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专业论文)当代中国社会组织自治问题研究.pdf_第1页
(公共管理专业论文)当代中国社会组织自治问题研究.pdf_第2页
(公共管理专业论文)当代中国社会组织自治问题研究.pdf_第3页
(公共管理专业论文)当代中国社会组织自治问题研究.pdf_第4页
(公共管理专业论文)当代中国社会组织自治问题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公共管理专业论文)当代中国社会组织自治问题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当代中国社会组织自治问题研究 中文摘要 i 中文摘要 中国近十余年推行的市场化改革和随后政府职能的相应转变,导致体制外社 会力量的增长。单位制的解体,使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迁社会不再是计划 经济时期包含国家、市场在内的总体性社会(或总体性国家) ,也不再是市场化改 革初期讨论的指除国家之外包括经济在内的一切社会生活领域,而是作为一个独 立的代表着民间利益集合的实质性的领域凸显这种转变,使社会具有了非政府、 非营利的性质,变成了独立于政治、经济领域的第三领域。于是国家的利益格局 形成了政治经济社会的三元结构。继政企关系的调整,政社关系也需重 构,以适应这一新格局的发展需要。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这一新显现出来的社 会领域是真正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 是具有一定程度西方市民社会特征的社会 这 一领域目前还十分薄弱,不能为政治、经济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撑。因此,本文 研究的正是这一政治、经济不适宜直接介入的领域的发展问题,提出社会的发展 需要它自身的能力建构。 本文借鉴西方“市民社会”和“第三部门”理论和成功经验,提出社会组织 发展观,即社会发展关键在于社会组织能力的建构。通过分析中国当前各类社会 组织(社区、社团、转制后的事业单位和中介组织)的发育现状,我们可以发现, 它们大部分都是政府自上而下培育和推动的结果,难以承担起社会发展的重任、 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以及全球化浪潮的席卷,内在的要求政府从社会领域中淡出, 因此社会组织的自治问题迫在眉捷。 本文认为,针对中国的发展现状,社会组织实现自治离不开外部力量尤其是 政府的作用: (1)制定法律法规; (2)制定各类政策; (3)强化培训。同时社会 组织实现自治是需要自身能力的建构资格能力、行动能力、动员能力和辐射 能力,为此,社会组织要做到: (1)人员构成年轻化、专业化; (2)提高社会成 员参与能力; (3)发展目标在于社会成员从其中获得利益满足; (4)知法守法, 用法律维护自身利益不被侵犯。 关键词:社会 社会发展 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自治 作 者:金祎臣 指导老师:沈荣华 abstract the research of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al organization autonomy ii the research of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al organization autonomy abstract with the marketing reform in the later ten years and the corresponding transformation of government function followed in china, social potency out of system grew rapidly. owing to the disintegration of unit system, social construction has changed a lot: society is no longer an overall unit containing state and market in the planned economy period, and no longer a wholesome field including economy except for state. it appears as a substantial field representing civil benefits. this transformation makes the society become the third field different from politics and economy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on-government and non-profit. thus the power structure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politics, economy and society. sin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s has been adjusted, its a great need to reconstru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 and society to adequa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structure. in the view of sociology, the newly emerged society is a real sociological society with civil society characteristics somehow. the society mentioned in this thesis is very little and weak now . it cannot support and serve the development of politics and economy sufficiently. therefore, the thesis puts forward to the question of a developing field in which politics and economy are relatively invalid and cannot involve in directly and pose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needs to construct the capacity by itself. taking the theories of civil society and the third sector and their successful experiences in the west countries, this thesis pses the conception of social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that is to say, the key essence of society development depends on the capacity building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analyzing the conditions of some social organizations in china nowadays, we could find out that governments pressed most of them from up to down. they are too weak to respond for the social development. as the the research of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al organization autonomy abstract iii acceleration of modernization and overwhelming of globalization, it is urgent for the autonomy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without the direct affection of government from outside. in the light of the developing conditions in china nowadays, the autonomy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could not get on well without the power from outside of the society, especially from the government which could effect by drafting laws, policies and intensifying training. at the same time, the autonomy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definitely needs the capacity building of itself such as qualification, action, mobilization and even radiation.so the social organizations should bring out (1)the staff structure to be younger and specialization; (2)to improve the participation of the social staff;(3)to satisfy the interest of social staff as much as possible;(4)to learn and use the laws and policies to protect its own interest. keywords: society, social development, social organization, social organization autonomy written by:jin yichen supervised:shen ronghua 当代中国社会组织自治问题研究 绪 论 1 绪 论 一、问题的提出及选题的意义 自 20 世纪 70 年代末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 化。正如世界银行的经济学家曾阐述的那样,这种转变一方面是由命令式的中央 计划经济向以市场导向为主的混合经济转变;另一方面也是社会、政治生活方面 的转变,即由单一的集权式治理向民主化实践的渐进过渡 。90 年代末期,中国推 进的市场化改革和随后实行的政府机构精简,又使“小政府、大社会”的行政改 革目标与以突出经济建设的市场化目的紧密结合在一起。市场逐步放开,企业成 为独立的经营主体,前苏联模式的“单位制福利”开始逐渐淡出;传统的国家代 理人企事业单位的福利角色也逐渐弱化。同时民众文化水平提高,国民素质 提升,对于民主化的呼声增强,渴望借助社会力量将与自我利益相关的事务加以 解决,于是,相伴而来的是政府体制之外的社会利益空间的扩展、社会性力量的 成长,打破了传统的国家市场二分法,社会的发展要求不再依附于国家,而是 成为独立的实质性的领域。这种转变不仅是对传统意义上社会的范围的理解的转 变,而且是社会由“实名”向“实在”的转变,是社会在本义上的回归。在国家 (政治)市场(经济)社会的三元结构中,政经的分离已经过近十余年的研 究和实践逐渐得以成熟和完善,政社的分开却只不过是近几年来的一个口号。人 类的实践一再表明,没有一个健全的社会领域的支持,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都无 法得以有效的运行。由此可见,时至今日,中国整个改革事业的关键要素在于社 会领域的变革。 国外自 20 世纪 80 年代兴起的“市民社会”理论为我们的“社会领域”研究 和实践提供了有力的参考。首先,市民社会是一个独立于国家、市场之外的公民 参与领域。其次,该理论通过探求市民社会的结构性特征、文化性特征以及社会 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致力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活跃的、参与式的民主社会。再次, 它是韦伯法理型社会结构的典型代表。最后,市民社会被认为是经济发展的条件 而非后果 。而市民社会建立的核心机制是“由非国家和非经济组织在自愿基础上 barr, n. 1996, “the transition from socialism to a market economy.” in lse on social science: a centenary anthology, transaction publishers. r. putnam, making democracy work: civic traditions in modern ital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rinceton, n. j., 1993. 绪 论 当代中国社会组织自治问题研究 2 组成的。这样的组织包括教会、文化团体和学会,还包括了独立的传媒、运动和 娱乐协会、辩论俱乐部、市民论坛和市民协会,此外还包括职业团体、政治党派、 工会和其他组织等” 。这类组织正是西方于上个世纪 90 年代以来所关注的代表 非政府组织(ngo) 、非营利组织(npo)的“第三部门” 。 “第三部门”不仅是“市 民社会”创建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也是“市民社会”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它能 够使公民参与的需要得到满足,并使社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或解决;它 在社会活动领域的贡献,也使其成为政府能力建构的一个重要补充;它透过社区 内群体自发互助式的参与使民主的机制得以真正建立;此外,它的发展成为商品 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因此发展“第三部门”是社会领域改革的必由之路。 谈“市民社会”和“第三部门”不是要简单的遵循西方社会现代化的发展模 式。事实上,尽管西方国家的社会构成和我们有所不同,但他们作为建立在市场 经济基础上的国家,的确为我们的社会领域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路径。我国社会 领域之所以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类似于“第三部门”的社 会组织发育不全。目前我国社会组织的存在主要仅限于社区和各类社团、协会、 转制后的事业单位和中介性组织等。由于我国国家长期政治上的集权,这些社会 组织始终处于官僚的统治和监管下,失去了自治的权利,没有得到良好的发育。 这种状况,阻碍了社会领域的功能的实现。因此,研究社会组织以及社会组织如 何实现自治即组织化问题成为当下中国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鉴于以上情况;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1明晰社会领域的范围及其与“市民 社会”的关系;2从理论上阐释“第三部门”的概念及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 用和意义;3分析我国社会转型期社会组织的发育、成长的制度环境及原因分析; 4探寻改革进程中未来中国社会组织的合法性地位和能力建构方面所面临的问题 及解决途径,也即社会组织自治的实现问题。 二、本文的理论工具 本文的研究基于以下学术观点: (一)对于纯粹的“社会”的划定和厘清。传统社会学关于社会的研究是指 广义的社会整体。这种整体是作为与国家的政治功能领域相对的社会生活领域。 关于“社会”的这种理解最初源于黑格尔对于“市民社会”的定位。在他看来, 市民社会是市场,是社会的两个部分,是市场得以运作以及其成员得以保护所必 德哈贝马斯: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学林出版社 1999 年版,“1990 年版序言”第 29 页。 当代中国社会组织自治问题研究 绪 论 3 需的制度和机构。黑格尔这一观念被马克思的思想吸收并加以改造。但是,中国的 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不仅使经济而且使社会的功能由国家接管并代为实现。 随着 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政府的权力发生了客观的转移,继企业的自主运营后,国家 与社会的依附关系逐渐打破,形成了政治经济社会三元格局。于是,社会代 表了非政府、非营利性质的利益集合。这种社会空间的逐步扩展,使原本还不明晰的 研究对象日渐凸显,纯粹的社会领域正是我们需要首要关心的。 (二)推动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在于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发展。当代中国社会 越来越具备现代意义的市民社会的特征,而西方的发展实践证明“第三部门”是 市民社会发展的有效路径。因此,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在于类似于西方“第三部 门”的社会组织的自治实现。基于以上观点,本文认为,建立在传统意义上的组 织社会学对政府组织、企业组织的关心重点应当转向对于社区、社团、协会以及 转制后的事业单位、中介组织等的社会组织研究。本文通过综合论述了社会组织 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以及组织自治的实现问题,明晰了社会领域的范围、社 会组织的功效以及社会组织今后的发展,丰富了社会学有关组织方面的理论,具 有创新意义。 中国作为一个对外开放国家,更应当注意对于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的调整, 以容纳和推进现代化的发展。尤其在全球化背景下,社会领域的发展已成为政治 和经济的强有力的支撑,就更应得到关注和支持的空间。在社会领域中起关键作 用的是社会组织的发育问题。我国本身存在着社会组织方面的缺陷,本文通过理 论方面的研究希望能够为实践的发展提供可行性路径。 三、本文的切入点与基本框架 本文的切入点即当代中国社会组织自治问题研究。本文主要分五个部分,深 刻分析了我国社会组织产生过程以及自治问题,既借鉴西方先进经验,又考虑中 国实际情况,探索中国社会组织的发展成长道路。绪论部分重点介绍了本文的选 题意义和理论工具,文章的基本框架和参考文献。其中,第一章主要阐述当代中 国社会组织基本概况,重点阐述“社会”及“社会组织”的基本概念,分析我国 社会组织的发展现状及存在不足,并分析了原因。第二章重点介绍了西方国家社 会组织的发展现状和先进经验,分析了对我国政府改革的借鉴作用。第三章重点 分析了当代中国社会组织的自治问题,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一)当代中国社 会组织的表现形式或分类; (二) 社会组织对民主建设、 公民参与的意义价值; (三) 如何使社会组织在自治过程中发育成长。第四章重点分析了当代中国社会组织的 功能与价值,包括三个方面: (一)政府体制改革; (二)社会组织在政府体制改 革中的角色定位; (三)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双赢结构构思。 绪 论 当代中国社会组织自治问题研究 4 四、文献综述 19 世纪与 20 世纪之交初显并于 20 世纪中叶炽盛的形形色色的“国家主义” , 在现实世界中均表现为国家以不同的形式、从不同的路径对社会的渗透或侵吞。 作为对这一状况的回应,近十多年来凸现了一股几乎可以说是全球性的“市民社 会”思潮。这股思潮对于西方及东欧国家来说,是对一个世纪前的市民社会理论 的复兴,是对百年来国家与市民社会间极度张力的检讨和调适,因此于现实层面 在西方国家表现为重新调整国家与时下依旧存在的市民社会的关系的努力;在东 欧国家则呈现为重建原本有过而后来丧失了的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的努力;然 而,这股思潮之于中国,却是一种对经验历史及思想历史全不知晓的国家与市民 社会的关系的建构。面对席卷而来的全球化浪潮,我们必须尽早对于这一思潮做 出反应,立基于现实进行批判性的汲取和创新。因此系统了解西方“市民社会” 的起源、代表观点和总体特征等是我们的首要工作。 (一)“市民社会” “市民社会” (politike koinonia) (英文为 civil society)一词最早出现于亚 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中,用来指古希腊的城邦社会。在古代希腊,城邦或国家 (polis)首先是一个公民集体。也就是说,城邦是公民(politai)组成的。公民是 城邦的主体,在城邦中形成一个特仅阶层,并享有一定的权利;而这首要的就是 参与城邦政治活动的权利。亚甲土多德有一句名言: “人从天性上说是个政治动 物。 ”这句话的希腊义原意是说:人从天性上来说是生活在城邦里的动物。亦即公 民只有生活在公民群体即城邦中才具有意义。亚里士多德奠定了古典市民社会理 论的基础。 公元 17 世纪至 18 世纪,当一些契约论思想家(如洛克、卢梭、康德等人) 反对为专制王权提供理论依据的君权神授思想时,市民社会概念再次受到重视。 在这些契约论思想家那里,市民社会和政治社会是同义词,与此相对应的则是自 然状态或自然社会。他们所说的自然状态实际上是一种无政府状态,自然社会实 际上是一种前国家社会。契约论思想家们一致认为自然状态或自然社会由于有着 自身不可克服的种种弊端 (如缺乏和平、安全、人身保障等等)必然要过渡到 市民社会或政治社会,而这种过渡是通过处于自然状态中的人们用订立社会契约 的方式自愿让渡自己的部分或全部权利给国家以换得后者的保护而完成的。就这 样,契约论思想家摧毁了君权神授说,把政府权威的来源从上帝那里转到了民众 当代中国社会组织自治问题研究 绪 论 5 那里。洛克、卢梭等人还进而提出了人民主权理论以反对霍布斯等人坚持的君主 享有绝对权力的观点。在契约论思想家那里,市民社会理论成为反对君权神授思 想的重要理论武器。 综观古典市民社会理论,市民社会概念的使用呈现出如下三个特征。第一, 他们对这个概念的使用具有强烈的道德判断意味。古典市民社会理论家往往有意 无意地坚持文明状态或文明社会野蛮社会(契约论思想家称之为自然状态或 自然社会)的二分法。在他们看来,处于野蛮状态之中的人们,由于只有家庭、 村落乃至部落这样的社会共同体而没有政治共同体,因此无法过上快乐而有道德 的生活。只有当人们自愿组成政治共同体时才能过上美好生活。政治共同体的出 现表明人类理性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首要标志。第 二,他们往往在政治社会的意义上使用市民社会的概念。古典市民社会理论家承 认在市民社会中存在着家庭、私有财产、工商业生活等,但他们认为这不构成市 民社会的主要特征,因为这些要素在野蛮社会或自然社会中同样存在。市民社会 的主要特征在于它拥有政府和法律这样一些政治文明因素,它也因此被称为文明 社会、第三,他们承认市民社会是先于政治社会而存在的。如前所述,亚里士多 德的古希腊城邦是由家庭、村落和部落组成的,公民具有参与政治的权利。契约 论思想家更是认为社会先于国家而存在,国家只是处于社会中的个人为达到某种 目的而形成契约的结果。政府的权威来自民众的同意,政府的目的是保障民众过 上幸福生活。个人只有作为公民而存在,只有参加到政治共同体的生活中去才有 意义。基于以上原因,古典市民社会理论家往往把政治社会与市民社会等同起来。 现代意义的“市民社会”概念始于 19 世纪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 ;黑格尔 汲取了亚当佛格森与亚当斯密的许多观点。在黑格尔看来,市民社会或 者毋宁说是社会中的市民部分是处于家庭与国家之间的地带。它是市场,是 社会的商业部分,是市场得以运作以及其成员得以保护所必需的制度和机构。它 不再是只与野蛮或不安全的自然状态相对的概念。更准确地说,它是同时与自然 社会(家庭)和政治社会(国家)相对的概念。它的出现,使原本只能在政治领 域加以解决的事务,现在因其性质之不同而可以在社会领域中获得原则上的解决。 亦就是说,透过对国家权力的划定或对市民社会领域的界定,市民社会获得了非 政治的生命。由此看来,黑格尔的市民社会概念与古代世界发生了质的区别,用 萨拜因的评价是: “从体制的历史和体制的角度来探讨经济学和政治学,相对来说 是新发现。 ” 萨拜因: 政治学说史 ,第 817 页。 绪 论 当代中国社会组织自治问题研究 6 黑格尔的贡献在于把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加以分离,强调市民社会系由非政 治性的社会所组成。但他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认为“国家高于市民社会” 。 这个观念所产生的误导, 由历史无情地在 20 世纪做出了验证。 社团主义 (亦称 “大 国家主义” )和法西斯极权主义在 20 世纪正是透过对这一误导极端化而表现为国 家绝对至上和国家赤裸裸地全面统治市民社会。 马克思吸收了黑格尔市民社会概念的合理内核,纠正了其缺陷,进一步完善 了这一概念。他认为市民社会乃是“私人利益的体系”或特殊的私人利益关系的 总和。它包括了处在政治国家之外的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同时,他把黑格尔颠 倒的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之间的关系重新颠倒了过来,不是国家产生市民社会, 而恰恰相反,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前提和基础。正如恩格斯所说: “决不是国家决定 和制约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制约和决定国家。 ” 从而揭示了市民社会与国家 的真实关系。找到了理解市民社会的钥匙,为市民社会的研究开辟了新途径。 二战以后,世界各国政府为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而不断加强干预社会生活的 力度,由此导致国家权力无限制膨胀,国家机构日趋臃肿,社会的首创精神和活 力受到窒息。80 年代以来,面对国家过度干预所带来的种种问题,一些学者开始 对倡导国家过度干预社会经济生活的凯恩斯主义、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现代化理 论进行反思和批判,并开始思索如何限制国家权力、重新为国家作用定位等问题。 与此同时,无论东方、西方还是第三世界各国都先后开始了社会大转型,市场化 和民主化重新成为一种世界性潮流。18 世纪以后曾流行于西方的近代市民社会理 论主张用市民社会制衡国家,认为市民社会有能力管理好自己内部事务而反对国 家过度干预等观点顺应了市场化和民主化的潮流而得以复兴。 当代西方学者提出用国家市场(经济)市民社会的三分法来代替国家 市民社会的二分法” 。认为市民社会是经济领域中市场和政治领域中民主的社会 学意义上的对应物,它连同民主和市场构成发展学派万应妙药的“魔力三重唱” , 成为治疗 20 世纪 90 年代诸种流行病症的“常用处方” 。上述观点代表着当代西方 市民社会理论研究的主流, 反映了 20 世纪以来西方市民社会理论研究重心的转移。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第 250 页。 这似乎与“绪论”中提到的“传统的国家市场二分法”有矛盾。到底是由“国家市民社会”还是由“国 家市场”演变到“国家经济社会”三分格局的呢?尽管本文论述的是“市民社会”,但是从客观实 践和历史事件出发,本文作者认为从功能 上说先是“国家市场”的强作用,而后才凸显社会的不可替代 的作用。社会先于国家存在,但这种存在在古希腊和中世纪时期被国家强权所淹没,社会与国家同质同构, 高度重叠。尽管黑格尔提出“国家市民社会”二分法,认为市民社会是除国家之外的一切社会生活领域, 但是,当时的社会正如黑格尔思想来源之一的亚当斯密所说的,是由“看不见的手”指引的市场构成。一切 社会关系围绕市场关系进行。真正社会领域的作用还十分微弱。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化带来的分化, 市场由于存在着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人民民主化呼声的增强,当代意义的“市民社会”才成为令人关注的 领域,与国家、市场享有平等的发展地位。本文作者 当代中国社会组织自治问题研究 绪 论 7 对市民社会概念的这种新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主要有帕森斯、哈贝马斯以及柯亨 和阿拉托等人。 帕森斯认识到了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变过程中,由社会共同体(social community)执行的社会整合功能对整个社会系统生存和持续的重要性。他在社 会体系 (1951 年) 、 经济与社会 (1956 年)等著作中将现代社会划分为四个子 系统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子系统,并把市民社会主要理解为社会于系统(或 社会共同体) ,它的主要功能是将文化价值加以制度化来达到社会整合的目的。社 会于系统的基本要素是不同于经济组织和官僚机构的组织模式社团或协会 (association) ,它强调成员的自愿加入、彼此平等和决策的程序化。社会子系统 主要是通过各种社团或协会来完成社会整合的任务的。在社团或协会中,通过社 会化机制和社团控制机制(如人际制裁和仪式活动等) ,个人将会自觉或不自觉地 把现行的文化价值观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接受下来。 哈贝马斯将黑格尔的 “市民社会” 分解为两个领域, 即 “狭义的市民社会” (经 济领域)和“公共领域” 。可以说,他已经提出了一种三元分析框架,即“公共领 域经济国家”模式。哈贝马斯认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国 家与社会的分离,与国家相对应的是“公共权力领域” ,即政治领域。而与社会相 对应的则是“私人领域” , “对于私人所有的天地,我们可以区分出私人领域和公 共领域。私人领域包括狭义的市民社会,亦即商品交换与社会劳动领域、家庭以 及其中的私生活也包括在其中。 ” “私人领域当中同样包含着真正意义上的公共 领域,因为它是由私人组成的公共领域。 ” 他指出公共领域发展的目标“不再是 消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官僚统治制度;而是以民主的方式阻挡系统(指经 济和国家)对生活世界的殖民式干预” 。哈贝马斯所指的公共领域包括“教会、 文化团体和学会,还包括了独立的传媒、运动和娱乐协会、辩论俱乐部、市民论 坛和市民协会,此外还包括职业团体、政治党派、工会和其他组织等” 。它构造 了一种崭新的现代生活方式,建立了与现代制度和生活方式相适应的价值规范体 系,从而为现代人的生存和交往提供了新的空间和意义;它还促进了现代经济制 度和国家制度的形成并为国家提供了合法性基础。 英戈登怀特: 公民社会、民主化和发展:廓清分析的范围 ,见何增科主编: 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 ,社 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年 8 月第一版,第 58 页。 德哈贝马斯: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学林出版社1999 年版,第35 页。 同上书,“1990 年版序言”第 21 页。 同上书,“1990 版序言”第 29 页。 绪 论 当代中国社会组织自治问题研究 8 美国哲学家柯亨和阿拉托在 1992 年发表的市民社会与政治理论一书的序 言中“把市民社会理解成为经济与国家之间的社会互动领域,它首先是由私 人领域(尤其是家庭) 、结社的领域(尤其是志愿结社) 、社会运动,以及各种公 共交往形式构成的” 。他们认为“有必要作以下很有意义的区别,即一方面把市 民社会同一个由党派、政治组织和政治共同体(尤其是议会)构成的政治社会区 别开来,另一方面把市民社会同一个由生产和分配的组织(通常是公司、合作社, 合营企业等等)构成的经济社会区别开来” 。 囿于本文篇幅有限,在此不对每一位“市民社会”理论研究者的观点进行 一述评。虽然研究者们从不同的取向对市民社会进行了描述和说明,但是,对“市 民社会”在当代的发展大体体现的特征达成如下共识:第一,市民社会的构成主 体是各类社团。它主要是这些自治的民间社团及其活动所构成的公共领域。 “市民 社会简直就是其社团的总和。市民社会之所以形成,正是这些社团的作用。 ” 多 数人都同意把市民社会描写成一个联谊会、俱乐部、教堂、商会、工会和其他志 愿协会的场所,这些组织是家庭和国家之间广泛的社会生活的媒介。这一公民结 社的领域被视为公民学习、自由集会、对话和社会首创精神的场所。通过分析不 同类型的社团, 可以看出, 发达的现代社会通常被描述为 “组织社会”(society of organization)或“法团社会”是不无道理的。因此“市民社会”概念表述了自下 而上地创建独立的而不是受国家督导的社会生活方式的纲领。 第二,非政府性。 首先,市民社会是作为一种民众自发地、志愿地参与以对抗国家的过度干预和对 国家权力进行制衡的力量而出现的。任何公共的权力都需要制约,不受制约的权 力是危险的权力。阿克顿勋爵有个著名的命题即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 绝对的腐败。对于政府来说,最有效的制衡力量不光是来自内部的分权,更重要 的是来自政府之外的社会。因此,在力量对比上从霸权式的国家向市民社会的变 化将会使权力持有者处于更大压力下从而更加负责地运用手中的权力。其次,一 个活跃的市民社会可以通过传送民众中各个不同部分的需要和表达他们的利益而 有利于改善民主政体的运作,培养公民民主的生活方式可以说是政府功能的一项 转引自童世骏: “后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市民社会 ,见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3 年 1 月(总第 5 期) 。 同上。 美戈兰海登著: 公民社会、社会资本和发展:对一种复杂话语的剖析 ,见何增科主编: 公民社会 与第三部门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年 8 月第一版, 第 112 页。 另: 英文 civil society 根据理解的不同, 可译为“市民社会”、“公民社会”和“文明社会”等。为统一称谓,在此将何增科翻译的“公民社会”转换为“市 民社会”。本文作者注 j.k. galbraith, the new industrial state, penguin, london,1969;giner and perez yruela, la sociedad corporative; r. presthus, the organisational society, knopf, new york, 1962. 当代中国社会组织自治问题研究 绪 论 9 “空白” ,政府不能强权干预要求公民按照政府的意志生活。市民社会是公民学习 民主的大学校。在市民社会中,民主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是社会生活方式,民主融 入了公民的日常生活。而只有当民主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的时候,民主才能 真正实现。所以,市民社会的非政府性使存在于其中的组织能广泛地参与到各类 发展项目之中,极大地弥补了国家能力的不足并促进以官民合作为特征的治理和 善治的实现。第三,非营利性。对当代西方国家影响最为深刻的一种思想渊源就 是亚当斯密的自由市场理论。他承认经济秩序不是“规划” 、 “设计”的结果, 而是许多谋求自身利益的人在“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下无意识的活动的产物。由 此而导致西方市场经济的发达和物品的极大丰富,但同时也创造了一个资本帝国, 一个资本统治一切的帝国。实践证明,市场不是一个完美的体系,它不能有效率 地提供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如国防、立法、基础设施、环境保护和 基础科学研究;也不能自我满足使自己有效率运转的各项条件,如建立并维护所 有权的制度;还不能提供许多人们极为珍视的东西,如消除贫困、社会保障和心 灵的宁静。更重要的是,它造成了“人的异化” ,即在资本帝国里,人变成了自己 手段的手段,人被自己的创造物所奴役。正是市场的这些缺陷,使非营利性的市 民社会得以成长和发展起来。在市民社会中,公民通过参与各种志愿性社团组织 形成了互惠、信任、合作等规范,而这些规范正是维系民主和促进发展都不可或 缺的社会资本。公民社团提供了公民参与网络,在这种网络中相互关系得以确立 和加强,信任得以产生,而交往和集体行动方式得到促进、加强市民社会成为建 立社会资本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成为市场经济良性运行的最重要的支撑。 现在,作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垄断政治下的产物的“市民社会”已经成了 全球发展话语的一部分。经过十几年的理论研究和发展实践,西方国家对于“市 民社会”的结构特征和存在价值有了相当丰富的认识。面对全球化浪潮的席卷, 为了在全球化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他们加紧了对于“市民社会”的更深层次的 研究。目前关注的焦点转向实用性研究,即: (1)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关系。 前提是承认二者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是由对方所不存在的并无法实现 替代的功能决定的。但二者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市民社会成员要把个人的或 者集团的特殊利益上升为普遍的公共利益,就必须有政治参与的机会。而政治国 家要维护普遍的公共利益,控制市民社会中的利益冲突和斗争,就必须干预市民 社会的内部事务,起平衡和调节的作用。所以,对于市民社会来说,问题不是要 绪 论 当代中国社会组织自治问题研究 10 不要国家干预,而是要确定国家干预的具体方式、内容和限度。同样,对于国家 来说,问题不在于是否保留市民社会诸要素的独立性,而是要为它们的独立性确 定一个合理的限度。 (2) “市民社会”中组织的发展和健全。由上可见, “ 市民社 会的核心机制是由非国家和非经济组织在自愿基础上组成的、 ” 发展“市民社 会”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使这部分组织得到良好的发展。而“市民社会与国家” 的新型关系正是“市民社会”中组织发展的前提。当前的研究将这类区别于政治 领域的政府和经济领域的营利组织的所有组织称作 “第三部门”(the third sector) 。 (二) “第三部门” 美国资深非营利组织和社会福利学者莱斯特塞拉蒙在美国的非营利部门 一书中,把“非营利部门” (nonprofit sector)看作是有别于“政府”和“营利部 门”的“第三部门” 。在他的许多文章中, “非营利部门”和“第三部门”是可以 互换使用的同一的概念。塞拉蒙的“政府部门” 、 “营利部门”和“非营利部门” 分别与柯亨和阿拉托的“国家” 、 “经济”和“市民社会”相对应。目前常见的第 三部门还被称为“独立部门” (independent sector) 、 “志愿部门” (voluntarysector) 和 “利他部门” (altruistic sector) 等, 趋于普遍的观点认为它代表非政府组织 (non government organization)和非营利性组织(no profit organization)的总和。大部 分西方学者将这个部门看作一定程度上的有组织的私人的非利润分配的 自治的自愿的一组实体。它们有:有成员资格要求的社团、地方社区团体、俱 乐部、医疗保健组织、教育机构、社会服务机构、倡议性团体、基金会、自助团 体等等。尽管它不是市民社会的全部内容,如:还有言论和出版自由、公民权保 护、宗教生活或个人参与组织环境以外的公共生活等等,但是,这些内容确实体 现了这一概念的关键性的制度内涵。 尽管“第三部门”概念的出现及对其大规模研究的出现是 20 世纪 70 年代以 后的事情,但实际上,作为对这一组织形态(志愿部门)的研究却可以追溯到 19 世纪上半叶托克维尔时代。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对当时美国社会中多 元化的志愿组织(教会、社区团体、公民组织等)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提出了个 人的看法。在他看来,志愿协会(或组织)对一国的“文化健康”起着至关重要 的作用,尤其是它们使关怀公共利益和互助形成为一种公民的习惯,使利他主义 成为慈善组织制度化实践的基础。此外,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在社会分工论 德哈贝马斯: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学林出版社 1999 年版,“1990 年版序言”第 29 页。 当代中国社会组织自治问题研究 绪 论 11 中也指出,19 世纪末西方社会经历的结构变迁削弱并摧毁了由于艺人和工人组成 的法团协会(corporative associations) ,大规模的工业生产使社会团结精神面临崩 溃的威胁。他对社会契约论提出了批评。指出市场经济的竞争伦理不足以成为社 会团结的基础。相反,在他看来,鼓励竞争和获取利润的市场经济行为是“反社 会的” (antisocial) 。它代表一种超强力的“集团惩戒” (collective discipline)方 式。因此,为适应大规模的工业社会结构,迪尔凯姆提出应建立一种职业行会体 系,以发展出比家庭更持久和更有效的互助功能,这一观点在今天仍有十分重要 的现实意义。 借鉴托克维尔和迪尔凯姆对志愿组织在公民与政府之间的调节角色的阐释, 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就有组织社会学家对“第三部门”在公共行政管理领域中的作 用加以论述 , 也有将其作为社会管理的一种实务策划来推行”。 而自 20 世纪 80、 90 年代开始,随着西方国家福利制度的改革进程和社会经济的演进,参与公共事 务和影响政府社会政策的非营利组织(或“第三部门” )再次成为了学术领域的一 个中心话题,它们包括对非营利组织( “第三部门” )角色的阐述,对其发展的历 史考察 。对各国不同社会经济政治框架下“第三部门”的研究经常涉及的一 个主题是它与国家、市场之间的关系 。于是, “市民社会”理论和实践的成熟和 发展以及实用性研究的转向与关注,诸如:非政府组织或非营利部门的作用及其 与国家和市场关系等一般理论问题的“第三部门”研究找到了理论上的契合点。 市民社会理论与第三部门的关系也因此越来越密切,这两种研究出现了合流的趋势。 当前, “第三部门”伴随着市民社会认识的深化,出现了激增的发展势头。 “一 场有组织的志愿运动和创建各种私人的、非营利的及非政府的组织的运动。正在 成为席卷全球的最引人注目的运动民众正在创建各种团体、基金会和类似组 织,去提供人道服务,促进基层社会经济发展,防止环境退化,保障公民权利, 以及成百上千先前无人关注的或由国家承担的种种目标。 ”它比起政府公共部门 更具有灵活、创新机制和基层参与等特征,更能够使公民参与的需要得到满足, 并使社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或解决。同时,它还通过社会性福利服务这 etzioni, a. 1973, “the third sector and domestic missions.”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33. levitt, t. 1973,the third sector: new tactics for a responsive society, new york:amacom. hall, p.d. 1987, “a historical overview of the private nonprofit sector.”in the nonprofit sector: a research handbook, ed. walter w.powell, 3-26, new haven: y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