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专业论文)我国企业诚信经营模式研究.pdf_第1页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我国企业诚信经营模式研究.pdf_第2页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我国企业诚信经营模式研究.pdf_第3页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我国企业诚信经营模式研究.pdf_第4页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我国企业诚信经营模式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我国企业诚信经营模式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企业诚信经营模式研究 i 内容摘要 从历史看,我国并不是一个低信任度的国家,然而现阶段却存在很大的诚信危机, 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 “诚信”成为时下中国人最稀缺的一种资源。一种资源如果 既稀缺又有用,那么,谁拥有它并进行认真的经营管理,谁就会成为成功者。然而,当 面对眼前利益诱惑时,很多企业仍然选择了不诚信行为。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到底该不 该讲诚信,如何把诚信真正贯彻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当中去,是很多企业面临的困境。 本文首先从传统诚信和不同学科对企业诚信的理论论述和现实分析出发, 对以往学 者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和评价,提出了企业诚信的概念和特点。其次通过对企业诚信行为 进行博弈分析,使我们对企业诚信的产生机制和根源有了更清楚的认识,证明了企业如 果关注长远利益必须诚信经营。在此分析基础之上,我们用成本-收益理论构建了企业 诚信经营的时间模型,论证了企业诚信经营的投入期、发展期和品牌期三个阶段。再次 通过分析国内外不同学者对影响企业诚信水平的要素的研究来构造企业诚信经营空间 模型,并对空间模型的四个要素:诚信品质、诚信制度、诚信管理和诚信维护进行了具 体论证,进而笔者给出了在此框架之下企业诚信经营的具体操作。最后,本人通过对邢 台柏乡国家粮食储备库的实际调研情况论证了诚信经营给企业带来的巨大利益。 通过这次研究,笔者发现: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经营是企业追求长远利益的 必然选择。企业诚信经营要经历投入期、发展期和品牌期三大阶段,是由被动诚信到主 动诚信、诚信经营到经营诚信的转变过程;企业诚信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说教,企业要 诚信经营必须有一套操作模式,涉及到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以诚信品质为核心,建立 诚信制度,强化诚信管理,防范诚信风险,构建全面的诚信经营体系,是树立企业诚信 品牌,赢得客户,进入市场的通行证。 关键词:企业诚信 博弈论 成本-收益分析 诚信要素 诚信模式 河北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 abstract historically, china is not a nation lacking credibility; however, there is serious integrity crisis nowadays disturbing the order of market economy. integrity is now one of the scarcest resources in china. if a kind of resource is scarce but very useful, those who own it and can make sound management of it will become successful. the corporation integrity determines that of the whole society. with the temptation of interests, a large number of corporations take the risk of dishonesty. therefore, it is a problem for many corporations to be integrate or not and how to make integrity a real part of their operation. firstly, this paper aims to illustrate the concept of corporation integrity nowadays through briefly introducing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good faith and the study of it in different fields. second, it is showed through game theory, operation with integrity is a must for the corporation with regard to long-term interest. on the base of cost-interest theory, the time model is constructed and it will go through three stages: input period, development period and brand period. thirdly, framework of operation with integrity is constructed through the study of elements influencing the level of corporation integrity. the key elements that integrity quality、integrity system、integrity management and integrity guarantee to the space are proved specifically. fourthly, the specific operation procedures under the framework are presented. last but not least, through the authors practical research and study, this paper tries to prove that corporations will benefit enormously from operation with integrity. through these researches, it is found that integrity in corporations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if they regard the long-term interests. it will go through three stages: input period, development period and brand period. it is a transition of passive integrity reaching initiative integrity. integrity in corporations is overwhelming not only theoretically but also practically, that is, the running of the company must adopt a series of operation models concerning with varied aspects of corporation management. being the basic character of human beings, 我国企业诚信经营模式研究 iii integrity is also the foundation of the corporations being stronger and more competitive in market. if the company seeks success in market, the quality of integrity is crucial; nevertheless, th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integrity system, the assessment of the system as well, being the indivisible elements in the whole operation system, are the passport to the market. key words: corporation integrity; game theory; cost-interest analysis; elements of integrity; integrity model key words: corporation integrity; game theory; cost-interest analysis; elements of integrity; integrity model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系在导师指导下本人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文中依法 引用他人的成果,均已做出明确标注或得到许可。论文内容未包含法律意义上已属于他 人的任何形式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本人已用于其他学位申请的论文或成果。 本人如违反上述声明,愿意承担以下责任和后果: 1、交回学校授予的学位证书; 2、学校可在相关媒体上对作者本人的行为进行通报; 3、本人按照学校规定的方式,对因不当取得学位给学校造成的名誉损害,进行公开 道歉。 4、本人负责因论文成果不实产生的法律纠纷。 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知识产权权属声明 学位论文知识产权权属声明 本人在导师指导下所完成的论文及相关的职务作品,知识产权归属学校。学校享有 以任何方式发表、复制、公开阅览、借阅以及申请专利等权利。本人离校后发表或使用 学位论文或与该论文直接相关的学术论文或成果时,署名单位仍然为河北经贸大学。 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 师 签 名 : 日期: 年 月 日 (本声明的版权归河北经贸大学所有,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及任何个人不得擅自使用) 我国企业诚信经营模式研究 1 引 言 近年来, “诚信”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话题。企业作为社会基本经济组织,其 诚信水平决定了整个社会的诚信水平。根据中国零点调查公司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 85.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在自己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诚信经营准则,强调诚信经营 是企业经营应该遵循的价值观念,并认为经营讲诚信是重要的,也是首要的。但在现实 经营中,为了自己眼前利益而大行坑蒙拐骗之道的企业大有人在。企业诚信缺失具体表 现在:企业之间相互拖欠“三角债”严重;恶意拖欠、逃废银行债务;制假售假,坑害 消费者;财务失真,欺骗政府与投资者等等。 普遍存在的信用缺失危害无穷,给经济和人民生活造成巨大损失,大大增加了经济 运行成本,降低了经济效率,严重阻碍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失信行为 像瘟疫一样侵蚀社会肌体, 直接破坏社会的法制基础, 败坏社会道德和社会风气。 目前,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整个社会的诚信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企业在这 种情况下很容易产生短期行为。因此,研究企业诚信经营的必然性和一个具体操作模式 显得尤为重要。 国外学者很早就开始了对企业诚信问题的研究,分别从经济学、伦理学、法学、管 理学以及社会学等多个角度阐释了企业诚信问题。 现代企业理论运用制度经济学的契约 分析方法,将企业作为各种“契约的纽带” ,并从博弈的角度分析企业是否会履行契约, 为诚信理论的深入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但经济学没有解释诚信形成的内在决策机制, 也没有考虑企业的能力问题。 伦理学家认为管理过程中讲求诚信等的道德内容是管理的 应有之义,但没有阐述企业诚信的内容、失信和守信机制。法学专家则认为诚信原则就 其本质乃为市场经济活动中形成的道德规则,如登伯格所言: “诚信原则的作用就在于 使人们在交易场上可以得到交易上道德的保障。 ” 管理学家认为诚信所遵循的行为规范 应能促使个体和大多数人长期生存和幸福。因此,组织诚信或公司诚信,可界定为“组 织追求合适道德规则,以及得到客户信任的意愿” 。组织诚信突出了对规则的遵守,更 强调组织的“社会责任”和“守信履约” 。社会学视角下对诚信的考察主要从社会的规 河北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范和社会结构入手,更注重文化对诚信的影响。 在国内,有关学者和机构也已经展开了对企业诚信问题的研究。有的学者从信用管 理的角度,提出建立个人信用体系、企业信用体系和政府信用体系的构想;有的学者从 社会信用的角度出发对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问题展开了论述;对企业内部诚信管理体 系,大部分都是从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心理学角度加以分析。目前国内对企业 诚信问题研究比较深入的学者主要有张维迎、郑也夫和茅于轼教授,他们对诚信问题从 产权的最深层次进行了原因分析和在交易成本的角度进行了定位。 那么,企业如何进行诚信经营?相对而言,各个学科都从理论上阐释了诚信的来源 和本质,对企业诚信的进一步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而从微观角度上对企业诚信经营 模式缺乏系统的研究和整合。因此,研究企业诚信经营模型,形成一套符合企业自身发 展的有效诚信体系,对进一步规范企业诚信行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 (1)经济学、伦理学、法学等各个学科大多是从各自角度解 释企业诚信行为,而对企业诚信的具体操作没有做过系统论述。本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 上,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系统地提出了企业诚信经营的模型。 (2)通过分析企业诚信的 成本与收益,构建企业诚信的时间模型,说明企业诚信经营需经过投入期、发展期以及 品牌期三个阶段。通过分析影响企业诚信的因素,提出并论证了企业诚信模型的四个要 素,并由此构造企业诚信经营空间模型,为企业诚信行为的操作提供新的平台。 通过本文的研究,笔者预期构造企业诚信经营的微观模型:通过企业诚信行为的博 弈分析与企业诚信的成本与收益分析,构建企业诚信的时间模型;通过分析影响企业诚 信的因素,提出并论证企业诚信模型的四个要素,构造企业诚信经营空间模型。 我国企业诚信经营模式研究 3 第 1 章 企业诚信概述 中西方对诚信问题的研究都可谓源远流长,但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其具体理解上 又存在很大的差异。本章系统的分析了中西方对诚信问题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诚信的概念和特点,为后期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1.1 我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诚信观传统文化背景下的诚信观 1.1.11.1.1 传统诚信的内涵 “诚信”是中国儒家思想传统中的一个重要道德规范。如孟子在孟子离娄上 曰: “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 认为诚是自然的法则;追求诚是做人的 法则。达到诚的极致不能感动别人,是不曾有过的事;心不诚,是不可能感动别人的。 而且把“诚”同“善”直接联系在一起,若是不明白什么是善,也就不能使自己诚心诚 意。 大学里也有: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 即所谓使自己的意念诚实,就是说 不要自欺。朱熹言: “诚者何?不自欺不妄之谓也。 ” 中庸主张“诚”是人有信的 核心, “诚”指真实无妄之谓,认为人们一旦有了这个“诚” ,就可以“不勉而中” 、 “从 容中道” 。 孟子不仅把诚信看作“人之为人”的应有内容,而且认为诚信的关键在 于“诚” ,每个人只要内在修养到一定的道德境界,都能够“成贤” “成圣” ,成为一个 至诚君子。因此,诚是一个很高的道德境界。 “信”则涉及人与人的关系,意思也是现在所说的对他人许下的诺言应当履行。如 孔子所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以及人伦五常(仁、义、礼、智、信)中的“信” 指的都是这层涵义。但在古代,这个“信”只限于特定的人即朋友,如论语中曾子 孟子离娄上 礼记大学 朱子语类 中庸第二十二章 论语为政 河北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一日多次反省的那样“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孔子提倡“谨而信” 、 “与朋友交,言而 有信” ,而“朋友”则是道义之交,是“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的君子之交。 “信”是以 互以对方为重的朋友关系为前提和本位的。至于陌生人之间,因为不存在这种关系,所 以也不存在“信”的义务。孔子把诚信与做人联系到一起,其弟子子贡问为政时,孔子 回答有三个条件,即“足食、足兵、民信” ,这三个条件中, “兵”可“去” , “食”也可 以“去” ,唯独“信”不可去,认为“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 因此,孔子还感叹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因此,孔子每天反 省自己行为的重要内容就包括“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并以“言必信” 、 “与国人交,止 于信”的标准做人。 “诚”和“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相通和互训意义。诚和信的论述一直如影随 形,相伴左右,如“人之所助在乎信,信所立由乎诚。循诚于中,然后俾众无惑。存信 于己,可以教人不欺。惟信与诚,有补无失。一不诚则心莫之保,一不信则言莫之行” 。 这种传统诚信观强调的是单方面的自我守信义务,不是信任他人,也不是相互信任, 诚信的目的是达到“内圣” 。 1.1.2 传统诚信的内涵及局限 1.1.2 传统诚信的内涵及局限 从对传统文化背景下的诚信观的分析看,传统诚信是一个道德原则问题,是道德的 高尚与低下的分界,是基于社会交往的需要。因此,这种诚信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层面上 的自觉意识,也就是人的心灵中的一种做人的准则。我国古代的诚信观是建立在自给自 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 诚信作为社会道德规范不是着眼于调节经济关系而是调节人 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关系。但是儒家思想只是给予了一种心灵的保证,即人如果不讲求 诚信, 那么这个人道德品质就有问题, 就要受到良心的谴责。 如果有人不顾良心的谴责, 为了获取物质利益而不守信诺,儒家思想中除了给予良心谴责外,没有其他办法让人信 守承诺,也就是无法保证人在行为上遵守诚信原则。这样,心灵诚信也就成了一种道德 思想,它看到了诚信在做人甚至于企业经营中的重大作用,但将诚信仅仅理解为一种德 行、一种个体人格,这种德行或个体人格只能在人的心灵中信守,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得 到保证。市场经济的现实是,许多企业或企业家为了追求利益,不顾及自己的人格和企 论语学而 论语颜渊 论语为政 陆宣公文集 陈丽君.王重鸣.中西方关于诚信的诠释及应用的异同与启示.哲学研究j.2002,8:p36 我国企业诚信经营模式研究 5 业的形象。 1.2 企业诚信的研究综述及概念界定 1.2.1 企业诚信问题的研究综述 1.2.1 企业诚信问题的研究综述 不同的理论传统,对诚信概念的理解及诚信在具体生活领域中的认识都有不同,以 下是不同学科视域下对企业诚信问题的研究综述。 (1)经济学视角 18861892 年,恩格斯为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美国版、英国版和德国版写了三 个序言,三者都贯穿一个思想诚信是现代经济规律之一。他认为:现代政治经济学 的规律之一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愈发展,它就愈不能采用作为它早期阶段特征的那些琐 细的哄骗和欺诈手段的确,这些狡猾手腕在大市场上已经不合算了,那里时间就是 金钱,那里商业道德必然发展到一定水平,其所以如此,并不是出于伦理的狂热,而纯 粹是为了不白费时间和劳动。 因此他认为决定诚信存在性质和作用性质的首先是经济 规律,然后才衍生为伦理原则。恩格斯给资本论所做的三个序言都以竞争的发育程度为 标准来判断诚信是否能成为现代市场经济规律的。马克思也有自己的表述方式: “最发 达的竞争”条件下,人们会“尽可能把事情做好” ,诚信是经济行为主体之间自然而然 的事情。 正是高度发达的自由竞争其严格的优胜劣汰,迫使人们不敢欺诈或不得不放 弃失信行为。从经济领域来说,经营者从不诚信到诚信的转变,不是良心发现,而是随 着市场竞争机制的不断完善,企业生存、发展、获利的巨大压力迫使其不得不如此。 著名经济学家科斯在企业的性质当中提出: “通过市场机制组织生产的最明显 的成本就是所有发现相对价格的工作。随着出卖这类信息的专门人员的出现,这种成本 有可能减少,但不可能消除。市场上发生的每一笔交易的谈判和签约的费用也必须考虑 在内。 ” 根据科斯理论的解释: 企业组织是由于节约交易费用而存在的。 契约能否执行, 交易费用能否节约,其根本前提就在于企业的诚信。 经济学传统关注诚信在合作成立和持续上的功能, 同时更关注它在节约成本方面的 作用及其有效性。这种节约包括:对交易成本本身的节约;对惩罚、监督成本的节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1965(22),p36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1965.(3).p427 科斯.企业的性质m.上海:三联出版社,1990,p5-6. 河北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约;对控制成本的节约。尤其是那些在交易成本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契约理论等 领域颇有研究的学者对此多有思考,并且现代信息经济学引入了博弈论,为企业诚信问 题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詹姆斯莫里斯和威廉姆维克瑞对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诚 信研究作了开创性的贡献。克瑞普斯、威尔森/米尔格罗姆、罗伯茨于 1982 年提出了声 誉模型(reputation model) 。霍姆斯特姆于同一年基于法马的思想建立了代理人市场 诚信模型。克瑞普斯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只要消费者经常重复购买厂商产品或服 务,即使垄断厂商有很小的可能性是非利润最大化的,还是会导致利润最大化类型的厂 商树立高质量的声誉。通俗地说,人的良好声誉会给当事人带来长期收益(不能排除这 种收益仅仅是道德或心理上的满足) ,为了获得长期收益,即使有所损失,当事人也要 树立良好声誉。哈特等提出,企业之间要讲诚信,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当事人之间进 行的是重复博弈,而非一次性博弈。二是不守信的信息传播迅速,信息是诚信监督的基 础。三是人们有惩罚违约者的积极性,从博弈的角度讲,惩罚必须是可信的。对于企业 诚信的建立,经济学家们认为诚信是企业长期发展的内在需求,政府应减少对企业的干 预,国家的任务就是当裁判员,实现司法公正。 国内对诚信问题颇有研究的学者也出版了很多有影响的论著。张维迎认为, “无恒 产者无恒心,无恒心者无诚信” 。他在产权、政府与信誉一书中提出,在商业社会, 企业是诚信的载体, 中国企业不重视诚信的原因在于产权不明晰和政府对经济的任意干 预 。茅于轼则强调, “财产关系的稳定是整个社会诚信关系稳定的基础” ,认为“破坏 产权,实质上是一种搅乱预期、从而灭绝道德的行为” 。 张维迎在信任、信息与法律 一书中提出信誉发挥作用的四个条件是:第一,交易必须是重复的、长期的交易关系; 第二,当事人要有足够的耐心;第三,信息传输的速度要足够的快,也就是说不合作的 行为能够被很快地发现;第四,受害的一方有积极性和可能性对不讲信用的企业、个人 实施惩罚 。茅于轼认为企业诚信在市场发展中会逐渐形成, “尤其是在一个社会开始从 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的阶段,假冒商标,以次充好,缺斤短两,欺骗毁约的事情往 往大量出现。当社会上普遍地流行欺诈行为时,信誉成了稀缺的东西。根据经济学的一 般规律,越是稀缺的东西越值钱,所以讲究商业信誉的商号此时反而能赚到更多的钱。 kreps, d. and wilson, r. 1982, “reputation and imperfect information”,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27):253-279. 张维迎.产权、政府与信誉m.三联书店.2001,p207-213 茅于轼.中国人的道德前景m.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p212-213 张维迎.信息、信任与法律m.三联书店,2003.p15 我国企业诚信经营模式研究 7 因为消费者害怕上当受骗, 宁可价钱高一点, 也要找诚信可靠的商号打交道, 长此以往, 商业的信誉就能逐渐代替欺骗行为” 。 (2)伦理学视角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美国企业界出现了一股逆流,不断出现交易欺诈、 商业贿赂、行业垄断、污染环境等不正当行为。到了七十年代,美国企业越来越多的卷 入非法股票交易、非法政治捐款、虚假广告宣传等违法违规事件,人们深切感受到了一 部分企业管理者道德沦丧的严重程度。这种状况下,西方人也意识到了基于契约的诚信 的弊端, 从而引起了学术界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等一系列伦理问题的热烈讨论。 丹尼尔 贝 尔强调,管理学家努力追求的东西, “既是一种人性 ,一种道德哲学 ,一种精 神科学 ,又是一种严谨的科学 ” 。 1998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在伦 理学与经济学一书中,对经济与伦理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可贵的探索。他认为从亚里多 德开始经济学本来就具有两种根源,即两种人类行为的目的,一种是对财富的关注,一 种是对伦理道德的追求。一个基于个人利益增长而缺乏合作价值观,不惜牺牲经济信用 为代价的社会在文化意义上是没有吸引力的,这样的社会在经济上也是缺乏效率的,以 各种形式出现的狭隘的个人利益的增进和道德的牺牲,不会对我们的福利产生任何好 处。 因此,学者们强调建立一种本体化的诚信机制。20 世纪 70 年代末期在西方兴起的 管理伦理学,主旨在发掘管理中的伦理内涵,论证管理过程中讲求诚信等的道德内容是 管理的应有之义。由是,管理伦理问题成为西方管理学界的一大讨论热点。 愈益复杂发展的社会经济矛盾和问题,使西方学者认识到,法律的调控手段和治理 作用已经捉襟见肘,有必要用法律以外的手段来解决这些问题,道德对经济及其与社会 和环境的和谐发展具有法律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因而,从主要依赖法律的权威性、强 制性,到强调道德的规范和教育作用,以及后来被福山用“社会资本”概括的社会成员 之间的信任普及程度。如福山所说,如果民主与自由主义制度要顺利运作,就必须和若 干前现代的文化习惯并存共荣,如此才能确保这些制度运行无误。法律、契约、经济理 性只能为后工业化社会提供稳定与繁荣的必要却非充分的基础;惟有加上互惠、道德义 务、社会责任与信任,才能确保社会繁荣稳定。 茅于轼.中国人的道德前景m.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p131-132 丹尼尔贝尔.经济理论的危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p29 阿马蒂亚森.伦理学与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p46 美弗兰西斯福山.信任社会道德与繁荣的创造m.李婉容译.远方出版社,1998.p18 河北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著名经济伦理学教授理查德狄乔治所阐述的: “诚信行为既指按自己所接受的最 高行为规范来行动,又指按伦理道德所要求的规范来强制自己。 ” “诚信行为就是伦理行 为或道德行为。诚信行为不满足于最低限度的道德;它自觉自愿意志坚决地按道德规范 来行动,因为人是能够控制自己行为的。 ” 戴维 j弗里切指出: “无论是从宏观角度还是从微观角度上讲,道德的行为都是商 业长期成功所必需的。宏观理论主要考察伦理学在经济体系中的重要性,不道德行为会 扭曲市场体系,导致配置资源低下,微观理论考察伦理学对单个企业的重要性,不道德 行为会导致长期经营成果下降。 ” 林恩夏普佩因认为: “一套建立在合理的伦理准 则项目的组织价值体系也是一种资产,它可以带来多种收益。这种收益表现在以下三个 方面:组织工效、市场关系和社会地位。 ” 在企业伦理的实践应用方面,美国部分学者及管理者发起所谓的“道德生成运动” , 倡导伦理因素与利润因素相互兼顾乃至融为一体的企业活动模式,强调企业社会责任, 寻求促进企业和相关人员实施道德行为的具体办法, 力求建立企业与企业、 企业与员工、 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相互信赖的关系。日本也很早就展开了企业伦理问题的研究。长期以 来,日本企业将家庭伦理传统中的忠心、诚信、仁义等观念移植和应用于企业经营管理 活动中,通过确立和编制社训、社歌、守则、信条等方式不断强化这些观念,使伦理道 德成为协调内外关系, 处理利益冲突的主要手段, 由此形成了日本独有的企业伦理模式。 (3)法律的视角 诚信原则就其本质乃为市场经济活动中形成的道德规则,正如登伯格所言: “诚信 原则的作用就在于使人们在交易场上可以得到交易上道德的保障。 ” 诚实信用原本应为 意思自治理念中的应有之义,只因 19 世纪末的自由放任主义泛滥,诚信原则被束之高 阁,当人们认识到自由放任给市场秩序造成的弊端,诚信原则重新引起人们的重视。但 诚信原则作为道德准则,不具有强制力,没有普遍约束性。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内在要 求,缓解各种社会冲突,诚实信用这种道德规范的调整作用便被立法者所采纳,通过道 德的法律化途径来实现。所谓道德的法律化“就是指国家立法机关借助一定的立法程序 richard t.de george,competing with integrity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p6-7 戴维 j.弗里切.商业伦理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p10 林恩夏普佩因.领导、伦理与组织信誉案例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p3 史尚宽.债法总论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p331 我国企业诚信经营模式研究 9 将那些全体公民都应该而且必须做到的基本道德要求上升为法律的活动。 ” 诚信原则真 正被立法所采纳,体现在法国民法典第 158 条: “契约之履行,除依特约、法规外,应 遵守诚信,以诚实人之所应为者为之” 。至瑞士民法典时, “任何人都必须诚实、信用地 行使其权利并履行义务” ,从而确立了现代民法意义上的诚信原则。 诚信原则具有法律 调节和道德调节的双重属性,因其为道德准则的法律化,故杨仁寿先生说,诚信原则虽 以社会伦理观念为基础,惟其并非道德,而是将道德法律技术化。 民法通则第 4 条 规定: “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平等,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 ” 合同法第 6 条规定: “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 ”诚信原则被认为是“为 实务上最重要之概括条款,不仅具有补充、验证、实证法之机能,抑亦法解释之基准, 为法律伦理价值之最高表现。 被学者称为民法的“帝国条款” ,是债权法的最高指导原 则。 现代各国在建立信用制度及大力提倡诚实信用道德的同时, 都在强化法律在防范和 化解信用风险、信用危机中的权威性,把诚实信用牢固的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上,从而完 成了诚实信用道德的法律化过程,使得“自律”的道德具有了“他律”的强制性质,如 美国净化消费信贷环境方面的法律有 4 部: 信贷机会均等法 、 诚信借贷法 、 公平 信贷报告法 、 社会再投资法 ,授信投资信贷方面的法律有诚实贷款法 、 信用卡 发行法 、 公正贷款记录法 、 公正贷款记账法 ,此外还有破产法等。目前,我 国法律对于诚实信用的法律规制,主要体现在宪法 、 民法通则 、 合同法 、 消费 者权益保护法 、 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规范中,将诚实信用这一道德规范法律化、 具体化。 (4)管理学视角 管理学展开的对诚信的探讨主要体现在组织行为和人力资源管理两大领域。 亨利缪勒: “诚信行为有它自己的循环,可以从防御的保守主义到不负责任的冒 险主义。在每个信用系统之外都有一层相关联系的态度、反应和行为模式形成的表层, 它们是起源于组织的首席执行官, 然后渗透于组织的每一部分。 机构的哲学理念、 传统、 偏好及标准都是须作考虑的因素。一线官员的个性,以及他们的个人特征,如知识、能 刘云林.道德法律化的学理基础及其限度.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1,6:p33 杨仁寿.法学方法论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p138 河北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力、偏见及弱点等都会起到一定的作用。这些是生长出组织信用文化的种子。 ” 对于 组织诚信和个体诚信是否有差异,学者们持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是组织行为是由处于 组织内的个人所为。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个体道德发展水平和伦理的敏感性是影响组 织内员工伦理行为的基本动机来源,最终通过个体行为影响了组织行为。 组织的诚信 表现是通过组织中个体行为体现出来的,尤其是高层管理者的个体行为。由于组织诚信 的决策问题更多是不同层次的管理者所做出的行为选择, 高管人员的诚信价值理念将影 响这些选择,组织诚信水平反映为经理者的个体诚信水平。持反对观点的学者认为“组 织最终是由个人组成,但是他们的行为却不能简单地表述成各成员的行为之和。组织具 有自己的目标、利益和行为方式,并能发展一定的自主性,而这种自主性有可能会与个 人的利益相矛盾。 ” 不管是个体诚信还是组织诚信,两种观点其实都遵循一个基本认同 的前提规则, 即诚信所遵循的行为规范应能促使个体和大多数人长期生存和幸福。 因此, 组织诚信或公司诚信,可界定为“组织追求合适道德规则,以及得到客户信任的意愿” 。 在此它强调“组织采取道德的可延续经营方式公平经营,信守承诺和保持忠诚” 。 但组织不是单独存在的,我们更关心它作为社会环境中的一个成员所采取的行为。 由于组织的活动是与各利益相关者的互动活动,一个诚信的组织为了确保长期利益,必 须更多关注各相关者的利益, 对利益相关者采取负责行为。 所以, 相对于个体诚信来说, 组织诚信突出了对规则的遵守,更强调组织的“社会责任”和“守信履约” 。组织诚信 “要求组织开发一系列的价值和实践以确保客户、相关者以及股东的利益” 。 也就是说 一个诚信的组织不仅在经营运作方面要遵循商业道德和商业伦理的要求, 并且应自愿地 承担诸如安全、健康、环境等社会责任。 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组织诚信可以促进公司绩效, 对整体的公司成功是一个重要的 贡献因素。正如 watson wyatt 咨询公司 2005 年的研究报告表明,具有高诚信的公司比 低诚信的公司产生两倍的“剩余价值” 。我国背景下的实证研究也表明组织诚信对组织 绩效具有预测关系, 拥有越好组织诚信表现的企业无论在企业经营业绩上还是企业形象 石晓军.陈殿左.信用治理:文化、流程与工具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fenner, k. m.,p117 我好(领导守信) 我好(领导守信) 你也好(员工守信) 你不好(员工不守信) 我不好(领导不守信) 我不好(领导不守信) 你好 (员工守信) 你也不好 (员工也不守信) 我国企业诚信经营模式研究 35 “好-不好组合”模型最初由富兰克林埃恩斯特提出的,主要是用来研究人与人 之间的交往,进行交互作用分析。 这里设定, “我”是领导者,如企业家; “你”是企 业普通员工。 根据领导是否守信和员工是否守信这两个因素把领导和员工的诚信互动划 分为四种情况:领导守信-员工守信、领导不守信-员工守信、领导守信-员工不守信、领 导不守信-员工不守信。 在正常的企业内领导与员工的心理契约中,企业家应该是企业的化身、企业的代言 人。领导人应该值得“信任” , “我知道你绝不会利用我;不会存心利用我,也不会偶尔 利用我;不会有意利用我,也不会无心利用我。 ”或者说, “我敢于将我当前的情况、地 位、自尊、我们的关系、我的职业、我的事业,甚至于我的生命,完全托付给你,而有 完全的信心! ” 。 而且,员工期望企业家尊重员工、信任下属、正直、讲话守信用、能 够兑现诺言、公平对待。另一方面,企业家对员工的心理期望是发挥全部的潜能、实现 团队目标、诚实、守信用、为企业服务,等等。所以,在上述四种情况中,最理想的情 况是企业家和员工都遵守信用,员工在工作中能够感受到企业领导是政治守信可靠之 人,是心目中理想的领导;同时,企业家在企业经营中感受到员工诚实,对企业和客户 讲求信用,会对员工非常满意。这样,企业整体的诚信品质就会建立起来。 最糟糕的情况是领导人不守信-员工也不守信,在这种情况下,组织的整体体能就 会败坏到极点。例如,企业主与员工集体合谋造假,企业主在建立工厂时,目的就是欺 骗消费者,欺骗社会,而且也欺骗员工;而员工在加入该企业时已经知道欺骗的事实, 但他非常愿意与企业主合伙欺骗,当然他也会欺骗企业主,如偷懒、说谎等。 企业家的信用对企业员工乃至整个组织都起着关键的示范作用和影响力。 企业家信 用一方面与企业员工信用有很强的互动性, 另一方面又极大的影响了企业组织成员的信 用表现,决定了企业整体信用的标准。 孙子兵法中讲到: “上下同欲者胜。 ”只有以 企业家为主体的企业经营信用和以员工为主体的企业整体信用互相一致, 使企业上下实 现信用的心理契约,才能极大的提高企业竞争力,拥有真正的企业信用。 3.2.2 诚信制度 3.2.2 诚信制度 诺斯认为: “制度通过向个体提供共同信息而减少了个体在社会中行动的不确定性。 ernst,fthe diagrammed parent:eric bernes most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transactional analysis journal,1971,(1):48-49 李伟.企业家信用对企业组织信用的影响机制研究-从心里契约的视角.南开管理评论j.2002,6:p9-22 麦哥瑞哥著.许是祥译:行为科学与管理m.台北:中华企业管理发展中心,1979 河北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6 由于形成了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作为人类个体才能预期另一个体的行为,才能面对一 个较少不确定性的社会。 ” “制度在一个社会中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建立一个人们相互作 用的稳定的(但不一定有效的)结构来减少不确定性。 ” 制度是人们设计出来用于调节人 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一种社会机制,其主要功能是节约成本、促进秩序。它由正式约束 和非正式约束以及实施机制组成,法律、法规等属于成文的有形的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 实施的正式制度,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风俗习惯等属于不成文的无形的并以人们的内 心信念、舆论力量等起作用的非正式制度,实施机制是使这些规则约束得以有效实现的 条件和手段的总和。企业的诚信制度主要包括内部诚信制度和外部诚信制度,内部诚信 制度主要体现为企业对各种契约的履行和企业自律机制, 外部诚信制度主要体现为各种 正式制度对诚信的保障和威慑。 (1) 企业内部诚信制度 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组合,企业诚信的基础是对各种契约的履 行,包括社会契约和经济契约。企业的社会契约是基于企业伦理的企业社会责任。孔茨 指出, “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认真地考虑公司的一举一动对社会的影响” 。 企业作为一 个社会主体,一成立时便自然而然地承担起对社会公众、政府以及内部员工的责任和承 诺。这种社会责任,是社会最为广泛和朴素的诚信基础。 企业的经济契约是指企业组织与各利益相关者签订的经济约定和承诺,包括与股 东、员工、银行、其他企业、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的契约。 与股东的契约:企业与股东之间主要是以资本为交易对象,因此可简称为资本信用 关系。不同企业组织形态中,企业与股东的资本信用关系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古典企 业中,所有者与经营者合一,不存在资本信用关系;现代企业制度中,所有者与经营者 分离,企业所有者处于信息劣势,利益容易受到伤害,因此需要建立法律规定法人治理 结构来维护各方的权益。 这里说的资本信用关系实际指企业经营者与企业股东之间的关 系。企业经营者和股东都是企业要素的提供者和企业契约的缔造者,但两者在信息的非 对称性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企业经营者是企业代理人,受股东委托代表股东利益。 股东在利益分配方面具有剩余索取权,可以享受企业良好经营带来的收益,但同时也要 承担企业经营不善造成的损失。为了保护企业所有者的信息弱势地位,各国都制定了相 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刘守英译.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4.p6-7 美哈罗德孔茨.海因茨韦里克.张晓君等译.管理学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p42 我国企业诚信经营模式研究 37 应的法律,规定企业经营者对股东负有诚信责任。 与债权人的契约:企业与债权人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信用合作关系,债权人将 资金交给企业使用,企业承担资金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并确保支付给债权人约 定的资金使用费。这种资金信用关系转移的只是价值的使用权,价值的所有权并没有得 到转移。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资金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使得债权人面临着极大的 风险,因而缺乏信用支持的借贷关系往往是很难实现和维系的。为了防范和化解风险, 企业资金信用关系一般通过契约的形式固定下来, 企业对债权人的资金信用关系也就体 现为企业对契约规则的遵守。破产制度表现了对债权人利益的保护,更重要的是体现了 对企业违背信用原则的“致命”威胁企业若不守信,则将终结其“生命” 。 与消费者的契约: 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信用关系实际上是企业在与消费者的交易过 程中,在产品质量、结算方式、售后服务等方面所作的承诺,这些承诺有的表现为成文 的契约,有的则表现为约定俗成的隐含契约。企业要根据消费者的意愿和需求向消费者 提供商品或服务,因此,企业应听取消费者的意见、接受消费者的监督,并保证其商品 或服务符合保障消费者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为规范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信用关系, 各国都制定了有关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如企业不得向消费者提供有 关商品或服务的虚假信息,也不得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再比如企业依国家规定或与 消费者的约定,负有包修、包换、包退或其他责任,企业不得故意拖延或无理拒绝,也 不得对消费者进行侮辱、诽谤,更不能侵犯消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