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粤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综合试卷.doc_第1页
2019年粤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综合试卷.doc_第2页
2019年粤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综合试卷.doc_第3页
2019年粤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综合试卷.doc_第4页
2019年粤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综合试卷.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年粤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综合试卷一、填空。1、地球是个椭球体,有人说地球应该叫“水球”,海洋面积占地表剖面积的( ),陆地面积占( )。2、动物繁殖后代的方式通常有( )和( )两种。多数哺乳动物是通过( )繁殖后代的,如兔子、熊、猩猩等。但是鸭嘴兽是( )的哺乳动物。3、地球内部由( ),( )和( )三个部分组成。4、动物要生存,就必须吃食物。根据动物的食性不同,可以把动物分为( )、( )和( )。5、除了( )和( )外,( )、( )、( )等也会影响植物的生长。6、从种子萌发出幼苗开始,到这株植物开花结果,繁育出种子,这株植物就完成了一个生长周期。所以,在一个生长周期中,植物一般要经历( )、( )、( )、( )这几个阶段。7、“四大家鱼”是指( )( )( )( )。其中( )生活在水的上层,靠吃水中的浮游动物为食,( )生活在水的上层,靠吃水中的浮游植物为食,( )生活在水的中层,以( )为食,( )生活在水的下层,主要以( )为食。1、地球的形状是 ,地球表面的面积是 。2、太阳是自己会 的大火球。3、月亮的圆缺有规律的变化叫 。4、月球是地球唯一的 。5、昼夜交替是由于地球 形成的。6、常见的植物,多数都是由 萌发生长而成的。7、植物生长过程中会发生很多变化,比如 、叶片增多等。8、蚕的一生经历从卵、 、 、蚕蛾四个阶段。9、植物生长除了需要吸收水分外,还要吸收土壤中的 。10、根据食性不同可以将动物分成植食性动物、 和 。11、植物的花粉从雄蕊传播到 的过程叫传粉。12、哺乳动物繁殖后代的方式为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通过观察月食,科学地论证了地球是个 。2、根据地震波的数据,科学家推测地球内部由地核、地幔和 。3、农历每个月的 我们看到的月亮都像个圆盘。4、地球的形状是一个 ,所以太阳光只能照到地球的一半。5、由于地球是 在公转,所以才会有四季的产生。6、一颗完整的菜豆种子,它的结构包括是 和种皮两部分。7、植物生长有四个阶段,包括 、幼苗、开花和结果。8、刚孵出的蚕叫 ,几天后就会脱皮变成二龄蚕。9、植物的花粉从雄蕊传播到 上就叫传粉。二、判一判(本题12分)1、一个质量6千克的物体,运到月球上质量大概是1千克。( )2、温度对植物的生长没有影响。( )3、蚕幼虫的生长过程中要蜕3次皮才能长大。( )4、四季变化是由于地球自转造成的。( )5、人们可以通过地震波研究地球内部的结构。( )6、子叶在幼苗的生长过程没有任何作用。( )( )1、陆地表面平原的面积比山地大。( )2、大气层除了提供我们呼吸的空气外,还是地球的“保护伞”。( )3、人们可以通过地震波研究地球内部的结构。( )4、古希腊人认识到地球是一个球形。( )5、月球表面有很多环形山。( )6、四季变化是由于地球自转造成的。( )7、子叶在幼苗的生长过程没有任何作用。( )8、蚕幼虫的生长过程中要蜕几次皮才能长大。( )9、温度对植物的生长没有影响。( )10、食物在动物的身体内转化为身体需要的物质和能量。( )11、所有植物都用种子繁殖后代。( )12、卵生动物产的卵结构都是一样的。1、蝴蝶的成长有四个阶段,分别是卵、幼虫、结茧、蝴蝶。( )2、在010的条件下,蚕卵一般经过5天左右可以孵化。( )3、蚕蛾一般都以小毛虫、桑叶为食物。( )4、砂土保水保肥能力好,养分较多,是最好的种植用土。( )5、多数哺乳动物是通过胎生的方式繁殖后代的。( )6、植物传粉的方式有自花传粉、异花传粉、人工传粉。( )7、直射与斜射的实验证明了,斜射的铁片获得的热量较多。( )8、当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南半球是夏季,气温很高。( )9、被虫蛀过的种子一定不能发芽,没被蛀过的一定能发芽。( )10、海豚、青蛙、蝴蝶都是卵生动物。( )三、选一选。1、下面对月球的描述错误的是( )A、月球本身不发光。B、月球上有环形山和少量的水。C、月球上昼夜温差很大,引力很小。2、地球赤道的周长约为:( )A:40000千米B:100000千米C:10000千米D:4000千米3、地球的中心部分叫( )A 、地幔B、地核C、地壳D、地心( )1、出海的渔船走远时,慢慢地由船身到桅杆先后消失在海平面的现象说明: A:海浪很大 B:海洋很宽 C: 地球不是平面的 D:海平面很远( )2、地球赤道的周长约为: A:10000千米 B:100000千米 C:40000千米 D: 4000千米( )3、探究春天的变化,无须研究的内容是: A:气温 B:花开 C:树干直径 D:小草返青 ( )4、种子在什么环境下容易萌发。 A:干燥 B:潮湿 C:浸没水中 D:寒冷 ( )5、植物生长到哪个阶段才算完成一个生长周期: A:发芽 B:开花 C:结果 D:繁育出新的种子( )6、少年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发生明显变化的是: A:外貌 B:视力 C:身高 D:智力( )7、蒲公英的种子是靠什么传播的?A:水 B:动物 C:风 D:弹力 ( )8、下面哪种动物是产卵繁殖后代的: A:海豚 B:猫 C:青蛙 D:兔子( )9、四季产生的原因是( ).A:地球的自转 B:地球的公转 C: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D:太阳的公转1、太阳给地球带来光和热仅相当于太阳放射出的总能量的( )。A、二十分之一B、五十分之一C、二十亿分之一2、地球围绕着太阳公转,而且是( )身子在公转。A、平躺着B、倾斜着C、竖直着3、根椐土壤的成分,一般把土壤分为黏土、砂土和( )A、壤土B、泥土C、尘土4、五龄蚕经过几天的生长后,就要吐丝( )A、孵化B、蚁蚕C、结茧5、恒温动物体重越小,每日每克体重消耗的热量就( )A、越多B、越少C、没有影响6、种子与花和果实一样,都是植物的( )A、结果器官B、繁殖器官C、生长器官7、菜豆种子里的胚可以分为胚轴、胚芽、胚根和( )A、子叶B、胚叶C、种皮8、以下哪种习惯是青少年应该有的( )A、通宵玩乐不睡觉B、保持正确行走姿势C、用手去挤青春豆9、植物的传粉常常依靠风和昆虫,靠风力传粉的叫( )花。A、虫媒B、胎生C、风媒10、繁殖时直接生出幼崽并以母乳为食的繁殖方式叫( )A、胎生B、卵生C、嫁接三、简答题(24分)1、昼夜交替是怎样产生的?昼夜变化是由地球自转引起的。地球自转一周约需24小时,当地球在自转过程中,朝着太阳的一面,就是白天;背对着太阳的一面就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自转,所以昼夜交替产生。地球即使不自转只公转也有昼夜交替现象,只不过一天变成一年那么久,半年白天,半年晚上。2、种子萌发需要什么样的环境条件?当种子的内部结构完好时,如果种子能获得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足够的氧气,充足的阳光时,种子就会开始萌发。3、什么是植物的向光性?在植物生长的过程中,如果阳光不够充足,植物的茎叶就会朝向阳光更充足的地方生长。这就是植物生长的向光性。四、做一做。(24 分)1、把月相变化的规律补充完整。(6分)新月(上娥眉月)(上弦)(凸月)满月(残月)(下弦)(下娥眉月)新月2、生活中,有许多事实能证明地球是球体,你能举2个例子说一说吗?(8分)当出海的船只越走越远时,为什么慢慢地只看到它的桅杆了;在南半球看不到北极星。四、综合:(30) 1、下面是某种植物生长过程的观察记录表,请根据记录的数据画出植物生长曲线图:日期植株高度(厘米)3月2日13月12日43月22日74月2日164月12日404月22日1005月2日1505月12日1635月22日1756月2日180200180204060801001201401600高度、厘米日期 2、分析上面的植物生长曲线图,你有什么发现?这种植物的生长周期约为90天。前一个月生长较慢,后两个月生长比较快。3、举例说明太阳对地球万物的作用:太阳给人类提供光和热;没有太阳 农作物就没有办法进行光合作用, 就不能生长。 人类就没有粮食吃了, 也就不能生存了。煤炭的产生就与太阳有关,风的形成就与太阳有关。1、为什么动物一段时间不吃东西就会感到饥饿呢?答:这是因为食物在动物的身体里会转化成身体需要的物质和能量。这些物质会被身体所吸收。它所产生的能量可以提供运动的力量,并维持体温。动物要生长、运动和维持体温就要不断进食。2、植物的种子有哪几种传播途径?答:1)靠风吹走。2)种子身上长刺,粘在动物的皮毛上被动物带走。3)靠自身的弹力弹走。4)靠人类或动物带走。附送:2019年粤教版五年级下学期科学教案新堰中心小学冷麒年年学年度上学期科学学科教学计划任科教师:冷麒任课年级:五班级:(3) 时间:2月27日指导思想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性活动。教材分析科学主要以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作为教材的主线,根据探究过程依次分为“观察与提问”、“猜想与假设”、“计划与组织”、“事实与证据”、“分析与结论”、“表达与交流”等六组,称为“探究过程能力”,在强调培养能力的同时,也加强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探究活动的选择上,注意活动的趣味性,促使学生动手动脑、亲身实践;强调科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学生分析整体学习状况:本班学生共 人,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科学基础,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弱,共同探究的合作不能互相配合,只注重动手不注意观察总结。已有知识、经验:学生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科学探究能力和意识有所增强。由于条件的限制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儿童心理分析: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过程与方法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预定目标及格率及格率提高后20%均分后20%均分提高均分均分提高教研课题 高效课堂模式探究培优帮困安排教学活动及具体措施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2、把握小学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6、悉心的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7、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论据进行验证。8、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周别起止日期内容课时13.1-3.6地球223.9-3.13太阳3月亮233.16-3.20单元复习343.23-3.27白天与黑夜253.30-4.3春夏与秋冬364.7-4.10祖国各地的春天2单元复习274.13-4.17种子和幼苗284.20-4.24植物长大了2养蚕294.27-4.30我们在成长3105.4-5.8单元复习2115.11-5.15植物靠什么成长2125.18-5.22动物为什么要吃东西3135.25-5.29植物繁殖的奥秘2146.1-6.5卵生和胎生1156.8-6.2单元复习3166.15-6.19总复习3第1课地球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地球的形状。2、基本了解海陆分布和面积的大小。3、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4、了解地球内部结构的基本分层。能力目标:1、分析实验现象,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解释远航船只“沉”入海中的原因。2、通过观察,认识海陆分布的特点。3、能分析资料,对地球内部组成和结构提出一些推测。情感目标:1、对地球的大小有深刻的体会;2、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认识到科学是发展的。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认识地球的概貌,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解释远航船只“沉”入海中的原因。难点:能分析资料,对地球内部组成和结构提出一些推测。三、教学时间:分3课时完成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或相关幻灯片、图片、地球仪、小船模型、篮球、橡皮泥。学生准备:尺、有关地球的资料。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放驱动页幻灯片或图片:引导学生浏览任务驱动页,关注图中情景。2、结合主题人物提出的疑问,进一步提出: “船身为什么看不见了呢?”,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入新课内容的学习。二、地球的形状:1、引导学生思考“远航船船身先消失”这一现象可能的原因:针对学生提出的猜测,和学生一道分析。在各种不同的猜测中(如认为可能是海浪、云雾等作用的猜测),注意点明 “远航船船身先消失、入港船船桅先出现”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从而引导学生进入下面的实验。2、模拟实验: 介绍实验方法,分发实验器材,并提出要求:仔细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学生分小组进行模拟实验,教师巡视。实验后组织学生讨论:出海船只的船身先消失在海平面,然后桅杆才消失的原因。小结:地球是圆形的是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3、还有哪些例子说明地球是圆的呢?举例:南北半球所见的星空不同(南半球看不到北极星)。引导学生思考或课后收集地类似的例子。第二课时一、是谁最早证实了地球的形状 1、人们什么时候开始真正认识到地球形状的呢?组织学生阅读资料内容,介绍人们由猜测到最终证实地球形状的过程。特别强调“证实”对科学的意义。(鼓励学生课后收集的一些有关资料上网交流。)二、地球有多大1、地球有多大呢?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描述自己认为的地球大小;评评谁描述的最恰当。2、珠峰和地球:1)、珠峰是非常高大的,但和地球相比珠峰会是什么样子的呢?2)、先出示摩星岭和珠穆朗玛峰的图片,介绍广州白云山最高峰摩星岭海拔382米,珠峰海拔高度约是其23倍。3)、模拟实验:如果把一个篮球当做地球,你能用橡皮泥在篮球上塑造一个高度符合实际比例的珠穆朗玛峰模型吗?板书数据:地球直径12800千米;珠峰高度8844.43米;篮球直径24.6厘米; 4)、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3、讨论:你塑造的珠峰模型和实际比例相符吗?引导学生利用黑板上的数据计算,检验自已制造的模型是否符合要求。小结:符合比例的珠峰模型太小,因此是无法在篮球上塑造的。由此,我们可以更深刻地体会到地球的巨大!三、海洋和陆地1、“水半球”示图:书中的“水半球”图片,要求学生观察图片,说说图的特点并从地球仪上找出这是从什么角度观察的。2、“陆半球”从“水半球”另一面看,是海洋面积大还是陆地面积大呢?3、讨论: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有什么特点? 组织学生根据前面的观察进行讨论。小结:1.海陆分布不均匀;2.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较多(陆地29%、海洋71%)。六、平原占陆地面积的多少 1、介绍陆地上平原、山地、丘陵等各占的面积比例。2、组织学生简单讨论,体会平原面积占地球表面的比例是非常小。第三课时一、地球内部有什么1、提出问题:人们是怎样知道地球内部的结构的呢?组织学生讨论2、组织学生观察岩层钻探标本的图片,要求学生对地球内部有什么提出自己的观点。3、进一步思考:目前世界上最深的钻孔也仅为10千米左右,地表以下更深的地方有什么呢?我们如何知道呢?4、组织学生观察观察火山图片,提出自己的观点。5、提问:地球半径约6400千米,这么厚的地下都是岩浆吗?6、人们有没有其他的办法了解地球内部的情况呢?1)、介绍:声波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产生的反射等都是不同的,前南斯拉夫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契和德国地震学家古登堡分别在1910年和1914年研究时发现,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大陆部分)和2900千米处,地震波速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要求学生对上述介绍进行讨论,并做出自己的解释。3)、小结:(对照图片)经过科学家的研究,人们认识到地球内部主要分为三层结构:地壳、地幔、地核。7、要求学生读图说说地球内部这三层有什么特点,加强学生对地球结构的认识。二、拓展 人类对地球的探究还在不断的进行着,也不断有新的发现公布,要求学生在课后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在关科学探究地球的新知识。三、作业辅导。1、谁会用一种方法证明地球是圆的?2、交流查阅的资料,说说地球内部有什么?复习资料1、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用(3)年的时间完成了第一次环绕地球的航行,从而直接证明了(地球是个球体)。2、地球的赤道周长约(40000)千米。地球的直径约为(12800)千米。半径约为(6400)千米。3、地球叫(“水球”),也叫(蓝色星球),海洋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29)%。4、根据地震波的数据,科学家推测地球内部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部分组成。5、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高(8844.43)米。6、17世纪末,英国科学家牛顿研究了地球自转对地球形状的影响,从理论上推测地球不是一个很圆的球体,而是一个(赤道处)略为隆起,(两级)略微扁平的(椭球体)。7、地球的赤道周长约(40000)千米,飞机以每小时800千米的速度飞行,绕赤道一周大约需要(两)天的时间。第2课 太阳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到太阳对地球万物的重要作用;2、了解有关太阳的一些知识;能力目标:能反推出没有太阳会发生的情况;情感目标:1、体会到太阳对地球万物重要性;2、对有关太阳的知识产生探究的兴趣;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认识到太阳对地球万物的重要作用,体会到太阳对地球万物重要性。难点:分析太阳对物体有哪些间接作用;分析、推理假如没有太阳了,地球上的万物会怎样。第1课时一、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或相关幻灯片、图片学生准备:有关太阳的资料二、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放驱动页幻灯片或图片:引导学生浏览任务驱动页,关注图中情景。2、结合主题人物提出的疑问,进一步提出: “动物生长也要靠太阳的吗?”,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入新课内容的学习。三、太阳给地球带来了什么:1、列举太阳万物作用的例子:1)、要求学生举出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太阳对地球上万物的作用。2)、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太阳,再有意识地在太阳周围将学生举例中不同物体按种类列在一起,如动物、植物等(如果学生没有提出太阳对天气的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忆四年级学过的知识,举出太阳对风、雨形成的作用)。用箭头标出太阳起的对这些物体作用,如: 光合作用太阳 小草2、分析例子:1)、引导学生思考,太阳对这些物体的作用哪些是直接的,哪些是间接的。2)、引导的过程中注意结合五上学习的内容,让学生理解:太阳的能量通过光合作用被植物吸收并储藏在植物体内,动物吃了植物后,能量又转移到动物体内。所以动物从植物中或动物从动物中获得食物,都是受到了太阳的间接作用。3)、在黑板上用箭头画出太阳对物体的间接影响,如:光合作用太阳 小草食物 -+ 牛3、假设如果没有了太阳,万物会怎样:1)、教师檫除黑板上图中的太阳,让学生思考黑板上举例的各种物体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要求学生根据图中太阳对不同物体的各种作用来分析。2)、进一步思考,没有了太阳,地球上万物会怎样呢?3)、小结:没有了太阳这些作用都会瓦解,植物、动物、天气变化等等都将不符存在,后果是非常严重的。4、对太阳的重要作用的认识和体会:学生谈谈自己对太阳的重要作用有了什么样的认识和体会。5、拓展:汽车、火车和太阳的能量有关系吗?有没有不依靠太阳能量存活的生物呢?第2课时一、能量巨大的太阳1、太阳的能量如此巨大,有关太阳的知识你还想了解哪些呢?鼓励学生阅读书上的资料,同时把自己课前收集的一些有关资料和同学交流。2、学生阅读交流资料二、总结。复习资料1、太阳照耀着大地,给地球带来了(光)和(热)。太阳每分钟向地球传输的能量相当于燃烧(4亿)吨烟煤放出的热量。 2、太阳的核心部分直径不到50万千米,温度高达(1500万)摄氏度,而且压力极大第3课月球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知道月球每天、每月的运动模式。 2、从月相变化的记录中发现月相变化的规律和原因。能力培养目标 1、了解更多有关月球的知识,并会收集整理资料。 2、能坚持记录月相的变化。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亲自观察月相变化,体会自然的奥秘。 2、经历坚持长时间的观察活动,体会科学研究的严谨。3、对探索月球的秘密产生兴趣。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月相变化的规律难点:月相变化的原因三、教学时间安排:三课时四、教学活动的准备 1、观察月相的记录。 2、月相模拟实验的教具:用木棒插入破篮球当月球。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1、图中的探长为什么说报案的人在撒谎?2、说说你的猜想。3、小结导入。二、活动一了解月相的特点1、解释:月相:月圆月缺的样子叫月相。2、展示观察月相变化的记录。3、通过对月相的变化,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分组讨论,整理) A、从月圆到下次看到月圆,中间相隔(农历)一个月。 B、在一天中的不同时刻(傍晚6时,7时,8时、)月球在空中的方位是自东向西移动。 C、在不同日期的同一时刻(傍晚初二,初四,初八、)月球在空中的方位是自西向东移动。 D、农历初二到初七是左弯的月牙儿,初八是右半边的明亮。初九到十四右半边明亮凸出,十五、十六是圆月,十七到二十一是左边凸出明亮,二十二左半边明亮,二十三到二十八是右弯的月牙儿。 E、月球的运动轨迹是一个弧形。 F、教师对月相的各种形状的名词解释:新月、满月、残月等。 4、根据老师提供的日期画月相。三、归纳月相变化的规律。第二课时一、设疑导入:1、月相是怎样形成的呢?(提问: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思考)A、月相变化不是月球的形状在变化,月相变化是伴随月球在空中的方位变化发生的。这两种变化都是循环出现的,变化的周期都是一个月。B、月相的成因可能与月球围绕地球的转动有关系。二、活动:做月相形成模拟实验。(分组做一次实验)用一根木棒插入破篮球(模拟月球),两手伸直并握住木棒,对着上空挂着的电灯的灯光,在原地逆时针慢慢旋转一周,人体相当于地球,篮球的移动线路相当于月球的运动轨迹。看见灯光照在篮球上的明亮部分表示月相。(从农历初二到月底的月相)模拟实验说明:随着月球围绕地球的公转运动,月相从新月上弦月圆月下弦月残月的变化。三、提问:通过模拟实验,你对月相的形成有什么见解?四、总结月相变化的原因。月球不会发光,它只能反射太阳的光辉;朝着太阳的一面是明亮的,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暗的。月球在公转过程中,向着地球的一面有时全部是明亮的,有时明亮部分比黑暗部分多,有时明亮部分与黑暗部分各半,有时明亮部分比黑暗部分少,有时全部是黑暗的。这样,人站在地球上就会看到有月相的变化。第三课时一、设疑导入1、你知道我们人类对月球开展了哪些探索?你还知道哪些与月球相关的知识?二、交流:将收集的月球的资料:每组选一人,说一说,教师帮助学生整理。1、前苏联无人登陆器“月球10号”在1966年3月31日成功入轨,成为月球第一颗人造卫星。2、69年7月20日美国“阿波罗11号”的宇航员尼尔,阿姻斯特朗在月球上迈出一小步,人类登月迈出一大步。3、我国的“神舟5号,神舟6号,神舟7号”都为登月做了先行准备,特别是“嫦娥一号”对月球立体图绘制、完成四大科学目标、探测月表物质成分和矿物分布,探测月壤厚质,探测地、月空间环境,如果将来探月成功,寻求开采月球资源服务于人就能实现。4、月球的吸引力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也就是说地球上60千克的重量在月球上只有10千克。5、月球上没有大气,显然就没有空气,我们可以用超声波和高频微波发射器同地球上的人联系。3、活动:如果你是登月宇航员,出发前应准备什么?(讨论回答,教师帮助总结)如果我是登月宇航员:在出发前应准备好水、食品、氧气、衣服、摄象机、高频微波发射器等。三、整理把你收集到的有关月球的知识整理到课本表格中。四、总结:这节课通过大家共同的努力,了解了月相形成的原因和人类所掌握的月球的秘密。特别是许多小学生长大想当宇航员,探索月球的宝藏,将月球上的能源采回地球,或在月球上直接服务于人类,让我们携手进一步去研究月宫,共创美好的明天。五、作业辅导。复习资料1、月相变化的原因是(月球围绕地球在公转)。2、(1969)年(7)月(20)日,美国( “阿波罗11号” )宇宙飞船经过4天多的飞行,终于降落月球,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迈出的一小步成为人类历史上的一大步。3、月球体积不足太阳体积的六千万分之一。(月球)是地球的卫星,约(30)天绕地球公转一周,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一个月。4、在茫茫宇宙中,(月球)是地球最近的邻居,也是人类探测与研究程度最高的地外星球。第二单元昼夜与四季第4课 白天与黑夜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知道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自转一周为一天,需24小时;2、知道昼夜交替的成因是地球自转造成的。3、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与哥白尼的贡献;4、了解一些昼夜变化对动植物行为影响的例子。能力目标: 1、能对模拟昼夜变化实验进行科学推理分析。2、学会定期观察一种动物或植物,了解生物的生长活动规律。情感目标:1、乐于与人合作,共同完成探究昼夜成因的实验。2、体会科学必须尊重事实,以及人类认识自然世界历史过程的艰辛。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从实验中发现昼夜成因的秘密。难点:把实验现象和实际结合推理昼夜变化的原因。三、教学时间:分3课时完成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或相关幻灯片、图片,地球仪。学生准备:搜集世界各地昼夜变化的资料,搜集动植物昼夜生长活动差异资料。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放驱动页幻灯片或图片:引导学生浏览任务驱动页,进入图中情景。2、结合主题人物提出的疑问,进一步提出: “为什么太阳每天东升西落?是天在旋还是地在转呢?”(通过问题让学生认识到“天旋”还是“地转”都是可以引起昼夜交替的现象,但结合我们现在对宇宙的了解,“天旋”是不可能的,但“地转”如何引起昼夜交替的,学生多数不甚了了,因此导入下面的实验)二、昼夜交替是怎样产生的:1、地球的自转是如何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呢?(要求学生先提出自己的解释)2、模拟实验: 实验前通过强调让学生明确:地球上每天观察到的是太阳东升西落,这样的昼夜交替现象用实验可以模拟吗?3、指导学生用地球仪和灯泡(或手电筒)进行模拟实验。4、分析推理实验后,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昼夜成因,并尽可能更有逻辑地表达出来。教师归纳板书。5、小结:昼夜的成因6、思考:还有哪些事例可以证明地球在不停的自转?请学生课后查阅资料。第二课时一、古人是怎样认识昼夜变化的 1、出示课件或视频,也可以是文字资料。供学生阅读。2、阅读中重点指导学生,认识人类认识昼夜变化的过程中,不断根据新的观察证据修正和改进认识的过程。并指出托勒密、哥白尼伟大科学家的贡献。二、世界各地的昼与夜 1、讨论书中足球小子关于世界杯比赛时间的困惑,请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和了解的类似例子。2、小结:同一时刻世界各地的的时间是不同的,这就是时差。鼓励学生上网交流,了解更多知识和时差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影响。3、介绍时区划分方法:以零度经线为准,每15度为一个时区,相邻的二个时区间间隔一小时。4、结合地球仪观察:世界上主要城市与北京的时差。三、登录小学科学网。了解世界各地昼夜变化的差异。第三课时一、昼夜变化对动物的影响 1、出示图片。介绍一些典型的动植物受昼夜影响的现象。2、提问: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现象?3、进一步提问:同学们举的例子多数都是听说的,到底事实是否如此呢,还要进行观察证实,因此请同学们选一至两种你身边常见的动植物,连续观察几天,找到昼夜变化对它们的生长活动有什么样的影响的具体证据。分发观察记录表,指导学课后观察记录。4、要求学生汇报交流观察结果,并用自已的话归纳观察结果。二、延伸 1、思考:动植物所有的生长生活状况都受到昼夜变化的影响吗?2、说说观察到的现象。3、小结归纳。4、课后继续观察更多的动植物,获取更多的信息。三、作业辅导。复习资料 1、地球是围绕太阳运转的一颗行星,地球在围绕太阳运转的同时也在(自转)。地球自转一周约(24)小时,也就是我们说的一天。2、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是(地球在自西向东自转),太阳东升西落的原因也是(地球在自西向东自转)。3、公元15世纪前后,人们逐渐开始怀疑“地心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日心说)的理论,第一次科学地论述了昼夜变化是由(地球自转)引起的。4、中国北京正午12:00,德国柏林凌晨(6:00)-6,美国纽约半夜(11:00)5、昼夜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如:(睡莲)一般在清晨开放,(昙花)总是在夜晚开放;(猫头鹰)白天睡觉,夜晚出来捕食,(鸡)白天活动,夜晚休息。(合欢)的叶子在白天张开,而在夜晚闭合。第5课 春夏与秋冬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知道阳光的直射与斜射不同的效果。2、知道四季的成因与太阳光照射的角度有关。3、了解四季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能力目标: 1、通过对比阳光直射与斜射的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2、将四季成因图和实验联系,能用实验原理解释四季成因。3、能收集整理动植物怎样抵御严寒酷暑的资料。情感目标:1、小组分工合作,互相配合完成实验任务。2、有兴趣探究和四季有关的知识。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对比阳光直射与斜射的实验,知道阳光的直射与斜射不同的效果。难点:指导学生将四季成因图和实验联系,用实验原理解释四季成因。三、教学时间:分2课时完成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或相关幻灯片、图片、视频,直射与斜射实验器材(镜子两块,温度计,金属板)。学生准备:搜集四季变化对人类及动植物生长活动影响的资料。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放驱动页幻灯片或图片:引导学生浏览任务驱动页,分析图中情景。2、结合主题人物提出的疑问,进一步提出: “为什么同一个太阳在不同的季节使我们明显感受到冷热的不同呢?”。3、根据回答归纳出几种有代表性的解释,并与学生一起分析这些解释是否合理。从学生的解释引入新课内容的学习。(二)、直射与斜射有什么差异:1、分析冬季和夏季阳光(可通过驱动页影子的图片分析)照射角度的差异。2、思考:阳光照射角度的差异会产生什么结果呢?(鼓励显示提出自己的猜测。)3、实验验证阳光照射角度的差异产生的结果。1)介绍实验方法(参考书中内容),让学生明确此实验为对比实验,并再次对比实验的恒量和变量,同时强调实验观察和记录注意的事项。2)组织学生到户外实验。(强调纪律)4、汇报的实验结果,总结实验现象。5、小结:直射时的金属板升温高,斜射时的金属板升温低。(如果学生接受能力强,可介绍造成实验现象的原因)6、问:冬季和夏季阳光照射角度有明显的差异,这是否是冬、夏温差形成的原因呢?(三)、四季的成因 1、出示课件(或图片幻灯片):地球公转和四季划分图、地表直射和斜射图。 介绍:地球公转一周是一年,由于地球是倾斜着身子公转,所以在公转的不同位置,阳光照射到地球上的角度也不同。 结合夏至(或冬至)时地球表面直射和斜射图,让学生根据前面实验的结论讨论,此时地球表面各处温度应该是怎样的。 结合讨论可引导学生进一步让认识到南北半球在同一时刻季节的不同和直射和斜射的直接关系。2、用自己的话来解释四季的成因: 要求学生结合地球公转和四季划分图,用自己的话完整解释地球上的四季成因。 请几位同学讲讲自己的解释。教师小结四季的成因。第二课时(一)、四季变化与我们的生活1、四季变化与我们的生活的关系:讨论:(示图: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你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引导学生会从季节性食物和运动项目、服装等谈起。2、小结:我们应从穿着、饮食、活动、睡眠等方面根据季节的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3、在酷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你常用哪些方法度过?(过度到下面的活动)第三课时(一)、动植物怎样抵御严寒酷暑 1、我们人类有房子,有衣物等设施,动植物会用哪些方式抵御严寒酷暑呢?结合学生的举例,介绍几种典型动植物抵御严寒酷暑的方式。2、归纳动植物抵御严寒酷暑的方法。 (二)、延伸1、思考:“四季的变化对工农业生产带来什么影响?”2、鼓励学生课后观察收集信息。(三)、作业辅导复习资料1、地球表面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人们冬天喜欢阳光,夏天尽可能躲在阴凉处,太阳本身发光的强弱是(不变)的。2、太阳光照射地面的角度在(早晨)和(中午)有明显的不同。同样是正午,一年中不同的季节也有明显的差异,有的地方甚至会出现(阳光直射)的情况。3、地球以(一年)为周期围绕(太阳)公转。由于地球始终是(倾斜着身子)在公转,所以对某一地区来说,每年夏季和冬季太阳光照射地表的角度就出现了明显的差异。(冬季)阳光斜射着我们,(夏季)阳光几乎直射着我们。4、季节交替使自然界更加五彩缤纷,一些植物每年秋天都会落叶,在来年的春天又长出新叶。一些动物,如(熊)、(蝙蝠)、(松鼠)等,它们在冬天要睡很长的时间。5、花生种子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含有丰富的(脂肪)和(蛋白质)。从花生种子中提取的(油脂)就是我们经常食用的花生油。第6课网络课堂祖国各地的春天一、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认识四季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2、通过网络课堂了解祖国各地的春天的差异,认识祖国各地的春天特征。能力培养目标:1、让学生初步学会有计划、有目的地与同学开展网络研究。2、培养学生定期观察记录的能力,并能把记录进行整理和分析。3、通过网络交流,培养学生表达交流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1、乐于与人合作。2、培养尊重事实、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二、教学时间:1课时三、教学过程:1、问题情景:2、提出研究的内容。1)、与其他学校老师沟通,建立网络合作研究的平台。2)、组织学生提出研究的内容。选择一两项要研究的内容。3)、根据选定的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3、完成各项研究内容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活动4、讨论与交流。把整理的观察结果放在网上。5、综合分析得出研究成果。组织学生对交流的内容进行整理、分析和归纳,形成结论。四、总结活动情况。复习资料1、我国传统上以(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划分四季。第三单元生物的生长第7课 种子和幼苗一、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了解种子的基本结构。2、知道种子萌发需要的一些外界条件。3、了解种子萌发过程中发生的变化。能力培养1、会用对比实验验证种子结构的完整和萌发有关。2、会用实验探究种子萌发需要哪些适宜的外界条件。3、能认真细致地记录种子萌发的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实验培养细心观察的习惯。2、了解种子萌发的有关知识,体会植物的奥秘。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知道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外界条件。难点:了解种子萌发过程中发生的变化。三、教学安排:2课时四、教学准备:学生试种被虫蛀过的菜豆种子和未被虫蛀过的菜豆种子以及在三个杯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