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论文)-城郊矿240万ta新井设计(全套图纸).pdf_第1页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论文)-城郊矿240万ta新井设计(全套图纸).pdf_第2页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论文)-城郊矿240万ta新井设计(全套图纸).pdf_第3页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论文)-城郊矿240万ta新井设计(全套图纸).pdf_第4页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论文)-城郊矿240万ta新井设计(全套图纸).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论文)-城郊矿240万ta新井设计(全套图纸).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摘要要 本设计包括三个部分:一般部分、专题部分和翻译部分。 一般部分为城郊矿 240 万 t/a 新井设计。城郊煤矿位于河南省永城市境内,交通便利。 井田走向(东西)长约 6.6 km,倾向(南北)长约 8.9 km,井田总面积为 37.0 km2。主采 煤层为 2 号煤、3 号煤,平均倾角为 6.33,煤层平均总厚为 7.13 m。井田地质条件较为 简单。 井田工业储量为 273.5 Mt,矿井可采储量 207.78 Mt。矿井服务年限为 61.84 a,涌水 量不大,矿井正常涌水量为 400 m3/h,最大涌水量为 650 m3/h。矿井瓦斯涌出量低,为低 瓦斯矿井。 井田为立井两水平上下山开拓。大巷采用胶带运输机运煤,辅助运输采用固定厢式矿 车设备。矿井通风方式为分区式通风。 矿井年工作日为 330 d,工作制度为“四六”制。 一般部分共包括 10 章:1.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2.井田境界和储量;3.矿井工作 制度、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4.井田开拓;5.准备方式-采区巷道布置;6.采煤方法;7. 井下运输;8.矿井提升;9.矿井通风与安全技术;10.矿井基本技术经济指标。 专题部分题目是义马煤田冲击矿压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主要是对国内外先进的 冲击矿压综合防治技术进行分析总结。 翻译部分主要内容为关于高压水射流割缝技术在软岩煤层中控制煤与瓦斯突出的应 用,英文题目为:Improving the gate road development rate and reducing outburst occurrences using the waterjet technique in high gas content outburst-prone soft coal seam。 关键字:新井设计立井开拓采区布置综采一次采全高胶带输送机运煤分区式 通风 ABSTRACT This design includes of three parts: the general part, special subject part and translated part. The general part is a new design of Chengjiao mine. Chengjiao mine lines in West of YongCheng in HeNan province. The traffic of road and railway is very convenience to the mine. The run of the minefield is 6.6 km ,the width is about 8.9 km,well farmland total area is 37.0 2.The two and three is the main coal seam, and its dip angle is 6.33 degree. The thickness of the mine is about 7.13 m in all. The proved reserves of the minefield are 273.5 million tons. The recoverable reserves are 207.78 million tons. The designed productive capacity is 2.4 million tons percent year, and the service life of the mine is 61.84 years. The normal flow of the mine is 400 m3percent hour and the max flow of the mine is 650 m3percent hour. The mineral well gas gushes the deal lower, for low gas mineral well. The mine is two levels in an main shaft which well location is middle deep to expand. The central laneway use belt conveyor to transport coal, mining trucks are used for accessorial transportation in the roadway.The ventilation mode of this mine is composite form. The working system “four-six” is used in the Chengjiao mine. It produced 330 d/a. This design includes ten chapters: 1.An outline of the mine field geology; 2.Boundary and the reserves of mine; 3.The service life and working system of mine; 4.development engineering of coalfield; 5.The layout of panels; 6. The method used in coal mining; 7. Transportation of the underground; 8.The lifting of the mine; 9. The ventilation and the safety operation of the mine; 10.The basic economic and technical norms. Special subject parts of topics is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integrated prevention techniques of rock bursts in Yima coal field.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advanced integrated prevention techniques of rock bursts were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Translation part of main content is reducing outburst occurrences using the waterjet technique in high gas content outburst-prone soft coal seam , English topic is:Improving the gate road development rate and reducing outburst occurrences using the waterjet technique in high gas content outburst-prone soft coal seam. Keywords:the design of mineshaft to expandblock layoutmining whole height fully mechanizedusing belt conveyor to transport coalgeographical ventilation 目目录录 一一般般部部分分 1 1 矿矿井井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2 2 1.1 矿井概述. 2 1.2 井田地质特征.3 1.3 煤层特征. 5 2 2 井田境界井田境界和和储量储量. 9 9 2.1 井田境界. 9 2.2 矿井工业储量.9 2.3 矿井可采储量.12 3 3 矿井工作制度矿井工作制度、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1 17 7 3.1 矿井工作制度.17 3.2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17 4 4 井田开拓井田开拓.2020 4.1 井田开拓的基本问题. 20 4.2 矿井基本巷道.28 5 5 准备方式准备方式采区巷道布置采区巷道布置.3 39 9 5.1 煤层地质特征.39 5.2 采区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40 5.3 采区车场选型设计.47 6 6 采煤方法采煤方法.5 51 1 6.1 采煤工艺方式. 51 6.2 回采巷道布置.62 7 7 井下运输井下运输.6 65 5 7.1 概述. 65 7.2 采区运输设备选择.66 7.3 大巷运输设备选择.69 8 8 矿井提升矿井提升.7 74 4 8.1 概述. 74 8.2 主副井提升.74 9 9 矿井通风及安全矿井通风及安全技术技术.7 79 9 9.1 矿井通风系统选择.79 9.2 采区及全矿所需风量. 84 9.3 全矿通风阻力的计算. 88 9.4 通风机选型.95 9.5 防止特殊灾害的安全措施.100 1010 设计矿井基本技术经济指标设计矿井基本技术经济指标. 1 10202 参考文献. 103 专题部分专题部分 义马煤田冲击矿压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105 参考文献. 125 翻翻译译部部分分 英文原文. 127 中文译文. 135 致谢致谢. 142 一 般 部 分 中国矿业大学 2012 届本科生毕业设计第 2 页 1 1矿矿井井概述及井田地概述及井田地质质特征特征 1 1.1.1矿矿井井概述概述 1.1.11.1.1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 城郊井田位于河南省永城市境内,覆盖城关乡、城厢乡的全部及侯岭、双桥、十八里、 蒋口乡的一部分。南北长约 8.9 km,东西宽约 6.6 km,勘探面积约 37 km2。矿井北临陈四 楼井田,南接新桥井田,地理坐标为:东经 11617301162521,北纬 335352 340035。 井田内交通方便,永城市西北至陇海铁路商丘东站约 95 km,夏邑东站 62 km,东北 至京沪铁路徐州车站约 100 km,东南至宿州车站约 75 km,距京九铁路的亳州车站 55 km, 且均有柏油公路相通,乡村之间公路相通。1986 年国家计委关于河南省永夏矿区总体设 计的批复中确定矿区铁路支线在青阜线青町车站接轨,目前青町至永城矿区集配站段铁 路已经竣工。城郊矿井铁路专线在集配站接轨。 (如图 1-1 所示) 图 1-1城郊矿交通位置图 1.1.21.1.2居民居民分布及分布及资源供应资源供应 城郊矿地处黄淮冲击平原东部,土地肥沃,人口稠密,在井田范围内有大小村庄 179 个,户数约 12437 户,居民 53954 人。平均每平方公里约 70 户,区内人均耕地不足 1.5 亩。 土产材料砖、瓦、石子和料石均可就地供应,钢材、木材和水泥等物资可经公路及铁 中国矿业大学 2012 届本科生毕业设计第 3 页 路直接运至矿井工业场地。 供电电源双回路均可来自矿区自备电厂,电压为 110 kv,自备电厂装机容量为 75000 kw,一期工程装机容量 25000 kw,目前已正式发电,二期工程已设计完毕。 1.1.31.1.3地形地貌地形地貌 城郊矿位于黄淮冲积平原的东部,地势平坦开阔,西北高,东南低,坡度 为 1/45001/6000。城郊井田东南部的 3405 孔最低,地面标高 31.03 m;井田西北角的 0612 孔最高,地面标高 34.58 m。区内新生界松散沉积物广泛分布,厚度一般为 70 m 左右。工 业广场标高+35 m。 1.1.41.1.4气候条件气候条件 城郊矿地处中纬 34附近,属半干旱、半湿润季风型气候,蒸发量大于降雨量,干湿 差大,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 14.3 ,日最高气温 41.5 ,日最低气温为-23.4 。年平 均降水量 962.9 mm,年最大降水量 1518.6 mm,年最小降水量 556.2 mm。大气降水量多集 中在 78 月份,可占全年降水量的 50%以上,年蒸发量 1808.9 mm。春冬季多西北风,夏 季多东北风,偶有东南风,最大风速 183 m/s。每年 12 月至翌年 3 月份为降雪和冰冻期, 最大冻土深度 19 cm,一般为 10 cm 左右。永城地区受地震影响不大,地震烈度小于 6 度。 1.1.1.1.5 5水文情况水文情况 城郊井田内地表水系不发育,仅有淮河支流的沱河从本区北中部自西向东流过,沱 河源于商丘北侧响河,雨季流量剧增,旱季干涸无水,属季节性河流。实测最高洪水位标 高+34.79 m, (1963 年 8 月 9 日) ,年平均水位标高+30.39 m,最大流量 384 m3/s(1963 年 8 月 9 日) ,年平均流量一般为 12 m3/s。其上游永城市段常年关闸蓄水,致使下游断流无 水。 本矿井可供选择的水源, 地下水有新生界松散层和生产期间井下排水, 地表水有沱河。 根据本井田的水文地质特征,地表水沱河属季节性河流,流量不稳定,旱季断流,不能作 为供水水源;新生界第三系上新统含水组,其含水砂层厚 55.58113.65 m,平均 80.16 m, 含水丰富,水质符合要求,是可靠的供水水源。另外,井下排水经处理后亦可作为消防洒 水和选煤厂洗煤等的供水水源。 1.21.2井田地质特征井田地质特征 1.2.1.2.1 1煤系煤系地层地层 永夏矿区的区域地层属华北地层区,鲁西分区、徐州小区。上奥陶至下石灰统、三叠 系至古新统缺失。 城郊井田地层基本与区域地层相一致,根据钻孔揭露自下而上可分为中奥陶统(O2) , 中石炭统(C2C3) ,二叠系(P)和新生界(KZ) 。 (1)中奥陶统(O2) 在井田内穿见最大厚度达 490.42 m,可能包括部分下奥陶统。 (2)中石炭统、本溪组(C2b) 主要由铝土泥岩和鲕状铝土泥岩组成,厚度 4.5411.42 m,平均厚 8.21 m。 中国矿业大学 2012 届本科生毕业设计第 4 页 (3)下二叠统山西组(P1S) 主要由泥岩、砂质泥岩、砂岩及煤层组成,厚度 72.4130.1 m,平均 102.54 m。含煤 1 层,煤厚 2.95m,位于该组中部的二煤层为本井田的主要可采煤层。 (4)下二叠统下石盒子组(P1X) 由泥岩、 砂质泥岩、 砂岩, 鲕状铝土泥岩及煤层组成, 厚度 45.03105.00 m, 平均 69.63 m,含煤 1 层,煤厚 4.18 m,其中三煤层为可采煤层,是井田内又一重要的含煤地层。 (5)上二叠统上石盒子组(P2S) 由泥岩、铝土泥岩,中细粒沙岩组成,本组平均厚度 245.15 m。 (6)上二叠统石干峰组(P2sh) 主要由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组成,夹有紫斑泥岩和砂岩。 (7)第三系(R) 中新统(N1) :厚度 76.10170.16 m,平均厚度 99.41 m,底部局部有次生炭酸岩沉积, 中上部以粘土为主,夹亚粘土及少量砂土。 上新统(N2) :厚度 151.69192.97 m,平均厚度 171.57 m,以细中砂土为主,与粘土、 亚粘土交替沉积。 (8)第四系(Q) 更新统(Qp) :厚度 45.2079.50 m,平均厚 59.76 m,由粉砂、细砂与粘土、亚粘土 及少量亚砂土所组成,局部见有中砂。粘性土厚度大于砂性土。 全新统(Qh) :厚度 27.1848.90 m,平均厚 34.17 m,以粘土、亚粘土为主,夹细砂 及亚粘土。 1.2.1.2.2 2地质构造地质构造 在区域构造体系中,本区位于、华北台快东南偶、山东台背斜徐蚌凹折带中;秦岭 昆山维向构造带东段北支的南侧,新华夏系第二沉降带的东侧。 城郊井田位于北北东向的永城隐伏背斜的西翼中段,北北东向断层构造居主导地位, 其次是近东西向构造,局部发育有北西向构造。总体构造特征是以宽缓褶皱为主,伴随一 定数量的断裂构造,且多集中在表现明显的背、向斜两侧。 地层产状总趋势向南西西方向倾斜。地层倾角一般在 36,个别地段达到 816 。 (1)褶皱构造 井田内褶皱构造除柏窑背斜与蒋阁向斜比较紧密外,其余均属褶幅不大的隆起和凹 陷。主要有:四里禅向斜、柏窑背斜。 (2)断裂构造 井田地层走向为北北东向,中部、北部由于受小褶曲的影响,呈波状起伏,走向变化 较大。地层产状总趋势向南西西方向倾斜,地层倾角一般在 36,褶皱和断裂构造呈北 北东向和近东西展布。 本井田精查勘探时在 28 km2范围内组合大小断层 7 条,其中较大的断层有 2 条,井田 东北部以断层 F5为界,西北部以断层 F3为界。 总之,整个井田以近北北东向断层构造居主导地位,其次是近东西向构造,局部发育 有北西向构造。总体构造特征是以宽缓褶皱为主,伴随一定数量的断裂构造。晚古生代中 中国矿业大学 2012 届本科生毕业设计第 5 页 基性岩浆岩活动比较强烈,并对煤层有一定的破坏作用。 1.2.31.2.3井田勘探程度井田勘探程度 本井田 1983 年详查勘探结束,1988 年 1 月转入精查报告编制阶段,至 1988 年 8 月底 提交精查地质报告。1989 年 6 月经河南省矿产储备委员会审查批准。 该井田历经 29 年勘探,施工钻孔 335 个,总进尺 191546.11 m,平均每平方公里 3.3 个。其勘探类型确定合理,勘探工程间距适宜,勘探工程量充足,可满足相应级别储量的 控制要求。 井田内含煤两层,煤层最小可采煤厚为 2.95 m,最大可采煤层厚度为 4.18 m。其中三 煤层和二煤层是可采煤层,三煤层厚度为 4.18 m, 二煤层厚度为 2.95 m。 井田内北部边界附近、西部边界附近以及东部边界附近属 B 级储量,断层附近属 C 级 储量,其它区域为 A 级储量。高级储量占 99.6%,符合煤炭工业设计规范要求。 综上所述, 设计认为该井田已达到精查勘探的要求, 可以作为矿井设计及建设的依据。 井田地质综合柱状如图 1-2 城郊井田地质综合柱状图所示。 1.2.1.2.4 4水文地质水文地质特征特征 新生界松散层划分为四个含水层组及四个隔水层组,由于新生界底部砂层少,富水性 又弱,与基岩之间有平均厚 44.29 m 的粘土隔水层,对矿床一般无充水影响。 煤层顶板砂岩裂隙水是矿床主要直接充水的水源,但由于井田内砂岩富水性很弱,渗 透性差,径流滞缓,补给源不足,故对将来的矿床开采一般不会造成太大的威胁。 太原组上段灰岩是开采二煤层的间接充水含水层,二煤底板下距 K3(L11灰岩,平均 厚 1.64 m)平均距离 50 m,距 L8灰岩(平均厚 10.49 m)平均距离 80 m,L8 上距 L11 一 般平均在 30 m 左右,其间又有泥岩,砂质泥岩相隔,基本无水力联系,因此,如不受断 裂构造影响,正常情况下不会造成突水。 本井田断层富水性微弱,具有一定的隔水性能,一般情况下不会发生大导水威胁。 矿井预计正常涌水量 400 m3/h,考虑上段灰岩突水,最大涌水量为 650 m3/h。 综上所述,本井田是一个与外部水力联系微弱,补给不足的较完整的独立水文地质单元, 开采煤层远离地表水体,无流水影响,间接充水岩层“灰岩”虽然单位涌水量较大,局部在 断层处有与煤层对接的可能性,如留好煤柱,远离断层,一般是不会突水的,本矿井水文 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属中等类型。 1.31.3煤层特征煤层特征 1.3.11.3.1煤层埋藏条件煤层埋藏条件 煤层走向为西北东南走向,东北高西南低,平均倾角为 6.33,高差为 550 m 左右。 煤层上部露头深度大约有 300 m。 本井田的主要含煤地层有下二叠统山西组(P1S)及下石盒子组(P1X) ,两组煤系地 层总厚度平均 172.17 m,煤层总厚度平均 7.13 m,总的含煤系数为 5.93%。下二叠统山西 组(P1S)含二煤层,二煤层平均厚度为 2.95 m,含煤系数为 3.8%。下石盒子组(P1X) 含 三煤层,三煤层平均厚度为 4.18 m,含煤系数为 9.0%。井田内二、三煤层为可采煤层, 煤 层间距 80 m。煤层特征如表 1-1 可采煤层特征一览表所示。 中国矿业大学 2012 届本科生毕业设计第 6 页 表表 1-11-1可采煤层特征一览表可采煤层特征一览表 煤 层 煤可采厚度焦可采厚度层间距 煤层 结构 稳定 程度 可采 情况 顶板 岩性 底板岩 性 最小最大 平均(m) 最小最大 平均(m) 最小最大 平均(m) 三 2.418.38 4.18 1.684.39 2.7 64.5113.6 80 简单 较稳 定 全区 可采 泥岩 砂质泥岩 砂岩 泥岩 砂质泥岩 二 0.807.68 2.95 1.211.95 1.58 简单稳定 全区 可采 泥岩 砂质泥岩 泥岩 砂质泥岩 砂岩 1.3.21.3.2煤质煤质 二煤层属低灰分,特低硫,特低磷,高发热量,易选的优质无烟煤。三煤层为中灰分, 特低硫,特低磷,中高发热量,中等可选性的无烟煤。 各可采煤层中贫煤数量较少,除它的发热量稍高于无烟煤外,其它煤质特征与无烟煤 相似。 二煤层煤为无烟煤,首先可作为化工用煤,包括气化用煤及发生炉煤气用煤和化肥用 煤,其次作为动力用煤及民用燃料等。 三煤层煤可用于发电,水泥工业及民用,详见表 1-2 可采煤质特征表。 表表 1-21-2可采可采煤层煤质特征表煤层煤质特征表 煤 层 编 号 煤 质 牌 号 原煤精煤 Ad(%)St.d(%) Qnet.ad (MJ/kg) A g(%) V r(%) C c(%) H r(%) 三 WY 13.734.0 20.1(83) 0.21.5 0.6(57) 18.130.6 27.5(76) 2.413.4 8.0(72) 6.39.5 8.4(67) 90.693.7 92.2(40) 3.54.4 3.9(40) TR 16.826.3 20.7(11) 0.40.6 0.5(7) 24.629.3 27.5(11) 4.411.9 7.9(11) 1011.4 10.6(11) 90.492 91.1(9) 3.84.5 4.2(9) 二 WY 8.635.7 14.4(178) 0.11.1 0.5(8) 20.732.4 28.5(155) 2.511.5 6.2(147) 5.69.9 7.8(145) 91.095.3 92.7(98) 3.24.2 3.8(101) TR 13.315.0 14.4(4) 0.11.0 0.5(8) 29.630.4 29.9(4) 4.09.0 6.6(4) 1010.7 10.4(5) 90.591.7 91.2(3) 3.94.2 4.1(3) 1.3.31.3.3煤层煤层围岩性质围岩性质 三煤层直接顶板,底板主要为薄层状泥岩,砂质泥岩,局部为粉砂岩,抗压强度一般 小于 600 kg/cm2(局部大于 600 kg/cm2) ,稳定性差,管理有一定困难。 二煤层直接顶,底板多为细中粒砂岩,厚层状泥岩(厚度一般大于 5 m) ,局部为砂质 泥岩或落层状泥岩,抗压强度一般大于 600 kg/cm2,岩石的完整性,稳定性较好,顶板易 于管理,底板一般不易发生底鼓。 中国矿业大学 2012 届本科生毕业设计第 7 页 表层 为耕 植土 。 以褐 黄、 棕黄 色粘 土、 砂质粘 土为 主, 夹黄 色粉 细砂 ,灰色 砂土 , 少见 钙质 结核 或锰 染现 象。 以黄 色、灰 褐色 、粉 砂、 细砂 与褐 黄色 、灰绿 色粘 土、 砂质 粘土 及少 量砂 土交 替沉积 ,局 部有 中砂 ,粘 性土厚 度大 于砂 性土 ,含 少量 钙、 铁质结 核 。 以 黄色 、浅 黄色 、细 中砂 为主 ,褐 色、 灰绿 色粘 土、砂 质粘 土及 砂 土, 呈交 替沉 积, 粘性土 类多 具透 镜状 ,富 含钙 、铁、 锰质 结核 , 细 砂层 局部 有钙 质砂 岩沉积,厚 度一 般在 0 . 1 0 . 3 米,为 成岩 或半 成 岩状 。 上 中部 以杂 色粘 土为 主,夹 砂质 粘土 及少 量砂 土, 含钙、 铝成 份高 , 局 部有 石膏 晶体 ,砂层 厚度 变化 大, 与粘 性土 交互 沉积, 粘性 土沉 积 厚度 大于 砂性 土 。 底 部局 部有 次生 碳酸 盐沉积,灰 白色 ,具 透明 ,不稳 定, 有溶 蚀现 象 。 由 灰绿 色砂 岩和 紫红 色泥岩 组成, 夹薄 层灰 绿色 砂质 泥岩 。 K 标 志层 ,由 细砾 岩, 粗粒 砂岩、 中粒 砂岩 和细 砂岩 组成 ,石英 含 量8 0 , 长石 、粘 土矿 物5 , 岩屑 1 0 ,胶结 物粘 土矿 物、 硅质 物, 孔隙 式胶 结, 分 选中 等。 由 灰色 砂质 泥岩、 紫斑 泥岩 、铝 土泥 岩为 主, 次为浅 灰色 、灰 绿色 、 砂 岩、 灰黑 色泥岩 组成 。 局 部多 为炭 质泥岩 。富 含植 物化 石 。以 舌囊 蕨, 剑瓣 轮叶, 厚 缘栉 羊齿 ,朝鲜 羽羊 齿为 主。 K 标 志层 ,以 中粒 砂岩 为主, 灰白 色、 石英 7 5 ,岩 屑2 0 ,鋯 石微 量, 硅质 胶结 ,分 选中 等, 碎屑 颗粒多 ,呈 次棱 角状 ,个 别为 次园状 。 上 部主 要为 深灰 色、灰 色泥 岩、 砂质 泥岩 ,次为 细粒 砂岩 ,中 部含 煤 一 层, 即三 煤层。 三煤 层为 工业煤层 ,层 位较 稳定 。 本 段含 丰富 的植 物化石 ,主 要有 楔羊 齿、 栉羊 齿、带 羊齿 及根 座化 石 等。 K 标志 层, 浅灰 色,以 鲕状 铝土 泥岩 为主 ,次 为铝土 泥岩 ,局 部见 紫 红色 斑块 ,经 X 衍 射鉴 定, 粘土矿 物主 要是 高岭 石, 次为 石英 、 蒙 脱石 、水 云母等 。 由 灰色 泥岩 、砂质 泥岩 、砂 岩及 煤层 组成 。 含煤 一层 , 其 中二 煤层 层位 稳定, 为井 田内 主要 可采 煤层 。 本 组以 二煤 层为 界可分 成上、下 两段 。上 段为 一厚层 中 粗粒 长 石、 石英 砂岩 ,以岩 屑含 量高 为特 征, 成分 复杂, 胶结 物为 泥质 , 俗 称“ 豆腐 渣” 砂岩。 下段 底部 为一 海相 泥岩 ,含有 动物 化石 ,中 上 部 为一 厚层 状中 细粒 砂岩 。由 泥质 条带 组成 的缓波 状层 理, 胶状 层 理十 分发 育, 层面含 炭质 及白 云母 片, 俗称 “叶片 状砂 岩” ,该 砂 本组为 K 标 志层 ,灰 浅灰 色铝 质泥 岩 ,局 部夹 一层 灰岩 ,中下 部 具紫红 色斑 快, 底部 含赤 铁矿 团块或 条带 (即山 西式 铁矿 层位 ), 化 石仅在 个别 钻孔 见有 保存。 与下伏 地层 呈假 整合 接触。 由 浅灰 色白 云质 灰岩、 灰岩 、豹 皮状 灰岩 、泥灰 岩、 结晶 灰岩 组成 , 中 上部 有纳 长斑 岩侵入 ,使 部分 灰岩 变质 大理 岩,大 理岩 化灰 岩和 透 辉石 大理 岩。并 形成 矽卡 岩型 铁矿 ,其 中磁 铁矿、 赤铁 矿达 到工 业 品位 。底 部为纳 长斑 岩岩 体。 岩 区内 稳定 , 容易 辨认 。 与 下伏 地层 为整 合接触 。 9 1 1 4 6 含 水砂 层1 3 层 ,1 2 层 沉积 稳定, 以 粉、 细砂 为主 ,直 接受 大气 降水 补 给, 循环 交替 强烈 ,单 位涌 水量 0 . 8 7 - 2 . 8 8 升 / 秒 米 。 渗透 系数 5 7 . 6 6 - 1 2 3 . 2 米/ 日 ,水化 学类 型为 H C O - C a M g 型 ,矿 化度 0 . 8 5 - 1 . 1 5 克 / 升。 3 含 水砂 层1 4 层 ,1 2 层 沉积 稳定, 以 粉细 、中 砂为 主, 以水 平侧 向补 给 为主 ,垂 直越 流入 渗减 弱, 具承 压 性, 单位 涌水 量1 . 0 7 升 / 秒 米 , 渗 透系 数1 . 6 2 米 / 日 ,水化 学类 型 为 H C O - N a , 水矿 化度 0 . 8 3 克/ 升 。3 含 水砂 层6 1 1 层, 4 6 层沉积 稳定 , 厚 度大 ,以 细、 中砂 为主 ,夹粗 砂 层 ,以 水平 侧向 补给 为主 ,径流 较 滞 缓, 具承 压性 ,静 储量 消耗 大, 补 排区 不一 致 。 单 位涌 水量 1 . 1 2 - 1 . 4 5 升 / 秒 米, 渗 透系 数1 . 3 - 2 . 8 1 米 / 日 ,矿化 度 1 . 0 克/ 升左 右, 水化 学类 型为 H C O S O - C a 水 。3 4 含 水砂 层0 7 层 ,1 2 层 沉积 稳定, 以 细、 中砂 为主 ,夹 粉砂 或粗 砂,底 部 次生 碳酸 盐岩 具封 闭水, 但含 水极 弱。 以 水平 侧向 补给 为主 ,径 流滞 缓。据 陈 四楼 井田 资料 ,单 位涌 水量 0 . 1 5 - 0 . 5 6 升 / 秒 米 ,渗 透系 数 0 . 7 2 - 3 . 6 0 米 / 日 矿 化度 1 . 9 0 - 2 . 1 2 克 / 升, 水化 学类型 为 S O - N a 水 (本 井田 未作 抽水 试验) 。 本 含水 段岩 性以 细粒 砂为 主, 可 见 中、 粗粒 砂岩 ,可 见0 7 层 ,水位 标 高3 0 . 7 3 米 ,单位 涌水 量0 . 0 0 8 升 / 秒 米, 渗透系 数0 . 0 5 3 米 / 日 , 矿 化 度3 . 3 克/ 升, 水力 性质 为承 压型, 水 循 环条 件差 ,水 化学 类型 为S O - N a 水 。 本 含水 段岩 性以 细砂 岩为 主, 可见 1 3 层 ,水 位标 高2 9 . 8 1 - 2 7 . 3 4 米, 单 位涌 水量 0 . 0 0 1 - 0 . 0 0 5 升/ 秒米, 渗 透系 数0 . 0 0 1 - 0 . 0 0 2 7 米 / 日, 矿 化 度3 . 4 - 4 . 5 克/ 升, 水化 学类 型为 S O - N a 型水 ,水 力性 质为 承压 型。 4 4 4 富水 性强 但不 均一 ,受 岩溶裂 隙发 育程 度控 制, 水位 标高 3 0 . 7 8 米 , 单位 涌水 量0 . 1 9 升 / 秒 米, 渗透 系数 0 . 3 8 米/ 日 ,矿化 度1 . 1 克/ 升 ,水 化学 类型 为H C O S O - N a 型 水。34 岩性描述化石水 文 地 质 特 征 地层 系统组 段 穿见厚度 (米) 两极值 平均值 两极值 平均值 (米) 厚 度 岩性 柱状 界系统组段 新 生 界 第 全 新 统 一 更 新 统 一 上 新 统 一 中 新 统 N 下 二 叠 统 中 石 炭 统 中 奥 陶 统 O 四 系 新 第 三 系 二 叠 系 石 炭 系 奥 陶 系 O 石 千 峰 组 下 石 盒 子 组 山 西 组 本 溪 组 段 三 第 三 煤 组 二 煤 组 井 田内 最 大穿 见 度 含 水层 厚 度 两极值 平均值 (米) 米 2Pz C2C2b P3P3SP P2P2S P2X P2S 2 P2s h 含 水 组 代 号 1 2 3 4 1 2 榆层 蒿 层( 未定 种 ) 松 层 纯净 小玻 璃介 磨拉 石似 轮藻 金星介 (未 定种 ) 玛纳 斯土 星介 有盖 轮藻 (未 定种 、新种 ) 隆 起土 界介 栾青 轮藻 (未 定种新 种2 号 ) 有 盖轮 藻( 未定 种新 种 ) 榆 层( 未定 种 ) 朝鲜 羽羊 齿 线带 羊齿 带 羊齿( 未定 种) 束 羊齿( 未定 种) 孤曲 栉羊齿 栉 羊齿( 未定 种) 科 达( 未定 种 ) 单网 羊齿 ( 未定 种) 舌 线囊 蕨 孤曲 栉羊 齿 厚缘 栉羊 齿 孤 束羊 齿 枝 脉蕨 ?( 未 定种 ) 剑 瓣轮 叶 朝 鲜羽 羊齿 舌形 贝( 未定种 ) 稀囊 楔羊 齿 纤 弱楔 羊齿 楔 羊齿 (未定 种) 带 羊齿 (未 定种 ) 脐 根座 根座 (未定 种 ) 小 羽栉 羊齿 山 西栉 羊齿 多形 栉羊 齿 镶边 羊齿 翅 编栉 羊齿 长 星叶 弱楔 羊齿 菱齿 叶 近大 脉羊 齿 华 夏鳞木 带 羊齿 (未 定种 ) 带科 达 近 科方 卡什尔 始史 塔夫 蜓 伏芝 加尔 小泽 蜓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0 0 01: 矿 图 日 比 资 长 尺 号 源 期 例 料来 制编 校审 长科 总副 师总工程 综 合 水 文 地 质 柱 状 图 本 矿 综 合 水 文 地 质 柱 状 图 石灰岩 白 云质灰岩 泥质灰 岩 粉砂岩细粒砂岩 中粒砂岩 中粗 粒砂岩 纳长斑岩 砂质泥岩 紫斑泥 岩铝质泥岩 炭质泥 岩泥岩 (二 )( 二 ) (二 )( 二 ) ( 二 ) 细砂 中砂 粗砂 粉砂 砂质粘 土 粘土 图 例 厚 粗粒砂岩 ( )( ) ( ) ( )( ) ( ) 4 6 1 9 上 石 盒 子 组 上 二 叠 统 古 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