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专业论文)新准则下上市公司扭亏盈余管理行为分析.pdf_第1页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新准则下上市公司扭亏盈余管理行为分析.pdf_第2页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新准则下上市公司扭亏盈余管理行为分析.pdf_第3页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新准则下上市公司扭亏盈余管理行为分析.pdf_第4页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新准则下上市公司扭亏盈余管理行为分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新准则下上市公司扭亏盈余管理行为分析.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文题目:新准则下上市公司扭亏盈余管理行为分析 专业:企业管理 硕 士 生:杨娜(签名) 指导教师:程书强(签名) 摘要 本文将在新会计准则实施的背景下,从上市公司保牌的目的出发,研究上市公司盈 余管理的情况。以 2007 年沪市扭亏 84 家企业为样本,通过对其利润构成的分解以及各 利润构成项对利润总额影响程度的分析,发现:新准则实施后,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 为依然存在, 且上市公司主要是通过营业外利润和投资收益这两个非经常项目实现扭亏 的。 对这一研究结果,本文进一步从政策上分析其存在的原因,发现是由于新会计准则 在债务重组、捐赠处理、金融资产分类标准、长期股权投资账务处理、视同销售的处理、 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的计价、借款费用资本化、资产减值准备等方面存在弹性规定。此 外,公允价值确认条件不成熟,关联方的存在及不能有效识别等原因也扩大了上市公司 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 因此,针对上述现象,建议从加快成熟的市场机制建设,增强对关联方的识别与披 露,拓宽其他融资渠道,进一步细化会计准则,改变和完善对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考核方 法,以期望有效限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 关 键 词:盈余管理;新准则;非经常项目扭亏 研究类型:应用研究型 subject:analysis of listed companies earnings management behavior under the new accounting criteria specialty :business management name:yang na(signature) instructor:shu- qiang cheng(signature) abstract this paper will study the listed companies situations of earnings management out of the purposes of keeping their issuing shares qualification under the new accounting criteria. it will choose 84 enterprises in 2007 shanghai stock market as the sample, through the composition of the profits as well as the analysis on the profits decompositions influence to the total profits, and we found that: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guidelines, the listed companys earnings management behavior still exists, and the listed companies, mainly through operating profits and return on investment,the two deficits of the non- recurrent items,to profit. we analyzed the existence of policy reasons for the results further and found that new accounting standards existed flexibilities in lots of aspects such as debt restructuring, donation processing, classification of financial assets, long- term equity investment accounts processing, deemed as sales of the processing, fixed assets and intangible assets, capitalization of borrowing costs, asset impairment. in addition, the fair value recognition conditions are not ripe, the related parties remain and can not be effectively identified ,which have also expanded the room for listed companies earnings management. therefore, for these phenomena, it is recommended to speed up construction of a mature market mechanism, enhance the identification and disclosure of related parties, broaden the financing channels, further detail the accounting standards, change and perfect the listed companies profitability methods to look forward to effectively limiting listed companies earnings management. key words:earnings managementnew criteriaprofit through the non- recurrent items thesis:application research 1 绪论 1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在我国, “上市”资格是一个宝贵的壳资源。因为如果一个企业可以获得上市的资 格,就能够“享受”在资本市场上通过发行股票募集企业发展所需资金的“特权” 。也 正因为此,这种壳资源在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上,势必为各大企业所必争的。而另一方 面,国家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来约束和规范这种“僧多粥少”的资源之战。根据公司 法的相关规定,一个企业要想申请上市,必须满足以下条件:股票经国务院批准已向 社会公开发行;公司股本总额不少于人民币 5000 万元;开业时间在三年以上及最近三 年连续赢利;持有股票面值达人民币 1000 元以上的股东人数不少于 1000 人;向社会公 开发行的股份达公司股份的 25%以上,公司股本超过人民币 4 亿元的公开发行比例不少 于 15%;公司在最近三年,无重大违法行为,会计报告无虚假记载等。除此之外,证券 交易所对已经获得上市资格的企业还有相应的限制:已上市的公司如果连续亏损两年, 就会被特别处理(st) ;若连续亏损三年则将会被暂停上市(pt) ;若连续亏损持续到第 四年则将被终止上市, 即失去辛苦的来的珍贵的壳资源。 显然这一结果都是上市企业所 不愿意看到的,因此当企业的经营陷入亏损的泥潭时,各上市公司的管理人员都会“未 雨绸缪” ,伺机寻找一种隐蔽且稳妥的合法(企业若采取违法的行为,一经查处也将丧 失上市资格)行为,来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这样,在会计准则的允许范围内(合法) 对会计信息进行“加工” 以操纵利润(不合理)的公司行为就产生了,这就是所谓的 “盈 余管理” 。 盈余管理在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存在已久的问题, 但一直也都是一个没有 很好解决但又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为上市公司日益普遍且愈演愈烈的盈余管理行为 是有悖于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会降低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影响企业会计信息的可 靠性和相关性, 影响企业投资者的投资信心和证券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进而有可能引 发股市震荡或金融危机。因此, 对于影响财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经营业绩判断的盈余管 理行为还是需要不遗余力的想办法予以限制的。 但是,又由于盈余管理不同于一般的舞弊造假的违法行为,是在会计准则范围内, 合法的外衣下进行的,因此就具有隐蔽性和争议性,也给治理和规范盈余管理带来了难 度。正是由于此,国内外学者对于盈余管理的治理思路放到了会计准则的制定上,即致 力于制定尽可能完善的会计准则,以缩小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 2007 年 1 月 1 日起, 我国也正式开始实施了新会计准则, 新准则在许多方面有意识 的限制了企业盈余管理的空间,但是,制度终究是人类意识形态的产物,是不可能无懈 西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可击的,所以,新准则的诞生,并不能彻底解决我国盈余管理是问题,但肯定会对我国 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产生影响,使其具有新的特点。而本文就是在新会计准则实施这一 大的背景下产生的。 1.2 研究意义 基于上述背景, 总的说来, 本文选取沪市 (上海证券交易市场, 以下简称沪市) 2007 年扭亏的 84 家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这 84 家企业的扭亏途径研究,以证明新准则下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存在性, 以及通过进一步对依靠非经常性损益扭亏的上市公司的扭 亏途径分析,以探析新准则变动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新特点和新手段,从而期望可以 对盈余管理提出有效的治理措施。达到了这一目的,也就实现了本文的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及述评 不可否认,对于盈余管理的研究,是最先于国外学者的,其对于一些盈余管理基本 问题的研究诸如盈余管理的动因、 盈余管理的研究方法、 判定盈余管理行为存在等方面, 其取得的许多成果,而近几年来,国外学者对于盈余管理的研究主要是集中于对于盈余 管理手段(或是提出新的途径,或者是用科学的方法将已有的对于盈余管理手段予以量 化)、治理以及其相关性分析上,其相关主要文献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如下: jensen 和 meckling(1976)指出在企业各种契约关系中,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代 理人有可能不完全按照契约行动或者偏离委托人的目标,从而引起对委托人的价值损 耗。因此,股东和经理人之间、债权人和经理人之间、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政府与企 业之间等等相关利益人都存在着代理问题,由此带来的道德风险便会引发盈余管理行 为,他们通过代理理论阐述盈余管理的动因。1 healy(1985)研究了公司经理人员对于公司的分红计划做出的反应, 他将总体应计利 润作为被解释变量,同时把如应收项目,折旧,存货等各种应计项目作为解释变量,发 现对于盈余在达到不同目标界限时经理人员会采取不同的会计方法来调整盈余水平的 行为。2 deangelo(1986)将报告年度前一年的应计利润总额除以上一年度资产总额来计量 非操控性应计利润,那么,操控性应计利润就可以用本年度应计利润总额与上一年度应 计利润总额的差额来计量。3 katherine schipper(1989)将盈余管理定义为旨在有目的的干预对外财务报告过程, 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 。这一定义是基于信息观来看待会计数据的,并指 明了盈余管理的目的就是获取某些私人利益。但是,这一定义将盈余管理和会计造假等 1 绪论 3 同起来,使得研究中难以做出明确区分。3 jones(1991)对有关“进口豁免调查期间”的盈余管理行为的研究,表明了企业在特 殊的制度背景下,同样会采取相应的会计政策来使自身利益最大化。4 burgstahler 和 dichev(1997)通过采用检验报告盈余分布在特定水平下是否平滑来 判断盈余管理行为是否存在。 文章认为同一公司相邻两年之间盈余差额应当服从于均值 为 0 的正态分布, 通过直方图可以看到在0点附近即盈余差额正负交界点明显存在缺口, 表明公司中存在将盈余降低调整为盈余微增的现象。5 degeogepatel 和 zeckhauser(1999)同样通过直方图的形式检测了三种动机(维持最 近的业绩、达到分析师的预期、保持盈利)下的盈余管理行为,在图中可以看到,代表 三种动机的三项变量(eps、ferr 实际与预期的差额、eps)的分布都表现出了在阈 值处于其他区域分布的显著不同,从而证实了存在盈余管理的现象。6 christine m. petrovits(2006)提出企业会战略性利用企业的慈善计划,以达到其财 务报告的目的,因为在任何时期,企业的赞助资金对于企业而言,都是损益表中的一项 支出,这样,他们就可以通过变更每年的这项支出的实际金额以达到调节盈余的目的, 因此,企业的慈善基金会就为其在资产负债表外形成一项储量。7 mark lang, jana smith raedy 和 wendy wilson(2006)通过对美国交叉上市公司的利 润与收入的分析,并将其与非美的交叉上市公司进行比对, 证实了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程 度与政府对投资者的保护有关系。8 sugata roychowd hury(2006)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经理人的行为可以操纵业绩,管理盈 余。证据表明价格折扣,暂时增加销售,生产过剩,以较低的成本报告货物销售,减少 自由裁量的支出等都可以调节会计报告的利润。9 akinobu shuto(2007)探讨了日本企业自行选择会计政策和行政赔偿的关系,结果表 明,通过自行选择会计政策可以提高行政赔偿。这项研究有助于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研究 盈余管理,因为以前的大多数对于盈余管理和行政赔偿的重点研究都是集中于美国公司。 10 hoje jo 和 yongtae kim(2007)研究了披露的频率和盈余管理的关系,以及这种系 对后续绩效的影响,其研究结果证实,信息披露的频率与企业盈余管理成反比关系,也 就是说,企业信息披露的频率越高,其存在信息问题的可能性就会减少,进而其进行盈 余管理的可能性就会减少。11 sylvia veronica siregar 和 sidharta utama(2008)对在雅加达证券交易所(约翰内斯上 市的公司进行调查, 以研究对其管理是否有效, 是否存在机会主义的盈余管理以及审计、 所有制结构,企业规模和公司监管对其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上述因素对于上市公司盈 余管理行为都有影响。12 constantinos caramanis 和 clive lennox(2008)借助于一个独特的数据库测试了审计 西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工作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这个数据库是由 1994 年到 2002 年间在希腊工作的审计员所审 计的 9738 个案例组成。他们得到的结论是当审计时间减少时,异常出现以及异常为消 极的概率随之增大而且企业更倾向于利用盈余行为上调利润以达到最低零收益基准。 13 由上,可以看出:国外学者早些年对于盈余管理动因等的基础问题的研究,其所针 对的是企业契约和经济制度不完善背景下公司的机会主义行为,而在我国现阶段市场经 济发展过程中,同样也存在着众多的不足和缺陷,故国外已经较为成熟的研究方法,对 我国在初级证券市场环境下特有的盈余管理行为的产生和判别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 另 一方面,就国外学者在近些年来在盈余管理的实现手段和治理等方面的实证研究而言, 由于其研究对象的特定化,故其研究结果对于我国上市公司是否也是适用的,还有待争 议, 但其研究思路可以为国内学者在对国内企业盈余管理进行实证研究时有所借鉴和启 示;此外,在研究方法上,国外学者主要是使用应计利润的方法, 这种方法是先将基于 权责发生制的净利润和基于现金收付制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之间产生的差异应计利润 总额(ta)从企业的净利润中剥离出来,然后通过对应计利润总额的分析,来估计出公 司整体上的盈余管理程度,其常借助的模型主要有海伦模型(1985)1、得安格拉模型 (1986)2、琼斯模型(1991)3、修正的琼斯模型(1996)和工业模型。此外还有的 特定项目法(通过一个特定的应计项目或者一组特定的应计项目如坏账准备来建立模 型,以检测是否存在盈余管理)和分布检测法(利用直方图和统计检测等手段分析企业 管理后盈余的分布密度来检测公司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通 过数值将盈余管理行为加以量化,但其缺点在于它依赖于一些主观的假设,例如假定非 操控性应计利润在不同期间是不变的, 这样会使得模型的建立过于服从于研究者的主观 意志而不够准确。同时,如果企业发生合并、分立或其他事项导致持续经营假设被破坏 时,也会影响到这种方法的结果。 1.3.2 国内研究综述及述评 国内学者对于盈余管理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其相关主要文献按 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如下: 陆建桥(1999)以上交所 22 家亏损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对其可能存在盈余 管理行为的动机、时间、方式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上市公司为了规避连续亏损三年被 暂停上市的风险,通常在首次出现亏损的年份,公司存在显著非正常调减盈余的应计会 计处理,而在前一年和扭亏为盈年度,有明显的存在着调增收益的盈余管理行为。14 宁亚平(2004) ,他认为盈余管理应有别于盈余操纵和盈余造假。他认为盈余管理 是企业灵活的运用了法规准则所赋予的权力对会计数据实施调整, 以达到盈余操纵的目 的,并且这些行为增加或者至少不损害公司价值。15 王亚平、吴联生、白云霞(2004)对上市公司为了避免报告亏损而进行盈余管理的 1 绪论 5 行为作了研究,通过描绘上市公司 roe 的分布及运用参数估计的方法对盈余管理的频 度和幅度进行检验, 发现中国上市公司从 1995 至 2003 年间存在着为避免报告亏损而进 行盈余管理的现象。16 李常青、管连云(2004)研究了股权结构与盈余管理行为之间的关系,发现第一大 股东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程度大小呈 u 型关系, 说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过高或者过于 分散都不利于公司治理机制作用的发挥和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17 吴水澎、刘斌、刘星(2004)针对我国上市公司采用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对企业利 润进行巨额冲销的现象,研究了企业规模、管理者变更、政策诱导等动因与巨额利润冲 销现象的关系,并据此对我国现行会计制度存在的缺陷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18 张玲、党金磊、吴波(2006)从另一个视角即证券市场上股票的市场表现考察了上 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 采用考虑规模和行业因素的应计利润预期模型和扩展的琼斯模 型,对于市盈率发生反转的上市公司,考察其反转前后两年的操控性应计利润的变化, 并与控制样本公司进行对比, 发现上市公司中存在通过盈余管理来影响股票市场价值的 行为。19 程书强(2006)以 20002003 年沪市 a 股为样本,发现盈余信息及时性与机构持股 比例正相关。20 葛文雷和姜萍(2007)通过选取了我国 2003 年被出具了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公司为样 本, 对其反映盈余管理程度的可操纵性应计利润进行测度。同时从董事会结构、股权结 构两个方面提出了 14 个反映公司治理结构的解释变量,构建了一个系统的研究盈余管理 与公司治理结构关系研究的概念框架, 以探讨导致我国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公司治 理结构诱因。21 崔鑫和徐昊(2007)在我国实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的背景下,分析对企业盈余管理的 影响, 以及可能产生的新的盈余管理手段。22 沈烈和魏承玉(2007)通过对新旧会计准则的对比,提出新准则在对盈余管理进行 有意识的反制的同时,客观上也增加了盈余管理的空间。23 卜华和张宇扬(2008)通过选取 2002- 2005 年我国制造行业微利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 象,分析每股收益分布密度函数,选取每股收益为0附近的10组对应的分布点,计算分析每 组点的斜率之和是否显著不等于 0,其研究结果表明,微利上市公司存在着明显的盈余管 理现象。24 娄邵华(2008)通过进行的有关实证会计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着大量的 盈余管理行为,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误导了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因此, 采取相应措施将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控制在适度范围内,规范盈余管理行为,尽可能 减少盈余管理负面影响十分必要的。25 王伶、周芹和马晓峰(2008)在全体上市公司的范围内运用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对盈 西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余管理方式的选择偏好进行实证研究。 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在盈余管理过程中存在方式选 择上的偏好,且偏好的顺序为:补贴收入、投资收益、营业外收支净额。26 总的看来,国内学者对于盈余管理的研究大多是建立在对国外已有成果的借鉴上, 虽然结合中国具体的制度背景进行了修正或调整,但是,由于中国证券市场仅仅有十几 年的历史,使得在实证研究中无法使用时间序列模型,而只能采用截面数据。同时,在 有些学者的研究中,样本量的不足也可能使其研究结果缺乏代表性。特别是新准则实施 以后, 虽然国内也有许多学者针对新准则下的盈余管理进行了研究, 但是实证研究方面, 相对较少,使得对于整体的代表性上尚在争议空间,理论研究方面,或是侧重于新旧会 计准则的对比,或是就新旧准则变动的某一具体政策进行研究,为数不多的对于新准则 下盈余管理空间的研究, 对于新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和途径的研究也较为分 散。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框架 1.4.1 研究内容 鉴于国内外研究的成果与不足,本文将选取沪市 84 家企业为样本,通过对其扭亏 年利润构成的分解,各利润构成项对利润总额的相关性分析,以论证新准则下盈余管理 现象存在的可能性及途径,从而解决样本量不足,研究结果总体代表性不强的不足,加 之我所选择的样本为沪市企业,沪市作为中国仅有的两大证券交易中心之一,较之深市 (深圳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深市)具有:成立早、规模大、上市公司数量多,将逐渐 演变成为中国股市主版但同时拥有新股数量较多等特点。 这就意味着沪市上市公司更能 代表中国上市公司的整体情况且其新股多的特点又决定了其股票指数的虚假程度较为 严重,存在盈余管理的可能性更大。此外,本文是在会计准则变更这一新的背景下,结 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与方法研究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新特点, 旨在尽可能的规范和 约束这一新特点下,中国证券市场上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行为。 本文将分为五个章节进行阐述,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如下: 第一章节:绪论。在这一部分,将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 究现状及综述,并提出本文的研究方案和研究路径。 第二章节:盈余管理概述及国内现状。简要介绍有关盈余管理的界定、产生的动机 及影响等基本情况,指明对盈余管理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此外,通过 2007 年中国 1800 多家上市企业的年报的简要分析, 阐述新会计准则变更后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 现状。 第三章节: 沪市扭亏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 本章节为本篇论文的主要部分, 本章通过对沪市 2007 年扭亏的 84 家企业利润构成的回归分析, 得到利润总额与主业利 1 绪论 7 润等6个主要利润构成项的相关矩阵, 得出沪市企业扭亏过程中盈余管理问题依旧存在, 且其主要是通过营业外利润和投资收益实现的。 第四章节:扭亏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主要途径的政策及原因分析。本章在第三章实证 结论的基础上, 进一步深入的从会计准则方面剖析上市公司通过营业外利润和投资收益 等途径进行盈余管理的政策原因及根源。 第五章节:限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建议与对策。本章在第四章深刻分析上市公司进 行盈余管理主要会计手段的基础上,得到几点启示,并提出几点建议,期望可以改善上 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现状。 1.4.2 研究方法 1、回归分析法 本文将运用 spss17.0 软件对 84 家扭亏企业的利润构成进行回归分析, 由此探析 84 家上市公司的扭亏主要通过什么途径来实现的,进而判定其是否存在盈余管理。 2、相关性分析法 本文在运用回归分析得出这 84 家企业主要扭亏途径的基础上,进一步需要通过相 关性分析(各扭亏项目与利润总额的相关性),来研究新准则下,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 理所依靠的主要手段和方式。 3、实证研究法 总的看来, 本文通过对沪市 2007 年扭亏的 84 家公司的年报数据研究以探析新准则 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主要途径和手段,就是一个实证研究。 1.4.3 研究路径 西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图 1.1研究路径图 绪论 盈余管理有关理论综述 2007 年沪市扭亏企业盈余行为及途径分析 07年沪市 84家企业 扭亏盈余 管理存在 性分析 沪市扭亏企 业扭亏的主 要途径及手 段分析(会 计手段) 基于新准则 沪市扭亏企 业盈余管理 主要途径的 政策分析 启示与我国 上市企业盈 余管理存在 主要问题归 纳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规范与治理的对策建议 尾声与谢辞 2 盈余管理概述及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状 9 2 盈余管理概述及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状 2.1 盈余管理界定与产生 2.1.1 盈余管理的界定 综观会计学界对于盈余管理的定义,所谓盈余管理,就是指会计机构和人员在会计 准则允许的范围内,利用会计法规、会计准则的漏洞或未涉及的领域以及会计原则特别 是计量原则的可选择性,通过有目的地选择会计程序和方法,对会计信息进行加工,以 期望在证券市场、银行信贷、税收缴纳、报酬激励等方面达到预谋的利己效果。 虽然目前大多数学者普遍认为盈余管理是在准则允许的范围之内, 是合法的(虽然 不合理);但是就其目的而言利润操纵,则超出了准则许可的范围, 因此是应当加以 限制规范的,而不能任由其发展。 2.1.2 盈余管理产生动机 正如其他经济或者管理问题一样, 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产生到上市公司大量 盈余行为的存在,都是有着其原因和动机的。 承前所述,一个股份有限公司要想取得上市资格,必需满足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 中,最为重要的一条就是“开业时间在三年以上,且连续三年盈利” ,这就是说一个股 份公司要想“享受”通过上市发行股票以达到筹资的“特权”必须达到连续三年盈利的 要求,而对于已经取得上市资格的股份公司而言,要想保持这种“特权” (不被“摘牌” ) 或者扩大这种“特权” (增发新股) ,其亏损不能连续出现三年。但是,由于外部环境、 行业发展、自身管理、投资风险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许多公司都会面临连续三年亏损 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管理当局作为企业“真实”情况的知情者,为了取得上市 资格或被免于“摘牌”或可增发新股,就需要继续保持企业“连续三年盈利(上市公司 要保持亏损不超过三年) ”的“状态” ,这就意味着企业需要采取一定的“策略” ,以“粉 饰”其三大报表,进而达到“掩饰”企业真实情况的目的。又由于股份公司上市的另一 个重要条件是“最近三年内无重大违法行为,财务会计报告无虚假记载” ,所以“理智” 的企业一般情况下不会贸然采取违法的行为。这样,对于想上市的股份公司而言,尤其 是上市公司而言,就达成了一种普遍的共识:要采取一种合法的但是又能达到“粉饰” 报表, 隐瞒企业真实情况的行为, 这样, 合法而又不合理的盈余管理行为就应运而生了。 西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2.2 盈余管理的影响 盈余管理自产生至今,都是会计学界亟待规范和治理的一个问题,因为盈余管理其 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多层次、多重关联的。对于盈余管理存在的影响究竟是正面的还 是负面的, 目前学界一直存在两种不同的看法: 一种观点认为, 盈余管理具有正面作用, 认为只要管理人员努力表达公允信息,盈余管理是有所帮助的。该种观点普遍认为,投 资者并不会被盈余管理所愚弄,财务报表仍提供了有用信息,盈余管理并没有什么负面 影响。另一种观点认为,盈余管理会误导投资者,对资源配置易产生不利影响。 2.2.1 盈余管理存在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第一,来自成本效益原则的限制。 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代理人拥有私有信息,占有信息优势。而代 理人和委托人之间又存在着沟通阻滞,如披露成本、会计准则以及其他制度性和契约性 限制等,代理人不能将他们所掌握的全部信息传递给委托人。而盈余管理行为则是管理 人员所拥有的一种内部信息, 委托人很难了解管理人员的盈余管理行为。即使能够了 解,也要花费很大的成本。 第二,盈余管理之所以可以长期存在,除了消除它需要很大的成本之外,还有一个 重要原因是其具有有利的一面。 从有效契约论的角度说,企业是由一系列契约组成的,而签订契约是要花费订约成 本的,而且由于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所订契约总是具有不完全性和刚性的。有效契约 论认为企业管理人员通过盈余管理行为可以灵活面对契约的不完全性和刚性, 降低契约 成本,提高企业价值。如通过盈余管理使财务报告中的数字处于债务契约中限制性条款 的范围之内,就可以避免企业与债权人之间的重新谈判成本。 另一方面,对于于已不利的私有信息或内部信息,管理人员不愿传递给委托人。而 对于有利的内部信息,管理人员却是希望外部信息使用者知晓的。相对于外部信息使用 者而言,公司管理人员总是拥有更多的有关公司来盈利能力的内部信息。当公司管理人 员认为公司未经管理前的盈余信息难以准确评价公司盈利能力和经营业绩、 容易对投资 者的决策产生误导时,就会主动采取盈余管理行为,调整盈余(主要是应计利润额),以 向投资者传递有用的价值信号,换句话说,管理人员管理盈余的行为有助于提高会计盈 余的信息内含,使盈余信息更能反映公司的经济价值27。 尽管使用盈余管理短期可能给企业带来诸如收益平稳化以及给人以收益稳定增长 的印象的好处,从而有利于企业渡过暂时的经营困难,吸引投资者。但是盈余管理的负 面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2 盈余管理概述及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状 11 2.2.2 盈余管理存在的负面影响 首先,上市公司使用各种手段进行盈余管理就将直接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所谓会计 信息失真,简单地说,就是会计信息没有反映经济真实,企业的经济真实是企业客观存 在的经济事项及其状况。由于上市公司可以利用的盈余管理手段层出不穷,且盈余管理 又有别于偷税漏税、弄虚造假的违法行为,是一种有一定存在理由的管理弹性行为,因 此,盈余管理行为的进行和进行程度的大小,就会直接影响会计上的计量,导致不同程 度上的失真,即会计信息的计量与企业的真实情况有所出处。 其次,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会误导信息使用者,对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产生负 作用。因为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它们是可以直接向社会发放股票,筹资资金的,由于其 进行的盈余管理行为导致了会计信息的失真, 同时又有证据表明会计资料使用者一般并 不能看穿盈余管理,那么就势必会进一步影响会计资料使用者的行为:也许企业已经不 具有很好的投资前景或者连续三年都没有摆脱泥潭困境, 但是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将其 粉饰更或者是掩盖,从而使投资者高估企业水平,引发不明智的投资行为,或使得证券 机构让本该整顿、停牌的股票依旧上市筹资。 再者,盈余管理会对一些公司的资源配置是有不良影响的,如上所述,既然盈余管 理对于一些公司具有积极地意义,即暂时掩盖其存在的问题,使其有喘息改进的空隙, 那么另一方面也不难理解,如果处于危机困难期的企业可以扭转局面,走出困境,当然 不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但是如果没有走出困境(各种资料显示,能够走出困境的企业毕 竟是少数) ,那么企业的这种现象就无疑会造成各种资源的浪费,从而形成影响和与其 他企业争夺资源的现象28。 最后,盈余管理的存在,还容易是投资者丧失信心。因为投资者对利润操纵的印象 会破坏他们对收益质量的感觉,虽然财务报表的阅读者不能识别盈余管理的全部形式, 但是有些形式却是可以识别的,例如企业报告的盈利与现金流量相去甚远等。这样的盈 余管理将导致投资者对衡量企业业绩的盈利指标的可靠性质疑, 进而对整个财务报告体 系甚至对资本市场失去信心。 美国证券监督委员会前主席阿瑟利维特 1998 年在纽约大 学发表的题为 数字游戏 的演讲中, 表示了他对盈余管理及其对资源配置影响的忧虑。 他指出:管理当局滥用“巨额冲销”方式来调整费用、提前确认收入、不切实际地提取准 备 ,冲销购买中已发生的研发费用,这些方法正在威胁着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美国会 计学教授霍华德施利特评论道“盈余管理对投资者来说是很危险的,因为你在创造人 为的现象。数字应该反映公司的实际情况。29 2.2.3 对盈余管理存在的认识 基于前面的论述,可以看出,盈余管理现象是客观存在的,适度的盈余管理是一个 西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2 企业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但上市公司对盈余管理技巧的运用一定要适度,否则就可能 使会计信息失去公允性、可靠性和可比性。就会影响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并妨碍资本市场 的健康运行。 但是,盈余管理会误导信息使用者,对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产生负作用;使报表上 的盈利信息成为数字游戏,使信息失去其基本的可靠性;严重地违背了会计职业道德等 也是客观存在的,其存在尤其是企业的过度盈余管理其负面作用还是大于正面作用,因 而应当加以限制,防止其滥用。 2.3 非经常性损益与盈余管理 2.3.1 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界定与判别 非经常性损益就是指企业日常的正常营业以外,产生的一次性或偶发性的损益。美 国会计原则委员会最早在 1973 年 apb30 中对非经常性损益就有明确界定,即必须同时 具备两个条件:不经常发生;与正常经营活动无关。换言之,区分企业的经常性损益和 非经常性损益的关键就是在于企业的经营活动在可预见的将来是否会重复发生, 如果可 以预见发生的项目就为经常性损益,而不可预见发生的项目就为非经常性损益。 此外,参照现行国际会计准则第 8 号第 13 条, “事项或交易是否属于企业的正常活 动,取决于与企业正常业务相关的事项或业务的性质,而不是取决于这些事项预计发生 的频率” ,这就意味着对于不同的企业在判断其某项交易事项在可预见的将来是否会经 常发生时,标准不是一概而论的,某一交易事项对某一个企业来说可能是非经常项目, 但对另一企业来说可能就不是, 所以在判断时需要参考这个企业过去相似的交易事项的 发生情况,并应同时考虑到该企业运行所处的具体环境。 因为无论是经常性损益还是非经常性损益都会影响到企业的经营成果利润, 所 以为了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和相关性,保护投资者的利益,西方大多数国家都要求 其上市公司在年度会计报表中对经常性损益和非经常性损益进行区分披露。 2.3.2 我国会计制度关于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界定 1999 年 12 月 8 日,中国证券监督委员会正式出台政策要求上市公司在年度会计报表 的披露中要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部分,并且对于所扣除的非经常性损益的项目和金额要 进行分项披露。 2001 年 4 月 25 日,中国证券监督委员会又进一步规定了上市公司需要披露的非经常 性损益的项目,还明确规定企业申请上市时应在相关材料中如招股说明书、 定期报告以及 新股申请材料中对非经常性损益项目予以披露。 2004 年 1 月 15 日, 中国证券监督委员会将企业在年报附注中所披露的非经常性损 2 盈余管理概述及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状 13 益是否真实、准确和完整列为注册会计师的一项审计项目,此外,又进一步修订完善了 非经常性损益核算项目的范围, 明确规定了企业非经常性损益的 14 类项目, 具体包括企 业处置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非流动资产产生损益;企业无 正式批准或越权审批的税收返还或减免;企业获得各种形式政府补贴收益;对非金融企 业收取的且计入当期损益的资金占用费; 企业获得的除国家授权批准设立的有经营资格 的金融机构获得的短期投资损益以外的短期投资损益;企业获得的委托投资损益;企业 扣除日常资产减值准备后的其他各项营业外收支; 因不可抗力因素而计提的各项减值准 备;以前年度计提各项减值准备的转回;企业的债务重组收益;企业的非货币性资产置 换损益;企业不公允交易而产生的超过公允价值的损益;企业因会计政策变更采用追溯 调整法而对以前年度损益的追溯调整数;中国证监会认定的其他项目。30 2007 年 1 月, 新会计准则正式颁布实施, 中国证券监督委员会结合新会计准则对非 经常性损益项目的内容又进行了修订, 此次调整后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再原有基础上增 加了 4 项, 即企业合并时的合并成本小于其应享有被合并单位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 而产生的损益;企业产生的重组费用;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产生的子公司从合并会计年 度期初至合并日的净损益; (与企业主营业务无关)预计负债产生的损益。 2.4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状 正是由于盈余管理的这种特殊性,盈余管理一直以来,都是会计学界研究的热点问 题之一。2006 年 2 月 15 日,财政部颁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 并于 2007 年 1 月 1 日起正式实施,这次准则变更,使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所依靠的“保护伞”有了变更,这 势必会对我国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 而且新会计准则历经会计学界众多 学者尽十年的斟酌与研究,有意识的缩小了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限制了盈余管理 的行为。但是,结果是否真的如所预期的那样呢?下面这则数据给了很好的答案。 本文仅出于企业盈余管理的三大动机之一保牌动机考虑,对中国 1800 家多家 上市公司 2006 年和 2007 年两年的年报信息进行了初步的整理,发现: (1) 在 2006 年亏损的 221 家上市公司中, 2007 年, 3 家公司遭受到了停牌的厄运, 153 家企业实现了扭亏。 (2)在这 153 家 2007 年实现扭亏的企业中,其中 117 家(比例高达 76.47%)扭 亏企业的主营收入或利润增长率是小于每股收益增长率的; 64 家企业 (比例占全部扭亏 企业的 41.8%)的主营收入或利润增长率是小于零的。 (3)在这 117 家主营收入或利润增长率是小于每股收益增长率的企业中,标有 st (special treat)标志的企业就有 57 家,即已经连续亏损两年,其比例占到扭亏企业总 数的 48.7%。 综上,有理由相信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现象仍然存在,尤其是对于这 57 家标有 st 西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4 的企业,更具备充分的盈余管理的动机保牌动机,因为这 57 家企业如果在 2007 年 还没有实现扭亏,就将不可避免的面临被“摘牌”的厄运。 为证实上述猜测, 以证实新准则变更后, 我国上市公司中盈余管理的现象依旧存在, 本文将对上市公司的扭亏行为进行实证研究,基于时间和工作量的考虑,本文在扭亏企 业中,选取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申请上市交易的 84 家企业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 3 沪市扭亏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 15 3 沪市扭亏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 3.1 样本选择与描述 3.1.1 中国上市公司概况 现在,中国企业上市实行的还是会员制,即一个企业想要申请上市,其已发行的股 票必须要经证券交易所批准后,才能在交易所公开挂牌交易。根据公司法的相关规 定,股份有限公司申请其公开发行的股票上市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如其股票必须是已 经国务院证券管理部门的批准向社会公开发行;公司的股本总额不得少于人民币 5000 万元;企业的开业时间要在 3 年以上,且最近 3 年要连续盈利;该公司持有股票面值 达人民币 1000 元以上的股东人数不少于 1000 人,向社会公开发行的股份达公司股份 总数的 25%以上(公司股本总额超过人民币 4 亿元的,其向社会公开发行股份的比例 为 15%以上) ;公司在最近 3 年内应无重大违法行为,财务会计报告无虚假记载等,我 国现在一共有 1800 多家企业满足上述条件,可以在证劵交易所挂牌交易,公开买卖股 票。 目前,中国只有上海和深圳两个证券交易所,分别习惯简称为沪市和深市。虽然沪 市和深市都是证券交易所,都是上市股票进行交易的场所。本文则选取了蓝筹股较多, 上市公司较多,发展较为成熟,日渐演变成主版沪市 2007 年扭亏的上市公司作为实证 研究的对象。 3.1.2 样本选择与描述 本文选取沪市 2006 年亏损,2007 年实现扭亏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样本量为 84。其主要数据来源于 2006 年和 2007 年沪市上市公司陆续公布的会计年报整理得到, 这 84 家企业的基本情况如下: 2007 年,沪市共有 66 家企业(亏损比例为 7.5%)亏损,与上年 100 家亏损企业(比 例为 11.8%)相比,亏损面大幅降低。而在 2006 年度亏损的 100 家公司中,2007 年有 84 家公司扭亏为盈(扭亏比例为 84%) 。 因此,可以得出,我国上市公司的整体运营情况在好转,随之而来的也应该是股票 市场的繁荣与高涨,可事实上 2008 年至今,中国股市大盘连跌几千点,虽然经济全球 化的大背景下与东南亚金融危机有所关联, 但是中国的上市公司公布的年报数据是否真 的真实、公允的反映了上市公司的财务成果与经营成果。 西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6 3.1.3 数据整理与模型建立 基于上述疑问, 进一步的收集整理了沪市 2007 年扭亏的 84 家企业的资料, 根据 84 家上市公司公布的无保留意见的会计年报利润表信息,对这 84 家企业的利润构成 进行分解,具体数据如下: 表表 3.1 沪市沪市 2007 年扭亏企业利润构成年扭亏企业利润构成 序 号 股票名称主业利润 资产减 值收益 公允价值 变动收益 投资收益营业利润 补贴 收入 营业外利润利润总额 1大化 b 股- 4166.85- 448.3400- 4615.185243.36247.191632.01 2开开 b 股- 2927.792049.7503043.272165.210.00134.772299.99 3st 汇丽 b- 2046.06- 888.9090.8- 2844.170.003217.77373.6 4pt 水仙 b- 986.12231.840847.5393.250.0035790.9535884.19 5三毛 b 股- 5269.43- 4015.18532.91- 413.77- 9165.460.0021007.6311842.18 6氯碱 b 股- 3717.39- 90.4506190.352382.510.003567.775950.28 7st 中纺 b- 7148.21- 2300.65331.0815165.456047.660.0010.956058.61 8st 宝龙- 1552.02- 24.5900- 1576.610.0010640.939064.32 9st 建机784.24- 568.4100215.850.0012.59229.44 10郴电国际14736.17- 1349.460.69152.513539.90.00- 381.713158.21 11sst 秋林- 2722.23- 1582.4300- 4304.670.004908.9604.23 12力诺太阳2490.78- 930.36096.221656.650.0040.181696.83 13中国嘉陵1118.95- 3812.66- 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