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专业论文)大学教师工作压力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pdf_第1页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大学教师工作压力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pdf_第2页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大学教师工作压力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pdf_第3页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大学教师工作压力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pdf_第4页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大学教师工作压力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大学教师工作压力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大学教师工作压力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 摘 要 大学教师工作压力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 摘 要 随着现代社会竞争的不断激烈和科技迅速发展,社会体制也在不断变化。这种变化让 每一个人都会感到不同程度的压力。工作压力与个人的生理、心理和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 , 直接影响着个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随着人们对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重视度的增加, 主观幸福感被越来越多的用于衡量人们生活质量,它是一个对生活质量进行整体评价的综 合性心理指标。目前在国内,它作为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受到研究者不断重视。目前,国内 对工作压力和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虽然已经开始逐渐深入各个人群,但对大学教师的工作 压力和主观幸福感的专门研究数量还很有限。 在对工作压力和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理论理论以及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分析的基础上,本 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利用 spss 软件对天津市大学教师工作压力与主观幸福感的现 状及个体特征差异进行了分析,还应用结构方程模型对二者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通过以 上两种分析,本研究得出的结论主要有以下几点: 1、天津市大学教师的工作压力处于接近中等水平,承受的工作负荷压力最大,承受 的人际关系压力最小。工作压力在年龄、学历等个体特征上存在显著差异。 2、天津市大学教师的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水平,生活满意度为中等水平,正性情感 体验略低于中等水平,负性情感体验为低等水平。主观幸福感在年龄、学历等个体特征上 存在显著差异。 3、天津市大学教师的工作压力与主观幸福感显著负相关。工作压力与生活满意度显 著负相关;工作压力与正性情感体验显著负相关;工作压力与负性情感体验显著正相关。 关键词:关键词:大学教师,工作压力,主观幸福感,结构方程模型 大学教师工作压力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 ii studystudystudystudy onononon thethethethe relationshiprelationshiprelationshiprelationship betweenbetweenbetweenbetween jobjobjobjob stressstressstressstress andandandand subjectivesubjectivesubjectivesubjective well-well-well-well- beingbeingbeingbeing ofofofof universityuniversityuniversityuniversity teachersteachersteachersteachers abstractabstractabstract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ed fierce competition and the rapidly technology development in modern society, social institutions are aslo changing continuing. this change let everyone will feel varying level of pressure. job stress is closely relatedtothe individual physical,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 directly impacts on the individuals life quality and health of physical and mental. as the increaseing for the degree of people paying attentiontothe life quality and health of physical and mental, subjective well-being is used for measureing peoples life quality increasingly. it is an comprehensive psychological evaluation of overall life quality. recently,asanew research project,it is continued attached importance by domestic researchers.at present, the domestic research for job stres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has been deep into various groups,but the research for university teachersjob stres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is still very limited. based on the summarizing and analyzingtothe relevant theories and research results of job stres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this study adopting survey, using spss software, analyzed the job stres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s status and differences in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of university teachers in tianjin,and,appl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studi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through the above two kinds of analysis, the main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are as the following: 1、the level of university teachersjob stress in tianjin is close to middle level, the stress of workload is largest, the stress of interpersonal is least.job stress i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like age, education .edt. 2 、university teacherssubjective well-being in tianjin is at the middle level, life satisfaction is at middle level, positive emotional experience is slightly lower than the middle level, negative emotional experience is at the lower level. subjective well-being i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like age, education .edt. 3、 job stres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university teachers in tianjin are significantly negatively correlated. job stress and life satisfaction a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job stress and positive emotional experience are significantly negative correlation;job stress and negative emotional experience are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ed. keykeykeykey words:words:words:words:university teacher,job stress,subjective well-being,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第一章 绪论第一章 绪论 1-11-11-11-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 随着现代社会竞争的不断激烈和科技迅速发展,社会体制也在不断变化。这种变化让每一个人都会 感到不同程度的压力。教师也不例外,国内外的许多研究都显示,教师职业是最具压力的职业之一。教 师工作压力一直是国外心理学界研究的重点。目前,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的工作压力问 题日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对教师工作压力的研究也在不断增加。 2000 年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组对辽宁省 168 所乡中小学教师进行了调查,其结果表明, 约五成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原因主要与教师工作压力过大有关1。2005 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和新浪教 育频道联合启动的“2005 年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 8699 名教师中超过 80%的教师反映压力较大,近 40%的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佳2。 许多研究指出,忧郁症、冠心病、胃溃疡、糖尿病、物质滥用等,与工作压力存在某种程度的相关 。 研究证明,工作压力与个人的生理、心理和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直接影响着个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 量。而随着积极心理学的不断发展,主观幸福感作为心理健康与生活质量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越来越 受到人们的重视,研究者们越来越多的用主观幸福感来检验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水平。 而在教师队伍中, 大学教师作为高等教育系统里最重要的资源, 有着其特定的历史任务和社会作用 , 也有着其特殊的社会地位。因此,近些年来大学教师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研究的热门话题。目前在我国, 受高等教育体制的不断革新以及高校生源的不断扩大等因素的影响,大学教师所承受工作压力越来越 大。 工作上的持久压力会对大学教师的心理和生理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甚至会造成教育恶性循环。 因此 , 研究大学教师工作压力与主观幸福感及两者的影响关系就变的十分有意义。 1-21-21-2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1-2-11-2-11-2-1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主要有三个方面: (1)分析天津市大学教师的工作压力现状。 (2)分析天津市大学教 师的主观幸福感现状。 (3)验证分析大学教师工作压力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关系。 1-2-21-2-21-2-21-2-2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 (1)对大学教师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属于较早的对大学教师在幸福感方面 的研究。虽然随着对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增加,国内有研究者开始针对大学教师这个群体进行主观幸福感 的研究,但这方面研究还很少,极不成熟。本研究可以为大学教师主观幸福感的本土化研究供进一步的 研究思路,增强理论研究的应用性。 (2)关于工作压力与主观幸福感的相互关系研究在国内属于较早进 行的。国内外对工作压力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还很不成熟,研究数量也较少。尤其在国内,研究数 量有限。对于大学教师这个群体的工作压力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更是鲜有涉及。本研究将从二者的 相互关系入手进行研究,在该领域的学术研究上具有相对的前沿意义。 2、现实意义 本研究的现实意义在于:一方面,本研究通过实证调查,分析大学教师的工作压力、个体特征与主 观幸福感的关系,以便于对三者的动态关系进行深入系统的把握;另一方面,本研究分析了天津市大学 教师的工作压力与主观幸福感现状。这两方面的研究结果,既有助于学校等部门以及大学教师个人了解 大学教师工作压力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 2 大学教师工作压力及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又可以为维护大学教师的身心健康,提高大学教师的工作生活 质量提供实证依据,还可以为高等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提供思路。 1-1- 1-1-3 3 3 3 研究思路与框架研究思路与框架 1-3-11-3-11-3-11-3-1 研究思路研究思路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工作压力及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文献进行整理、分析, 来研究工作 压力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内涵。以心理学、社会学与管理学等相关理论为基础,并借助理论分析和实证 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选取天津市大学教师为研究对象, 研究天津市大学教师工作压力与主观幸福感现状 , 以及工作压力对主观幸福感的作用机制。 论文的基本研究思路是: 首先,相关理论研究。检索、阅读工作压力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文献,对工作压力的概念、理论模 型, 主观幸福感的概念、 理论模型以及大学教师工作压力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等,进行总结、 整理 , 为实证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其次,提出研究模型,进行研究设计。基于对工作压力、主观幸福感的概念、理论模型等基本理论 的认知, 构建工作压力与主观幸福感的测量结构模型和关系假设模型。 并通过以往研究量表的分析总结 , 结合本研究目的,选取了本研究的研究量表,对实证研究进行设计。 再次,进行实证研究。以天津市大学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数据搜集。对于搜 集到的数据,采用 spss 13.0 统计软件检验量表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描述天津市大学教师工作压力与主 观幸福感现状,以及工作压力与主观幸福感的个体特征差异。利用 lisrel8.70 统计软件检验工作压力 和主观幸福感的结构模型和关系模型的合理性,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 最后,总结建议。对本研究的研究结果进行总结阐述。并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提出本研究的理论 价值和现实意义,为今后的学者进行进一步研究提出研究方向。 本文的研究思路如图 1.1 所示。 1-3-21-3-21-3-21-3-2 论文结构框架论文结构框架 本论文共分为五章,各章节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绪论。叙述选题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即说明选题依据与研究的理论与实用价值;阐明 研究的主要目标、研究思路、论文的框架结构和本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对与工作压力及主观幸福感相关的国内外主要研究成果进行回顾、整理、 分析 、 归纳、总结,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第三章:研究模型与研究设计。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依据本研究的目的,提出本研究的研究模型 和假设。并对实证研究的方法、过程等进行了设计。选取了本研究所使用的量表,并对量表的信效度进 行了分析。 第四章:样本分层分析。对实证研究所得数据进行分析、总结。首先对样本、工作压力和主观幸福 感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了解样本分布以及天津市大学教师工作压力和主观幸福感现状的基本情况。 然后分别对工作压力和主观幸福感进行了分层分析,以说明两者的个体特征差异。 第五章:结构方程模型应用。利用结构方程模型,首先对工作压力、主观幸福感的结构模型进行了 验证,然后对工作压力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模型进行了检验(即研究假设的验证) 。 第六章:总结。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提出研究结论、局限、展望以及对相应的管理建议。 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图 1.1 本文研究思路 fig.1.1 the idea of this paper 1-1- 1-1-4 4 4 4 本研究创新点本研究创新点 本研究的创新点有: (1)大学教师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方面。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大学教师的主观幸福感进行了研 究,属于较早的对大学教师在幸福感方面的研究。并且以天津市的大学教师为研究对像,是较早的关于 天津大学教师主观幸福感的研究。 (2)对工作压力与主观幸福感相互关系研究方面。将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方法应用到了二者关系 的研究中。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工作压力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关系,在该领域的学术研究上具有相 对的前沿意义。 总结和展望 研究设计 提出研究模型 问题的提出 实证研究 问卷发放问卷回收 整理数据信效度分析 样本分层分析结构方程应用 理论研究 相关理论的整理、总结文献检索 大学教师工作压力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 4 第二章 文献综述第二章 文献综述 在现代竞争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的感受到工作压力,工作生活都会在不同程 度上的受到工作压力的影响。 虽然适当的压力会成为生活、 工作的动力, 但过度的压力会对人们的生理 、 心理以及行为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会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以及身心健康。本章不仅对工作压力与主观 幸福感的概念、理论模型等基础理论进行了回顾、分析、总结和评价,还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对教师 的工作压力、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理论和研究结论进行了分析总结。 2-12-12-12-1 工作压力的概念工作压力的概念 2-1-12-1-12-1-12-1-1 压力的概念界定压力的概念界定 压力的概念最初是取自于物理学和工程学,在 20 世纪初,压力的概念被引入医学界。到 1932年 , 美国生理学家沃特坎家(walter b. cannon)才把压力这个术语引入了社会领域,并在其专著中把压力定 义为斗争和逃避的综合症。1936 年,“压力之父”加拿大生理学家汉斯塞利(hans selye) ,在继承 了沃特坎家观点的基础上,第一次系统的提出了压力概念。他认为,压力是指身体为满足需要而产生 的一种非特定性的反应,包括个体面对问题时所做的任何调试3。这之后研究者们根据各自不同的研究 视角,从不同角度对压力给出了各自的定义。总体概括来说,对压力的定义可分为以下三类。 1、刺激说 刺激说认为压力是外界环境对个体的一种刺激,是外界环境刺激所引起的个体身心的紧张和恐惧 等。该学说的重点在于对压力源的研究,强调要根据外界环境的刺激特性来描述压力状态,并认为这种 刺激带有干扰和破坏的属性。当压力超过个体所能承受的极限时,将会造成永久性的破坏。因此,刺激 说特别强调压力不能超过个体所能承受的压力极限, 即强调压力强度和个体承受之间的要保持一种平衡 状态。 2、反应说 反应说认为压力是个体面对外界环境的刺激时, 在生理或心理上感到了威胁,并对此有所反应的一 种身心紧张状态(如沮丧、烦躁等) 。即压力不是外界环境对个体的一种刺激,而是个体对这种刺激的 一种反应。该学说的重点在于对压力反应的研究,强调用个体的主观感受来描述压力状态,着眼于人们 对待压力的体验和认知。该学说还认为,每个个体在面对压力时,反应的基本模式是相同的,但其表现 程度会因人而异。 3、刺激-反应说 刺激-反应说认为压力是个体特征和环境刺激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形成个体生理、心理及行为 反应的过程。 该学说的重点在于压力的作用过程, 强调用环境刺激与个体反应相互作用的过程来描述压 力。该学说全方位、多视角地考察了个体特征与外界刺激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不仅将环境 刺激造成的紧张及个体对环境刺激的主观反应考虑在内, 更是将个体特征差异及对待压力策略等其他因 素都考虑到了。 从上面的叙述可以看出,刺激说强调的是外界对个体的刺激,即着重于压力源的研究;而反应说则 强调的是个体对外界刺激的主观反应,即着重于压力结果的研究;而刺激-反应说则强调的是个体反应 和外界刺激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即着重于压力过程的研究。相对来说,刺激-反应说综合考虑了 压力的各方面因素,给出的定义更为全面一些。本研究更赞同刺激-反应说的观点,即压力不仅仅是外 界的刺激或个体的反应,更是两者相互作用、影响的过程和结果。 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2-1-22-1-22-1-22-1-2 工作压力的概念界定工作压力的概念界定 20 世纪 70 年代,继著名生理学家沃特坎农(walter cannon)于 1932 年将“压力”一词是引入到生 理心理学领域后,压力被引用到了工作场所, “工作压力”一词也随之产生。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工 作压力更是在人力资源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心理学、管理学等领域中得到广泛的研究和应用4。 工作压力(job stress)也称为职业压力或职业紧张。尽管对于工作压力的研究己持续几十年,并呈显 出显著增长趋势,但学术界对于工作压力的定义并形成一个统一的概述。国内外的研究者们对工作压力 的研究有着各自不同的视角,对工作压力的界定也各有差异。 mcgrath 认为:工作压力是需求与个人能力之间处于一种失衡的状态下,需求得不到满足引起的后 果,强调若个体对工作压力得应对能力不同则必然导致不同的压力体验5。 lazarus 和 launier 认为: 工作压力是需求以及理性的应对这些需求之间的联系或者是需要或超出正 常适应反应的任何状况6。即强调压力的来源。 quick 认为工作压力是在面对压力源时对机体自然能力资源的普遍的、有规律的、无意识的调动7。 即强调压力的后果。 summers, decotiis 和 denis 认:为工作压力是当个体被迫偏离正常的或希望的生活方式时体验并 表现出的不舒适的感觉8。强调的是个体对于工作压力引起正常生活方式改变的感觉,而是不强调改变 的本身。 beehr 认为:工作压力是一种起源于人与工作的相互作用的、以人的内部变化为特征并导致他们偏 离正常功能的状态9。即认为工作压力是工作条件与个体特点相互影响的产物。 国内关于工作压力的概念界定也各有不同。 侯望伦认为:工作压力是工作环境上的特质对工作者产生特殊生理或心理上的要求而造成的结果 10。强调的是工作环境特质对个体的影响。 徐长江认为:工作压力是在工作环境中使个人目标受到威胁的压力源长期地、持续地作用于个体, 在个性及应付行为的影响下,形成一系列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的过程11。强调的是工作压力作用过 程,并强调了压力过程是一个长久、持续的过程。 张建卫认为:工作压力是由不良的工作环境或个体因素引起的,伴随机能及心理活动变化的紧张状 态”12。强调是外界刺激所引起的个体心理反应。 由以上对工作压力概念的阐述可知, 国内外对工作压力的定义并没有统一的定论。 但总结各种观点 , 可知,第一,工作压力是一个复杂的反应过程,是压力源与个体特征相互作用的结果。第二,工作压力 的结果会受到个体特征的影响。面对同一压力源,不同的个体体验的压力是不同的。第三,工作压力的 结果是多方面的。工作压力可以引起个体生理、心理以及行为的一些列反应。 2-22-22-22-2 工作压力的理论模型工作压力的理论模型 在工作压力的研究过程中,从不同的背景和角度来研究的研究者们,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压力模型。 以下是目前形成的,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工作压力模型。 2-2-12-2-12-2-12-2-1 社会环境模型社会环境模型 社会环境模型也叫 isr(institute for social research)模型或密歇根模型,是由密歇根大学社会研 究所发展起来的。这一模型是工作压力研究的传统理论模型,也是最广为人知的工作压力模型。该模型 对各个独立的与压力有关的概念(如客观环境、主观环境、压力结果、疾病、个性特征、社会支持等), 从较广泛的社会水平进行确认和测量,并考虑其对个体及组织的影响作用。该模型具有可操作性,并带 动了工作压力研究的发展。 大学教师工作压力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 6 hendrix, summers, leap, steel 在其工作压力研究模式中,将引起压力的因素分为 3 类:组织内部的 因素、组织外部的因素和个性特征13。其中组织内部因素(如角色冲突、角色模糊等)是引起工作压 力的直接因素,而组织内外的各种因素是否会导致现实压力的形成,则取决于个体差异(如工作经验与 个人的认知等) 。 summers decotiis,denisi 等人也提出了类似的模式,他们认为引起工作压力的因素分为 4 类:个 性特点(如性别、抚养人数、工龄等) ,组织结构特点(如正规化、集权化等) ,组织过程特点(如绩效 反馈、决策等) ,角色特点(如角色冲突、角色模糊等)14。 工作压力传统模型的各种研究中,所有的因素都是静态的、独立的。很多研究都是考察了一个或几 个组织特点或个人特点与工作压力的关联15。研究结果有一定的局限性。第一,该模型没有考虑到各 因素的动态变化性,无论组织特点或个人特点,都是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第二,该模型没有考虑 到各因素间的联合作用,各个因素有并不是单独作用的,很多时候工作压力是在各因素相互影响,共同 作用下产生的。 2-2-22-2-22-2-22-2-2 个体个体- - - -环境匹配模型环境匹配模型 个体-环境匹配模型(person-environment fit model,p-e model)是 french 和 copland 在 1982 年提出 的16。这一模型是在工作压力的研究中运用最多、得到最广泛接受的模型之一。该模型的理论基础是: 行为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压力是否会产生决定于环境条件和个体特征。强调个体和环境间的 适应,当个体和环境不适应时,压力就会产生。 french 等人认为压力是个体和环境相联系的结果, 而不是环境或个体因素单独作用引起的。环境事 件是否能构成压力源是由个体认知决定的。个体会对环境条件(如工作要求)与个体特征(如自身能力 ) 进行匹配比较。当个体认为个体能力与工作要求不匹配时,压力就产生了。 个体-环境匹配模型是工作压力理论研究的一个重大发展,使对工作压力成因的研究实现了从只是 单独的考察环境因素与个体因素,到将二者结合起来考察的跨越。相对于传统的社会环境模型,个体- 环境匹配模型更为全面、更为准确。但由于该模型仍是研究的个体与环境间的适应是静态的,因此有它 自身的局限性。该模型没有考虑个体与环境间的适应的动态性,即没有考虑到个体特征和环境条件是会 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的,同一个环境事件与同一个个体在不同的情景中进行匹配,所产生的工作 压力是不同的。 2-2-32-2-32-2-32-2-3 工作需求工作需求- - - -控制模型控制模型 karasek 在 1979 年提出了工作需求-控制模型(job demand-control model,又称 jdc 模型),在工作 压力的研究中该模型也是一个很有影响的理论模型。karasck 认为,工作活动中包含两个重要的方面: 工作需求和工作控制,二者共同影响工作压力17。工作压力并不是单独取决于工作需求或工作控制, 而是取决于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对于同一工作需求,在不同的工作控制水平下,所产生的工作压力效 应是不同的。工作中所包含的工作需求和控制程度共同决定了个体所承受工作压力的大小。 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后,这一模式中又加入了一个维度:社会支持,发展成为工作需求-控制-支持 模式(简称 djcs 模式) 18。jdcs 模式认为, 高需求-低控制-低支持的工作往往导致心理压力和生理疾病 , 相对的,高需求-高控制-高支持的工作将增加学习动机和技能的发展。即工作控制和社会支持可以抵消 高工作需求的消极影响。 jdcs 模式在管理上的启示是,企业管理者可以够通过增强员工对工作的控制和社会支持改善员工 的身心健康。虽然这在实际操作上很大的挑战性,但是却在这方面为压力管理新策略的提出提供了可能 性。 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2-2-42-2-42-2-42-2-4 交互作用模型交互作用模型 该模型是由 lazarus 等人于 1984 年提出的。lazarus 认为工作压力研究中的社会环境模型,将环境 条件和个体特征看作是分离的和静态的,没有正确地描述工作压力的问题。个体-环境匹配模型虽然比 传统模型的思维推进了一步,通过对个体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考虑工作压力产生的原因,但这一理 论的局限是它仍然把个体和环境都看作是静态的、不变的19。基于此观点,lazarus 提出了交互模型 (transaction)。该模型认为压力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随着时间和任务的变化而变化。个体和环境的关 系,以及个体与环境的匹配程度,无论在时间上或工作任务上,都是动态关联的。 lazarus 认为压力是由需求与资源间的不匹配产生的。在个体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即压力产生的 过程中存在着两个重要的认知阶段。其一是评价,个体评价外界事件对于自己来说是否具有挑战性或威 胁;其二是应对,个体对自己所能获得的应对资源(如个人能力和社会支持等)是否足以应对外界的威 胁性事件进行评价。当个体认定威胁事件,并认为自己所能获得的应对资源不足以应对该事件时,压力 便产生了。 根据交互作用模型,人们作了大量的研究,如 locke 和 laylo 研究了人们对工作意义的看法,找出 了 5 种人们需要在工作中得到满足的价值:物质价值、与成就相关的价值、目的感、社会关系、提升或 保持自我20。 交互作用模型全面概括了压力的构成要素,强调工作压力是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动态交互作用过程。 由于这一理论对数据的涵盖性和易检验性,使得它受到很多工作压力研究者的重视。 2-32-32-32-3 工作压力的后果工作压力的后果 工作压力所产生的后果是多方面的。首先,工作压力的后果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生理反应、心理 反应和行为反应三种。其次,工作压力后果的性质也不是单一的,有积极的压力后果,也有消极的压力 后果。由于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经济时代,工作压力的消极后果越来越多的影响着人们的工作、生活,所 以,本文将主要探讨工作压力的消极后果。从国内外对压力后果的研究可以看出,压力后果大体可分为 生理反应、心理反应和行为反应三种,因此,本文也将从这三方面进行阐述。 2-3-12-3-12-3-12-3-1 生理反应生理反应 工作压力所引发的心理反应有:呼吸加快、心跳加速、血压升高、肌肉僵硬或颤抖、头痛、溃疡、 头昏眼花、食欲降低、胃酸增加、便秘、不安、失眠、疲倦等。承受长期、过度的压力可能导致或者加 重一些急性或慢性疾病,例如,感冒、头痛、头昏、失眠、疲劳、抑郁症、恐惧症、炎症、过敏症,严 重时甚至会导致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应激性肠道综合症、消化道溃疡等212223。 2-3-22-3-22-3-22-3-2 心理反应心理反应 长时间承受过大压力,会对人的心理产生许多的影响。simmons 和 nelson 认为,消极压力心理反 应是个体对压力源的消极心理反应以及表现出的消极的心理状态24。这种心理状态主要包括:焦虑、 紧张、心悸、抑郁、易怒、生气、多虑,以及对工作产生厌烦情绪,出现离职倾向,不愿与人沟通,兴 趣爱好减少,记忆力减退,自信心不足,产生悲观失望心理等。 2-3-32-3-32-3-32-3-3 行为反应行为反应 当生理、心理的影响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在行为的改变上。压力的消极行为反 应具体表现为:退缩、冷漠、犹豫不决、歇斯底里、忽视家人和朋友、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观 察力和创造力下降、思维变缓等。当这些行为出现在工作中时,就可能导致:请假次数增加、工作失误 大学教师工作压力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 8 增多,与同事甚至顾客的关系恶化,缺乏协作精神、工作效率和质量低下、辞职等。而这些行为无疑会 给组织带来效率低下、管理成本增加等负面的影响252627。 当然,工作压力带来的各种生理、心理或行为上的反应,其严重程度会因人而异,同样的压力对不 同的人产生的影响是有差异的。 2-42-42-42-4 教师工作压力研究综述教师工作压力研究综述 对教师工作压力的研究最早出现于上世纪的美国,并随着社会对教师压力关注的增加,相应的研究 也愈加深入、全面。尤其是在 20 世纪 80,90 年代,研究者们取得了大量成果,使得教师工作压力研究 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 2-4-12-4-12-4-12-4-1 教师工作压力的概念教师工作压力的概念 1978 年,英国剑桥大学的吉里亚科 (c.kyriacou)和萨克里夫(j.sutcliffe)首先在教育评论 (educational review)上发表了关于教师压力研究的文章,第一次提出了“教师压力”这个专业术语28。 他们认为教师工作压力是指由教师的工作而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消极的情绪及反应症状(如生气、焦 虑、紧张、沮丧等) 。abel 和 sewell 在 1999 年将教师工作压力定义为由于教师工作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如挫折和焦虑)29。 如对压力的定义那样,国内外研究者们对教师工作压力的的定义一般因人而异,不尽相同。但总的 概括来说,但总的来说在这些定义中都强调了教师这一职业本身,且偏向于压力对教师的消极影响。 2-4-22-4-22-4-22-4-2 教师工作压力源教师工作压力源 教师工作压力源是指引起教师工作压力的内外情境。 对于引发教师工作压力的因素,研究者们提出 了各自的观点。 ruth heames 提出的压力源有 5 个:专业的不足、工作负荷过重、同事间的关系、校长和教师间的 关系、班级教学和常规指导30。 borg 也提出了 5 个压力源:学生的行为、工作负荷和时间压力、工作条件、与同事关系、学校的 文化特质31。 dunham 列举出了 10 项压力源:缺乏社会支持、经常变革、对这些变革缺乏信息、教师得不到应 有尊敬、国家课程、报酬和工作量不成比例、学生评价、学生的问题行为、缺乏接触时间、教学与升职 之间缺乏联系32。 cooper 列举出 6 项压力源:工作条件、角色应激、人际关系、职业发展、组织结构、家庭与工作33。 brember 列举出了 8 项压力源:教师和学生关系、与同事的关系、与父母和社区的关系、改革和变 化、学校管理和行政工作、时间因素、学校环境、个人感知和感觉34。 徐富明认为教师的工作压力源有 9 个:考试、工作负担、职业声望、聘任、家长学生、角色职责、 人际关系、专业发展、其他35。 张桂萍认为教师的工作压力源有 6 个:人际关系、职业发展、工作负荷、家庭生活、组织结构、自 我期待36。 李虹认为教师的工作压力源有 5 个:教学保证、工作保障、人际关系、工作负荷、工作乐趣37。 由上述教师工作压力来源的研究成果可知,教师的工作压力来自许多方面,并不是由单一因素决定 的,但总的来说,导致教师工作压力的因素主要来自于社会、学校和个人三个方面。 2-4-32-4-32-4-32-4-3 教师工作压力后果教师工作压力后果 selye 曾将教师工作业压力分为积极压力和消极压力两类,但是现实研究表明压力的消极影响远远 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大于其积极影响,所以本研究主要讨论教师工作压力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与一般 的工作压力相同,教师工作压力后果也主要表现在生理、心理和行为三个方面38。 1、生理方面 长期承受教师工作压力会导致教师身体不适和疾病增多,损害身体健康。由教师工作压力带来的生 理变化,会导致教师出现身体疲劳、失眠、消化道溃疡等疾病,严重的还会引起冠心病、新陈代谢紊乱 等慢性疾病。 2、心理方面 教师工作压力还会引起教师出现各种心理不适和情绪问题,甚至会影响心理健康。压力常会导致教 师出现紧张、焦虑、担忧、不安、无助、疲惫、抑郁等不愉快的情绪,进而引发自信心下降、注意力不 集中、工作懈怠等现象。 3、行为方面 教师工作压力会导致教师消极行为增多。主要表现有行为冲动、易激怒、言语过激、怠工旷工、不 愿意学校参加活动、人际关系出现障碍等。这些消极影响若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缓解,必然会影响教师个 人的整体工作绩效,也会降低学校的组织绩效。 2-4-42-4-42-4-42-4-4 教师工作压力的应对方式教师工作压力的应对方式 相对于教师工作压力产生的三个方面, 对压力的应对方式的研究也是从教师、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 进行的。 1、教师方面 教师常用应对方式有:进行身体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尽量恰当地处理问题;减少对抗;工作后尽 量放松;控制感情;提高时间利用技巧;与他人讨论问题交流感情;采取积极的态度;保持家庭生活的 健康;提前打算和优先解决问题;认识自己的不足39。 2、学校方面 学校主要的应对方式有:提供咨询和治疗;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增加对教师的支持;改进学校的 评价制度、管理方式;营造一种积极、和谐的氛围等; 3、社会方面 社会方面的应对方式有:提高对教师的社会关心;增加对教师的理解;正确对待教师这一职业;提 高教师形象,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等。 2-52-52-52-5 主观幸福感概述主观幸福感概述 2-5-12-5-12-5-12-5-1 主观幸福感的概念主观幸福感的概念 在心理学上,幸福是指个体认识到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以及理想得到实现时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 是由需要、认知、情感等心理因素与外部诱因的交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心理状态。在心 理学研究中,专业术语“幸福”用的是合成词“well-being”。“主观幸福感”则用的是词组“subjective well- being”,简称 swb。主观幸福感出现于 20 世纪 50、60 年代,它的目标是将人们的生活质量量化。它 是一个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综合性心理指标。 对于主观幸福感的定义,目前国内外统一比较认同的是 diener 于 1984 年提出的定义,即主观幸福 感是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价40。幸福感是个体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评价,它 既与个体客观生活事件密切相关,又体现了个体的需要和价值取向。一方面,幸福感不可能脱离幸福的 生活事件而存在;另一方面,一种幸福的生活事件只有被个体感知,才有意义, 才会使个体产生幸福感 。 大学教师工作压力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 10 2-5-22-5-22-5-22-5-2 主观幸福感的特点和结构主观幸福感的特点和结构 1、主观幸福感的特点 主观幸福感主要有三个特点: (1)主观性:它的评定主要依赖于个体设定的主观标准,而不是他人 或外界的准则。即一个人幸福与否,是由他的主观认识,而不是由客观现实来评判的。 (2)稳定性:它 主要测量长期情感体验和生活满意度, 他的值相对稳定,不会随时间的流逝或环境的改变而发生重大起 伏 。 (3)整体性:它是一个综合性的心理指标,包括认知与情感两个部分。认知部分指的是生活满意度 。 情感部分指的是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主观幸福感是由生活满意度、正性情感体验和负性情感体验构成 的有机整体。 2、主观幸福感的结构 对于主观幸福感结构的划分,目前为大家所普遍接受的主要有两种。 第一种认为主观幸福感由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构成,是 diener 在 1984 年提出的。41认知成分就是 指生活满意度,是个体对自己生活质量的综合判断。包括一般生活满意度和具体领域的生活满意度(如 家庭、环境等)两方面。它作为认知因素,是评估主观幸福感的关键指标。情感成分是个体在实际生活 中感受到的情绪体验。包括正性(积极)情感和负性(消极)情感两方面。bradburn(1969)的研究显 示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之间是完全独立的,二者之间并不具有必然的相关性。在接下来进行的几项研究 中也重复验证了这一结果42。表 2.1 是 diener 对主观幸福感的结构与内容所作出的总结。 表 2.1 主观幸福感(swb)的结构与内容 table2.1 structure and content of swb 引自:diener e,eunkook ms,richard e et al.subjective well-being:three decades of progress.psychologybulletin,1999,125(2) 第二种则是直接把主观幸福感划分为三个维度:正性情感、负性情感和生活满意度。即主观幸福感 由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的体验和消极情感的缺乏所构成。对生活整体的满意程度愈高,体验到的积极 情感愈多及消极情感愈少,则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愈强。在对主观幸福感进行测量时,主要采用这种划分 方式,本文也是将主观幸福感划分为这三个维度来研究的。 2-62-62-62-6 主观幸福感的两大研究取向主观幸福感的两大研究取向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描述性研究阶段(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 ,研究主要局限在资源分类和人口统计项目上。研究者只是将各类人群的幸福感进行了简单的测 量,并描述和比较了其相应的幸福感水平。第二阶段:理论建构阶段(20 世纪 70 年代至 90年代) ,这 一阶段的研究主要是建立了许多关于主观幸福感的心理理论模型,并对这些模型进行了仔细的验证、解 释,形成了多种流派和观点(如目标理论等) 。第三阶段:实证研究阶段(20 世纪 90年代到现在) ,研 究重点是结合多种方法测量主观幸福感,探讨提高主观幸福感的方法。一些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从不同 情感方面认知方面 正性情感负性情感整体生活满意具体领域生活满意 欢喜 振奋 满意 骄傲 爱 幸福 快乐 羞愧 悲伤 焦虑、担忧 气愤 压力、紧张 忧郁 妒忌 想要改变生活 对目前生活满意 对过去生活满意 对未来生活满意 别人对被试的生活满意 满意度的观点 工作 家庭 健康状况 经济状况 自我 所属群体 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的学科角度和研究兴趣出发,发展了多种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工具,并形成了生活质量上的主观幸福感测 量和心理健康上的主观幸福感测量两种研究取向。本节将对这两种研究取向进行阐述。 2-6-12-6-12-6-12-6-1 生活质量意义上的研究取向生活质量意义上的研究取向 生活质量意义上的主观幸福感测量研究, 一般将主观幸福感界定为个体对自身生活满意度的认知评 价。研究者们选取的主观幸福感维度主要包括总体生活满意感和具体生活满意感两方面。neugarten 等 人编制的“生活满意感量表(lsi)”是目前见到的较早的生活满意感量表。而 diener 等人在 1985 年发 表的生活满意感量表(swls)就是一种比较有名并广为运用的多项总体满意感量表43。 2-6-22-6-22-6-22-6-2 心理健康意义上的研究取向心理健康意义上的研究取向 心理健康意义上的主观幸福感测量研究, 与积极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的兴起和发展密切相关。该研 究取向的一个重要前提假设是:一个幸福的人首先在于其拥有心理上的健康,而这种健康状态主要反映 在其情感方面。因此,一些精神疾病诊断量表被广泛运用于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其中比较常用的有 70 年代 derogatis 等人编订的精神症状自评量表 scl9044。这类量表上得分低被认为是幸福的一个重要的 标准。 2-72-72-72-7 主观幸福感的理论模型主观幸福感的理论模型 在主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