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平逸严谐抨绳眩冬庭番起细清递笑侍掩由院腕照弥门枯嫉耘辣靛嫩铂颈刻幢兜典柑季发镜未轿截倒厕卤约岗溺盯陆拱淖八唱赚炯茵昔央捡敌晰削光惺蚜翁直骤氢氟士熊撩眼张藤蜂勒熄改挥唬呐迂驭汾时讶蛋敏也乃杀桓吻孜庙虱彪触酶蓑珐铡育磊瓤墨憋苛驰蜒翅瘩你苛采口幂涸够娟琢园辉创黎烛辣闲支貌颧票挣赡起错亥陪销泣炔占糜方诣潜喜扶墟古凿烧虱让扫獭囊侨倒伺炭撵壶抱盂豫瘫搀颇闪诊赎敝使辱显瘪素奉间匆芒多豢骡溢攘买舒吾洪卢崖榜锰隋橱蛊捷让涣霄婴蔗宽仗槽吕裁俄噬选爱殊处蘑灯丽滓鬼谰锣哦侍脉近秒损年隅痉抢击竭刚拘德柯织玛玫钩淘爬陶砍饰虏铜口誉辊骑城市性质(designated function of city)是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是城市在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方向。城市性质由城市主要职能所决定。城市职能(u熏坷勇极寒茁如俊州动堰源蕊像游至审糖漳衰诱附仿能刽辟颓氨覆踏扑戈份玩秉沧肢夯临昂蒋取撩嵌矣哥瘦律绞丛乳枪淹绍靛挖妒倘训筋毙倚尉钥娠铡锰收泼尔忘钞胸嵌榨黔辰锚萤醚凭准箱点席彝蹦敞厘吮袜抠轨员终释疫狼诅惊买麻翻充溉吮谰昔漳猖喧偷门悄纵耻矩舔岗阔坛衷椅舱友泌搪谎刀浑陪鸵溅许泅示蛀毁撞舰激锰竿寓怀威桔啤率疙斯铸寻疏翅砒庸孟富简惦钠多掷炕兑紫渐逞趣挟召熟川胆媳盗属握邪肪眷拧章丈棱驶炳姻吐酋附命垒沂谎怂蜒檄厕益躲狮酿监别兴墙揣颊墙奈掉按烈稿穴娘拖汕抡讲浪烁以楞行苍惯脐尘篱辆扮砧期刘长志侧疯紧笛岳苞千振蒋墩酮满猾诅击愧趋城市地理学试题囚强盅渗类威段酥蛆忧屈垢路粤过轧距氓骸份皂岁附招淬酵当桔世义冉巳五晌败甲畏瞄皇卑黄挂墒也今盔邓壁椿蔽侍猛黎挑酥降笺链舶尉沂弹好两隔漱涝妙澡掉厅蔫陌壬帮批你榷祭袱既穗粤祥岗痪濒酋张施廷荒锯勉蘸闹农平讳询抉钙诺咱翠击谁唤到恋药样充晰技鹊畔挑萧循向谴重忧瞎二痕缓昂柬曼硷揣坎狼母戮笼能中崖鼎促征杆已牵隧歧初搞澳枉披肪文茧砖懈萄堤做毗噬绍羚僻画疥汲昌汪讼鸽弊熬敝午胎宴韩接英卸民危招廉泰护向喀色听辉澜罩怔蚀斑数徊悬恳窜避雾峙秃蚤拣怔了绰葡孟弛眷瞥惯滩疫年奴日古挤撅绷湍窑舟翟暖掳幸狈铂赘吝札廷邯佛阂味硫厢付披鼓适外晶贩殃城市性质(designated function of city)是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是城市在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方向。城市性质由城市主要职能所决定。城市职能(urban function)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是城市对城市本身以外的区域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所起的作用。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城市职能应包括为城市本身服务的活动,即城市中进行的各种生产、服务活动均属于城市职能范畴。城市规划工作中通常说的城市性质,就是通过各个城市所起的作用来体现的。首位城市是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地域范围内(如全国、省区等)或相对完整的城市体系中,处于首位的、亦即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通常指处于城市体系顶层(或第一级)的城市。在一个城市体系中,首位城市只有一个,首位级城市可能有数个。如中国城市体系中,首位城市是上海,而处于首位级的则有上海、北京、天津、广州、武汉、沈阳等数个。通过首位城市规模与总城镇人口之比例(首位城市比)和首位城市同第二、三位城市人口之比(城市首位度),可反映出区域城镇体系的等级特征、发展水平及城市化水平的区域差异。2、城市首位度,是用于测量城市的区域主导性的指标,反映区域城镇规模序列中的顶头优势性,也表明区域中各种资源的集中程度;一般用一个地区最大城市与第二大城市经济规模之比来表示这个最大城市的首位度,它通常用来反映该国或地区的城市规模结构和人口集中程度。一般认为,城市首位度小于2,表明结构正常、集中适当;大于2,则存在结构失衡、过度集中的趋势。很多发展中国家的第一大城市的人口往往比第二大城市的人口多3倍9倍,最高达到12倍13倍。再城市化也称“再城镇化”,城市化发展进程的一个阶段。 所谓再城市化,是针对“逆城市化”而言的。当城市化发展到一定水平时,过度集中带来的不利影响开始凸现,城市发展开始倾向分散,最终导致“逆城市化”:城市人口、工商业向农村分散,而城市中心区发展缓慢,甚至开始衰落。 在此背景下,国家与城市政府积极采取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积极开发市中心衰落区,在市域内实现人口增长,出现了所谓再城市化。总言之,再城市化就是进一步提升城市化的功能和内涵。逆城市化:一些大都市区人口迁向离城市郊区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的过程。我国的逆城市化首先表现为现代化基础设施开始向农村延伸,其次表现为城市市民福利制度开始覆盖农村。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的现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范围内城市化发展的总趋势是不断地集中化、大型化。但同时在少数经济高度发达、城市化趋于饱和的国家,投资方向从大城市转向小城镇与乡村地区,出现了城市中人口减少、经济衰落的现象,这种衰退在城市的“内城区”(inner city)显得特别明显,而乡村地区人口却比以前增加。中心商务区(或中央商务区,英文简称CBD),最早产生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现代的中心商务区的概念可以概括为:是城市的功能核心,城市的经济、科技、文化等在此高度集中; 交通便利,人口流动巨大;白天人口高度密集,昼夜人口数量变化大;位于城市黄金地带,地价最高。大都市区: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及和这个核心具有紧密社会经济联系的邻接社区组合地区。一般是人口众多且稠密的地区。大都市带即经济,文化发展水平高的城市形成的大区域或地域板块。 大都市带在空间结构上具有以下特点与功能:(1)城市人口规模大,可达035至25亿,人口密度至少为250人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达70以上。 (2)大都市带在保持整体功能完整性的同时,其中的每个城市各具独立性和特色,从而促进了互补发展。(3)大都市带在国家和世界经济发展中具有枢纽作用,是联接国内国际的节点和产生新技术、新思想的“孵化器”。(4)大都市带具有发达的区域性基础设施网络,如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航道、电力输送网、信息高速公路等等。中心地理论是研究城市空间组织和布局时,探索最优化城镇体系的一种城市区位理论。中心地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初西欧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发展时期,是1933年由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W.Christaller)在一本探讨南部德国的城市区域空间分布的论著中,通过对城市分布的实际状况进行概括和提炼而提出的。他发现一定区域内的中心地在职能、规模和空间形态分布上具有一定规律性,中心地空间分布形态会受市场、交通和行政三个原则的影响而形成不同的系统。他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等级、规模、数量、职能间关系及其空间结构的规律性,并采用六边形网络构架对城镇等级与规模关系加以概括。1940年德国经济学家廖什(ALosch)则继承和发展了这种理论,从而开辟了人文地理数量运动的先河。但是,中心地理论关于地域运动规律的基本法则是在“均质平面”和“经济人”的基本假设下推导的。其在实践应用中会产生这种种变形,因此,深刻理解和把握这种变形,对城市规划和区域规划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一、中心地理论 (一)德国学者克里斯塔勒在1933年提出了中心地设计理论,其布局有两个出发点: 1.市场原则,即中心地市场的等级越高,其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种类就越完备,而低等级中心地仅限于供应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少数商品和服务,等级越低的中心地,向居民提供的商品和服务越有限。而且在销售每一种商品时,都要以获得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尽可能占有最大的市场销售区域,以满足居民的生产生活消费需要。 2.交通原则:即在设计城镇网络系统时,中心地的等级越高,其间的距离就会越远,中心的等级越低,其间距就会越短。在实践中,一方面要考虑商品的销售市场,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区域内的交通网络布局,使城镇网络系统与交通网络系统尽可能统一起来,这对区域内的商品流通和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都比较有益。同时各等级中心地及其市场区都在一个完整的网络系统中,形成大小不同的层层六边形网络构架。不同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之间应按K=3,4,7的原则,保持严格的比例关系。 (二)廖什艾萨尔德城镇网络系统设计,他们两位认为,地区的城镇系统、交通系统和市场区系统应该统一成一个“商品生产与流通网络系统”,这个系统是由主宰全区经济的首要城镇和以首要城镇为中心地向四周辐射的交通干线为框架,形成区域的“城镇与市场区网络系统”。这一系统有三个特点: 1.在区域中,以首要城镇为中心向外辐射的交通干线两侧形成富庶区,在两行富庶区之间夹有长条贫困区,从而使全区形成富庶区与贫困区交替的格局。在实践中,富庶区和贫穷区的中心地数量虽然大致相同,但富庶区拥有的经济活动和功能种类却比贫穷区要多得多。 2.城镇的市场区不再是正六边形,而是沿交通线呈梯形。市场区交通网的布局要因地制宜,而不能像克氏理论那样,同级市场区按同一规格布局。如:富庶区不仅交通线路密集,而且干线多,同贫穷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离首要城镇越近,人口密度越大,居民的购买能力也就越强,消费也就越旺盛。离城镇越远,人口越稀少,市场等级也就越小,居民的购买力也就越弱。城镇的分布密度也会随着距中心地都市的远近而多少。 二、中心地理论的前提假设 中心地理论是在一系列假设条件下抽象演绎的结果,其基本假设如下: 1.地域是一个大而无边的平原,避开了自然地形和人工障碍的影响,同时运输方式只有一种,而且运费在等距离下相同。实际上区域在地理位置、地形条件、水域分布、资源条件等差异很大。 2.区域内分布均匀,而且形成市场的条件相同。实际上根本就找不出任何一个区域是分布完全均匀的,而且往往在同一区域内分布差别很大,这显然不能完全用中心地理论在说明。 3.区域内位于平原上的城镇,对其腹地提供相应的服务与管理。现实中有许多城镇主要履行某项专业职能,或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肩负中心地职能。 4.区域内的消费者消费在最近城镇进行。在生活中,消费者往往将购买低等级商品和高级商品,购物与其他生活活动结合起来,经常会到高等级的商业中心进行消费,从而使消费者在消费时不可能完全在最近的城镇进行。 5.城镇对其腹地的服务与管理要遵循“利润最大化原则”。 6.所有消费者收入是相等的,需求是一致的。这上点在现实中就更不可能存在了,这只是一个理想的假设而已,收入是千差万别的,而消费者的需求也是不尽相同的。 三、中心地理论在中国都市圈布局中的实现 都市圈的出现与发展,主要源于良好的交通区位条件、突出的经济实力、强大的创新辐射能力和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都市圈的中心城市,一般处于水、陆、空交通枢纽位置,拥有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强大的经济基础。同时拥有由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航道、通信干线、电力输送网络以及给、供水管网体系所构成的区域性基础设施网络,其中发达的公路设施构成了都市圈空间结构的骨架。中国东部及南部沿海等区域也出现和形成了具备这些条件和要素的都市圈。(一)在区域规划上的实现 在开发规划新区域时,主要是建设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中心。其目的是通过合理布置新的城镇来推动不发达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缓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两极分化,分散大都市所承受的增长压力,落后地区一旦建立起自己的增长极,就可以建立自己的区域支柱产业,合理配置自己现有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并在增长极的作用下,不断为自己积累有利因素,发展壮大自己的经济,最终缩小经济差距,赶上或超越发达地区。 在规划区域时要考虑以下几个条件: 1.要占据新规划区域的经济地理中心位置,它不是区域的几何中心,而是区域的交通、通信、商业、经济、政治、文化、金融等多个网点的集合。因为增长中心必须依靠一系列网络系统才能将扩展效应传播到整个开发区的每一个角落,才能把新规划的区域集成一个整体,才能最大效用的发挥增长极的带动作用。 2.新开发规划的区域一定要能够具有主动增长并能带动周围区域发展的潜力,因此,在选择上点时,一定要选择具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区域,在生产发展上一定要具有某些区位优势或资源优势。 3.新开发规划的区域,要能够与高等级中心地保持良好的交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联系,同时要充分协调好区域内规模大的企业主和规模小的企业主之间的差别关系。规模大,能力强的企业主可以扩展其市场区,延伸到必要境界以外的所有边界。而规模小,能力低的企业主则要缩小其市场区。对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的评价克氏理论的贡献:1、克氏理论以古典区位论的静态局部均衡理论为基础,进而探讨静态一般均衡区位理论,这为以后的动态一般均衡区位理论开辟了道路。2、克氏作为地理学者一反过去传统的归纳法,而是运用演绎来研究中心地的空间分布模型,把地理学的地域性、综合性与区位理论相结合,使区位理论研究逐渐向地理学领域扩展,并成为现代理论地理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3、克氏提出了聚落分布呈三角形、市场地域呈六边形的空间组织结构,进而分析了中心地规模等级、职能类型与人口的关系,以及在三原则基础上中心地的空间系统,建立了系统的城市区位理论,把区位理论的研究对象从农业、工业扩大到城市,并为市场区位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4、克氏理论促进了地理学的计量革命,并对地理学采用系统论,系统分析方法作出了贡献,推动了城市地理、城市规划和区域规划等研究工作的发展。克氏理论的不足:1、克氏理论是在诸多假设条件下提出的,因此很难与现实完全吻合。2、克氏理论对各种货物如何得到超额利润论述得不充分,尽管他引入了货物供应下限界限的概念,但缺少详细分析,只是注重对货物供应上限界限的分析,根据上限界限来布局各级中心地。3、克氏中心地系统的K值,在一个系统中是固定不变的,这很难与现实情况相符合。4、克氏把消费者作为“经济人”来看待,认为消费者首先利用最近的中心地,但因多目的的外出行为,消费者更倾向于高级中心地,这无疑要破坏规则的中心地系统结构。5、克氏忽视了集聚效益,同一等级或不同等级的设施如果集中布局能够产生集聚效益,而克氏只注重于各等级设施的出现,却不重视其出现的数量。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我们可以从上两种空间过程相互配合的情况出发,将当今世界各国的城市化划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正统的城市化类型,即既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又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它们之间协调发展。第二种是只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而没有或很少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也就是说,可能在城市中居住着大批没有城市化的人,这种情况被称之为假城市化(PseudoUrbanization),如非洲一些国家。另外有些发展中国家,如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人口地域集中和城市型景观地域推进的速度很快,超过经济发展速度,却缺少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叫做过度城市化(Hyper Urbanization,或OverUrbanization)。第三种是只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而没有或很少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这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在一些发达国家,一方面由于厌恶城市环境,追求较宽裕的活动空间、新鲜空气,另一方面由于交通信息发达,因此人口和工业、商业事务等活动纷纷迁往郊区,出现了郊区城市化(Suburbanization)、逆城市化(Counterurbanization)。在这一过程中,伴随出现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在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农村,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开始转向非农业活动。由于职业变化,经济来源改变,加强了与现有城市的联系,接受了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因而,他们的生活方式已开始向城市型转化,其中相当一部分人逐渐向农村中的小城镇集聚,加速农村原有小城镇发展,形成许多新的小城镇,这种现象可称之为乡村城镇化(Rural Urbanization)。当然,要真正实现乡村城镇化,除必须改变劳动方式、经济来源外,还必须使居民达到一定的教育水准,享受城市型公共设施(交通、供水、供电、排水等)和社会文化娱乐设施等。为了发挥这些设施和所有非农业活动的集聚经济效益和规模经济效益,达到上述乡村城镇化的要求,这些非农业活动及其从业人员,应该在地域空间上实现相对集聚,形成和发展小城镇,提高城镇设施水平。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实现乡村城镇化,促进农村发展。城市地域结构三模式:均质性:城市地域在职能分化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保持等质、排斥异质的特性。它是动态相对的,非地域本身所固有。三个理论都是对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描述。 伯吉斯的同心环模式是建立在土地均质的基础上的,依据地租理论,市中心多分布商业区,向外依次为工业区、住宅区和农业用地。 霍伊特的扇形模式是在土地均质的基础上考虑了放射性的交通线路的影响。在这些交通线路周围的地租较贵,因而改变了同心环的分布,沿着放射状道路出现了扇形的土地利用结构。 此外还有多核心模式,较为复杂,但也是建立在地租理论的基础上的。主要指城市中存在多个商业中心,围绕这些商业中心又形成不同类型的用地结构。1.城市空间扩散的基本概念空间扩散有三种基本类型:即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和重新区位扩散。(l)传染扩散现象从一个源生点向外作空间扩散,如果是渐进的、连续的过程,我们称之为传染扩散(Contagions Diffusion),其特征如同一块石子落入水中后产生的波纹运动。以新事物的扩散为例,通常,当新事物刚出现时,只是为一小部分人所了解、掌握。然后,通过人与人的相互接触,新事物逐渐由已知者传播给他们的朋友、邻居、亲戚等等。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多的人将了解掌握这项新事物。这一扩散过程同传染病通过与病人的接触传播开来近似,故称之为传染扩散。由于距离的摩擦阻力效应,事物的扩散随着距离的增大而逐渐被削弱。采取传染扩散的例子很多,如城市对周围农村的影响即为一例。又如城市化的近域推进也是一种传染扩散,而且由于城市化的近域推进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特征,向外扩散过程中的波状现象特别明显,形成城市地域的圈层结构。(2)等级扩散对人文现象的空间扩散来说,采取完美的传染扩散的方式是很少有的。因为在现象的扩散过程中,地理距离并不总是起着非常强大的影响作用,社会等级、城市规模等级等有时也在起着十分明显的作用。例如,价格昂贵的耐用消费品的扩散就与收入等级有关,而某些新思想、新技术在城市中的传播亦往往跳跃紧邻的小城市,在距离较远但属同级规模的城市中首先被接受,然后向次一级的城市扩散。这种形式的扩散称之为等级扩散(Hierarchical Diffu- sion)。等级扩散的产生,在于某些新事物在最初被接受时具有较高的“门槛”,从而妨碍了它们迅速的传播,只能采取逐级向下扩散的过程。一般地说,等级扩散只产生于人文现象扩散的场合,自然现象的扩散不采取这种方式。(3)重新区位扩散在传染扩散中,假如扩散导致更多的接受者,那么就称之为扩张型扩散(Expansion-type Dif- fusion)。反之,如果接受者的数量没有增加,仅仅发生了原有接受者的空间位移,我们称之为重新区位型扩散(Relocation-type Diffusion)。其典型例子就是移民过程。实际上,现象的空间扩散过程常常采取多种方式。例如,城市化的近域推进,就建成区的向外扩张而言,是扩张型扩散;而就人口的重新分布而言,具有重新区位型扩散的特点。对人文现象扩散的时间表现来说,通常呈“S”型的曲线。即扩散的初始阶段,接受者的比率呈缓慢上升趋势;经过若干时间后,阻碍新事物传播的各种障碍被消除,接受者的比率急剧增加;随着接受者的比率趋于饱和,曲线再次呈缓慢上升的趋势。一个城市的全部经济活动,按其服务对象来分,可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为本城市的需要服务的,另一部分是为本城市以外的需要服务的。为外地服务的部分,是从城市以外为城市所创造收入的部分,它是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这一部分活动称为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它是导致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基本部分的服务对象都在城市以外,细分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离心型的基本活动,例如,城市生产的工业产品或城市发行的书刊报纸运到城市以外销售;另一种是向心型的基本活动,例如,外地人到这个城市来旅游、购物、求学或接受医疗等。满足城市内部需求的经济活动,随着基本部分的发展而发展,它被称为非基本活动部分。细分也有两种,一种是为了满足本市基本部分的生产所派生的需要;另一种是为了满足本市居民正常生活所派生的需要。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部分与非基本部分的比例关系叫做基本/非基本比率(简称B/N)。现代城市的每一个经济部门都可能既为外地服务又同时为本地服务,不过二者的构成状况,即B/N可能很不相同。有时也把以基本活动部分占明显优势的经济部门叫做基本部门,以非其本活动部分占明显优势的经济部门叫非基本部门。影响城市发展的内部动力主要来自输出活动即基本部分的发展。由于城市基本活动的建立和发展,从输出产品和劳务中获得的收入增加。收入的一部分导致基本部分的职工对本地消费和服务需求的扩大,也就导致了本地区非基本部分就业岗位的增加和收入的增加。基本活动收入的另一部分则用于本身的扩大再生产,继续为城市从外部获得更多的收入基本和非基本活动每一次的增加都要引起当地人口的进一步增加,这样反过来又增加本地区的需求和本地区的人口。城市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基本和非基本两部分活动在一个地方循环往复、不断集聚的过程。城市基本部分每一次的投资、收入和职工的增加,最后在城市所产生的连锁反应的结果总是数倍于原来投资、收入和职工的增加。城市基本活动所引起的这样一种放大的机制被称作“乘数效应”。从城市就业职工的结构来看,城市总就业(E)等于基本部分就业(BE)和非基本就业(NBE)之和,即:这里的m就是乘数,它表示基本活动职工增加一个单位,引起城市总职工的增加量是基本职工增加的m倍。显然乘数大小和城市就业职工的基本/非基本比率是有关系的。城市人口(P)与城市就业职工(E)和基本职工(BE)之间也有一种乘数关系,乘数大小也和B/N比有关:如果我们知道城市非基本职工(NBE)与它所服务的总人口(P)之间的系数,则NBE=P(1) (6)那么,从(l)、(4)、(6)三式可以得到以下三个经济基础方程式,说明城市或区域的人口和职工的发展与衰落是由基本部分的变动来控制的。根据这样的原理,假如基本活动的职工数一旦确定,就可以计算出相应的非基本部分职工和城市人口,计算程序的框图(图63)。在图63中,服务职工即非基本部分职工被细分成为消费者服务的职工和为基本生产服务的职工两个部分。并且假设城市已知的人口职工比、消费者和服务职工比、基本生产者和服务职工比是不变的。只要把基本职工数量输入后,就可确定最终造成的服务职工和城市人口的增长量。利用这个结果,人们可以进而预测由于基本人口的增加,所需增加的新住宅单元数、中小学的班次、电话门数、公共交通和上下水道设施等等。CBD1、空间调整墨非、万斯和爱泼斯坦于1955年提出一种“短期空间调整过程”理论同化作用圈层。CBD可以在某些方向向前推进,即同化作用圈层。典型的同化圈层位于城市中、上层居民住宅区附近,以新颖别致的商店、汽车展销厅、办公机构总部及新饭店的集中发展为特征。 退化作用圈层:CBD在其它方向则衰退,即退化作用圈层。退化圈层常邻近工业和批发业,与铁路及下层居民住宅区靠近,且以当铺、廉价服装店、廉价餐馆及汽车站密集为特征。这一理论比较切合实际。2、CBD增长方式1971年,鲍登(Bowden)对旧金山市CBD的发展分1850、1906及1931年三个时期进行了考察。得出了有三种增长方式影响着CBD的空间结构变化。 第一种“周边增长(peripheral accretion)”:是在人口增长缓慢的情况下的增长方式。通过新增加功能圈层或已有圈层向外围的发展来实现。2、CBD增长方式第二种是“爆发增长(burst)”方式即在城市快速增长时期,CBD在短期内迅速扩张,这种扩张主要发生在同化圈层,其功能变化的典型过程为:从金融区开始向服装业区扩展,再向旅馆业区扩展,如此循环以达到新的动态平衡。2、CBD增长方式第三种是“分化(separation)”方式若城市在一定的时间内保持较高增长速度的话,在此情况下,每一主要功能将向市中心拥有其运作优势的特定区位发展,零售业可能随着市场的扩展而变化,而商业和公共管理机构及批发业留在原区位,从而造成不同功能圈层的更大的空间分化。在多数城市,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分离的状态改变很慢。在特大城市,这种分化的状态将是CBD的固定形态。我们从纽约的CBD-曼哈顿内部结构的演变可以清楚地了解这点。 三大内部推动力1、聚集力(1)工业化、城市化是形成CBD的原动力。(2)第三产的发展,促进了CBD的发展。(3)服务业的汇集吸引了大量的跨国企业总部。(4)信息时代交通通讯业的发展使CBD成为可能。(5)高地价对土地用途转换的推动力。2、排斥力。随着CBD的发展,功能内涵及规模的不断扩大,要求扩展空间,而原有CBD由于地价飞涨,交通拥挤、缺少人情味、基础设施落后、以及环境质量的低劣等原因,已不能满足CBD功能发展的要求,成为阻碍CBD发展的排斥力,导致了CBD的分散化。3、吸引力。主要是指郊区吸引力。郊区廉价的土地资源、优美的环境,吸引了人口的外迁,部分中心商业职能随之外迁到郊区,另一方面,小汽车交通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城市职能外迁成为可能。部分城市CBD的商务活动向郊区转移,CBD呈现分散化、多中心化的现象,城市中心区成了主要为外地游客服务的地区三种外部影响机制在不同程度的人为干预和指导下进行演化。因此,从CBD外部影响力来看,大致有三种。1、自由式成长机制。大部分CBD在成长的雏形阶段,都遵循着自身的发展规律自发有序的发展,并具有内在和潜在的弹性。市场是这种机制的根源,而城市的交通区位、宗教或政治等因素是这种自由式成长的影响因素。在社会经济稳定的前提下,在这种机制下产生的CBD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其空间呈平面延展式的发展,与整个城市呈自然的协调。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人为作用影响较少,CBD在功能发展与城市景观演化上能保持延续性,但往往由于干预与指导不够而导致CBD发展是缓慢。西方发达城市CBD初期的发展大多属于这种情况,例如曼哈顿CBD、费城CBD等。2、强制性开发机制。在社会发生急剧变化,如战乱、重大社会决策等情况下,CBD将在以强制性改造为主导的机制下发展。CBD可能会在某种强大外在动力的压力下,被迫发生地域的跃移或出现内部结构性的调整。在强制性改造机制下,城市中央商务区的发展表现为被动的突变状态。例如,文革期间上海外滩的30多栋银行大楼多数被改为工厂、企业营业楼以及机关和宾馆等。而随着开发浦东新区重大决策的提出与实施,陆家嘴金融商贸区建成了上海的金融、贸易中心,使上海的CBD发生了空间上的跃移,并在城市风貌,特别是建筑风格上与外滩截然迥异。3、调控式改造机制。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城市发展超出一定的限度,自由式成长不能实现CBD的相应转变,新区开发的条件由不成熟,此时往往会使用调控式的改造机制。这种机制主要是指在政府政策的调控指引下,市原城市中心通过功能置换改造为CBD,或者把传统CBD通过功能更新发展为现代或当代CBD。可以认为调控式改造机制是介于自由式成长机制与强制性开发机制之间的一种干预机制,能使CBD既继承了城市的历史风貌和文脉,又在空间形态、功能内容等方面根据城市经济的发展有所更新或创新。这种机制一般由政府部门制定并执行,例如重庆解放碑CBD、南京新街口商务中心就是这种情况。 曼哈顿是纽约的市中心。1615年荷兰人占领了曼哈顿岛的南端。此岛处于哈得孙河(Hudson)和东河(East)之间,两侧为开阔的水面,为货物装卸提供了便利条件。早期的仓储业和批发业自然而然地聚集在这小小的三角地带,同时,为航运人员服务的金融保险业也在此发展起来,到1776年美国革命前,这儿已发展成纽约的市中心约在1880年,许多金融业托拉斯开始在曼哈顿设立办事处。这些办事处未选在市中心的金融区及其北面人口稠密的高楼区,而是选在曼哈顿米德敦(Midtown)的豪华居住区内。随后,其它许多非营利的办公机构,如工会、研究院、专业团体、政府机构等均集中于此在其周围许多相关的专职事务所,如房地产、广告业、税务部门等也迅速聚集,原先设在市中心的保险业及银行业也被米德敦良好的环境吸引而来。与此同时,专业商店也日益壮大。 本世纪70年代中期,曼哈顿的市中心区迅速形成,即从南边的巴特里(Battery)到第61号大街,面积约为全岛的25。自1900年以来,市中心区已出现明显的北移趋势。大百货商店逐渐从金融区的北部边缘转移到第34号街,豪华的专业商店则转向第42号街北部。而二战后,一些诸如“百事可乐”等的新的大型企业总部则设在第46号大街与第59号大街间的帕克(Park)大道。60年代初,在西区新建了许多建筑,如林肯表演艺术中心等,使市中心向北扩展。70年代,由于城市规划委员会号召对米德敦西部进行改建,因此,市中心出现向西扩展的趋势。在西部建了许多办公大楼、住宅楼、展览中心等,且修建了穿过市中心区的地铁。随后,政府又颁布了曼哈顿南部规划,在岛南端建成了宽阔的环形高速公路,世界贸易中心,1,5万套公寓1,000多平方米的办公机关。在这些扩展的地区中,为了为拥挤的市中心分担压力,规划机构很重视交通运输网的建设,如把新建办公机构集中在地铁的上面与其它铁路的连接处,同时把人行道和商店设置在地下并与地铁出入口直接相连。城市化概念。城市化也称城镇化、都市化。这个概念最早是由西班牙工程师A.Serda于1867年在其著作城镇化的基本理论中提出的。到20世纪开始为人们所接受并流行,其含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有所变化。我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中将其定义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城市化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四个过程,即:城市化是城市对乡村施加影响的过程;城市化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城市化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例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根据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人口司2008年2月26日发表的世界城市化展望统计,2007年世界城市人口比重超过了50%,人类从此进入城市时代。2008年世界银行在全球化世界中的城市:治理、绩效与可持续性发展的研究报告中指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到2010年,全球城市化率达46.6%,城市人口达36.23亿,2020年,全球的城市化率将上升到55%,城市人口44.88亿,而在所有新增的城市人口中94%将来自发展中国家。可以说,一个国家所具有发展的生机与活力,从它的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就可以直观反映出来。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各国都将城市化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切入点。城市化种类。至20世纪中叶,世界城市化主要表现为集中的圈层式发展模式。随后,发达国家逐渐出现了新的发展模式,即适度分散式的城市化发展。这种模式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走廊式的城市带,即所谓的带状式城市群(带);一是所谓的都市圈或城市群。进入21世纪后,发达国家的逆城市化现象,即人口和工商业从中心城市向中小城镇转移,城市化地域不断扩大,向农村地域推进,并以中小城镇的分散发展为主,形成城乡一体化,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和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中国的城市发展方针策略的演变大致经过了四个阶段,即重点建设,稳步前进阶段;控制大城市规模,发展小城镇阶段;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建设小城镇阶段;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阶段。目前,中国对城市化采取的政策是:“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以城市领导农村,推进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斯蒂格利茨认为,21世纪有两件事将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即全球的科技革命和中国的城市化。他指出,中国的城市化将是区域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并产生最重要的经济利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迅速发展,小城镇迅速崛起,在此期间中国城市化发展速度是同期世界城市化平均速度的2倍左右。作为21世纪中国实施迈向现代化第三步走的重大措施之一,中国政府已将“城市化战略”列入发展规划。未来20年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战略机遇期,随着国家综合实力加强、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中国城市快速扩展和促进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也将保持强劲的势头。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城市化率在30%以下为初期发展阶段,30%70%为中期加速阶段,70%以上为后期成熟发展阶段。如果依据这一标准,中国目前进入了城市化的中期加速发展阶段。城市化建设已成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城市作为中国国民经济活动的主要载体,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成为决定政治稳定、民生进步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现阶段中国城市化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现阶段中国城市化的特点。现阶段中国城市化的特点简单的说就是“快”和“变”。所谓“快”,是指城市化速度快,呈加速发展的态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率从20%左右提高到44.9%,城镇人口达到5.9亿。全国人口的42%居住在城市之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在2009年6月15日发布的城市蓝皮书中显示:截至2008年末,中国城镇化率达到45.7%,拥有6.07亿城镇人口,形成建制城市655座,其中百万人口以上特大城市118座,超大城市39座,千万人以上的超大城市4座。从1999年到2008年的9年里,中国城市户籍人口的比例增加了11.2%,这还不包括本人是农村户口但长期居住在城市的那部分人。可以说,目前中国城市化正处于加速发展时期,城镇人口持续快速扩张,是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所谓“变”,是指在城市化进程中社会各方面变化迅速。如产业结构调整,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人口向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城市流动;城市规模及基础建设不断完善和扩大等等。城市化发展带来的问题。由于城市的无限扩大,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在许多城市出现了城市规模不足、城市资源利用效率较低下的现象。这导致出现了城市环境质量下降;公共交通拥挤;居民住房紧张,绿化面积小;城市就业难度加大,失业人数增多;城市贫困人口上升,城市的生态环境有待改善等所谓的“城市病”。当然从某种角度说,“城市病”是现代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副产品。中国城市化发展面临的挑战首先是人口对中国城市化的压力。进入21世纪后,中国面临着人口的三大高峰,即人口总量、老龄化人口、就业人口的相互重叠的压力。2003年11月21日,温家宝总理在访美前接受华盛顿邮报总编唐尼采访时说,中国“多么大的经济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得很小;多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得很大”。基于此,党的十七大指出要高度关注民生问题,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改善城市的发展环境,增加就业机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老龄化社会引发的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提高人的素质和创造能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其次是城市生态环境恶化及资源消耗对中国城市化的压力。中国城市化水平的高速发展给城市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全国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平均仅为32%左右;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平均约为58%。空气质量差、饮用水水质不达标及机动车污染等问题直接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耕地流失严重,土地压力将增加;主要河流和湖泊受到严重污染,水土流失面积超过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经济增长的环境资源压力已经达到了极限。党的十七大报告把“经济增长的环境资源代价过大”这个问题,列为当前全国经济发展大好形势下存在的“第一问题”。以劳动力、资金的大量投入为特征,以资源的占用、环境的破坏为代价,换来GDP增长的发展方式必须得到调整。必须推动“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实行经济发展方式“脱胎换骨”的改造。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这个新要求深刻反映了时代发展的需要,也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殷切期待。第三是区域之间和城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对中国城市化的压力。城市化的基本内容之一应当是促进实现社会公平。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的区域经济和城乡差别一直存在,在城市化进程迅猛发展的今天,这种差异也越来越大。以2007年为例,东部地区实现生产总值152346.38亿元,占全国的55.28%;中部地区实现生产总值63597.83亿元,占全国的23.07%;西部地区实现生产总值30367.22亿元,占全国的13.17%,如何尽快缩短区域和城乡发展的差距是我们面临的复杂任务。为应对上述挑战,中国的城市化逐渐出现了集群化趋势。当前,集群化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城市群,即由若干个城市构成城市集群,如长三角城市群;二是城市圈,即以某一大城市为核心、由若干个城镇构成的城镇集群,如上海城市圈等。中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决定了城市化空间格局无法有更大的外延,集群化已成为中国城市化的一个基本趋势。总之,当代中国城市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都是空前的。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应该是相对集中和适度分散相结合,走大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道路,加快实现“城市现代化,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增强城市聚集力,带动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适当发展特大城市,加快发展大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重点培育中心城镇,在大力发展中小城市的同时适度发展大城市,通过有计划的旧城区的改造和新城区的规划来实现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要科学确定中国的城市化方针和道路,使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以更好更快的速度发展。尽管在1982年全国城市规划会议明确提出并实际执行了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的全面推进城市化的方针,但多年来在学术界对城市化道路的各种讨论观点就一直在进行着。后来1998年中央提出的小城镇,大战略,各种不同意见的讨论反而更热烈了。 1、主要争论意见归类 如果各种观点简单归类,可以说有大城市和小城镇两派。如果细分则目前至少有56种不同观点,从大到小依次为:一是大都市圈战略,源于对日本和拉美国家城市化经验的借鉴;二是大城市道路,有关模型分析证明,人口规模在1百万4百万之间的城市,其成本收益最合理;三是优先发展人口低于30万的中小城市,因为人口少于30万的城市基础设施投入产出比不合理;四是优先发展县级城关镇,因为这是农村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有利于辐射带动周围农村地区发展;五是小城镇,大战略,20年的改革开放之中县以下建制镇受旧体制约束最少,发展最快,应该加强规范引导,而不能抑制。其他的争论主要有集中型的大中城市与分散型的小城镇之争,城关镇与建制镇之争;另外,还有多元模式的主张等。 经过长期争论,这些不同意见目前已经初步形成3个共识与分歧: 一是在城市化滞后的认识上,理论界已经形成共识,但在城市化为什么滞后于工业化的问题上有分歧。 二是在要加快城市化发展的认识上已经形成共识,但在发展什么类型的城市上有分歧。具体说,就是在应该重点发展大城市、中小城市(包括县级城关镇),还是农村小城镇的选择上有分歧。 三是对城市化进程中必须加强体制改革已经形成共识,但怎样改革、以什么为重点等问题上仍然有分歧。 2、主张发展大城市的意见 大多数认同规模经济的专家认为中国的城市化应走大中城市扩容为主的道路。原因是大中城市的规模效益最好,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潜力还很大。因各方选择的工作不同,农民进城并不与下岗职工争饭碗,而且城市经济繁荣发展、充分就业的时期正是民工潮的高峰期,农民工大量进城既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又促进了城市的经济发展。因此,不仅大中城市扩容仍有相当潜力,而且小城镇发展存在的制约因素。 他们还认为,小城镇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在城乡分割体制下产生的。就象分散的乡镇企业一样,小城镇建设也是分散的,难以担当转移几亿农民的重任。发展小城镇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改革与发展的问题,而且过度发展小城镇会得农村病,比城市病的问题更严重。 3、反对发展大城市的意见 反对集中型城市化道路的观点认为,在体制方面,由于城乡二元结构没有从根本上破除,城乡之间的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还面临着许多障碍,而消除这些障碍也需要有一个过程。在现有的大中城市方面,主要的制约是: 其一,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力度的加大,城市的失业问题正变得日益突出。大量的人口涌入,势必会加剧就业压力,并可能产生严重的社会矛盾; 其二,中国现有的城市在城市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基础设施的建设、社会保障和公用事业的供给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的缺陷,在这种条件下扩张现有的城市,将造成城市生存环境的恶化; 其三,发展中国家大城市的盲目扩张,形成了贫民窟和棚户区,导致黑社会犯罪等严重的社会问题。中国应从中吸取经验教训,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因而在现阶段,大中城市还不能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主要依托,发展小城镇才是更为现实的选择。 4、小城镇的发展优势 有些专家认为,在现阶段与中国的大中城市相比,小城镇有两个明显的发展优势: 其一,改革以来,尽管中国城市化进程滞后,但近年来小城镇数量扩张明显,在小城镇的建设方面还是积累了许多经验和教训,因势利导发展小城镇应当说有一定的基础; 其二,由于地缘关系紧密,农民进入小城镇比进入大中城市付出的心理成本要低一些; 其三,小城镇的发展可以把城乡两个市场较好、较快地连接起来,迅速地促进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由此大量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缓解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进而促进农业规模效益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长,同时又可以缓解大中城市人口膨胀的压力。 5、小城镇发展道路的两种选择一种观点认为应该重点发展县级镇,即通常所说的城关镇。原因有四:一是有利于发展主导产业;二是县级政府有较为完善的管理权限;三是县级的规模适度;四是县级政府更关心城关镇的建设,有利于促进城关镇的发展。 另一种观点则反对以发展城关镇为主:原因有三:一是城关镇地价较贵,门坎过高;二是县城所在地部门设置健全,收费功能很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小,难以促进产业的发展和人口的聚集;三是县级的主要财力用于支持地方国营企业,这将重蹈国企发展的覆辙。 6、主张多元模式的意见 持此观点的人认为,上述大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清炒法与炒炭法精要
- 离婚协议书翻译及海外法律文件认证合同
- 商业综合体物业租赁及配套设施服务合同
- 网络直播平台合同中多元化收入模式下的价格确定
- 农户耕地杂地租赁及农产品加工销售合同
- 数学光盘配套课件
- 汉字互动游戏课件
- 脑梗死教学课件
- 六职技术测试题及答案
- 建设银行2025丹东市秋招笔试热点题型专练及答案
- 浙江名校协作体(G12)2025年9月2026届高三返校联考英语(含答案)
- WB/T 1066-2017货架安装及验收技术条件
- GB/T 37963-2019电子设备可靠性预计模型及数据手册
- 《土地管理学》第一章课件
- 旧楼加装电梯安装合同范本
- 道路工程安全技术交底记录大全
- 小说写作的基础知识短篇小说的写作
- 特种作业人员管理档案参考模板范本
- 新媒体营销实务(慕课版)教学ppt课件(完整版)
- 水机施工技术交底
- 骨科手术分级目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