结构上的缺陷。气穴的产生直接破坏了产品的外观质量,因此,尽量避免。如图4-8显示了盖体的气穴位置。 图4-7 溶接痕 图4-8气穴位置(5)速度/压力切换时的压力:从结果图上的标志处可以看到,此处的压力为0MPa,表明溶料未流到,如图4-9,故需要更改注塑工艺参数或重建浇注系统,来修补缺陷,图4-9压力/速度转换时的压力 (6) 翘曲分析结果: 如图4-10所示,可以清晰的看到模型在X、Y、Z三个方向上的翘曲变形和总体翘曲变形结果。 图4-10 翘曲分析结果 如图4-11示,冷却导致的翘曲量为0.0858 mm ,说明冷却对翘曲量的产生影响非常小。图 4-11冷却导致的翘曲量 如图4-12所示,由收缩导致的翘曲变形。收缩总体变形量为0.5723 mm,与总体翘曲值接近。因此,说明翘曲导致的主要原因为产品的体积收缩。图4-12 收缩导致的翘曲量4.2塑件优化成型方案分析(1)速度/压力切换时的压力 :优化措施:增加塑料压力,如图4-13升高模具温度, 如图4-14图4-13 图4-14分析结果:如图4-15所示,圆圈标志处已经充满,初始方案中的欠注问题已经得到改善。图4-154.3 结论通过对上述实例的多次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最终优化后的设计方案比初始的方案在填充时间和填充位上很大的改进。通过对浇注系统的设计,可以使浇注达到很好的平衡,使得熔体基本上可以一致充满型腔,解决了熔接痕所引起的产品质量缺陷问题,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保证了产品的质量。通过以上实例的分析,说明该优化方案是完全可行的。第5章 基于UG的模具结构设计5.1分型面的选择由于分型面受塑件在模具中的成型位置、浇注系统设计线路、塑件的结构工艺性以及精度、产品形状以及推出机构、模具的制造、排气、操作工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选择分型面在塑件外形最大轮廓处最合适。为了方便模具的加工和制造,应该尽量去选择易于加工的平直分型面。因此最终我们采用了如图5-1所示的分型面:图5-1 分型面5.2型腔的布局根据模具的设计要求,该模具最终采用的一模两腔的布局方式。多型腔模具排列形式设计的要点:(1)型腔布局应该尽量采用平衡式排列,确保产品的优质和稳定;(2)行腔布局与浇口开设位置应保持对应,防止模具因承受偏载而产生溢料现象;(3)保证型腔排列的紧凑,以便减少模具的外形尺寸,减少多余的用料。排列形式如图5-2:图5-2型腔布局5.3确定模具总体结构类型因为产品结构较为简单,表面没有特殊处理要求,考虑到模具结构简单,最终决定采用两板模结构,即总体结构类型为单分型面注射模。5.4成型零件的设计型腔和型芯的基本结构有整体式与组合式这两种。考虑到塑件需要大批量生产,选用优质模具钢,为节省贵重钢材,型腔和型芯都应采用组合式结构,并且组合式结构还有减少热处理变形、利于排气、便于模具的维修和模具零件的更换等优点。型芯结构简单。其结构形式如图5-3所示:图5-3 型芯结构形式整体型腔尺寸不大、结构相对比较,适合采用整体嵌入式,为使模具结构足够紧凑,选择盲孔式,其结构如图5-4所示: 图5-4型腔结构形式5.5浇注系统的设计型腔布局为一模两件,测浇口浇注系统。浇注系统组成为主流道、分流道、浇口。如图5-5所示:图5-5 浇注系统(1)主流道:锥形,锥角a=3,表面粗糙度Ra0.63um。主流道进口端直径3.5mm,长度L由装配决定,如图5-6所示:图5-6浇口套(2)分流道:选用常用的圆形截面分流道截面直径为6mm,长为30mm,如图5-7所示:图 5-7分流道(3)浇口:采用侧浇口,如图5-8:图 5-8浇口5.6排气系统的设计此模具属于中小型模具,且模具结构较为简单,可利用模具分型面和模具零件间的配合间隙自然地排气,间隙通常为0.020.03mm ,所以不必设排气槽。5.7冷却系统的设计注射模的温度对塑料熔体的充模流动、固化定形、生产效率以及塑件的形状和尺寸精度都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应设置冷却系统。由于此塑件为小型(15g)、厚壁(4mm)塑件,且成形工艺对模温要求不高,也可以采用自然冷却。此模具设计中采用人工冷却,冷却系统设计如图5-9所示。图5-9冷却系统5.8顶出机构的设计本次设计由于盖体内部规则简单,因此顶出机构采用推杆作为顶出机构,其优点是作用面积小,脱模力较均匀,运动平稳,塑件上稍有痕迹在内侧,不影响外观及使用。效果图5-10如下:图 5-10 顶出机构5.9模架的选择此设计中采用龙记(LKM)标准模架。如图5-11所示图5-11 模架第6章 注塑机的校核6.1最大注射量已知VsVj=15+8=23 cm3,Vmax=135 cm3,K取0.8则VsVjKVmax ,适合。6.2注射压力已知P1= 7090 MPa,P2=119MPa则P1 P2 ,适合。6.3锁模力已知型腔内熔体的平均压力P1=40MPa,每一个制件在分型面上的投影A=3581=2835mm2 PA=402835=113400N=113.4KN F锁=900kN,则PP F锁,适合。6.4安装部分尺寸喷嘴圆弧半径12浇口套圆弧半径14喷嘴孔直径4主流道小端直径6.5定位孔直径100定位圈外径100 拉杆空间350380 模具外形325350最小模厚200 模具厚度325最大模厚4506.5开模行程开模行程=705525150mm最大开模行程300mm则开模行程最大开模行程,适合。6.6推出机构底部顶出,孔径20mm,孔距150mm。第7章 模具装配图和零件图绘制成型零件和需要加工的结构零件的零件图,符合机械制图国家标准。7.1装配图(见附图1)7.2零件图(见附图215)第8章 基于Powermill的模具成型零件仿真加工8.1型芯的加工工艺及防真加工(1)粗加工:粗加工的目的的是尽快清除零件上的多余材料,采用偏置区域清除(模型加工),刀具为D8R2的刀尖圆角端铣刀,下切步距为0.35mm,行距为8mm,余量0.5mm,其仿真加工如图8-1所示:图8-1 粗加工(2)半精加工:三维偏置精加工:对平坦区域进行精加工,刀具采用直径为4mm的球头刀,行距0.2mm,仿真加工如图8-2所示:图 8-2 偏置区域精加工佳等高精加工:对模型的陡峭区域做精加工,刀具为D6R1的刀尖圆角端铣刀,仿真加工如图8-3所示:图8-3最佳等高精加工(3)精加工: 偏置平坦面精加工:对模型如图所示的平坦区域进行精加工,刀具为D8R1的刀尖圆角端铣刀,行距为0.5mm,如图8-4所示:图8-4 偏置平坦面精加工偏置平坦面精加工:对模型如图8-5所示的平坦区域进行精加工,刀具采用直径为2mm的球头刀,行距为0.2mm图8-5偏置平坦面精加工 自动清角精加工:根据分界角在陡峭区域产生缝合清角刀具路径,同时在浅谈区域产生沿着清角刀具路径,微醉常用的清角加工策略,如图8-6所示:图8-6 自动清角精加工(4)程序:由PowerMmill自动产生的型芯的加工程序,部分加工程序如下:刀具: 刀尖圆角端铣刀 直径: 8.000 刀尖圆角半径: 2.000 安全: 刀具切削移动: 安全无过切 刀具切入切出: 安全无过切 刀具连接: 安全无过切 夹持切削移动: 安全无碰撞 夹持切入切出: 安全无碰撞 夹持连接: 安全无碰撞 刀具路径: 偏置区域清除 行距: 8.000 公差:0.100 余量:0.500 刀具路径状态: 长度: 66583.095 时间: 1/13/44 提刀: 100G0X95.Y95.Z12.012M8X62.806Y102.096Z7.012G1Z5.F500.X63.295Y102.38Z4.97X65.087Y104.241Z4.835X66.245Y106.342Z4.709X66.808Y108.434Z4.5968.2型腔的加工工艺及防真加工(1)粗加工:粗加工的目的的是尽快清除零件上的多余材料,采用偏置区域清除(模型加工),刀具为D8R2的刀尖圆角端铣刀,下切步距为0.35mm,行距为8mm,余量0.5mm,其仿真加工如图8-7所示:图8-7 粗加工(2)半精加工:半精加工是对零件上的少量的多余材料做进一步的清除,采用偏置区域清除(模型加工),刀具为R3的球头刀,下切步距为0.35mm,行距为0.2mm,余量0.3mm,其仿真加工如图8-8所示:图8-8半精加工(3)精加工:最佳等高精加工:对模型的陡峭区域进行精加工,刀具为R2的球头刀,行距为0.2mm,余量0mm,其仿真加工如图8-9所示:图8-9 最佳等高精加工笔式清角精加工:对模型内部转角位置进行精加工,刀具为R2的球头刀,如图8-10所示:图8-10 笔式清角精加工(5)程序:由PowerMmill自动产生的型腔的加工程序,部分加工程序如下:刀具: 球头刀 直径: 2.000 安全: 刀具切削移动: 安全无过切 刀具切入切出: 安全无过切 刀具连接: 安全无过切 夹持切削移动: 安全无碰撞 夹持切入切出: 安全无碰撞 夹持连接: 安全无碰撞 刀具路径: 最佳等高 行距: 0.200 公差:0.020 余量:0.000 刀具路径状态: 长度: 4204.547 时间: 0/04/56 提刀: 36X114.081Y96.469Z12.012M8Z7.012G1Z4.991F500.X114.07Y96.47Z4.99X114.003Z4.986X113.931Y96.465Z4.983X113.855Y96.453Z4.978X113.776Y96.435Z4.974X113.694Y96.407Z4.97X113.61Y96.371Z4.965第9章 结论不知不觉毕业设计也接近尾声了,通过这段时间的毕业设计的制作,我觉得我的专业知识、查找资料和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高,也从中学会了遇到困难时应当怎样高效地解决,这对我走进社会从事工作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本次毕业设计,我从一开始的毫无头绪,毫无顺序,到后来的问题都迎刃而解,我明白了只要有恒心有耐心,一定可以攻克难关。在遇到困难时候,要积极查阅相关资料,积极向别人请教,同时,自己还要多动手,多动脑,反复实践和尝试,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解决方式。这次设计,让我对UG,CAD,Powermill以及燕秀工具箱有了更深入的掌握和运用,不仅巩固的所学的知识,同时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又有所提高,让我受益匪浅!当然由于知识水平有限,设计肯定也会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在此希望各位老师给予批评指导!最后,再次感谢在设计过程中帮助过我的每一位老师和同学。谢谢大家的帮助和指导!参考文献1宋志国,陈剑鹤.UG NX 4 实例教程M. 北京:人名邮电出版社20092王卫兵等. Moldelflow 中文版注塑流动分析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3 塑料模设计手册编写组. 塑料模设计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4 冯炳尧.模具设计与制造简明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5 许发樾.实用模具设计与制造手册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答谢辞在此毕业设计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向那些帮我的老师和同学们呢表示衷心的感谢!首先要感谢我的毕业设计指导老师李老师,他为人和蔼可亲,诲人不倦。他在毕业设计方面给了我最宝贵的的指导和建议,不仅多次对我们进行当面指导,而且有时间在网上与我们讨论交流,为我们的毕业设计进行指导与修正,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掌握了科研的方法,也获得了实践锻炼的机会。他孜孜不倦的治学态度、对我们的严格要求,还有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让我受益匪浅。在此由衷地祝愿他工作顺利,事业有成,全家幸福!感谢我们同一小组的所有成员,没有你们我也无法顺利的完成我的毕业设计,是你们和我交流讨论给我毕业设计上的建议,祝愿你们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毕业设计即将完成,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确定题目到毕业设计的顺利完成,这之中,我遇到了许多困难,但困难不可能阻拦我,只要有恒心,不懈的努力,任何事情都将变的不那么难!最后,衷心感谢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审阅本毕业设计的老师!42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表一、指导教师评分表(总分为70分)序 号考 核 项 目满 分评 分1工作态度与纪律102调研论证103外文翻译54设计(论文)报告文字质量105技术水平与实际能力156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成果价值157思想与方法创新5合计70指导教师综合评语: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二、答辩小组评分表(总分为30分)序 号考 核 项 目满 分评 分1技术水平与实际能力52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成果价值53设计思想与实验方法创新54设计(论文)报告内容的讲述55回答问题的正确性10合计30答辩小组评价意见(建议等第): 答辩小组组长教师签名: 年 月 日三、系答辩委员会审定表1 审定意见2审定成绩(等第)_ _ 系主任签字: 年 月 日论文撰写方法一、论文的选题选题是论文撰写成败的关键。因为,选题是论文撰写的第一步,它实际上就是确定“写什么”的问题,亦即确定科学研究的方向。如果“写什么”不明确,“怎么写”就无从谈起。 选题首先要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要与所学专业相关;其次,选题要有理论和现实意义,使其论文形成后既有理论支撑,同时要对现实有所促进;再次选题要注意一些有价值的课题,比如本专业的研究空白、有争议的话题,或者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研究本专业的老话题、与研究领域有关的当前热点问题、新问题、亲自参与实践调查的课题;第四,选题要结合考虑资料的利用。能找到比较充分的资料来源对于作者写作论文有重要帮助;最后,选题宜小不宜大。题目范围太大易导致内容空泛,难于驾驭。(一)论文的选题的依据:1、依据个人兴趣爱好;2、依据个人知识结构;3、依据当前本专业的研究热点;4、依据当前国际国内经济政治局势;5、依据管理学权威刊物的近期发表论文;6、请教他人。(二)毕业论文的选题原则和要求: 1、注重选题的实用价值,选择具有现实意义的题目。(1)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现实意义;(2)要注重选题的理论价值。 2、勤于思考,刻意求新。(1)从观点、题目到材料直至论证方法全是新的;(2)以新的材料论证旧的课题,从而提出新的或部分新的观点、新的看法;(3)以新的角度或新的研究方法重做已有的课题,从而得出全部或部分新观点;(4)对已有的观点、材料、研究方法提出质疑,虽然没有提出自己新的看法,但能够启发人们重新思考问题。以上四个方面并不是对“新意”的全部概括,但只要能做到其中一点,就可以认为文章的选题有了新意。二、论文写作框架的确定论文写作框架起疏通思路、安排材料、形成结构的作用。一般来讲,学术论文框架需要采用递进的逻辑体系,不建议采用并列的逻辑体系,即论文的各个部分应该是层层递进,有一定的逻辑关系的。如:第一部分是相关概念和涵义,第二部分是问题提出,第三部分是分析问题,第四部分是解决问题的办法,第五部分是解决问题需要实现的一些条件和保障措施,第六部分是总结。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删减和添加。论文框架确定后,应交给导师审阅,再与导师仔细探讨行文的思路,听取导师的指导意见,最后确认论文写作内容框架,作为开题报告中的内容部分。三、文献综述(一)文献综述的介绍文献综述是在确定了选题后,在对选题所涉及的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包括主要学术观点、前人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平、争论焦点、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原因等)、新水平、新动态、新技术和新发现、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和评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研究思路而写成的一种不同于毕业论文的文体。它要求作者既要对所查阅资料的主要观点进行综合整理、陈述,还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和相应的评价,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二)文献来源论文查阅的资料来源有:1、电子期刊。包括电子期刊网上的期刊论文、硕士博士的学位论文以及一些电子书籍。2、纸质书籍。如图书、期刊杂志、报纸等。(三)文献综述的写作文献综述基本由前言(引言)、正文、结论和参考文献四大部分组成。1、前言(引言):简要介绍所综述的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说明有关概念,规定综述范围,介绍本课题的基本内容:包括研究的历史、现状、前景和争论焦点等,使读者对全文有一个概括的了解。2、正文:是综述的主体部分,对某专业、学科在某阶段的发展历史和当前实际工作水平、成就和展望,以及有关各种情况都应作详细叙述,还要把同行对该方面的不同看法也写进去,进行分析研究。此部分要特别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查阅文献的内容要围绕我们选题需要研究的主题内容,以为我们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依据,严禁文献综述的内容和查阅的资料和论文写作不相关;二是对文献查阅后,不能简单罗列,文献综述的重点在“综述述”,应该通过自己的归纳、总结和整理,进行综合的评述,不能只“述”不评,即只对观点、数据、事实等作纯客观的分析和介绍,不作评价、评议。3、结论:结论是综述的结束语。一般包括研究的结论,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存在的分歧,有待解决的问题和发展趋势等。4、参考文献:注明作者所引用的资料,为人们核对或作进一步研究用,这些按引用顺序列出。前沿和结论部分和我的观点有许多不符合的地方,所以没做修改。四、开题报告(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目的是简单叙述论文选题的背景,然后提出论文是为了研究什么,为了得到什么结果。研究的意义一般从两个方面来描述:一是论文研究对于当前相关研究的理论有什么贡献(理论意义、学术意义),二是论文研究对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有什么贡献(实践意义、指导意义)。(二)研究的内容及目标研究内容部分即前述的论文框架体系,研究目标重点介绍研究什么,拟解决什么关键问题。(三)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此部分视具体写作情况和学校提供的资源情况而定。(四)研究进度计划时间和内容按照系里的统一规定填写。五、论文的撰写(一)论文构成1.论文题目2. 论文目录3.中英文摘要、关键词4.论文正文5.致谢6.参考文献(二)论文目录一般先要确定论文目录,即论文题目、大标题和小标题,这使得论文的起草有了初步依据。然后拟定内容提纲,把论文目录展开,加进必要材料予以扩充,使目录充实和具体化。编写提纲应该由简入繁,由部分到章节再到内容要点,逐步进行扩展。首先根据行文的思路用最粗的轮廓勾勒出文章的几大块,也就是主要组成部分,然后在各部分内填入相应的章节。具体来说写论文无非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者是理论、实证、结论),可以在先确定逻辑主线的基础上规划出三个部分,再用相应章节进行对应的填充,最后列出每一节的内容要点。需要注意的一是要论点明确、论据充分;二是要平衡章节之间的长短,即合理安排各部分的篇幅,尽量长短相当,避免体例结构的不相称。对于引入的理论部分要把字数控制在整个篇幅的四分之一左右。(三)中英文摘要、关键词1按照学校规定的格式撰写2.英文忌用软件翻译,因为语法错误多,专业词汇翻译不够专业3. 关键词一般三个以上(四)论文正文论文的正文通常包括绪论、本论、结论三部分。1、绪论,又称前言、绪言,是正文的起始部分。这一部分一般可涉及以下内容:研究这一课题的目的、意义;提出问题,表明作者观点;说明作者论证这一课题的方法;概括介绍论述的内容或揭示问题的结论;历史回顾。绪论部分在论文中所占比例通常较小。要写得简明扼要,通常几百字即可。2、本论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在这部分中要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以及前面说收集的相关资料来详细地阐述论文的研究观点、成果。可根据论题性质,用正面立论的或批驳不同看法或解决别人的疑难问题的方法,来论证文中的思想和新的见解。如果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