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_第1页
现代文阅读_第2页
现代文阅读_第3页
现代文阅读_第4页
现代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2 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 第一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 第 1 节 理 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2 题。 核心提示:儒家文化面临生存危机 以儒家文化为例,我们来探讨一下中国传统文化。首先,现在已经基本上没有以团体的方式、以自己全部的生命活动来自觉地继承儒家的道统或文化精髓的传人了。也就是说,真正的儒者团体,即以传承儒家的文化范式为自己生命的终极追求的团体,现在已经基本上消失了。其次,儒家文化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是一种以家庭为根、以农业为本、半天然半教化的团体结构。现在这 个结构日益衰退,几近死亡。第三,儒家文化,同时包括道家与佛家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已基本上不能影响现代中国人在人生中面临的重大选择。最后,儒家乃至传统文化中的独特语言是否还活在人们表达关键思想和深刻情感的话语和艺术形式之中呢?情况似乎是:尽管还有残存,但已岌岌可危。 由此可见,四个标志现象中,儒家文化或者完全缺席,或者2 / 12 气息奄奄;总合起来,它们指示出这样一个事实:以儒家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已陷入了生存危机。可说是 “ 文命危浅,朝不虑夕 ” ,而且从目前的发展趋势上看,总的形势还在不断恶化。历史的教训是,一场像 “ 文革 ” 这 样的反文化灾难发生后,强势文化 (这在现代就是西方发达国家所盛行者 )如过火的林地,反弹恢复得比以前还要更兴旺;而弱势文化和高雅文化则往往一蹶而不振。黄河水中流走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生存之血,而现今的时代潮流冲走的则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元气血脉。 “ 中国向何处去? ” 这个曾被完全政治化的问题,现在已经获得和正在获得越来越浓重悲凉的文化含义。 1下列对 “ 儒家文化是否存在的四个标志 ” 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 A是否有自觉继承文化精髓的传人。 B文化赖以生存的基本的社会结构是否存在。 c文化的基本 价值取向是否影响人们在生活中的选择。 D文化的独特语言是否存在于人们的话语和艺术形式之中。 解析 “ 是否影响 ” 表述错误,原文是 “ 已基本上不能影响 ” 。 2下列对画线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 A以儒家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已陷入生存危机,它的没落给人以浓重悲凉的意味。 B西方发达国家盛行的强势文化正在改变中国传统文化,3 / 12 这是严重的政治问题。 c中国传统文化的衰落令人困惑,而传统文化的未来走向更令我们感到迷惑不解。 D在西方文化的攻势下,我们对保持民族文化传统必须要有强烈的危机 感和紧迫感。 解析 “ 更令我们感到迷惑不解 ” 错,原文是 “ 现在已经获得和正在获得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 3 5 题。 核心提示:越窑鼎盛的标志 越窑的鼎盛 商周时期,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河南、河北、山西和以长江流域为中心的江苏、江西、湖南、湖北和浙江等地区都出现了原始瓷。但到东汉时期,浙江上虞地区的原始瓷最终发展成真正的瓷器。这就是越窑早期的青瓷。三国两晋是越窑的大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越窑产品与此前相比,烧制技术已经成熟,胎釉结合更加紧密,釉质也明显提高。至唐时,慈溪上林湖地区成为越窑的另一生产中 心,越窑在这时进入兴盛时期。 “ 陶至唐而盛,时有窑名。 ” 越窑一名也正式出现于此时。到北宋初期,越窑烧制达到鼎盛,窑业规模巨大,产品质量精美。北宋中期越窑逐渐衰落,南宋时停烧。 为了提高每次烧窑的产量,越窑在早期采用了明火叠烧和坯4 / 12 件对口合烧的方式。唐代晚期,匣钵开始在烧瓷中应用。瓷器在匣钵中装烧,避免了过去采用明火叠烧落砂、窑渣及烟灰对瓷器造成的不良影响,使瓷器釉面光洁无斑,质量大为提高。唐代虽然采用了匣钵技术,但更多的却是匣钵多件罩烧,只有少数产品采用匣钵单件罩烧。五代末北宋初,匣钵单件罩烧成为主要烧造方法 。这种方法与匣钵多件罩烧相比无疑又是一种进步。上林湖寺龙口窑址发掘之后,人们发现了这种匣钵烧造技术的原理:装烧时,由于匣钵接口处涂了一圈釉,匣钵内的空气可以通过接口处透出;冷却之后,由于釉层的凝结,外面的空气不能进入匣钵之内,从而保证了匣钵内的还原气氛,使得烧制出来的瓷器釉色青翠莹润。有人认为,这种技术是 “ 秘色瓷 ”“ 神秘 ” 的真正原因。 细划花装饰流行也是越窑鼎盛的重要标志。早期的越窑青瓷多光素无纹,常以莹润的釉色和优雅的造型赢得市场的青睐。但到五代末北宋初,以上林湖为中心的越窑细划花装饰开始流行。这些细划 花装饰线条流畅,纹饰简洁,釉色莹润无瑕,特别是多在碗盘等瓷器内底流行对蝶、鹦鹉、龙和双凤等纹饰。到北宋中期,刻划花装饰流行,虽然沿用细划花装饰,但是工艺远不及细划花精致完美,纹饰题材也大为减少。由于匣钵单件罩烧成本过高,这一时期采用了匣钵叠烧技术,产品质量与北宋早期的产品相比明显逊色。 在慈溪上林湖寺龙口窑址中的窑具和瓷器上曾发现大量的5 / 12 铭文字款。如表姓名的 “ 元记 ”“ 王记 ” ,表纪年的 “ 太平 ”“ 辛酉 ” 等,其中表姓氏的经统计多属唐五代时期,这可能与唐代的 “ 物勒工名 ” 制度有关。唐末五代时期,出现了单字、两字和多字 的字款铭文,文字内容不加限制。但是北宋早期,细划花纹饰流行,窑场主采用了匣钵单件罩烧技术。为了作为标记使用的字款必然受到约束,字款多被限制在瓷器器底之上,字数也被限制为单字,内容上往往只选一些吉语或与窑业相关的笔划较少的文字。受到规范之后的单字款铭文大量出现在瓷器上,也反映了窑场规模的巨大和窑业 的 兴 盛 。 据 统 计 主 要 有“ 大 ”“ 上 ”“ 永 ”“ 辛 ”“ 天 ”“ 吉 ”“ 千 ”“ 供 ”“子 ”“ 内 ”“ 丁 ”“ 已 ”“ 乙 ” 等十三个字款。 3.下列关于越窑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 A越窑虽烧造近千年,但其鼎盛时期可谓昙花 一现,虽维持时间并不长,但也能从遗存中找到鼎盛的标志。 B越窑从东汉起到北宋中期,经历了早期、大发展时期、兴盛时期、鼎盛时期和衰落时期。 c越窑虽然经历了多个不同时期,但正式有名称的时期是在兴盛时期的唐朝。 D在越窑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其烧造技术不断提高,烧造出来的瓷器的质量也不断 提高。 6 / 12 解析 北宋中期是衰落期,其烧造技术和产品质量都不如鼎盛期。 4下列各项中,不属于 “ 越窑的鼎盛 ” 标志的一项是 ( B ) A匣钵单件罩烧出来的瓷器釉色青翠莹润,线条纹饰简洁流畅,题材多样。 B采用匣 钵叠烧技术,一方面降低了单件罩烧成本,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产量。 c五代末北宋初,以上林湖为中心的越窑细划花装饰流行起来,如对蝶、鹦鹉、龙和双凤等纹饰。 D在上林湖地区发现了大量的单字款铭文,而且这些铭文多出现于细划花纹饰瓷器 之上。 解析 这是北宋中期的烧造方法,属于越窑的衰落期。 5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B ) A为了提高每次烧窑的产量,唐代晚期首次采用了匣钵多件罩烧方法。 B五代末北宋初烧制出来的瓷器釉色青翠莹润,得益于匣钵内的还原气氛。 c三国两晋时期的越窑青瓷多光素无纹,仅凭莹润的釉色和优雅的造型优势来占领 市场。 D北宋早期使用的十三个字款,反映的是窑场规模的巨大7 / 12 和窑业的兴盛,完全避开了姓氏。 解析 A 项是为了提高质量。 c 项 “ 三国两晋 ” 时间不准确。D 项 “ 完全避开了姓氏 ” 说 法 过 于 绝 对 , 中 国 汉 字 字 意 非 常 丰 富 ,“ 辛 ”“ 吉 ”“ 千 ”“ 丁 ” 等同时也可以看做 是姓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 8 题。 核心提示:内审美的古今中外发展 内审美作为一种与感官型审美相对的审美形态,滥觞于人类审美思想发端期。老子、孔子、柏拉图等人的思想 中都有超越感官型审美而直达内在精神境界审美的表述。老子的最高审美境界,来自于修道时的 “ 致虚守静 ” 等内心体验过程中出现的独特的内审美境界。这种境界被庄子表述为 “ 心斋 ”“ 坐忘 ” ,具有所谓 “ 虚室生白 ” 的内审美效应。就先秦儒家而言,也有着相同的情况。孔子主张 “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和 “ 尽善尽美 ” ,表现出对感官型审美的充分肯定。但最能代表孔子人生境界和审美境界的还是孔子盛赞他的弟子颜回时所说: “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 这个 “ 不改其乐 ” ,是一种精神境界型的内审美,是一种内乐,备受儒家推崇。古希 腊的柏拉图把美的和美本身加以区别,美的是现实中可以用感官把握的8 / 12 具体对象,而美,则是这种具体对象之后的理念,这种理念具有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是具有形而上学意味的本体。柏拉图认为,真正的审美是人在神灵凭附并回忆自己曾经历过的理念世界之时才产生的。这种灵魂化了的审美也是一种典型的内审美。内审美具有精神性审美的特征,表现出对于物质欲望的超越。正是这种超越性,构成了人类审美的最高层次。 内审美是一种源远流长且具有普遍性的审美形态,但中西方之间仍有区别。区别主要在于超验与非超验上。从柏拉图开始,中经中世纪基督教神学 美学思想,再到现代存在主义的“ 天地神人共舞 ” ,其内审美主要是超验的,即不以人的现实的经验感觉为转移,而以抽象理念和信仰反省为核心。相反,中国古代的内审美则兼具超验和非超验即经验两类。 中国古代审美文化与西方古代审美文化相比,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以内乐为上,感官享乐为下;第二,中国的内乐传统与内在实践传统一致,是内在实践、内在体验的结果。老子讲 “ 致虚守静,以观其复 ” ,就是通过心理的自我调节,达到 “ 观道 ” 和 “ 览玄 ” 的境界。庄子的 “ 心斋 ” 和 “ 坐忘 ” 讲求心灵的虚静。这种虚静之说,到了荀子那里就发展成了 “ 虚一而静 ” 理论,而且,这种虚静又与心灵的平和、愉悦相联,产生 “ 心平愉 ” ,则 “ 无万物之美而可以养乐 ”的内审美效果。儒家的 “ 内圣外王 ” 之道,虽非就审美而言,9 / 12 但正是追求 “ 内圣 ” 的内在功夫,才使得审美从道德感和功利感中升华出来,从现实的困境中超越出来,从而出现 “ 孔颜乐处 ” 和 “ 吾与点也 ” 的内在精神境界型审美。第三,由于内乐、内审美是自我内在实践的产物,因而中国人的生命存在和身心自由问题,从来都是一个不需要外力解决的问题,不像基督教等神学那样需要外来的神的救赎,而是仰赖于自身的感悟、内心的悦乐和身心的自我解放。 中国古代的往圣 先贤的对于精神境界的追求,不仅成就了人格理想的完善,而且也成就了审美的健全发展,是当今社会人们心灵建构、内心和谐的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精神支柱,是我们这个精神存在状态与物质发展水平不和谐时代的一种有益的参照。 (选自新华文摘 XX 年 19 期,有删节 ) 6下列各项中,关于 “ 内审美 ” 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内审美是指一种古已有之的与感官型审美相对的审美形态。 B内审美是具体对象之后的理念和具有形而上学意味的本体。 c内审美表现为人对物质欲望的超越和主体精神境界的提升。 D内 审美是具有普遍性的审美形态,是人类审美的最高层10 / 12 次。 解析这只是柏拉图对 “ 美 ” 的理解。本项偷换概念,张冠李戴。 7下列关于中西方古代内审美的区别,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c ) A中国古代内审美兼具超验与非超验两类,西方古代内审美则主要是超验的。 B中国古代内审美强调内在体验,而西方古代内审美强调抽象理念和信仰反省。 c中国古代内审美是内在实践的结果,西方古代内审美则不是通过内心活动而是借助神力来实现的。 D中国古代内审美侧重于心灵平和、愉悦的效果,而西方古代内审美则侧重于神力救赎后的超越 。 解析 据 “ 柏拉图认为,真正的审美是人在神灵凭附并回忆自己曾经历过的理念世界之 时才产生的。这种灵魂化了的审美也是一种典型的内审美 ”“ 而以抽象理念和信仰反省 为核心 ” 等信息可知,西方古代内审美同样需要通过主体心理活动才能实现。 8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A ) A庄子主张 “ 心斋 ” 和 “ 坐忘 ” ,实际上就是要通过个体心理调适达到内审美的效果。 11 / 12 B孔子盛赞颜回 “ 不改其乐 ” ,体现了古代儒家对内审美的推崇和对感官审美的摒弃。 c中国古代的往圣先贤对于精神境界的追求,能实现人格理想的完 善,能有效改变 现实。 D柏拉图的 “ 天地神人共舞 ” 的思想,充分体现了理念世界之美和西方内审美的特征。 解析 B 项据原文 “ 孔子主张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和 尽善尽美 ,表现出对感官型审美的充分肯定 ” 可知本项 “ 对感官审美的摒弃 ” 的表述不当。 c 项 “ 能有效改变现实 ” 无根据,原文只表达了 “ 能超越现实困境 ” 等信息。 D 项 “ 天地神人共舞 ” 是现代存在主义的思想。 解答此类问题可遵循以下步骤: 1审好题干 首先是审准修饰语。其次要审准判断的性质,有的是选出“ 正确 ” 选项,有的是选出 “ 不正确 ” 选项,有的是选出“ 最恰当 ” 选项。再次要审准题干的 “ 潜台词 ” 。 2选定区间 选定区间即找到题干与选项在原文中的位置,通过与原文相关语句进行比较,作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需说明的是,有的题干或选项只是针对一段 (包括一个句子、一个词 )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