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教材分析.doc_第1页
2019-2020年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教材分析.doc_第2页
2019-2020年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教材分析.doc_第3页
2019-2020年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教材分析.doc_第4页
2019-2020年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教材分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2020年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教学内容涉及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有:科学探究: 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 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作实验记录。 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将探究的结果与假设相比较。 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科学知识: 了解物质有三种常见的状态:固态、气态和液态。温度的改变可使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 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情感态度价值观: 想知道,爱提问。 尊重证据。 愿意合作与交流。 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本单元的内容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认识物质的变化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蜡烛融化时的状态变化和燃烧时变成新物质的状况,认识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变化,另一类是变成新物质的变化。第二部分:认识典型的变成新物质的变化 如:铁钉生锈、肥皂去污等。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上述变化的现象来探究其中的原因。意在启发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搜集信息、交流质疑、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全过程,切实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过程技能。蜡烛燃烧实验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教师应提供材料,启发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明确主要的操作步骤。第三部分:认识物质的种类 通过探究纸花变色的奥秘来认识三类物质酸性物质、碱性物质和中性物质。另外,教材还安排了学生制作“指示剂”并鉴别身边物质酸碱性的活动,使学生体会到“指示剂”这种神奇物质在不同酸碱性物质中的变化。第四部分:了解洗涤用品去污的道理 通过学生亲自实验,了解汗渍、墨水、油污、果汁等污物在不同洗涤用品作用下所发生的变化,初步明白其中的道理。由于本单元涉及到一些化学知识,是科学老师第一次接触的教学内容,因此,提醒老师教学中注意以下几点: 把握知识的深浅度:从生活中的现象入手,引导学生关注周围常见物质的变化,进行初步的解释,没有必要深入研究,因为学生升入中学后会系统的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小学阶段只是进行启蒙教育,重点是感受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变化,激发学生关注生活中化学的兴趣,千万不要加深拓宽,把小学科学课上成了中学的化学课。 充分做好课前准备:首先教师要收集有关资料,学习相应的化学知识,如物质变化的种类、金属生锈的原因、洗涤剂去污原理等。并搞清本单元各课之间的联系的,第一课是让学生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不提科学名词),第二、三、四课则从铁钉生锈、纸花变色、污物除去的现象来全面认识物质在变化的事实。其次教师要试做教科书中的实验,如蜡烛燃烧产生新物质的实验、铁钉生锈的实验、自制指示剂检测物质的酸碱性实验,教师一定要在反复实验中,掌握确保实验成功的秘诀。最后教师要根据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基础,选择实验(或制作)的材料,不必受教科书的限制,如用紫甘蓝做“指示剂”,当地没有紫甘蓝,可以用其他植物代替。 加强实验后的研讨和交流,由于本单元的实验多且好玩有趣,教师不要只追求表面热热闹闹,而忽略深层次的思考。教师在学生实验后,一定要拿出足够的时间组织学生交流和研讨,保证学生思维的相互碰撞的机会,促进学生深入的思考,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注意将教学与评价有机的结合起来,特别要重视形成性评价。建议教师按照单元评价项目,在每课教学活动结束后及时完成并填写单元评价表。本单元试验科学内容试验内容材料备注1、蜡块融化和凝固实验1、 蜡块加热。2、 蜡烛凝固蜡烛,坩埚。酒精灯2、观察蜡烛燃烧产生新的物质1、用石灰水涂抹烧杯,然后将它盖在燃烧的蜡烛上。澄清的石灰水、烧杯、酒精灯、火柴3认识铁生锈的原因。了解铁钉生锈的原因无锈铁钉、试管或矿泉水瓶、透明塑料袋、干燥剂、细线绳、蒸馏水(或凉开水)、植物油、砂纸。4认识酸碱指示的原理用自制的指示剂辨别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课前涂过白醋和碱水的白色纸花、 喷壶、白醋、检测物质用的果冻盒(贴上标签)、烧杯、滴管。一些常见的物品。5初步学会自制蔬菜指示剂。学会用紫甘蓝来制作酸碱指示剂紫甘蓝、塑料袋子6学会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实验。 了解不同的洗涤用品对同一污物的清洗效果不同 烧杯、角勺、水、粉碎好的肥皂粉(或调制好的浓肥皂水)、洗衣粉、植物油、沾有“污物”的布条(浅色)、筷子单元结构图附送:2019-2020年六年级上册第10课“妙极了”与“糟透了”word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能理解和正确运用课文中的新词。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对儿子的第一首诗,父母是怎样评价的,思考为什么有这样两种相反的评价,体会这两种不同评价对儿子的影响。3、结合上下文和自己生活的积累,理解描写儿子如何看待批评与赞扬的句子,懂得生活中应如何对待批评与赞扬。重难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2、体会对儿子的第一首诗,父母为什么会有截然不同的评价。3、体会在生活中应该如何面对赞扬和批评。课时划分: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学会生字,理解和运用新词。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了解课文内容。教学过程:一、自学探究1、学习本课生字。2、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兴高采烈、直言不讳、相辅相成3、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4、讨论: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各讲了什么内容?5、读了本课后,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二、合作质疑1、学习本课生字。2、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兴高采烈:形容兴致高,情绪热烈。直言不讳:直截了当地说出来,没有丝毫顾忌。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互相配合。3、引导学生述课文的主要内容。4、本文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1-15)讲述了“我”童年的一个故事。第二部分:(16-17)讲述了“我”后来对这件事的认识。5、引导学生谈读了本课后的感受最深的一点。三、课堂小结:在本文作者看来,爱有两种表现形式,是哪两种?你有过相同的感受吗?四、板书设计:10、“妙极了”与“糟透了”第一部分: 童年的故事第二部分: 后来的认识六、课堂检测: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热烈地( ) 狼狈地( )精心地( )焦急地( ) 顽强地( )沉沉地( )2、修改病句他从附近路过,听见了美好的笛声。 他被大雨把他淋透了。 天冷极了,她的一双小手已经几乎冻僵了。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体会对儿子的第一首诗,父母为什么会有截然不同的评价。2、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积累,理解课文中描写儿子如何看待批评与赞扬的句子,懂得应如何正确对待批评与赞扬。教学过程:一、自学探究1、面对“我”的第一首小诗,父母各是怎样评价的?“我”的反应又是怎样的?2、对“我”的诗,父母为什么会有截相反的看法?3、讨论:如果你是巴德的父母,你会选择哪种方式来评价自己的孩子?请说说你的理由。4、后来证明爸爸的评价是否有道理?5、说说自己对“我感到庆幸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教会了我如何面对各种各样的“肯定”与“否定”。的理解。6、说说自己对“首先我得不惧怕批评,内心深处的自我陶醉!”的理解。二、合作质疑。1、母亲:“妙极了”。“我”心里充满了骄傲。 父亲:“糟透了”。“我”眼中涌出了泪花。2、引导学生对比父母不同评价的意义。3、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进行讨论。4、几年后,“我”重新读那首诗,发现“它果真很幼稚”,“我”将自己的小说拿给父亲看,这些都说明“我”已经认识到爸爸的评价是对的。5、说说自己对“我感到庆幸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教会了我如何面对各种各样的“肯定”与“否定”。的理解。作者体会到儿时的幸运,一是因为我有个常常鼓励我,赞扬我的母亲,她经常肯定我,给我力量和自信;二是因为我还有一严厉的父亲,他的批评和教育,使我能正确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获得更大的进步。6、说说自己对“首先我得不惧怕批评,内心深处的自我陶醉!”的理解。三、课堂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