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重回俄罗斯日常生活_第1页
斯大林重回俄罗斯日常生活_第2页
斯大林重回俄罗斯日常生活_第3页
斯大林重回俄罗斯日常生活_第4页
斯大林重回俄罗斯日常生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4 斯大林重回俄罗斯日常生活 斯大林重回俄罗斯日常生活 一热点材料展现: XX 年是二战胜利 65 周年,俄罗斯将会利用这个时机大张旗鼓地宣传苏联在战争中的成就和贡献,也会提到斯大林的作用,但是不可能给斯大林全面恢复名誉。普京这次主动在电视上回答对斯大林的评价问题,实际上也为明年的宣传定下了调子 . XX 年 12 月 21 日,莫斯科,当日是斯大林诞辰 130 周年,俄罗斯共产党组织的悼念活动。 XX 年 12 月 3 日,普京在电视直播节目中回答观众们的各种问题,他主动提到对斯大林和斯大林主义 的评价。西方报刊如英国泰晤士报认为俄在加紧为斯大林 “ 平反 ” ,说 “ 随着克里姆林宫筹备明年二战胜利 65 周年大型庆祝活动的进行,斯大林重回俄罗斯日常生活的进程正在加速 ” 二知识考点链接: 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三精题分解: A第二次世界大战 1.( XX高考二轮跟踪测试)下图是 1942 年的一幅战2 / 14 争宣传海报,题名绞死希特勒。图中三只手代表着当时对德作战的主要三个国家,这三国是 A.美国、英国、法国 B.英国、法国、苏联 c.美国、英国、苏联 D.美国、法国、苏联 解析: 1942 年对德作战的国家不包括法国,因为法国已于1940 年败亡,故排除含有法国的选项。 2.( 07全国卷 I) 38.(32 分 )阅读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总统强烈要求国会特别会议废除中立法禁运条款( 1939 年 9月 21 日) 从纯粹的物质观点看,在我们这里加工可以对成千上万的人提供就业,而我们却把各样物品远涉大洋运到彼岸去进行最后的加工 还是从物质的观点看,在这里提供这样的就业会自动的帮助建设我们自己的国防。 禁运条款的制定不单是完全改变了我们的传统政策。风云网它还产生了 这样的效果:就海运贸易而言,把陆军强国和海军强国置于同样的地位。要发动战争的陆军强国因此可以在事前就感到放心,因为任何未来的敌对海军强国都会由于享受不到古己有之的随处采购的权利而受到削弱。这在四年前就已开始给了交战的一方一项具体好处,不是由于它本身的3 / 14 力量或地理位置,而是由于合众国的一项支持性行为。 材料二 总统第 702 次记者招待会 (1940 年 12 月 17 日 ) 大不列颠的订货因此对于美国国防是极其宝贵的;因为这些订货自动地增加生产设施 我们必须鼓励这种生产。 我来给大家打个比方:假设我的邻人的家宅着了 火,而在四五百英尺以外我有一截浇园用的水龙管子。如果他能够把我的浇园水管接到他的自来水龙头上,我就可能帮助他把火灭掉 如果经过灭火的过程,这段水管完好如初,毫未损伤,邻人就把它还给我,对我十分感谢。但是,假设它给搞坏了 他说, “ 好,我来照赔。 ” 现在,如果我拿回的是一根可用的浇园水管,我就不吃亏。 换句话说,如果你借出一定数量的军火,在战后得到归还,如果这军火是完好如初的 没有损坏 你就不吃亏;如果它们损坏了,或者陈旧了,或者完全丢掉了,而如果你借给的人照样赔上,在我看来,你就没有吃亏。 -摘自 罗斯福选集 材料三 1939 1941 年美国对华贷款(单位:百万美元) 时间 1939年 2月 1940年 4月 1940年 10月 1941年 2月 1941年 4 月 4 / 14 数额 2520255050 1941 1945 年美国对华 “ 租借 ” 物质统计(单位:百万美元) 时间 1941 年 1942 年 1943 年 1944 年 1945 年 数额 2610049531107 ( 1)根据材料一,指出罗斯福为什么主张废除中立法中的禁运条款。( 9 分) ( 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罗斯福在这两次讲话中主张的异同。( 7 分) (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在武器等物资禁运问题上态度发生变化的国际背景。( 10 分) ( 4)根据材料三,概括美国对华援助的状况。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这一角度,说明美国为什么对华援助。( 6 分) 答案要点: ( 1)有帮于扩大本国就业,加强国防建设;禁运改变了美国的传统政策,实际上是不中立的(禁运偏袒了一方,使海军强国失去了获得军火的机会);战争地带经常发生变化,不可能由国会立法予以长期确立,应有行政部门予以确定。 ( 2)相同:认为取消禁运,接 受定货均有利于美国经济和国防,支持英国。 5 / 14 不同:在武器等物资的输出上,由废除禁运到采取租借的办法,支持英国的立场由隐晦到公开。 ( 3)法西斯德国扩张威胁日益加剧; 1939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40 年德国进攻西欧,法国沦陷。英国受到德国的进攻,美国认为德国是最大的威胁。 ( 4)状况:分为贷款和租借;在一些关键年份援助显著增加。 对华援助的原因: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援助中国,有利于世界的反法西斯战争,有利于美国。 B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 XX山东运河高三月考)丘吉尔曾说过: “ 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 ” 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 A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B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 c合理地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 D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解析: D 丘吉尔的这段话主要反映了苏联在斯大林当政期间国力迅速增强,这一期间最主要的是斯大林模 式的建立。 6 / 14 2.( XX福建建阳外国语学校高三月考)关于中国、苏联两国工业化建设方针的相同点有 优先发展重工业 实行五年计划 都变革了农村生产关系 农业都是为工业化建设服务的 A、 B 、 c 、 D 、 解析: A 中国的农业并非为工业服务,农业做为社会主义改造三项内容之一,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3.( XX广东六校高三联考)有史学家认为: “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 l 3, 1932 年上升 50左右; 1932 年(在苏联)约有1700 名美国工程师在重工业部门工作。 ” 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A苏联的工业化是从进口机器设备开始的 B苏联的工业化完全依赖西方大国的支持 c苏联工业化利用了西方大萧条的国际环境 D引进外国专家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 解析: c 注意题中涉及的时间: 1931 年、 1932 年。此时西方正处于经济危机期间。 4.( XX高考模拟)下列对 “ 斯大林模式 ” 的表述,正确的是 其形成标志是苏联 1936 年新宪法的颁布 其形成与国内、外环境分不开 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发挥了党在社会主义建 设中的作用 7 / 14 A B c D 解析: A 教材基础知识的再现。 5.( XX肇庆模拟) (13 分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8 年,斯大林开始实行一系列五年计划中的第一个 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 美国新闻记者林肯 斯蒂芬斯从苏联回国后声明: “ 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 ”为国家资源的投资确定重点是实行计划的实质,苏联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功自觉不自觉地影响了种种经济政策 五年计划给西 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一个原固是,按照西方人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 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 全球通史 【材料二】 1933 年 3 月 4 日罗斯福就任美国第 37 届总统后 从 3 月 9 日至 6 月 19 日,连续开了 99 天特别会议,制定和通过了一系列对付危机的法案。这些法案统称为 “ 罗斯福新政 ” 。 世界史纲下册 问题:(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 “ 美国新闻8 / 14 记者林肯斯蒂芬斯说 “ 它行得通 ” ,而大多数西方人认为苏联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 ” 的不同反应。 (5 分 ) (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 新政 ” 主要是通过什么方式来实施 ?(1 分 )它能 ( 3)当前,美国次贷危机引起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结合上述内容,你认为中国政府在经济建设中应如何发挥应有的作用 ?(2 分 ) 答案: (1)林肯 斯带芬斯看到了五年计划使苏联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工业、军国强国这一惊人的变化;与此同时,西方国家正遭受经济危机打击。 五年计划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 后状态: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国家为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所以大多数西方人认为“ 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 ” 。 (2)国家立法不能,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问的矛盾,而罗斯福新政是资产阶级为克服危机,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做山的政策调整,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3)通过法律调控市场;保证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进行渐进的改革;照顾穷苦百姓的基本生活,促内需,增就业:寻9 / 14 找新的经济增 长点。 6.( XX莆田模拟)( 17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题后问题: 材料一:美国新当选的第一位非洲裔总统奥巴马及其竞选口号: “ 我们需要的变革 ”(changeWeNeed) 。下面是奥巴马的当选总统的演讲文摘: “ 美国真正的天赋在于 它懂得改变。 ” “ 今晚在我脑海中一直浮现的,是亚特兰大一位女性选民 安 尼克松 库伯,她已经 106 岁了。我思考 着 她 所 经 历 的 这 一 个 世 纪 的 美 国” ; “ 她出生的时候正是奴隶制度解除之后 像 她 一 样的人那个时候是没有选举权的,因为她是女人,还因为她皮肤的颜色 ”“ 当绝望和大萧条袭来的时候,她看到了一个民族通过新的政策、新的工作和新的共同目标战胜了恐惧。是的,我们可以! ” 材料二: 20 世纪 30 年代的大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带来巨大灾难,但是,它却给苏联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时机。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 110 / 14 3, 1932 年上升到 50左右 。同年,苏联向美国购买的机器设备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 50,占英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量的 90。 1936 年苏联的一个文件报导, 1932 年在重工业部门工作的各种外国专家约有 6800人。 1929 1932年间,美国出现了大的不景气,工程师们去苏联是由于他们在美国找不到工作。在 1926 年以前,苏联只从西方得到数量 不 大 的 短 期 公 司 贷 款 , 而 且 利 率 高 达 15 20。 1935 年,苏联从德国获得它历史上得到的第一笔财政贷款,期限 5 年,利率仅 6。 1936 年英国给予苏联的一笔贷款利率又下调为 5 5。 萨顿 西方技术与苏联经济的发展 (1930-1945) 材料三: 1933 年 8 月 14 日,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上写道: “ 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 ” 。 材料四:在上个世纪 70 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上个世纪 90 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本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在近三十年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踩着历史的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 ( 1)根据材料一,简要指出美国政治文明演 进的轨迹( 2分)。眼下不少人把奥巴马和美国历史上的罗斯福总统相提11 / 14 并论,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相提并论的理由何在? ( 2)根据材料二,指出 30 年代的大危机为苏联工业化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 ?(3 分 ) (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20 世纪 30 年代苏联工业化的主要成就( 3 分),并分析其影响。 (4 分 ) ( 4)根据材料四,说明近 30 年来中国是怎样踩着历史节奏,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的? 答案:( 1)轨迹:性别歧视到成年女性拥有选举权;从种族歧视到黑人当选总统。 理由:同 为民主党人;同样临危受命(世界经济危机或金融危机打击背景下当选);竞选口号都是求新求变。 (2)有利条件:在经济危机打击下,资本主义世界大量技术人才失业,西方国家也面临着严重的商品、资金和市场的问题,有利于苏联引进技术、设备、人才和资金,加快工业化建设。 (3)成就:苏联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二位,欧洲第一位,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 影响:提升了苏联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苏联的经济建设模式对西方国家经12 / 14 济政策也产 生了一定的影响。 ( 4)融入的节奏: 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实施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1992 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2001 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7( XX广州模拟)( 10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1)结合图片材料分析 1928 年以后苏联的农业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原因是什么 ?(2 分 ) ( 2)从农轻重关系的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体制。 (2 分 ) 材料二苏联宣传画:在斯大林同志领导下不顾一切地向共产主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