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企业集群内生性成长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 要 在跨国公司以技术进步和组织变革的优势主导全球生产竞争的同时, 以合作 网络形式出现的介于市场和企业科层之间的组织形式企业集群, 却依靠其独 特的竞争优势,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中得到发展和壮大,成为世界经济中的一个 新亮点。针对产业发展和企业成长的新模式,如何构建起有较强解释能力的企业 集群成长机理分析框架, 就日益成为企业成长理论和集群理论关注与研究的重要 领域之一,也是本研究的根本出发点。 企业集群作为经济组织,主要是受外界力量( 环境变化等) 和内在力量(企业 进出与成长)影响而动态成长的。其中,内生力量是企业集群成长路径与发展方 向的决定性因素。本文从集群内单个企业的视角出发,将内生性作为企业集群成 长问题研究的切入点,试图揭示企业集群的内生性成长机理。文章首先分析了企 业集群的经济性质和企业集群内生性成长的内涵, 认为企业集群是一种介于市场 和企业科层之间的具有自组织性质的中间性生产组织, 其成长过程是产业内众多 企业自组织的动态过程,企业集群的成长是一种内生性的成长模式。接着,文章 重点分析了企业集群内生性成长的动态演进路径和成长边界, 构建了企业集群内 生性成长的一个动力模型,其成长的一般动力来源于专业化分工、外部经济、竞 争与协作机制、集群学习、网络机制、企业家精神等集群内部的特定性要素,并 认为集群创新是企业集群实现可持续内生性成长的根本动力。 最后,基于企业集 群成长的内生性,本文构建了一个包括契约治理、信任机制治理、集群文化治理 以及集群组织治理的企业集群治理机制,用以指导企业集群的成长实践。 关键词:企业集群;企业;内生性;成长 ii abstract by means of the superiority of the technology advancement and the organization revolution, th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leads the global production competition, while the enterprise cluster, which appears as a network form and situats between the market and hierarchical enterprise, develops and expands in the economical globalization tendency depending upon its unique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d becomes a new luminescent spot in the world economy. concerning the new patterns of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enterprise growth, how to construct an analysis framework for the enterprise cluster growth mechanism with stronger explanation ability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domains for enterprise growth theory and cluster theory and is also the basic departure point of this research. as an economic organization, the enterprise cluster grows dynamically affected by the extrinsic strength (environmental variation and so on) and the intrinsic strength (enterprise passes in or out and its growth). of which, the intrinsic strength is the determining factor which decides the growth way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enterprise cluster. from the angle of view of single enterprise, this research takes the intrinsic strength as the entry point and attempts to promulgate the endogenous growth mechanism of the enterprise cluster. firstly,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economical nature and the endogenous growth connotation of the enterprise cluster, considering the enterprise cluster is a self- organization which is one kind of intermediate organization situated between the market and hierarchical enterprise. its growth is a dynamic self- organized process of multitudinous enterprises in the cluster. the growth of enterprise cluster is a endogenous growth pattern. secondly, the article focuses on analyzing the dynamic evolution way and the boundary of endogenous growth of the enterprise cluster, and constructes a dynamic force model which is thought to be the general power of endogenous growth originating from the cluster s ingenerate specific essential factors, including the specialized division of labor, the external economy, the competition and the cooperation mechanism, the cluster studies, network mechanism, entrepreneurial spirit and so on. further, the cluster innovation is the fundamental power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endogenous growth for the enterprise cluster. finally, based on the endogenous growth of enterprise cluster, the article constructs the govern mechanism for enterprise cluster including the contract governance, the trust mechanism governance, the cluster culture governance as well as the cluster organization governance, in order to guide the growth practice of the enterprise cluster. keyword: enterprise cluster; enterprise; endogenous; growth 湘潭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 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 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 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 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 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湘潭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 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 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1 第一章 引 言 1 . 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2 0世纪 7 0年代以来,全球的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世界经济的一 体化趋势使得各国企业逐渐面临激烈的全球性市场竞争; 现代生产经营活动的日 趋复杂使得企业间的专业化分工进一步深化; 现代通信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 得企业可以超越时空限制,在更广泛的地理范围内开展经济活动与协作。同时, 技术创新日新月异,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等问题日益加剧,这些都极大地改变着 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环境, 对企业的灵活性、 效率和学习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些变化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彻底改变了传统的生产组织形 式,组织扁平化、网络化、业务流程重组、供应链管理、敏捷制造、精益生产等 管理技术和组织技术应运而生,并最终推动了企业网络组织的形成和飞速发展。 8 0年代起,企业网络逐渐成为现代经济活动的重要模式。这些丰富多样的 网络形式包括分包网络、虚拟企业、战略联盟、特许经营、企业集群等。在企业 不断拓展全球化经营、制造、采购、研发与分销的同时,一种与全球化网络形成 鲜明对比的集群网络或地方企业集群表现出了强劲的持续成长能力, 尤以美国的 “1 2 8 ”号高速公路、 “硅谷”和意大利北部的“第三意大利”为世人瞩目。事实 上,这种以“嵌入性” 、 “地理集中” 、 “弹性专精” 、 “集体学习”为主要特征的企 业集群,无论在美国、日本、德国、意大利等经济发达国家,还是在中国、印度、 巴西、巴基斯坦等发展中国家,都有广泛的存在和蓬勃的发展;无论在美国“硅 谷” 、印度班加罗尔、中国中关村的高科技产业,还是在“第三意大利”地区、 印度提鲁普尔,墨西哥瓜达拉哈拉、中国粤浙沿海地区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 都表现出了极强的竞争力和旺盛的生命力。正如波特( m . e . p o r t e r ) 所说, “当今 世界经济地图上布满了被称之为集群的区域” 。 在集群中,企业之间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既独立自主又彼此依赖,既具有专业 分工、资源互补现象,又维持着一种长期的交易与合作关系。企业的成长不再简 单地依赖于企业内部的资源状况及其管理, 同时还依赖于联盟伙伴企业的资源状 态、行为以及相互之间的合作沟通情况。无论是从关系的角度还是资源观的角度 来看, 企业集群中的网络关系都是企业获得必需资源的重要渠道( g u l a t i , 1 9 9 8 ) 。 因此, 通过建立企业间正式和非正式的网络关系以寻求集群化成长成为在复杂的 全球化商业环境下企业重要的成长方式和策略(p e n g & h e a t h ,1 9 9 6 ) 。同时, 集群内企业的成长也是企业集群自身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现集群成长的源 porter. 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8(11):77- 79. 2 动力。企业集群作为经济组织,其成长过程不仅受外部环境影响,而且有其内在 规律。事实上,典型的企业集群主要是受外界力量( 环境变化等) 和内在力量(企 业进出与成长)影响而动态成长的( g a r c i a p o n t & n o h r i a ,1 9 9 9 ) 。其中,内生 力量是企业集群成长路径与发展方向的决定性因素。 然而,长期以来,无论是企业集群的研究者还是企业成长的研究者们,对企 业集群成长问题的研究都以静态研究和外界环境为主。在集群理论方面,目前的 研究还主要集中在对集群整体层面竞争优势的探讨上, 这些竞争优势的来源和特 征、政府等外界环境对集群发展的影响、以及集群对于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等是 研究的主要内容。 即使有集群成长方面的研究也主要是放在对于企业集群形成机 制的研究上,而对于企业集群形成后的内生性持续成长以及集群治理则较少涉 及。而对企业成长的研究大多是基于内部成长机制和并购成长机制视角的,还较 少系统研究集群企业网络化成长机制问题。显然,用既有的企业成长理论去解释 新的企业集群的成长现象,理论本身将面临很大的挑战。对企业集群成长问题研 究的不足,固然与以往研究的特定时代背景有关,也与组织成长理论自身的不成 熟有关,还与战略管理思想的阶段性转变过程有关,这些都导致对企业集群成长 的内生性特征和内涵、 动态演进路径与动力机制等一些重要问题的解答并不充分 和有力。因此,如何构建起有较强解释能力的企业集群内生性成长机理分析框架 成为该领域研究实现突破的关键之一。 从实践的角度来看,据统计, “十五”以来,仅浙江省就形成了主导产品产 值超亿元的企业集群 5 1 9个,年产值总量达 5 9 9 3亿元,专业市场 4 8 0 0个,年成 交额 4 5 6 3亿元,充分显示了企业集群成长模式的强大生命力和竞争力。结合我 国企业发展的实际可以看到, “企业集群化成长”模式已成为我国沿海经济的一 大特色,并成为经济快速发展的主流模式之一( 刘清华,2 0 0 3 ) 。但与此同时,也 有不少企业集群没能构建起有效的本地网络, 群内企业无法充分吸收利用集群的 竞争优势,企业行为被严重锁定,企业的成长能力受到了很大制约,企业集群的 可持续发展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笔者在前期参与的湖南社科基金课题和湖南省 教育厅重点课题“湖南工业化进程中的企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 0 6 a 0 7 9 ) 的研究中也实证发现,在长沙的重工机械、浏阳的花炮、湘潭的槟榔、醴陵的瓷 器等企业集群中大多数企业的发展面临新的问题,需要寻找新的思路,并要求在 理论指导和经济分析的基础上探讨新的企业发展模式和成长路径。 因此,从企业 的角度出发,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审视传统的企业成长理论和企业组织形式,来探 讨企业集群的内生性成长模式以及基于内生性成长的企业集群治理机制, 将为各 地企业的集群化发展提供有益的指导与借鉴作用, 同时对现有企业集群的健康可 持续发展和升级、企业集群的治理、形成区域竞争优势以及建立空间创新系统也 具有重要意义。 3 1 . 2 企业集群成长理论的研究综述 1 . 2 . 1 国外的主要研究成果 1 . 2 . 1 . 1 钻石模型 波特(2 0 0 2 )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的“钻石模型”( d i a m o n d m o d e l ) ,该模 型是目前最有影响的集群成长理论之一。 “钻石模型”的构架主要由四个基本因 素: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撑产业;企业的战略、结构与竞争和两个附 加要素:机遇和政府组成。该理论认为集群成长需要四大因素密切配合,而政府 对这四组因素起综合作用。波特的分析主要集中于宏观上的国家层次,对象也多 为发达国家相对成熟的集群。 波特的钻石理论和企业集群理论提出后,因为适应 了现代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其影响日益扩大,逐渐成为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重 点研究的课题和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 在竞争优势理论中,波特强调各个要素发挥作用时,是一个系统性机制的变 化。国内竞争压力和地理集中使得整个“钻石”构架成为一个系统。国内市场竞 争的压力可以提高国内其他竞争者的创新能力; 而地理集中将使四个基本因素整 合为一个整体, 从而更容易相互作用和协调提高。 波特在其竞争优势理论中指出, 国家竞争优势的获得,关键在于产业的竞争,而 产业的发展往往是在国内几个区 域内形成有竞争力的企业集群。形成企业集群的区域往往从三个方面影响竞争: 首先是提高该区域企业的生产率;其次是指明创新方向和提高创新速率;第三是 促进新企业的建立,从而扩大和加强集群本身( p o r t e r ,1 9 9 0 ,1 9 9 8 ) 。虽然波特 的理论在全球传播很广,但该理论的分析主要集中于宏观上的国家层次,分析的 背景也都是发达国家相对比较成熟的集群。 发展中国家的集群成长由于制度与基 础条件的差异,与发达国家的集群成长要求有时不可能一致。 单纯用波特的钻石 理论很难解释作为发展中大国的我国企业集群成长的特殊性。 1 . 2 . 1 . 2 弹性专业化模型 斯托珀( m . s t o r p e r ,1 9 9 7 ) 提出了“弹性专精( f l e x i b l e s p e c i a l i z a t i o n ) ” 的观点。弹性专业化模型的核心思想是具有弹性生产的企业比大企业有优势,特 别是危机时期。在弹性专精模型中,企业间的关系是有机的, 有利于合作创新, 是“集体的企业家精神的体现” 。其分析点主要集中于专业化的分工,认为集群 的健康成长需要培育群内企业的分工协作。n e w l a n d s (2 0 0 3 )认为弹性来源于集 群中绝大部分小企业的合作网络和支持性机构。 弹性专业化模型是一个很好的集 群成长分析架构,但它过分强调专业化,而忽视了集群在成长过程中的其他影响 因素。事实上一个群内有许多企业从事相同的工作,单纯的专业化分工可能在一 个大公司内部更容易实现,也更有效。集群的活力单纯从专业化分工来解释显得 有点牵强, 集群应该有比专业化更重要的东西, 比如公司间的竞争与合作等因素。 所以弹性专业化模型不能够准确地解释集群的成长过程与竞争力来源。 4 1 . 2 . 1 . 3 全球价值链模型 全球价值链模型 g c c ( g l o b a l c o m m o d i t i e s c h a i n ) 内核最早来自于波特提出 的价值链理论。 该理论主要是从单个企业价值活动的角度进行分析的,讨论的是 产品价值链。价值链强调不能单纯地看待一个产品,要分析一个产品应从概念形 成一直到最终的消费者全过程。此后,k a p l i n s k y (2 0 0 1 )在波特价值链模型基 础之上又进行了扩展,他把公司间的联系也考虑进去。g e r e f f i (2 0 0 1 )是 g c c 领域目前最具影响的学者,他也对价值链进行了扩展,分析角度从过去单纯地局 限于一个国家而扩展到整个全球价值链, 强调不同国家在全球贸易中的价值链合 作的重要性及其关联。 g c c模型正确认知目前许多发展中国家的集群大部分是全 球价值链的一部分,但对发展中国家的集群如何更有效地成长与培育很少涉及。 1 . 2 . 1 . 4 集体效率模型 s c h m i t z (1 9 9 5 )提出了集体效率(c o l l e c t i v e e f f i c i e n c y )模型,该分析 架构以传统的经济学分析为基础,认为集群成长不仅依赖于马歇尔式的外部经 济, 而且需要集群主体之间积极地联合行动, 共同开创营销渠道和改善技术水平。 即公司的集中产生了经济上的外部性,但单纯的外部性很难产生规模效应,还需 要群内企业进行联合行动才能更具竞争优势。佩德拉斯科(1 9 9 6 )认为集体效率 的获得需要企业之间有发达的分工、共同的价值观、强烈的合作意识、良好的信 息网络、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企业能不断进行革新。集体效率模型与上述三个模 型相比,它在解释发展中国家的集群发展时更进了一步。但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发 展中大国而言,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具有较大影响,集群的成长便远远不是单纯依 靠外部性和集体行动就能控制的。 如果培育我国的集群成长,单纯依靠外部性和 集体行动还是难以成功的。 1 . 2 . 1 . 5 技术创新模型 熊彼特(s c h u m p e t e r )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把创新视为现代经济增长的 源泉,他认为技术创新推动产业走向繁荣的过程分为三个步骤:一是为了谋取额 外利益,企业纷纷进行创新;二是其他企业为了分享这种利益而开始对新产品、 新技术进行模仿;三是那种采取了旧方式的企业为了生存而进行适应性模仿(即 进一步推广) 。在分析这一过程中,熊彼特注意到了创新成群出现的现象。他说 “创新不是孤立事件,并且不在时间上均匀的分布,而是相反,它们趋于集群, 或者说,成簇的发生,这仅仅是因为,在成功的创新之后,首先是一些,接着是 大多数企业会步其后尘;其次,创新甚至不是随机均匀地分布于整个经济系统, 而是倾向于集中在某些部门及其临近部门” 。根据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企业集 群的成长可以理解为: 具有产业关联的各部门企业为了满足自身的技术创新需求 及获得相关创新支持,从而集中在一起形成技术创新的企业集群并不断成长。 schumpeter. business cycles: a theoretical, historical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capitalist process m. new york: mcgrew- hill, 1939:100- 101. 5 1 . 2 . 2 国内的主要研究成果 1 . 2 . 2 . 1 三维度框架 郑凤田、唐忠(2 0 0 2 )提出我国集群成长的三维度框架认为,发展中国家的 集群成长是国家宏观环境、集群与群内企业三个维度相互作用的结果,任何一个 维度的缺失或者不正常都将影响集群的正常成长与发展,甚至会导致集群的灭 亡。 集群的培育要兼顾三个维度, 注意维度间的协调与发展, 才能保证健康成长。 企业集群成长的宏观维度是需求条件、经济环境与制度、文化传统与基础条件、 特殊干预;中观维度是集群成长需要的支持性服务,如集群能否吸引与提供专业 化的投入因子,集群能否提供准公共品服务,集群的信息服务质量与效率、集群 与外界的关联程度,能否提供多样化的产品与服务;集群成长的微观度包括:信 任、联合行动与制裁,企业间能否有互补优势,企业间竞争程度与管理技能,集 群内企业的学习与创新能力以及新企业建立的容易程度。 应当说这是一个较为系 统的分析集群成长与发展的多维度分析框架, 但仍只是对影响企业集群成长的一 些外部性因素加以分析,还未找到集群兴衰的内在根源。 1 . 2 . 2 . 2 两阶段划分模型 符正平 (2 0 0 3 ) 提出了集群成长的斯密阶段和钱德勒阶段的两阶段划分模型。 斯密阶段的集群,仍处于自发形成阶段,主要在企业之间展开,市场由价格协调 占统治地位;钱德勒阶段的集群是指引入现代管理促进集群成长的阶段。并且他 指出我国企业集群的形成历史,集群生命周期的表现并不充分,大多处在形成和 成长的早期阶段。 符正平并且进一步分析了现代管理理论对企业集群成长的推动 作用:一是技术创新驱动集群成长;二是市场营销驱动集群成长;三是集群学习 驱动集群成长 。 1 . 2 . 2 . 3 创新能力源 王珺(2 0 0 2 )认为波特(2 0 0 0 )给出的相当部分集群的萎缩和衰落的现实, 反映了集群内企业并不天然地具备这种创新能力的事实。 因此,这需要研究集群 的创新能力来源问题。王珺从集群创新能力的产生、增长与扩散过程把握与认识 集群本身创新能力或这种自我增强的成长机制。首先,技术创新是以传统产业为 主的中小集群兴衰的关键。 在这些集群缺乏与作为技术先进者的跨国公司承包联 系、内生的创新动机与能力不足条件下,地方政府在引入外部创新源中应扮演重 要的角色。其次,设立以公司化运作机制为标志的技术创新中心是有效地使用外 部创新源,通过为本地中小集群提供有效的技术服务,使其创新能力得到持续增 强的组织保证。最后,在技术创新中心通过市场扩展逐步产生了技术服务的规模 收益,中小企业也通过新技术设计与产品的引入而增强了竞争能力。这一分析接 触到了集群成长的某一方面的内在本质。 符正平. 现代管理手段与企业集群成长j. 中山大学学报,2003(6):94- 99. 6 1 . 2 . 2 . 4 r b v 与 s c p 范式 蔡宁、吴结兵(2 0 0 3 )运用基于资源的企业理论( r b v ) 与“结构行为绩 效”( s c p ) 的分析框架来解释企业集群成长过程中的竞争优势。集群竞争优势不 是来源于传统理论所认为的战略选择, 而是来源于集群所拥有的资源禀赋及其资 源整合能力,特定的资源和能力构成了集群的长期竞争优势。在影响集群竞争优 势的诸因素中,集群规模与集群结构是影响集群资源及其整合的根本因素,群内 企业的竞合博弈行为与集群结构的互动是集群结构影响其竞争优势的动态途径。 集群的竞争优势来源于拥有成员的资源和集群的结构方式, 在集群的结构中形成 了资源整合的协同效应。 不同的规模和结构决定了不同的资源整合方式及协同效 应的广度和深度,而群内企业的竞合行为受集群结构的影响,同时也作用于集群 的结构。在优化集群结构和平衡群内企业的竞合行为以提升集群的竞争优势方 面,各级管理者应有所作为。这是一种仍然停留在资源层次上的分析。 1 . 2 . 2 . 5 新钻石模型 (1 )新钻石模型 1 企业家要素分析 李新春(2 0 0 2 )将波特给出的“要素”框架重新组合和扩展成以下几方面的 条件:要素供给( 成本与速度) 、市场效率与完备性( 决定交易成本与支付结构) 、 产业配套、 “企业家”要素( 包括地方政府和企业家精神) 。企业家是地区竞争优 势的核心。 由此, 可以构成地区竞争优势的扩展框架, 这里称之为 “新钻石模型” 。 可以说,企业家因素的介入一定程度上改进了波特钻石模型。 (2 )新钻石模型 2 知识流动分析 王旺兴、李艳(2 0 0 3 )认为,企业集群的一个最主要的优势便是其创新的效 应,企业集群实际上就是一个特殊的创新系统。但综观以前的研究成果,对钻石 模型中各个因素如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等对集群创新能力的影响关注较多,对要 素之间的知识流动的研究则不够系统和全面。 与以往对创新的分析只着重于投入 ( 如 r & d ) 和产出( 如专利) 分析相反,实际上创新过程中各行为主体间的相互作用 才是把投入转化为产出的关键所在,即知识和信息在人、企业、各机构间的流动 对创新绩效至关重要,创新和技术进步是创造、传播、应用各种知识的行为主体 之间错综复杂关系的结果。因此,对企业集群( 属创新系统的一种) 创新能力的分 析应着重于知识流动, 对企业集群运行实绩的测度和评估也应该以知识或信息的 流动为主要指标。知识流动分析吸收了波特钻石理论中的联系观点,从而将各创 新主体之间的联系知识流动作为分析企业集群这一特殊创新系统的创新机 制的关键。 1 . 2 . 2 . 6 网络化成长模型 李新春(2 0 0 2 )从企业资源能力获取与创造的角度分析了企业集群化成长, 指出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 制度和文化因素使得网络化成长成为主 导模式。在儒教传统国家中,网络化成长作为一种制度目标给出了一种区别于西 7 方企业成长的特征(b i g g a r t ,1 9 9 2 ) 。李新春认为企业集群化成长过程中,整个 企业的资源获取更多是通过外部方式实现的,这包括: (1 )对集群的其他企业的 学习、效仿; (2 )由地方政府推动的制度化资源获取; (3 )企业集体行动。 李君华、彭玉兰(2 0 0 3 )认为集群优势的源泉来自专业化条件、竞争性的治 理机制、基于信任与合作的文化网络。 企业集群的竞争力直接表现为集群的持续 创新能力,这种创新能力是由竞争性治理机制所推动的。本地专业型的知识体系 及较低的知识转换成本是确保集群成长的重要条件。 镶嵌在基于信任的本地文化 背景上的网络关系是集群形成的更深层的原因。集群与集群的形成条件相互促 进,组成了一个不断增强( 遵循路径依赖法则) 的演化系统。这是从社会网络角度 的一种分析。 1 . 2 . 2 . 7 能力分析理论 陈剑锋(2 0 0 4 )在回顾基于知识的企业能力的相关理论和基于集体效率的企 业集群能力理论的基础上, 提出基于知识的企业集群能力, 分析集体效率、 关联、 社会资本和空间距离对企业集群成长的影响。 基于集体效率的组织间各种合作形 式以极小成本整合企业集群内部的知识和获取集群外部的知识; 关联是衡量企业 集群中专业化分工合作的重要指标,专业化分工与合作是企业集群知识的源泉; 社会资本降低经济活动中的交易成本, 克服组织根植性所带来的知识在企业内和 企业间获取和传播的障碍, 减少制度的距离, 提高企业集群知识增量的递增速度; 空间距离有利于隐性知识的生产和获取, 而企业集群的重要特征就是企业在地理 空间的集中。总之,更高的集体效率、更大的关联强度、更丰富的社会资本和空 间接近程度使企业集群知识的生产、获取和利用更有效率,加速集群知识积累, 提高基于知识的企业集群成长能力,形成企业集群独特的竞争优势。 1 . 2 . 3 对研究的简要评述及本研究的立足点 尽管经济学家马歇尔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在其经济学原理一书中开始涉及 企业集群这个话题, 但对企业集群及其成长问题进行大规模研究还主要是最近十 几年的事情。以上理论分别从聚集经济、外部规模经济、外部经济性、企业组织 结构演进、区域创新、交易费用、能力理论等视角对企业集群的形成及其成长提 出了合理的理论解释,可以说各有道理。但这些理论解释还未能圆满地解释企业 集群成长的内在性机理。 韦伯(w e b b e r ,1 9 0 9 )的聚集经济理论事实上关注的并不是工业聚集的发生 机制,而是在假定工业聚集的“好处”已经确定的前提下,工业聚集因子如何影 响工厂的区位决策。马歇尔的外部经济理论,可以说是比较接近“真理”的理论 解释, 但由于他的概念基础外部规模经济的概念不能内生地涵盖人类的分工 与专业化经济,从而无法解释企业集群组织的成长和演化。在 古典经济学和新兴 古典经济学里,并不使用规模经济概念,他们一般用分工和专业化经济概念,也 就是分工网络经济概念。分工网络经济概念和规模经济概念是有区别的。正如美 8 国经济学家杨格(y o u n g )所指出的,用规模经济概念代表分工网络经济的概念 是十分误入歧途的,因为, “一个工厂规模的大小可能与工厂内的分工水平无关, 一个大而全的工厂,可能工厂内每个工人都从事很多专业,因而工厂内分工水平 可能很低。而多个小而专的工厂却可能与社会的高分工水平有关” 。可以说, 用外部规模经济来解释企业集群成长的组织合理性,是以偏概全的。而克鲁格曼 (1 9 9 1 )的集群理论,基本上沿用了马歇尔的外部规模经济概念,只是他更加集 中于强调劳动力市场和中间产品的获利这两方面的所谓金钱外部性。他认为,技 术溢出效应仅仅局限于一些高技术聚集体而可以基本忽略, 甚至把技术溢出说成 是“不可琢磨的”东西。因而,克鲁格曼的理论不仅存在与马歇尔相同的不足, 甚至走的更远,因为他基本忽视知识( 技术) 溢出对企业集群成长的影响。 波特的企业集群理论,可以说是迄今为止影响最大,也最为完整的有关集群 的竞争理论。他的“钻石”理论模型具有很强的理论解释力和综合性。但严格说 来,波特的“钻石”模型,还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企业集群理论,因为他基本没 有解释企业集群成长的内在成因,而只是一个国家或区域竞争理论,着重阐述的 是发达国家或区域竞争优势的来源问题,而且,在波特那里,企业集群未能作为 一种产业组织形式从经济组织学的角度给予解释, 企业和市场在他那里基本是黑 箱。所以用钻石模型来研究具体的企业集群成长的内部问题缺乏操作性,提出的 一些促进企业集群成长的建议对地方政府来讲难以实践, 对企业集群层次来讲往 往是空中楼阁。 企业集群的成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但不少学者在研究中还是把其当作一个 静态问题来分析看待,使得研究成果的实践价值受到很大限制。国内一些学者由 于对企业集群成长内在规律缺乏认识, 把企业集群发展甚至看成一个可人为操作 的过程,仍在用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来考虑企业集群的成长问题。学者们对企业 集群成长问题研究站在“宏观”角度的多,站在“微观”角度的少;站在“集群 外”的多,站在“集群内”的少。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集群成长的外因、企 业集群成长的环境、企业集群成长的阶段、企业集群成长的宏观政策方面,而深 入到企业集群内部,把企业集群当作一个组织来研究企业集群成长的内因、成长 的内在动力机制、成长的动态过程等企业集群成长内在规律的研究还是相当欠 缺, 更缺乏像研究企业集团、 战略联盟等企业变体发展内在规律那样的深入研究。 企业集群成长问题目前仍然是一个具有很强“黑箱性质”的问题,人们对其内在 成长规律认识还是严重不足。 企业集群作为经济组织,其成长过程不仅受到外部环境影响,最重要的还是 其成长机理的内在性。 以上学者基本上都是从产业组织的角度来分析集群成长模 式, 缺乏对集群内部单个企业的行为研究, 认为集群的成长动力来源于外部力量, 没有从本质上看到集群内企业才是集群成长的根本动力。 因此本文试图从集群内 单个企业的视角出发,将内生性作为企业集群成长问题研究的切入点,重点分析 young. allyn: increasing return and economics progressj. the economics journal, 1928(38):527- 542. 9 企业集群内生性成长的内涵、成长过程、成长动力以及基于内生性成长的企业集 群治理机制等问题,认为企业集群是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自发形成的,其成长动 力来源于专业化分工、外部经济、竞争与协作机制、集群学习、网络机制、企业 家精神等集群内部的特定性要素, 并认为集群创新是企业集群实现可持续内生性 成长的根本动力。企业集群的成长过程是产业内众多企业自组织的动态演进过 程,企业集群的成长是一种内生性的成长模式。 1 . 3 研究的方法 1 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法 本文从规范研究的视角, 从经济组织的层面对企业集群的组织性质和成长机 理进行了理论探讨, 整个分析都以微观组织 (集群内企业) 的行为动机为出发点, 分析过程不仅对集群内的企业行为进行了较为严密的逻辑推导和描述, 还对所分 析的问题进行了必要的价值判断。同时,企业集群成长又是一个实践性问题,需 要从各地企业集群的发展实际情况出发,对实践性材料充分发掘,抽象出集群成 长中的共性特征和内在经济机理,来充实和完善企业集群成长理论,并更好地指 导实践。 2 系统分析和动态演绎法 企业集群的成长必然涉及到成长模式、成长路径和成长动力这三个基本方 面,这三个方面构成了一个集群成长系统,具有内在相关性。企业集群本身又是 一个由众多企业为主体构成的组织系统, 它的成长演进过程与集群内企业的进出 和成长息息相关,有其内在的发展轨迹,是一个系统动态演绎的过程。 3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法 由于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企业集群成长的内在机制, 因此定性的成分比较多一 些,但是也涉及一些定量的研究,如企业集群成长边界的界定、群内企业竞合行 为的博弈分析及群内企业信任机制等问题的分析。 通过运用一些数理分析法建立 理论模型进行定量研究,对结果进行评价,使结论更精确,也是本文的一个重要 研究手段。 1 . 4 研究思路与内容安排 1 . 4 . 1 研究思路 如前所述,本文所要探讨的重点内容是企业集群的内生性成长机理。这一 核心问题至少隐含着以下几个关键性问题:企业集群的成长为什么是内生性的 ( w h a t ) ?它是怎样成长起来的(h o w )?它为什么会这样成长(w h y )?因此,本 文以集群内企业为视角,以集群成长的内生性特征为主线,重点分析企业集群的 内生性成长模式、成长的动态演进路径、成长的动力机制以及基于内生性成长的 10 企业集群治理,为企业集群及群内企业的成长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作用。 论文的第二章至第五章的逻辑关系及其所解决的问题可以用图 1 . 1来表示。 图 1 . 1 论文各章的逻辑关系 1 . 4 . 2 内容安排 按照以上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本文对应的章节安排如下: 第一章:引言。主要是提出所要研究的问题,阐述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 意义,对国内外关于企业集群成长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给出本研究的立足点, 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内容安排及主要创新之处。 第二章:企业集群内生性成长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企业集群的概念、企业 集群的经济性质、企业集群内生性成长的内涵及与群内企业成长的互动关系、企 业集群的内生性成长机理等,并重点构建了企业集群的内生性成长演化框架,引 出本文的一个重要论点企业集群的成长是一种内生性的成长模式。 第三章:企业集群内生性成长的演进分析。本章从集群内单个企业的视角出 发,对企业集群的成长路径进行了一个动态的演进分析,从集群内部来深入剖析 企业集群的内生性成长模式,并对企业集群的成长边界进行了界定。 第二章至第五章的逻辑关系 拟解决的问题 第二章 企业集群内生性成 长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 企业集群内生性成 长的演进分析 第四章 企业集群内生性成 长的动力机制 第五章 基于内生性成长的 企业集群治理 结束语 企业集群是怎样成长起来的?它的 成长路径和成长边界是什么? 企业集群的经济性质是什么?企业 集群内生性成长的内涵是什么? 企业集群为什么会内生性成长?它 的成长动力来自于哪里? 基于集群成长的内生性特征, 我们应 该建立怎样的企业集群治理机制? 本文的主要结论是什么?有哪些不 足和有待完善的地方? 11 第四章:企业集群内生性成长的动力机制。本章对影响企业集群内生性成 长的动力机制进行了阐述,包括专业化分工、外部经济、竞争与协作机制、集群 学习精神、企业家精神、网络机制以及集群创新等,并构建了企业集群内生性成 长的一个动力模型。 第五章:基于内生性成长的企业集群治理。企业集群作为一种中间性经济组 织,其成长过程需要相应的治理机制来加以规范。基于企业集群成长的内生性, 本章构建了一个包括契约治理、信任机制治理、集群文化治理及集群组织治理的 企业集群治理机制,用以指导企业集群的成长实践。 结束语。归纳出全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并指出本研究存在的不足和有待进一 步研究的方向。 1 . 5 主要创新之处 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将内生性作为企业集群成长研究的逻辑主线。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企 业集群成长的外因、企业集群成长的环境、企业集群成长的阶段、企业集群成长 的宏观政策方面,而深入到企业集群内部,把企业集群当作一个自组织来研究企 业集群成长的内因、成长的内在动力机制、成长的模式等企业集群成长内在规律 的研究还是相当欠缺。本文认为企业集群作为经济组织,其成长过程不仅受到外 部环境影响,最重要的还是其成长机理的内在性,集群内企业才是集群成长的根 本动力来源。 (2 )将单个企业行为作为集群成长路径分析的逻辑起点。国内外很多学者 基本上都是从产业组织的角度来分析企业集群成长模式的, 把集群成长仅仅看作 一种经济现象, 缺乏对集群内部单个企业的行为研究。 本文以集群内企业为视角, 从企业自身的成长需要出发,认为企业集群是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自发形成的, 其成长过程是集群内众多企业自组织的动态过程。 (3 )构建了企业集群内生性成长的动力模型。以往的研究大多把企业集群 的成长动力归功于地方政府层面的政策支持, 突出了外部环境因素对集群成长的 影响,而忽略了企业集群的自组织特性。本文认为专业化分工、外部经济、竞争 与协作机制、集群学习、企业家精神、网络机制以及集群创新等集群内部因素才 是集群可持续成长的动力来源,并构建了企业集群内生性成长的一个动力模型。 (4 )将企业集群治理机制的研究重点放在集群内部治理上。现在的企业集 群治理基本上都是由政府部门主导,强调政策层面的宏观管理,把企业集群成长 甚至看作一个可人为操作的过程。本文认为集群内的各种契约关系、信任机制、 集群文化、自治组织等内部治理机制才是保证集群健康可持续成长的根本手段, 而政府管理等外部治理机制只是企业集群内部治理机制的有效补充。 12 第二章 企业集群内生性成长研究的理论基础 2 . 1 企业集群的界定 2 . 1 . 1 企业集群的概念 根据牛津辞典的英文词意,集群(c l u s t e r )是一组在一起发育的相似的事 物(b r u s s e l s ,1 9 9 7 ) 。最早用“c l u s t e r ”来描述企业集群现象的是哈佛商学院 的波特(1 9 9 0 )教授,他指出“集群即指在某一特定区域下的一个特别领域,存 在着一群相互关联的公司、供应商,关联产业和专门化的制度和协会” 。 企业集群, 在英文文献中称之为 e n t e r p r i s e c l u s t e r , i n d u s t r i a l c l u s t e r , l o c a l c l u s t e r o f e n t e r p r i s e s ,r e g i o n a l c l u s t e r ,i n d u s t r i a l a g g l o m e r a t i o n 等,在我国的相关文献中,则也有“企业集群” 、 “产业集群” 、 “产业簇群” 、 “产 业集聚” 、 “产业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