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里“闻”声 耳中“见”色——谈“通感”在《望庐山瀑布》阅读中的运用_第1页
眼里“闻”声 耳中“见”色——谈“通感”在《望庐山瀑布》阅读中的运用_第2页
眼里“闻”声 耳中“见”色——谈“通感”在《望庐山瀑布》阅读中的运用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3 眼里“闻”声 耳中“见”色 谈“通感”在望庐山瀑布阅读中的运用 眼里 “ 闻 ” 声耳中 “ 见 ” 色 谈 “ 通感 ” 在望庐山瀑布阅读中的运用 作者:佚名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 1 赣榆县石桥镇大庄小学韦有成 “ 通感 ” 是一种奇特的艺术表现手法。人通过学习和生活实践得来的大量信息储存于记忆之中,当受到外来刺激时,感受会在一刹那间与记忆中储存的信息发生联系,产生某种信息流。 “ 通感 ” 就是 “ 分析器 ” 在生活经验中建立特殊联系的结果,是不同感觉器官之间建立一定联系而生成的。 “ 通感 ” 用得好,可以使景物 的描写更加生动形象,作者的主观感受抒发地更细腻深刻,引起读者更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使作品更具有感染力。 在古诗阅读中,教师可以抓住文字多元性的特点,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器官的功能和体验,挖掘多种知识和各方面经验储备,展开联想和想象,向多方面延伸扩展。如此,就能得到 “ 眼里闻声,耳中见色 ” 的艺术感受。 望庐山瀑布是小学语文苏教版第 6 册中的一首古诗。诗中有奇特的夸张、飞腾的想象的妙用;有磅礴的气势、壮观的画面的勾勒;有高远的意境、雄奇的景界的展示 情景2 / 3 交融,令人拍案叫绝。教学时,教师可根据诗的 特点,运用通感手法,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引导学生步入诗的意境,领略大自然的壮观奇景和诗人发自肺腑的感受。 1、从视觉方面感知色彩鲜明的静态画面:红日高照,奇峰披翠,紫烟缭绕,瀑布高悬,飞花碎玉;在阳光的照耀下,赤橙黄绿青蓝紫诸色交织融汇,多姿多彩尽铺山间;光与色的互相辉映,色与景的和谐搭配,使画面格外明丽,秀色可人。 2、从听觉方面感受庐山瀑布飞流冲撞的赫赫声势的动感画面:银瀑飞泄,气势涌动,如雷贯耳,令人惊叹。 3、从嗅觉方面品位庐山香炉峰景象的奇特:艳阳下,云遮雾绕的香炉峰弥漫着紫色的烟雾, 宛如一座巨大的香炉升腾着燎人的香气,叫人心醉。双关手法的运用,把香炉峰奇特的景象刻画得惟妙惟肖,使人叹服。 4、从空间方面拓展想象:高峰耸立,直插蓝天,生机勃勃的绿叶似翡翠,如宝石点缀在天幕;瀑流飞动,上接九重天际,下连滔滔碧水,天、水、山、川浑然一体,无比高远广阔。 5、体会诗人留恋往返于庐山的感受:丽日之下,层峦叠翠的香炉峰云遮雾腾,宛如香炉紫烟袅袅,令人赏心悦目;在这美如画卷的香炉峰下,心中的杂念一扫而光。远远望去,那神奇的瀑布像一幅巨大无比的白链悬挂在山前的河流上,3 / 3 那飞泻奔流的非凡气势,真让人怀 疑是九天上的银河坠落人间。一派何等雄奇、高远的境界!眼前的一切,难道不使人感受到大自然永不枯竭的勃勃生机和青春活力?不涌动着对祖国有这样大好河山而感到自豪的炽热之情? 如此阅读,学生的感受不再是一幅平静的山水画,而是活生生的立体情境,自己也犹如置身其间,感受到大自然赐给我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