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七律 长征》教学设计1.doc_第1页
2019-2020年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七律 长征》教学设计1.doc_第2页
2019-2020年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七律 长征》教学设计1.doc_第3页
2019-2020年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七律 长征》教学设计1.doc_第4页
2019-2020年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七律 长征》教学设计1.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2020年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七律 长征教学设计1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激情导语:同学们,今年是xx年,七十六年前的十月,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件史无前例的大事,那件大事载入了史册,至今令人难忘,那就是长征。一个“长”字,你知道了什么?长征是怎么回事?蒋介石为首的反动派调集军队对红军进行围剿,前四次,我们都取得了胜利,第五次却在王明左的路线指挥下,失败了,红军为了摆脱困境,被迫开始了长征,长征途径11个省,走过25000里,最终到达陕北。2播放电视剧长征的录像片段,观看根据红军长征史实改编的电视剧长征的片段,谈谈你的感受。我们被红军长征途中克服重重困难的精神所感动。红军在漫长的征途中发生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给你留下的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你还知道关于长征的一些故事吗?长征是红军战士用双脚走出来的,今天就让我们循着伟人的足迹,走进历史,走近长征。二、知识积累1走近作者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1934 年10 月,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不得不退出苏区,开始长征。1935 年1 月,长征途中,在贵州遵义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见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左”倾路线的统治。随后又粉碎了张国焘的右倾分裂主义,胜利完成长征。红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红军在陕北会师,开创了抗日救亡的新局面。1935 年12 月,针对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华造成的危机,毛泽东在瓦窑堡会议后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策略的报告,阐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和政策。1935年10月,毛泽东同志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2、指导学生积累词语 (1)字音 逶迤(wi y ) 磅礴(png b ) 岷山(mn ) 云崖( y) (2)字形 词义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 等闲:平常、寻常。 3、作品简介七律 长征选自毛泽东诗词集,是一首七言律诗,是旧体诗,也是史无前例的伟大革命史诗。本诗估计写于红军攻占腊子口之后、越过六盘山前。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饱含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无论对革命史而言,抑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里程碑之作。4、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背景知识长征概况:中央红军主力于一九三四年十月从江西瑞金、云都等地出发,开始长征,沿着五岭的北坡西进,突破了敌人四道封锁线。一九三五年五月初,巧渡金沙江,月底,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一九三五年九月中,越过岷山,攻占腊子口,十月到达陕北根据地,完成了震惊中外的战略大转移。巧渡金沙江:敌人估计我军必定要强渡金沙江,于是就在几百里长的金沙江沿岸布置重兵,控制了所有的大小渡口。我军派一个师在龙街架桥佯攻,引诱一切“追剿”军队都向这里靠近,我主力部队则在绞车渡歼灭守敌,用六只木船胜利完成了渡江任务。这是红军战士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结果。飞夺泸定桥:大渡河的泸定桥只剩下铁索,桥东泸定城里有几个团的敌人,山坡上修筑了严密的工事,用机关枪、迫击炮封锁着桥头。红军选了二十二名英雄组成突击队,下午四点,冲锋号响了,在震天动地的枪炮声中,突击队冒着弹雨,攀着铁索,冲杀过去。敌人放起冲天大火,把桥头的城门封住。勇士们奋不顾身,从火海中冲进城内。大队人马随即开过泸定桥,激战两小时,消灭敌人两个团。三、自读感知,整体把握1、播放朗读录音。2、学生听后自由朗读,翻译全诗,体会诗意。(合作学习:1、正音。2、借助工具书以页下注合作弄懂课文意思。)3、学生齐读课文。4、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七律”,七言律诗的简称。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规定。“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竞赛】四个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朗诵比赛,对于朗诵好的学生用响亮的掌声给予鼓励。四、诗句鉴赏【学生活动】全班分成四个小组,每组选择一句进行鉴赏。教师鼓励学生根据影片和有关资料尽情的发表自己的意见,你最喜欢哪一句诗谈谈理由。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间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全程二万五千里,纵横十一个省,途中既要战胜险山恶水、林莽草地、严寒酷暑,又要冲破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狂轰滥炸,还粉碎了党内张国焘的破坏分裂活动,这样艰苦卓绝、极其艰险的远征,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就是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面对这一切艰难困苦,红军的回答是“不怕”“只等闲”,这就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篇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以下六句诗从内容到形式上把主题化作了一系列有典型意义的形象,为我们展示出红军战士一幅幅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这两句写山,以五岭、乌蒙为代表,上承“千山”二字。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当时,天上有国民党的飞机,后边有国民党的追兵,前边有敌军的堵截,红军的长征十分艰苦。他们沿着五岭北坡,冲破敌人设下的层层封锁线,翻山越岭,进入位于云贵交界处、海拔两千多米、绵延七十余里的乌蒙山区。作者选择山势陡峭、峰峦起伏的五岭和乌蒙山为代表,既合乎红军长征的实际行程,又形象地概括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经过的无数座崇山峻岭。作者写山岭是为了写红军。五岭“逶迤”形容其绵延不断,一个“腾”字突出它的奔腾气势;乌蒙“磅礴”形容其巍峨高大,一个“走”字突出它的疾驰状貌,但它们在红军眼中不过是“细浪”“泥丸”,这样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人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这两句写水,以金沙、大渡为代表,上承“万水”二字。“金沙水拍云崖暖”一句,形象地状写出了金沙江两岸悬崖高耸入云、江面水势奔腾激荡的景象,描写出红军巧渡金沙江时险恶而又神奇的情景。一个“暖”字,既写出了5月春暖的金沙江风高浪急、暖气蒸腾的实景,又烘托出红军战士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和一片沸腾的景象。 红军强渡大渡河更为艰险。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尽是悬崖绝壁,惊涛拍岸,隆隆作响。1863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领数万大军在安顺场北渡未成,全军覆没。由13根铁索组成的泸定桥平时铺有木板,敌军听说红军渡河,早把铁索上的木板全部抽去。红军先遣队经过急行军,在5月29日拂晓赶到泸定桥,占领了桥西头。当天下午4时,激越的冲锋号响起,22名红军突击队勇士身背马刀,手持冲锋枪或短枪,腰缠12颗手榴弹,在强大火力掩护下,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攀缘铁索,奋勇冲锋。一个战士被击中,下坠十几米被汹涌的急流吞没,更多的战士继续冲向前去,终于占领桥头,打开中央红军北上的通道。敌人妄图使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阴谋彻底破产。红军过大渡河虽在5月末,但据许多文献记载,当时天气要比5月初过金沙江时冷些。”“大渡桥横铁索寒”中的“寒”与上一句中的“暖”相对照,状写了红军征服“万水”途中所战胜的两种异乎寻常的艰难险阻,突出了红军克敌制胜、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并照应首联,抒发了红军战士把“万水千山”视为“等闲”的豪情壮志。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结尾以“更喜”承上启下。这两句写长征的最后路程,是全诗的高潮。岷山在四川省中北部,绵延川、甘两省边境。南北逶迤500多公里,有几十座海拔超过4 500米的山峰,山顶终年积雪,人烟稀少,人称大雪山。“更喜”两字,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革命前途的美好向往和自信。作者在此特意提出了“三军”。它专指“红军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但毛泽东希望并相信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所以,“三军”一词的运用,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更表达了他对夺取长征全部胜利的信心和革命乐观主义。七律 长征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五、作业课后练习一、二。七律 长征第二课时一、检查背诵二、完成课后练习一、二。1、这首诗展示的红军长征途中征服困难的威武雄壮的“画图”有哪几幅?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峰,疾跨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艰难险阻:时间长,一年的时间;路途远,全程二万五千里,纵横十一个省。途中既要战胜险山恶水,林莽草地,严寒酷暑,又要冲破国民党的围追堵截、狂轰烂炸,还粉碎了党内张国涛的破坏分裂活动。这样艰苦卓绝、极其艰险的远征,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作用:如实地写出了红军长征途中所经历的千难万险,更揭示出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藐视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等本质,使长征的战斗历程和红军的伟大形象得到了充分而又完整的体现。2、七律 长征中间四句原为:“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浪拍悬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里,有“细浪”和“浪拍”两个“浪”字重复出现。大学教师罗元贞(教参编写者按:当时罗元贞在山西大学历史系任教)在偶然的机会,发现这个问题,便于1952年1月写信向作者建议,将“浪拍”改为“水拍”。毛泽东欣然接受。同一句里,还有“悬崖暖”,后改“悬崖”为“云崖”,更为逼真地状写出了高耸人云的悬崖峭壁。三、概括这首诗的写作特点1、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诗以情为灵魂。这首诗依据生活的真实顺序叙述长征途中的典型场景和史实,除首联直接抒情外,其余几联都是景中寄情,情景交融。作者或以动写静,如以“腾”“走”赋予五岭、乌蒙以动态,把静止的山脉写活了;或寓情于景,如以“暖”“寒”赋予云崖、铁索以感情色彩,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或情景交融,如以“(更)喜”“开颜”来状写闯过长征途中最后一道难关之后红军战士的喜悦心情,表现了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对革命前途充满自信。2、夸张手法的巧用,也是这首诗的显著特点。作者在这首诗中把巍峨雄伟、绵延不绝的大山写得微不足道。如连绵起伏的五岭,不过像轻轻翻腾的微波细浪,气势磅礴的乌蒙山,犹如小小的泥丸在滚动。而在其他诗词中,又把山写得十分高大险峻,如:在十六字令三首中,写山高得“离天三尺三”,险得“倒海翻江卷巨澜”,峻拔得“刺破青天锷未残”;在念奴娇 昆仑中,用“横空出世”来描写昆仑山的气势等等。写法虽然不同,目的只有一个,即通过写山来反衬和塑造红军战士摧坚历险、藐视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当然,这种艺术化了的缩小或夸大,绝不单纯是个技巧问题,它是领袖、诗人那巨人般的眼光、伟大的襟怀、奇特的想像以及英雄的胆略和气魄的自然表露。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1、总结反思七律长征这首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力量有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宣传队”,这是对长征的高度评价。在写法上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把长征丰富浩大的历史内容和不可胜数的英雄业绩,通过8句56 个字,充分表现红军长征的伟大壮举和战士们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巧用夸张、反衬的手法,这种艺术性的缩小或夸大,不是单纯的技巧问题,它是领袖诗人那巨人般的眼光、伟大的襟怀、奇特的想像以及英雄胆略的自然表露。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 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2、拓展阅读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949.04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阅读建议】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当夜,解放军在东起江苏江阴,西迄江西湖口的千里长江上,分三路强行渡江。二十三日晚,东路陈毅的第三野战军占领南京。 这首诗与七律长征有许多相同之处。如,体裁相同,都是七言律诗,结构也相同。试分析两首诗的内容、表现形式、所反映的思想有哪些异同之处。五、讨论在现在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磨炼意志, 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六、作业课后练习三。学练考。附送:2019-2020年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七律 长征教学设计3板块一:导入、释题播放难以忘却的长征录像片段,初步了解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就随着长征的亲历者毛泽东一起,走进他的七律长征。谁来读课题?生:(读课题,但没有注意停顿)师:中间有个间隔号,稍微停顿一下。(示范读)生:(齐读课题)师:知道什么是“七律”吗?生:每句话都是七个字的。师:还不够准确。生:首字和末字可押韵也可不押韵。师:你了解得还真多!请大家翻开课本看看,这首诗一共有几句?生:八句。师:每首诗有八句,每句七个字,一般情况下我们就叫它“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一起再读课题。生:(齐读课题)板块二:初读感知,疏通诗意师:这究竟是怎样的一次长征呢?请大家读一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把诗句读通顺。(生自由读文)师:会读了吗?谁来读?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师:对不起,打断一下。这两句是整首诗的眼睛,一定要读好它,他读正确了,谁愿意再来读一读?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师:真好!一起来一遍。生:(齐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师:下面两句难度有点大,谁愿意挑战一下?生: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读成wlng,第二句重复了一遍。)师:感觉你有点儿激动,暂时按捺一下。请你再把这两句读一遍,我们仔细听,你有什么发现?生: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仍然读成wlng )师:读顺了,可惜的是有两个字音读错了,谁发现了?生:“w lng”他读成了“wlng”。师:你在读一遍!生:w lng师:当两个三声字在一起的时候,第一个字的三声要变成(俯身问先前读错的学生)生:(小声的)第二声。师:对了,第二声。你在读一遍!生:五岭逶迤(“五岭”仍然读成wlng)师:停一下!(示范读“w lng”)你再读。生:五岭逶迤。师:好!还有一个字是个多音字,你们发现了吗?生:磅(png)礴。师:对了,在这里读磅(png)礴。再把这两句诗练一练。(生自由练读)生:五岭逶迤腾细浪,(“五岭”仍然读成wlng)师:慢一点,再读一遍!生: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师:读出感觉来了,谁愿意在读?生: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师:真好!一起来一遍。生:(齐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师:后四句谁来读?生: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师:他不但读正确、读通顺了,而且读的很有感觉。掌声送给他!师:谁愿意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遍?这有点难度,要不要练一练?生:不用!不用!生:(读整首诗,读到“金沙水拍云崖暖”时把“崖”读成“xi”)师:不要着急,这个字是一个生字,读生:(齐声纠正)“y”。师:“云崖”,再读一遍!生: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师:他很努力地读好了,掌声也送给他!我们一起再来读一遍!(生齐读整首诗)师:不错!诗是读正确、读通顺了,不知道诗的意思大家明白了没有?(有部分学生举手)不着急,拿出笔来,我们再把这首诗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圈一圈、画一画,也可以和同桌交流。(生读诗交流,师巡回指导)师:我们交流一下。你读懂了哪些地方?哪些地方还需要大家的帮助?都可以说。生:我不知道“磅礴”是什么意思?师:谁愿意帮帮他?生:“磅礴”在这里指乌蒙山气势很雄伟,很高大。师:所以有一个词叫“气势磅礴”,你明白了吗?生:嗯。师:“逶迤”知道是什么意思吗?生:“逶迤”就是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师:对了,大家发现了没有,这两个词语都是形容生:都是形容山的。师:谁能把三、四两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先练一练。生:红军过了弯弯曲曲的五岭,又过了一条条小河师:看来这里有点儿问题,我们先不着急,“腾细浪”、“走泥丸”这两个词有必要单独理解一下。谁知道“腾细浪”是什么意思?生:“腾细浪”就是翻腾着的小浪。师:谁能把第三句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生:连绵不断的五岭,山路都是弯弯曲曲的,就好像是翻起来的小波浪。师:在谁的眼里?生:在红军的眼里。师:连绵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的眼里就像细小的波浪一样。下一句的意思你们应该明白了。生:乌蒙山是那么的高大、雄伟,可是在红军的眼里就像是脚下滚过的泥丸。师:就像是脚下滚过的泥丸那样生:轻松自在。师:这两句诗的意思弄明白了,还有没有哪些地方不明白?生:“万水千山只等闲”的“只”是什么意思呀?师:谁来帮她?生:“等闲”就是平平常常的意思。这句话连起来就是万水千山在红军眼里是非常平常的事。生:再高的山,再陡峭的路表面上看起来很艰难,但他们都挡不住红军坚强的意志。万水千山在红军的眼里只不过是平平常常的事。师:真不错!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大部分学生没有反应)师:老师再读这首诗的时候,第五、六句的“暖”和“寒”,老师想了好一阵子,也没有想明白,谁来帮帮我?(学生小声议论,举手者很少)师:能不能联系课前发的资料来谈谈。生:红军巧渡金沙江(语塞)师:红军巧渡金沙江,取得了长征途中的一次胜利,红军的心情会生:很高兴。师:金沙江水拍打着岩石,红军战士的心里生:暖暖的。师:下一句呢?生:“大渡桥横铁索寒”的“寒”字表达出了红军战士爬铁索时很困难。师:那根根铁索冒着寒气。(出示:泸定桥图片)生:哇师:走上去,试试看,什么感觉?生:走在铁索上,看着脚下滚滚的江水,让人心里发寒。一不小心就会掉下去。师:是呀,让人心惊胆寒。最后两句诗的意思谁来说说?生:“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就是红军面对千里雪山,仍然很开心。因为他们走过好多的路,现在快要走完了。师:翻过岷山,胜利就在眼前,红军战士是多么的开心呀!生:过了岷山,他们就胜利了,个个喜笑颜开。师:你能不能读读这句诗。生: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师:我们理解了诗意,再来读读这首诗,一定有不一样的感觉。(生自由读)板块三:聚焦“难”,感受“远征之难”师:这究竟是一次怎样的长征呢?谁能用诗中的一个字来说一说?生:难。师:是呀,远征难呀!从诗中的的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远征之难”?默读诗歌,圈圈画画有关的诗句,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生默读圈画,师巡回指导)师:我们来交流一下。生:“五岭逶迤”,那弯弯曲曲的山路很难走,走过去非常的艰难。生:“大渡桥横铁索寒”,战士们手握着铁索,望着脚下的江水,让人觉得很害怕。师:想一想,脚下是什么?生:滔滔不绝的江水。师:对岸是什么?生:对岸是敌人乌黑的枪口。生:想要过去非常不容易,比上刀山,下火海还难。师:能不能把这个“难”送到诗句中去读一读?生:大渡桥横铁索寒师:是呀,让人胆战心惊!还有哪些地方能感受到?生:从“千里雪”可以感受到。岷山到处都是雪,非常的寒冷。红军战士的衣服又那么的单薄,很难走过去。师:是呀,同学们,读着“千里雪”这个词,你们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耳边仿佛听到了什么?生:我眼前仿佛看到了一望无际的白雪,听到了风呼呼刮过的声音。师:皑皑白雪,狂风呼啸。生:那是一片白雪皑皑的世界,雪连着天,天连着雪。我听到战士正鼓励身边的战友:“坚持住,坚持住,一会儿就到了。”师:真好!让我们静心想象一下,我们的红军战士脚上穿的是什么?身上穿的是什么?生:红军战士身上穿着单薄的衣服,脚穿草鞋,每走一步都是那样的艰难。寒风吹来,就像是针刺进了骨头里。师:你体会得很深。战士们饿了渴了生:饿了,渴了就抓一把雪塞进嘴里。生:饿了,就吃一个辣椒;渴了喝一口辣椒水。师:要翻过这千里雪山,容易吗?同学们。生:不容易!师:是呀,不容易呀!还可以从哪里看出来?生:我从“乌蒙磅礴”看出来,山高大险峻,山路很难走。红军战士穿着草鞋,脚都磨破了。师:大家谈得很好。我把大家找到的这些词语都打到了课件上。把我们刚才的体会带进这几组词语中,好好的读一读。生:(齐读)五岭逶迤 乌蒙磅礴金沙水拍 大渡桥横 千里雪山师:红军战士仅仅是翻过这几座山,淌过这几条河吗?请大家读读课后的“资料袋”,特别提醒大家关注那几组数字。生:红军翻越了18座大山,淌过24条大河,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行程约25000里。师:是呀,红军走过的是生:万水千山师:万水千山,谈何容易呀!把这种感觉融入到这几组词语中生:(齐读)五岭逶迤 乌蒙磅礴 金沙水拍 大渡桥横 千里雪山师:我们的红军战士面临的仅仅是大山、大河这些自然方面的艰难险阻吗?不着急,静静地看一段文字。(课件出示:湘江战役是红军有史以来进行的最为惨烈的一次战役。1934年11月,中央红军与数十万国民党军在湘江边展开激战。经六天血战,红军终于冲过了敌人的封锁线。但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长征途中,红军遭遇的战斗在400场以上。平均每三天就发生一次激烈的大战。在漫漫二万五千里的征途中,平均每300米就有一个红军战士牺牲。)生:仅湘江战役,红军战士就从8.6万人锐减到3万人,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师:五万将士血洒湘江呀!生: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还要面对敌人的枪林弹雨。生:还要进行残酷的战斗。师:前有拦敌,后有追兵,空中是敌机的狂轰乱炸。我们的红军战士就这样跨过了一座座大山,淌过了一条条大河,翻雪山,过草地,走过了二万五千里。同学们,这是怎样的一次长征呀?生:这是一次艰难的历程。生:这是一次考验红军意志的长征。生:这是一次惊心动魄的长征。师:把我们现在的这种感觉再次放到这几组词语中读一读。生:(齐读)五岭逶迤 乌蒙磅礴 金沙水拍 大渡桥横 千里雪山板块四:聚焦“闲”,体悟“长征精神”师:在红军战士的眼里,在长征的亲历者毛泽东的眼里,长征又是怎样的呢?默读圈画。(生默读圈画,师巡回指导)生:我从“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里“腾细浪”、“走泥丸”这两个词知道了红军根本不怕这万水千山。生:连绵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眼里就像细小的波浪。师:走的是那样的生:轻松自在。生:在红军眼里,翻过气势磅礴的乌蒙山就像走过泥丸那样简单。师:那样的生:悠闲自在。师:谁能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