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企业中高层管理者个体特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企业中高层管理者个体特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摘 要 企业中高层管理者个体特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摘 要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幸福是人类个体认识到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以及理想得到实现时 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是由需要(包括动机、欲望、兴趣)、认知、情感等心理因素与外 部诱因的交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心理状态。在积极心理学运动中,主观幸 福感是最引人注目的一个研究领域。主观幸福感是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 整体性的评价,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它包括三个部分:积 极情感、消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过去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大多数以老年人、学生、青少 年和城市居民为对象,但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家们也开始注意到研究员工幸福感的重要意 义。员工的幸福水平对组织具有重要的意义。快乐的员工缺勤率和离职率都较低,表现出 更高的组织承诺。从组织层面看,组织的快乐氛围与利润率和生产力显著相关。 本文在对主观幸福感的概念、理论模型及影响因素研究现状进行评述的基础上,采用 diener 等人主编的生活满意度量表和快乐感量表,经信度效度检验后,对企业中高层管理 者主观幸福感特点进行初步探讨,同时对主观幸福感与个体特征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结 果如下: 1、由 5 个项目组成的生活满意度量表以及由 14 个项目组成的快乐感量表均具有良好 的测量学特性,信度、效度均达到较为理想的水平。 2、企业中高层管理者主观幸福感在性别、年龄、健康状况、婚恋状况、企业所有制、 工作环境六个变量上存在差异。 最后,本文对该研究中运用的方法、研究结果、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及该课题未来研究 的取向进行了讨论分析,希望对后续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关键词:中高层管理者,个体特征,主观幸福感 企业中高层管理者个体特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ii t t t thehehehe r r r researchesearchesearchesearch onononon r r r relationelationelationelationaboutaboutaboutabouti i i individualndividualndividualndividual c c c characteristicharacteristicharacteristicharacteristic ofofofof mmmmiddleiddleiddleiddle andandandands s s seniorenioreniorenior mmmmanageranageranageranager andandandands s s subjectubjectubjectubjectwwwwellellellell- - - -beingbeingbeingbeing abstractabstractabstractabstract from the psychological point of view , well-being is one state of emotional of human individuals to recognize their needs are met,as well as the realization of the ideal,and a complex , multi-level state of mind formed by the interaction of the need ( including the motivations,desires,interests),cognitive,emotional and other psychological factors and external incentives. on the positive psychology movement,subjective well-being is the most compelling area of research. subjective well-being may be defined as peoplesglobale valuation of their lives by their own criteria. it is an important psyehological index of life quality,which consists of three parts:positive emotions,negative emotions and life satisfaction. the past,the research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major in elderly persons,students,youth and urban targets, but the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ists are beginning to note the importance of employee well-being. the level of staff well-being of the organiza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happy staff absenteeism and turnover rate were lower , showing a higher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from the organizational perspective ,the organizations happy atmosphere and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profitability and productivity. based on the review of the concepts,theoretical model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 the research was to exploer the characteristic of middle and senior managers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 the assessmentscale(the life satisfaction scale and happy sense of scale)we used was made up by diener and the study was to verify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it. 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the life satisfaction scale made up of 5 items and happy sense of scale made up of 14 items was proved to have good consisteney and reliability and criterion validity. it was a reliable and valid instrument. 2、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in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middle and senior managers in different groups. middle and senior managers with different sex,age,health,love,business ownership and work environment vary greatly in subjective well-being. finally,the methods,results,problems 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was discussed to help 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i the follow-up study. key words:the middle and senior managers,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ubject well- being 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第一章 绪论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 什么是幸福?如何才能得到幸福?这是东方和西方、古人和今人都十分关注的问题。随着科学技术 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的精神生活,重视自身的生活质量。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日 益提高,但是人们的精神生活和对幸福的感受却降低了。在这种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背后,人生命的价 值和意义将不再存在了。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方面,主观的生活质量开始受到生活质量研究者和社会学 家的关注,有些学者开始怀疑客观的物质条件是否对于人类主观幸福有着决定意义。为此,这些学者提 出了“生活质量”这个概念,强调主观的生活质量对人的生存、生活和社会发展的意义。另一方面,20 世纪 40 年代末 50 年代初,马斯洛、西格诺里以及格兰特博士发起了积极心理学运动,主要在于理解及 建构人性的力量和优势,以帮助人们提高主观生活质量,过上愉快幸福的生活1。人们从伦理学、社会 学、心理学等这些不同的角度出发来探讨这一问题,形成了不同的观点和理论。从心理学来理解,幸福 是个体认识到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以及理想得到实现时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是由需要(包括动机、欲 望、兴趣)、认知、情感等心理因素与外部诱因的交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心理状态。 在积极心理学运动中,主观幸福感是最引人注目的一个研究领域。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 being,简称 swb)是指个体对自己生活幸福的感受与评价,它包含三个相互关联而又不同的因素,即 对个人生活的整体评价,近期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的频率。 过去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大多数以老年人、学生、青少年和城市居民为对象,但工业与组织心理学 家们也开始注意到研究员工幸福感的重要意义。diener 经过 20 余年的调查研究发现:与不幸福的人相 比,幸福的人免疫能力更强,寿命更长;工作、生活更具创造性;生活更快乐,人生更为成功,更能有 效应对遇到的困难。因此有些西方国家的企业把幸福和快乐的程度作为员工招聘的一项考核指标2。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联合网易等媒体,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工作幸福指数调查”, 研究结果发现 , 中国在职人士的主观幸福感受并不很高,整体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偏下水平,而且在工作中体验了较多 的消极情绪3。员工的幸福感受对组织有着重要意义。消极情绪高的员工缺勤率和离职率都较高,表现 出较低的组织承诺4。 从组织层面看, 组织的快乐氛围与利润率和生产力显著正相关。不仅如此, wright 和 cropanzano 在 2000 年发现,由管理者评估的员工绩效与主观幸福感显著正相关5。 长期以来西方学者对员工幸福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工作满意度,而工作满意度是对工作的认知评 价,没有涉及到工作中的情感体验。虽然关于员工幸福感的研究较少,但近年来也取得了一些成果,研 究发现,工作压力与幸福感存在显著相关,员工的组织承诺、自我效能感和价值观都能显著影响幸福感 67。 但这些研究并没有揭示人口学变量以及工作特征本身对幸福感所具有的预测作用。 本研究正是在 此基础上建立的。 企业中高层管理者个体特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2 1.2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 目前国内主观幸福感研究最多的为学生群体及社区老人,也有对城乡居民、教师群体、病残群体及 医生护士等群体的研究,而关于对企业职工的相关研究很少。本文则通过企业中高层管理者个体特征如 年龄、个人收入、学历、企业所有制、工作环境等对主观幸福感是否有影响以及影响程度如何,来揭示 企业中高层管理者个体特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希望为企业如何提高企业职工的主观幸福感做出贡 献。 ..1 研究的理论意义研究的理论意义 1、借鉴主观幸福感这个心理学概念,促进了其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应用。以前的学者在研究主 观幸福感时,大多数把它作为一个心理学概念,本文以前人的研究为基础,借用主观幸福感这个心理学 概念,研究企业中高层管理者个体特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促进了主观幸福感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 应用研究。 2、本研究主要以企业中高层管理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个体特征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突破 传统以学生为研究对象的束缚,从理论上可以拓展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内容,可以丰富和完善主观幸福感 研究理论。 3、本文采用实证的方法对企业中高层管理者的主观幸福感进行分析和论证。本文研究具体到企业 中高层管理者这个特殊群体,采用实证的方法研究其个体特征与主观幸福感的情况,最终提出加强企业 中高层管理者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建议。 ..2 研究的实践意义研究的实践意义 研究表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有着重要意义。主观幸福感在人力资源管理当 中的应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相比工作满意度,主观幸福感是预测员工绩效更为准确有力的工具,高的主观幸福感可以导致 高的绩效。积极情感倾向高的个体更容易进入管理层,george 发现有快乐领导的服务部门能更容易得 到顾客的好评,营销人员中的快乐气氛成为顾客满意度的一项独立预测指标。cot总结了主观幸福感对 工作绩效的影响,认为快乐情绪和良好绩效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双向的。 2、组织领导者的高主观幸福感可以营造更为核心的组织氛围。一项研究显示,如果企业的 ceo 积 极情绪倾向高,组织中的员工就更可能对自己做出快乐、健康的评价,认为工作气氛积极而温暖。从组 织层面看,组织的快乐氛围和利润率是显著相关的,在对消极情绪的研究中则没有发现这样的结果。 3、主观幸福感也可以对离职倾向做出一定程度的预测。有研究表明,工作中的积极情绪还与缺勤 率呈显著负向相关,消极情绪高的员工在离职意愿上表现得较不稳定,表现为高离职倾向,消极情绪低 的员工表现为低离职倾向。 4、研究企业中高层管理者个体特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是企业中高层管理者心理发展的迫切需求, 是企业中高层管理者改善主观生活质量、提高心理健康状况的需要。企业中高层管理者是企业的核心人 员和家庭的重要支柱,往往担负着重要的工作任务和家庭职责,这使其内心体验到更多的心理压力和心 理倦怠。 5、通过调查研究企业中高层管理者个体特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作用,一方面可以通过制定相关 的政策来改善企业中高层管理者的主观幸福感,来引导企业中高层管理者为企业和社会做出更多的贡 献,增加对企业的认同度和归属感,增加对工作的热情,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另一方面 本文可促使企业中高层管理者对自身主观幸福感状况的正确认识和评价, 有利于其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 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中进行合理的自我调节,使自我心理健康、幸福愉快、和谐发展,从而使个人的生活和工作质量都进一 步得到提高。 1.3 研究内容研究内容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讨论企业中高层管理者个体特征的各个变量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论 文的具体内容主要由下面几个部分构成: 1、绪论部分 第一章主要介绍选题的背景与意义,即如何发现这个选题和为什么选择这个题目;阐述研究内容、 研究意义、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2、文献综述 第二章介绍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首先,归纳总结了现有文献中对主观幸福感的概念、特点和结构 的界定;其次,对测评工具和理论模型的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最后,分类整理了以往研究对影响主观 幸福感的各种因素的探讨。 3、变量界定与研究假设 在第二章文献综述的基础上,通过对主观幸福感及其各类影响因素的回顾,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及 其研究对象,确定研究变量,并对变量的定义进行了界定。在这些理论基础之上,重新梳理了各个变量 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研究模型。该模型对心理学和管理学两种学科的研究视角进行了综合。之后,提出 了两组研究假设,分别从人口学各个变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工作特征各个方面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两个方面展开。 4、研究方法与调研设计 第四章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对测量工具的开发。首先,介绍了本研究所采用的方法。然后,介 绍了量表开发的相关理论及过程,并介绍了本研究实测的数据收集和样本概况。最后,是对量表的信度 和效度的检验。 5、实证研究 第五章的主要工作是对调研问卷所搜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进而检验研究假设。这部分具体包 括: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介绍了主观幸福感的基本情况,然后通过独立性 t 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 方法揭示各变量之间的关系;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检验研究假设。本章最后对结果进行分析讨论。 6、结论 提出研究结论与未来研究展望。 本章对实证研究结果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描述论文的意义、局限性 , 并为今后的研究指出新的方向。 企业中高层管理者个体特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4 表 1.1 论文的结构与主要内容 tab.1.1 structureand content of thethesis 1.4 技术路线技术路线 图 1.1 论文研究路线 tab1.1 research routeof the thesis 第一章第一章 绪论部分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研究内容与思路,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第二章 文献回顾 主观幸福感的概念回顾;主观幸福感的测评工具及理论模型的综述;主 观幸福感的主要影响因素综述 第三章第三章 主观幸福感模型设计 研究变量的选择和操作性定义;整体研究模型的提出;研究假设的提出 第四章第四章 研究方法与测量工具的开发 研究方法的选择;量表开发的相关理论及过程;本研究的量表开发,数 据的收集及初步的分析 第五章第五章 数据分析 分析主要变量的基本情况;分析各变量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假设 检验 第六章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与建议、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 选题背景 结论与建议 实证分析 研究设计 前人理论的归 纳总结 实证研究 确定研究主题 企业中高层管理者个体特征与主观 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数据分析和假设检验 文献回顾 主观幸福感的概念界定、测评工具、 理论模型、影响因素 研究结论和管理建议 研究不足和未来展望 确定研究问题 建立研究模型 形成研究假设 文献再回顾 数据收集 问卷设计 第一 阶段 第二 阶段 第三 阶段 第五 阶段 第四 阶段 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本文的技术路线具体说明如下: 研究的第一阶段:确定研究主题和文献回顾。首先通过对文献的初步研读,发现个体特征的各个维 度对员工主观幸福感确实存在影响作用,而这个方面的研究未能很深入,最终形成了研究个体特征各维 度对企业中高层管理者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主题。然后对现有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与提炼,分别从主观幸 福感界定、测评工具、理论模型和主观幸福感与影响因素的关系研究四个方面对国内外文献进行检索、 阅读和精读,对主要概念、理论和方法有了全面、清楚的掌握。 研究的第二阶段: 对文献进行回顾, 然后对研究问题进一步具体化, 明确研究目的和研究实证对象 , 并对研究中的变量定义以及测量工具、测量方法进行界定,最后建立完整的研究模型。在建立完整的研 究模型后,再次对文献进行回顾,最后形成科学性的研究假设。 研究的第三阶段:量表开发与检验。建立研究假设后,需要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对这些研究假设进行 检验。主要通过设计问卷来获取实证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在本研究中,主要通过对文献进行回顾的方 式,采用以前学者较为完善的主观幸福感测量量表,建立自己的调研问卷,进而保证问卷的真实性和科 学性。调研问卷设计好后,研究开始进入样本数据收集阶段。 研究的第四阶段:模型检验与讨论。该部分为本文的重点,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独立性 t 检验 以及单因素方差分析等方法来对研究假设成立与否进行验证。先对数据进行信度效度检验、描述性统计 分析,最终采用 spss 软件进行数据的实证分析。 研究的第五阶段:研究结论和未来展望。该部分对前面数据分析和模型检验结果进行进一步延伸, 得出企业中高层管理者个体特征对主观幸福感影响的结论。最后,对本研究的研究结果进行总结阐述。 并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提出本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提出其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对未来进一步 研究提出建议。并为今后的学者进行进一步研究提出研究方向。 1.5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本文研究具有如下几点创新性: 第一, 在研究视角上, 本文从个体特征的角度研究个体特征各个变量对员工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作用 。 以前的学者对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中,一般着重于找出那些影响大众人群(如中国城市居民)主观 幸福感的相同或相似的影响因素。本文改变这种传统的研究方法,真正把企业员工,尤其是企业中高层 管理者作为一个特殊人群,研究其个体特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作用。 第二,在研究对象上,目前国内主观幸福感研究最多的为学生群体及社区老人,也有对城乡居民、 教师等群体的研究,但对企业员工的研究却很少,尤其是对企业中高层管理者的研究。本文以企业中高 层管理者为研究对象,探索其个体特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企业中高层管理者个体特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6 第二章 文献综述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主观幸福感的界定主观幸福感的界定 ..1 主观幸福感的定义主观幸福感的定义 在心理学上,幸福是指个体认识到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以及理想得到实现时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 是由需要、认知、情感等心理因素与外部诱因的交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心理状态。在心 理学研究中, 专业术语 “幸福”用的是合成词 “well-being”。“主观幸福感”则用的是词组“subjective well- being”,简称 swb。主观幸福感出现于 20 世纪 50、60 年代,它的目标是将人们的生活质量量化。它 是一个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综合性心理指标。 对于主观幸福感的定义,diener 于 1984 年提出,即主观幸福感是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 活质量的整体评价9。crossland 定义主观幸福感为个体对其生活的情感的反应和认知的评价10。 veenhoven 定义主观幸福感为个体对其整体生活质量的判断11。andrew、和 withey 研究指出,在实际 生活中,99%以上的人所作的都是这种对生活的主观性评价。这种概念就属于主观幸福感的范畴12。 mogerg(1970)指出个人主观幸福感和生活质量具有相同的涵义,它强调个人成功地体现个体在某种 环境中的优势,是指有能力克服逆境、消除压抑紧张、完成个人目标。csikszentmihalyi(1999)也提出 了主观幸福感是生活中的必要因素,甚至比所拥有的物质财富更重要。它不仅是对某个生活领域的狭隘 评估,还包括个体对其生活的整体评价。 在我国目前研究使用的概念中,主观幸福感、幸福感、主观生活质量、心理福利等涵义基本接近, 都是基于主观幸福感(swb)的概念模式。 国内外学者大都认同 diener 等研究者提出的主观幸福感是个人根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个人生活 质量的总体评价的内涵。主观幸福感包括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两个方面的内容,认知成分由总体生活满 意感和各个具体领域的生活满意感组成,情感成分包括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研究者多在此基础上进行 实证研究。 ..2 主观幸福感的特点主观幸福感的特点 主观幸福感主要有三个特点: (1)主观性:它的评定主要依赖于个体设定的主观标准,而不是他人 或外界的准则。即一个人幸福与否,是由他的主观认识,而不是由客观现实来评判的。 (2)稳定性:它 主要测量长期情感体验和生活满意度,他的值相对稳定,不会随时间的流逝或环境的改变而发生重大起 伏 。 (3)整体性:它是一个综合性的心理指标,包括认知与情感两个部分。认知部分指的是生活满意度 。 情感部分指的是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主观幸福感是由生活满意度、正性情感体验和负性情感体验构成 的有机整体。 ..3 主观幸福感的结构主观幸福感的结构 本世纪 60年代,bradburn 提出了一个重要发现: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并不是同一维度的两个方面, 而是两个彼此独立的维度,且二者都与主观幸福感相关13。他假定主观幸福感就由这两个成分组成。 他认为,拥有消极情感并不等于没有积极情感,所以,要改善生活质量,既要减少消极情感,又要增加 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积极情感。这就证实了 bradburn 的观点,积极和消极情感不是同一连续体的两端。所以,将积极情感 和消极情感同时列入主观幸福感是有必要的。 此后,andrews 和withey(1976) 又提出了主观幸福感的第三个维度: 认知维度, 即生活满意度14。 这个维度指个体构建一个适合自己的标准,并且将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收入、婚姻、健康等)作为一 个整体,评价自己的满意程度。sun 等人(1997)对来自 40 多个国家、50000 多名被测的资料分析发 现,情感平衡(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的差)与生活满意度的平均相关为 0.41,生活满意度直接影响人们 的主观幸福感15。 因此关于 swb 的结构,现在的学者一般都认同 swb 由三个不同维度构成:积极情感、消极情感 和生活满意感。虽然这三个维度存在共同变化的趋势,但有时变化又可能不一致,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 相对独立,其影响因素并不相同,个人在积极情感上的得分并非必然地预示出其在消极情感上的得分; 反之亦然。生活满意度是 swb 的关键指标,是独立于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另一个因素。 表 2.1 主观幸福感(swb)的结构与内容 tab2.1 structure and contents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2.2 主观幸福感测量工具的研究主观幸福感测量工具的研究 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测量”应该是一个“客观的”和“外部的”过程,就如同医生量体温一般 。 但是幸福包含了太广泛的内容,可以说生活有多少个方面,幸福就能包含多少内容。此外,尽管人的心 理过程以及表现出的行为可以部分地反映人们幸福与否, 但并没有研究发现人的幸福与其心理过程及所 表现出的行为存在相关关系。而且研究也发现,由同伴或关系相近的人所推断出的幸福也往往是错误的 (runtveenhoven,2004)11。所以,用客观的、外部的方法来测量幸福是行不通的。但是我们从幸福 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幸福是一个人对其生活满意度的主观衡量,所以注定了幸福可以用人们自评(self- reported)的方式来进行衡量。通过问卷,可以获得人们对其生活总体、生活具体领域,如健康、婚姻、 收入等的满意程度,人们对其总体生活的满意程度的回答就可以得到其主观福利或是主观幸福 (subjective well-being) 。 ..1 国外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工具国外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工具 历史上很早就已经开始了对幸福的测量,最早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对其的测量。当代对主观幸福 感的测量开始于 20 世纪 50 年代中后期。 目前,对于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国外开发的比较经典的量表主要有以下几个: 1、生活满意感量表(lsi) 情感方面情感方面认知方面认知方面 积极情感消极情感整体生活满意特殊生活领域满意 欢喜 振奋 满意 骄傲 爱 幸福 快乐 羞愧 悲伤 焦虑、担忧 气愤 压力、紧张 忧郁 妒忌 想要改变生活 对目前生活满意 对过去生活满意 对未来生活满意 别人对被试的生活满意 满意度的观点 工作 家庭 健康状况 经济状况 自我 所属群体 企业中高层管理者个体特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8 由 neugarten 等人 1961 年编制,包括生活热情、毅力,所达到目标与期望目标的一致程度,身体、 心理、社会方面良好的自我概念,愉快乐观的心理品质等几个维度16。 2、自我标定量表(sas) 由 cantril 于 60 年代中期编制,要求人们按照自定的标准,对现在、过去、以及未来的生活满意程 度做出评估17。 3、d-t 量表(delighted-terrible scale) 由 andrews 和 withey 于 1976 年编制, 一般用的是 7 点量表, 也就有 7 个答案供选择, 1 表示快乐 , 7 表示糟糕。这种测试一般要相隔一段时间(20 或者 30 分钟)做两次,取两次的平均分18。 4、纽芬兰纪念大学快乐感量表(munsh) 由 albert 等人于 1976 年编制,包含 24 个项目。以情感平衡理论为理论基础,用 munsh 的正性 因子、负性因子和幸福度总分来描述幸福感。正性因子代表正性情感及其体验,负性因子代表负性情感 及其体验,总分等于正性因子分减负性因子分。该量表的效度和信度较高。 5、总体幸福感量表(general well-being schedule,fazio,gwb) 由美国国立统计中心于 1977 年编制,共33 项。包括 6 个分量表,即对健康的担心、精力、主观上 对生活的满足与兴趣、心境是愉快或抑郁、个体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自觉生活是紧张还是放松,具有 较高的信度(0.85)和效度(0.5) 。1996 年国内学者段建华对该量表进行了本土化修订,即采用该量表 的前 18 项对被试进行施测19。 6、生活满意度量表(swls)和快乐感量表(pa-na) 由 diener 于 1985 年编制,生活满意度量表包括 5 个项目,快乐感量表,包括 14 个项目。采用 7 点记分方式。是基于主观幸福感由生活满意度、正性情感体验和负性情感体验三个部分构成的理论而编 制的。 7、牛津幸福量表修订版(revised oxford happiness scale,rohs) 由 argle 于 2001 年编制, 包括 29 个题目, 每个题目有 4 个答案供选择, 内部一致性信度达到了 0.85, 此量表在英国被广泛使用20。 ..2 国内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国内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工具工具 国内学者对主观幸福感的测量,是从 80 年代中期开始的。目前,对于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国内开 发的比较经典的量表主要有以下几个: 1、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subjective well-being scale for chinese citizen,swbs-cc) 由邢占军等人于 2003 年编制,包括 33 个项目,共分成 10 个维度。是一个对我国城市居民主观幸 福感进行动态测验和追踪研究的测量工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另外,为了便于在大规模抽样调查中应 用,在原量表的基础上,作者又编制出了包括 20 个项目的量表简本21。 2、儿童主观生活质量问卷 由程灶火于 1998 年编制,包含认知和情感两个成分,认知成分由家庭生活、同伴关系、学校生活、 生活环境、自我认知 5 个维度组成,情感成分由抑郁体验、焦虑体验和躯体感情 3 个维度组成,但遗憾 的是没有对积极情感进行测量22。 3、生活满意感心理测试问卷 由胡君辰 1986 年编制,主要研究对象是中老年人,包括 35 个项目(其中 5 道测谎题),由过去自 我、现在自我、未来自我、社会物质、人际关系、社会活动 6 个维度构成23。 4、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问卷 由万黎于 2004 年编制,包括总体幸福感和自我生活满意度、自我特性悦纳感、自我活动满意度四 个层次,构成了家庭和睦、物质知足感、生活轻松愉悦感、身体健康感、自我实现感等多个维度24。 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港台地区学者也探讨了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 1、中国人主观幸福感量表(chinese happiness inventory,chi) 由陆洛(luo l.)于 1997 年编制,包含 48 个项目,并对中国人主观幸福感的九大来源:自尊的满 足、家庭与朋友等人际关系的和谐、对金钱的追求、工作上的成就、对生活的乐天知命、活得比旁人好 、 自我的控制与理想的实现、短暂的快乐、对健康的需求进行了更深入的总结25。 2、性格与社会心理测量总览 由 robinson 等人编写,1990 年台湾出版了中文译本,该书主要介绍了国外对于主观幸福感的测量 以及相关量表,其中大多都是生活质量意义上的主观幸福感量表26。 2.3 主观幸福感的几种理论模型主观幸福感的几种理论模型 当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入了更加心理学化的阶段时, 人格理论家、认知心理学家和主观幸福感的理 论家从不同角度建构并检验解释了幸福感的模型,开始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的结合。 ..1 动力平衡理论动力平衡理论 动力平衡理论总结了人格、生活事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heady b 和 wearinga 提出,每个人都 有一套平衡的生活事件和主观幸福感水平,它们都建立在稳定的个人特点之上,这使得每个个体的主观 幸福感水平均有不同27。人格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具有某种人格特质的人经历某种类型事 件的几率更大一些,如外倾者比内倾者可能获得更和谐的人际关系,更多的升职机会,这些事件会影响 个体主观幸福感的水平,主观幸福感基准也是因人而异。 任何生活事件对主观幸福感都有 3 种可能的影响:第一种是让主观幸福感水平升高;第二种是让幸 福感水平降低;第三种是让其水平保持不变。当生活事件在平衡水平时,主观幸福感的水平不变;当生 活事件离开正常水平变好(或变坏)时,主观幸福感就会升高(或降低) 。但这种离开只是暂时的,稳 定的人格特质存在着非常重要的平衡功能,它会让生活事件和主观幸福感都回到以前的平衡程度。 ..2 比较理论比较理论 比较理论(也称判断理论)认为,主观幸福感产生于现实条件与某些标准的比较,这些标准可以是 内在的,也可以是外在的。当现实条件优于标准时,主观幸福感高;反之,当标准优于现实条件时,主 观幸福感则低。判断理论依赖的是它所使用的标准,根据不同的判断标准产生了三个子理论:社会比较 理论、适应理论和自我理论。 社会比较理论是把自己同其他个体作横向比较,当自己优于别人时,个体就感到幸福。diener 的研 究发现:幸福的人常作向下比较,感到不幸的人则既作向下比较也作向上比较。乐观的人倾向于关注比 自己更差的个体的数目,而悲观的人则倾向于关注比自己更优秀的个体的数目。许多研究表明,与更幸 福的人作比较(向上比较)会降低主观幸福感,与更不幸的人作比较(向下比较)则会提高主观幸福感 。 适应理论是把现在与过去做纵向比较,当现在的生活优于过去时,个体就会感到幸福。helson 认 为,适应就是对于重复出现的刺激,个体反应的减少或减弱,并重构对于刺激以及刺激对生活影响的认 识。由此可以发现适应是一种消极被动的心理和生理过程。而适应理论的出现恰恰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什 么生活事件对个体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较小。因为,当人们适应好的环境后,可能会不再感到幸福;对坏 的环境适应后,也可能不再感到不幸。 企业中高层管理者个体特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10 自我理论的参照标准是“理想我”,当现实的自我高于或与理想的自我一致时,个体会体验到幸福 感;当现实的自我低于理想的自我时,个体会感受到焦虑、压抑、沮丧等情绪,使个体的主观幸福感降 低28。 ..3 目标理论目标理论 该理论认为主观幸福感产生于需要的满足及目标的实现,目标和价值的取向决定了个体的幸福感。 目标是个体获得与维持幸福感的主要来源。目标的趋近与达到产生快乐,而目标的偏离与失败则导致痛 苦,个体目标与价值的差异导致了其幸福感的不同。这个理论强调目标与价值观的重要性。如,freud 认为最大的幸福感来自本能的满足,尤其是性本能的满足。人本主义则注重人的价值,maslow 提出需 要层次论,认为个体在特定的需要满足之后,相应的主观幸福感就会得到提高,进而追求更高层次的幸 福29。freud 则提到了通向心理健康的两条途径是爱与工作30。 osihi 等人在 1999 年提出目标是主观幸福感模型的调控装置。这个模型的基本假设是:目标和价值 取向决定人的主观幸福感,是人们获得和维持主观幸福感的主要源泉。目标模型关注主观幸福感的个体 差异与发展性的变化31。 brunstein(1998)认为:目标必须与人的内在动机或需要相适宜,才能提高主观幸福感。人具有某 些意识或未被意识到的动机或需要,满足这些需要主观幸福感水平升高;与个人需要不一致的目标,即 使达成也不能增加主观幸福感32。kasser 和 ryna 认为,与社会声望、生理吸引力、经济成功等外在目 标相比,个人成长、社交、亲和性等有关的内在价值目标对主观幸福感意义更大33。 ..4 自我决定理论自我决定理论 ryna,sheldon,kasser 和 deci 提出了自我决定理论,该理论认为自主需要、能力需要和关系需要 构成了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这个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内在价值目标的追求(例如自我接受、助人、他 人的赞美、自主)能够给人们提供很大程度的满足感,而外在目标的追求(例如金钱、名誉及美貌)不 能给人们提供这样的满足感。kasser 和 ryna 发现,自我接纳(self-acceptance) 、社交情感(community felling) 、友谊(affiliation) 与自我实现及生命活力有着显著地正向相关,但与行为问题是负向的关系33。 sheldon 和 kasser(1998)研究发现:接近内在目标的进程与生活满意感正相关,而外在目标与生 活满意感没有相关,当人们以内在价值(如亲密感、自我接受、成熟感)而不是以外在价值(如名誉、 金钱、美貌)为导向时能够体验到更多的幸福感。ryna 和其他学者总结这些研究认为:增加人们的幸 福感,必须重视个人成长、自我接受、深厚的友谊和社会情感,不断努力追求内在目标,换句话说,根 据自我决定理论,“好的生活”就是个体为其自我接受、独立、与他人良好的友谊和社会服务的努力过 程。 ..5 调节缓和理论调节缓和理论 schimmack,radhkrishnan,oishi(2002)等人以两个个人主义文化取向的国家(美国和德国)和 三个集体主义文化取向的国家(日本、墨西哥和加纳)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文化和人格因素在解释主观 幸福感的情感成分和认知成分时的相互作用。在该研究中,schimmack 等人综合了文化、人格与主观幸 福感的关系,提出了一个整合模型,称之为“调节-缓和模型”(the mediator-moderator model)34。该 模型的主要观点是: schimmack 等人认为人格 (内外倾和神经质) 与主观幸福感中的情感成分显著相关 , 内外倾和神经质与快乐平衡有密切关系,而这种关系不被文化所缓冲。或者说,主观幸福感的情感成分 具有泛文化的遗传基因基础,人格是主观幸福感的泛文化预测指标。 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6 期望值理论期望值理论 wilson 提出期望值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期望值和实际成就之间的差异与主观幸福 感相关,高期望值与个人实际之间的差距过大会使人丧失勇气和沮丧;期望值过低则会使人感到厌烦。 向期望值接近的过程比最终目标的实现对主观幸福感更为重要。具有高期望值的人,尽管离目标还 很远,但在向目标趋近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满足感。期望的内容比期望实现的可能性对主观幸福感更重 要。由此可以得出,期望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比 wilson 说的要复杂。高期望值并不一定产生不幸福 感,也不能预测主观幸福感。 ..7 特质理论与状态理论特质理论与状态理论 特质理论又叫从上到下的理论,它认为:人们具有以积极方式体验生活的性格倾向,即有快乐的素 质。andrews 和 withey 提出的观点支持了这一理论,这种观点认为某一领域的满意感(下)对整体生 活满意感(上)的产生没有多大关系,前者来源于后者。 gray 在 70 年代提出了预测内外倾和神经情感易感性的理论。他认为人类有两个动机系统:行为激 活系统(通过奖励调节行为)和行为抑制系统(通过惩罚调节行为)。不同的人对奖惩的感受性不同。 外向者对积极情感敏感,非神经质及稳定的个体对消极情感不敏感,这两种人的主观幸福感较高。 mocrae 和 costa 提出的外向与神经质对主观幸福感起气质性作用的观点也认为:它们直接决定产 生快乐的能力。 此外,eyscenk、strelan、teligan 等人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这种观点强调的是性格对人的行为方 式的影响。对于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我们,任何事情都要看到它积极的一面,尤其在面对诸多困难之 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状态理论又叫从下到上的理论,它认为:幸福等于各个快乐因素的简单相加。在判断人们的幸福感 时,只须对各个暂时的痛苦和快乐作出心理运算即可,即幸福等于快乐减去痛苦,此观点很具有代表意 义。foraycc 也发现,若用意识努力来减少暂时的消极情绪,确实可以增加幸福感,缺乏愉快的事件确 实会导致抑郁。这种理论具有很强的操作价值,能够在实际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从上到下的理论和从下到上的理论分别得到不同证据的支持,因而都具有一定的正确性。 2.4 国内外关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国内外关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 ..1 内部因素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内部因素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1、健康状况与主观幸福感 健康是影响整体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 那些拥有健康身体的人大多体验到较高水平的幸福感。“身 体是革命的本钱。”这句话很恰当地表明了健康的重要性。没有健康的身体,像生活质量、人生价值这 些都没有实际的意义。除了生理上的健康,心理健康也非常重要。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的定义 是: 健康是不但没有身体疾患,而且有完整的生理、心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农业生产安全培训课程课件
- 养护安全培训照片墙布置课件
- 别出心裁的课件
- 《软件工程》教案
- 初识Scratch-3.0课件教学课件
- 冒热气的画课件
- 内酰胺类抗生素课件
- 幼儿园网络营销方案设计(3篇)
- 电商活动营销方案(3篇)
- 兴义安全生产培训中心课件
- 国家电网工作人员综合素质考试题库含答案
- 3.4 活动:电路创新设计展示说课稿 2025-2026学年教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
- 过节前安全培训课件
- 2025年彩色水泥行业研究报告及未来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 煤矿井下喷浆安全培训课件
- 输变电工程建设现行主要质量管理制度、施工与验收质量标准目录-2026年2月版-
- 2025年餐饮服务及学校食堂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培训考试试卷(含答案)
- 3.2《参与民主生活 》- 课件 2025-2026学年度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统编版
- 浙江新化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扩建6000吨-年新型无卤有机阻燃剂项目环评报告
- 工厂开荒保洁标准与流程
- 建材产品推销方案模板(3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