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有关人口流动理论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1、有关人口流动理论,刘易斯模式拉尼斯费模式托达罗模式,1.1刘易斯模式(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两种性质不同的结构或部门:仅能维持生计、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极低甚至为负值的传统农业部门;工资水平较高、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较高的现代工业部门。在传统维持生计的农业部门,存在着大量的“过剩劳动力”,他们处于就业不足或者隐蔽失业状态,在生计工资条件下,劳动供给超过了其需求,因而农业部门劳动力的供给是无限的。工业部门的工资高于农业部门,两种工资水平的差异促使“过剩劳动力”由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流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利用资本主义的剩余,即通过利润再投资来吸引新的资本和农业部门的过剩劳动力,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使工业部门不断扩大。如此反复进行,直到农业部门的过剩劳动力被工业部门吸收完为止。这时,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将增加,农村劳动者的工资收入也将逐步上升,工农业将得到均衡发展,国民经济结构逐步转变。,1.1刘易斯模式,实际工资,劳动量,L1,L2,L3,S,W,D1,D2,D3,O,刘易斯人口流动模式,刘易斯模式的意义:强调了现代部门与传统农业部门的结构差异,把经济增长过程与工业化过程以及人口流动过程紧密结合起来一起分析,为分析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开辟了新的思路,即结构主义思路。自此,形形色色的二元经济模式相继出现。把经济增长过程与劳动力转移过程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为发展中国家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提供了依据。把工业化与资本积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反映了发展经济学强调资本积累的重要性。,1、1刘易斯模式,1、1刘易斯模式,刘易斯模式的缺陷:只强调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张,而忽视了农业的发展。刘易斯模式中的基本假设与发展中国家现实相违背的地方:劳动力的转移速度与城市工业部门就业机会的增长速度,是与工业部门资本积累速度成比例的。农村中存在过剩劳动力,而城市则是充分就业。在农村过剩劳动力转移完之前,城市中的工资一直保持不变。,1、1刘易斯模式,L,S,D,D2,D1,L,W,现代工业部门资本集约型图解,1、2拉尼斯费模式,经济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传统农业部门存在大量隐蔽性失业,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劳动者的边际劳动生产率接近于零,当这部分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时,农业总产量维持不变。第二阶段:随着工业的扩张,工业部门逐渐吸收边际生产率为正值的农业隐蔽性失业者,这导致农业总产量的下降,农业剩余不能满足工业发展需要,从而出现粮食短缺。第三阶段:经济进一步发展,要求扩大资本积累,推动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以解决粮食短缺问题。,1、3托达罗人口流动行为模式,M=f(D)f0M表示人口从农村迁入城市的数目,D表示城乡预期收入的差异,f0表示人口流动是预期收入差异的增函数城乡预期收入差异为:D=wrW为城市实际工资率,r表示农村平均实际收入,表示城市就业概率,政策含义资本积累的扩大必然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工业产出的增长必然高于劳动需求的增长。城市现代部门扩张得越快,城乡预期收入差异越大,从而将引诱越多的农村人口流入城市,而且流入的人口数量远远大于城市工业部门创造的就业机会数目。因此,现代工业部门扩张得越快,城市失业率越高。解决城市失业问题,不能单纯依靠工业扩张。一切人为的扩大城乡实际收入差异的措施必须消除。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是解决城市失业问题的根本思路。,1、3托达罗人口流动行为模式,2、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界定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产生农村劳动力的流动状况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政策回顾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国外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的政策建议,2、1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界定,农业劳动的边际生产率为零甚至为负值刘易斯农业剩余标准人均粮食供给率大于最大人口增长率时,产生农业剩余。此时,农村存在剩余劳动力地劳比例标准农业劳动力人均耕地长期呈现下降趋势时,存在剩余劳动力有效工时标准低于标准劳动力充分就业年工作时数(8250)的劳动力,2、2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产生,农村人口增长速度过快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2、2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产生,1978年以来中国农村劳动力增长情况,农村劳动力数量与年龄结构,城镇劳动力市场现状,农村劳动力流动的阶段划分:新中国成立1978年:严格控制农民流动、以计划转移为主。19491959集中转移(工业化初期每年从农村招收165万劳动力到国营工矿企事业单位就业)19601970停止转移(政府禁止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19711978分散转移(农村社队的发展使农民就地转变为工人、城镇知识青年下乡),2、3农村劳动力的流动状况,20世纪80年代:就地转移为主19791984开始转移(1984年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下降6.5%、二三产业上升2.7%、3.8%)19851988快速转移(1988年二三产业劳动力比重分别上升了7.9%和2.3%)19891991停滞阶段(控制通货膨胀,收缩经济规模)20世纪90年代后:跨区域流动为主19911997加速转移(经济高速增长,1997年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下降了10.2%,新增劳动力大多进入了第三产业)1998平稳转移,2、3农村劳动力的流动状况,2、3农村劳动力的流动状况,外出劳动力的人口特征和从业状况:以35岁以下青壮年为主,约占流动劳动力的比重为80。男性年龄为28.7、女性为25性别比例上,男女比例为2:1外出劳动力中,男女婚姻状况差异大,男性已婚多于未婚,女性未婚多于已婚外出劳动力受教育年限高于农村未外出劳动力劳动力流出地集中在四川、重庆、江西、湖南、湖北、安徽和河南等,主要流向广东(51.7%)、浙江(7.7%)、北京(5.1%)、上海(5.9%)、福建(4.3%)、江苏(3.5%)从业结构主要是建筑业、服务业和工业在外出方式上,绝大多数由亲属或本村村民带出,由村集体或乡以上单位介绍外出以及自发外出的都很少,外出劳动力的社会群体特征:以寻求就业,增加收入为目的,主要来自低收入地区中等偏低收入户,但不是最低收入户流动人群既是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一部分,又是具有较高人力资本的农村知识青年,具有较高的再就业能力他们常年外出,而又“移而不迁”,长期处于流动状态他们既已进入城市,又不被城市所认同;他们既已从农村中分离出来,加入了城市产业工人的队伍,但又保留着农民的身份,具有鲜明的“边缘人”特征,2、3农村劳动力的流动状况,90年代以来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的宏观背景:传统城乡隔离体制的松动国民经济增长过程中城乡和地区收入差距的扩大农村发展现阶段的内部矛盾:农民收入增长滞缓、乡镇企业就业弹性下降、农村就业结构的调整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变革农村跨区域流动的微观决策:农户外出的家庭决策:外出预期收入、外出前的收入水平(劳动力外出比例与家庭收入之间呈现倒u型分布),2、3农村劳动力的流动状况,农村劳动力跨地域流动就业状况,2、4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政策回顾,19791983:控制流动,2、4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政策回顾,19841988允许流动,2、4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政策回顾,19891991控制盲目流动经济秩序造成了城市与乡镇企业新增就业机会的减少19922000规范流动实行了以就业证卡管理为中心的就业制度,对小城镇的户籍管理进行了改革2000公平流动赋予城乡统筹就业以新的含义,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不合理限制,逐步实现城乡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经济推进如就业、保障、教育、住房和小城镇建设等方面的配套改革,对输入地的影响对输入地的积极影响填补了城市地区劳动力的结构性短缺使城市的行业构成和就业结构多样化,尤其是第三产业比重逐步上升,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逐步趋于合理推动了劳动用工制度的变革,开放了劳动力市场,提高了劳动力资源的利用效率对输入地的消极影响增加了城市交通运输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压力进城农民中的个体经营者的不法经营对城市居民生活的不利影响对社会治安的影响,2、5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对农户家庭和农业生产的影响对农户家庭的影响使家庭经营的兼业化程度加强外出户对农产品价格变动反应不敏感地区间农户收入差距逐渐缩小,而区域内农户收入差距趋于扩大增强了妇女在农业生产中的决策权,2、5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外出就业并不必然导致农业产量的下降或者提高,但外出户农业生产中出现了资金对劳动的替代在现金很紧缺的地方,外出户通过汇入现金对农业生产产生了积极影响;在现金不紧缺的地方,外出户的农业生产不如非外出户外出就业对家庭畜牧业有不利的影响如果鼓励土地流转,外出就业对农业生产的积极影响会更加显著,2、5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通过劳动力和资金的双向流动,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为农民开辟了新的收入增长源。劳动力流动作为资源重新配置和收入的再分配过程,对于追求更富效率和更为公平的社会发展目标是有利的。19801997年的经济增长中,劳动力流动对年平均9.2%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16.3%。促进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促进了输出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缩小了地区收入差距和城乡收入差距成为农民就业和增收的主要途径对城市原有的用工制度和福利体制改革带来了冲击,促进了劳动力市场的发育,2、5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2、6国外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英国模式美国模式日本模式韩国和台湾模式,英国模式,英国的农村劳动力在圈地运动的暴力方式下被迫转向非农产业英国非农化的进程在依赖于国内市场的同时,得益于出口市场的规模和效率英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是建立在农业高速发展的基础上的,美国模式,美国的农村劳动力在大规模工业化条件下自发地转向非农产业美国在工业化的同时实现了农业现代化“交通革命”在幅员广大的美国的工业化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日本模式,日本政府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人多地少,日本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并没有伴随土地集中日本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创造条件,韩国和台湾模式,韩国和台湾资金都较为雄厚,都为经济腾飞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资金保证韩国和台湾在经济起飞初期都实行了以劳动密集型工业为重点的工业发展战略台湾是在农业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实现转移的,而韩国是在农业发展不足的条件下实现转移的,以巴西等国为代表的拉美模式,城乡人口流动性高、流动规模大,城市化速率高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土地高度集中等问题比较突出从产业结构来看,巴西存在着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相脱节的现象,启示:在经济发展起飞阶段,发达国家以及新兴工业化国家主要靠工业的高速发展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而在经济发展的后期阶段,主要靠第三产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制定科学的经济发展战略:劳动密集性资本密集型;内向型经济外向型经济优化劳动力素质是保证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的一个重要条件城市化和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3课 囚绿记说课稿2 新人教版必修2
- 第5课 智能安防护安全说课稿-2025-2026学年小学信息科技泰山版2024六年级上册-泰山版2024
- 2025合同样本:电子产品代理合同范本
- 电池厂原材料存储条件实施管理规定
- 8.1《荷花淀》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 化肥厂化肥样品反馈细则
- 本册综合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小学英语Level 3剑桥国际少儿英语(第二版)
- 人教版(2016年)七年级历史下册 说课稿 第8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
- 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 1.2.1 早期国家与社会 说课稿
- 六年级信息技术上册 奇妙的爬行动物说课稿2 冀教版
- 全成本管理探索与实践
- 电烙铁焊接技术培训
- 石群邱关源电路(第1至7单元)白底课件
- GB/T 40529-2021船舶与海洋技术起货绞车
- GB 31603-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
- GA 392-2009警服雨衣
- 关于公布2016年度中国电力优质工程奖评审结果的通知
- 商务礼仪情景剧剧本范文(通用5篇)
- 幼教培训课件:《家园共育体系建构与实施策略》
- 《电子制造技术-电子封装》配套教学课件
- 机关档案管理工作培训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