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寒假自主招生班型导学2语文_第1页
2014年寒假自主招生班型导学2语文_第2页
2014年寒假自主招生班型导学2语文_第3页
2014年寒假自主招生班型导学2语文_第4页
2014年寒假自主招生班型导学2语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4 年寒假 自主招生 班型 导学 (第二 次) (语文) 资料 说明 本 导学用于学员在实际授课 之 前 ,了解授课方向及重难点。 同时 还 附上部分知识点 的详细解读。每个班型导学共由 4 次书面资料构成。此次发布的为第二次导学,后面的第三次导学 , 将于 2013 年 12 月 15 日发布。在 2013 年 12 月 20 日,公司 还 会发布 相应班型的详细授课大纲,敬请关注。 自主招生邮箱: 数学竞赛邮箱: 物理竞赛邮箱: 化学竞赛邮箱: 生物竞赛邮箱: 理科精英邮箱: 清北学堂集中 培训课程 导学资料 ( 2014 年寒假集中培训 课程 使用 ) QBXT/JY/DX2013/12-2-1B 2013-12-5 发布 清北学堂教学研究部 清北学堂集中培训课程导学资料 北京清北学堂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第 1 页 2014 年寒假自主招生班型导学 ( 语文 1) 一、高考和自主招生试题对比分析 . 2 二、语言文字运用 . 3 1. 语音和字形 . 3 1.1 语音 . 3 1.2 字形 . 4 2.词语(包括熟语) . 5 2.1 成语 . 5 2.2 熟语 . 6 3.标点符号 . 6 3.1 标点符号类型 . 6 3.2 真题解析 . 10 4.句子的识别与修改(病句修改与句子成分划分) . 11 4.1 病句修改 . 11 4.2 真题解析 . 12 4.3 句子结构分析 . 13 4.4 真题解 析 . 13 5.修辞手法 . 14 5.1 中学常见修辞手法 . 14 5.2 真题解析 . 14 6.文学知识与名著阅读 . 14 6.1 作者与作品 . 14 6.2 真题解析 . 14 7.对联 . 15 7.1 对联的要素 . 15 7.2 真题解析 . 16 三、古代诗歌鉴赏 . 17 1.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 17 2.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 18 3.明确诗歌形象基本内容 . 19 4.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 19 5.鉴赏古代诗歌的风格特征 . 20 6.鉴赏古代诗歌作者的观点态度 . 21 7.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 . 21 8.诗歌中的意象 . 22 9.真题解析 . 24 清北学堂集中培训课程导学资料 北京清北学堂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第 2 页 一、高考和自主招生试题对比分析 1.语音方面较正常高考相比,高考主要对字音的正误进行考查,而自主招生则专注于对字音的构成方面进行考查。 2.词语方面主要是对成语的考查,高考主要是对成语的运用范围和意思进行考查,而自主招生则结合古代汉语知识,对成语的结构进行考查。需要对成语的大量积累,并明确成语的构成,积累并加深对古典作品中涉及的成语个 别字、意的理解。 3.标点符号的考查涉及的相对较少,但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掌握高考考点即可。 4.句子的识别与修改,这里面包括句子成分的划分和病句修改两部分,在自主招生考题里边涉及到了现代汉语中对句子成分的识别,要求准确辨认句子各个部分的组成,对病句的考查也针对准确的把握病句的六种基本类型之外的延伸部分。需要明确现代汉语中的句子成分划分规则。 5.修辞手法方面高考对这部分的考查主要是常见常用的八种修辞手法,而自主招生部分是对高中涉及到的但是并不常用的修辞手法进行考查,例如:通感、顶针等不常用的修辞手法。重 点是特殊修辞手法的掌握。 6.文学作品方面,高考考查对作家作品以及朝代的识记,而自主招生则涉及到对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含义进行考查。注重文学作品中的重点人物、重点段落及主旨的理解。 7.高考对对联的要求有时会放宽规定,而自主招生对其考查主要是真正明白对联的内在联系以及结构。需要从本质上明确对联的基本知识点以及规律。 8.古代诗歌鉴赏部分高考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比较齐全,而自主招生有时把对古代诗歌的考查穿插在现代文中来对意象进行考查。重点是对诗歌中特殊意象的含义识记,掌握诗歌的基本分析方法。 清北学堂集中培训课程导学资料 北京清北学堂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第 3 页 二、语言文字运用 1. 语音和字形 1.1 语音 1) 考点解析 重点大学自主招生,对语音字形的考查主要涉及到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识记现代常用汉字的字形。所谓识记,就是指识别和记忆,它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 2)字音误读 ( 1) 形声字误读 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形声字声旁与形旁的规律,并能利用形声字声旁的表音功能来识记一些难读的字。 例如:“发酵”中“酵”读 “ jio” 。 ( 2) 多音字误读 多音字的特点是,字音不同,字义也不同。我们必须在准确理解词义的基础上正确识记多音字的字音。例如:“闭目塞听”、“车载斗量”考查的就是多音字的辨析。 ( 3) 同音字误读 现代汉语里语音相同但字形、意义不同的字。例如:“ 秩 序井然”、“ 栉 风沐雨”、“卷 帙 浩繁”、“独树一 帜 ”四个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 ( 4)形近字的误读 形近字是指字形结构相近的字。例如“己、已”、“眯、咪”、“旮、旯”等等。 ( 5)成语中某些带有通假、文化典故等现象的文字的误读 成语是语言词汇中定型的短语或短句,带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烙印。识记成语中字音,结合字义、古汉语语法和历史典故等记忆效果会更好。例如 :“否极泰来”是指逆境达到极点,就会向顺境转化,坏运到了尽头好运就来了。 ( 6)书面语和口语不分而造成的误读 例如:“血”在书面语读作 “ xu” ,口语中读作 “ xi” 。 3)拼音大写 ( 1) 句子开头的第一个字母和诗歌每行开头的第一个字母要大写。 ( 2)汉语人名的姓和名开头的第一个字母要大写。 ( 3)专有名词和专用词组中的每个词开头的每一个字母要大写。 ( 4)文章标题可以全部大写,也可以每个词开头的字母大写,有时为了美观,可以省略声调符号。 清北学堂集中培训课程导学资料 北京清北学堂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第 4 页 ( 5)以“老、小、大、阿”等称呼开头的第一个字母要大写。 ( 6)地名和行政区划单位的词,第一个字母要大写。 4) 拼音连写和分写 汉语拼音基本上以词为书写单位,词要连在一起写,词与词分开写。类型如下: ( 1)同一词的音节要连写,词与词分写。 ( 2)表示一个整体概念的双音节和三音节结构连写。 ( 3)四音节以上表示一个整体概念的名称,按词分开写,不能按词划分的全部连写。 ( 4)单音节重叠要连写,双音节重叠要分写。 ( 5) 名词与单音节前加成分(如副、总、非、反、超、老、阿、可、无等)和单音节后加成分(子、儿、头、性、者、员、手、们等)连写。 5) 真题解析 ( 2011 年复旦 )以下语音没有两读的一组是( ) A.矧、悉、诸、苟 B.闯、数、迟、嘘 C.黾、蛊、阿、贾 D.塞、夹、谆、奔 参考答案 A 项,每个字只有一个读音。 B 项,“数”有三个读音,分别是 sh、 sh、 shu;“嘘”有两个读音,分别是 sh、 x;其余的字都只有一个读音。 C 项,“黾”有两个读音,分别是 min、 mn;“蛊”只有一个读音;“阿”有三个读音,分别是 、 a、 ;“贾”有两个读音,分别是 g、 ji。 D 项,“塞”有三个读音,分别是 si、 si、 s;“夹”有三个读音,分别是 g、 ji、 ji;“谆”只有一个读音;“奔”有两个读音,分别是 bn、 bn。 1.2 字形 1)考点解析 本考点主要考查现代常用汉字的规范书写,要求不写错字、别字、不规范的简体字,会辨认繁体字。常对存在误解的成语进行辨析。 2) 常见别字类型 音(近)误写、 形近误写 、 意近误写。 3) 辨别字形的方法 辨读音 、 辨形旁 、 辨词义 、 辨结构 、 辨来源。 4) 真题解析 ( 2010 年复旦)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啜泣 层峦叠嶂 嗑碰 义愤填膺 B.辑拿 额手称庆 坍塌 班师回朝 C.秸秆 大有俾益 赘述 披肝沥胆 清北学堂集中培训课程导学资料 北京清北学堂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第 5 页 D.摩娑 厝火积薪 巨擎 见风使舵 答案: D. 【解析】 A 项中的“嗑碰”应为“磕碰”。 B.项中的“辑拿”应为“缉拿”。 C 项中的“大有俾益 ”应为“大有裨益”。 D 项中的“摩娑”应为“摩挲”,“ 巨擎”应为“巨擘”。 2.词语(包括熟语) 2.1 成语 1)成语的概念 所谓成语是指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词组),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一个词的语言单位,成语大多由四字组成。 2)成语的特点 结构的相对定型性;意义的整体性;时间和空间的习用性;形成的历史性;内容和形式的民族性。 3)成语的来源 历史故事;寓言故事;神话或其他传说;古典文学作品。 4)成语的语法结构 并列关系 ( 披坚执锐 )、 承接关系 ( 见异思迁 )、 目的关系 ( 削足适履 )、 因果关系 ( 水滴石穿 )、 主谓关系 ( 毛遂自荐 )、 动宾关系 ( 不见经传 )、 动补关系 ( 轻如鸿毛 )、 动宾补关系 ( 贻笑大方 )、 连动关系 ( 画蛇添足 )、 兼语关系 ( 请君入瓮 )、 偏正关系 ( 衣冠禽兽 )。 5)正确使用成语的要求 ( 1)理解成语意义 ( 2)辨析褒贬色彩 ( 3)把握多义现象 6)真题解析 ( 2010 年北大)从所给的三个选项中,选出正确的一项填入句中空白处: 如果你不再做坏事,我们就。 A.既往不咎 B.既往不变 C.继往开来 答案: A. 【解析】“既往不咎”意为对过去的错误不再责备;“继往开来”意为继承前人的事业,并为将来开辟道路;“既往不变”属于生造成语。 清北学堂集中培训课程导学资料 北京清北学堂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第 6 页 2.2 熟语 熟语是定型的词组或句子,使用时相当于一个语言单位,熟语源远流长,言简意赅,富于表现力。熟语主要包括成语、惯用语、谚语、格言、歇后语等。 1)惯用语 惯用语是口头上常用的习惯用语,如“钻空子”“吹牛皮”“扣帽子”等。 2)谚语 谚语是流传在人民群众口头上的通俗而含义深刻的定型化的语句,谚语一般都能揭示一个客观规律或反映一个事理,使人从中受到启示。例如:众人拾柴火焰高 。 3)格言 格言是简练而含义深刻并具有教育意义的警句。例如 :事实胜于雄辩 。 4)歇后语 歇后语是由“前语”和“后语”组成的,只要说出“前语”就能让人猜到“后语”的意思的一种口头用语。 5)真题解析 ( 2010 年武汉大学)在 2009 年“春晚”小品不差钱中,毕福剑评价小沈阳的长相时用了“委婉”一词。 2009 年这个词迅速蹿红,想一想这中间有什么道理,是否能用另一个词代替“委婉”? 答案:“委婉”意为言辞、声音等婉转,不用来形容人的长相。如果在书面表达中用这个词形容人的长相肯定属 用词错误,而在小品中出现却效果极佳。仔细分析,我们能从中发现一些道理:如果直白地理解小沈阳长得很委婉,我们可以用沈阳长得“不帅”等词代替,但其效果却不如用“委婉”有冲击力。其实“委婉”可以理解为小沈阳给人的印象比较腼腆或不太能放得开,这个词不专指长相,属于小品语汇。虽然我们也可以用“抱歉”等词语来代替,可能效果稍弱一些,但作为开放性试题,合理即可。 3.标点符号 3.1 标点符号类型 1)句号 句号表示陈述句 (用来说明事实的句子 )末尾的停顿,用在 单句 、 复句 、 省略句 、 无主句 、文章段首的小标题 、 事件发生的处所或时间的独词句 、 作品 和 书信后 面 注明的时间 和 地点等文字 (不用标点符号也可以,现在一般都不用 )、语气 比较委婉 的 祈使句 等句子的 后面 。 清北学堂集中培训课程导学资料 北京清北学堂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第 7 页 2)问好 问号用在疑问句 (用来提出问题的句子 )句尾,表示疑问句末尾的停顿,可用在 特指问句 、设问句 、 反问句 、 选择问句 等句子中,另外, 对句子里某一词语有疑问用问号表示 , 对生年、卒年不详或有疑问的 也可 用问号表示。 3)叹号 叹号表示一句感情强烈的话讲完以后的停顿,在以下情况中使用: ( 1) 赞颂、欢喜、兴奋、激动的句子的句尾。 ( 2) 表示命令、祈使、请求等有感情的句子的句尾。 ( 3) 表示愤恨、伤悼、叹息、惊讶感情的句子的句尾。 ( 4) 表示强烈感情的陈述句句尾。 ( 5) 不需要回答而又语气强烈的反问句的句尾。 ( 6) 单独成句的敬语、呼语后面。 ( 7) 象声语构成的独词句声音强烈用叹号。 ( 8) 对句子中某一点表示感叹,就在某词的后面用一个叹号。 ( 9) 为了表示特别强烈的感情,可用两个或三个叹号( “ ! ” 或 “ ! ” ) 4)逗号 逗号表示句子内部一般性停顿,在以下情况中使用: ( 1) 复句的各分句之间。 ( 2) 主语部分较长或主语部分是动宾词组、主谓词组,它的后面往往用逗号。 ( 3) 在要强调的主语、谓语、宾语、状语后面用逗号。 ( 4) 用在倒装句成分之间。 ( 5) 逗号用在同位成分或独立成分前后。 ( 6) 用在关联词语之后。 ( 7) 在 “ 表示 ” 、 “ 认为 ” 、 “ 强调 ” 、 “ 证明 ” 等提示语后面,不是特别强烈的用逗号 , 不用冒号。 ( 8) 语气不重的感叹和急促语调的词语后边用的逗号 ( 9) 句首呼语和句中呼语不带强烈感情色彩的,其后用逗号。 ( 10) “ 首先 ” 、 “ 其次 ” 、 “ 第一 ” 、 “ 第二 ” 、 “ 第三 ” 等序次语后面用逗号。 5)顿号 顿号表示句子内部并列词和短语,在以下情况中使用 : ( 1) 用在并列的词、并列的短语之间。(短语是词和词按一定方式组合在一起表示较复杂意思的语言单位)。 ( 2) “ 一 ” 、 “ 二 ” 、 “ 三 ” 或 “ 甲 ” 、 “ 乙 ” 、 “ 丙 ” 充当序次语时,在它们后面用顿号。 清北学堂集中培训课程导学资料 北京清北学堂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第 8 页 ( 3) 由于书名号、引号不表示停顿,在几个并列书名之间或已用引号的并列词语之间一般都使用顿号。 ( 4) 顿号相当于 “ 和 ” 、 “ 以及 ” 之类连词。 ( 5) 并列的联合词组比较长,停顿大的,就不用顿号,而用逗号。 ( 6) 联合结构作补语(动词或形容词后边的补足成分,对谓语起补充说明作用的叫补语)时,联合成分之间用逗号,不用顿号。 ( 7) 并列短语作复指成分(即两个以上的词或词组用作一个句子的同一成分时,同指一种事物。复指成分有三种:称代复指、重迭复指、总分复指)时,联合成分之间用逗号,不用顿号。 ( 8) 并列词语内部又包含并列词语时,为了分清层次,有的用顿号的地方就可递升为逗号。 ( 9) 两件事中选择一件用 “ 或 ” ,不再用顿号。 6)分号 分号表示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停顿。 ( 1) 在两个以上并列分句的复句中,各并列分句之间用分号。 ( 2) 分号主要用于分清层次。 ( 3) 分条说明一个完整的意思,在每一条里,不管是词、词组、单句,还是复句,都作为一个分句,各条末尾用分号,最后一条完了用句号。 ( 4) 句子里用了余指代词 “ 等等 ” ,代表未说出的分句内容,在 “ 等等 ” 前面已说出的内容部分的后面用了分号, “ 等等 ” 代表未说出的并列部分,在 “ 等等 ” 的前边也要用分号。 ( 5) 并列的几个分句,不论其结构是否一致,几个并列分句之间,都应该用分号。 7)冒号 冒号表示提示性话语后面或总括性话语前面的停顿。 ( 1) 用于提示下文,提示部分的后面用冒号。 ( 2) 冒号用在引语 “ 说 ” 的后面。 ( 3) 冒号用在 “ 注意 ” 、 “ 指出 ” 、 “ 宣称 ” 、 “ 证明 ” 等词语和 “ 如下 ” 、 “ 例如 ”等引起下文的词语后面, 起到 使句子带有祈使、引起下文,使人注意等作用。 ( 4) 用于写信、讲话稿的呼语等方面的后边。 ( 5) 在注明引文的出处时,作者姓名和书名之间,有的用冒号隔开。 8)引号 引号标明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 ( 1) 标明文章中引用的部分。 ( 2) 对需要 着 重论述的对象,或对重要的特定的词语用引号。 清北学堂集中培训课程导学资料 北京清北学堂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第 9 页 ( 3) 把表示否定、反义、借用或讽刺的词语用引号引起来。 ( 4) 文章中简称用引号。 ( 5) 引用成语、俗语、术语、歇后语要标引号,因为同样是引用别人的话。 ( 6) 表示节 日 、纪念日的数字部分和重大历史事件用数字标示的部分要用引号。 ( 7) 象声词、音译词要用引号标示。 ( 8) 文中的绰号要用 到 引号。 ( 9) 需要强调的专有名词用引号。 9)括号 括号标明行文中的注释性的话。 ( ) 圆括号,有的叫 “ 小括号 ” 。 方括号,多用于文章注释的标号或根据需要作某种标记。 六角括号,多用于文章注释标号或根据需要作某种标记。 【】方头括号,有的叫 “ 黑括号 ” 。 大括号。 ( 1) 文中语句的注释要用括号。 ( 2) 序次语 要 用括号。 ( 3) 表示插说的词语 要 用括号。 ( 4) 交代时间、地点或文章出处要用括号。 ( 5) 订正和补充词语用括号。 ( 6) 对生字进行注音用圆括号 。 ( 7) 在介绍剧本中的场景,可只用六角括号的前半边。 ( 8) 不该用括号的地方就不要滥用。 10)破折号 破折号用来标明行文中解释说明的语句,或表示语意的转换、跃进,或表示语言的中断,“ 折 ” 把意思转到另一个方面。 ( 1) 表示注释。 ( 2) 表示意思的转换。 ( 3) 表示语言、声音的中断、停顿或延长。 ( 4) 表示文中的插说,插说的前后各用一个破折号。 ( 5) 用在副标题前面,起解释补充正题的作用。 ( 6) 用于表示引起下文。 ( 7) 破折号用 于 总结上文。 ( 8) 放在引文后面注明出处。 ( 9) 对话用破折号可以不用引号。 清北学堂集中培训课程导学资料 北京清北学堂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第 10 页 ( 10) 表示事项的列举分承。 11)省略号 省略号标明行文中的省略了的话题。常见的省略有两种:一种是引文的省略,一种是列举的省略。 ( 1) 省略引文的部分。 ( 2) 省略重复的词语。 ( 3) 省略列举的人和事物。 ( 4) 表示沉默或虚缺。 ( 5) 表示声音断断续续。 ( 6) 表 示含混其辞。 ( 7) 用省略号表示没有说完的话。 12)连接号 连接号的作用是把意义密切相关的词语连成一个整体。 ( 1) 两个相关的名词构成一个意义单位,中间用连接号。 ( 2) 相关的时间、地点或数目之间用连接号,表示起止。 ( 3) 相关的字母、阿拉伯数字等之间,用连接号表示产品型号。 ( 4) 几个相关的项目表示递进式发展,中间用连接号。此种用法在 1995 年底以前归属于破折号,标点符号用法的国家标准发布后归属于连接号。 13)间隔号 间隔号 过去也叫分 读号或音界号,在字身中间,印刷上叫中圆点,占一个字的位置, 用来标明某些少数民族人名或外国人的名字和姓氏之间的分界、书名和篇名之间的分界、诗词格调名称和诗词具体题目之间的分界、月份日期之间的分界和用作复式单位名词的居中点,以及表示标题涉及两个以上事物的承接、层进、并列的关系。 14)书名号 ( 1) 书名号用来标明书名、报名、期刊名、篇章名、剧目名、歌曲名和法规文件等题名。 ( 2) 书名和篇名同时出现只用一个书名号。 ( 3) 词牌名和题名同时出现要用书名号。 ( 4) 书名号又分双书名号()、单书名号()。书名号里面还要用书名号时,外面一个用双书名号,里面一个用单书名号。 3.2 真题解析 ( 2010 年上海交 大)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错的一句是( ) 清北学堂集中培训课程导学资料 北京清北学堂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第 11 页 A.人的一生,总是在不停地尝试,尝试拥有,尝试放弃;人的一生,又始终在不断地追求,追求自由,追求幸福。 B.墙上挂着一幅画,画的题目取自宋朝临川(属江西)诗人谢无逸千秋岁咏夏景中的“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 C.闲聊之中,我忍不住问她,为什么还要回到这层让她伤心流泪的地方?她摇摇头,无奈地笑了。 D.“还 愣着干吗?”妈妈大声地训斥我,“还不快去把房间收拾收拾,等会儿老师来了,看你怎么办” 答案: B. 【解析】 B 项中句末的句号应该放在引号外,因为所引诗句是作为句子的一个组成部分(“取自”的宾语)出现的,句号不属于这句引诗,而是属于整个句子。 4.句子的识别与修改(病句修改与句子成分划分) 4.1 病句修改 1)典型病句类型 主要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六种。 2)如何诊断病句 ( 1) 看词性,辨词义,查用词是否恰当。 ( 2) 找主干,辨枝叶,查搭配是否得当。 ( 3) 看结构,辨关系,查语序是否恰当。 ( 4) 看句意,辨逻辑,查表达是否恰当。 ( 5) 看照应,找对象,查成分是否残缺。 3)语序不当 ( 1)多项定语排列顺序不当 ( 2)多项状语排列顺序不当 ( 3)谓语次序不当 ( 4)关联词语次序不当 ( 5)主客体次序不当 ( 6)对应次序不当 ( 7)分句次序不当 4)句式杂糅 ( 1)不同句式杂糅 清北学堂集中培训课程导学资料 北京清北学堂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第 12 页 ( 2)两个句子套叠 ( 3)主动被动混合 6)搭配不当 ( 1)主谓搭配不当 ( 2)动宾搭配不当 ( 3)主宾搭配不当 ( 4)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 ( 5)附加语和中心词搭配不当(定语、状语、补语) ( 6)关联词搭配不当 7)不合逻辑 不合逻辑主要指前后矛盾,多重否定失误和不合事理等,常见的有 偷换概念 、 不合事理 、判断不当 、 否定不当 、 概念并列不当 、 照应不当 、 分类不当 。 8)成分残缺 常见的有 主语残缺 、谓语残缺、宾语残缺、定语残缺、状语残缺、关联词残缺 等。 9)成分赘余 主语和宾语 、 谓语 、 定语 、 状语和补语 等成分赘余。 10)表意不明 ( 1)指代不明 ( 2)语义不明 ( 3)歧义 词语多义 、词语多音 层次结构划分不同造成歧义。 词语管辖范围不确定造成歧义。 连接界限不清、标点不当 简略造成歧义 语意不明造成歧义 4.2 真题解析 ( 2011 年复旦 )以下没有语法错误的一句是( ) A.能否贯彻科学发展观,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 B.该是睡觉的时候了。 C.之前我看过这个电影。 D.从这件小事中,说明了一个大问题。 答案: B. 清北学堂集中培训课程导学资料 北京清北学堂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第 13 页 【解析】 A 项不合逻辑,犯了两面对 一面的错误。应删掉“能否”。 C 项指示不明,“之前”表达的时间不清晰;搭配不当,应将“个”改为“部”。 D 项介词掩盖了主语,“从中”是介词结构,造成全句主语残缺,应删去“从”和“中”。 4.3 句子结构分析 1)单句的句子结构 ( 1) 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明说的是 “ 什么人 ” 或 “ 什么事物 ” 。 ( 2) 谓语是陈述主语的,说明主语 “ 是什么 ” 或 “ 怎么样 ” 。 ( 3) 宾语在谓语后面,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人或事物,回答 “ 谁 ” 或 “ 什么 ” 一类问题。 ( 4) 定语是名词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名词,表示人或事物性质、状态、数量、所属等。 ( 5) 状语是动语或形容词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 时间、处所或程度等。 ( 6) 补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连带成分, 一般用补语来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情况、结果、程度、趋向、时间、处所、数量、性状等。 2)识记 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 定语必居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 状语有时位主前,逗号分开心有数。 4.4 真题解析 (2007 年复旦 )蒋子龙在乔厂长上任记中写道: “ 但是,他相信生活不是命运,也不是赶机会,而是需要智慧和斗争的无情逻辑!因此他要采取大会战孤注一掷。 ” 这里的“孤注一掷 ” 在句中做 () A.补语 B.状语 C.宾语 D.谓语 参考答案 A。 【解析】在 “ 因此他要采取大会战孤注一掷 ” 一句中,主语是“他”;谓语是“采取”;宾语是“大会战”;补语是“孤注一掷”,是补充说明采取大会战这一做法的,因此是补语。 清北学堂集中培训课程导学资料 北京清北学堂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第 14 页 5.修辞手法 5.1 中学常见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复 (重现 )、双关、反语、引用、对比、映衬 (衬托 )、顶真 (顶针、联珠 )、移用、通感、婉曲 5.2 真题解析 ( 2006 年复旦)下列荷塘月色中的几句,哪一句运用了通感这一修辞手法? A.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B.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蒙。 C.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像是画在荷花上。 D.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答案: D. 【解析】 D 项,句中的“光和 影”是由月色而生,以目可见,属于视觉形象;而“旋律”是音乐的特质,与“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都是以耳方可感知的听觉印象。以“旋律”、“名曲”喻指光和影疏密起伏与轻重浓淡的色调,作者的艺术感受已不满足于单纯的视觉勾画而诉之于听觉,因为小提琴有着高低起伏的音律和轻重缓急的节奏,它的和谐与光影的和谐有其想通之处。 6.文学知识与名著阅读 6.1 作者与作品 本模块知识的考查没有明确的范围,知识点比较琐碎,需要长期的积累;最基本的应做到熟知高中课本中出现的作者和作品的基本常识,同时也需熟知古今中外比较著名的作家和作品。 6.2 真题解析 ( 2010 年复旦)下列诗句作者与所指人物正确的一项是( ) A.千山万壑赴京门,生长明妃尚有村。(杜甫,西施) 清北学堂集中培训课程导学资料 北京清北学堂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第 15 页 B.杜朗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姜夔,杜甫) C.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项羽) D.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深宫锁二乔。(杜牧,周瑜) 答案: D. 【解析】 A 项写的是王昭君。 B 项写的 是杜牧。 C.的诗句出自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时饮用屈原国殇中“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一句。可见“人杰”和“鬼雄”均非写项羽。绝句的后两句才写的是项羽。 7.对联 7.1 对联的要素 1)对联的形式 对联有联语和对句之分 对句没有特别的形式要求,主要是口头进行,诉之于听觉,倘记录于书面,则按联语形式,但决不带横额。 联语必须写出来张贴或悬挂;有些还必须配上横额,联语可以用任何书体来书写。 上联:第一句,叫出句,也叫 出联,例如:门第春常在 下联:第二句,叫对(应)句或应联,例如:人家庆有余 横额:也叫横批或横披,例如:福星高照 2)对联的类型 从反映的内容和使用的场合来看,对联可以分为;春联、楹联、婚联、挽联、寿联等。 3)对联的要求 对联的要求是既要有“对”,又要有“联”,形式上成双彼此相“对”,上下文的内容互相照应,紧密联系。一副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必须结构完整统一,语言鲜明简练。对联的要求如下: ( 1)上下联字数 要相等 ( 2)上下联词组要相同 ( 3)上下联词性要相同 ( 4)上下联句法要一致 ( 5)上下联的内容要相关 4)对联的创作 清北学堂集中培训课程导学资料 北京清北学堂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第 16 页 对联一方面吸取诗词的素质,形成自己的特点,另一方面,它以张贴见长,能显示书法之美。 常用的创作方法有 正对法 、 反对法 、 描绘法 、 比拟法 、 烘托法 、 辨音法 、 藏字法 等 。 7.2 真题解析 ( 2009 年北大)对对联。 上联:博雅塔前人博雅 下联: (注:博雅塔是北京大学校园内的一处景物) 【解析】传统的对联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称、平仄相谐、意思完整。平仄相谐 要求上下联平仄相反,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应注意上下联尾字平仄应相反,例如“雅”为仄声,那么下联尾字应为平声。而非主流对联则不拘平仄,不避重字,不过分强调词性相当,但又不失对仗。 参考答案: 未名湖畔湖未名、清华园中物清华、莫愁湖畔人莫愁 清北学堂集中培训课程导学资料 北京清北学堂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第 17 页 三、古代诗歌鉴赏 1.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炼 的,往往一词一句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鉴赏时应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炼意的技巧。其次,要学会根据语境推断词义的方法,并特别注意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等情况。 1.1 推敲字词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将“数”改为“一”,因为题为“早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 1.2 关照动词 动词的提炼是古诗炼字的主要内容。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陶潜“悠然见南山”的“见” 字,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尽人皆知。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蓬勃的春意写出来了,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 1.3 体会语言风格 1)清新 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2)平淡 又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又平易近人。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伧,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体现了诗人的真功夫,如陶渊明的诗,李煜的词。 3)绚丽 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 如李商隐的诗。 4)明 快 清北学堂集中培训课程导学资料 北京清北学堂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第 18 页 其 特点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 如白居易的新乐府诗。 5)含蓄 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6)自然 即不加雕饰的率真朴素的语言,多用口语,较少炼字,读来平白如话,自然生动,韵味无穷。 2.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古典词中的形象与一般小说、戏剧中以人物为主的形象有所不同,它既可以是人物形象,也可是景象,或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事物。 2.1 人物形象 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也可以是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 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而这些形象往往以片断的形式表现出来,它需要读者用自己的想象去进一步补充。 2.2 景观场景 诗中的景物 是人物 (往往是诗人自己 )感情的外在表现,它常常带上了一定的主观色彩。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 重锦官城。” (杜甫春夜喜雨 )诗歌细腻生动地描绘了春夜雨景,并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夜雨的神奇,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2.3 将事物人格化 从全诗来说,即以象征性的形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古典诗词中常描写的形象有:蝉、鹰、雁、松、梅、竹、马等。如:“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清北学堂集中培训课程导学资料 北京清北学堂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第 19 页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在这首诗中虞世南以蝉的形象,表现了自己封建士大夫的清高。还有大家都熟悉的陆游的咏梅词等。 3.明确诗歌形象基本内容 诗歌形象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实物载体。 ( 1) 人物形象 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 2) 景物形象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 3) 事物形象 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 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咏物诗的 “ 事物 ”和送别诗中的细节。 4.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也叫“表现手法”,主要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4.1 表达方式 古代诗歌的表达方式主要包括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用典抒情、借古讽今、叙事抒情等。 4.2 表现手法 古代史诗歌的表现手法主要包括想象、联想、象征(托物言志)、虚实结合、白描、动静描写、烘托、借古讽今、对比等。 清北学堂集中培训课程导学资料 北京清北学堂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第 20 页 4.3 修辞手法 古代诗歌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借代、夸张、设问、反问。 5.鉴赏古代诗歌的风格特征 主要考查考生对语言风格的理解和鉴赏。“风格”是指由于作者的生活经历、艺术素养等造成的不同的创造特色。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考查内容一般是对常见典型风格的理解。如: 平实质朴、朴素自然。其特点是选用直接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语言力求平淡,不追求辞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中蕴含着深意。 含蓄隽永。诗歌最富有灵气,诗的灵气在于“字短情长”,字里行间总是留着启人联想、开人悟性的“空白”。含有深意,藏而不露。这种风格往往不把意思直接说出来,而是藏在形象中,让读者自己展开想象,思而得之。 清新明丽。这种风格往往用清丽的语言来营造优美的意境,表达怡然喜悦的感情。 形象生动。诗歌的语言往往以其生动形象而感人至深。 绚丽飘逸。如“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的诗大都写得色彩缤纷、景象绮丽、变幻莫测,这是绚丽飘逸之美。 婉约细腻。这种风格往往体现出“曲、细、柔” 的特点,曲径通幽,情调缠绵,表达感情细如抽丝。 幽默讽刺。这种风格多指诙谐、风趣或辛辣的笔调和趣味。运用夸张、反语、仿词、双关等手段,突出事物特征,揭露事物本质,富于讽刺意义,增强批判性和说服力,令人轻松愉快,忍俊不禁。 雄浑。雄浑指力的至大至刚、气的浑厚磅礴。其特点是:骨力挺健,气壮山河,气吞宇宙,气度阔达,气概恢弘,气宇轩昂,气势浩瀚,气魄雄伟。 豪迈奔放。豪迈奔放,既表现了作为主体的诗人的情感特点,又表现了作为客体的描绘对象的特点。就主体而言,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夸张出格;志向高远,襟 怀阔达;气吞宇宙,力拔山河;傲骨嶙峋,豪迈不羁。就客体而言,往往拥有巨大的体积、伟大的力量而显示出壮美、崇高,或显示出浑茫、浩淼,气势峥嵘,场面壮阔,境界飘渺,极目无垠。 沉郁顿挫。指情感的浑厚、浓郁、忧愤、蕴藉,“沉则不浮,郁则不薄”,杜甫之诗为沉郁之极致。忧愁是杜诗沉郁的主要内容,他的忧愁,不只是个人的,更是国家的、民族的、人民的,因而这种忧愁具有丰富的情感层次,使其沉郁获得深厚的情感和崇高的价值。 清北学堂集中培训课程导学资料 北京清北学堂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第 21 页 慷慨悲壮。触景生情,睹物伤怀,悲壮慷慨。大凡诗人,慨叹风云变幻之疾,痛惜韶光流逝之速,目击人民灾难之 重,身受命运坎坷之苦,郁积壮志未酬之愤,而忧心忡忡、慷慨悲歌者,均以悲慨目之。可见,悲慨是时代的心声,诗人的呼喊,诗人面对动乱的现实,出于严肃的责任感,遂作悲慨。 平和冲淡。平和冲淡包含闲逸、静穆、淡泊、深远的特点。 6.鉴赏古代诗歌作者的观点态度 1.一首诗或词中,作者的态度与观点是建立在语言、形象、表达技巧等外在形式上的,因此,把握作者的态度观点也要注意从一首诗或词曲的整体上去考虑,不能忽略对语言、形象、表达技巧等诗歌的外在形式的赏析而去架空分析。因为只有了解了诗形式美的内涵,才能深入地去探知作者的观 点与态度。 2对诗词作品的观点与态度的概括要准确、恰当、不夸大、不缩小、不绝对化。在这方面,我们容易犯“拔高”的毛病,即用今天的眼光去评价古人的思想、观点和态度。评价常常不恰当,有失分寸。 3要因诗论诗,因人论诗,因事论诗,不能随便“套用”某首词的评价内容,尤其要防止想当然式的搬用某些现成的词语,使得评价出现似是而非,言不及义的现象。要防止这类错误,需要我们在鉴赏时认真体味,仔细分析,对特定的诗、特定的作者、特定的时代做出特定分析。 4作者在诗中的观点,需要我们概括,因此,但是概括要注意完整性、全面性,诗中作者的态度观点所包含的几个方面都有概括到,防止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7.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 7.1 从 试题入手 题目往往揭示诗歌的内容或题材。例如初唐四杰之一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高适的别董大等是送别诗,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王维的山居秋暝、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等是山水田园诗,白居易的长恨歌、刘禹锡的乌衣巷等是咏史怀古诗。还有边塞诗、怀人诗、咏物抒情诗、借景抒情诗等。 清北学堂集中培训课程导学资料 北京清北学堂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第 22 页 7.2 从诗眼入手 诗眼就是一首诗最精炼传神的字。它有丰富的内涵,它往往集中反映了诗歌的思想内容。贾岛题李凝幽居中“幽”字就凝练而含义丰富,既体现了李凝居住环境的幽静,又贯穿全诗;既点出了李凝的隐居身份,也暗示了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7.3 从典故入手 古代诗歌语言以凝练含蓄取胜,因此,擅长用典也是古代诗人写诗的独特处。无论是化用前人诗句,还是引用历史人物、故事,都是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途径。因此了解典故本身并不是阅读重点,分析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