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四年级语文下册 马背上的小红军1教案 北京版.doc_第1页
2019-2020年四年级语文下册 马背上的小红军1教案 北京版.doc_第2页
2019-2020年四年级语文下册 马背上的小红军1教案 北京版.doc_第3页
2019-2020年四年级语文下册 马背上的小红军1教案 北京版.doc_第4页
2019-2020年四年级语文下册 马背上的小红军1教案 北京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2020年四年级语文下册 马背上的小红军1教案 北京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针对不懂的问题质疑。3引导学生从对小红军的外貌描写,体会他的疲惫、饥饿、寒冷、孤独。教学过程: 一、课件引入,创设情境,激起情感。 播放红军长征过草地时艰难行军的画面,在富有震撼力的音乐声中,教师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陈赓大将吗?在红军长征过草地时他任干部团的团长。一次,在回忆自己的革命经历时,他深情地谈起这样一件真实而感人的事(课件配陈赓画外音:“那是深秋的一天,太阳偏西了。由于长时间在荒无人烟的草地里行军,又常常忍饥挨饿,我感到十分疲惫,渐渐地掉队了”课件定格。)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着陈赓同志的脚步,走进茫茫的草海,走近马背上的小红军。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质疑问难。1.检查预习情况。(1)指名读生字词。强调“荒、捶”的字形,“倔、挨”的读音。(2)形近字组词。慌荒 楼搂 踢剔 要腰 垂捶(3)理解词义。荒无人烟 倔强 疲惫 忍饥挨饿 2.轻声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怎样的一件事,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学生读后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板书: 帮助 陈赓 小红军 说服 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随机进行归纳整理,并将主要问题做扼要板书记录。如:学生针对课文第1自然段提出的问题,可归纳在“小红军在草地行军时遇到哪些困难”一题中。学生针对课文第2-10自然段提出的问题,可归纳在“陈赓怎样帮助小红军,小红军又是怎样说服陈赓放弃对自己的帮助的”一题中。 学生针对课文第11-13自然段提出的问题,可归纳为:陈赓怎么知道自己受骗了?陈赓“全明白”了什么?陈赓到底“对得起”还是“对不起”这个小红军?等等。 师:让我们带着问题深入读文,看看是否能够读中解疑。 三、自主探究。 (一)自由读第1自然段。结合有关语句说一说小红军遇到哪些困难? 1.引导学生从对小红军的外貌描写,体会他的疲惫、饥饿、寒冷、孤独。 2.引导学生从描写陈赓的有关语句,体会小红军的处境更加艰难。 小结:小红军急需别人的帮助,那么陈庚是怎样帮助小红军的呢?我们下节课来学习。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是如何通过人物的简洁对话和精彩的细节描写,来突出人物形象,表现人物品质的。教学难点:2.体会小红军为什么在处于极度疲惫,甚至有生命危险的情况下,一次又一次巧妙说服陈赓放弃对自己的帮助。3.体会陈赓到底“对得起”还是“对不起”小红军,从而体会长征途中红军官兵患难相助,生死与共的革命精神。一、导入。指名读全文,想课文介绍了一件什么事?二、自主探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第2-10自然段。读后说一说陈赓是怎么帮助小红军,小红军又是怎么说服陈赓的。教师结合学生发言,指导朗读,引导体会重点词句,通过教师、学生、文本三维互动的对话理解红军官兵患难与共的精神。1.学生读第一次对话。 师:请问小红军,你觉得这样读能说服陈赓吗?应该怎样读?为什么?(体会“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和“盯着陈赓的瘦脸,微微一笑”的意思。)2.学生读第二次对话。 师:陈赓将军,这小鬼不骑你的马,你为什么还非让他骑不可? 师:小鬼,你真的有劲儿和马赛跑吗?那你为什么要这样做? (通过采访式的谈话,引导学生站在陈赓和小红军的角度,用心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通过读,体会“倔强”的含义。) 3.学生读第三次对话。 教师与学生合作读第三次对话,教师有意在小红军的话前补充提示语,帮助学生体会小红军说话时的语气。如:小红军毫不犹豫地说“你先走” 小红军不加思索地说“你先走” 4.学生分角色读第四次对话。 师问“陈赓”:您也是忍饥挨饿,为什么却把这仅有的一小包青稞面送给小红军吃?(引导学生联系前文小红军的外貌描写) 师问“小红军”:你的粮袋真的鼓鼓的吗?(引导学生联系后文干粮袋里装着牛骨头) 教师请曾针对2-10自然段质疑的学生自由向“陈赓”和“小红军”发问,以解决心中的困惑。如:红军为什么轻轻地拍了拍“鼓鼓的”干粮袋?陈赓为什么一次又一次地帮助小红军?小红军在极度饥饿、疲劳的情况下为什么不接受陈赓的帮助?为什么一再骗陈赓?5.归纳四次对话,引导学生体会情感。教师演示课件,和学生一起依次对四次对话进行归纳,共同回顾“帮助”和“说服”的经过。 师:陈赓先是让小红军骑马,他不骑;接着命令他骑,他还是不骑,还要跟马比赛;没办法,陈赓只好要求和他一起走,小红军却说要等同伴;陈赓无可奈何,取出一小包青稞面给他,他却说粮袋鼓鼓的。陈赓就是这样,一次一次地帮助(一帮再帮),小红军就是这样,一次又一次地说服(一推再推),从这一帮一推、一帮一推之中,你体会出了什么?教师选学生的发言板书:如“一心为他人”、“患难与共”等。6.以“终于”一词为核心,进行语言训练,进一步体会情感。课件出示下面的句子陈赓终于被这小鬼说服了。他骑上马,朝前走去。 师:“终于”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引出陈赓一次次帮,费了好大劲去说服小鬼。) 师:还是这句话,把“小鬼”放前面,你会说吗? 学生说正确后出示下面的句子: 小鬼终于把陈赓说服了。陈赓骑上马,朝前走去。 师:这两句话意思完全一样吗?(引导学生体会,后者是从小红军的角度,突出了小红军说服陈赓很不容易。)三、补白想象,升华情感,拓展延伸。(一)教师引读第11自然段。“不知为什么,陈赓骑在马上心情总是平静不下来,总在想刚才遇到的那个小鬼。”他在想些什么呢? 在理解陈赓心情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用恰当的语速、语气读第11自然段。(二)深沉、悲壮的音乐声起,在乐声中教师引读第12自然段,指导朗读。告诉学生: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当陈赓将那个小红军抱上马背时,小鬼停止了呼吸。师:读到这里,你想说点儿什么? 师:让我们一起记住马背上这感人的一幕,再来读一读,能背的就背下来。(三)教师再引读第13自然段。 1.说一说:陈赓全明白了,他明白了什么? 2.讨论:陈赓到底“对得起”还是“对不起”这个小红军?为什么?引导学生:是谁说的“对不起”?在陈赓自责的背后,你看出什么?(体会陈赓高度的革命责任感和爱兵如兄弟的品质。)(四)课件演播红军大队人马走出草地的画面,配陈赓的画外音:“那个小红军叫什么名字,我至今都不知道,但他牺牲在马背上的那一幕却深深铭刻在我的脑海里,永生难忘。”师:红军长征途中有多少这样感人的故事谁也数不清,同学们在课下可以阅读长征故事、红旗飘飘等书籍,可收看电视连续剧长征,也可到“长征纪念馆”网站查阅有关资料,做更多的了解。附送:2019-2020年四年级语文下册 高山流水1教案 西师大版教学目标: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学习10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高山流水乐曲。学生:搜集有关钟子期、俞伯牙的资料。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直接导入。1.课前大家预习了高山流水这一课,会认课文里的词语吗?一起读读吧!晋国奉命抒情坟墓友谊心急如焚如泣如诉风平浪静气势磅礴烟波浩渺催人泪下一见如故高山流水。2.师:高山流水,是一个成语,也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题(板书)。二、题目设疑,初读课文。(一)想象画面,导入课文。1看到题目(课件),你会想到什么样的画面。2其实呀,高山流水也是一曲古筝曲,这段音乐中还隐藏着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那就让我们在音乐的感染下去了解本课的重要内容。默读课文,开始吧。(二)整体感知,了解大意。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俞伯牙通过一曲高山流水遇到了知音钟子期。)2师:课文的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板书)3谁知道“知音”本来的意思是什么(懂音乐的人、好朋友)。那课文里的意思是什么,俞伯牙和钟子期是怎样成为知音的,我们运用边读边想的学习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三、精读课文,体会感悟。(一)学习巧遇知音部分。俞伯牙是怎样一个人,课文哪一段告诉了我们(第1段)。抽生读。课文里还有一个词语也告诉了我们他在音乐上成绩卓著,找找。(琴艺高超)1作为音乐家要找到懂自己音乐的人,容易吗?(为什么这样说)2课文什么地方写俞伯牙知音难寻。(第2段)3抽生读。4读后有什么样的感受。(一直都没找到知音)5在第2段中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了音乐家知音难寻。(琴艺高超,始终)6从“琴艺高超”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始终”你有什么体会。7是呀,我们也深深体会到伯牙虽“琴艺高超”,但“始终”没有遇到能听懂他音乐的人,能用你们的朗读传达伯牙这种“知音难求”的心境吗?齐读。(二)知音难寻,乐曲无人赏识,作为一位音乐家来说是多大的憾事,就像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伯牙在做官出使的途中,只能面江对月,借曲抒情,弹奏起自己最喜欢的一曲高山流水。1课文3、4段中哪些句子描绘了伯牙弹奏曲子时的景象,请用笔勾画。2让我们一起走进有美景和琴声相伴的那个傍晚,可以闭上眼想象当时的画面。3抽生答仿佛看到了什么。(三)正在伯牙抚琴而奏时,子期来到伯牙的身边,他听到高山流水又会看到些什么呢?让我们带着问题一起学习57段。1自读57段,勾画出写听了乐曲后钟子期的神态和语言的句子。2交流,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引导梳理。子期啧啧赞叹道:“真妙啊,气势磅礴,就像挺拔雄伟的泰山!”子期意味深长地说:“真妙,我看见了烟波浩渺、宽广无边的江河流水!”3从句子中你感受到了什么。4你是从哪些重点词语体会到的。(啧啧赞叹,意味深长,真妙)5“啧啧赞叹”说明了什么,“意味深长”又表示什么?“啧啧赞叹”是什么意思?赞的是什么?为什么赞叹?他是怎么赞叹的?“真妙”,妙在哪里?对,一个“妙”字就道出了子期听懂了伯牙的音乐。那意味深长又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意味深长地说?从这个词语你体会到什么?他又是意味深长地说了些什么?子期又一次称赞伯牙的琴声,可以说伯牙弹得妙,子期赞得也妙。6抽生读。(谁来道出子期那发自内心的赞叹)评价,从他的朗读你感受到了什么?我们感受到了子期在肯定伯牙的琴声,谁再来再试试。7齐读。8听了子期的赞赏,伯牙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先是看一眼,只觉惊讶,后来再也)9我们能感受到这时的伯牙心情非常激动,哪些词语让我们感受到他此时激动不已的心情。(再也按捺不住,猛地站起来)这些词你体会到了什么。为什么会激动?从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是呀!伯牙和子期就这样成为知音。此时也许伯牙还会激动万分地说:“你真是我的知音啊。”10是啊,伯牙苦于无法找到知音,却偶然遇到一个能听懂自己音乐的人钟子期,子期这样的赞赏怎不让他激动。11教师引读,把三个句子连起来读一读,通过朗读去体会伯牙激动不已的心情。(四)学习凭吊知音部分。正因为这样,两人才会“一见如故”,有了来年的约定。第二年伯牙如期来到江边,盼望着子期的到来,而等来的是子期的死讯。1自读课文812段,说一说让你最感动的地方。2生汇报。3为什么让你感动。4哪些词语、句子让你受到感动,从“噙着泪水”你想到了什么,从“摔得粉碎”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唯一的知音”让你仿佛听到了什么。5大家在读的时候就要通过这些词语把伯牙此时悲痛伤心的心情表达出来。师:谁来读。师:我们听出来了,子期也许是短暂地离开,不是永别,谁再来读。师:说说哪些地方读得好。生:强调了师:为什么要强调。师:是呀,通过伯牙的神态语言动作,表现出他此时的痛苦,咱们再读一读。四、创设情景,强化感悟。1自读理解。这样的偶遇让人激动,这样的离别更让人心碎不已,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佳话流传至今,碎琴山、古琴台也因此得名,成了他们友谊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