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专业论文)农村籍未成年人再犯罪研究.pdf_第1页
(公共管理专业论文)农村籍未成年人再犯罪研究.pdf_第2页
(公共管理专业论文)农村籍未成年人再犯罪研究.pdf_第3页
(公共管理专业论文)农村籍未成年人再犯罪研究.pdf_第4页
(公共管理专业论文)农村籍未成年人再犯罪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农村籍未成年人再犯罪研究 i 农村籍未成年人再犯罪研究 农村籍未成年人再犯罪研究 摘 要 社会转型期农村籍未成年人犯罪率的急剧上升,对我国的社会稳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成了很大的威胁。农 村籍未成年人再犯罪有着区别于城市未成年人再犯罪和其他群体犯罪的特 征;同时也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复杂的个人原因。 在犯罪特征上,农村籍未成年人再犯罪呈现出如下几个基本特点:从 犯罪主体上,农村籍未成年犯整体年龄不高,农村籍未成年犯文化程度较 低;从犯罪类型上,以财产性犯罪、暴力性犯罪为主;从犯罪动机上,农 村籍未成年人犯罪盲目性、随意性较强;从犯罪形式上,个人犯罪逐渐向 团伙犯罪发展;从犯罪空间上,流窜性犯罪大量增加。 农村籍未成年人犯罪有着复杂的原因。从宏观上,社会转型期农村未 成年人犯罪率的急剧上升、迅猛增长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内在机理,由 社会发展失衡和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所导致的社会极化是农村籍未成年人犯 罪的社会根源,各种社会排斥的存在是农村籍未成年人犯罪的内在机理; 从中观上,农村籍未成年人犯罪是家庭、学校、同伴群体和大众传媒等社 会化机构的不良影响所致;从微观上,农村籍未成年人自身文化程度的低 下、法律意识的淡薄、道德观念的淡化和价值取向的迷失等与其犯罪也有 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农村籍未成年人再犯罪防控既是一个复杂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较为 困难的实践问题。当前我国主流的犯罪防控主张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难 以有效的遏止急剧增长的再犯罪率。本文在深入考察农村籍未成年人再犯 罪特征和本质的基础上,结合农村籍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根源、社会原因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农村籍未成年人再犯罪研究 ii 以及个人因素,并通过与传统监禁刑对比,展现社区矫正在防止未成年犯 再犯罪中的作用,同时指出我国在未成年犯社区矫正中的不足,提出了完 善适合我国国情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社区矫正制度的建议,旨在通过改 革社会制度、联动犯罪防控主体和优化文化环境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人的充分发展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农村籍,未成年犯,再犯罪,社区矫正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农村籍未成年人再犯罪研究 iii research on re-crime of juvenile offenders from countryside abstract the rural juvenile delinquency rate grows rapidly in the transition period of the society, which has badly threatened the social stability, the construction of our countrys socialism harmonious society as well as the socialism new countryside reconstruction. the rural juvenile delinquency has distinguishes between the city juvenile delinquency and other community delinquency.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has profound social reason and complex individual reason. the rural juvenile delinquency presents following several essential features in delinquency characteristic: in the subject of delinquency, the countryside -juvenile prisoners are very young in general and their degree of schooling are low; in delinquency type, it is mainly property crime and violence crime; in delinquency motive, the rural juvenile delinquency presents blindness and strong capriciousness; in delinquency form, the rural juvenile delinquency develops gradually from individual crime to gang crime: in delinquency space, the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农村籍未成年人再犯罪研究 iv itinerant crime has been increasing. the rural juvenile delinquency has complex reasons. in macroscopic, the sudden and rapid rise of rural juvenile delinquency rate in social transition has profound social root and intrinsic mechanism. the social polarization caused by city-countryside-dual society structure is the social root of rural juvenile delinquency, and the existence of each kind of social exclusion is the intrinsic mechanism; in medium reasons, the rural juvenile delinquency is the result of family, school, companion community, mass media as well as other bad affection factors; in microscopic, the rural juvenile delinquency is inseparably related to rural juveniles low degree of schooling, the lack of legal consciousness, the desalination of morality and the lost of value orientation and so o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rural juvenile delinquency is not only a complex theory problem but also a much difficult practice problem. at present, our country s mainstream measures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crime have certain limitation, which cant effectively prevent the rapid rising of crime rate. on the basis of thorough research of current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heory and system, this article has proposed the promotion theory combining to the social root, social reason as well as individual factors of the rural juvenile delinquency. by contrast with the traditional punishment of imprisonment, demonstrated community correction in the prevention of minors committed to the role of crime, also pointed out that chinas community correction commit minor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农村籍未成年人再犯罪研究 v deficiencies in the proposed improvement of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suitable for minors who commit crimes and community corrections system. the purpose is to reduce the rural juvenile delinquency furthest through the reform of social system, combining subjects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crime and improving culture environment so as to promot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humans full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 harmony relations between humans and the society. keywords: countryside, juvenile offender, re-crime, community-correction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农村籍未成年人再犯罪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 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 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 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 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王琛 日期: 年 月 日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农村籍未成年人再犯罪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 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 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上海交通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 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 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保密,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属于 不保密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王琛 指导教师签名:马风书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农村籍未成年人再犯罪研究 1 第一章 前 言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条规定,未成年人指未满十八岁的公 民。随着我国人口基数不断加大,我国的未成年人数量将急剧增加。据统计,2004 年中 国 18 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大约有 3.67 亿,己超过全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 。其中,1018 岁未成年人有 2 亿人左右,成为各个年龄段中最密集的人群之一。根据国家统计局进行 的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2004 年我国人口出生率为 12.29,自然增长率为 5.87, 按照这样的生育水平,在 2032 年左右将出现人口高峰,届时人口总量将达到 14.7 亿人 左右,未成年人在总人口中的绝对值和相对值均将达到顶峰 。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比例的迅速攀升使青少年犯罪问题已然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 的焦点。近年内,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 70%以上;2000 年 至 2003 年报送公安、保卫部门的青少年案件都超过四百万件,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 长孙谦公布的数字; 全国检察机关批准逮捕的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占全部刑事犯罪嫌疑 人的比例: 2000 年为 6.7%, 2001 年上升为 7%, 2002 年上升为 8%, 2003 年上升为 9.1% 。 根据调查和统计表明 :全国未成年犯刑事案件作案成员占全部刑事案件作案成员 的比例,在 1985 年以来逐年下降的基础上重新呈现出上升趋势,由 1996 年的 11.9 提高 到了 2004 年的 13.8%(见图 1-1) 。 10.5 11.0 11.5 12.0 12.5 13.0 13.5 14.0 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 比例 系列2 图 1-1:1996 年-2004 年全国未成年犯刑事案件作案成员占全部刑事案件作案成员的比例图 1-1:1996 年-2004 年全国未成年犯刑事案件作案成员占全部刑事案件作案成员的比例 数据来源:公安部办公厅研究室 而近 10 年来浙江省未成年人犯罪的绝对数呈现起伏式增长态势, 统计表明, 从 1994 肖丽林. 呵护花朵中国关注未成年人成长j. 人权, 2004, 04. 李德水. 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在中国 13 亿人口日全国电视电话大会上的讲话ob/ol. , 2005-3-15. 王向阳. 青少年犯罪的思考j.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05, 06. 陆志谦,胡家福. 当代中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研究m.北京: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农村籍未成年人再犯罪研究 2 年至 2003 年 10 年间,浙江省整个社会犯罪的数量呈持续增长和严重化的态势,未成年 人犯罪数量随着整个社会犯罪的增长而增长(见表 1-1) 。 表 1-1:1994 年-2003 年浙江省未成年人犯罪起伏式增长情况表 1-1:1994 年-2003 年浙江省未成年人犯罪起伏式增长情况 年度 犯罪嫌疑人总数比上年增长% 其中: 未成年人数比上年增长% 年度 犯罪嫌疑人总数比上年增长% 其中: 未成年人数比上年增长% 1994 26.2 16.5 1995 6.26 -1.04 1996 -8.77 -13.96 1997 -6.20 -3.68 1998 6.08 12.88 1999 7.74 1.06 2000 11.98 -1.39 2001 17.63 18.16 2002 -15.56 6.78 2003 13.88 0.54 数据来源:浙江省公安厅及浙江省未成年犯管教所统计数据 更令人担忧的是,青少年犯的犯罪“回潮率”极高,二犯、三犯为数不少,再犯罪率 居高不下。据浙江省未成年犯管教所近五年统计数据表明,初次违法犯罪年龄低于 11 周岁者,以后约有 65又重新犯罪;12 周岁15 周岁初次犯罪的人中,再犯罪率为 54 ;初次违法犯罪年龄在 16 周岁18 周岁之间的人,再犯罪率约为 40(见图 1-2) 。 65 54 40 0 20 40 60 80 小于11周岁1215周岁1618周岁 再犯罪率() 图 1-2:2003 年-2007 年浙江省未成年人再犯罪率的统计图 1-2:2003 年-2007 年浙江省未成年人再犯罪率的统计 数据来源:浙江省未成年犯管教所统计数据 未成年人重新犯罪已经成为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 2004 年, 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一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农村籍未成年人再犯罪研究 3 个由五、六个农村籍未成年人组成的犯罪团伙,曾因犯轮奸罪被判刑,刑满释放不到半 年又因抢劫罪而被捕。可见,如何降低未成年人的再犯罪率,提高未成年罪犯再社会化 的成功率,帮助他们走上正常的生活道路正是社区矫正制度设立的重点目标所在。 研究表明,未成年人的犯罪率远高于成年人,有犯罪前科的再犯罪率远高于无犯罪 前科的犯罪率,有犯罪前科的未成年人其再犯罪率又远高于有犯罪前科的成年人 。而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是否健康成长关系重大,因此,我们必须在预防未 成年人犯罪的同时,采取措施对犯罪未成年人进行改造,使他们顺利回归社会。 众所周知,每个少年的背后都有一个家庭,而少年的成长不仅影响着每个家庭、更 关乎社会的发展未来,因此犯罪少年研究一直是社会的热点。近年来,农村籍犯罪少年 大幅增长。 它反映着城乡发展不平衡的时代背景、 代表着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特殊群体。 而农村籍犯罪少年再犯罪因为其典型性使对它的反思更具有说服力, 因为其内容涉及了 犯罪后的矫治、社会对犯罪少年的接纳和再犯罪的预防,使对它的研究更具内涵。尤其 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农村籍犯罪少年再犯罪更具有现实的研究价值。分 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是什么、 如何有效的防治未成年人犯罪及释放后再犯罪己成为热 门的研究课题。 “再犯罪”,不是一个刑法概念,不同于刑法中的“累犯”。本文中“未成年犯再犯罪”, 严格的讲应该是已经犯过罪并曾接受刑事处罚的少年再犯罪, 而不论他是否执行完原有 刑罚。包括“累犯”和原罪缓刑考验期间实施第二次犯罪的情形(尚未“刑罚执行完毕或 赦免以后”,不属于“累犯”) 。而“狱内犯罪”因为其“再犯罪”过程并非发生在主体自由的 社会环境中,有其特殊性,并未将其作为本文的研究。 莫红宪. 中国青少年犯罪问题及对策研究m. 湖南: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5.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农村籍未成年人再犯罪研究 4 第二章 农村籍未成年犯再犯罪的特征及本质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率持续上扬,农村籍未成年人犯罪大幅增加。根据浙江省近 5 年来的统计,全省未成年人犯罪的年平均增长率为 7.2%,其中农村籍的未成年犯罪占 未成年犯罪总数的 80%左右,有关统计数据也显示农村未成年人犯罪率高于城市 。 例如,曾经关押于浙江省未成年犯管教所的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 14 岁的农村籍 少年吕某,从 9 岁起开始盗窃,先后被抓获关押多次,仍屡教不改,累计作案近百次。 湖北荆州市弥市镇农村籍少年冯某,因骗取他人财物被母亲报案送劳教一年。于 2005 年 1 月 10 日被提前释放。但是他并未洗心革面,而是在释放后仅 20 天,便邀约昔日的 牢友及两名未成年人,5 天之内在浙江省温州市、杭州市、宁波市境内连续抢劫作案 12 起。 一个普遍的现象是由于未成年犯释放回归社会后碰到的社会开放程度、 家庭社会环 境、自身活动能量、就业谋生能力及身心特点等因素,未成年犯的再犯罪率历来比其他 服刑人员高。 根据中国回归社会专业委员会对浙江省服刑人员回归社会五年再犯罪率调 查,浙江省未成年犯再犯罪率平均为 12.9% 。这个数据仅是对“累犯”的统计,并未包括 原罪缓刑期间再犯罪的情形。而事实上因为未成年犯第一次犯罪判处缓刑的比例高,所 以犯罪少年在“缓刑期间再犯罪”的情形不可忽视。根据浙江省未成年犯管教所一次以 574名在押未成年犯为调查对象的随机调查情况来看, 就有8名属于“缓刑期间再犯罪” 。 第一节第一节 农村籍未成年犯再犯罪具有的特征农村籍未成年犯再犯罪具有的特征 一、 “农村籍”的特殊属性 农村籍未成年犯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以城市中大量涌现“农民工”为特征的城市化进 数据来源:浙江省未成年犯管教所截止 2007 年底统计数据. 陆志谦,胡家福. 当代中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研究m.北京: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 数据来源:浙江省未成年犯管教所截止 2007 年底统计数据.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农村籍未成年人再犯罪研究 5 程的时代背景。他们出生在农村,但他们的犯罪绝大部分都发生在城市或城镇。犯罪之 前他们已生活在城市或城镇,但他们的生存状态却和城里的少年有着天壤之别。随着他 们从农村来到城市,周围环境变化的巨大差异,和城里人在工作生活上的巨大差距,渴 望致富改变命运和现实的巨大心理落差,这些都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他们犯罪的可能。 二、“再犯罪”的特殊属性 再犯罪的未成年人, 会给人“屡教不改”“恶习深重”的感觉。 作为研究对象, “再犯罪” 使年轻的他们增大了成为职业惯犯的可能, 对他们的分析研究不但可以考察一般未成年 人犯罪的特征, 还可以考察我们对未成年犯教育改造的得失以及社会接纳未成年人刑释 人员的相关工作。 三、“少年”的特殊属性 未成年犯不同于成年罪犯。他们走上犯罪固然有个人因素,但相比成长中的他们, 我们的学校、家庭、社会等等应该有更多的反思。包括文化知识教育、道德法制教育、 职业技能教育等各种学校教育,家庭关爱,社会给未成年人营造的成长环境,以及未成 年劳动者的劳动环境和权益保护等等。 第二节 未成年犯再犯罪的实质:再社会化的失败 第二节 未成年犯再犯罪的实质:再社会化的失败 现代社会学认为,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终生过程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所谓社 会化过程是指个体在成长的过程中,经由社会的互动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由生物人成长 为社会人的过程 。 个体社会化应经历他律和自律两个阶段,只有成功完成这两个社会化阶段,个体才 能成长为自觉遵守社会道德、社会规范的社会人。他律阶段是个体社会化的早期阶段, 主要通过学习和模仿获得对社会道德与社会规范的初步认识, 获得社会对现存社会角色 与社会行为的评价的认知,最终逐渐获得选择、判断社会行为的能力。自律阶段是相对 戴维波谱诺. 社会学(第十版)m. 李强, 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prenticehall 出版公司, 1999.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农村籍未成年人再犯罪研究 6 高级的社会化阶段,在这一阶段,个体将对社会道德与社会规范的认知内化为自身的价 值标准,并自觉以此来约束自我的行为 。青少年犯的犯罪行为正是由于青少年在社会 化过程中停留于他律阶段,没有成功完成从他律向自律的成功转化。在社会化过程中, 完成从他律向自律的成功转化必须具备个人和社会两方面条件, 当个人或社会某一方面 条件不具备时,就可能出现社会化失败。为了纠正和克服社会化失败问题,就需要对罪 犯进行再社会化教育。再社会化教育就是帮助在社会化失败中的罪犯完成社会化,防止 他们重新走上犯罪道路。 再社会化是在社会化基础上进行的社会化,是一种带有弥补、补救、矫正性质的社 会化。再社会化也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所谓广义的再社会化,是指在生活的急剧转 变中,一个人放弃原来的生活方式而适应另外一种对他来说全新的生活方式的过程,这 个过程可以是自愿的,如专业的改变、国籍的变更等,也可以是被迫的、强制的,如对 罪犯的教化。所谓狭义的再社会化,是专指强制性的教化过程 。这篇文章里我所讲的 再社会化是指狭义再社会化。 未成年犯在初次犯罪后接受的刑事处罚即是一种再社会化的过程, 再社会化是否成 功的标准取决于两率,即改好率与重新犯罪率。当前青少年犯的高重新犯罪率从一个侧 面说明了青少年犯的再社会化失败率较高。 刘强. 美国社区矫正的理论与实务m. 北京: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3. 郑杭生. 社会学概论新修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4.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农村籍未成年人再犯罪研究 7 第三章第三章 农村籍未成年犯再犯罪反映出的问题农村籍未成年犯再犯罪反映出的问题 我国当前未成年人出现的严重化和复杂化的态势不是偶然的, 而是在进一步深化改 革、扩大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而实现全面的社会转型这种大的社会背景下 出现的。对于 20 多年来,我国犯罪持续剧增之原因分析,学者己有共识,普遍认为: 现代化的过程不可避免的是一个犯罪增长的过程, 而我国现代化进程是一个从计划经济 转向市场经济,从闭关锁国转向对外开放,从集权政治转向民主法治的过程,在这个过 程中实现现代化,各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会凸现出来,并成为社会违法犯罪的诱因 。 处在这个社会转型时期, 我国存在着相当严重的社会结构性矛盾与监管制度方面的 漏洞,利益的多元化与社会分配的不公平现象并存。贫富分化的加剧,腐败行为的日趋 严重,教育制度的偏差,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社会道德价值的某种示范等构成了未成 年人违法犯罪的宏观社会背景;未成年人独特的生理、心理特征是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 路的微观原因。从某种意义上讲,违法犯罪未成年人既是加害者也是受害者。他们是不 良环境的受害者。他们的一切选择,事实上与他们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家庭、学校、 社会和国家对他们的种种偏差行为而导致的后果均背负有责任,正如有人认为,未成年 人犯罪中,加害和受害是同时存在的 。 第一节第一节 个体因素个体因素 个体因素是未成年犯重新走上犯罪道路的基础性因素。 未成年人犯作为一个特殊群 体具有特殊的个体特征因素, 这些个体因素客观上影响着未成年人犯的社会识别能力和 自我行为控制能力,也影响其回归社会后的适应能力。 吴宗宪. 西方犯罪学史m. 北京: 警官教育出版社, 1997. 李旺城. 未成年人犯罪和受害同时存在兼论“四四二”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策略eb/ol. http:/www.law-lib.tom, 2005-03-29.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农村籍未成年人再犯罪研究 8 一、未成年犯大多文化水平低、法律意识薄弱 这一因素首先直接表现为未成年人犯法制观念淡薄, 缺乏利用法制手段保护自我和 处理问题的意识。其次,由于未成年人犯本来文化基础就较为薄弱,而在接受改造期间 又受监狱经费、办学条件、师资、刑期结构等等因素的制约,很难接受较完整的系统的 教育, 导致大多数未成年人犯在刑满释放之后面临与同龄人之间较大的文化水平差距和 技术水平差距。文化与技能差距使未成年人犯在社会竞争中处于劣势,以致一些人采用 非法途径来改变自己的劣势情形。 二、未成年犯多数为无业人员或在读学生 未成年人犯在犯罪前多数是无业人员或在校生, 刑满释放后大部分面临放任自流和 无所事事的状态。 生活窘迫无着落与精神空虚两方面的诱因极易导致未成年人犯重新踏 上犯罪道路。 三、心理成熟度低,价值观和人生观易受外界环境左右 未成年人犯相对年龄较小, 心理成熟度较低,尚未形成稳定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在现实社会中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 一旦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袭击或犯罪群体的诱导唆 使, 在改造期间树立的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就会动摇, 最终再次成为社会化的失败者。 四、积习难改 贪图物质享受未成年人犯在犯罪前多为问题少年, 自身存在诸多不良恶习, 如吸毒、 卖淫嫖娼等。贪图物质享受、好逸恶劳是这些不良恶习的潜在个性基础,正是由于未成 年人犯的这一潜在个性基础的存在导致其犯罪的回潮率较高。 是非不分、交友不善。农村籍犯罪少年第一次走上犯罪往往起源于交友不善。为更 清楚说明问题,笔者以从浙江省未成年犯管教所在押的未成年犯中随机抽取的 12 名再 犯罪农村籍未成年犯作为研究样本(以下简称“样本” ) 。12 个样本中,认为自己走上犯 罪道路与认识某个“混混”有重要影响的就有 8 人。甚至有的在刚认识的第二天就一同作 案去了。这反映了他们是非观念淡薄,只要施舍小恩小惠就认为对他好,够义气,不顾 违法犯罪了。交友不善反映在另一个方面,就是这些少年一旦结识了社会不法分子,他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农村籍未成年人再犯罪研究 9 们就很难摆脱;7 人的再犯罪行为和原罪同案或诱发原罪的“混混”有关。不少犯罪少年 表示自己第一次被法院判决后,知道了法律的厉害,也想脱离以前的朋友安安心心找份 工作,可不久,就被那些朋友找到了。在几次盛情邀请的吃喝玩乐后,钱花光了,又走 上了犯罪道路。所以,在谈到如何避免再犯罪中,他们大多会提及“换个环境、脱离以 前的朋友”。 求财心切,幻想不劳而获、快速致富。相比较城镇籍再犯罪少年,农村籍少年,比 较能吃苦,也愿意劳动,犯罪前大手大脚花钱的现象也相对少一些。但急于改变生活的 欲望和生存现状的极大差距,使他们形成了不劳而获、快速致富的心理。在抽取的 12 个样本中,大部分再犯罪少年认为自己走上犯罪是因为没文化,找不到好工作,而这样 钱来的快。其中,农村籍再犯罪少年,第一次犯罪属于偶发性的比例还比较高,有 6 人 (占 50%) ,但第二次犯罪为偶发性的则只有 2 人(16.7%) ,第二次犯罪职业化倾向明 显。也就是说,他的这种不劳而获的思想通过第一次犯罪得到了明显加强。 第二节第二节 社会环境方面社会环境方面 随着市场经济的长期发展和多元文化的形成,以及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社会传统道 德弱化、追求高消费和奢侈生活的拜金主义盛行。社会犯罪率和未成年人犯罪率在这一 时期都有所增长。在城市出现大批“农民工”的背景下,不少农村籍少年,因为“打工”或 者跟随“打工”的父母来到城市。从农村到城市,从一个熟人社会为主的乡村到形形色色 的城市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给成长中的农村籍少年带来无限的诱惑和迷茫。而他们正 处在好奇心重但又缺乏正确的判断识别能力的年龄段, 社会上一些不健康的传媒所宣扬 的享乐主义和渲染的暴力、凶杀、色情等不良文化易直接对未成年人造成不良影响。加 上目前许多电子游戏厅、舞厅、迪厅、网吧等娱乐场所管理混乱,也诱导唆使未成年人 犯重新犯罪。 多元文化发展的背后是健康的青少年文化的匮乏, 尤其是对于生活在城市中的农村 籍少年。 根据对关押在浙江省未成年犯管教所的再犯罪农村籍未成年犯的问卷调查情况 来看,大部分人把犯罪来的钱用于网吧、酒吧、ktv 等娱乐场所。就文化环境而言, 围绕他们的是哥们义气、暴力、色情、寻求刺激等低俗的文化氛围。而这些主要来源于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农村籍未成年人再犯罪研究 10 影视、网络游戏、黄色网站等等。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大, 先进科技文化带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资本主义的 腐朽思想。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一些人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发生裂 变,人生观、价值观严重扭曲变形,由此导致社会丑恶现象层出不穷,功利思想重、讲 求物质享受的社会不良风气滋生蔓延。未成年人犯本身属于易感染人群,社会不良风气 的潜移默化很容易污染未成年人犯脆弱的心理。 再加上我国正处于改革转型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未成年犯的就业,尤其是农村 籍犯罪少年, 更是面临巨大压力。 就业受挫易使他们产生悲观失望、 自卑等不健康心理, 同时也客观地影响了未成年犯步入社会后的经济来源。 尤其是在我国现有社会保障制度 不健全的情况下,未成年犯一旦失业容易产生被抛弃感,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而重 新走上犯罪道路。 另外, 社会控制体系的弱化也给了刑释未成年犯一个重新犯罪的机会。 社会学认为, 社会维持一定的社会秩序主要是通过社会控制体系来实现的, 这种社会控制分为内控制 和外控制两个方面, 内控制主要是通过人的社会化过程把社会的规范体系内化为人的世 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外控制是通过社会的规范直接作用于人,并运用习 俗、舆论、法律等等方式保证公民遵守这些社会规范,以形成社会秩序 。当前我国正 处于结构转型时期和体制转型时期,旧有的体制被打破,而新的体制尚未健全、完善, 特别是二元社会结构所引起的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国家、集体、家庭、社会舆论的作用 被弱化,不仅仅在引发犯罪动机方面成为犯罪的重要社会根源,而且在加强社会控制和 抑制社会犯罪方面也遇到严重的问题。各地的安置帮教工作没有现成的模式、固定的章 法可供参照,容易出现一些预想不到的问题,从而削弱了安置帮教对重新犯罪的预防和 控制作用。刑释人员本身就是社会化过程中的失败者,出狱后面临的又是这种社会控制 力减弱, 社会离心力增强的缺范、 失范状态, 其重新犯罪的机会和诱惑比以前大大增多。 在社会转型期,由于社会控制力的减弱,社会接茬帮教工作不够扎实,使刑释人员回归 社会后处于“失控”的状态,这个状态是构成其重新犯罪的重要环境和条件。 在对 12 个农村籍犯罪少年样本的调查中,农村籍犯罪少年绝大部分都有城市打工 的经历。而劳动环境的恶劣、劳动权益无法得到保障,也是一个诱发他们犯罪的原因。 农村籍未成年犯,大部分是在年龄还很小的时候就外出打工。甚至很多人第一次外出打 刘强. 美国社区矫正的理论与实务m. 北京: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3.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农村籍未成年人再犯罪研究 11 工的年龄小于 16 周岁,属于“童工”。因而他们的劳动本身就有“非法性”,老板给的工资 极低,甚至连最低工资标准的一半都没有,而且还存在较多的“白干活、不给钱”现象。 有的犯罪少年就是因为第一次打工老板不给钱或钱给的很少,觉得正当方式挣不到钱, 又在老乡的鼓动下走上了犯罪道路。 第三节第三节 学校教育方面学校教育方面 义务教育没有得到严格落实,辍学导致过早地接触社会。12 个样本中,10 人未完 成义务教育辍学,其中 4 人小学辍学。辍学原因中。二人因打架被学校勒令退学;二人 因打架、逃学而自动退学;6 人因贫困交不起学费辍学。 学校法制教育虚化和部分学校学生管理不严,存在校内违法犯罪行为严重影响校 风。一方面,在应试教育的主导下,学校法制教育课程少;另一方面,在本来已很少的 法制教育课程中, 缺少贴近学生生活的守法教育, 更多的是谈论国家的政治、 经济制度。 而部分学校因学生管理不严,存在的校内违法犯罪行为,使法制教育效果大打折扣。我 们讲“现实是最好的教育”。有个农村籍少犯,他知道“抢劫”是犯罪,却不知道自己强行 索要钱物的行为就是抢劫。因为他觉得其他高年级同学也一样向低年级同学要钱,既然 他们没事,自己怎么会是犯罪呢? 未成年人一旦犯罪,接受了监禁刑罚释放后,回到学校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几乎等 于零。几乎所有学校的校规都规定,对于受到刑事处罚的学生予以开除处理。正处于受 教育年龄的未成年犯被逐出学校沦落街头,对于社会来说实际上是负担也是隐患。 第四节第四节 家庭关爱家庭关爱 未成年犯对家庭的依赖性要比其他罪犯更为强烈, 家庭环境的好坏以及家长对刑满 释放的未成年人的态度对于未成年人犯的再社会化起着致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很多未 成年犯的家庭环境并不很适合他们的悔改, 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逼迫他们重新走上犯罪道 路。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农村籍未成年人再犯罪研究 12 我国的离婚率呈直线上升,“婚变型”家庭逐年增多。处身于单亲家庭的未成年人犯 因为父亲或母亲忙于生计,受到的关爱相对较少;或者单亲家庭的父亲或母亲因为自己 的离异而对孩子心存内疚,逐渐转化为溺爱。这两种状况都不利于未成年人犯的心理矫 正。 有些未成年人犯家长文化程度偏低,对家庭教育方式的认识有失偏颇。这些父母对 于从狱中释放的儿女不是采取关爱的态度, 而是经常感觉狱中返回的儿女给自己脸上摸 黑, 常常当着子女的面数落其以前的种种不是, 不分青红皂白地对孩子打骂、 不让吃饭、 罚跪、拷打、关禁闭,甚至赶出家门,这些都无益于未成年人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由于离婚或者家长的错误教育方式,产生家庭冲突并引发家庭成员间关系紧张,进 而使未成年人由于缺乏爱而引起深刻的挫折,感受到不安定和自卑。身处沟通不畅家庭 的未成年犯往往选择逃离的方式逃避家庭压抑的气氛。离开家庭的约束,未成年人犯就 很可能为社会不良群体利用。 12 个样本中,有 6 人因贫困辍学,其中 4 人小学时就辍学。他们中大部分辍学在家 一段时间后,就脱离父母独立生活、过早地接触了社会。12 个样本中,在第一次犯罪前 与父母同住的只有 2 人,独立生活的 10 人中,大部分外出打工或当学徒,有的则因结 识了镇上的混混,与混混同吃同住,住在县城或镇上,不再回家。贫困的影响反映在犯 罪类型上,农村籍的绝大部分为财产型犯罪,在此次调查中,农村籍的财产型犯罪比例 高达 83.3%。 父母法制意识淡薄、疏于管教。不少农村籍犯罪少年是在外出打工后走上犯罪道路 的。这种情况下,父母根本无法有效监管,对子女的关心更多的在于“安全”和“挣钱”, 对教育子女遵守法纪没有相应的注意。 第五节第五节 社区环境社区环境 面对城市里的农村籍少年,尤其是在他们过早地离开父母独立生活时,社会缺乏相 应机构对他们进行管理、教育。对于进城打工的未成年劳动者,如何维护其正当权益以 及开展职业教育增强就业能力,社会缺乏相应保障。第一次犯罪重获自由后,社会在接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农村籍未成年人再犯罪研究 13 纳这一特殊群体时出现了问题。农村籍犯罪少年在第一次犯罪后,由于怕回村里受到歧 视,往往选择继续在外打工。甚至不少人存在要“挣大钱”回村里挣回面子的想法。但由 于没有文化、技术,他们能找到的还是没有“劳动合同”的打工。这样的工作不需要什么 档案,所以只要他们自己不讲,也没有人会知道他们曾经犯过罪。可这无法满足他们想 更好发展的梦想,他们想学技术、进正规公司时,犯罪记录却成了他们的拦路虎。此时, 犯罪记录和缺少文化、技术就像是一堵厚厚的城墙,死死地把他们堵在了社会的底层和 边缘。而这对于渴望改变人生,想“闯一闯”的年轻人,再犯罪成了对他们充满诱惑的选 择。 社区环境是未成年犯刑释后直接面对的生活微环境。 社区环境具体的说主要包括邻 里和居委会或社区管理人员两个方面, 这两股社会力量对未成年犯所持态度决定社区的 氛围。一个好的社区环境是对未成年人犯持宽容态度的社区,能给未成年犯作为一名普 通社区成员待遇的社区;相反,如果社区以摒弃的方式对待未成年犯,则会加深其失落 感和被抛弃感,从而难以实现再社会化。 由于社会、家庭、学校、社区等各个层面的排斥,未成年犯回归社会后,会失去归 属感和认同感。 而犯罪亚文化对未成年犯的认同感和心理归属感的满足对未成年犯具有 强烈的吸引力。犯罪亚文化所信奉和遵循的与主文化相对立的价值标准、行为方式为未 成年犯重新犯罪提供了心理支持,从而使他们重新走上犯罪道路。 第六节第六节 改造的不完善改造的不完善 因为是再犯罪,第一次犯罪后的教育改造不深刻。农村籍的 12 个样本中,第一次 犯罪判处缓刑的 2 人。在看守所改造的有 8 人,在未成年犯管教所改造的只有 2 人。由 于再犯罪少年第一次犯罪的罪行较轻, 大部分没有在未成年犯管教所接受正规的未成年 犯教育改造,悔罪意识不深,对犯罪后果的认识仅限于失去几个月的人身自由。 传统刑法基本报应主义和威吓的观念表现出泛刑主义和重刑主义的特征。 体现在行 刑制度上则表现为监禁刑的泛滥。青少年罪犯在社会化过程中由于个人或社会的因素, 逐渐形成与社会规范和社会价值相悖的人格倾向。监狱行刑的目的就是矫正,改造罪犯 的反社会性,使其思想和行为习惯都接受并符合社会规范和社会的价值标准,成为一个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农村籍未成年人再犯罪研究 14 守法公民,不再违法犯罪。但我国受现有刑法体系和社会条件限制,对青少年罪犯的处 罚仍主要适用监禁刑。 监禁刑本身无法避免的体制缺陷在青少年犯这一正处于心理发育 期的特殊群体的再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着较为明显的负效应。 由于监狱矫正这种封闭式环 境与正常社会生活的差距极大,监狱与社会的文化堕距往往从负面影响监狱矫正的效 果。 罪犯在监狱内生活中会慢慢形成与正常人不同的人际交往模式。 青少年新犯耳濡目 染并亲身参与这种人际交往,难免不受其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 老犯会以向新犯传授经验、照顾新犯等方式来传播监狱亚文化。这种文化是相对粗俗的 文化, 青少年新犯在这种文化氛围里易产生道德观念的下滑以及廉耻之心的衰退; 第二, 狱内关押有多种刑罚种类的罪犯且有相当部分的重刑犯,青少年通过罪行比较,容易产 生对自己所犯罪行不以为然的心理,降低其罪恶感;第三,罪犯与罪犯长时间在一起, 彼此之间相互熟悉,易使他们在出狱后结伴作案,或形成团伙犯罪。 罪犯一旦被判人狱,就被社会帖上“罪犯”的标签,即使刑满释放也无法抹去,社会 其他成员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对排斥和疏远他们。由此,罪犯就会在其心灵上打下耻辱 的烙印,觉得自己比别人差,进而顺应社会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