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2020年小学科学四年级“变”来“变”去的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以“盐溶解于水和提取溶解在水中的盐”为例,通过对盐的变化过程进行分析,建立可逆变化过程的概念。 2.以“把苹果切开”为例,通过与可逆变化过程的概念进行比较,建立不可逆变化过程的概念。3、尝试将物质的变化过程进行系统分类,能对物质的变化过程是否可逆初步进行判断,能模仿青铜器的生产方法制作蜡星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初步意识到物质的变化有利也有弊。科学知识1 知道什么样的变化过程是可逆的变化过程;什么样的变化过程是不可逆的变化过程。2 知道“煮海为盐”、“青铜器的生产”是人们对可逆的变化过程的运用。教学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将盐“变”来“变”去的实验现象引申建立起可逆变化过程的概念,教学难点是判断某些变化过程是否可逆。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蒸发皿、三脚架、酒精灯、烧杯、食盐溶液、火柴、蜡(碎蜡)、坩埚钳等。教师演示材料:苹果、水果刀、海水晒盐和青铜器生产等有关资料(课件或图片)。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完成活动1和活动2的教学,第2课时完成“青铜器的生产”和活动3的教学。教学导入回忆并提出问题:溶解在水里的盐并不是“没有了”,而是“藏”在了水里,那么,能否找到“藏”在水里的盐呢?用指南车卡通人的提示:“还记得我们学过的水的汽化现象吗?” 活动1 找回溶解在水里的盐以提取溶解在水里的食盐为例,引申出可逆的变化过程这一概念。1“水能够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去,加热能加快水的蒸发” 2在实验设计过程中,指导学生阅读“指南车信箱”提供的“煮海为盐”的资料。3除了采用直接加热食盐溶液分离水与盐的方法外,还可以采用取样的方法进行,让学生在干净的玻璃片上滴几滴食盐溶液,待水蒸发后观察玻璃片上留下的粉末。留下来的白色粉末,就是原来溶解在水里的盐。4:食盐溶解于水,引起这个变化的过程用学生的话来说就是“加进了水”(加水溶解);食盐的结晶,引起这个变化的过程用学生的话来说就是“减去了水”(将水蒸发)。这个实验里,“加水和减水”的过程可以来回反复地进行,也就是说这个变化的过程是可逆的。教师不要以变化的结果“有没有产生新的物质”为标准来帮助学生认识可逆的变化过程(特别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例如:食盐的溶解和提取、将筷子折断,这两个变化过程都没有产生新的物质,但前者是可逆的变化过程,后者则是不可逆的变化过程;金属生锈、二氧化碳气体溶于水而生成碳酸,这两个变化过程都产生了新的物质,但前者是不可逆的变化过程,后者则是可逆的变化过程。活动2 可逆的变化过程1“把苹果切开”这一实例。教材所列举的例子中,蜡烛熔化、热胀冷缩、水的三态变化都是可逆变化过程,除了这些例子,教师还可以举出一些来。例如:铁熔化为铁水、将纸折叠成飞机、捏橡皮泥等都是可逆的变化过程,种子发芽、炸鸡蛋、剪开布料等都是不可逆的变化过程。2搜集、整理资料并进行判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说说这些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活动3 制作一个蜡星星1、按照“了解青铜器”“了解青铜器的生产”“判断生产过程是否可逆”“制作蜡星星”这样的顺序来进行。2蜡星星的制模可以用厚纸制作,也可以用粘土制作。3操作时要交待学生注意安全,小心烫伤。附送:2019-2020年小学科学四年级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教案附反思 天桥岭林业小学 张海燕教学目的:1、设计“一杯水能能溶解多少食盐”的实验,经历简单的探究性实验过程。2、通过实验使学生懂得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盐。3、体验研究溶解现象的乐趣,发展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教学重点难点:设计“一杯水能能溶解多少食盐”的实验,经历简单的探究性实验过程。教学关键:设计实验、分析实验数据教学准备:学生:一杯盐、一瓶水、一个搅拌棒、一个小药匙、一个烧杯。教师:学生用具一套:一架天平、一袋盐、大小不同的烧杯各一个。一、导入:1、老师这里有一杯水(出示)和一袋盐(出示)。演示:现在我把一小勺盐放入水中,搅拌后会怎样?再加入一勺盐,搅拌后会怎样?那我不断地加盐,不断地搅拌,盐会不断地溶解吗? 2、那我们这节课就要研究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了,想想会是什么问题呢? 3、板书课题二、新课 1、设计实验方案 师:要研究这个问题,需要哪些材料? 师:有了这些材料,你打算怎么做,能设计一个实验方案吗? 师:你们同意这个方案吗?这个方案中有哪些地方说得不够具体、明确,需要修改和完善? 师:一杯水是多少水?是大杯还是小杯?为了节省时间取多少水比较合适?(统一确定取50毫升水) 师:怎么加盐? 师:怎样使每次放的盐尽量一样多? 师:前一勺盐放进去后,什么时候再可以放入后一勺盐? 师:什么情况下停止放盐,实验结束? 师:怎样统计一共溶解了多少食盐?师:谁能说一说我们修改后的方案?2、猜一猜:5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食盐?3、实验时要注意的问题(阅读实验小提示)4、学生实验5、分析整理实验数据生:汇报实验结果。师:观察实验结果,最多溶解了多少勺食盐?最少溶解了多少食盐?大多数小组溶解了多少勺食盐?和你们猜测的一样吗?师:怎么计算50毫升水溶解了多少食盐?师:通过实验,我们知道盐能在水中无限地溶解吗?师引导小结:也就是说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盐。师:老师有一个问题不明白:为什么都是50毫升的水溶解的盐却不一样多呢?师:怎样知道这50毫升水溶解的盐是多少克呢?6、认识饱和溶液三、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四、延伸与扩展:1、怎样杯中没能溶解的盐继续溶解?2、怎样使溶解在水中的盐再从水中分离出来?把握提问的契机,适时有效提问,提高课堂探究效益 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教学反思 张海燕提问是课堂教学的最常用方法,科学课教师组织学生探究离不开提问。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如何把握提问的契机,提出有效的科学研究问题,提高课堂探究的效益呢?现在根据自己在本学期制定的这个研究课题并结合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一课的教学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体会。1、于揭题时提问 科学课教学往往是从学生日常生活现象中提炼出问题进行研究。所以在设计时,很多是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来揭示课题的。在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的一课教学时,我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把一小匙食盐倒入水里,搅拌几下,盐溶解了,再加一小匙食盐,搅拌几下,盐又溶解了,再加盐,再搅拌不断加盐,盐能不断地溶解吗?学生根据以往的认知情况回答说:不可能吧。那么一杯水到底能溶解多少食盐呢?学生很自然地想到了这样的问题,从而产生研究的欲望,学习更有目的性,也更有动力。2于无疑处提问 有时候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比较大的距离,学生无法找到两者的连接点,思维处于暂时短路状态。这时学生迫切需要一个引路人,教师的提问无疑是最好的桥梁。用一个简单的问题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调动起来,让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提高探究的效益。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很难着手进行研究,必须把它转化成可操作,可研究的问题。要研究这个问题需要哪些材料、一杯水是多少水 、如何放盐 、怎样使每次放的盐同样多 、放盐时注意什么问题、什么情况下停止加盐实验结束、如何称量和记录,通过对这些一系列问题的探讨和交流,最后制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比较完善的实验计划,这样学生在明确要研究的问题,准备的材料,实验的步骤后才能保证下面的小组实验有效有序地进行。3于整理处提问 虽然新课程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过程方法,但作为可以量化的学习结果,科学知识的掌握也是必要的。在一个主题研究结束时,要梳理学生的收获,分析整理归纳学生的实验数据,让学生根据老师的问题去构建所学知识的结构,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认知系统。在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的这一课的教学时,正是有前面完善的实验计划,加之学生能规范的操作,所以实验结果也非常接近。八个实验小组中有五个小组溶解了11勺盐,三个小组组溶解了12勺盐,实验结果非常接近,即50毫升水大约能溶解11勺盐。但我并未满足于此,而是进一步提问:有什么办法计算50毫升水平均溶解的食盐的勺数,学生思维马上被调动起来了,他们马上想到了数学课上求平均数的方法,我进而又问:怎样知道50毫升水溶解多少克盐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立刻活跃起来,有的说:把水蒸发掉,称称留下盐的重量,有的说:盛出11勺盐用天平称一称,有的受启发马上说:先称出一勺盐的重量,再乘以11勺就可以了,那为什么都是50毫升的水,溶解的盐却不一样呢,通过这个实验你又有什么发现,通过探究使学生知道产生误差的因素,了解盐不能在水中不断地溶解,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盐。这些适时有效的问题的提出,使学生的探究水平不断提高,思维不断地得以升华。4于拓展处提问 主动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要以问题开始,以问题结束。在科学课中,探究是活动的核心。但每一次探究的只是一个知识点,它既是上面一个知识的终点,也是下面一个知识的起点。维持科学探究动力的是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只需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又结合探究主题的小问题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给学生指明思考的方向,使学生能始终参与到探究活动的全过程。如在本课的教学即将结束时,我提出了这样两个问题:怎样使杯中没溶解的盐继续溶解?如何把溶解在水中的盐再分离出来。其中问题一是对前一课知识的迁移,学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能够想到给水加温或者再放入一些水的办法使没能溶解的盐继续溶解,使前一节知识点得以扩展。而后一题又是下一节课教学要探讨的内容。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悬念和思维的空间,激发学生在课下继续探究的热情,同时也为下节课教学做好了铺垫。总之,科学探究活动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是否能把握提问的契机,提出适合学生探究并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问题使使科学探究活动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肌体,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对待课堂提问,教师心中要有学生、有目标、有策略。只有心中有学生,才能创设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良好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只有心中有目标,才能“粗中有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砌体工程考试题及答案
- 2025-2026学年地质版(2024)小学体育与健康二年级全一册《别让眼睛受伤害》教学设计
- 2025标准版车位租赁合同
- 葡萄酒试酒知识培训
- 叉车证考试判断题技巧及答案
- 2025短期用工劳动合同协议书
- 现象类题目的模板及答案
- 2025餐饮联盟合作协议合同范本
- 餐饮服务员初级考试题及答案
- 2025按摩师劳动合同范本参考
- GB/T 29245-2012信息安全技术政府部门信息安全管理基本要求
- 中药调剂技术-课件
- 证券从业考试基础模拟卷二(题目+解析)
- 水轮发电机讲义课件
- 姜黄素合成路线
- 信息系统运维服务方案
- 化工试生产总结报告
- 导数与原函数的对称性 微专题课件-2023届高三数学一轮复习
- 安全教育:不私自离开幼儿园
- 刑法各论(第四版全书电子教案完整版ppt整套教学课件最全教学教程)
- 健康教育学【完整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