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年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组导学系统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导语10 杨氏之子11 晏子使楚阅读本组课文,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1.参考注释,理解每个句子,再流利的朗读课文。2.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和同学交流阅读心得。3.背诵课文。1.先讨论怎样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再分角色朗读课文。2.晏子出使楚国,楚王几次想侮辱晏子,晏子是怎样应对的?把晏子说的话多读几遍,体会他每次说的话妙在哪儿?通过综合性学习,搜集、积累用得精妙的语言,以不断丰富我们的语言,并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综合性学习生活中不乏精妙的语言,关键是善于发现。请有选择地开展下面的活动,发现、积累并学习运用有艺术性、有魅力的语言。汉语中有一些在表达上很有特点的熟语,如,歇后语、谚语;也有一些在表达上很有特点的短文,如,幽默故事、古今笑话。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借以搜集,并积累下来,想想它们在语言上有哪些特点,和同学交流。在公共场所,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提示语和广告词。就拿提示语来说,有的比较生硬,如,“严禁践踏草坪”;有的则富有情趣,如,“别踩我,我怕疼”。搜集提示语和广告词,比较表达的效果,再试着写一写有情趣、能打动人的提示语或广告词。搜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体会语言的艺术魅力,并试着演一演。3.你觉得晏子是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4.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有什么联系?导语12 * 半截蜡烛13 * 打电话阅读本组课文,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先读读下面的剧本,想想剧本中讲的是件什么事,说说你最欣赏谁的语言;浏览下面这个相声,想想说的是件什么事,故事里的那个人说话有什么特点;再说说这个相声对自己有什么启发。通过综合性学习,搜集、积累用得精妙的语言,以不断丰富我们的语言,并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分角色演一演;还可以讨论一下剧本和一段写人记事的文章有什么不同。如果有兴趣,可以和童学试着说一说,或者再找几个相声听一听。导语交流平台阅读本组课文,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小林:本组课文,我最喜欢晏子使楚,因为我很佩服晏子的机智应答。你呢?小东:我更喜欢剧本半截蜡烛,那个小女孩很机智,说话也很巧妙。这组课文给我启发最大的还是相声打电话,那个人因为说话太罗嗦而耽误了事情,我们平时说话可不能学他。小林:是啊。我还听说过一个请客的笑话,讲有个人因为说话不得体,把客人都气跑了。通过综合性学习,搜集、积累用得精妙的语言,以不断丰富我们的语言,并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小东:看来,我们平时说话还真得注意点儿,不仅要把话说明白,还要说得简练、得体,这样才能更号地和别人进行沟通。小林:剧本和相声这两种形式,我在课本里还是第一次见到。通过学习,我对它们的特点有了一些了解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4课后综合性学习引导学生在课外去发现、搜集精妙的语言。5.通过多种形式的语文活动,积累并学习运用有艺术性、有魅力的语言,感受祖国语言的丰富美好。6.拓展阅读相关文言文,积累丰富的语言。教学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教学难点: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感受语言的艺术。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1我们每天都在用语言交流,精练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与人沟通,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古代有一个九岁的孩子,回答别人时语言风趣机智,妙趣横生。他的故事被记录在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里,大家想听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文,也叫文言文杨氏之子。 2读题,解题。( “之”相当于“的”,“杨氏之子”意思是姓杨人家的儿子。)二、读通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把字音读正确,读通课文。 2检查读通情况 (1)着重强调以下字的读音:惠曰禽诣为应 (2)引导学生读准停顿: 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句子中的“家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因此要停顿。) (3)反复熟读设计意思:这是小学生初次学习文言文,因此把文章读正确是学习的重点。三、理解文意 1参考注释,自学课文。要求:将注释中重点词语的解释批注在文中,据此初步理解句意。 2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词 以下字词比较陌生或古今差异较大,学生可能提出: (1)其父:他的父亲。其,他。 (2)为设果:小儿(杨氏之子)为他摆出水果。设,摆设,摆出。 (3)以示儿:以便给小儿看。以,来,以便。 (4)此是君家果。此,这;君,您,古代对对方尊敬的称呼。 (5)未闻:没有听说。未,没有;闻,听。 (6)夫子家禽:您家的鸟。夫子,先生,您,对人尊敬的称呼。禽,鸟类。 设计意图:以上问题,可让学生通过同学之间讨论自己获取答案,如学生能够作出回答,教师则应追问学生是怎么知道的。学生无法回答,教师可以适当点拨提示,让学生明白字词义。 3说说每句话的意思。四、体会语言精妙 1这个故事最精彩、最吸引人的是哪句话?为什么?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用“从来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来应答,妙趣横生。九岁孩童能迅速领会孔君平表达的内容和技巧,显示出他的聪明机智和应对能力。) 2如果杨氏之子回答“孔雀是夫子家禽”,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比较,你认为哪一句更好?(“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更妙,“孔雀是夫子家禽”显得生硬,有顶嘴之嫌,而“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反映出孩子思维敏捷,语言幽默。) 3想像:孔君平听了孩子的话后,会是什么反应?设计意图:通过想象表达,进一步体会孩子所答言语的妙处。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五、拓展阅读 鼓励学生阅读世说新语中其他小故事,大体了解内容,体会语言妙在哪里。第二课时一、复习巩固1.讲一讲杨氏之子的故事。2.检查背诵。二、课外延伸,综合学习 阅读“综合性学习”,明确活动要求,自选活动方式,感受中国语言的魅力。 1.搜集积累在表达上有特点的语言,比如:歇后语、谚语、幽默故事、古今笑话等。 2.搜集和拟写提示语、广告语。 3.收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试着演一演。 设计意图:本次任务布置后,教师要及时掌握信息,适时调控指导,并且要真正给学生一个展示学习成果的舞台,可与“回顾拓展”中的“展示台”相配合,也可结合语文课、语文活动积极创造展示机会,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功感。 4.我们可以从几方面开展活动?(学生交流)5.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组成活动小组,并且分工,制定活动计划,开展活动,一周后交流展示。板书设计: 10 杨氏之子 (聪明 有礼貌) 孔雀 夫子家禽 妙 (幽默、机智)杨梅 君家果孔君平11 晏子使楚教材简析:晏子使楚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故事赞扬了晏子身上表现出来的凛然正气、爱国情怀和他高超的语言艺术。 本文写作突出特点是以人物对话来塑造形象。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开头写楚王想侮辱晏子;接着写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机智对答;最后写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文章首尾照应,思路清晰,行文紧凑,结构严谨。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从生动的故事中,体会晏子高超的语言艺术,感受晏子语言中透出的大义凛然和爱国精神;二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特点,了解作者通过人物对话来刻画人物特点的表达方式。 设计理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本课教学围绕“晏子的话到底有什么样的威力,能化楚王对他的侮辱为尊重呢?”这一主问题,引导学生置身于与文本、与作者的对话交流的过程之中,经历思考、探究、发现、交流等多种学习过程,从而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不断感受到晏子机智巧妙的应答,有所感悟和生成。学习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会认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侮辱、威风、面不改色、安居乐业”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晏子能言善辩的才能和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4.朗读课文,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5.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感受晏子对国家的忠诚。6.理解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学习简单的推理。教学重点:体会晏子语言的巧妙,并从他机智的回答中体会人物的特点。教学难点:体会晏子能言善辩的才能和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查询、学习晏子的故事。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简介背景,揭示课题1二千多年前,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个群雄纷争的春秋战国时代,其中齐国和楚国是大国。说到齐国就会让人想起一个人,他虽然身材矮小,但能言善辩,口才极好,被派到其它国家执行外交任务,帮助齐国解决了许多外交上的争端。他就是“晏婴”,人们都尊称他为“晏子”。(说明“子”是古代对有学问有贡献的男性的尊称,比如:孔子、孟子等。)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他的文章晏子使楚(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2你能根据自己的预习向大家介绍一下晏子吗? 3 “使”是什么意思?课题又是什么意思呢?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1)根据拼音,读准生字词的读音,把课文读通顺。(2)想想课文讲了什么事?2检查自学情况(1)生字新词(注意“大夫”的读音,现在读“di fu”,是“医生”的意思,过去读“df”,是官职的称呼。) (2)请同学读读难读的段落,检查课文读通情况。 (3)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三、研读楚王,感受前后变化 1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呢?请画出有关的句子。 (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门旁边开了一个五尺来高的洞,让晏子从这个洞进去。) (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 (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 2(屏幕出示这几句话)我们来读读这几句话,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楚王对晏子侮辱到了极点。挖狗洞让晏子钻,讽刺他身材矮小。说齐国没有人,就是说晏子无能。故意在晏子面前审问盗贼,嘲笑齐国人没出息。而且从“瞅”、“冷笑”、“笑嘻嘻”等词也可以看出楚王对晏子及齐国的侮辱。楚王的用意很明显,侮辱晏子,侮辱齐国,以达到长楚国威风的目的。) 3有感情地朗读。 4他的目的达到了吗?请浏览课文,把他每次侮辱晏子的结果画出来。 (楚王只好吩咐大开城门,迎接晏子。) (楚王只好陪着笑。) (楚王听了,只好赔不是,说:“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让大夫取笑了。”) 5你又体会到了什么?(三句话中都有“只好”一词,说明楚王不得不甘拜下风。) 6最后的结果是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7.有感情地朗读这几句话。四、引向深入: 那晏子是怎样达到反侮辱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第二课时一、研究晏子语言,体会智慧。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最后都反被晏子侮辱。那么晏子是怎样实现反侮辱的呢?让我们跟随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走近这个历史上熠熠生辉的人物,去感悟他的语言艺术,去体会他的铮铮铁骨! 1从三个故事中任选一个,找出晏子的话,想想晏子的话到底有什么样的威力,能化楚王对他的侮辱为尊重呢? 2学生自由读课文,自主探究 3汇报交流: (一)第一个故事“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1)学生通过推理得出这句话的意思是“楚国是狗国”。楚王不想当“狗王”,自然就大开城门,迎接晏子进来了。设计意图:这里应放手让学生自主交流,因为这几句话包含的意思不难理解。 (2)晏子这句话发挥了它巨大的威力,分析一下,你认为晏子聪明在哪里? (晏子将计就计,将五尺来高的洞定位为“狗洞”。有了“狗洞”一说,自然就引出了“狗国”之说。)设计意图: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你认为晏子聪明在哪里”这个问题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领会其巧妙应答之根源。 (3)感情朗读:晏子说这句话的时候,会是怎样的语气呢?(不卑不亢、绵里藏针)(二)第二个故事 句一:“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了呢?” (1)引导学生抓住“住满”、“就是一片云”、“就是一阵雨”、“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等理解“齐国人多”。 (2)“大伙把袖子举起来,就连成一片云;人们都甩一把汗,就能够下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这三个分句分别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你知道是什么吗?(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摩肩接踵) (3)晏子的这一说法又巧妙在哪里呢? (采用夸张说法,说明齐国人多,反驳了楚王“齐国没有人”一说。) (4)感情朗读。句二: “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 (1)学生通过推理得出这句话的意思是“楚国是最下等国家”。 (2)在这里晏子能实现反侮辱,有何秘诀? (晏子先编出一个“规矩”,然后顺着楚王的意思,说自己是最不中用的人,贬低自己,从而达到贬低楚国的目的。) (3)有感情朗读。(三)第三个故事 “大王怎么不知道哇?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1)学生通过推理得出这几句话的意思是“楚国的社会风气不好”。 (2)有感情地朗读。 4小结: 晏子运用夸张等修辞及类比推理等方法,让自己的语言有理有据,靠他的三寸之舌,反驳了楚王的侮辱,维护了自己的尊严,也维护了齐国的尊严。所以到最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二、研究晏子神情,体会智慧 1从晏子的语言中,我们感受到了他能言善辩的口才和超人的智慧,我们还能从哪里看出他的智慧吗?请再读读课文,找找写晏子的句子,细细品味一下。 2学生自学后交流: (1)晏子看了看,对接待的人说 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说晏子“想了想”,而是用了“看了看”? (只是看了看,就想对对策来了,说明晏子智慧超群。) (2)晏子严肃地回答晏子装作很为难的样子说晏子在楚王面前说这一段话时为什么要严肃呢? 后来为什么要装作很为难的样子呢? (3)哪知晏子面不改色,站起来,说 从“面不改色”中读懂了什么? 晏子不改的是什么?(超人的智慧和爱国的情怀)三、角色朗读,课堂表演 1分角色朗读三个故事。 2学生选择其中一个故事,分组讨论,组织表演,教师提醒注意语言、神态、动作等几方面的表演。板书:11 晏子使楚楚王晏子(侮辱)(反击)结果 钻狗洞是狗国只好打开城门 没人才 下等国只好陪着笑没出息强盗国只好赔不是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组导学系统精读课文 课后思考练习导语14 再见了,亲人16 桥学习本组课文,要入境入情,抓住那些感动我们的地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到了哪些“亲人”?从哪些事情中可以感受到他们是“亲人”?2.课文中有不少句子表达了强烈的思想感情,找出来仔细体会体会。如:(1)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2)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4.背诵喜欢的段落,并把使自己感动的词句抄下来。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课文中的老汉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认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如果有条件,还可以搜集一些感人的故事,和同学进行交流。3.朗读课文前三个自然段,想想在表达上有什么共同点,再和同学交流。小练笔:从课文中挑选一件志愿军战士为朝鲜人民所做的事,展开想象,再写下来。3.课文在表达上很有特色。如,课文最后才交待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文中有多处关于大雨和洪水的描写。你发现了什么?找出来,和同学交流这样写的好处。略读课文 连接语导语15 *金色的鱼钩17 *梦想的力量学习本组课文,要入境入情,抓住那些感动我们的地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把令你感动的部分找出来,有感情地多读几遍;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孩子的事,同样让我们感受到他那金子般的心。默读课文,想一想,瑞恩的梦想是什么?他是怎样实现自己的梦想的?认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如果有条件,还可以搜集一些感人的故事,和同学进行交流。说说你对“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理解。联系实际说说读后的体会,还可以把自己想到的写下来。回顾 拓展四 交流平台导语交流平台学习本组课文,要入境入情,抓住那些感动我们的地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小林:这组课文,每篇都深深地打动了我。小东:这是因为写的事情十分感人,只要我们入情入境的读,设身处地地想,就会被感染。小林:我想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写法上很有特点。作者不但叙述了真实具体的内容,而且表达了真情实感。认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如果有条件,还可以搜集一些感人的故事,和同学进行交流。小东:这几篇课文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不大一样。有的课文把思想感情含在事情的叙述或环境的描写之中;有的课文在叙事的基础上,直接抒发感情。小林: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有的是借景抒情的,还有的是14再见了,亲人教材简析:再见了,亲人选自现代作家魏巍的依依惜别的深情。这是一篇叙事抒情的文章,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开朝鲜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课文感情真挚,叙事抒情相互交织,语言亲切感人,构思精巧别致。作者是以志愿军对前来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前3个自然段写法大体相同,都是用满含恳求意愿的祈使句开头。中间叙述的内容主要是由送别时的情景和追忆难忘的往事组成。同时,这3个自然段还以具有充分肯定语意的反问句结尾,避免了平铺直叙,将中朝人民的深厚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课文的最后3个自然段以呼唤的方式,抒发了志愿军战士的心声,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设计理念:语文课堂是情感的课堂,本案以“感动”这条情感主线展开教学,努力构建开放的课堂格局,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好课文,使孩子们在“感动”中感受中朝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在“感动”中让学生体会重点语句及反问句等一些特殊句式对表达情感的作用,达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教学目标: 1会认8个字,会写12个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噩耗、战役、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的意思及课文重点句子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4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5.学习文章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 6. 开展读书活动,了解志愿军抗美援朝,英勇牺牲的战斗故事。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教学难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开展读书活动,了解志愿军抗美援朝,英勇牺牲的战斗故事。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题激发兴趣1每个同学都在爱的海洋里成长,最关心你、与你最亲的人是谁?他们是怎样关心爱护你的? 这些有血缘关系、关系亲密、给了你无限帮助的人,我们都称之为“亲人”。 2我们中国人民与邻国的朝鲜人民跨越国界,并无血缘关系,可是当年,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却把朝鲜人民称为至亲至爱的亲人,分别时情真意切地说“再见了,亲人”,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学习魏巍写的再见了,亲人。(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学生简介时代背景,教师作适当补充。二、初读感知大意 1提出初读要求: (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词及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思考:课文中“亲人”指谁,想想他们的哪些事感动了你? 2学生初读课文,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3反馈、交流 用课文的语句说出她们为志愿军战士所做的感人的事。三、品读感悟亲情 1是什么使不是亲人的两国人却比亲人还亲呢?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最使你感动的小故事,划出让你特别感动的内容,抓住词句说说体会,并把自己的体会用朗读表达出来。 2学生交流,抓重点词句感情亲情: (一)“志愿军与大娘”之情: (1)句子: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这真是雪中送炭哪! A引导学生抓住“带着”、“顶着”、“冒着”、“穿过”等词语,想象当时这样做的危险和艰难,从而体会大娘为志愿军不顾生命危险的精神。 B抓住“雪中送炭”这个成语来体会,先理解字面意思,再理解成语的含义,接着联系句子具体谈谈这个成语“雪”、“炭”分别指什么,最后想象“雪”志愿军当时的困境及困境会给他们带来的后果,从而进一步体会大娘想志愿军所想,急志愿军所急,为他们而将自己生命置之度外的品质。 C感情朗读:朝鲜大娘愿意为志愿军付出生命,给了志愿军及时的帮助,她把志愿军看成比自己还要重要的人,能不算“亲人”吗?读出你的感动吧! (2)句子: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您为了我们失去了惟一的亲人。 A引导学生抓住“惟一”、“丢”、“背”等词来体会,先理解“惟一”的意思,再谈谈“惟一的亲人”对大娘意味着什么,接着体会大娘这一“丢”丢下的是什么,“背”起的又是什么,从而理解大娘对志愿军的感情胜过亲人。 B感情朗读:朝鲜大娘为救志愿军不顾最亲最爱的小孙孙,这能不算“亲人”吗? 这两句教学不一定按以上顺序,根据学情而定。学生还可能谈到大娘洗补衣服几夜不眠、大娘八年来像慈母般地关心战士们等情节让人感动,老师都要予以肯定。 (3)朗读比较,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师引:大娘为志愿军所做的一切,怎么能不感人呢?难怪志愿军对大娘说一一 “这比山还高比没得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出示句子) A请学生改成陈述句。 B比较两句话,哪句更能体现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的深情? C情境引读: 师:在五次战役的时候,是大娘带着全村的妇女送打糕,所以生接读 师:在敌机来的时候,大娘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而丢下了自己的小孙孙,所以生接读设计理念:比较反问和陈述的语气,指导朗读反问句的语调,采取不同形式反复有感情地朗读这个反问句,体会反问句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二) “志愿军与小金花”之情: (1)句子:你回来以后,焦急地等待着妈妈,可是小金花,你是多么刚强呀!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 A引导学生抓住“把脚一跺”、“嘴角抽动两下”、“狠狠地说”等词句体会小金花内心失去妈妈的悲痛。 B感情朗读,演读。 C“妈妈牺牲不落泪”,可“跟志愿军告别却哭成泪人”,你感受到什么? D再读句子。 (2)朗读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方法同上)。(三)“志愿军与大嫂”之情: (1)句子:我们清楚地记得,那是1952年的春天,伤好以后,您只能靠着双拐走路了。 A可抓住三个“挖”来理解它们的不同背景,再想像这三个“挖”字背后,大嫂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挖的,从而理解大嫂不顾生命危险为战士们挖野菜的可贵品质,感人至深。 B感情朗读 (2)朗读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方法同上)。 3朗读体会惜别深情 (1)师引:现在志愿军就要同她们分别了,此时此刻,战士们是怎样抒发自己那依依惜别之情呢?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来读一读,想想怎样读出句子中的感情。(生自由读) (2)评读。(注意体会与大娘告别的不舍,对小金花的疼爱,对大嫂的不忍心。) 4感情朗读13自然段,升华情感 (1)选择自己体会最深的一个自然段朗读,注意表达出志愿军的思想感情。 (2)激情配乐朗读: A在这分别的日子,当我们想到大娘为我们洗补衣服几夜没合眼,想到大娘为给我们送打糕累得昏倒在路旁,想到大娘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时,我们再也忍不住了,动情地对大娘说(配乐齐读第一自然段) B当我们看到泪流满面的小金花,想到她说要为妈妈报仇时的情景,禁不住对小金花说:(配乐齐读第二自然段) C当我们面对拄着双拐,背着孩子,走过崎岖的山路,送了我们几十里的大嫂,想到她为了给我们挖野菜而倒在血泊里的情景时,我们再也忍不住了,深情地对大嫂说(配乐齐读第三自然段)四、抒情赞颂亲人 1前来送行的人只有三个吗?课文为什么只写这三个人呢? 2这三个人代表着千千万万的朝鲜人民。光她们三个就为志愿军战士做了那么多的事,付出了那么多的血汗,可想而知,当年的朝鲜人民为志愿军付出了多少代价,怎么不令人感动呢?说出你们的感动,说出心中的赞扬,最好能合适地选用反问句。设计意图:情感喷涌时,让学生适时地抒发,并尝试用反问句来表达情感,既能让学生抒发自己对朝鲜人民的赞美之情,又加强学生对反问句表达效果的认识。第二课时一、有感情地朗读第13自然段二、课内链接课外,仿写段落1为了志愿军,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可以超越国籍,不顾惜自己的身体,不顾惜亲人的生命。她们为什么能为志愿军付出这样高的代价呢?能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吗?设计意图:通过再次读课文,体会无数志愿军战士也在朝鲜这片土地上洒下了鲜血,中朝人民的友谊是用两国人民的鲜血凝成的。 2你还知道哪些有关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故事? 3读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片断(节选志愿军战士感人的故事),读后谈感想。 4师引:想一想,在依依惜别的时候,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请选择小金花、大娘、大嫂三者之中的人为角色,以她们的口吻,写一个片断,题目也是再见了,亲人,同样可以按“劝慰叙事抒情”的结构,用第二人称来写。 5交流评析。(评析可重点引导学生从事例描写是否感人,反问句运用是否恰当等方面展开)三、学习最后三个自然段 战士即将启程,列车就要开动,两国人民捧着一颗颗赤诚的心向最亲最爱的人告别!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体会怎样才能读出这份感情。(学生个人练习朗读) 2指名朗读,学生评读。(从理解“再”入手,理解句中表现的眷恋、依恋、留恋之情。“再看一眼”、“再停留片刻”,似乎列车再停留片刻,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亲人,也可以慰藉我们充满离愁的心。) 3创设情境引读。 (1)师:战士们登上了列车,望着这些可敬可爱的亲人,望着这片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志愿军从心底里发出了喊声生: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2)师:列车开始启动,紧紧拉着的手松开了,列车前行,亲人向后退去。战士们多想再看他们一眼呀!于是,他们只好请求隆隆前进的列车生:列车呀,请开得慢一点,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3)师:然而,列车飞快地向前驶去,亲人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战士们只好挥手,大声呼喊着生: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4)告别的情景感人至深,现在你就是志愿军战士中的一位,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向朝鲜亲人挥手告别生齐读46自然段。四、小结 列车开走了,然而中朝两国人民的心永远连在一起。正如金日成首相所说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人民之间结成的深厚友谊将永远留在朝鲜人民子子孙孙的心中。”五、布置作业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2推荐阅读谁是最可爱的人。板书设计: 送打糕昏倒路旁 大娘 救伤员失去小孙孙14 再见了,亲人 小金花 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 大嫂 为挖野菜,炸伤了腿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16桥 教材简析: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在表达方法上有三个突出的特点:(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这样安排结构,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2)本文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继续引导学生在感人的故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是帮助学生在读书思考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设计理念:桥一课语言通俗,但蕴涵于字里行间的感情深沉而挚烈。根据教材特点,本案设计了“在速读中整体感知,在品读中感悟感动”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情、语言”,体味人物内心情感,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并以此点燃学生情感,引发真情,促进学生主动探求,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势不可挡、跌跌撞撞”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老支书在危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无私无畏、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5积累课文特色语言,了解课文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的表达特点。 6.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品味语言中深刻感悟老支书在危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教学重点: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教学难点: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有关“桥”的课文?这几篇课文分别写的是什么内容。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桥,这篇课文又会写些什么内容呢?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1自由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正确,句子读通顺。不理解的词语可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式自己解决,也可向学习伙伴请教,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2检查生字认读和课文朗读情况。(1)检查字音、字形(应注意“肆”的声母是平舌音,“搀、呻”的韵母是翘舌音,“疯、狞、淌、瞪、膛”的韵母是后鼻音,“呻、搀、奠”的韵母是前鼻音。特别注意“肆”、“ 奠”的写法)(2)学生提出难理解的词语,共同帮助解决。(3)请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检查朗读。(4)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3根据故事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给课文分段。(突遇山洪16;疏导撤离713;桥塌殉职1423;祭奠英灵2427)三、感受险情1让我们走进那个特殊的黎明,感受灾害突然降临时可怕的一幕。读课文第一段,找出文中描写洪水(或雨水)可怕的句子,用心体会。2汇报交流谈体会,感情朗读促感悟:(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抓住“像泼”、“像倒”谈感受。(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A理解“咆哮”是什么意思?山洪是怎么咆哮的?B比较“山洪咆哮着,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哪一句写得好?为什么?C指导读出洪水的凶猛。(3)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A“跳舞”在这里表示什么意思?B指导朗读。(4)死亡在洪水的狞笑中逼近。A读着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B朗读:把你看到的就像魔鬼一样露着狰狞面目的洪水读出来。3说话练习:观察课文第一幅插图(或播放洪灾的录像资料),结合课文内容,你能说说这样的险情吗?4感受人们的紧张(1)当时的人们是怎样的反应?(随机理解“你拥我挤”、“跌跌撞撞”、“拥”)(2)你能想象出男女老少惊慌失措的样子吗?(引导学生想像体验情势危急)(3)如果你是其中一员,你是什么感受?(转换角色,体验危急)5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读出自己的感受。板书设计: 桥 突遇山洪疏导撤离桥塌殉职祭奠英灵第二课时一、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二、感悟老支书的崇高精神1洪水如猛兽般袭来,死亡正一步步逼近,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就是全村一百多号人的生命桥。当他们跌跌撞撞地向唯一可以逃生的木桥拥去时,有一位老汉早已站在了木桥前。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三大段,想想老汉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2学生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3交流汇报。(1)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A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B不说话的老汉会想些什么?C朗读。(2)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说话简短有力,以严格的先人后己的党纪控制了局面,组织大家有序地撤离。短短的一句话里,连用三个感叹号,足以看出老汉话语的威严。)(3)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里报名。”(对于想抢先逃离危险的党员,老人是冷冷的态度。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持秩序。冷冷的是老汉的话,不会冷却的是一颗为人民群众的心。)(4)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快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A抓住“冲”、“揪”、“凶得像只豹子”体会老汉对不服从命令者的态度。B指导表情朗读,读出老汉的凶。C可是老汉揪出来的人是谁?把儿子揪出来排到后面,就意味着他死的危险更大,他不爱自己的儿子吗?从哪里看出来?(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地把小伙子推上木桥。突然,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抓住“吼”、 “少废话,快走”、“用力推”、“似乎要喊什么”等词来理解老汉爱儿子。“老汉似乎要喊什么”,如果他还来得及喊,他会喊什么?)D既然老汉这么爱自己的儿子,为什么要把他从队伍中拉出来呢?E有表情朗读,读出敬佩。(个别读、分角色读、评读等)4有感情地朗读第二、三段。三、学习结尾,抒发情感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到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的儿子。1师配乐朗诵,再学生朗读。2文章为什么要在最后才交待两人的关系呢?3想像说话:祭奠时,老太太会在坟前说些什么呢?那些搀扶着老太太前来祭奠的乡亲们会怎么哭诉呢?4写话抒情:此时此刻,假如你就在老支书的坟前,你又想怎么赞颂这位老共产党员呢?大家想一想,把它写下来,最好用上“桥”这个字。5交流四、理解题意,总结全文1文章以“桥”为题,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呢?2总结:在灾难面前,一座窄窄的木桥引渡人们走过危险,走向安全。后来,这一座木桥倒塌了,可是另一座高大雄伟的桥却在人们的心中树起来,那就是老支书,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支书,在人民群众生死攸关的危难关头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老共产党员!让我们满怀深情地读课题桥。五、体味语言,感情朗读1这篇课文是根据谈歌的小小说改编的,全文只有五百来字,却被评选为优秀短篇小说,它好在哪儿?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六、布置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2可以上网查阅更多“感动中国”的人物故事。板书设计:桥老支书窄窄的木桥前 像一座山开始发抖冲上去揪出儿子痛苦呻吟用力推儿子上桥轰地塌了被洪水吞没了(不朽的生命桥)附送:2019年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试卷班级: 姓名: 得分:一、基础知识。(37)1、 看拼音,写词语。(8分)n hn dn qi yn nu dio d ( ) ( ) ( ) ( )d j shng y jng tio zh yun( ) ( ) ( ) ( )2、下列各词语中,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2分)a、山寨(zi) 抓耳挠(no)腮 b、吓唬(h) 踉踉跄跄(qing)c、咀嚼(jio) 枝折(zh)花落 d、困窘(qing) 抽噎(y)3补充词语。(4分)神( )妙( ) 百( )不( ) 艰苦( )( ) 含辛( )( )4请给下列多音字组词。 (3分)勒 l( ) li( )涨zhng( )zhng( )乘 chng( ) shng( )5、 “临”字用部首查字法应查( )部,再查( )画,在字典里有以下几种解释:靠近、对着;来到、到达;将要、快要;摹仿。请给 “临”选择正确的解释。身临其境( )居高临下( ) 临帖( )临别之际( )(3分)六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中心敬老院招聘编外聘用人员(6人)考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广西广林资本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公开招聘3人(第二批)笔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云南昆明市经开区合同聘用制教师招聘95人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广东云浮市郁南县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招聘化工专业背景安全监管人员5人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广东汕头市交通运输集团有限公司招聘高校毕业生2人笔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年武汉市光谷第三十二小学教师招聘若干人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四川成都青城山医院招聘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山西临汾浮山县体育公园游泳馆救生员招聘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西安中铁国际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招聘(4人)笔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三农产品产销对接合作方案
- 政采云合同协议书
- 轻度认知障碍 - 教学课件
- 十大国企面试题目及答案
- 二手医疗器械市场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 氧气安全培训
- 江苏省镇江市京口区2025年小升初模拟数学测试卷含解析
- 2025-2030吉林省生活垃圾清运和处理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发展前景与投资研究报告
- 预制菜产业园可行性报告
-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 工程师职称-个人业务自传
- GB/T 3917.3-2025纺织品织物撕破性能第3部分:梯形试样撕破强力的测定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