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专业论文)中国发达地区农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江苏常熟支塘镇为例.pdf_第1页
(公共管理专业论文)中国发达地区农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江苏常熟支塘镇为例.pdf_第2页
(公共管理专业论文)中国发达地区农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江苏常熟支塘镇为例.pdf_第3页
(公共管理专业论文)中国发达地区农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江苏常熟支塘镇为例.pdf_第4页
(公共管理专业论文)中国发达地区农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江苏常熟支塘镇为例.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发达地区农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以江苏常熟支塘镇为例 摘 要 本文从分析江苏省常熟市支塘镇产业发展现状着手, 进而分析中国发达地区 农村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可行性途径,并在此基础上得出几个结论: 第一,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村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 路。 从面广量大新农村建设任务分析, 中国传统农村地区地广人多且主要是良田, 发展重化工业的基础条件不足, 发展传统工业的稳定性和与当地人的农村生存环 境习俗有一定冲突。只有发展污染低、前景好、产出高的新型工业产业,充分利 用信息化成果,用互联网、发达的资信传媒等与外界联络沟通,克服农村地区的 交通信息弱势,才可能较快地在工业化进程上迈出步伐,成为发达地区农村城镇 化、现代化的强力助推。 第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选择合适的产业方向是推动新型工业化的捷径。 各地区位不同、优势不同、特色有差异,不可能单纯靠模仿单一模式完成工 业化进程。义乌发达小商品市场带动了周边轻工加工产业,也吸引了全球零售采 购的目光;昆山靠吸引外资,周边乡镇建立了国内最密集的台资工业园和电子产 业基地,上海发展重工业和高端信息、服务、汽车产业,周边郊县也发展起了相 应的配套产业,常熟支塘镇发掘自身优势,以无纺为龙头,食品、纺织三驾马车 初具规模,也形成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雏形。事实上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地农 村可供发展选择的产业门类很多,只要发挥地方优势和形成地方扶持政策,足以 在今后农村工业化进程中迈出坚实步伐。 第三,区域竞争背景下公共政策的选择决定农村工业化推进的速度。 乡镇一级区域单位小,地域小,一个镇只能在地区整体中体现当地的优势, 而一般的区位优势、 交通优势等周边乡镇也都具备, 因此在发展新型工业产业时, 公共政策的选择更具主观能动性,对形成优势产业、吸引外来投资具有决定性作 用,一个乡镇选择一到两个重点产业发展方向,持之以恒地在资源配置、用地指 标环保指标等要素配置、政策扶持方面加以培育,一段时间后必然会形成有比较 有势的产业集聚,从而为当地农村发展造福。 关键词:农村问题,新型工业化,公共政策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changshu zhitang town,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feasible way of chinas rural developed regions to take a late-model industrialization. it leads to several conclusions as follow: first, its the only way to take a late-model industrialization road for rural areas to realize modernization under a market economic system. in chinas traditional areas, where there is mainly fertile field with vast expanse of land and huge population, the basic condition for heavy chemical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s inadequate, and there has been a conflict to a certain extent between the stability of traditional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rural customs and environment. only by developing low-pollution, well-prospect, and high-output new-model industries, and make full use of it achievements, the internet and developed multi-media to contact and communicate with outside world and overcome the disadvantages in rural areas traffic, its possible to walk faster on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 and therefore become a booster of urban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in developed rural areas. second, the definition of a appropriate industry direction is a shortcut to urge a new-model industrializ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due to different areas have different advantages and characteristic, we can not simply imitate a single model to carry out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yiwu small commodity market has not only been driving peripheral light processing industries, and also attracted global attention. depends on continuous attracting foreign capital, kunshan established the most intensive taiwan-funded industrial areas and electronic industrial base at its surrounding towns. shanghai has developed its heavy industries and high-end information, services and auto industries, as to follow, there also has developed corresponding supporting industries in surrounding counties. changshu zhitang takes its own advantages, with non-woven as the leading role, food and textile industries have taken initial shape, and all these shaping a new-model industrialization. in fact,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the industrial category is various among rural regions. as long as to give full play to local advantages and form local supporting policy, its adequate for rural areas to take solid step in future industrialization. third, in the context of regional competition, the choice of public policy decides the speed of rural industrialization. township is a small regional/geographical unit, only can show its local advantages in the region as a whole, and its surrounding towns are also affording general advantages in location and traffic, so in the development of new-model industry, public policy choice is more subjective and initiative and plays a decisive role in forming leading industries and attracting foreign investment. a township chooses one to two key industries develop direction and persevere in nurture of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plot and environmental indicator, and policy support, after a period of time there will inevitably create a more powerful centralized industry and so as to facilitate local rur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rural china studies, new type of industrialization, public policy. 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 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的内容外,本论文不 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 对本人的研 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 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乔小力 日期:年 5 月 11 日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上海交通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 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保密 ,在_年解密后使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乔小力 指导老师签名:彭 勃 日期:2 007 年 5 月 11 日 日期:2 007 年 5 月 2 8 日 1 第一章 绪论 1.1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近年来,围绕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适应工业宏观管理模式的转变 和政府职能改革调整的需要, 沿海地区特别是苏南较发达地区的农村乡镇出现了 一浪高过一浪的招商引资、园区建设、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浪潮。苏南沿海地区在 改革开放初期以发展乡镇集体企业的“苏南模式”闻名于世,具有一定的工业基 础,但一二十年以前发展起来的工业产业大多属于投资密度小、技术含量低、产 品更新换代快、市场竞争激烈的行业,在当前用地紧、政策紧、倡导高新技术、 高投资高产出、低能耗的时代,不少产业面临淘汰、更新,又有不少新型产业逐 步显现,部分传统产业也逐渐走上技术改造、科技创新以保持市场竞争力。本论 文对支塘镇产业发展和布局调整过程中出现的新趋势和新问题, 特别针对新型工 业体系建设、工业园区发展、公共财政框架下的产业政策、制造业对经济发展的 贡献度、 构建新农村和谐社会框架下的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和研究, 旨在深入了解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前提下对今后该镇经济社会协调 发展提供一点有益的方法和思路。由于支塘镇地处苏南地区、长三角经济圈的腹 地, 对该镇的解剖、 研究和分析也对周边类似的苏南乡镇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文中的对比、分析、数据等也有引用邻近地区乡镇的资料以提高共性问题论证、 判断的准确度。 最近两年来,支塘镇作为常熟的主要建制镇,在镇域面积不断扩大、人口逐 步增长的情况下,保持了社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以食品、无纺和纺织 作为镇域经济的三大龙头,初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链,带动了一大批民营 企业的发展。该镇合理规划了产业分级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基本配套到位,一 批新企业已经入驻。但原先一大批未经很好规划的传统产业仍处在集镇中心区、 居民居住区,对镇区发展有很大制约。传统的纺织、服装、化工行业多数是集体 企业转制,历史遗留问题多、包袱重,发展较困难,镇级财力也难以托盘。这一 系列问题往往也是周边乡镇的共性问题,急待寻找出路。从充分发展优势产业入 手,在与周边乡镇工业化过程中发挥比较优势,继而积累财力、开发市场,形成 2 一二三产业齐头并进,并逐步带动老企业搬迁、老镇区改造,实现新时期的工业 化、 城镇化同步发展, 并兼顾一二三产业同步协调发展, 是一条风险与机遇并存、 困难与发展相伴的可行之路。通过探讨支塘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可能性、可行 性着手,分析先进乡镇的成功经验,对今后该镇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一点有益 的方法和思路,继而推动苏南同类型乡镇在更高的平台上可持续发展,具有深刻 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作用。 1.2 该领域国内外研究动态 自从 2002 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来,国内 对这一问题的研究逐步深入,初期(2003 年)主要是诊释和解说新型工业化的目 的性,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 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等;但进入 2004 年以后, 对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研究就比较深入了,其表现是从一般性理论到有专门针 对农村地区工业化的研究,并有几本专著的出版,如张一民的论中国的新型工 业化与城市化 2004),赵国鸿的论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2005)、叶连松、 董云鹏等人的中国特色工业化(2005) 。另外学界对海外特别是东亚邻近地 区的日韩农村地区的工业化特征方面的资料也有专门翻译、 研究, 象李水山的 韩 国新村运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润滑剂 (2004) ,王江的新农村道路:韩日经 验与中国选择 (2006) ,郭庆方的韩国新农村运动的合作经济机制分析及其启 示 (2005) 。特别是 2005 年在全国学术界和政府部门的研究机构展开了关于 中国工业化过程如何在农村地区推进的大讨论,众多专家学者提出了各自的看法, 使关于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问题的研究推向了更深入的阶段,进而使从经济全球 化、经济知识化、中国广大农村特殊的国情、经济发展路径等角度深入研究其对 中国工业化道路的规定性,就成为不能回避的重要问题。 但是,综合已有对中国新 型工业化道路问题研究的文献,本文认为有如下差距和不足:一是己有研究主要 体现在强调党的十六大提出新型工业化路子的目的或目标的重要性,而对如何达 到这些目标的途径研究不足。 二是己有研究提出了与传统工业化不一样是新型工 董云鹏. 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河北工业大学业管理科学与工程系,2005 陈健、毛霞 . 国外工业化进程与农村发展的实践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j. 农业经济 2006,11:15-1 3 业化的“新”处,不足之处是缺乏用历史比较方法和因素分析法去找出决定性的 差异影响因素,比如传统工业化是以民族国家为经济体系单位进行的,现在则是 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经济体系一体化下推进工业化的;传统工业化是在以劳动和 资本为主要增长因素下实现的,现在则是在经济知识化下知识成为经济增长主要 推动因素下推进工业化的;传统的工业化国家都是在私有产权路径下完成工业化 的,而中国则是在国有产权占绝对主体地位开始工业化的,对经济形态具有决定 性作用的产权演进路径不同对工业化将产生什么影响;没有找出这些因素也就难 以深入分析其对工业化特征的影响和作用机理。 三是如果说中国存在国情 “特质” 的话,不仅是已经存在的人口资源多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中国所具有的东西部、 南 北方农村地区存在着发展特质、发展速度、发展优势等方面巨大的地域性差别。 四是已有的研究文献没有专门对中国东部农村发达地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 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地、全面地、深入地分析研究。因此本论文将“中国农 村发达地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作为研究对象,并结合 笔者所工作的支塘镇为例来进行解剖,就非常必要,因为只有回答农村走新型工 业化道路的特征规定性,才能明确新型工业化的“路径”,有了路径才能沿着正确 的方向达到目的,才能使农村工业化不走或少走 “弯路” 。 而要回答这些重大问题, 就必须找出影响农村发达地区新型工业化道路特征的主要长期性的、 决定性的影 响因素,并对这些因素展开作用机理的理论和实证分析,最终找到路径所在,这种 分析研究过程应该就是学术创新的过程,这就是本选题所具有的创新性的学术价 值。 1.3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说明 本论文通过对支塘镇在发展新型工业化道路中的现状特点和发展困难等进 行剖析,以研究苏南农村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可行性和重要意义为切入点,通过对 支塘镇发展个案的调研分析,来提出农村发达地区工业化的现实途径和对策。 本文运用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法: 对支塘镇发展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现状、特征、困难、前景进行系统研究,提 出了有益的思路。 4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新型工业化建设的内涵以及特征 2.1.1、何谓新型工业化道路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党的十六大提到的一个重要概念。主要指:第一,发达国 家都是在工业化之后推行信息化的;中国是一个后发展的国家,近年信息化发展 很快,完全可以在工业化的过程中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从而发挥 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第二,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特别是快速发 展时,大都以消耗能源、牺牲环境为代价,可以说是“先发展,后治理” ;我国 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特别强调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强调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 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第三,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注重机械化 与自动化, 与此同时出现了一些失业问题; 中国的国情是人口多、 劳动力成本低, 因而在工业化进程中,必须处理好资本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处 理好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处理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也就 是说,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也扩大就业。 2.1.2、工业化的内涵及特征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 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概括说来,它有以下主要特征 : 1、信息化与工业化互动发展 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产生了 信息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软件业、信息服务业等诸多新兴产业,同时以其极强的 渗透力同传统产业广泛结合, 不仅使传统产业迅速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服务效率, 增加品种, 提高质量, 降低成本, 而且有效地改进微观经济管理和宏观经济管理, 催生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和新的业态。可以说,信息化是带动工业化的强大动力, 曾佩,何谓“新型工业化道路”j.四川统一战线2002 年第 12 期:17 张海静,对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认识j.经济问题2003 年第 7 期:27-29 5 信息化和工业化的互动发展可以迅速提高工业化水平,加快工业化进程。 2、科技创新是新型工业化的第一推动力 我国实现工业化, 不可能像发达国家当年那样依靠同广大殖民地的不平等交 换,而必须依靠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动力,不断提高工业产品科技含量,以产品 质量好、价格低的竞争力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打开销路,争得更大市场份额。因 此,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实现工业化,必须坚持科技创 新为工业化的第一推动力,着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不断提高经济 效益和竞争力。 3、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传统的工业化道路是以大量消耗资源和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 发达国家自 工业化以来对资源的大量消耗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我国是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越来越大,如果不改变主要 依靠增加资源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新世纪头 20 年要力争实现国内生产 总值翻两番,资源和环境都难以承受。因此,必须把资源消耗低和环境污染少, 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要求。 4、符合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以人为本”的原则 由于工业化必然伴随着城市化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因此工业化与扩大就业 在客观上存在一定的矛盾。特别是我国人力资源极为丰富,就业和再就业的压力 比任何国家都大。 但同时, 极为丰富的人力资源又是我国的宝贵财富和巨大优势。 因此,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妥善处理好工业化提高劳动生产率与扩大就 业的矛盾,不仅是扩大内需、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条件,而且是发挥我国独特优 势,保持和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方面。把这一点提高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容来对 待,也是极为重要和必要的。以上四个方面主要特征是互相联系和统一的。在认 识上和实际工作中,不应当把它们割裂开来,而应当努力使几个方面相互结合, 互相促进。 2.2 新型工业化的衡量标准与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的选择和指标体系的构建是开展科学的评价活动的前提和关键的 环节。指标体系涵盖的是否全面、结构是否清晰合理,直接关系到评价质量的好 6 坏。任何指标体系都是基于一定的原则建立的。 2.2.1 建立新型工业化指标体系的原则 1、科学性和导向性原则。围绕新型工业化的内涵与特征设置评价指标体系, 使之能够正确反映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关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科学论述以及信息 化、经济全球化时代对工业化的新要求,对各类发展主体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能够 起到引导和激励作用,促进各地区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2、 结果与过程并重的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既要反映工业化达到的水平(结果), 又要反映工业化的实现途径和增长质量(过程)。 新型工业化不但要完成工业化的 历史任务,还要在实现工业化的方式、手段等方面有所创新。 3、可比性原则。评价指标和指标体系应满足横向可比(各地区之间可以相互 比较)、纵向可比(同一地区不同时期可比),以便进行评价排序和动态监测。 4、全面性与简约性兼顾原则。即指标体系中指标的数量要适度,指标过少不 足以涵概新型工业化的基本特征,指标过多则不仅会造成数据收集和计算使用的 不便,有时还会掩盖新型工业化的本质特征。 5、可操作性原则。评价工作的意义在于分析现状,认清所处阶段和发展中存 在的问题,更好地指导实际工作,因此,应尽量选取日常统计指标或容易获得的、 综合性强的定量指标。 2.2.2 新型工业化指标体系的逻辑框架 按照以上对新型工业化内涵与特征的认识和理解,以及构建新型工业化评价 指标体系的指导思想与原则,提出构建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思路如 下: 1、以科技、教育为支撑。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通过提高要素的生产率和产 品的科技含量来实现集约化增长,离不开科技和教育的支持。必须大力贯彻实施 科教兴国战略,加大对教育和科技事业的投入,全面提高我国劳动力的素质和产 业的科技水平与创新能力。 2、以信息化与经济全球化为背景和契机。信息化与经济全球化是当代国际 谢德禄,李琼,王小明. 建立新型工业化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标准探讨j.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4,3(20):57-61 张克俊,曾科. 新型工业化标准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中国科技论坛,2004,6:125-135 7 社会的两大趋势,也是当前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时代背景和契机。能否把握 住信息化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充分利用境外资源和 市场,实现跨越式发展,是影响新型工业化成效的重要因素。 因此新型工业化指标 体系要反映信息化水平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3、以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增长质量为中心。增长方式是粗放型的还是集约 型的,这是区分新型工业化与传统工业化的关键所在,也是新型工业化指标体系 需要重点表征的内容。 4、以提高工业化水平为目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到 2020 年基本完成我国 的工业化历史任务,实现经济与社会、 环境的协调发展,是我国新世纪发展战略的 阶段目标,也是新型工业化指标体系的落脚点。 2.2.3 新型工业化指标体系的确定 基于以上分析, 我们初步设定衡量我国和地区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指标体系 为七组 20 项。 评价工业化发展阶段(进程)的指标 3 项。该组指标主要反映一国或地区的 工业化进程及其所处的发展阶段。主要有: 1、人均收入水平(人均 gdp) 。人均收入水平从产出角度反映一国或地区生 产率水平的高低,它是按人口计算的产出平均水平,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 是实现工业化的前提条件,该指标直接反映一国或地区的工业化水平或发展阶 段,在国内外均有可比性。我们建议采用全国(或地区)gdp 与实际人口之比, 即在计算某地区人均收入时,用常住人口计算。一般认为这一指标至少应在 25003000 美元以上。 2、农业就业人数占三次产业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该指标是从农村劳动力 的情况反映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水平,一般认为这一比重至少应降低到 20 以下才符合实现工业化之要求。 3、城镇化率。即一般认为,城镇人口上升到 60以上,才有可能达到工业 化水平。在东部农村,可以农民集中居住区率为替代衡量指标。 评价结构变动的指标 4 项。该指标反映在工业化进程中。伴随产业不断重组 和升级,一国或地区经济结构从初始形态向高级形态、消费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水 李同宁. 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与监测标准探讨j. 前沿,2005,11:49-52 8 平的不断提高的过程。主要有: 4、三次产业结构。该指标反映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一、 二、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规律。一般认为,实现工业化时,农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应在 2015以下,工业比重为 4050以上,服务业比重应在 4050 以上。 5、劳动力结构。该指标反映一国或地区工业化进程中,劳动力在农业、工 业、服务业之间的演变规律。一般认为,实现工业化时,农业劳动力占全部从业 人数的比重为 20以下,工业劳动力比重为 2030之间,服务业比重在 50 60以上。 6、消费结构。该指标反映社会消费水平和对工业经济的依赖程度。但由于 数据难以采集,建议仅用食品消费占家庭消费的比重进行评价,即采用能够综合 反映在恩格尔定律下的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水平, 它可以综合反映新型工业化进程 中社会产品的价值实现程度。一般认为这一指标应在 30以下。 7、外贸结构。该指标反映一国的对外开放程度、外贸依存度和产业国际竞 争力水平。根据国际通常的做法,这里我们推荐两种计算方法:其一:国际贸易 总额占 gdp 比重。 它更多地反映一国和地区在国际产业分工和市场竞争中的国际 地位、开放水平以及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机会和能力。其二,制成 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 它比较真实地描述一国或地区工业化水平和产业的 国际竞争能力,一般应在 80以上。 评价科技含量的指标 4 项。 该指标主要评价一国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科 技创新、研究开发能力和水平。主要有: 8、科技活动经费占工业增加值(或 gdp)的比重。该指标反映一国或地区 科技活动经费的投入水平。但由于该指标数据采集有一定困难,我们建议采用用 于研究与开发(r第二阶段以增加收入为主,政府推 出增加农、渔民收入计划,支持农村调整农业结构,推广良种和先进技术。普及高 产水稻新品种统一稻”,1974 年达到大米自给,1975-1978 年实现自给有余。畜牧 业、渔业、林业也都有了较快发展。第三阶段主要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为主要内容 的农村工业。1977 年为韩国第四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政府推出了“建设新村运 动增加收入综合开发事业”规划。1978 年韩国农村企业达到 384 个,1980 年增加 到 790 个。从 1970-1980 年的 10 年间,韩国政府财政累计向“新村运动”投入 2.8 万亿韩元,相当于财政支出的 1%。参加新村运动人数累计达 11 亿人次,效果 十分明显,突出变化是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从上世纪 70 年代到现在,韩 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始终保持在 10.810.9 之间。韩国以改善生产、生活环 境为重点的“新村运动”,创造了发展中国家农村建设跨越式、超常规发展的成 功模式。 日本造村运动日本造村运动始于 1970 年末,出发点是以振兴产业为手段来 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使逐渐衰败的农村重新振兴起来。在日本的造村运动中最 具知名度的是由 1979 年开始提倡的 “一村一品” 运动。 它要求一个地方(县、 乡、 村)根据自身的条件和优势,发展一种或几种有特色的、 在一定的销售半径内名列 前茅的拳头产品,也包括特色旅游项目及文化资产项目,如文化设施或地方庆典 活动等。造村运动的主要做法是以开发农特产品为目标,培育各具优势的产业基 陈健,毛霞. 国外工业化进程与农村发展的实践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j. 农业经济 2006,11:15-16 15 地,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并以开发农产品市场为手段,促进产品的生产流通。同 时开设各类补习班,提供农业低息贷款随着造村运动的发展,后来运动的内容扩 及到整个生活层面,运动的地域也由农村扩大到都市,变成了全民运动。 德国城乡等值化二战后的德国,农村问题长时间比较突出。基础设施严重缺 乏,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农村的凋蔽使城乡差别迅速拉大,城市也不堪重负。在此 背景下,巴伐利亚州开始通过土地整理、 村庄革新等方式,使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 得以平衡发展,明显减弱了农村人口向大城市的涌入。 此后,这一发展方式成为德 国农村发展的普遍模式,并从 1990 年起成为欧盟农村政策的方向。 中国新农村建设国内新农村建设问题的研究源于对我国 “三农” 问题的研究。 所谓“三农”问题,一是农民问题,即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而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日益扩大、农民的经济利益得不到有效维护和农民的平等权利得不到保障;二是 农业问题,即缺乏专业化分工导致农业市场低效率、缺乏有效的生产要素投入导 致农业发展后劲不足以及农产品结构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导致农产品卖难问题 经常性突出;三是农村问题,即农村经济落后、文化落后、社会落后和乡村面貌落 后。 “三农”问题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从农业在国家经济现代化进 程中的作用弱化。在现代经济结构的演进过程中,第二和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 的比重不断的提高,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下降,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财 富的增长中的作用和地位逐渐减弱,以至忽视或轻视农业,农民成为弱势群体,农 业成为弱质产业,农村成为地位弱化的区域。二是城乡分割对立的二元社会经济 结构和“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管理体制。其弊端在于实行工农、城乡区别对 待,阻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限制农民的流动,在有限的耕地上,随着农村人口的 增加,土地资源不能自由流转,经营规模不断下降,土地报酬递减,农业生产效率 低下;文化上城乡分割,教育落后,阻碍了农民现代观念的培育。 因此,党的十六届 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 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 上述国家的经验证明,只要采取有效政策措施,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的现象可 以避免。而且农村的发展不仅不会延缓工业化进程,反而能为工业化提供更大的 市场和人力物力支持,进而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在具体的发展路径方面, 韩国和德国一是推广农业先进技术,支持农村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张海静. 对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认识j. 经济问题,2003,7:27-29 16 二是发展农村工业,加快提高农村人口的收入,缩小城市居民与农民的收入差距, 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日本的做法是根据各地自身的条件和优势,发展一 村一品,以开发农特产品和特色旅游项目及文化资产项目,培育各具优势的产业 基地,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带动农村的发展。 借鉴国外经验和从我国农村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新农村建设应从三个方面着 力:一是农民权利保护,即落实农民的平等权利,改善其国民待遇。要求逐步取消 在义务教育、户籍管理、迁徙自由、市场准入、劳动就业、公共物品、民主参与 等方面对农民的歧视性限制;二是调整经济结构,城乡统筹发展。把解决“三农” 问题与城市结合起来,改变传统的城乡分工格局,把过去集中在城市的非农产业 不断转移到农村,加快推进城镇化,使更多的农业人口转移到城镇中去,从事非农 产业,实现“三农三化”(农业产业化、农民市民化和农村城市化)。三是加强农 村基础设施投资。即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增强农民的消费意愿和 农村的购买力,并由此产生乘数效应,既可以启动国内需求,又可以促进农村劳动 力就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工业化的进程. 3.2 发展新型工业产业通常采用的公共政策分析 国内城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通常按照“产业树支柱、企业做强大、产品创 名牌、管理上水平”的思路,顺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立足各地条件和特色,充 分发挥优势,突出发展重点,加快培育发展新的支柱产业和重大工业基地,推进 工业结构加快升级。 (一)、采取实施财政奖励和扶持政策,加快发展壮大工业支柱产业和优势产 业,改造提升和做大做强现有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把企业改制和技术改造更好 地结合起来,抓紧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上 100 亿元、50 亿元、30 亿元的大企业, 全面提高现有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的产业集中度、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加 快培育发展壮大新支柱产业和新优势产业。 依托沿海沿边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资 源优势。尽快培育发展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产业关联度高、带动作用强、市 场前景广阔的新支柱产业和新优势产业。 陈文林,任保平.新型工业化中政府职能的定位及其转变j.商业研究,2006,13:35 陈雨英. 政府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中的作用j. 行政论坛,2003,11:31-32 17 (二)、集中财政投入,优化工业园区建设与布局,推动产业集聚发展。通过 一定时间对某一区域的公共配套设施集中投入、集中开发,使之符合吸引工业企 业入驻的基本条件,然后以优惠的资源价格、税收政策来开展相关产业的招商引 资工作, 力求在较短时间内形成产业规模和发展效应, 实现滚动开发、 以企引企、 良性发展。 (三)、充分发挥信息化对工业化带动作用 1、加快信息技术及信息产业的发展。加速实施电子政务工程,进一步完善 互联网, 增加联网单位。 建成完整的上联国家, 下联各市县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 为政府各部门办公自动化、 政务公开、 信息互通、 资源共享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 建立和完善以为政府决策服务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管理信息系统。 以提高建设 和管理水平为目的的城市建设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实现政府机关办公自动化、服 务窗口电子化和行政审批网络化。 积极发展电子商务, 完善现代物流、 安全认证、 在线支付、 标准规范与信用等电子商务环境建设, 建设中国一东盟数据交换平台。 大力推行网上采购、网上招标、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网上招聘、网上证券、网 上购物等电子商务活动。 2、通过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升产业水平。引导企业适应多层次、多元化 的市场需求,在企业的设计、研发、生产、营销、管理等各个环节,推动企业管 理信息化,运用信息和网络技术提高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促进企业整合各种资 源,再造业务流程,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四)、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强化技术进步 1、积极推动产业技术创新。以解决的关键技术研发、制造和产业化为重点, 实施一批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发,推动产业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支持 全区大中型企业建立以技术中心为主要模式的创新体系.促进企业技术开发和实 现产业化能力的提高。加强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走产学研联合之路,积极利 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发、人才资源为加快推进常熟新型工业化服务。积极推动 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加快建立健全为广大中小企业服务的技术创 新服务体系,建立技术、贸易、人才培训相结合的综合服务中心。加大对职业技 术教育的投入。大力发展面向新型工业化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大力培养企业 高级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培育一支高素质的高级技工队伍.为新型工业化提供 18 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2、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大力支持和发展已经得到国家支持的建设项目, 实施前瞻性、关联度大、技术集成强的主导型重大项目带动产业发展、延长产业 链的战略.重点发展有地方资源优势或产业配套分布较好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 3、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步伐。围绕加快发展制优势产业 群,突出增加品种,提高质量和降低能耗.加大重点产品和重点企业的技术改造 力度。努力推进嵌入式软件、工业智能、数字化制造、精密制造、绿色制造、虚 拟制造和网络制造、 敏捷制造等高新技术的应用。 加大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力度, 重点推广应用先进制造,节能降耗,清洁生产等关键性技术,加大改造提升传统 工业的力度;降低成本,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工业化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大搞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综合利用率.延长产业链,大幅度地降 低制造业成本,提高工业整体竞争能力。在产业政策上,优先支持建设节能降耗 项目、工业废水回收和城市中水处理项目,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城市废弃物回收 利用项目,城市垃圾发电项目,能源梯级利用项目.再生能源开发项目,农村生 态能源开发项目和环境保护产业项目。建立示范行业,并选择一批企业作为试点 企业。通过示范行业及其企业带动,推进各地产业发展循环经济。 李建国.有常熟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j.苏南科技开发,2003,2:35-36 19 第四章 中国农村发达地区工业化现状:以常熟支塘镇为例 支塘镇是常熟市的东大门,迄今已有 1300 多年的历史,自古崇文重教、商 贸发达,才俊辈出,历来是常熟市区划大镇、历史名镇、商贸重镇之一。支塘镇 北濒长江,南接昆山,东连太仓,西靠常熟市区,位于苏嘉杭高速、沿江高速、 苏昆太高速公路和锡太一级公路、 常昆一级公路和 204 国道路等交通骨干网的环 抱之中,距国家一类口岸常熟港、太仓港各 20 公里,区位优势十分独特。镇域 面积 128.96 平方公里,人口 7.34 万,下辖 2 个街道办事处、3 个社区居委会和 16 个行政村。支塘镇先后获得国家卫生镇、国家环境优美镇、中国非织造布及 设备名镇、江苏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示范镇等荣誉称号。是国家建设确定的 500 家重点建设小城镇之一和江苏省人民政府确定的 100 家新型示范小城镇之 一, 苏州市确定的十大重点中心镇之一, 常熟市明确的未来两大卫星小城市之一。 4.1 支塘镇工业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 2006 年, 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35.30 亿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11 亿元,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1.12 亿元,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同比分别增长 23.70%、 18.10%、27.5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7.6 亿元,同比增长 15.30%。各项主要 指标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工业经济实现速度与效益双提高。积极应对宏观环境 新变化,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引导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和 强势企业集聚,全方位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工业总产值 100.58 亿元, 首次突破百亿大关,实现产品销售收入 90 亿元,工业利税 7.50 亿元,同比分别 增长 25.60%、30%、23.30%;完成工业投资 9 亿元,同比增长 23%。全镇已形成 16 家销售超亿元的企业集群,纳税超百万元的企业达到 30 家;102 家规模以上 工业企业产值占到全镇的 79%, 其中 17 家企业销售同比增幅超过 50%。 常盛集团、 联邦化工、灵丰集团、银羊电子、不锈钢制品、康佳电子、永盛服装、金泉化纤、 飞龙机械九家企业位列市百强企业。作为全镇工业支柱产业的纺织、无纺、食品 三大产业发展态势良好,特别是无纺产业集群性增长明显,该镇作为非织造布及 20 设备产业基地被苏州市政府命名为“特色产业基地” 。 全国文明村蒋巷村是农村现代化建设中的排头兵, 蒋巷村人民在常德盛书记 的带领下,几十年如一日,艰苦奋斗,走强村富民、共同富裕的道路,循环经济、 生态经济已成为蒋巷形象的新名片,06 年蒋巷村成功创建了江苏省人居环境范 例奖。2006 年,蒋巷村加快推进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被评为全国首批农业旅 游示范点,当年接待游客 10 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 210 万元,蒋巷宾馆成为我 省第一家村级三星级旅游饭店。 华东食品城是常熟市服务业发展重点项目之一, 是支塘镇第三产业经济中的 亮点,主要经营糖果、蜜饯、饮料、酒类、南北货、日化用品等近万个品种,云 集全国合地客商,年交易额 20 亿元,是长三角地区副食品批发的重要集散中心。 2006 年,建筑面积 13 万平方米的新商贸一期项目已正式投用,该市场先后被授 予“全国食品安全十强企业” 、 “中国绿色食品配送基地” 、 “中国食品商贸物流示 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