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破坏性创新在中小企业中的应用研究 i 摘摘 要要 中小企业往往势单力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由于资金、人员、技术、资源 等等条件的限制,常常处于劣势。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利用创新,抓住机遇并逐步 累积实力,最终成长为行业的新任领袖,就成为中小企业的重大抉择。本文站在中 小企业的立场上,就如何成功开展破坏性创新进行研究、并设计、提出相应的措 施,对我国中小企业在实际应用中提供具体的指导。 本文在理论研究部分,通过对国内外破坏性创新理论的梳理与辨析,剖析破坏性 创新的内涵、阐述破坏性创新的本质、提炼破坏性创新产生的诱因,并设计破坏性创 新的模型(新市场破坏模型、低端破坏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提出破坏性 创新在实际应用中的一般规律,指出中小企业具体实施破坏性创新的三条路径,并 揭示了影响中小企业成功实施破坏性创新的四个主要因素。 本文在实证研究部分,通过深入分析新市场破坏模型的典型案例,以及低端破 坏模型的典型案例,运用案例分析法,验证了本文理论研究部分的结论,并将典型 扩大到一般,对我国广大中小企业在实际中开展破坏性创新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破坏性创新 市场竞争 消费者需求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破坏性创新在中小企业中的应用研究 ii abstract nowadays, when facing the fierce marketing competition, smes (the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are at a disadvantage by lack of the money, specialists and other resources. in this situation, 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smes that to successfully identify and take the good opportunity. this thesis is established in the smes view, to provide some specific solution for chinese smes. in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part, this thesis summarize the history of disruptive innovation theory, analysis the deep meaning of the disruptive innovation theory, design the two models of disruptive innovation theory, submit the general way to successfully conduct disruptive innovation theory, and explain the four main factors that guarantee the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in this thesiss empirical research part, by in-depth analysis the new market model and low-damage model, the author verify the conclusions, and extend the conclusions to general. keywords: disruptive innovation, market competition, consumer need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破坏性创新在中小企业中的应用研究 独 创 性 声 明 独 创 性 声 明 本人郑重声明: 今所呈交的 破坏性创新在中小企业中的应用研究 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科研成果。尽我所 知,文中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 经发表或撰写的内容及科研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 作者签名 作者签名: 黄璐 日期:日期: 2010 年年 3 月月 17 日日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有关规 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借阅或网 络索引;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取影印、缩印或 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作者签名: 黄璐 作者签名: 黄璐 导师签名: 李丁 导师签名: 李丁 日期: 2010 日期: 2010 年 3 年 3 月 17月 17 日日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破坏性创新在中小企业中的应用研究 第 1 页,共 43 页 1 引引 言言 1.1 选题的背景、意义及目的选题的背景、意义及目的 1.1.1 选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战后,科技的快速发展以及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使得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 的外部环境动荡不安。很多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在面对骤变的环境时,不堪一击, 迅速衰败;相反,一些势单力薄的中小企业却从中抓住机遇,打败了最强大的竞争 对手,迅速成长为行业内的新任霸主。近年来,此类“蛇吞象”的“神话”曾出不穷, 引起了理论界与实业界的高度关注,破坏性创新正是研究这类现象的新理论。 破坏性创新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克莱顿.m.克里斯滕森首先提出的。 1997 年,他出版了成名作创新者的困境:当新技术导致大企业失败时,并在此 书中首次提出了破坏性创新理论。 创新者的困境 一经问世, 立刻引发了无数关注。 继克里斯滕森之后,很多国内外学者也纷纷加入到破坏性创新的研究工作中,其中具 有代表性的学者有: p.thomond,t.herzberg,f.lettice,e.danneels,以及我国学者吴 桂生、陈伟、夏保华等等。 破坏性创新理论主要关注企业在面对日益动荡的商业大环境时, 应当如何利用创 新,如何通过更加完美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来实现企业利润并巩固企业的地位。目 前,克里斯滕森及其追随者,主要将目光聚焦于行业内的在位公司如何应对破坏性 创新,如何战胜众多中小企业(通常是破坏性创新的发起者)的挑战,如何确保本企 业强大的市场占有率,以及如何巩固本企业的领导地位等等。他们的研究立场大都 站在行业内的领导公司一边,极少立足于中小企业。 然而,中小企业通常经济实力有限,资源(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相对匮乏, 技术研发投入有限。在面对市场上具有不同需求的各个消费者群体、 面对众多的细分 市场时,中小企业由于资源等等条件的限制,很难同时满足各个消费群体的需求,缺 乏覆盖全部细分市场空间的能力。 在这种情况下,中小企业如何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 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项目中,如何选取最能够获利的细分市场,如何设计并推出满足 市场需求的产品,如何识别并抓住快速变化的环境所带来的机遇,如何利用创新逐 步积累实力并最终成长为行业内新任领袖,就成为中小企业生死攸关的抉择。由于 中小企业资源有限、抗风险能力低,一旦选错,很可能导致毁灭性的后果,这使得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破坏性创新在中小企业中的应用研究 第 2 页,共 43 页 述抉择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问题”,破坏性创新恰恰能够帮助中 小企业应对这些问题。 破坏性创新是采用一种基于不同科学原理和知识架构基础上的新技术、或者整 合现有技术资源设计出的新产品,或者创造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等等,通过提供满 足消费者核心诉求并且价格极为低廉的新产品,从主流市场的低端、边缘部分或从 潜在消费者组成的“新市场”入手,逐步提高并积累实力,最终侵蚀主流、高端市 场,并凭借良好的产品品质和极大的低成本优势,夺取在位公司的市场份额,并最 终将在位公司打败,成为市场上新的领导者。 我国中小企业众多,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市场上“约有 70%的技术创新、 65%的国内发明专利和 80%以上的新产品来自于中小企业,并且 95%以上都是非公有 制企业。2007 年, 在全国 53 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政府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中, 民营科技企业分别占到了 70%和 80%以上。” 。创新以经成为我国中小企业的首选。 本文以中小企业为立足点,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对中小企业如何在 实践中成功开展破坏性创新建言献策, 希望能够对我国中小企业在实际开展破坏性创 新的过程中,提供合理可行的指导。 1.1.2 选题的研究目的 1.1.2 选题的研究目的 中小企业往往势单力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由于资金、人员、技术、资源等 等条件的限制,常常处于劣势。 本文站在中小企业的立场上,就如何成功开展破坏性创新进行研究,并设计、 提出相应的措施,对我国中小企业在实际应用上提供具体的指导。 1.2 本文的研究方法本文的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在理论研究部分,通过对国内外破坏性创新理论的梳理与辨析,剖析破坏性创 新的内涵、阐述破坏性创新的本质、提炼破坏性创新产生的诱因,并设计破坏性创 新的模型(新市场破坏模型、低端破坏模型)。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提出破坏性创 新在具体应用中的一般规律,指出中小企业具体实施破坏性创新的三条路径,并揭 示了影响中小企业成功实施破坏性创新的四个主要因素。 陈幼红.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与对策j. 商业现代化,2008,3:286287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破坏性创新在中小企业中的应用研究 第 3 页,共 43 页 在实证研究部分,本文通过深入分析新市场破坏模型的典型案例,以及低端破 坏模型的典型案例,通过案例分析法,验证了本文理论研究的结论,并将典型扩大 到一般,对我国中小企业在实际中开展破坏性创新提出可行性建议。 1.3 本文的结构规划本文的结构规划 本文按照文献梳理、理论研究提议、实证研究验证、研究成果一般性推广的思 路进行。具体的安排如下。 全文共五章,第一章为引言部分,主要说明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目的和研 究方法,并提出本文的研究特色; 第二章为文献综述部分,阐述了国内外破坏性创新理论的研究动态,并对破坏性 创新的内涵、 本质、 诱因等等进行深入分析, 设计并提出了破坏性创新的双模型, 即: 低端破坏模型,新市场破坏模型; 第三章为理论研究部分,提出了中小企业开展破坏性创新的一般规律、指出了 中小企业实施破坏性创新的三条具体路径以及影响成败的四点关键因素; 第四章为实证研究部分,对低端破坏模型以及新市场破坏模型的典型案例进行 深入分析,验证了理论研究成果; 第五章对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进行总结,并对破坏性创新在我国众多中小企业 中的一般推广建言献策。 1.4 本文的研究特色本文的研究特色 本文具有两大研究特色,第一,研究视角独特新颖。 破坏性创新最早出现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是创新理论和管理理论的前沿。目 前国内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行业内在位公司面对破坏性创新的挑战时,为何多以失 败而告终。研究视角大都立足于在位企业来审视破坏性创新,并对在位企业如何利 用、防范破坏性创新给与政策建议。相反,立足于破坏性创新的发起者中小企业的 研究甚少。本文以中小企业为立足点,就如何成功开展破坏性创新进行研究,并设 计、提出相应的措施,对我国中小企业在实际应用中具有指导意义。 第二,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结合。 本文在大量查阅国内外相关理论文献的基础上,理论研究部分深刻剖析了破坏 性创新的本质、内涵等等要素,设计并提出了中小企业开展破坏性创新的一般模式 以及具体路径,揭示了实际应用过程中影响成败的关键因素。在实证研究部分,通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破坏性创新在中小企业中的应用研究 第 4 页,共 43 页 过典型案例的研究分析,不但验证了理论研究部分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更对我国众 多中小企业在实践中开展破坏性创新建言献策,具有高度的推广价值。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破坏性创新在中小企业中的应用研究 第 5 页,共 43 页 2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综述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2.1 创新理论综述创新理论综述 创新理论最早是由美籍奥国经济学家,约瑟夫.阿洛伊德.熊彼特于 1912 年在其 成名作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尔后,熊彼特在其 1939 年出版的经济周期: 资本主义过程的理论、历史和统计分析以及 1942 年出版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 和民主主义中,对创新理论进行了更加深入的分析和探讨。熊彼特不但开创了“创 新理论”的先河,更提出了创新理论的框架结构,为未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 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并认为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实现创新,引进新组 合,经济的发展就是整个社会不断地实现新组合,是不断从内部革新的经济结构的一 种创造性破坏过程。” 对于这个新组合的内容,熊彼特认为,主要有以下 5 点,即 “引入一种新的产品、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者半 成品供给来源,以及建立新的企业组织形式。” 继熊彼特之后,经过几代学者的不懈努力研究,创新理论日渐成熟,并衍生出 多个分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分支有:技术创新理论、创新扩散理论、制度创新理 论、破坏性创新理论。 技术创新理论是由索罗(s.c.solo)在 1951 年发表的资本化过程中的创新:对 熊彼特理论的评价 中首次提出的。索罗指出“技术的变化,包括现在知识被投入实 际应用所带来的具体的技术安排、技术组合方面的变化,称为创新。并提出技术创 新成立的两个条件:新思想来源和以后阶段的实现发展。” 继索罗之后,麦克劳琳、 林恩、格罗布等学者通过深入研究,对技术创新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创新扩散理论由美国新墨西哥大学的埃弗雷德.罗杰斯(everett.m.rogers)在其 1962 年出版的创新扩散一书中首次提出。他的“创新扩散 s 曲线理论”指出, 创新的扩散是一个从慢、发展到快、再变慢的过程,罗杰斯同时也归纳了创新推广 过程的 5 个阶段,并将创新采用者分成 5 大类。 制度创新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戴维斯和诺斯在他们 1971 年出版的制度变迁和 美国经济增长 一书中首次提出。他指出“进行制度创新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更大的 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 商务印书馆,2004,197198 宋刚,张楠. 创新 2.0:知识社会环境下的创新民主化. 中国软科学,2009,10:6066 周振林. 技术创新理论的发展. 价值中国网(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破坏性创新在中小企业中的应用研究 第 6 页,共 43 页 收益,或者节约交易成本。当新制度提供的边际收益等于执行旧制度需要付出的边 际成本时,制度结构达到均衡状态,制度创新就会停止。” 制度创新理论对如何更 加有效地减少交易成本,从而极大地改善经济绩效做出了贡献。 二战后,科技的快速发展以及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使得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 外部环境动荡不安。 很多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在面对骤变的环境时,不堪一击,迅速 衰败;相反,一些势单力薄的中小企业却从中抓住机遇,打败了最强大的竞争对 手,迅速成长为行业内的新任霸主。近年来,此类“蛇吞象”事件层出不穷,引起了 理论界的高度关注,众多专家学者予以解释研究,众说纷纭,破坏性创新也对此进行 了研究探索。 2.2 国内外破坏性创新理论综述国内外破坏性创新理论综述 破坏性创新由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技术与经营管理和综合管理“双料”教 授,克莱顿.m.克里斯滕森,在其 1997 年出版的 创新者的困境:当新技术导致大企 业失败时首次提出。随后,克里斯滕森与迈克尔.e.雷纳于 2003 年出版了困境与 出路,通过更加深入的研究,拓展了破坏性创新理论。 克里斯滕森认为,“目前主流市场上对产品性能改进做出贡献的创新称为维持 性创新,而另一种创新,其最初立足于非主流的低端市场,目标不是向现有主流市 场提供更好的产品,而是随着立足于低端市场的新产品技术的不断改进和产品性能 的不断提高,新产品最终逐渐侵蚀现有的主流市场。相对于主流市场而言, 这种创新 具有破坏性,因此称之为破坏性创新。” 作为创新理论和管理理论的前沿, 破坏性创新一经问世, 立刻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理论界对此表现出强烈的关注,众多学者也纷纷投入其中。近年来,各种研究成果层 出不穷,莫衷一是。在众多的研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如下几个: p.thomond, t.herzberg, f.lettice 在他们 2003 年发表的disruptive innovation: removing the innovatorsdilemma中,提出“破坏性创新是被成功开发出的产品、 服务、技术、过程或者商业模式,它们能够使组织改变传统的竞争规则,并改变现 有市场上的需求。过去,只能由专家解决的问题现在可以由破坏性创新所形成的新 产品性能得到解决,新方法使更多的顾客以更方便的方式消费产品和服务。并强 lance. e. davis, douglass. c. north.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american economic growth.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1, 354355 克莱顿.m.克里斯滕森, 迈克尔.雷纳. 困境与出路m. 中信出版社,2004:132133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破坏性创新在中小企业中的应用研究 第 7 页,共 43 页 调,破坏性创新比仅仅失去市场机会或者份额所造成的破坏要大得多。并指出, 在当 今日益全球化、动荡的、非连续的世界里,当技术或者市场变化时,位于产业高端的 主导公司原先一贯的运作模式成为其失败的重要因素。” 随后,e.danneels 在其 2004 年发表的disruptive technology reconsidered: a critique and research agenda中,认为“破坏性创新应单纯从技术角度定义,破坏 性创新是通过改变企业竞争所遵循的性能衡量标准从而改变竞争基础的技术。” 随着破坏性创新理论不断地扩展, 近年来, 很多国内学者也开始对其进行了研究, 并提出了各自的见解,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 清华大学的吴桂生、谢伟于 1997 年 12 月在科学与研究杂志上发表了“破 坏性创新”与组织响应 一文。文中,他们阐述了破坏性创新的概念以及破坏性创新 的发生发展过程。这篇论文首次将破坏性创新理论引入中国,清华大学的吴桂生教 授也成为了中国研究破坏性创新理论的第一人。 随后,徐河军、高建、周晓妮于 2003 年 5 月在科技管理研究杂志上发表了 不连续创新、不确定性和现有企业生存 ,提出了破坏性创新的特征,并指明了破 坏性创新对于企业以及行业的颠覆性影响。 作为创新理论和管理理论的前沿,破坏性创新从其诞生到现在,虽然理论界与实 业界对此极为关注,众说纷纭,但截至今日,破坏性创新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论,还 需要国内外学者继续深入研究和探索。 作者在查阅了国内外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经过深入分析和研究,对破坏性 创新的内涵、本质、诱因、模型等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对破坏性创新如何在中 小企业中具体运用建言献策。 2.3 破坏性创新理论的梳理与辨析破坏性创新理论的梳理与辨析 2.3.1 破坏性创新的概念及其内涵 2.3.1 破坏性创新的概念及其内涵 破坏性创新是指,企业采用基于另一种科学原理和知识架构基础上的新技术、或 者整合现有技术资源设计出的新产品、或者创造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通过提供满足 p. thomond, therzberg, f. lettice. disruptive innovation: removing the innovators dilemmar. british academy of management, 2003 conference proceedings. e. danneels. disruptive technology reconsidered: a critique and research agendaj. the jouran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04, 21:246258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破坏性创新在中小企业中的应用研究 第 8 页,共 43 页 消费者核心需求的、品质不完美但“足够好”的、简单方便、且价格极为低廉的新产 品,从主流市场的低端、边缘部分或者从由于缺乏资金技术等等原因而没有能力消费 当前市场主导产品的潜在消费者市场入手,逐步改进并积累实力,最终侵蚀主流、高 端市场,凭借良好的产品品质和极大的低成本优势,夺取在位公司的市场份额并将其 “驱逐出境”,成为市场上新的领导者。 具体而言,破坏性创新是相对于维持性创新的一个概念。维持性创新是指, 企业 沿着产品原有的技术发展轨道,通过不断研发改进来完善现有技术;通过提高产品的 核心性能、增加并增强产品的附加功能、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品质、美化产品外 观等等方法,向所属市场上主流、高端客户提供更加完美的产品,从而抢占毛利率很 高的主流、高端市场并获取最大的市场份额,从而巩固确立企业的领导地位。破坏性 创新恰恰与之反其道而行。 在技术研发方面,破坏性创新采用了一种与现有产品技术完全不同的技术发展 轨迹,它是基于另一种全新的科学原理和知识架构基础上的。虽然破坏性创新技术 在它诞生初期,相对于维持性创新技术,往往显得“简单”和“不入流”,但是它却 代表了未来技术发展的方向。随着破坏性创新不断完善改进,它将最终超越现有技 术,实现技术越迁和升级换代。破坏性创新技术可以突破维持性技术的研发极限, 引 发技术革命,并成为未来世界的中流砥柱;(dvd 替代录像机) 在选择细分市场方面, 破坏性创新不同于维持性创新那样定位于主流、 高端市场, 它针对低端市场、边缘市场、以及新市场(由目前因缺乏资金、不懂技术等等原因没 有能力购买现有主导产品、但却迫切希望拥有这类产品的潜在消费者构成)。这部分 细分市场往往由于规模窄小、毛利率低等等原因而为在位公司(绝大多数是使用维持 性创新的公司)所摒弃;(寨版手机) 在产品特征方面,与维持性创新产品的操作复杂、功能繁琐、产品精密尖端、 价格昂贵等等特点相比,破坏性创新产品往往操作方便、没有纷繁的附加功能、产 品结构简单、且价格极为低廉,便于广大消费者使用。虽然与维持性创新产品相 比,破坏性产品显得“粗糙”和“俭朴”,但是在满足消费者购买此类产品的核心 需求方面,破坏性创新产品的品质是“足够好”的。也就是说, 在完成消费者对此类 商品的核心诉求方面,破坏性创新产品的品质虽然没有维持性产品完美,但是绝对可 靠,能够出色地满足消费者对此类产品的基础核心的要求;(小灵通) 在对行业影响以及企业地位的影响方面,维持性创新是沿着既有的产品技术轨 道发展,是对既有产品的不断改进完善,它对行业和在位公司的领导地位起到巩固 和发展的作用。而破坏性创新却是基于完全不同的科学原理和知识架构,采用了一 种可以引发技术革命和产业升级换代的“另类”技术,当其成熟时,就会颠覆现有 行业,引发行业更迭;同时,也会使得处于该行业内的公司重新洗牌,重新划分版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破坏性创新在中小企业中的应用研究 第 9 页,共 43 页 图。例如,瓦特发明的蒸汽机及其在棉纺织业的广泛应用,结束了传统手摇纺纱机 的“命运”,推动了纺织业的产业升级换代,更加引发了英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的 工业革命。可见,破坏性创新对旧有技术以及行业的“破坏力”之大。 (佳能替代施 乐) 近年来,在面对骤变的外部环境时,很多优秀的“老字号”迅速衰败,众多曾 经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也难逃陨落的命运;相反,一些新兴的中小企业却利用破坏 性创新,一越而起,成为行业内新的霸主。理论界对此众说纷纭,很多学者将破坏 性创新与突破性创新等概念混为一谈。作者在经过仔细思考后,认为,虽然破坏性 创新与其它概念有某些相似之处,但是绝对不能够等同视之。对于破坏性创新与突 破性创新的区别与联系,可以从如下四方面辨析: 第一,破坏性创新与突破性创新的内涵不同。 研究创新理论的著名权威学者 richard leifer, 曾经阐述了突破性创新的概念 (并 且 richard leifer 的定义已经被广泛接受):“如果某项创新满足如下三个条件之一, 即可称之为突破性创新,即:全新的产品特色;现有功能指标至少提高五倍以上; 产品成本显著降低且至少降低百分之三十以上” 。从这个定义不难看出,突破性创 新的内涵着眼于纯粹的技术改进程度,它仅就“技术进步”这个单一标准来衡量。 而破坏性创新的内涵更加注重“破坏性影响”方面,它强调一种在全新的科学原理 和知识架构基础上的、不同于现有技术发展轨迹的新技术,这种新技术可以跨越现 有技术的研发极限,实现技术越迁和技术换代,还可以引发技术革命并颠覆行业原 有的格局。“破坏性”是其最大的内涵特征。(新商业模式的戴尔、亚马逊对传统商 业的颠覆) 第二,破坏性创新与突破性创新所承担的开发风险不同。 突破性创新是沿着既定的技术轨道对原有技术跨越式的提高。企业进行跨越式 研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材料、设备、人员投入,这些巨额投入是否必定能够带来等 量的技术突破成果,在研发的过程中,企业无法判定。所以,突破性创新的研发风 险主要来自于技术开发。而破坏性创新则不同,它强调启用一种全新的技术发展路 线、或者开发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或者整合现有的几种技术对其重新排列组合从而 设计出全新的产品来满足当前市场上还没有被满足的、 或者没有被恰当充分满足的需 求。 在破坏性创新产品刚刚问世时,由于市场上还没有对它形成类似于主流产品的大 量的、显性的需求,所以破坏性创新的研发风险主要集中于市场方面,单纯的技术 开发风险相对较小。 第三,突破性创新与破坏性创新的研发目的和市场定位不同。 张军. 破坏性创新的特征分析. 商场现代化,2007,516:7677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破坏性创新在中小企业中的应用研究 第 10 页,共 43 页 突破性创新强调对现有技术进行大幅度的改进来完善现有的产品,以此吸引并 维系主流市场上大量的、高端的客户,从而巩固企业的市场份额,加强企业在行业 内的领导地位。而破坏性创新则不同,它采用新的技术或者新的商业模式,针对当 前市场的低端、边缘部分以及潜在消费者所构成的“新市场”,通过提供简单实 用、价格低廉但“不完美”的产品来满足这部分市场需求。可见,突破性创新的研 发是针对市场上主流的、高端的客户,是对现有产品的完善和改进。而破坏性创新 则是针对市场上低端、边缘以及潜在消费者群体,提供一种简单、便宜、尚不够 “完美”的新产品。 第四, 突破性创新与破坏性创新在技术层面上的进步程度不同。 从突破性创新的定义不难看出,如果一种创新被赋予“突破性”,那么这种创 新在其技术指标方面必定提高了几个数量级。而破坏性创新则不然。破坏性创新可 能是采取了一种新技术,也可能仅是将现有技术通过革命性的整合而形成的新组 合,也可能是创建了一种新的商业模式等等。在纯粹的技术层面上,破坏性创新未 必拥有跨越式的技术提高和改进。 例如,联邦快递公司,它缔造的“隔夜送达”神话并不是依靠对于交通运输工 具的革命性技术突破从而极大地降低了运输时间,而是通过整合航空、陆路、铁 路、水路等运输资源,有针对性地设计出最简捷的运输路线,来完成快速、高效、 准确送达的高品质服务。 2.3.2 破坏性创新产生的诱因 2.3.2 破坏性创新产生的诱因 关于破坏性创新产生的诱因,作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消费者的多元化需 求、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自然规律的“刚性极限”。具体如下: 诱因一: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 维持性创新产品在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方面,有其难以避免的局 限性,给破坏性创新留下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维持性创新是沿着既定的技术发展轨道进行的。而这种技术发展轨道是建立在 特定科学原理和知识架构基础上,这些知识或者技术只能塑造产品的某类或某个方 面的品质,只能满足消费者在这些门类或方面的需求。以汽车为例,不论维持性创 新如何改进汽车的结构,如何增加汽车的附加功能,像卫星导航、车载影院等等, 汽车产品也无法满足消费者对于空中旅行的需求。 现如今,消费者的需求越来越朝着“个性化”和“多元化”发展。维持性创新 仅仅靠改进既有产品,增加产品附加功能,很难充分恰当地满足多元化需求。破坏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破坏性创新在中小企业中的应用研究 第 11 页,共 43 页 性创新正是瞄准了市场上尚未满足的、或者没有很好满足的需求,通过提供独特的 新产品来填补市场空白,并以此为契机,不断发展壮大。例如,ut 斯达康公司的 “小灵通”正是满足了人们对于价格低廉的移动通信的需求,异军突起,从中国移 动、中国联通等老牌劲敌手里分得了半壁江山。 诱因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支配下,相对于维持性创新对产品增加的每一种附加功 能,或者每一次产品性能的改进,消费者对这种增加改进成果的使用效用是递减 的。即,消费者愿意为每一次技术改进成果所付出的价格逐渐减小。由于技术创新 的速度往往大于消费者所能够接受和吸收的速度,所以维持性创新所提供的大量附 加功能或者日趋完美的产品品质,相对于消费者的实际需要而言,往往“营养过 盛”。同时,由于维持性创新在研发过程中投入了大量资金,不可避免的把产品价 格逐渐拉高,而过高的产品价格往往引起消费者的反感。这些都为破坏性创新的产 生留下了契机。 为了巩固自身的行业地位,以及维系主流市场上大量的、高端的消费者,在位 企业(绝大部分是维持性创新的运用者)往往不断在技术研发上投入巨资,来丰富现 有产品的附加功能,提高现有产品的品质。在这类创新的拉动下,主流产品日益复 杂、结构越来越精密,附加功能越来越繁琐,同时,产品价格也越来越昂贵。一开 始,消费者出于求新求变的心理,对增加的附属功能很感兴趣,愿意付出相应的价 格来获得它。但每一种附加的产品功能或者每一次产品品质的相对改进完善,对于 消费者的使用效用而言,都是逐级递减的。在实际生活中, 技术进步的速度远远大于 消费者愿意和能够吸收的速度,一方面,维持性创新将产品功能不断扩充、产品品质 不断完善,同时,由于研发等的大量投入,也将产品的成本和价格大幅拉高;另一方 面,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作用下,面对越来越“营养过盛”的维持性创新产品,消 费者从最开始的盲目跟风,逐渐回归理性,最终不愿为华而不实的附加功能付出相应 的高价。此时的消费者对于维持性产品的态度已经改变,“营养过盛”的维持性产品 开始失去消费者的信任。 市场更加渴求一种能够很好满足消费者的核心需求并且没有 过多附加功能的新产品。于是,破坏性创新抓住消费者这样的新需求,快速相应市场 的新变化,通过推出其独特的产品,填补了市场空白,并逐步发展壮大。 诱因三:自然规律的“刚性极限”。 在自然规律的作用下,维持性技术有其自身发展的极限。它无法突破这种极限 来完成技术越迁,而破坏性创新却具有技术越迁和升级换代的潜质。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破坏性创新在中小企业中的应用研究 第 12 页,共 43 页 每一种技术都有其深深植根的特定科学原理和知识架构,都是沿着某条技术轨 迹不断向前改进。随着这种技术日趋完美的改进和提高,其上升的空间也越来越 小,能够继续开发完善的“点”也就越来越稀有。任何一种既定的技术,其发展改 进的空间都不是趋于无限的,都会受制于某种自然规律的限制,有其无法跨越的技 术极限。比如汽车产品,不论汽车技术如何发展,不论其发动机如何改进和完善,在 速度性能指标上,汽车不会比飞机的运动速度更快。而汽车没有飞机跑得快的根本原 因,不是因为汽车技术不成熟、尚未改进和完善,而是因为在自然规律的限定下, 基于特定科学原理和知识架构基础上的汽车技术有其自身发展的极限,这种自然极 限限定了汽车速度不论如何改进都无法与基于另一种科学原理上的飞机技术的速度 相抗衡。(mp3 代替 walkman) 2.3.3 破坏性创新的本质 2.3.3 破坏性创新的本质 破坏性创新从本质上来说,是消费者需求在其理性回归阶段的产物,是维持性 创新产品与破坏性创新产品在市场需求的特定阶段矛盾转化的结果。 当维持性创新对产品的改进速度远远超过消费者所能够接受、吸收的速度时, 维持性创新对于消费者需求的拉动失效,消费者购买产品从初始的盲目跟风发展到 理性回归阶段。此时,以市场需求的新变化为契机,通过提供满足新需求、质量 “足够好”并且价格极为低廉的新产品,从市场的边缘、低端部分,或者从潜在消 费者组成的“新市场”做起,逐步积累实力,不断向主流市场、以及高端市场进 军,最后凭借具有极强低成本竞争优势、质量“足够好”的破坏性创新产品,夺得 主流、高端市场,击败强大的在位公司,成为新一代的霸主。 从本质上来看,破坏性创新是消费者需求在不同时期矛盾转化的产物,是维持性 创新对消费者需求的拉动失效时,消费者理性回归的结果。破坏性创新与维持性创新 是一组辩证矛盾的统一体,它们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当维持性创 新不断促使消费者需求偏离“产品性能”自然需求曲线时,日渐理性的消费者最终 对价格昂贵、华而不实的维持性产品失去兴趣,对能够很好满足他们核心诉求并且 价格低廉的新产品的呼声日益高涨,破坏性创新正是抓住这个契机,应运而生。 利用“技术 s 曲线”以及“消费者需求曲线移动图”,可以更加清楚地揭示破坏 性创新的本质。 如下图所示: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破坏性创新在中小企业中的应用研究 第 13 页,共 43 页 产品性能 维持性创新技术发展轨迹 偏离的消费者需求曲线 消费者对产品性能的自然需求曲线 阶段 i 阶段 ii 阶段 iii 图 2.1: 技术 s 曲线图 在技术 s 曲线图中,横轴表示不同的时间阶段,纵轴表示产品性能水平的高低。 图中,约 45 度向上倾斜的直线代表技术发展轨道,黑色实曲线表示消费者对产品性 能的自然需求曲线,黑色虚曲线表示在技术创新的拉动下,偏离的消费者需求曲线。 阶段i表示某种全新的产品刚刚上市。此时,对于产品而言,由于处于其初始诞 生期,技术尚未完善,性能尚待改进,不能充分地满足消费者的全部需求;对于消 费者而言,由于好奇、求新求变的心理,消费者对这种全新产品的期望非常大,消 费需求远远大于目前产品所具有的性能水平。在这种强大的消费需求刺激下,技术 (从本质上说,此时它具有破坏性创新的性质)迅速研发,加快改进速度,于是产品 性能沿着技术发展轨道大力提升。 随着时间的发展到了阶段 ii 时,产品技术创新发展轨道与消费者对该产品的自 然需求曲线相交,对于产品而言,由于技术创新的改进速度非常迅速,使得技术进 步远远大于消费者对其需求的增长,并且已经远远超出消费者能够接受、吸收的程 度。表现为技术创新轨迹线性增长,并远远高于消费者自然需求曲线;对于消费者而 言,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作用下(对每一种产品附加功能或者每一次产品性能的相 对改进,消费者的使用效用递减。即,消费者愿意为每一次技术改进所付出的价格逐 杨强,汪波,吕荣胜. 破坏性创新理论的本质及其市场效应分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8,8:59 61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破坏性创新在中小企业中的应用研究 第 14 页,共 43 页 渐减小) ,消费者已经从最初的狂热跟风、盲目追求,开始出现理性回归。表现为, 消费者对产品性能的自然需求曲线逐渐下降,并始终位于技术创新发展轨道之下。 然而在此阶段,虽然消费者需求开始出现理性回归,但是由于前期疯狂跟风的“惯 性”影响,高速改进的产品性能对消费者还有很大的诱惑,再加上企业大力宣传、 促销等等刺激手段,使得消费者需求曲线在技术创新的拉动下,偏离了自然轨道继 续向上发展,体现为图中虚线表示的“新”消费者需求曲线。 在阶段 iii,当偏离的消费者需求曲线与技术创新曲线相交时,此时消费者对于 名目繁多、华而不实的产品性能改进已经失去兴趣,消费者进入理性回归阶段。消 费者不再对价格高昂、性能“营养过盛”的产品买单,维持性技术创新对产品需求 的拉动完全失效,消费者理性回归。此时,消费者对能够很好满足其核心诉求、价 格低廉、但尚未出现的新产品呼声越来越高。正是消费者的这种新需求为破坏性创 新的产生埋下了契机。 从技术 s 曲线图中,不难发现,任何技术的发展轨迹都有其从出生、到鼎盛、 再到衰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消费者对这种产品的需求也相应地由最初的疯狂 跟风、到趋于饱和、再到理性回归。维持性创新和破坏性创新也是随着消费者以及 市场主导技术的发展,互相依存,相互转化。 综上所述,破坏性创新的本质,就是消费者对某种产品的需求在其理性回归阶 段的产物,是维持性创新产品与破坏性创新产品在市场需求的特定阶段矛盾转化的 结果。消费者需求移动图能够更加清晰地阐述这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过程。 如下图所示: 图 2.2: 消费者需求移动曲线(注:图中延续性技术创新即为维持性创新)11 11 杨强,汪波,吕荣胜. 破坏性创新理论的本质及其市场效应分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8,8:59 61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破坏性创新在中小企业中的应用研究 第 15 页,共 43 页 图中,横轴表示不同的时间阶段,纵轴表示产品性能水平的高低。图中约 45 度 向上倾斜的直线代表维持性创新的技术发展轨迹,黑色实曲线表示消费者对某产品 性能的自然需求曲线,黑色虚曲线表示消费者在技术创新的影响下,发生偏离的产 品性能需求曲线。 在阶段 i,市场上出现了一种全新的技术(维持性创新 1),消费者对基于此技 术的全新产品的需求远大于技术进步的速度,在巨大的消费需求刺激下,此技术蓬 勃发展,产品性能不断提高,随着时间的推移,消费者的需求曲线与维持性技术创 新 1 的技术创新发展轨道相交,并从阶段 i 过渡到阶段 ii。 此时,在创新的强大刺激下,消费者需求曲线偏离自然轨道,向上越迁 (表现为 图中黑色虚曲线) ,虽然维持性创新 1 对消费者需求尚有拉动作用,但在边际效用递 减规律和消费者理性回归的双重作用下,维持性创新开始失去消费者的信任,市场 上对能够满足消费者核心需求、价格低廉、简单方便的新产品的呼声日益高涨。于 是,破坏性创新1出现。此时,由于破坏性创新1处于其初始诞生期,不论技术或者 产品都相对“粗糙”,难以达到主流、高端市场的要求,因而它主要攻占边缘市 场、低端市场以及由购买力欠佳的潜在消费者所组成的“新市场”,维持性创新产 品仍居市场主导地位。 随着时间推移,进入阶段 iii 时,维持性创新 1 对消费者需求的拉动完全失效, 而破坏性创新 1 通过自身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已经从低端、边缘市场慢慢向主流、 高端市场侵蚀,并利用其“足够好”的产品品质和极强的低价格优势,抢夺了从前 维持性产品所占据的主流、高端市场,成为市场上的新主导。此时,维持性创新 1 彻底失败,退出历史舞台;而破坏性创新 1 已经演化为维持性创新 2,并继续发展, 当它到达鼎盛时期后,会被未来的破坏性创新 2 所取代。可见,在不同阶段消费者 不同需求的影响下,维持性创新和破坏性创新,彼此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并不断 演进。 总而言之,破坏性创新的本质就是,在技术进步速度远远大于消费者实际需要和 所能够吸收的前提下,消费者需求在其理性回归阶段的产物,是维持性创新产品与破 坏性创新产品在市场需求的特定阶段矛盾转化的结果。 2.3.4 破坏性创新的模型 2.3.4 破坏性创新的模型 关于破坏性创新的模型,作者设计并提出了“双模型”,即:新市场破坏模型 和低端破坏模型。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破坏性创新在中小企业中的应用研究 第 16 页,共 43 页 2.3.4.1 新市场破坏模型新市场破坏模型 新市场破坏模型是指,企业针对市场上大量的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内训师课件评审表
- 化学气象沉积安全培训课件
- 创造性写作课件王
- 【含听力7英RJ月考】宿州市第一初级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英语试卷
- 先学做人再学做事课件
- 化学专业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17 爬天都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备课素材)
- 空间方案设计汇报
- 内控安全培训课件
- 财政政策复苏效应-洞察及研究
- 宁波银行2025-2026年招聘考试笔试题内容历年考试真题
- 心力衰竭健康教育
- 学堂在线 新闻摄影 期末考试答案
-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核心素养展示
- 校本研修教学课件
- 物业客服部日常工作
- 一例外周静脉炎的护理个案讲课件
- 慢性便秘病人护理
- 商铺意向金协议书
- (高清版)DB13∕T 5817-2023 河流(湖泊)健康评价技术规范
- 装饰装修工程施工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