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基于两型社会视角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 要 i 摘摘 要要 我国正逐步进入经济快速发展的重工业化阶段,重化工产业、资本密集型产 业将成为带动经济进步的主要动力, 然而这些以高消耗和多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也 将会使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开始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 。因此,如何既要 避免以资源的透支消耗和环境的污染退化为发展代价, 又要坚持将经济增长作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主线,将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在这种现实背 景下,我国在2005年提出了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 这一新命题,并将之作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 建设两型社会的根本途径是发展自主创新能力。发展自主创新可使我国掌 握先进的生产制造技术,使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在生产源头上成为现实;可使 我国企业摆脱处于产业链中下游阶段的局面, 在高新技术领域获得核心竞争力, 快速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实现以较少的资源和环境伤害来取得经济进步。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是国内外学术界关于自主创新研究的重要组成部 分。目前关于该方面的研究大多是从研究创新投入产出效率的角度出发,局限 于创新系统内部的分析,未能从自主创新的外部层面对企业创新活动进行诊断 和优化研究。基于此,本文从两型社会建设这一外部层面的角度,通过衡量自 主创新在促进两型社会建设方面的关联程度和效用大小,来对企业自主创新能 力进行评价分析,并依此评价结果对其提出改进措施。 本文对国内外已有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研究成果进行概括描述,针对已有 研究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方面的不足,提出两型社会视角下企业自主创新 评价的基本原则,并据此探讨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的范 围、评价的主要环节以及评价的基本思路,并用超效率 dea 模型和灰色关联度 分析方法,以安徽省工业企业为对象进行实证研究。从实证研究结果来看,安 徽省工业企业体现出了良好的自主创新能力,其自主创新与两型社会建设具有 较高的关联度,并且在自主创新环境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在创新价值实现 和研究开发能力方面则存在不足。论文针对这些优势及不足提出相关政策以及 建议。 关键词关键词:两型社会 自主创新 灰色关联度 超效率数据包络分析 abstract iii abstract china is gradually entering the stage of heavy industry of rapid development, in which the chemical industry and technology-intensive industries will be the main driving forc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however, the resource constraints and environmental pressure will become the bottleneck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because of the high consumption and emissions of these industries. therefore, it will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to be solved that how to avoid an overdraft of resources consumption and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when the economic growth is still the main task in the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 in the context of this reality, china put forward the new proposition of resource-saving and environment-friendly society (two-oriented society) in 2005, and regarded it as one of the strategic planning tasks in the long-term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developing the capacity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is the fundamental way of construction of two-oriented society. independent innovation would help the factories master the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which will make the resource conserv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ecome a reality in the production progress. independent innovation could enable enterprises to get rid of the situation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stages in the industrial chain, and access to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in high-tech fields. independent innovation would help the country step into the knowledge economy to achieve progress with fewer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damage. evaluation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capability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aspects of foreign and domestic researches on innovation. however, most of the researches on evaluation capability focus on the perspective of input-output efficiency, which is only limited to the interior of innovation system and is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ternal. because of the limit, the evaluation of th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capability in enterprises was proposed through measuring the effectiveness and associated level of innovation in the progress of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wo-oriented society,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improvement was also propos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wo-oriented society in the paper. firstly, the existing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results or conclusions were generalized and described, and then the shortage of current researches on evaluating abstract iv independent innovation was given. secondly, the principle of construction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in the perspective of two-oriented society was advanced. also, the two levels of interior and exterior, the main four areas in evaluating th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capability and ideas were proposed. thirdly, industrial enterprises in anhui province were regarded as the object of the empirical study. the super-efficiency dea model and gray relational analysis method was used in this paper, and methods principle, index systems, computing process and results analysis were described in details. according to empirical research results, the ability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in industrial enterprises in anhui province was good and had high relation with the two-oriented society construction. also, the innovation environment was the advantage, and the practice of innovation value and the research ability were disadvantage. related policies and proposals were put forward, too. finally, the main conclusions, shortcomings and the focus of future research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research were succinctly presented. key words: two-oriented society, independent innovation, gray relational analysis method, super-efficiency dea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 成果。除已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任何他人已经发表或 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 了明确的说明。 作者签名:_ 签字日期:_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位论文授权使用声明 作为申请学位的条件之一,学位论文著作权拥有者授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拥有学位论文的部分使用权,即:学校有权按有关规定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 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可以将学位论文编入 中 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 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本人提交的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 容相一致。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也遵守此规定。 公开 保密(_年) 作者签名:_ 导师签名:_ 签字日期:_ 签字日期:_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章第一章 绪论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经历三十余年的改革开放后,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已取得巨大成就,经济 总量于 2010 年已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建立了硕果累累的社会主义 事业,国际地位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我国正逐步进入 经济快速发展的重工业化阶段,经济上的成就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以钢铁、石化、 建材、有色冶金等为代表的重化工产业,机械、电子等为代表的资本与技术密 集型产业来带动的。按照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在该阶段,资源约束和环境压 力将开始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 。既要避免以资源的透支消耗和环境的污 染退化为发展代价,又要将经济增长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主线,同时 还要正视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紧缺和环境承载能力较弱的现实,这种艰难局面 给我国未来前行之路带来了重大的考验。 在这种现实背景下,我国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 为两型社会)这一新命题。在 2005 年 3 月举行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 上,以及当年 10 月份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两次提出要 “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并把建设两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战略任务之一。随后,国家在十一五规划中将两型社 会建设作为我国今后五年的重要任务,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两个地区于 2007 年分别被批准设立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全国各省市也开 始大力开展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工作,在如何结合自身特点来有效实施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工作方面也有了极大的进展。 在现有关于两型社会建设的理论研究中,有一点是各学者一致给予认同和 肯定的,也即建设两型社会的根本途径是要实现自主创新。自主创新概念是我 国于 2003 年在制定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战略规划的过程中首次正式提出的。 发 展自主创新,可使我国掌握先进的生产制造技术,使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理念 成为现实,可使我国企业摆脱处于产业链中下游阶段的局面,在高新技术领域 获得核心竞争力,快速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实现以较少的资源和环境伤害来取 得经济进步,因此对于建设两型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章 绪论 2 在经济发展以两型社会建设为目的,而两型社会建设以实现自主创新为途 径的时代背景下,研究我国目前自主创新与两型社会建设之间的关联程度,可 以衡量自主创新在促进两型社会建设方面的效用大小,同时能够清醒认识眼下 自主创新发展的优点和不足,找到改进的方向,另外也提供了一个检测我国自 主创新战略实施效果的角度和方法,这样才能给国家未来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的依据,使自主创新确实释放和发挥经济发展的本质动力这一作用。 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并且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投入越来越大,其所蕴 涵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越来越高,因此应将企业作为对象,研究企业自主创新与 两型社会建设之间的关系。然而目前学术界未能将两型社会和企业自主创新进 行充分而有效的结合,并且关于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大多是从研究创新投入产 出效率的角度出发,局限于创新系统内部的分析,未能从这个角度对企业的创 新活动进行诊断和优化。本论文的研究正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相关概念 进行重新界定,对自主创新与两型社会建设之间的关联程度进行分析,并根据 该关联程度,对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进行评价比较,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评价 与决策的科学性。 安徽省一直将建设两型社会和实现自主创新作为区域发展的重要内容,出 台和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和规划,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两型社会建设状况在中 西部地区位居前列 1。作为一个以工业为主的省份,安徽省的工业比重一直占 据生产总值的 35%以上,而工业则是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主要行业,因此对 于安徽省来讲,两型社会建设仍是一个重要而艰巨的发展任务。2010 年,国务 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这是我国第一个以“产业转 移”为主题的区域规划,这对安徽省来讲,既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也是一 个重大的挑战。产业的转移和接纳必然会带来更多的资源环境问题,在这个背 景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强弱则决定着安徽省未来建设两型社会的难易,因此 对其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就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1.1.2 研究意义 目前我国许多企业已认识到自主创新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上的重要作 用,并加大了创新的投入力度,也获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比如创新活动缺乏明确的目的,缺少科学的论证和评价,创新成果转化易于夭 折,创新活动浪费了大量资源等方面。研究企业自主创新与两型社会建设内在 的关联,从两型社会的视角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分析,则有利于企业 减少在这些问题上暴露出来的风险,增强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促进我国企业 健康持续发展,因此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一章 绪论 3 (1)理论意义。 第一,国内关于两型社会建设和企业自主创新领域的研究较多,学者对这 两方面分别从不同角度分析,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观点、理论。本文在已有研究 的基础上,从两型社会组成部分自身及相互关联的分析出发,重新对两型社会 定义及内涵进行了界定,并将之与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循环经济等理论 之间的渊源关系进行了阐述。关于企业自主创新,本文也通过对创新特征的分 析对企业创新、自主创新及自主创新能力的内涵做出了不同的解释。这些研究 和观点对目前的相关研究领域在理论上形成了一定的补充和丰富。 第二,大部分学者认为科技创新和进步是建设两型社会的最根本工具,前 者使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等理念在一定的时代背景基础上成为可能,成为建设 两型社会的主要途径,但不难发现,这些研究大部分仍处在表面层次,对二者 之间内在关联的深度研究分析仍相对匮乏,未能将两型社会和自主创新进行充 分而有效的结合。另外,目前关于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大多是从研究创新投入 产出效率的角度出发,局限于创新系统内部的分析,而忽视了创新活动的基本 功能是要促进企业实现持续发展这一层面的意义,未能从这个角度对企业的创 新活动进行诊断和优化。本文立足于两型社会和企业自主创新各自领域的研究 基础,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提出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的自身层面和外部 层面,并在外部层面的角度对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进行了评价研究,弥补 了已有研究的不足。 (2)现实意义。 第一, 对安徽省工业企业在 20002009 年间两型社会建设状况进行了客观 的比较研究,分析了其发展趋势及表现特征,这为安徽省政府及工业企业在未 来继续实践两型社会理念的过程中,在决策支持及产业政策制定方面提供了有 益的参考和支持。 第二,通过分析安徽省工业企业自主创新与两型社会建设之间的关联度, 有效的检验了安徽省实行自主创新战略对两型社会建设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并 且从两型社会的角度对目前企业创新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评价分析,有 针对性的提出了对策建议,这对优化企业自主创新决策,减少创新资源的浪费, 监督和检验企业自主创新的实施过程,减少创新失败风险,引领企业自主创新 的实施方向,避免盲目创新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借鉴指导作用。 第一章 绪论 4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目前针对两型社会建设和企业自主创新的研究较多,但对于二者之间的内 在关联,大多数已有研究并未展开详尽的分析。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活动是建设 两型社会的根本途径,而将建设两型社会作为衡量标准,对于指导企业自主创 新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安徽省工业企业为实证研究对象,具体研 究内容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通过衡量安徽省工业企业两型社会建设状况与自主创新能力之间的 关联程度,对其自主创新能力进行评价。 衡量安徽省工业企业两型社会建设状况与其自主创新能力之间的关联程度 是本文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的依据。自我国政府提出建设两型社会的命题 后,安徽省积极响应该项号召,在全省范围内实行各项措施,发展循环经济和 清洁技术,大力治理废弃物污染。这些措施对安徽省两型社会建设起到了如何 的作用,是否有效提高了两型社会建设水平?自主创新与两型社会建设有着紧 密的内在联系,那么安徽省在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过程中是否真正体现出 了这些创新对两型社会建设的积极影响?二者是否具有较高的关联程度?本文 意图通过解决这些问题,以工业企业为对象,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分析和论证已 有理论,同时也为本文后续的研究了奠定基础。 第二,通过对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对安徽省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出 改进建议。 自主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过程,包含了诸多环节和方面。如果安徽省 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与其两型社会建设之间确实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那么创 新活动的哪些环节或因素是影响二者关联程度的主要因素?从两型社会的角度 来看,哪些方面是安徽省工业企业需要加以改进和提高的?本文通过回答这些 问题,为研究对象自主创新能力的后续发展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具体来讲,本文研究的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章绪论。论述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叙述了主要的研究方 法和创新之处。 第二章阐述了本论文的核心概念和相关研究综述。一方面介绍了两型社会 这一命题的提出背景,对其定义内涵做出分析,并研究了两型社会与已有类似 理论之间的渊源关系。另一方面综述了关于企业自主创新的已有研究,以及企 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方面的已有研究,并给出了本文对企业创新、自主创新及 第一章 绪论 5 自主创新能力内涵的界定。 第三章构建了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针对分析已有研究关于自主创新能力 评价的不足,本文论述了两型社会视角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的原则,并提 出了企业创新能力评价的自身和外部两个层面,以及评价的四个主要环节、评 价思路等。 第四章实证研究过程。以安徽省工业企业为实证对象,从两个步骤展开研 究,首先运用 se-dea 模型评价了工业企业两型社会建设现状,然后以此结果为 参考序列,通过借助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分析了自主创新和两型社会建设之间的 关联程度。另外本部分对两个模型方法的原理、评价指标体系和运行过程分别 进行了详尽的介绍。 第五章评价结果分析及对策建议。依据实证研究的结果,从两型社会的角 度对安徽省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行了总体评价,并给出了其优势和不足之 处,有针对性的提出有效提升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几点建议。 第六章结论与展望。对本论文研究的成果进行汇总,指出本论文研究中仍 存在的不足,以及今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2.2 研究方法 本论文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以下研究方法: 第一,文献研究法。关于两型社会建设和自主创新的研究是理论界探讨的 热点,本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了查阅和分析,对其进行归类、汇总,并借 鉴其他相关研究的理论来做为本文论点的基础。 第二,间接调查法。间接调查法具有成本低、方便快捷和精确度高等特点, 本文评价模型所需的数据均是通过安徽省统计年鉴获取,这些间接获取的数据 是进行实证分析的依据。 第三,se-dea 模型法。se-dea 模型法主要用于比较决策单元即评价对象之 间的相对效率,以相对效率值对决策单元进行评价分析,该方法在处理多输出、 多输入的有效性评价方面具有绝对优势。本文运用该方法对安徽省工业企业在 20002009 年间两型社会建设状况进行评价分析。 第四,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灰色关联分析主要用来判断引起系统发展的主 要因素和次要因素,反映各因素间的亲疏次序和空间分布规律。灰色关联分析 具有计算简便、排序明确、对数据分布类型及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无特殊要求等 特点。本文运用该方法对安徽省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与两型社会建设之间的 关联程度进行分析和判断。 第一章 绪论 6 1.3 论文创新之处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 se-dea 模型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深入 探讨了安徽省工业企业自主创新与两型社会建设状况之间的关联程度,将其作 为评价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依据,并从两型社会的角度对其自主创新发展提出 了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两型社会和企业自主创新、自主创新能 力的概念做了新的界定,使其内涵更加丰富深刻,从而能够符合时代发展的要 求。提出了两型社会视角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的原则,对其评价方面、环 节和思路做了分析论述,对企业自主创新方面的研究做出了新的补充。 (2)多种研究方法综合应用。传统的研究在评价企业自主创新建设的过程 中,一般运用了单一的评价方法,如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法等。由于这些方 法模型自身存在固有的缺陷,会造成结果的失真。本文在实证研究中采用两种 分析方法配合实施,可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真实。 (3)研究思路上的创新。本文是对安徽省工业企业在 20002009 年间自 主创新与两型社会建设之间关联度进行的综合评价,首先将两型社会建设状况 进行分析,并将分析结果作为后续研究中的一部分,也即灰色关联分析中的参 考序列;然后将企业自主创新过程具体化为创新资源投入环节、创新活动研发 环节、创新价值实现环节和创新环境优化四个方面共十个指标,从这四个方面 评判与两型社会建设具有高关联程度的环节和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这 种研究思路既考虑到了自主创新的内部形成过程,也将其与两型社会紧密联系 在了一起。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相关研究综述 7 第二章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相关研究综述核心概念与相关研究综述 2.1 两型社会的内涵 2.1.1 两型社会产生背景 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我 国目前已进入以钢铁、石化、建材、有色冶金等重化工产业和机械、电子等资 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来带动经济快速发展的重工业化阶段,依据发达国家的历 史经验,在该阶段,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将开始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 。 尽管我国经济总量在 2010 年已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建立了硕果累 累的社会主义事业,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实现经济增长依旧是未来发展的主线。同时,我国在面对人口众多、人均 资源紧缺和环境承载能力较弱的现实下,在国际社会呼吁资源节约和保护环境 的压力下,不得不改变以往“地大物博”的陈旧观念,并开始正视如何实现经 济与资源、环境内在统一这一关键性问题。 两型社会建设作为我国提出的一个新命题,正是产生于我国在解决突出的 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这一问题的实践中。 在 2005 年 3 月举行的中央人口资源环 境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 并把建设两型型社会确定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战略任务之 一。在当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胡总书记又再次强调了要建设好两 型社会。之后,国家在十一五规划中将两型社会建设作为我国今后五年的重要 任务,并且为了更好的推进该项建设,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两个地区于 2007 年分别被批准设立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与此同时,全国 各省市也响应中央号召,大力开展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工作,在如何结 合自身特点来有效实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工作方面也有了极大 的进展。 2.1.2 两型社会内在涵义 两型社会是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统一,因此对其涵义 的理解需要从对这两个组成部分自身及相互关联的分析出发。 1、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涵义。资源节约的思想最初多出现在各门具体技术的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相关研究综述 8 使用过程中,如农业生产、水资源使用、能源技术、先进工业技术等,并逐步 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结合而成为新的发展模式。所谓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政府、 社会团体、军队、企业和家庭等节约型主体,通过树立资源节约观念,规范人 们合理使用资源的经济、政治和法律制度,以及划分标准的资源节约型产业体 系,来动员和激励全社会节约资源和更有效地利用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生产率和单位资源的人口承载力,最终实现彻底转变现行的经济增长方式、技 术革新、管理创新、结构布局,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满足人们日益增 多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 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点体现在生产、流通和消费三大领域。在生产领域, 就是指以较少的资源投入获得较大的成果产出,提高生产过程的效率和质量, 减少单位产出对物质资源的消耗或损失。在流通领域,就是指要实现再生资源 的流通,以及建立再生资源市场。在消费领域,就是指要提倡绿色的消费习惯, 反对浪费,在追求舒适生活的同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实现可持续消费理念。 2、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涵义。 “环境友好”这一概念是随着人类社会对环境 问题的不断重视和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而逐步形成的。国际社会认识到环境问 题的严峻性并初步达成保护环境的共识是在 20 世纪 70 年代初,这一期间世界 各国普遍认识到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不足和发展不当,解决环境问题必须实 施可持续发展道路 3。1992 年在联合国里约环发大会上通过的21 世纪议程 中, “无害环境的” (environmentally sound)概念和“环境友好的”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理念得以正式提出。2002 年世界可持续发展首 脑会议通过了“约翰内斯堡实施计划” ,进一步调高了对“环境友好”的认同程 度。在此之后,世界各国开始以全方位的视角认识环境友好的理念,研究的范 围从技术、产品、产业、地区等领域上升到整个社会层面,环境友好技术、环 境友好产品、环境友好农业、环境友好建筑业和环境友好城市等概念或制度在 世界范围内得以广泛提倡 4。 环境友好型社会内涵丰富,主要内容包括:无污染或低污染的环境友好型 技术、工艺和产品;有利于环境的环境友好型生产和消费方式;对环境和人体 健康无不利影响的环境友好型开发建设活动;少污染与低损耗、符合生态条件 的环境友好型产业;人人关爱环境的环境友好型社区等 5。可见,环境友好型 社会是一个复合体的概念,是对社会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之间关系的高度 概括性描述,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 发展,其将全面有效解决环境问题的法规政策、科技、文化有机地纳入一个体 系,形成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是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的体现。 3、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对立辩证关系。资源节约型社会与环境友好型社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相关研究综述 9 会的关系,既是一个问题,又有两个方面;既有共同之处,又相互差别;既互 为补充,又有所侧重,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因此有必要把二者的内涵统 一为一个整体的概念,即两型社会。 首先,二者的核心目标有所不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核心目标是降低资源 消耗强度,以资源的循环利用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进入社会系统的自然 资源的数量和强度,即以减少自然资源系统进入社会经济系统的物质流和能量 流来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消耗的和谐统一;环境友好型社会更多的是强 调一种环境伦理观念,核心目标则是要将生产和消费活动规制在生态承载力、 环境容量限度之内,将生态环境要素的质态变化作为对生产和消费活动进行有 效调控的关键性反馈机制,对生产和消费全过程进行有效监控,并采取多种措 施降低污染产生量、实现排放无害化,最终降低社会经济系统进入生态环境系 统的废物流 6。 其次,资源是环境的构成要素,环境是资源的载体,因此二者又是相互作 用、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方面,资源节约型社会是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础,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其基础性工作就是节约资源。若在生产、消费等经济活 动中加强资源能源的节约力度,并且对各种可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程度进一步 加大,就能有效减少生产和消费活动中污染物和废弃物的排放量,从而自身就 能促进环境的友好发展。另一方面,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环境友好则可以增强 人与自然的和谐程度,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为治理发生的污染所消耗的各种资 源,从这方面来讲又有利于资源节约。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对两型社会做出如下定义:两型社会是以资源节约和 环境友好为特征,以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等先进技术为手段,以社会经济系统 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统一为目的,贯穿于社会生产全过程的新型社会发展形 态。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两型社会是一种新型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两型社会并非一般意义 上的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而是在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反思的基础上建立的、 强调在发展中解决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发展理念。 第二, 两型社会是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的内在统一。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 境友好型社会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构成两型社会,并且各有偏重,互相补充, 共同作用,从物质代谢全过程中的物质交换、能量交换、废弃物交换等将社会 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第三,两型社会是以科技创新和进步为工具。实现资源节约和保护环境是 建立在一定时代背景基础之上的,科技的不断进步使得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等 理念成为可能并应用于实践,并成为建设两型社会的主要途径。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相关研究综述 10 第四,两型社会是以系统观为基础。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是两型 社会的研究对象,其建设是一项庞大的工程,涉及生产、消费、流通等领域, 包括“两型”观念、 “两型”主体、 “两型”体制、 “两型”机制、 “两型”体系 等方面。 2.1.3 两型社会的关联理论 自两型社会命题提出以来,我国学者通过不断探索其理论渊源和研究其自 身内涵,初步形成了两型社会的理论体系。事实上,针对如何实现经济、资源、 环境协调发展这一问题,国内外政府或学者已做出了大量的研究。在对两型社 会内在涵义的分析基础上,本文对以下与两型社会相关的观念和研究成果进行 梳理和分析,意图从理论上对两型社会进行提升,进而对其发展过程和理论基 础进行更深入的理解。 1、可持续发展观(sustainable development)与两型社会的内在关系。 20 世纪 70 年代,国外理论界提出一种意图优化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关系,实 现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之间均衡,强调人类与外部自然协调共生的新理论,这 种新理论即被称为可持续发展理论。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于 1987 年在我们 共同的未来 中给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权威定义, 该定义指出, 可持续发展是 “既 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7。随后, 国际上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 世纪议程等文件,这些文件均 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国际上的广泛传播,我国也积极 提出了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观,编制了中国 21 世纪人 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首次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 展的长远规划,并在 1997 年中共十五大上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我国“现代 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包括:沿海,中部、 西部的协调发展;农业、能源、交通、科技的协调发展;人口、资源、环境的 协调发展;效益与速度的协调发展,以及两个文明的协调发展等 8。这些可持 续发展观极大的丰富和扩展了国际上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内涵和外延,为我国实 践这一理念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可持续发展凭其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和永续发展的要求而成为一 种理想的发展状态,将这种理念切实贯彻到具体的人类实践中的关键就是要抓 住资源和环境这两个方面。因此,可以认为可持续发展观是两型社会的理论基 础,后者是对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环境伦理思想的补充与整合,是将抽象的可持 续发展理念具体化为形象、具体和可操作的实现模式,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找到 了突破口。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相关研究综述 11 2、科学发展观(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与两型社会的内 在关系。 科学发展观是由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 2003 年 7 月的讲话中提出来 的,并于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写入党章,成为中国共产党的 重大战略思想之一。科学发展观以以人为本为核心,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 展为基本要求,以“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为根本方法,通过“人口、资 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的辩证关系,成为我国推进各项事业改革和发展的 一种方法论,也成为了国家或区域“发展度” , “协调度”和“持续度”的最高 检验标准。 科学发展观是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对我 国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作为可持续发展观在我国的深化,科学发 展观是我国两型社会建设的指导性思想。 3、生态文明(ecological civilization)与两型社会的内在关系。2007 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 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从广义的角度来讲,生态文明是人类 在经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后进入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从狭义的角度来讲,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一个方面,是继物质文明、精神文 明、政治文明之后的第四种文明。总之,生态文明体现出了一种发展理念和伦 理形态,要求人类在改造自然,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过程中要以实现和谐共 生为宗旨,它包含人类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安全的意识、法律、制度、政策, 也包括维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技术、组织机构和实际行动 9。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的文明形态,从伦理、哲学的视角阐述了人与自然、 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和谐共生的理想状态,而这也是两型社会建设的目的和 意义,因此,可以认为生态文明是两型社会在哲学意义上的体现和深化。 4、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与两型社会的内在关系。循环经济的思 想萌芽诞生于 20 世纪 60 年代的美国,学者肯尼斯鲍尔丁在一门科学 生态经济学中提出了“宇宙飞船经济理论” ,将地球比喻成一艘孤立无援、与 世隔绝的宇宙飞船,认为人类要持续发展下去,要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 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相和谐,建立全 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基于此种观点,鲍尔丁被公认为是循环经济的最早提出者。 1990 年英国环境经济学家大卫皮尔斯和图奈在自然资源和环境经济学一 书中首次使用循环经济一词。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循环经济开始作为实践性 概念出现于德国、日本和法国等发达国家,各国也把发展循环经济提上议事日 程。我国国家发改委将循环经济定义为“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相关研究综述 12 核心的经济增长模式,该模式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与以大 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为特征的传统增长模式相反,该模式以低消耗、 低排放、高效率为主要特征。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发展模 式,改变了“资源生产消费废弃”线性生产流程的传统生产模式, 提出了“资源生产消费废弃再生资源”的生产流程,并将社 会经济系统、自然生态系统和科学技术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开放系统,通过构建 产业间的完整“循环”系统实现资源的最大限度利用。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两型社会的基础首要任务、重要手段和途径。两型社 会的首要任务是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实现资源能源的低消耗、低污染排放, 在避免生态破坏的同时达到较高的经济社会效益,而循环经济的实质就是通过 对传统行业的技术改造,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因此大力发展 循环经济将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提供物质和实证支持,使之不 致成为空中楼阁。 5、低碳经济(low carbon economy) 与两型社会的内在关系。2003 年英国 政府发表能源白皮书(uk government2003),并以“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 低碳经济(our energy future ,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为题,首 次提出了“低碳经济”这一概念,引起了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该书指出,低碳经 济是指以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为代价来获得更多的经济产 出,其为我们创造更高的生活质量、发展应用和输出更先进的技术提供了机会 10。在此之后,d约翰逊等学者分别探讨了英国、德国和日本等国家及地区 在大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技术可行性,论证了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减少 可以共存的可能性 11-14。国际气候集团在其报告赢余:低碳经济的成长中 进一步介绍了低碳经济的概念,从市场收益的角度表明了低碳经济具有更高的 投资回报率, 其增长速度也大于其它经济形态 15。 从这些已有研究中可以看出, 低碳经济的实质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依靠能源技术和制度创新来解 决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建立一种最大程度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经济 发展模式,以此削弱人类活动对气候产生的影响,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16。 低碳经济从如何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的角度提出了一种实现经济 与资源、环境和谐有序的发展模式,其关注的重点是怎样提升能源技术和改变 当前的能源结构。从这个角度来讲,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相比,是实践两型社 会更为具体的尝试和途径。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相关研究综述 13 2.2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内涵 2.2.1 企业创新内涵 创新(innovation)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发 展理论一书中提出的。熊彼特认为企业家的创新活动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因, 并将创新定义为是一种“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并将创新性的元素转变为在 一个系统中具有被广泛接受的商业价值的元素”的活动。同时在该书中,熊彼 特将创新概括为五种类型:第一,推出一种消费者未曾使用过的新产品,或已 有产品的一种新特性;第二,使用一种生产制造部门未曾采用过的生产技术或 方法;第三,开辟一个新的消费市场;第四,获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 一种新的供应来源;第五,建立一种新的生产经营组织。根据这五种类型,后 来的学者将其分别归纳为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资源创新和组织创 新(制度创新)。 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同时也是创新活动的主体。一方面,企业在自身的 生产实践和经营活动中可深入了解市场潜在需求,从而根据实际需求确定科研 方向,因此对科研成果的转化具有有利作用;另一方面,创新活动的最终目的 是实现超额的商业利润,只有企业才具备将相关创新产品推向市场进而获利的 能力,因此也就具有了承担建设科研队伍、投入科研经费的巨大成本的动力。 正是由于企业的这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版授权】 ISO 1120:2025 EN Conveyor belts - Determination of strength of mechanical fastenings for textile conveyor belts- Static test method
- T/CI 172-2023扑翼飞行机器人机载视觉系统
- 商场安全员培训课件
- 2025年汽车行业智能网联技术发展前景研究报告
- 2025年可再生能源行业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及市场前景研究报告
- 2025年风电行业风能利用技术发展前景研究报告
- 2025年电信通讯行业5G技术应用前景研究报告
- 2025年区块链行业区块链数字资产交易市场前景研究报告
- 定海区2025年浙江舟山市定海区环境卫生管理中心编外招聘2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大足区2025重庆大足区某机关事业单位招聘2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离子检验-教案-
- GB/T 12643-2025机器人词汇
- Unit 5 Lesson 20 The Spring Festival Is Coming!(说课稿)-2024-2025学年冀教版(三起)英语五年级上册
- 智能悬架系统集成开发关键技术与实践-2024-12-技术资料
- 应用PDCA降低药占比
- 分包商安全管理规定(4篇)
- 超重与失重+说课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 公司收取管理费协议书范本
- JTS-165-6-2008滚装码头设计规范-PDF解密
- 设备维修与保养(课件)
- 医院培训课件:《和谐医患关系的建构与医疗纠纷的应对》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