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化德县白音尔计铜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分析学习中心: 内蒙古学习中心 学 号: 090F29133024 姓 名: 魏利霞 专 业: 资源勘查工程 指导教师: 孙凤武 2015 年 9 月 20 日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指导意见表学生姓名: 魏利霞 学号: 090F29133024 专业: 资源勘查工程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 化德县白音尔计铜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分析 指导教师意见:(请对论文的学术水平做出简要评述。包括选题意义;文献资料的掌握;所用资料、实验结果和计算数据的可靠性;写作规范和逻辑性;文献引用的规范性等。还须明确指出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论文以化德县白音尔计矿区的地质资料为基础,对含矿层发育特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对地层、构造以及岩浆岩的分布特征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论文选题符合专业要求,写作规范,运用文献资料正确,达到了本科毕业论文的水平和要求。论文排版需进一步完善。指导教师结论: 合格 (合格、不合格)指导教师姓名孙凤武所在单位满洲里扎矿电大指导时间2015-9-30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评阅教师评阅意见表 学生姓名: 魏利霞 学号: 090F29133024 专业: 资源勘查工程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 化德县白音尔计铜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分析 评阅意见:(请对论文的学术水平做出简要评述。包括选题意义;文献资料的掌握;所用资料、实验结果和计算数据的可靠性;写作规范和逻辑性;文献引用的规范性等。还须明确指出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论文通过简要介绍化德县白音尔计铜矿区的区域地质特征、矿区地质特征及矿体特征等,并初步分析了找矿标志。全文语言较流畅,然而论文层次不清晰,格式有待完善,全文缺少必要的地质图件。另外,论文对于找矿标志的总结有待修改,对于成矿类型和找矿前景的分析有待加强。修改意见:(针对上面提出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提出具体修改意见。评阅成绩合格,并可不用修改直接参加答辩的不必填此意见。)1)论文格式有待完善;2)补充必要的地质图件;3)修改找矿标志的总结,地层等不能作为找矿标志。毕业设计(论文)评阅成绩 (百分制): 63 评阅结论: 同意答辩 (同意答辩、不同意答辩、修改后答辩)评阅人姓名毕诗健所在单位资源学院 评阅时间2015-10-12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本人所呈交的本科毕业论文化德县白音尔计铜多金属矿地质特征,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论文中引用他人的文献、资料均已明确注出,论文中的结论和结果为本人独立完成,不包含他人成果及使用过的材料。对论文的完成提供过帮助的有关人员已在文中说明并致以谢意。本人所呈交的本科毕业论文没有违反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没有侵权行为,并愿意承担由此而产生的法律责任和法律后果。 论文作者(签字):魏利霞 日期:2015年9月20日3摘 要本文着重对化德县白音尔计矿区的地质资料和含矿层发育特征进行分析研究,了解研究区地层、构造以及岩浆岩的分布特征,大致查明研究区内褶皱、断裂和破碎带的分布、规模、产状及对铜矿体的影响,侵入体的种类、数量、形态、分布及对铜矿体的破坏程度。该研究区目前主要对已发现的各化探异常、矿化蚀变带进行预查,大致了解研究区的成矿地质条件,目的是通过大比例尺地质、物化探工作,以及对发现的矿化蚀变带、矿(化)体进行验证、综合评价,为进一步工作提供依据。通过以往工作资料,初步认为后期热液活动为成矿提供了热源,北东向断裂构造为主要的控矿构造,成矿类型主要为热液裂隙充填型,研究区内岩浆热液活动频繁,构造较为发育,且已发现多处矿化蚀变带,因此研究区找矿前景较好。关键词:1、白音尔计 2、铜多金属矿 3、地质特征 4、热液裂隙充填 5、找矿前景 目 录一、绪 论2(一)目的与任务2(二)位置与交通2二、区域地质4(二)构造6(三)侵入岩8三、矿区地质11四、矿化蚀变带及石英脉特征20五、结 论22致 谢24参考文献25附 录26 一、绪 论(一)目的与任务内蒙古自治区化德县白音尔计铜多金属矿矿区内成矿条件较好,以往工作程度较低,仅对物化探异常进行查证,对发现的矿化蚀变带、矿(化)体进行地表稀疏槽探工程控制,在重点地段进行少量深部钻探验证。通过以往工作大致了解矿(化)体的规模、形态、产状和品位变化情况,大致了解矿石的物质组成和矿石质量,并进行相应的综合评价,为进一步工作提供依据。研究区内岩浆热液活动频繁,构造较为发育,且已发现多处矿化蚀变带,找矿前景较好,因此本论文在收集前人工作资料,对该研究区找矿前景及成矿类型进一步分析研究,并提出在今后工作中的一些建议,有望通过进一步的工作发现工业矿体。(二)位置与交通研究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化德县城西北约20km,行政区划隶属化德县公腊胡洞乡管辖。研究区东有208省道,南有巴彦浩特满洲里的省际大通道及集宁通辽铁路线通过。化德县城经208省道距公腊胡洞乡14km,公腊胡洞乡距白音尔计村9km,为乡间土筑沙石公路,可通行汽车,交通较方便(见交通位置图1-1)。图1-1 交通位置图26二、区域地质研究区的位于1:5万化德县幅(K49E013024)内,按照收集编制的1:5万内蒙古自治区化德县白音尔地区区域地质图范围叙述。(一)地层区域位于华北板块北缘和华北板块北缘晚古生代增生带,中晚元古代地层区划属华北地层大区(),晋冀鲁豫地层区(4),阴山分区(43),大青山地层小区(43-2)及内蒙古草原地层区(1),赤峰地层分区(33)交接部位。中新生代岩石地层区划属滨太平洋地层区(5),大兴安岭-燕山地层分区(51)。出露地层主要有:新太古界色尔腾山岩群柳树沟岩组;中新元古界蓟县系比鲁特组、青白口系白音宝拉格组;古生界二叠系三面井组、额里图组。新生界新近系上新统宝格达乌拉组、第四系全新统(见区域地层简表2-1)。现由老至新分述如下:1、新太古界色尔腾山岩群柳树沟岩组一段(Ar31)主要分布于农建村及田家村北部,面积约7km2。主要岩性为深灰色、浅黄褐色二云片岩,深灰色石英岩夹灰色变粒岩。厚度822m。与比鲁特组接触性质不明。2、中新元古界蓟县系比鲁特组一段(Jxb1)主要分布于西滩、发展村、富裕村南部,总体近东西向展布,分布面积约12km2。主要岩性为浅灰色、浅黄色粉砂质板岩、质砂岩、千枚状板岩、石英岩。厚度2252m。与比鲁特组二段整合接触。3、中新元古界蓟县系比鲁特组二段(Jxb2)主要分布于先锋、同乐、小民主南部,总体近东西向展布,面积约23km2。主要岩性为深灰色千枚状板岩、千枚岩夹变质砂岩、粉砂质板岩、千枚状板岩夹碳质板岩。厚度1979m。与上覆白音宝格组一段平行不整合接触。4、中新元古界青白口系白音宝拉格组一段(Qnby1)主要分布于富裕村及南大营子北部,面积约10km2。主要岩性为深灰色、黄褐色石英岩。厚度820m。与上覆二叠系下统三面井组呈角度不整合接触。表2-1 区域地层简表界系统群组段接触关系主要岩性特征厚度(m)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Qh湖泊沉积砂泥2新近系上新统宝格达乌拉组N2b泥岩、砾岩、砂砾岩、粘土6.4古生界二叠系中统额里图组P2e安山质晶屑岩屑凝灰岩、安山质岩屑灰岩、安山玢岩4649下统三面井组P1sm板岩、粉砂岩、凝灰质砂岩、长石砂岩、石英砂岩夹安山岩491中新元古界青白口系白云鄂博群白音宝拉格组一段Qnby1石英岩820蓟县系比鲁特组二段Jxb2千枚状板岩、千枚岩夹变质砂岩、粉砂质板岩、碳质板岩1979一段Jxb1粉砂质板岩、变质砂岩、千枚状板岩、石英岩2252新太古界色尔腾山岩群柳树沟岩组一岩段Ar31二云片岩,深灰色石英岩夹灰色变粒岩8225、二叠系下统三面井组(P1sm)主要分布于先锋和发展村北部,分布面积约4km2。主要岩性为浅灰色长石砂岩、浅灰绿色粉砂岩、深灰色薄层状粉砂质板岩、薄层状细粒石英砂岩、硅质砾岩、灰绿色含砾长石砂岩、浅灰色砾岩、浅肉红色长石石英砂岩。为一套滨浅海相碎屑岩灰岩组合,厚度491m。6、二叠系中统额里图组(P2e)主要分布于发展村北部及二木匠沟东部,呈北东向带状分布,面积约9km2。主要岩性为灰绿色英安质晶屑岩屑凝灰岩、安山质岩屑灰岩、灰色安山岩。厚度4694m。与三面井组为整合接触。7、宝格达乌拉组(N2b)大面积分布于复兴、德善乡、勿兰淖一带。主要岩性为灰绿、土黄、砖红色、红褐色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夹灰白色泥灰岩及黑绿色玄武岩,含三趾马、长颈鹿等化石,厚度6.4m。8、第四系全新统(Qh1)分布于山间洼地或第三系分布区的低洼地带,为季节性湖泊沉积。(二)构造区域前中生代一级构造单元属华北板块;二级构造单元为华北陆块和华北陆块北缘晚古生代增生带;三级构造单元为化德中新元古代裂谷。化德深断裂的北界位于信用村-发展村-民建-东井子一带,向北东方向延伸出区域。该断裂构造带两侧物质组成、构造样式、变形特征及变质程度等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北侧属华北陆块北缘晚古生代增生带,表现为浅表层次构造变形样式,而南侧为华北陆块北缘,保留中浅层次的脆韧性构造变形特点。在晚古生代弧陆拼贴,弧陆岩浆活动各具特色,以深断裂带为界,以北属华北陆块北缘晚古生代增生带岩浆岩带,以南为华北陆块北缘晚古生代岩浆岩带。中生代以后,本区联合成陆,构造岩浆活动统一演化。 1、褶皱构造区域褶皱构造发育,古元古代变质地层褶皱构造尤其发育,多形成东西向、北西向、北东东向紧密线型褶皱。褶皱特征见表2-2。表2-2 褶皱特征一览表 编号褶皱名称枢纽走向褶皱规模褶皱主要特征长(m)宽(m)4东滩南向斜东西1800300组成地层为白云鄂博群比鲁特组二段变质砂岩,轴向约85左右,地表出露轴长约2km。北翼产状为35540,南翼产状18045。5发展村北背斜北西西向2300180组成地层为白云鄂博群比鲁特组一段千枚状板岩,岩石破碎及片理化,褶皱翼部片理化岩石强烈柔曲,长英质脉体被压碎或拉断,呈“S”型石肠状构造,北翼倾角47左右,南翼倾角55左右,北西西轴长2.3km,为紧密线性褶皱。与区域的东西向构造线方向基本一致。6二木匠沟向斜北东东向1200100组成地层为白云鄂博群比鲁特组一段变质砂岩,轴向约70左右,轴长1.2km。两端被新近系覆盖。为一系列线状紧闭的背向斜组成,北西翼产状35540,南东翼产状17045。2、断裂构造前中生代断裂呈北西向或近东西向以正断层为主,中生代末期-新生代断裂以近东西向、北东向、北西向断裂为主,在地貌上表现为大型沟谷或宽缓开阔的洼地,被第三系或第四系覆盖。断裂特征见表2-3。表2-3 断裂特征一览表 编号位置两盘性质上盘下盘时代走向断裂特征F17发展村正断层北东东地表为破碎带,岩性为断层角砾岩,角砾成份为变质砂岩,一般为13cm,棱角状-次棱角状。见有褐铁矿化。F18向阳村正断层T34近东西岩石破碎明显,破碎带宽100m,断层近东西向贯穿钾长花岗岩内,破碎带内见有褐铁矿化。F20贾家村逆断层T34北北东岩石破碎,风化强烈,地表形成砂砾,碎石表面有褐铁矿化现象,沿破碎带有后期石英脉贯入。F21张家房子正断层T33北北西岩石破碎明显,破碎带宽30m,伴有强烈绿帘石化、硅化。(三)侵入岩区域侵入岩主要以二叠纪、三叠纪岩浆活动最为强烈,形成众多岩基、岩株,其展布方向以北东向、北西向为主。不同期次的侵入岩,见表2-4。表2-4 侵入岩划分简表活动序列旋回或亚旋回符号主要岩石类型产状备注5晚三叠世T34浅肉红色中粒似斑状钾长花岗岩岩基、小岩株4晚三叠世T33浅灰白色中细粒二长花岗岩岩基、岩株3晚三叠世T32浅灰白色中粒似斑状二长花岗岩岩基、小岩株2中晚三叠世T2-31中粗粒黑云母正长花岗岩小岩株1早二叠世P1浅灰白色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岩侏1、浅灰白色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P1)分布于白音尔计、陈家房子南部,岩株状产出,面积约9km2。浅灰白色,中细粒结构,块状构造。钾长石5859%,主要为条纹长石,其次为微斜长石、正长石,具弱高岭土化,斜长石1112%,主要为更-中长石,均已不同程度钠黝帘石化绢云母化,石英2324%,黑云母67%,磷灰石及不透明矿物。2、粗中粒黑云母正长花岗岩(T2-31)零星见于丰旺村附近,不规则小岩株状,面积约2km2。浅肉红色,粗中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由钾长石、斜长石、石英及黑云母组成,少量无色萤石。岩体见花岗细晶岩、石英岩脉,岩脉规模一般较小。3、浅灰白色中粒似斑状二长花岗岩(T32)零散分布于贾家村东侧,不规则岩基、小岩株状,面积约3km2。浅灰白色,似斑状-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为自形粒状钾长石,含量10%。基质由钾长石,斜长石,石英,黑云母组成。4、浅灰白色中细粒二长花岗岩(T33)广泛分布于黑沙图、顺利、兴胜村及田家村,不规则岩基、岩株状,面积约31km2。浅灰白色,中细粒结构,块状构造。斑晶为自形钾长石,含量约25%,基质为钾长石,含量占总量的40%,石英含量约25%,斜长石约30%,少量暗色矿物约5%。5、中粒似斑状钾长花岗岩(T34)零散分布于新民村、贾家村、胜利附近,不规则岩基、小岩株状,面积约14km2。浅肉红色,中粒似斑状半自形-它形粒状结构,块状构造。钾长石主要为条纹长石,高岭土化,斜长石主要为更长石,不同程度钠黝帘石化、绢云母化、铁质化,石英呈它形粒状分布于矿物颗粒间,黑云母不同程度绿泥石化、绿帘石化、铁质化,锆石呈半自形-它形粒状零星分布,不透明矿物呈浸染状分布。(四)区域地球化学特征以往工作在该区进行了1:5万土壤测量工作,在区域上圈定了29处化探综合异常。根据土壤测量成果,区域上主要元素特征如下:1、As、Sb、Pb、Cu、AgAs、Sb、Pb、Cu、Ag异常主要分布在白音宝拉格组一段石英岩,比鲁特组一段泥质板岩、砂质板岩和二段斑点板岩、千枚状含碳质板岩、砂质板岩中,形状呈不规则状展布;低值区、较低值区主要分布于第四系及二叠纪黑云母花岗岩中,As与Sb显著相关,Ag与Pb相关性较好,Cu的空间分布特征与Pb、Zn基本相近。2、AuAu与As、Sb的相关性强,低值区、高背景及异常区分布在白音宝拉格组一段石英岩、比鲁特组二段砂质板岩、千枚状含碳质板岩中都有分布,较低值区主要分布于比鲁特组二段变质细砂岩和二叠纪黑云母花岗岩中。3、MoMo的分布特征与Au相似,高值区主要分布于白音宝拉格组一段石英岩中,与其它元素的相关性较差。4、Bi、W、Zn、SnBi、W、Sn、Zn在空间分布上基本一致,Bi与Sn相关性较好,高值区都分布于二叠纪黑云母花岗岩中。5、HgHg的分布特征同Bi、W相类似,高值区、较高值区主要分布于比鲁特组二段中,与其它元素的相关性较差。三、矿区地质(一)地层研究区出露蓟县系白云鄂博群比鲁特组一段(Jxb1)和二段(Jxb2)、中新元古界青白口系白音宝拉格组一段(Qnby1)、古生界二叠系下统额里图组(P2e)、三面井组(P1sm)、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Qh1)。由老至新分述如下:1、白云鄂博群比鲁特组一段(Jxb1)主要分布于富裕村南部、西滩、东滩,面积约3.5km2。主要岩性组合为一套浅变质沉积细碎屑岩,此套地层与上覆白音宝格组一段平行不整合接触。至下而上分为4层,详述如下:(1)深灰色,褐黄色粉砂质板岩:变余泥质粉砂结构,板状构造。由变余石英粉砂碎屑约60%,泥质经变质已结晶细鳞片状绢云母45%组成。(2)灰色、灰黄色砂质板岩:变余细砂状结构,板状构造。石英、长石变余砂碎屑约40%,泥质经变质已结晶细鳞片状绢云母约55%,其集合体呈薄层状与细砂岩相间分布,变余层理构造,少量碳化碎屑沿板理零星分布。(3)深灰色泥质板岩:变余粉砂泥质结构,千枚板状构造。由石英细粉砂泥质和少量碳质组成。泥质大部分已结晶成细鳞片状绢云母与石英粉砂呈相间薄层状分布。(4)浅灰色石英岩:细粒变晶结构,块状构造,石英粒含量85%以上,杂质以绢云母为主,少量长石。2、白云鄂博群比鲁特组二段(Jxb2)主要分布于白音尔计北东部及东滩东南部,面积约7km2。主要岩性组合为一套浅变质沉积细碎屑岩,此套地层底部以碳质板岩消失与下覆比鲁特组一段石英岩为界。至下而上分为7层,详述如下:(1)灰黑色碳质板岩:变余粉砂泥质结构,板状构造,石英粉砂约40%,泥质大部分生成绢云母约45%,碳泥质约15%,绢云母鳞片状沿页理分布。(2)深灰色,褐黄色粉砂质板岩:变余粉砂状结构,板状构造,石英粉砂约60%,少量长石,泥质大部分生成绢云母约25%,绢云母分布于裂隙面上。(3)灰黑色千枚状泥质板岩:变余粉砂泥质结构,板状构造。变余石英粉砂碎屑35%,泥质已结晶成细鳞片状绢云母55%,与石英粉砂及碳泥质细纹状定向分布。(4)灰色,灰绿色砂质板岩:变余粉砂结构,板状构造。由石英、长石组成的变余粉砂碎屑50%,泥质经变质已结晶细鳞片状绢云母55%,其集合体沿变余层理分布,少量碳化碎屑。(5)深灰色,灰黑色斑点板岩:变余泥质粉砂结构,板状构造。由石英粉砂碎屑约45%,部分泥质经变质已结晶细鳞片状绢云母约45%,碳质聚集形成0.51cm斑点。(6)深灰色千枚状含碳质板岩:变余粉砂泥质结构,千枚板状构造。由石英细粉砂泥质和碳质组成。石英细粉砂45%,泥质大部分已结晶成细鳞片状绢云母与石英粉砂呈相间细纹状分布。(7)灰色,灰黄色变质细砂岩:变余中细粒砂状结构,片理化构造。石英、长石碎屑约60%,胶结物为鳞片状绢云母约25%,次生褐铁矿脉状或斑点状分布。3、青白口系白音宝拉格组一段(Qnby1)主要分布于西滩北西部、东滩北部,面积约4.5km2。主要岩性为灰白色、浅灰色石英岩、樱红色砾岩。东滩北部见底砾岩,见图片3-1,被三面井组泥质板岩、砂岩不整合覆盖。该岩段至下而上分为2层,详述如下:(1)樱红色砾岩:粗-巨砾状结构,砾状构造。石英岩砾径一般在25cm,圆-次圆,赤铁矿胶结。(2)灰白色、浅灰色石英岩:细粒变晶结构,块状构造,石英粒含量80%以上,绢云母约15%,少量褐铁矿。4、二叠系下统三面井组(P1sm)主要分布于预查区北东部,面积约0.3km2。主要岩性为泥质板岩夹砂岩薄层、少量碎屑灰岩。不整合覆盖于白音宝拉格组一段之上。5、二叠系中统额里图组(P2e)小面积丘陵状出露于预查区北东部的北端,面积约0.04km2。岩性为安山质火山角砾岩。与三面井组呈整合接触。6、新生界全新统(Qh1)主要分布于研究区的山间洼地,为黄褐色砂粘土及褐灰色腐殖土层,面积约17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一半以上。(二)构造研究区位于化德深断裂南侧,化德穹摺断束中,基岩出露不佳。1、褶皱构造比鲁特组在强烈构造运动挤压下,伴随着强烈的褶皱运动,主体构造轴线为近东西向褶皱带。褶皱带内部构造极为复杂,不同构造形迹组合在一起,不同成因的变形叠置在一起。比鲁特组一段和二段岩层产状一般在4565之间,个别地段产状近直立,局部地段地层产状相对或相反,以原始层理S0为运动面,形成小规模不对称的褶皱构造,见图片3-2。岩石具有明显的叶理和劈理构造,劈理面和滑动面与地层面形成交角,构成一系列交面线理。虽然比鲁特组一段和二段岩层发育小规模褶皱构造,但是其地层的层序是完整的,基本保持原始面貌。2、断裂构造F2平推断层:位于研究区东南部比鲁特组二段斑点板岩中,因褶曲引起小规模错动,石英脉措开且破碎,断层南盘地层产状突变,属于平推断层断层。F1性质不明断层:位于预查区北部白音宝拉格组一段石英岩中,走向北西向,长度约500m,石英岩上见擦痕及破碎石英岩角砾,见图片3-3。断层两盘岩层产状相顶,断层性质不明。(三)岩浆岩研究区以二叠纪黑云花岗岩、闪长玢岩为主。1、二叠纪白色中粒黑云母花岗岩(P1)断续分布于白音尔计牧场一带,研究区出露面积约0.28km2,岩基状产出。岩石呈灰白色、淡黄色,中粒花岗结构。钾长石4060%、斜长石1020%、石英25%、黑云母5%。岩体与围岩界线分明,在岩体东部边缘相变为细粒花岗岩。岩体内有比鲁特组二段变质细砂岩俘虏体,剥蚀程度较浅。2、二叠纪闪长玢岩(P3)位于研究区东北部,面积0.02km2。侵入三面井组、额里图组,呈岩株状北西向延伸到研究区外。岩性特征为灰绿色,斑状结构,基质微粒状结构,块状结构。斑晶斜长石25%,呈0.51mm长板状,角闪石5%,呈0.5mm柱状。基质强烈绿帘石化,约占50%。3、脉岩研究区的脉岩集中在华力西期,岩脉比较发育,以石英脉和闪长玢岩脉为主,广泛分布比鲁特组一段和二段,白音宝拉格组一段、三面井组及二叠纪岩体内均有岩脉分布。代表性的脉岩及特征见表3-1。岩脉展布方向受构造裂隙控制,以北东、北北东和北西向为主,少数呈近东西向或南北向。呈串珠状、透镜状、树枝状产出,有尖灭再现现象。少部分褐铁矿化石英脉穿插闪长玢岩脉,石英脉碎裂状,褐铁矿呈薄膜状、细脉状或团块状,起胶结作用,见图片3-4,两种岩脉在构造上有一定的成因关系。(四)地球物理特征为了解各地质体地球物理特征,共采集150件物性标本,物性特征见表3-2。表3-1 预查区脉岩特征一览表岩性分布情况展布方向规模宽长(m)侵入最新地质体岩 石 特 征脉岩类型霏细岩脉小民主西侧北东向几米几十米Qnby1浅灰绿色,少斑状结构,块 状结构。岩石由斑晶35%和基质9597%组成。斑晶为斜长石和角闪石。斜长石为中性斜长石。基质具霏细结构,钾长石和石英强烈泥化。局部性石英闪长玢岩脉杨家地北东侧北西向几米十余米Jxb2灰绿色,斑状结构,块状结构。斑晶黝帘石化斜长石斑晶10%,绿泥石化、碳酸盐化角闪石5%,基质细板状斜长石35%,绿泥石化角闪石25%,细粒石英7%,磁铁矿12%,次生方解石15%。局部性石英脉广泛分布北东、北西向0.23120P2灰白色,隐晶结构,块状构造,矿物成分以石英为主。区域性闪长玢岩脉 广泛分布近东西、北东、北西向几十余米Qnby1灰绿色,斑状结构,基质细柱粒结构,块状结构。斑晶斜长石10%,绢云母化,基质为斜长石65%,角闪石20%及石英少量,次生褐铁矿5%,呈细粒状,不均匀浸染状分布。区域性表3-2 岩(矿)石物性参数统计表岩石名称块数极化率(%)电阻率(.m)极大值极小值平均值极大值极小值平均值闪长岩玢岩308.30.46.82301.9306.01232.5板 岩304.10.13.61897.4245.81185.7石英岩301.501.23554.2827.73106.4黑云母花岗岩302.00.11.44006.5830.83481.1褐铁矿化石英脉301.12.91.51632.5923454.6812957.28327.74表3-2岩性物性参数统计结果可知:黑云母花岗岩、石英岩、褐铁矿化石英脉为低极化率、中高电阻率;闪长岩、板岩为中高极化率、中低电阻率;褐铁矿化石英脉电阻率明显高于黑云母花岗岩、石英岩、闪长岩及板岩。(五)地球化学特征本次工作圈定六处化探综合异常,编号AP1AP6。按照异常规模、强度、组合及异常所处的地质条件,来确定异常的找矿价值。主次顺序分别叙述如下:1、AP5综合异常特征AP5异常位于研究区西南部,该异常不规则状分布,面积约0.94km2。异常元素组合为As、Hg、Au、Cu、Zn、Sn、W。其中,Hg、Sn元素为三级浓度分带,其它为一级浓度分带,位于异常区东北部Au、As、W、Sn元素异常较为集中分布。异常区内出露比鲁特组二段砂质板岩、斑点板岩,地层发育一系列小规模,形态各异的褶皱,产状不一,石英脉、闪长玢岩脉发育,石英脉贯入闪长玢岩中,脉体受控于皱褶裂隙,同时也受到构造裂隙的破坏。查证结果:P16-16线上TC15H14样品分析Cu0.1110-2、Zn0.2610-2显示铜、锌弱矿化;P18-P18线上TC05H2样品分析Au0.4210-6、TC05H3样品分析 Au0.5610-6、Cu0.02810-2、TC05H4 样品分析Cu0.01110-2,显示金矿化。ZKO3钻孔中样品分析最高含量为Au0.09110-6、Cu0.01410-2、Pb0.006310-2、Ag1.5510-6、Zn0.01210-2;ZKO5钻孔中样品分析最高含量为Au0.05310-6、Cu0.01510-2、Pb0.006610-2、Ag1.3010-6、Zn0.01410-2;ZKO1钻孔中样品分析最高含量为Au0.09110-6、Cu0.01410-2、Pb0.02110-2、Ag2.1110-6、Zn0.01310-2。地表褐铁矿化石英脉侵入闪长玢岩,石英脉中褐铁矿呈薄膜状、细脉状或团块状分布,闪长玢岩绿泥石化、褐铁矿化、高岭土化,局部伴生萤石细脉。钻孔中石英脉裂隙充填褐铁矿、碳酸盐细脉,闪长岩脉裂隙充填网脉状石英细脉和碳酸细脉,围岩含碳变质石英砂岩、斑点板岩、砂质板岩绢云母化,局部后期方解石脉充填劈理裂隙中。异常区石英岩脉与闪长玢岩脉比较发育,推测AP5综合异常是由热液活动引起。2、AP2综合异常特征AP2异常位于研究区北部,异常呈不规则椭圆状分布,面积约2.28km2。异常元素组合为Au、Bi、As、Sb、Pb、Ag、Sn、Mo元素组合较齐全。Au异常由多个小异常构成,其中一个达四级浓度分带,分布于异常区西北部;Ag、Bi元素异常吻合极好,为四级浓度分带,分布于异常区南部;As、Sb、Pb元素异常吻合较好,为三级浓度分带,分布于异常区北部。异常区主要出露白音宝拉格组一段灰白色、浅灰色石英岩;南部出露小面积樱红色砾岩、比鲁特组一段灰色、灰黄色砂质板岩;东北部为三面井组黄色、黄绿色泥质板岩。白音宝拉格组一段石英岩及三面井组泥质板岩中构造破碎带呈南西向分布于异常区内。石英岩中出露褐铁矿化破碎带(编号),宽12m左右,产状14572,走向235,北东部被坡积物及腐殖土覆盖,向西南侧延伸约35m不见踪迹。破碎带是石英岩在构造运动挤压下,岩石节理发育,局部岩石破碎呈棱角状,胶结物为玉髓状石英和褐铁矿。查证结果:P4-4线上褐铁矿化破碎带TC16H2样品分析Au0.5610-6、TC16H4样品分析Au0.4610-6显示金矿化。ZK04钻孔中所见闪长玢岩脉贯入石英岩,脉体假厚47m,石英岩裂隙中充填石英细脉,样品分析最高含量为Au0.08810-6、Cu0.01110-2、Pb0.02010-2、Zn0.01410-2。初步判断由于石英岩硅化引起视电阻率异常,同时使Au元素相对富集形成异常(单点土壤样Au5110-9)。Ag元素异常(单点土壤样Ag62.310-6)出露第四系腐殖土层,成因不确定。3、AP3综合异常特征AP3异常位于预查区中部,异常呈北北东向不规则状分布,面积约0.69km2。元素组合为Au、Hg、Cu、Pb、Zn、W、Bi,异常总体北东向展布。Cu、Bi元素异常浓集中心明显,达四级浓度分带,Hg三级浓度分带,其它元素为一、二级浓度分带。Cu、Zn元素异常套合较好;Au、Bi元素相套合且位于Cu、Zn异常西北部;Hg元素异常串珠状南北向分布;Pb、W元素异常为独立单点异常。异常区内出露比鲁特组二段灰色、灰黑色砂质板岩,灰黑色、深灰色碳质板岩,斑点板岩,千枚状泥质板岩。岩石浅变质,叶理和劈理构造发育,劈理面和滑动面切割地层层面。北东向、北西向展布石英脉和闪长玢岩脉,局部地段石英脉穿插闪长玢岩脉。在异常区西北端出露硅化千枚状泥质板岩,石英细脉呈网脉状沿劈理面分布,硅化带长约340m,宽约80m,北东向展布,与围岩界线清楚。查证结果:在P11-P11线上TC14探槽揭露褐铁矿化石英脉,样品分析最高含量为Au0.09110-6、Cu0.04510-2、Pb0.05010-2、Ag0.9910-2、Zn0.01410-2,围岩千枚状泥质板岩中最高含量为Au0.05610-9、Cu0.004310-2、Pb0.004010-2、Ag0.7610-6、Zn0.014010-2。P10-P10线上TC13探槽揭露硅化蚀变带,样品分析最高含量为Au0.09410-6、Ag4.8410-6、Cu0.01910-2、Pb0.01610-2、Zn0.04510-2,围岩硅化砂质板岩中最高含量为Au0.09310-6、Ag1.0110-6、Cu0.06210-2、Pb0.04110-2、Zn0.01510-2。初步判断AP3异常是由热液活动使Cu、Zn、Au元素相对富集形成,Cu元素异常(单点土壤样Cu150010-6)经查证是由褐铁矿化石英脉引起。推断硫化物相对富集的石英脉及闪长玢岩脉引起3.2%中视极化率,1680.m高视电阻率。4、AP4综合异常特征AP4异常位于预查区东部,异常呈不规则椭圆状北东向分布,面积约1.16km2。异常元素组合为Cu、Zn、W、Sn,Cu、Zn为一级浓度分带,Cu、Zn元素异常套合较好,异常主体呈串珠状北东向展布;W、Sn元素异常套合好,分布于第四系中。异常区出露比鲁特组二段深灰色、褐黄色粉砂质板岩、灰黑色千枚状泥质板岩、深灰色斑点板岩等,地层发育一系列小规模,形态各异的褶皱,石英脉、闪长玢岩脉发育,受控于皱褶裂隙,同时也受到构造裂隙的破坏。该异常展布方向及分布位置与比鲁特组二段砂质板岩、千枚状质板岩、斑点板岩中的石英脉和闪长玢岩脉相对应,分析认为是由石英脉和闪长玢岩脉沿裂隙活动使Cu元素相对富集引起。5、AP1综合异常特征AP1异常位于预查区北部,异常总体走向南北向,呈不规则的条带状,面积约0.36km2。元素组合为Ag、Pb、Mo,为一套中高温元素组合异常。Pb元素异常北东向串珠状分布于异常区北部,与北部的Mo元素异常吻合较好,Ag元素异常环状分布于第四系覆盖物中。异常区大面积出露白音宝拉格组一段灰白色、浅灰色石英岩,南部出露比鲁特组一段灰色、灰黄色砂质板岩和灰黑色千枚状泥质板岩,局部为第四系覆盖物。异常区北侧大脑包山出露褐铁矿染石英岩,北东向延伸到预查区外。初步查证认为陆缘碎屑(石英砂)中铁质遭受风氧化后转变为褐铁矿,见图片3-7。Au、Pb、Mo元素异常可能与风化、淋滤形成褐铁矿染石英岩有关。第四系松散堆积物中Mo异常高值区为淋滤、冲刷的结果。6、AP6综合异常特征AP6异常位于预查区东南部,异常呈不规则宽条带状分布,面积约0.48km2。异常元素组合为Hg、Au、Cu、Ag、Sn、Bi,除Cu元素异常为二级浓度分带外,其余元素均为一级浓度分带。Au、Cu异常北西向串珠状分布于比鲁特组中;Sn、Bi元素异常围绕侵入岩体分布;Hg、Ag元素异常则凌乱的分布于第四系中,强度较低,浓集中心不明显。异常区北部出露比鲁特组二段深灰色砂质板岩、深灰色千枚状含碳质板岩、灰色变质细砂岩;东南部侵入中粒黑云母花岗岩,闪长玢岩脉贯入岩体中。四、矿化蚀变带及石英脉特征(一)矿化蚀变带地质特征研究区发现两条矿化蚀变带,一条矿化石英脉。1、号矿化蚀变带分布在白音尔计东侧,黑云母花岗岩体的外接触带形成褐铁矿化蚀变带(编号),总体走向北东东向,长约1600m,宽50220m,产状18040,变质细砂岩不同程度褐铁矿化、绢云母化蚀变,褐铁矿呈细脉状、薄膜状、斑点状分布于岩石的劈理面间。黑云母花岗岩体总体走向东西向,岩体边部有围岩不规则状、棱角状捕虏体。TC08、TC17、TC18、TC19揭露褐铁矿化蚀变带,TC08H6样品分析Au0.5610-6、Cu0.2410-2、Zn0.3210-2显示矿化,富集层产状16065。ZKO2钻孔中变质细砂岩劈理裂隙发育,褐铁矿化,岩体构造裂隙不发育。样品分析最高含量为Au0.07110-6、Cu0.004610-2、Pb0.004910-2、Ag0.6510-6、Zn0.01410-2。2、号矿化蚀变破碎带褐铁矿化破碎带(编号)分布在白音宝拉格组一段石英岩中,宽12m左右,产状14572,北东侧被坡积物及腐殖土覆盖,向西南侧延伸约35m不见踪迹。岩石节理裂隙发育,局部岩石破碎呈棱角状,胶结物为硅质和褐铁矿。化探剖面Au量210-9;基岩光谱剖面显示210-9Au量2.310-9。地表探槽揭露破碎带,样品分析 Au0.5610-6,显示金矿化。钻孔中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化妆品采购知识培训课件
- 物业消防面试题目及答案
- 温岭护士面试题目及答案
- 外勤巡逻面试题目及答案
- 新解读《GB-T 36190 - 2018草鱼出血病诊断规程》
- 新解读《GB-T 35992-2018粮油机械 容积式配麦器》
- 青铜明大联考数学试卷
- 机架识图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南昌7年级期末数学试卷
- 名师原创八上数学试卷
- 慢性疾病管理与健康指导手册
- 直播带货平台合作协议范本
- 2025年高中音乐教师招聘考试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 主持人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建筑施工员职业技能培训教材
- 2025年储能运维面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安徽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招聘20人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详解(名师系列)
- 辽宁省大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卷(原卷版)
- 2025年事业单位考试医学基础知识真题及答案解析(医疗卫生系统)
- 2025年公路交通运输技能考试-巡游出租车驾驶员从业资格考试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卷一百题单选合辑)
- 2025年高考山东卷物理试题讲评及备考策略指导(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