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科技学院2015届本科毕业论文浅论死刑的存与废 专 业: 法 学 指导教师: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中国贵州贵阳 2015年5月 科技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第I页目 录摘 要关键词AbstractKeywords前 言11. 死刑的一些基本概念21.1死刑的定义21.2死刑的目的21.3死刑的产生与发展32. 死刑存废观点之争52.1废止死刑论的主要观点52.2保留死刑论的主要观点62.3世界各国对死刑的政策及其发展趋势73. 中国死刑制度现状9第III页科技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3.1我国死刑政策的现状93.2我国死刑立法现状103.3我国死刑之司法现状114. 中国的死刑及死刑存废134.1我国的死刑与民意134.2有限制地保留死刑是我国逐步废除死刑的前提144.3我国死刑改革的未来16结 语17参考文献18致 谢19浅论死刑的存与废摘 要死刑的存与废这个问题无论在理论法学与法律实践,还是中外刑法学界,都有其一定的研究价值。死刑废除问题,涉及刑法学,宪法学,犯罪学,司法制度等诸多的学科之基本理论问题,如程序正义,同态复仇,生命权,社会契约,心理强制说,司法独立等等。在法学理论上,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其现实意义从实际案例中即可看出,李昌奎、药家鑫、赖昌星等案件,不断引发公众广泛的关注,而反对废除死刑的人,在数次的社会调查中,都占有人数上的绝对优势,这一现象值得深思。而且,有的案件不但涉及到了国内法,还牵扯到了很多国际法的问题,例如赖昌星案便是如此。死刑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了,我们来看世界各国死刑制度的发展历史,死刑的制度其实是起源于血亲复仇的, 由此可见死刑制度并不是人类高度文明的产物,而是历史的遗物。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家逐步废除了死刑制度,废除死刑已经成为世界高度文明的发展产物了。本文将探讨废除死刑为什么是人类高度文明发展的产物,从法学界理论、死刑的存废前提条件以及民众对废除存废的看法等方面阐述自己的观点。关键字:死刑存废,制度现状,逐步废除Shallow theory of the death penalty and wasteAbstractThe problem of deposit and abolish death penalty in both the theory of law and legal practice, or the Chinese and foreign criminal law educational world, has a certain research value. Death penalty abolition, related to punishment law, constitutional law, criminology, basic theoretical questions of judicial system, and many other disciplines, such as procedural justice, the homomorphism revenge, right to life, the social contract, psychological force said, the independence of the judicature and so on. In the theory of law, it has important research significance. Its realistic significance from actual cases can see, LiChangkui, Yaojiaxin, LaiChangxin, such as cases, are causing widespread public attention, and oppose the abolition of the death penalty, in times of social survey, the number has been on the absolute superiority, this phenomenon is worth thinking about. And, in some cases not only involves domestic law, also involved a lot of the problem of international law, such as LaiChangxin case. Death penalty has several one thousand years of history, we see the world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the death penalty, the death penalty system is originated from consanguineous vengeance, therefore the death penalty is not a product of the height of human civilization, but historical relics. Nowadays, more and more countries gradually abolished the death penalty, abolished the death penalty has become the worlds highly developed product of civilization. This article explores why abolish the death penalty is the product of the height of human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 from the legal science theory, the premise condition of abolish death penalty and public opinion of abolishing deposit waste expounded his views.Keywords: Dispute existing and abolishing death penalty, Present situation of system, Gradually abolish第19页科技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前 言1764年,意大利刑罚学家贝卡利亚在其著作论犯罪与刑罚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死刑的废除与严格适用死刑的主张,在学术界挑起了死刑存废之争,引起了重大的学术争议。争论延续至今已有两百多年之久,虽然无论是死刑存置还是死刑废止,两种主要观点都有权威的刑法学界人士的支持。但是时至今日,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提高,对于人权保障的意识不断加强,世界各国已呈现出逐步废止或限制死刑的趋势。死刑存在已有数千年之久,全球几乎每一个国家都曾出现过死刑的刑罚制度。目前全球一百九十七个国家中,就有百分之七十的国家已经废除了死刑,完全保留死刑的国家只有五十八个。尽管死刑存废之争所得的结论依然不能让所有人达成共识,但是却逐渐演变成一种趋势。我国刑法修正案(八)中减少了死刑的罪名,取消了近年来未适用或者较少使用的经济性非暴力犯罪的死刑,限制了死刑适用,审判时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可以免除死刑(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并且限制了被判处死缓犯罪分子的减刑。这次修改无疑是一次重大的改革,也再次将死刑存废的问题推上中国法制改革的舞台上。也引发了笔者对死刑的思考。死刑存在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是为了巩固统治者的地位,是为了惩治犯罪,还是为了引人向善?在世界各国都重视人权保障的现代文明时代,中国是否也会跟随世界的潮流趋势而废除死刑呢?如果废除了死刑,对于治理国家和稳定社会秩序到底有没有帮助?中国的民众会接受死刑的废除吗?笔者试着从死刑的基本概念以及世界各国的死刑存废的主要观点入手,就死刑存废的问题进行探讨。1. 死刑的一些基本概念死刑,即为将罪犯处死的一种刑罚方法,是剥夺犯罪人生命的一种刑罚方法。由于人的生命具有最为宝贵且剥夺后不可恢复的价值,死刑成为刑罚体系中最为严厉的刑罚方法,故又被称为极刑。1.1死刑的定义死刑,也称为生命刑、极刑,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刑罚之一,也是最为严厉的刑罚方法。指行刑者基于法律所赋予的权力,剥夺犯罪分子的生命。遭受这种剥夺生命的刑罚方法的有关犯人通常都在当地犯了严重罪行。死刑的内容是剥夺个人的生命权利,死刑的判处与执行,都有着严格的程序规定,是刑法赋予国家的剥夺犯罪人个人生命的权利,死刑作为一种惩罚手段是特定的非法行为的结果,惩罚性是死刑的本质属性。1.2死刑的目的死刑是最为严厉的刑罚,自古以来刑法惩罚无非就五种目的,报复或报应,赎罪,威慑,矫正和预防犯罪。同态复仇是人类最古老的惩罚目的,即为报复或者因果报应,也就是民间所谓的“欠债还钱,杀人偿命”一说。而赎罪一说源自基督教,在基督教的教义中,其将人规定为一种生而有罪的人,人的一生全部活动就是为了赎自己身上的原罪,耶稣基督被钉十字架,即代表流其宝血为世人赎罪,使世人免去其原罪,又指以功劳抵免刑责立功赎罪。用刑罚警示世人不要犯罪也是刑罚的目的之一,加强刑法的威慑力。矫正即为对已犯罪之人进行教育、劳动和感化,将其进行改造,重新做人。最后才是防止犯罪的发生,维持社会的公共秩序的平稳。就目前全世界的刑罚目的来看,大多数国家都是以惩罚、教育和预防为目的的。可是就如今这个高度文明的现代社会而言,刑罚的目的到底应该是惩罚还是教育与预防呢,或者是两者的综合。在世界各国,法学界与民间任然存在观点的分歧,最明显的莫过于刑罚中的死刑的存废问题。1.3死刑的产生与发展死刑作为人类最古老的刑罚,至今已存续了数千年,早在自由刑和财产刑之前就应用很久了。从死刑发展历史中不难看出,死刑的存在是具有生命力的,不可否认死刑的威慑效果是最明显的也是最强的。关于死刑的产生,我国学术界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死刑产生于奴隶社会,如高铭暄在刑法学原理中持此观点,而此观点为我国学界的通说。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死刑是在原始社会末期产生的,如蔡枢衡在中国刑法史中认为死刑产生于五帝时期。在氏族和部落为数众多的古代西方,当某一氏族或部落的成员受到外来人员的侵害时,都将被视为对这一氏族或部落的侵犯,该氏族或部落的全体成员便会对侵犯者所属的氏族或部落进行集体复仇,这就是所谓的血族复仇。当然,血族复仇只是一种极端的很少应用的手段,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死刑与血族复仇却有着密切的渊源联系,甚至我们可以说死刑是由原始社会的血族复仇演变而来的。“死刑是往古的以血还血、同态复仇习惯的表现”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352353,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一书中,马克思就曾告诉我们死刑与原始社会复仇制度之间的关系。由于很多人都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所以很多人都赞成将死刑设立为一种刑罚。他们还引用圣经中的“谁使别人流血,谁就要自己流血以赎罪”为国家对罪犯实施死刑提供了理由。然而复仇却是无止无尽的,因而造成了人类之间无休无止的杀戮,正所谓“冤冤相报何时了”。为了避免情况的发生,这种无休无止的复仇逐渐演变为同态复仇了,即只允许被害人的亲属向施害人复仇,而且复仇的程度应该与受害的程度差不多。很多西方国家在早期的法律中关于刑罚的规定几乎都具有报复色彩的,我认为,这正是复仇或者报复为什么是这些西方国家死刑产生的原因。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死刑是往古的以血还血、同态复仇习惯的表现”。 人类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杀人偿命”、“杀人者死”、“以牙还牙”等观念,一直是世界性普遍公认的一个“合理”的观念和方式,所以才能一直流传下来。虽然在古时候,死刑的执行方式繁多,又极其残忍,逐渐随着社会发展,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逐渐废除了那些残忍的执行手段,很多国家的死刑渐渐的变得人性化起来,让受刑者不用忍受非人的折磨痛苦而死,而是尽量减少受刑者的痛苦。这也是死刑发展过程中一个好的现象。拥有数千年历史的刑罚死刑,在人类刑罚史上一直处于主刑的地位,为维护社会稳定,威慑犯罪,维护国家统治阶级的特权与地位以及预防犯罪而存在着。虽然数千年来,人类一直在适用死刑这一刑罚,但是随着时代变迁,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引发人类反思与争议的刑事案件不断增加,人类逐渐对死刑有了新的看法,并对它的存在与作用产生了质疑。从1764年,意大利刑法学家贝卡利亚在其著作论犯罪与刑罚中首次提出废除死刑和严格限制死刑适用的主张之后,便引发了学术界激烈的争论,这一争论便持续了两百多年,似乎还没能给出让所有人都满意的答案。在笔者看来,学术界人士大多已经趋向于废除死刑了,而民间任然有很多人反对废除死刑。然而在现阶段,逐步限制与废除死刑已经成为一种国际趋势。一方面主张废除死刑的人由少变多,另一方面,死刑的适用于执行也越来越少了,世界各国都开始限制和慎重死刑的适用。2. 死刑存废的观点之争在学术界,死刑的存废之争始于十八世纪中叶,其真正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是在贝卡利亚发表论犯罪与刑罚的著作之后。贝卡利亚提出了一个问题:在一个组织优良的社会之中,死刑是否真的会有益与公正。他对死刑予以全面的抨击,认为死刑是一种不人道的,违背了社会契约的,并且这种刑罚方法对于预防犯罪其实是没有必要的。他历数死刑之弊,并从理论上系统地提出废除死刑的主张。自贝卡利亚历提出该主张起,西方学术界围绕着死刑展开了长达200余年的争论,论争双方从法律、人道、政治、哲学、伦理等诸多方面,各自论证了死刑或存或废的理由及根据,并引起了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立法者对死刑的重新审视,进而进行死刑逐步废止的实践,时至至今废除死刑已成为国际趋势。在笔者看来,这场争论在不久的将来也将落下帷幕了。2.1废止死刑论的主要观点废止死刑论者的主要观点,笔者总结如下:1、人道主义者认为死刑是野蛮时代血腥复仇的残余,以国家之名杀人是不人道的行为,是对人生命价值的漠视,与人类文明的伦理正义背道而驰。正所谓“天赋人权”,人生命的权利是不可以被剥夺的。在人所有的权利中,生命权是人的最基本的权利,而死刑却是以剥夺人的生命为内容,生命丧失了,则意味着对人自身的否定,换言之,对生命权的剥夺就是对人本身的基本权利进行剥夺,而且死刑不单单是剥夺了生命权,还不可避免的连带剥夺生命权以外的其他权利。1980年42个国际组织向联合国第6届犯罪预防与罪犯待遇大会提交了关于废除死刑的联合声明,中就可以看出死刑的不人道,已成为了国际性的共识。2、教育刑论者认为,刑罚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教育刑是刑罚理论之一,其适用刑罚的目的是为了教育犯罪人改过自新,阻止犯罪者再度危害社会,对犯罪者进行再教育,让他能够再次回归社会,刑罚的本质是教育,否则监狱就没有其存在的意义。教育刑论者视教育为刑罚的本质,以教育作为刑罚的目的,所以死刑的适用与教育刑的目的相悖。3、刑罚的判决是由法院做出的,不能排除误判的可能性,死刑一旦适用错误,便会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而这些后果所带来的影响是极其恶劣的。如果一个无罪的人被错误的处以死刑,后果可想而知。近年来我们国家也时有发生误判的案件,如:佘祥林、赵作海、张高平与张辉两叔侄等人的案件,均属误判。死刑执行之后是不可纠正的,处死了无罪的人是不可弥补和挽回的。4、相对社会契约论者以国家的权力源于社会契约,人民在订立社会契约时并未交出自己的生命权,所以死刑违背了社会契约,进而否定了国家的死刑权。社会契约论是来自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以“天赋人权”的自然法思想为基础提出的理论,社会契约论是从抽象的概念出发,探讨国家的起源、性质、结构等,而这些抽象概念本身脱离了现实的历史。因此笔者认为,建立在社会契约论上的理论显然是不符合科学的,是经不起推敲和实践检验的。5、世界各国均在宪法中规定了对生命权的保护,有学者认为,既然在宪法中都有规定国家会保护人的生命权,为什么又在子法中规定国家可以剥夺人的生命权,这样是违背宪法精神的,应当禁止剥夺人的生命权,即废除死刑。6、将罪犯处以死刑,事实上并不利于解决犯罪所造成的损害,对于被害人及其家属造成精神上和经济上的损害也是于事无补的。罪犯被处死刑对于罪犯的家属也是一种伤害,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经济上。再者,死刑的执行方法都是一样的,没有轻重差别,而案件对社会的影响却有轻重之差,从这一角度来看是难以做到罪与刑相适应的。而死刑本身会对民众产生不好的导向作用,不但不能正确的引导人们,反而会滋生残酷心理,从而导致引发新的犯罪,更何况死刑对杀人后自杀者、政治犯罪者以及激情杀人者等的内心不具有恐惧感。可见死刑不能引人向善,也不能预防犯罪,更显示不出它应有的威慑力。至少自死刑产生以来,犯罪并未减少即可证明。2.2存留死刑论的主要观点存留死刑论的主要观点,笔者总结如下:1、死刑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同态血亲复仇,此后死刑被广泛地适用,是统治阶级者的重要工具。中国自古以来“杀人偿命”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死刑能够满足民众的报应观念,安抚民愤,也能够缓解因民愤而带来的社会压力,对维护社会稳定是有帮助的。保留死刑是符合大多数公民的法律观念的。2、由于社会上的刑事案件多变复杂,难免会出现一些穷凶极恶的罪犯,有人认为对于这些罪犯没有必要进行教育改造,教育改造只对于已经犯罪但还有挽救可能性的罪犯,对于穷凶极恶的罪犯没有意义,保留死刑并不违背教育刑的观念,而且死刑是针对这种对社会影响极其恶劣的罪犯的特定手段。3、我们平时的日常生活都不免会出现风险,我们进行的任何活动都可能会出现严重的问题而导致严重的后果,甚至会导致死亡,更何况是死刑。误判可能导致误杀或者放过真凶,后者就算暂时逃脱法律的制裁也逃不过良心的谴责,而前者一旦被执行死刑便无可挽回。现在我国司法系统日渐完善,刑侦技术和审判能力逐渐加强,误用死刑是可以避免的。再者无论是任何刑罚误判都会造成无可估量的损失,无论是财产刑还是自由刑。难道自由和财产就不可贵么?财产刑、自由刑和死刑的后果是没有可比性的。4、法国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卢梭认为罪犯由于实施了侵害国家或公民的权益的犯罪行为即成为国家的敌人,国家有权将其处死,以保护国家和公民的权益。卢梭认为一个为非作歹的人没有资格成为国家的成员,保护国家及其公民的权益大于他自身的权益,所以必须将其毁灭,罪犯便不能称为是国家的公民而是国家的敌人。通过社会契约,公民都将自己全部的权利交给整个集体,就形成了国家,绝对社会契约论者认为罪犯违反了其原先所参与订立的社会契约,罪犯犯下重罪处以死刑是其应尽的社会责任与义务。5、废除死刑之后最高刑罚便是终身监禁,这样的刑罚会大量浪费财力物力和人力。如果废除了死刑,国家将失去对国家根本利益最强有力的保障。而且只有死刑对罪犯具有最大的威慑作用,可以强有力的打击犯罪活动,才能更好的维护安定和谐的社会秩序。2.3世界各国死刑的政策及发展趋势目前世界各国对死刑的立法可分为四种类型:1、实质上废除死刑,又可成为事实上废除死刑。即虽然法律条文中有规定死刑,但是形同虚设,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至今并未判处并执行过死刑,实际上也就相当于已经废除死刑了。全球有三十五个国家依然保留死刑,但是在最近十年里并没有执行过死刑。2、保留死刑,法律条文上依然规定了死刑,并且也按照法律规定判处并执行死刑,但是对死刑适用加以严格的限制,对死刑适用对象,范围,程序以及执行方式等都有严格限制。目前保留死刑的国家和地区有五十八个。3、相对废除死刑,即废除部分死刑,废除了普通罪行的死刑或者和平时期废除死刑,对一些严重影响国家利益的的罪行保留死刑,如叛国罪、军事犯罪等。或者在战争时期恢复一些罪的死刑。目前全球有十个国家废除普通死刑,只有特定条件下才执行死刑,即战时犯罪或军事犯罪。4、绝对废除死刑,就是完全将死刑废除了,在宪法和法律中明确规定废除死刑或者没有规定死刑。目前,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明文规定废除死刑了。目前已有九十四个国家完全废除死刑了。由于国际社会不断强调对人权的保障,致使联合国及其机构在废除死刑的问题上的态度不断坚定,世界废除死刑的国家越来越多。根据维基百科二零零九年六月的数据统计,全球一百九十七个国家中,有一百三十九个国家实质上废除了死刑,占了国家总数的百分之七十。笔者认为,世界死刑的废除已经逐步由广泛限制发展到全面废除的局势。3. 我国的死刑制度现状我国与很多依旧保留死刑的国家一样,虽然依然保留死刑,但是更加严格限制了死刑的适用。由于我国人口基数比较大,每年被执行死刑的罪犯数量也就相对比较多,所以一些对我国有偏见的西方国家一直指责中国不人道,滥用死刑等。我们国家在死刑的问题上已经采取了谨慎的态度,严格死刑的程序及适用范围,在保留死刑的基础上,逐步减少死刑的罪名。目前,我国是世界上保留死刑的国家之一,也是死刑罪名比较多的国家之一。在我国2011年5月1日起施行的刑法修正案(八)当中取消了近年来较少适用或基本未适用过的十三个经济性非暴力犯罪的死刑,修改了高龄犯罪人员死刑的适用,还限制了对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犯罪分子的减刑。而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刑法修正案(九)草案,拟对九种罪名的刑罚规定作出调整并取消死刑,拟取消死刑的九种罪名分别为:走私武器、弹药罪,走私核材料罪,走私假币罪,伪造货币罪,集资诈骗罪,组织卖淫罪,强迫卖淫罪,阻碍执行军事职务罪,战时造谣惑众罪等。总体来说,虽然我国并未完全废除死刑,但是已经在逐步限制并减少了死刑的罪名。可以看出中国的死刑制度逐步走向废止已是大势所趋,只是死刑在我国的废除绝非一蹴而就的事情。3.1我国死刑政策的现状我们国家的法律是在党的领导下制定的,所以我们的刑法的立法无疑要受制于我国的刑事政策。国家以预防、镇压犯罪为目的,采取的一切措施和方针就是形势政策。死刑的政策是死刑适用的“灵魂”和“统帅”,在刑事政策和刑罚理论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建国初期毛泽东提出的死刑思想主要有四点:1、保留死刑;2、坚持少杀;3、严禁乱杀。并且提出了死刑的缓期执行制度。毛泽东的这些死刑思想,可以简单概括为“少杀,慎杀”。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的死刑政策就是保留但严格限制死刑,这一政策就体现在1979年的刑法制订中。自建国以来,我国的死刑政策基本一致,在“不可不杀,尽量少杀(可杀可不杀的,不杀),防止错杀”的口号下执行着。王立峰惩罚的哲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12虽然在后来的历次严打活动中,受“乱世必用重典”的刑事思想指导,“可杀可不杀的,不杀”的口号变成了“可杀可不杀的,杀”的重刑思想的口号。虽然后来进行了调整,可是在刑法的立法中并未完全体现出严格限制死刑的政策精神,严格限制死刑的政策在当时的刑事立法中没有得到切实的执行。“保留死刑、坚持少杀慎杀、严格限制死刑”现在仍是我国现阶段的基本死刑政策。根据最高人民法院2010年2月8日发布的关于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若干意见,第二十九条规定:“要准确理解和严格执行保留死刑,严格控制和慎重适用死刑的政策。对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论罪应当判处死刑的,要坚决依法判处死刑。要依法严格控制死刑的适用,统一死刑案件的裁判标准,确保死刑只适用于极少数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拟判处死刑的具体案件定罪或者量刑的证据必须确实、充分,得出唯一结论。对于罪行极其严重,但只要是依法可不立即执行的,就不应当判处死刑立即执行。”也就是说目前对我国而言,保留死刑是有必要的,我国当前应该更加严格的限制死刑的适用,准确把握和正确适用宽严“相济”的政策要求,这就要从刑罚的立法和司法两方面来严格控制。笔者似乎可以清晰的看出死刑在我国现实中不能废除但在未来被限制直至废除的走向。3.2我国死刑立法的现状自1997年全面修订刑法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已对刑法进行了九次较大修改。在我国现行刑法的(主要是指在1997年刑法中)死刑适用范围较广,罪名较多,共涉及七十个罪名。在最近的刑法修正案(八)中,对于死刑的问题作出了很大的修改。首先,减少了死刑的罪名,取消了近年来较少或基本未适用过的十三个经济性非暴力犯罪的死刑。包括:1、走私类的走私文物罪、贵重金属罪、珍贵动物及珍贵动物制品罪,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2、金融诈骗类的票据、金融凭证和信用证诈骗罪,仅保留了集资诈骗罪的死刑;3、发票类的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发票罪,伪造、出售伪造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罪;4、盗窃罪;5、妨害社会管理类的传授犯罪方法罪,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罪,盗掘古人类化石、古脊椎动物化石罪。其次,限制死刑的适用,审判时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最后,限制对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犯罪分子的减刑。刑法第五十条规定的“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如果确有重大立功表现,二年期满以后,减为十五年以上二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减刑幅度修改限定为“减为二十五年有期徒刑”;对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犯罪分子,人民法院根据犯罪情节等情况可以同时决定对其限制减刑。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上,刑法修正案(九)草案被提交常委会会议进行审议,这标志着对刑法的第十次修改启动了。这次修正案(九)草案制订中,主要考虑了与拟制定的反恐怖主义法、反间谍法等衔接配套的问题,和为进一步深入的反腐败斗争提供法律支持的问题,也为逐步减少适用死刑罪名和做好劳动教养制度废除后法律上的衔接对刑法有关规定作出调整。我国现有适用死刑的罪名55个,本次修正案(九)草案取消了其中9个罪的死刑,分别是走私武器、弹药罪,走私核材料罪,走私假币罪,伪造货币罪,集资诈骗罪,组织卖淫罪,强迫卖淫罪,阻碍执行军事职务罪和战时造谣惑众罪。今后,死缓犯被执行死刑的可能性也将进一步减少。根据修正案(九)草案的规定,在死缓执行期间故意犯罪的罪犯,只有情节恶劣者才会被报请最高法核准执行死刑。可以看出我国的死刑正在逐步减少,逐步被废除。3.3我国死刑司法现状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我们常常能看到报纸上被判处死刑的案件的报道,看起来似乎审判人员更青睐于判处死刑,尤其是引起民愤的恶性案件,犯罪人员被判处死刑的几率往往特别高,而且有时在媒体与公众的舆论中,审判人员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往往会采取死刑以平息民愤。对民众而言,似乎只有死刑才能惩治犯罪,控制犯罪率,维护社会秩序,也是对受害者家属的一种精神安慰。尽管事实上死刑废除与否并不一定能使犯罪率增加或减少。九十年代沈阳黑社会的头目刘涌的案件,在二审法院被改判为死刑缓期执行后,却由于某些压力,又在最高人民法院改判为死刑立即执行。与之相似的便是李昌奎案件,李昌奎案的一审判决是死刑并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民事赔偿三万元,而二审结果为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李昌奎因为有自首的情节,造成了两份一字之差的判决书,一时间在家属间和网络上引起了轩然大波,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民众要求判处其死刑,而法学界有专家指出,减少死刑的想法是没有错的,但是法院选错了个案,该案情形不应该从轻。这些个案恰恰体现了我国民众与司法界对死刑的青睐。从李昌奎案件中可以看出,审判人员在一审判决中并未考虑其是否有自首或立功等从轻的情节而直接判处死刑,在一些影响恶劣的案件中,审判人员更是受各方压力而忽视这些情节而判处死刑。死刑的作用与威慑力在民众心理被极度夸大,人们总相信“因果报应”,总是认为“杀人偿命,天经地义”,对罪大恶极者就应该被判处死刑,而司法人员往往又因为媒体与社会舆论压力,而迎合公众的报复心理以平息民愤,保持法院于法官在民众心里的公信力。民众担心减少死刑罪名或者废除死刑会导致犯罪率上升,而根据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来看,适当的取消一些经济性非暴力犯罪的死刑,并不会对我国社会秩序和治安形势造成负面的影响。预防犯罪并不是依靠刑罚越重越好,而是应该有罪必罚,这样比纯粹的重罚更行之有效。4. 我国的死刑存废近年来,死刑的存废成为了我国法学理论界的热点话题,多数专家与学者都赞同应该有限制的保留死刑,坚持少杀、慎杀的基本态度,而不是直接废除死刑。而我们国家的态度亦是如此,因而我国仍在刑法中将死刑规定为主刑之一。我国现阶段保留死刑出于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实际情况来决定的。由于现实生活中依然存在严重危害国家及公共安全的犯罪,保留死刑有利于实现我国的刑罚目的,也符合现阶段的社会价值观。4.1我国的死刑与民意民意,是指非统治群体的广大公众的利益诉求。法律来源于生活的,服务与人们。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能否平息民愤,是社会实现公正程度的一个标尺,也是刑罚目的实现程度的一个标志。在过去很多年里历次的研究调查中,不难发现我国民众在数次调查中,支持死刑的人数始终占了的绝对优势。至于废除死刑的观点,绝大多数民众都坚决反对废除死刑,这与理论界的争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中国的普通民众对死刑的态度大多表现出的是无知、缺少理性和漠不关心。对死刑的话题感兴趣的民众少之又少,很多人对死刑深层次意义并不能理解,只有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其对死刑存废的态度越是清楚和明确。与西方法律文化相比较,中国法律文化是世俗的,而不是像西方国家那样宗教化。中国法律文化中的法律意味着统治者的命令,统治者本身就是法律的意志所在。中国的法律倾向于伦理化,即所谓“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出礼则入刑”。自古以来“杀人偿命”、“杀人者死”、“因果报应”等观念,是中国死刑文化的“灵魂”所在,也一直是世界性普遍公认的一个“合理”的观念和方式。这样根深蒂固的观念一时间很难改变。对民众而言,是死刑惩治恶性犯罪的最佳手段,具有极大的威慑力,罪犯被执行死刑对受害者家属而言是一种精神安慰。民众并不会考虑到法律是否有其教育意义和预防犯罪的意义。如果废除死刑,可能会导致一些人因为没有死刑而犯下更严重的罪行,那么就可能导致犯罪率增加。民众也会担心减少了死刑罪名或者废除死刑会导致犯罪率的上升。当然,也有公众认为死刑在中国的适用是不平等也不公正,司法应该保证刑事程序的透明度和遵循正当程序的原则,以提高刑事司法的公信力。法学界教育刑论者认为刑罚本身也是一种教育,刑罚的目的是为了教育犯罪人改过自新,阻止其再度危害社会而对其进行再教育,让其能够再次回归社会,也能更好的预防犯罪。而民众并不会这么想,对民众而言,他们对罪犯是具有戒备心理的,民众意识上通常不能容忍一个罪犯在监狱之外自在逍遥,民众会认为更直观的刑罚才能更好预防犯罪,惩治犯罪。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行使管理国家权利,国家的意志取决于人民的意志。我国绝大多数民众反对废除死刑的民意,民意在这个问题上是不得不考虑的,那么立法者应该如何去权衡民意与法律之间的关系。4.2有限制地保留死刑是我国逐步废除死刑的前提1、死刑罪名的限制与减少死刑罪名,是指刑法条文中的适用死刑刑种的罪名。在我国刑法修正案(八)中,取消了十三个近年来较少适用或者基本未适用的经济性非暴力犯罪的死刑。在刑法修正案(九)草案中,对刑法有关规定作出了调整,在现有适用死刑的五十五个罪名中,取消了其中九个罪的死刑。做出调整一方面是为了逐步减少适用死刑罪名,另一方面是为了促进公众改变固有的死刑观念。由于我国的死刑的政策是在党的指导下制定的,其体现了党的指导思想,对立法和司法等所有环节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国设置死刑的罪名必须从现行的死刑政策出发,注重死刑罪名的设置是否能促进刑罚目的的实现。 2、限止死刑的适用对象在我国刑法修正案(八)之前,刑法中就规定犯罪时不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审判时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在刑法修正案(八)中,第四十九条中增加了第二款:“审判的时候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但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从我国刑法的适用对象来看,对于未成年人我国采取的是以教育为主、刑罚为辅的刑事政策;对于怀孕的妇女,无论是羁押期间还是受审期间,都不应该为了判处其死刑而对其进行人工流产,如果已经人工流产甚至自然流产了的,仍应视为审判时怀孕的妇女,不能适用死刑。除了减少了死刑的罪名,还对适用对象放宽了,说明我们国家的刑法已经逐渐步入人道主义的行列。3、限制死刑的条件我国刑法第四十八条规定:“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所谓罪行极其严重,是犯罪的性质、情节和人身危险性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死刑的条件作为死刑的标准,起着制约和决定死刑的运用。所以严格把握死刑的关键在于“坚持少杀、慎杀”, 限制死刑的条件及关键问题就是要正确的认定死刑的条件。“罪行极其严重”这个标准,我认为必须综合考虑犯罪人的犯罪情节和社会危害程度,只有犯罪情节特别恶劣、危害后果特别严重的,才能适用死刑。犯罪情节的认定对于死刑的限制和运用都至关重要,所以要适度的把握好犯罪的情节,犯罪情节的轻重,影响,故意与否等等因素在适用死刑时都应有所区别。赵宝.成犯罪学教程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17 4、完善死刑复核程序联合国关于保护死刑犯权利的保障措施第六条规定:“任何被判处死刑的人,都有权向较高级的法院进行上诉”,这是为了死刑的慎重适用也是国际通行的做法。我国死刑政策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死刑复核程序,它的设立就是为了防止错杀。即通过合议庭阅卷后,若发现案件某个情节或者某个证据需要进一步核实时,既可进行调查核实,也可交由报请复核的人民法院进行调查核实。在死刑复核程序的启动上,笔者认为应坚持由人民法院主动移送的方法,并采用听证式的死刑复核模式,让检察院参与监督,将死刑复核程序公开。笔者认为,无论是法院还是最高人民法院,拥有复核权,就应受到监督。5、限制死刑的立即执行限制死刑的立即执行就应该扩大死缓适用,死刑缓期执行是我国死刑刑种的一种执行制度。我国刑法的第七十二条规定:“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其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确实不至于再危害社会的,可以宣告缓刑”,第七十四条规定:“对于累犯,不适用缓刑”。在刑法修正案(八)中规定:“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如果没有故意犯罪,二年期满以后,可减为无期徒刑;如果确有重大立功表现,二年期满以后,减为二十五年有期徒刑;如果故意犯罪,经查证属实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执行死刑。”缓刑既保留了死刑对罪犯的犯罪行为的否定,也给了罪犯生的希望,大大的减少了死刑立即执行可能带来的弊端,因此死刑缓期执行的适用范围应该扩大,尽量减少死刑立即执行的现象,让更多的罪犯能有机会改过自新。死刑在震慑犯罪、打击恶性犯罪、维护社会稳定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尽管死刑在教育和预防犯罪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性,就目前我国的国情而言,死刑还是应该保留,但是也要进行改革,逐步完善我国刑罚体制,直至废除死刑。4.3我国死刑改革的未来废除死刑是社会高度文明的产物也是历史规律,死刑走向废止已成为世界潮流,越来越多的国家废除了死刑,全球一百九十七个国家中,已经有一百三十九个国家实质上废除了死刑,占了世界国家总数的百分之七十。我国的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国家GCP培训考试题库附答案
- 2025年安全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燃气安全应急演练脚本
- 2025年法宣在线宪法学习试题库及答案
- 小龙虾副产品环保型凝固剂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林业碳汇培训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高三起点考试试题及答案
- 无公害蔬菜物流追溯系统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感染领域诊断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电动轮自卸车电气装配工国庆节后复工安全考核试卷含答案
- 2025年领导干部任前廉政法规知识考试题库(含答案)
- 2025年四川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核准考试仿真试题及答案一
- 2025年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第十一中学中考二模数学试题
- 信息技术基础教程(WPS版)课件 第3章 Windows 10 操作系统的使用
- 小鹿斑比题目及答案
- 中学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 2024超声法检测混凝土缺陷技术规程
- 2025-2030中国建筑行业供应链金融发展现状与前景分析
- 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24)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 《民间纠纷调解》全套教学课件
- 医院环境感染监测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