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 1 卷第3 期 2 0 1 1 年3 月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P E R I O D l C A LO FO C E :A NU N I V E R S I T YO FC H I N A 4 1 ( 3 ) :0 9 3 0 9 8 M a r ,2 0 1 l 碟形越浪式波能发电装置越浪性能的试验研究 黄燕,史宏达“,刘 臻 ( 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省海洋工程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 6 6 1 0 0 ) 摘要:碟形越浪式波能发电装置是1 种新型的波能发电装置,本文对其几何形状及尺寸进行了初始设计。通过对装 置越浪性能的物理模型试验研究。揭示r 装置越浪量与入射波要素的变化关系,得到了不同十舷高度在各入射波要素下 装置的波能俘获能力。 关键词:碟形越浪式;物理模型试验;波浪要素;干舷高度;越浪件能 中图法分类号:T V 8 7 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 6 7 2 5 1 7 4 ( 2 0 1 1 ) 0 3 0 9 3 0 6 随着不可再生能源的日益枯竭,对于新能源的开 发刻不容缓。海洋波浪能是1 种无污染、可再生的能 源,与其他海洋能源相比,它具有能量转换原理简单、 相对成本低的优点,因此世界各国对于海洋波浪能的 开发非常重视。1 9 8 0 年代以来,挪威L l j 、日本 2 。、印 度 3 | 、英国 4 。、葡萄牙 5 与中国 6 等国家相继建造了数 种波能发电装鼍。 波能转换装置在进行波能发电时,通常包含2 个 能量转换过程:首先是将波浪能转换为町供涡轮电机 利用的机械能,即能量的一次转换过程;其次是通过涡 轮电机将机械能转换为电能进行输出,即能量的二次 转换过程。波能转换装置的核心问题是能量的一次转 换过程。根据能量在一次转换过程中产生的机械能的 形式,波能发电装置主要可分为以下3 种形式:液压 式、越浪式、振荡水柱式。越浪式波能发电装置具有波 能转换率较高、装置整体稳定性较高、可与其他近岸设 施相结合以减少投资等优点。其摹本工作原理为利用 海岸地形或特殊装置将入射波聚集于坡道之上,波浪 越过坡道后进入蓄水池,波浪能转换为蓄水池内水体 的压力势能,水体沿出流管道返回大海时带动低水头 发电机组运转实现发电。 目前世界上比较著名的越浪式发电装置主要有: 瑞典开发的漂浮式波能船j ( F l o a t in gW a v eP o w e r ) , 主要组成部分为1 个由4 个压载仓制成的漂浮式水 池,其特有的锚同系统町使船体正对波能最强的方向; 丹麦开发的龙式波能装置( w a v eD r a g o n ) L 8 j ,其发电原 理与前述装置一致,其曲线型发射壁可将入射波最大 程度的聚集到坡道上,该装置还可根据不同情况进行 排列组装,数量从2 到2 0 0 不等;挪威开发的渐缩水道 式装置( T A P C H A N ) ,主要由一个喇叭形的聚波器和 1 个通向蓄水池的渐缩楔形导槽构成,当波浪进入导槽 宽阔的一端向里传播时,波高不断放大,直至波峰溢过 边墙,将波浪能转换成势能。 本文提出的碟形越浪式波能发电装置是1 种新型 的越浪式发电装置。基于此装置的工作原理,保证一 定的越浪量是装置正常工作的莺要前提。为了考察碟 形装置的基本越浪趋势,同时为日后研究导流叶片的 作用提供依据,本文研究了在不同入射波要素、干舷高 度下,未设置导流叶片装置的越浪性能。 1 碟形越浪式波能发电装置的设计 1 1 装置的发电原理及优点 碟形越浪式波能发电装置的锚固系统采用钢管桩 浮式抱桩结构。钢管桩浮式抱桩结构的优点是适用于 不同海况及水深条件,不受潮差影响,受风、浪、流变化 引起的影响小,且便于安装。 碟形越浪式波能发电装置的主体结构如1 a 所 示。其中桶型蓄水池( 浅绿色部分) 用于贮存越人池内 的水体,水池中央向下伸出一出水管( 如1 b 所示) ,低 水头涡轮发电机组悬挂安装于出水管内。蓄水池外侧 为一碟形引浪面( 黄色部分) ,适于波浪爬升与翻越,引 浪面上装配具有导流聚波作用的导流叶片( 蓝色部 分) 。 装置的基本原理是:入射波通过碟形引浪面越入 蓄水池,蓄水池将越人其中的波浪能量转换为具有一 定水头高度的压力势能。出水管再将压力势能转换为 淹没出流的动能,水流带动涡轮电机便可最终实现波 - 基金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 2 0 0 9 A A 0 5 2 4 2 7 ) ;山东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 2 0 1 0 G H Y l 0 5 0 8 ) ;教育部新教师基金项目 ( 2 0 0 9 0 1 3 2 1 2 0 0 1 5 ) 项日资助 收稿日期:2 0 1 0 0 4 1 0 ;修订f 1 期:2 0 1 0 0 8 1 0 作者简介:黄燕( 1 9 8 2 一) ,女,博士生。E - m a il :h u a n g y o u ce d u cn * 通讯作者:E - m a il :h d _ s h i O U C e d u ca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浪能到电能的换转过程。 此装置的优点在于: ( 1 ) 碟形越浪式波能装置是一种越浪式波能发电装 置,越浪式波能发电装置能将较不稳定的入射波能转 换为蓄水池内水体的位能,再转换为较为稳定的淹没 出流水流的动能,波能转换率较高; ( 2 ) 碟形越浪式波能发电装置采用低水头水轮机,减 小了发电水头的要求,便于收集更多的波能; ( 3 ) 装置的碟形引浪面设计能够吸收不同入射方向的 波浪;同时,装配在碟形引浪面坡道的导流叶片既可以 防止波浪向两侧滑落,又可以抬高波浪的爬升,有助于 波浪的越过,增加装置的波能转换效率; ( 4 ) 装置漂浮于海中,受潮差影响较小,能够适应不同 海区波浪及海况条件,满足偏远海岛的需要; ( 5 ) 该装置活动部件较少,整体稳定性高,可靠度好, 兼顾结构的可靠性及波能转换率。 图1 碟形越浪式波能发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F ig 1 D e f in it io ns k e t cho fs a u ce r - l ik ew a v ee n e r g yco n v e r t o r 1 2 装置形状参数及尺寸的确定 碟形越浪式发电装置主要由4 部分组成:用于贮 存越浪水体以保证一定的发电水头的蓄水池;适应各 方向波浪越浪的碟形引浪面;具有导流以及聚浪作用 的导流板;海水流出与进行势能一动能一电能能量转 换的装置 出水管。装置的各基本参数见图2 ,其中 h 。为干舷高度,h s 为吃水深度,d 为蓄水池直径,D 为装 置底盘直径,h 为蓄水池高度,L 为斜坡水平长度,儿为 出水管管长,厶为出水管直径。 1 2 1 斜坡坡比S 的确定装置斜坡坡比对于装置 的越浪性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当蓄水池高度一定 的情况下,斜坡坡比的确定也决定了斜坡长度的尺寸。 刘臻【9 j 使用数值模拟方法对于装置斜坡坡比S 的确定 做了相关工作,本文引用其部分工作成果。工作主要 通过比较不同坡比的越浪性能确定适当的坡比。表1 是装置斜坡坡比S 的计算工况,共计算了6 种坡比在 不同入射波周期下的越浪性能,其中入射波高为 2 0r n ,蓄水池高度为4 0m ,干舷高度为2 0I T I 。 脯吵絮t 。w a y 既I 、 ,一、。 V 卅h 。7 一 h d出水管O U t l a Wd u e t 一 二 亭 _ 一 图2 装置的各基本参数 F ig 2T h ep a r a m e t e r so fS a u ce r - l ik ew a v ee n e r g yco n v e r t o r 表l 装置斜坡坡比S 的计算工况 T a b l e1T h eca l cu l a t io nco n d it io n so fs l o p in gr a t ioS 3 期黄燕,等:碟形越浪式波能发电装置越浪性能的试验研究 图3 是2 种入射波周期下不同斜坡坡比对越浪量 的影响,由图可以看出,当坡比S = l :1 5 或者1 :2 时越浪量最大。通过对不同坡比下越浪量的比较得 出,坡比S 一1 :1 5 或者1 :2 越浪效果较好,可作为 最优坡比的候选选择。经过比选以及对工程实际的考 虑,本文选择斜坡坡比S 一1 :2 为初始设计坡比。 , 蓦 越 碟 翅 霸 拱 图3 不同斜坡坡比对越浪量的影响( H = 2m ) F ig 3 E f f e ct so fs l o p in gr a t io so no v e r t o p p in g d is ch a r g e s ( H = 2m ) 1 2 2 出水管管径的确定出水管管径可由发电功 率和发电水头确定。水利水电发电功率的计算公式如 下: P 1 0 g Q 见 e T e c ( 1 ) 其中,P 为发电功率,p 为水体密度,g 为重力加速 度,Q 为流量,H ,为发电水头,e 丁,e G 为水轮机和发电 机效率。本文研究的碟形越浪式波能发电装置设计发 电功率为5k W ,为了保证其发电功率,特采用额定功 率为1 0k W 的机组。取e 下= o 8 ,e T - = 0 9 ,发电水头维 持在1 8m ,由公式( 1 ) 可求出所需出水管流量为 0 8m 3 s 。 装置的出流过程可按淹没出流计算,取蓄水池液 面高度为1 1 断面,出水管口为2 2 断面,静水面为z 轴,如图4 所示,则伯努利方程可写为: 科等+ 喾确+ 号+ 髫+ 髻 其中,2 1 ,z 2 为位置水头z l = l ,z 2 一一h 2 ;p 1 ,户2 为1 一l 和2 2 断面动水压强,P 。等于大气压强,p z 根 据静水面压强近似为r h z ,口,与a 。为动能修正系数,这 里取1 0 ;面为局部水头损失系数,查阅相关手册取为 0 5 。 通过管口的流量: Q = A 2 v z ( 3 ) 根据公式( 2 ) 和( 3 ) 可求得出水管管径为0 4 6m , 考虑到水轮机将安装在出水管中,根据水轮机的尺寸, 最终确定出水管管径为0 8m 。 图4 装置水力计算示意图 F ig 4 S ch e m a t icd ia g r a mo fh y d r a u l icca l cu l a t io n 1 2 3 装置初始设计尺寸根据比较与计算,确定 装置的初始尺寸值见图5 。 图5 碟形装置的断面尺寸 F ig 5 T h es e ct io ns iz eo fs a u ce r - l ik ew a v ee n e r g yco n v e r t o r 2 模型试验 2 1 试验目的 装置的越浪性能是指碟形越浪式波能发电装置捕 获越浪量的能力。维持足够的越浪量是装置能够正常 发电的前提,当越浪量大于等于出水管流量时,整个装 置将在一定的发电水头下达到动态平衡,从而保证装 置的持续工作。为了考察碟形越浪式波能发电装置在 不同入射波要素以及不同干舷高度下的越浪趋势同时 为以后导流叶片作用的研究奠定基础,首先对未设置 导流叶片的装置的越浪性能进行了试验。 2 2 模型试验装置与布置 试验在海军工程实验中心的平面水池中进行。水 池长5 0m ,宽3 0m ,深1 5m ,试验水深为0 7m 。水 池一端沿宽度方向安装有推板式液压伺服多向不规则 波造波机,另外一端安装2 层消波网,用于吸收波浪能 量以防止波浪反射。 试验中数据采集主要采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 所生产的S G 2 0 0 0 型多功能数据采集及处理系统和配 套的电容式波高传感器( 波高仪) ,该系统性能稳定,精 度高( 误差在1 o F S ) ,能够满足试验要求。 模型放置在离造波机3 5 0m 处( 即波浪场较稳定 处) 。本试验在规则波浪下进行,水池内的波高由波高 仪测量。波高仪与模型的布置见图6 ,1 号波高仪放置 在离消波板5m 处,用来监控消波处的波浪吸收情况。 2 3 试验设计 模型设计应符合基本的相似准则,本文基于波浪 模型试验规程J T J T 2 3 4 2 0 0 1 L 1 0 ,根据试验波浪参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图6 波高仪与装置布置示意图 F ig 6 S k e t cho fe x p e r im e n t a ls e t - u p 数、发电装置的几何尺寸、试验仪器精度以及波浪水槽 设备条件,选定模型试验的长度比尺取为A ,一l :2 0 。 在本次试验中,重力起决定性作用,应按弗劳德准则进 行设计。本次试验主要考察装置的越浪性能,因此试 验中模型是固定的,模型通过配蘑块固定在支架上。 平均越浪量的测量:由于模型的蓄水池半潜在水 中,无法采用水箱观测法 h i,因此进行越浪性能试验 时,将模型的底端设计成封闭式,采用统计灌满蓄水池 的时间来计算平均越浪量,即按照公式( 3 - 1 ) 计算。样 本从第三个波到达起始到蓄水池灌满结束这段时间采 集。每次试验结束后,将蓄水池中的水体取出,再进行 下一次试验。 Q 一¥( 4 ) f 其中Q 为平均越浪量,V 为蓄水池的体积,t 为采样时 间。 根据本次试验的目的以及越浪量测量的需要,试 验中模型采用未设置导流叶片的碟形结构,同时底部 设计成封闭式。试验中模型都采用统一尺寸,如表2 所示本次试验中考察的形状参数是干舷高度h 。 表2 模型与原型尺寸的对比 T a b l e 2 C o m p a r is o no fm o d e la n dp r o t o t y p es iz e 2 4 试验内容 本次试验的入射波要素根据装置海试所在地的海 区的观测资料确定,采用3 个入射波波高,每个波高对 应4 个入射波周期。入射波波高分别为0 1 、0 0 7 5 与 0 0 5m ( 原型值为1 0 、1 5 与2 0m ) ,入射波周期为 1 3 4 、1 5 7 、L7 9 与2 0 1s ( 原型值为6 、7 、8 与9s ) 。 同时为了考察干舷高度对装置越浪性能的影响,本次试 验采用了3 种干舷高度h 。,分别是0 0 5 、0 1 与0 1 5m ( 原型值为l 、2 与3m ) 。 对于每种工况,重复试验3 次,以消除外界环境、 试验仪器引起的系统误差,取3 次结果的平均值为最 终试验结果。 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 1 入射波要素的影响 入射波周期:图7 为未设置导流叶片的装置在不 同入射波周期下的越浪量情况。对于干舷高度0 0 5 与0 1r n ( 模型值) ,越浪量随入射波周期变化在不同的 入射波波高下基本相似。对于舷高度为0 1 5m 时,不 同入射波周期和不同入射波波高均没有发生越浪,故 在此不再考虑。当干舷高度h 。一o 0 5m 时,越浪量均 在T 一1 5 7S 达到顶峰,继而随着周期的增大越浪量 下降;当干舷高度h 。一0 1m 时,越浪量均从T = 1 3 4s 开始随着周期增大而下降。 善l 嘲 媛 2 0 0 1 8 0 1 6 0 1 4 0 1 2 0 蔷1 0 0 咖8 0 螗6 0 4 0 2 0 O 入射波周期7 1 I n cid e n tw a v ep e r io d s 1 3 41 5 71 7 92 0 1 入射波周期7 I n cid e n tw a v ep e r io d s ( b ) l :况2 图7 入射波要素对碟形越浪式波能发电装置越浪量的影响 F ig 7T h ein f l u e n ceo nt h ew a v eo v e r t o p p in gint h e d if f e r e n tin cid e n tw a v ep a r a m e t e r s 入射波波高:由图7 可以看到,干舷高度h 。一o 0 5 3 期黄燕,等:碟形越浪式波能发电装置越浪性能的试验研究 与0 11 T I 时,不同的入射波波高在各个人射波周期发 生的越浪量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在同一个周期下,入 射波波高越大,越浪量越大,这是因为波高越大,波浪 爬高也越高,更容易发生越浪。由图中可以看到,当波 高依次增大时,越浪量也呈相似的比例增大,且每次越 浪量的增幅较大。简而言之,波高的大小对越浪量的 影响较大。 3 2 干舷高度的影响 干舷高度指的是装置漂浮于水面高于静水面的高 度,相同入射波周期、入射波波高以及相同的坡度下干 舷高度越高越浪繁越小,这是因为当干舷高度大于波 浪的爬高幅度,波浪就难以越过坡顶。 在试验中看到,干舷高度h 。= 0 0 5m 时,由于干 舷高度较低,波浪未发生破碎直接越过坡顶进入蓄水 池,蓄水池周围水体相对平静,当蓄水池内水位达到一 定程度时。越过坡顶的水体进入水池中溅起,部分水体 溅到装置外;干舷高度h 。一0 1 0m 时,整个越浪过程 水体运动剧烈,由于干舷高度的限制,部分水体能够越 人蓄水池,当蓄水池内水位达到一定程度后,少量水体 溅到引浪面;干舷高度h 。一0 1 5m 时,整个越浪过程 相对平静,由于干舷高度过高。波浪爬高后难以越过坡 顶发生越浪,爬升过程中未发生波浪破碎现象,同时由 于干舷高度过高,则淹没深度较小,当波谷达到时,整 2 5 0 2 0 0 1 5 0 皇 墓瑚 堰 5 0 O 4 结论 5 0 0 4 5 0 4 0 0 3 5 0 3 0 0 裟 避1 5 0 1 0 0 5 0 O 个装置将高于水面。 图8 为平均越浪量在相同波高下随干舷高度的变 化,由图中可以看到在干舷高度h 。一o 0 5r r l 时,3 种波 高下平均越浪量均在入射波周期T = 1 5 7S 时达到最 大,然后随着周期的增大而减小;在干舷高度h 。一 0 1 0m 时,3 种波高下平均越浪量均从T 一1 3 4S 开始 随着周期的增大而减小。这说明入射波周期对于干舷 高度有一定的选择性,总体来说周期为1 3 4 与1 5 7s 的入射波对本装置有较好的适应性,可以达到较好的 越浪效果。 同时,由图中可以观察到,在相同的入射波波高 下,不同的干舷高度对于越浪量的影响较大。波高 H O 0 5m 时,只有h 。= 0 0 5r n 情况下发生了越浪, 其余2 个干舷高度均未发生越浪;波高H = 0 0 7 5 与 H = 0 1 0m 时,h 。= O 0 5 和0 1 0m 均发生了越浪,但 h 。一o 1 5m 在所有的波高下始终没有发生越浪。从数 值上分析,相同波高下千舷高度h 。一o 0 5m 时的越浪 量为h 。一0 1 0m 时的2 - - 一3 倍。 以上结果表明,干舷高度越小越利于波浪爬坡和 越浪,但是同时也必须考虑到干舷高度太小会导致发 电水头无法满足水轮机的需求,因此十舷高度要保持 在一定范围之内才能使装置的工作效率达到最优。 8 0 0 7 0 0 6 0 0 5 0 0 4 0 0 留3 0 0 斌 2 0 0 l O O O 入射波周期7 入射波J 主】期T入射波周期7 I n cid e n tw a v ep cr io d sI n cid e n tw a v ep e r io d sI n cid e n tw a v ep e r io d s 图83 种干舷高度在相同入射波波高下的越浪量 F ig 8T h ew a v eo v e r t o p p in go ft h r e ek in d so fh y d r oh e a dint h es a m ein cid e n tw a v eh e ig h t 通过对以上试验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 1 ) 入射波要素对于装置的越浪量影响较大,在同一 千舷高度下,入射波周期相同时,越浪量随入射波波高 的增大而增大。 ( 2 ) 在考察的入射波周期范围内,越浪量的最大值出 现在入射波周期为1 3 4 或1 5 7s ( 原型值为6 或7s ) , 越浪量出现顶峰后则随着周期的增大而减小。 ( 3 ) 在相同的入射波要素下,装置的越浪量随着干舷高 度的增大而减小。入射波周期对于不同干舷高度有不 同的选择性,总体来说,入射波周期为1 3 4 或1 5 7s ( 原 型值为6 或7s ) 时,越浪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1 B cn k eK ,A m b l iN P r o t o t y p ew a v ep o w e rs t a t io n sinN o r w a y C M cC o r m ickM E ,K imY C e d it o r s P r o ce e d in g so fI n t e r n a t io n a lS y m p o s iu m0 nU t il iz a t io no fO ce a nW a v e s - W a v et oE n e r - - g YC o n v e r s io n L aJ o l l a ,C A :A S C E ,1 9 8 6 :3 4 4 5 2 O h n e d aH ,I g a r a s h iS ,S h in b o0 ,e ta 1 C o n s t r u ct io np r o ce d u r eo f aw a v ep o w e re x t r a ct in gca is s o nb r e a k w a t e r c T o k y o :P r o 9 8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2011 年 3 4 5 6 ce e d in g so f3 r dS y m p o s iu m0 nO ce a nE n e r g yU t il iz a t io n ,1 9 9 1 , 1 7 1 - 1 7 9 R a v in d r a nM ,K o o l aPME n e r g yf r o ms e aw a v e s - t h eI n d ia nw a v e e n e r g yp r o g r a m J C u r r e n tS ci1 9 9 1 ,6 0 :6 7 6 6 8 0 W h it t a k e rTJT M cl w a in eSJ ,R a g h u n a t b a ns Ar e v ie wo ft h e I s l a ys h o r e l in ew a v ep o w e rs t a t io n c P r o ce e d in g so f ( F ir s t ) E u r o p e a nW a v eE n e r g yS y m p o s iu m ,U K :E d in g b u r g h ,1 9 9 3 : 2 8 3 - 2 8 6 F a l cd oA Fd eo T h es h o r e l in eo W Cw a v ep o w e rp l a n ta tt h eA - z o r e s C P r o ce e d in g so f4 t hE u r o p e a nW a v ea n dT id a lE n e r g y C o n f e r e n e e ,A a l b o r g :D e n m a r k ,2 0 0 0 :4 2 - 4 7 余志,蒋念东,游亚戈大万山岸式振荡水柱波力电站的输出功 率 J 海洋工程,1 9 9 6 ,1 4 ( 2 ) :7 7 8 2 7 8 9 1 0 1 1 G L a g s t r o e m S e aP o w e rI n e r n a t io n a l :F l o a t in gW a v eP o w e rV e s s e l ,F W P V W a v eP o w e r :m o v in gt o w a r d sco m m e r cia lv ia b il it y L o n d o n c U K :I n s t it u t io no fM e ch a n ica lE n g in e e r sS e m in a r 1 9 9 9 :8 - 2 K o f o e dJP ,F r ig a a r dP ,F r iis - M a d s e nE S o r e n s e nH CP r o t o t y p et e s t in go ft h ew a v ee n e r g yco n v e r t e rw a v ed r a g o n J ,R e n e w a b l eE n e r g y ,2 0 0 6 ,3 1 :1 8 1 1 8 9 L iuZ ,H y u nBS ,J inJY N u m e r ica lP r e d ict io nf o rO v e r t o p p in g P e r f o r m a n ceo fO W E C 口 J o u r n a lo ft h eK o r e a nS o cie t y ,2 0 0 8 , 1 1 ( 1 ) :3 5 - 4 1 波浪模型试验规程J T J T2 3 4 2 0 0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 李晓亮斜向和多向不规则波在斜坡堤上越浪量的研究 D 大 连:大连理工大学,2 0 0 8 E x p e r im e n t a lS t u d yo ft h eO v e r t o p p in gP e r f o r m a n ceo n S a u ce r Lik eW a v eE n e r g yC o n v e r t o r H U A N GY a n ,S H IH o n g D a ,L I UZ h e n ( S h a n d o n gP r o v in cia lK e yL a b o r a t o r yo fO ce a nE n g in e e r in g ,O ce a nU n iv e r s it yo fC h in a ,Q in g d a o2 6 6 1 0 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危合同模板(3篇)
- 高空作业施工合同范本(3篇)
- pdp心理测试题及答案
- 2025洪水公务员面试题目及答案
- 公司董事会秘书聘任合同范本:信息枢纽与协调
- 被虚假广告误导签订的房屋租赁合同纠纷处理协议
- 包含婚前财产约定的个人自愿离婚协议书范本
- 地铁隧道工程工地施工工人安全培训合同
- 5G技术驱动的文物数字化保护网络-洞察及研究
- 环保项目班组劳动合同
- DB43-T 2724-2023 农村公路养护工程预算编制办法及定额
- CJ/T 480-2015高密度聚乙烯外护管聚氨酯发泡预制直埋保温复合塑料管
- CJ/T 197-2010燃气用具连接用不锈钢波纹软管
- 儿科试题及答案泌尿感染
- 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解读
- 入股瑜伽店协议书
- 旅游团队境外医疗援助补充协议
- JJF 2184-2025 电子计价秤型式评价大纲(试行)
- 联通智慧矿山协议合同
- 混凝土考试试题及答案
- 《小学交通安全教育》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